第四节 监督稽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40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监督稽查
分类号: F203
页数: 3
页码: 860-8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曙区在监督稽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他们成立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定执法细则,加强对产(商)品质量的监督稽查工作。他们对商业网点和货品进行检查,并查处违法经营户。针对食品质量问题,他们组织检查集贸市场、餐饮业等场所,查处假冒伪劣食品,开展食品质量抽检和监管工作。他们还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开展现场快速检测,并针对特定食品进行市场准入工作。此外,他们还实施食品无证专项检查,并对涉乳食品进行抽样检验。这些举措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食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 海曙区 食品质量 集贸市场

内容

产(商)醃监督稽查
  质监分局成立后,设立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定有关执法程序细则,依法实施监督稽查。2000年组织执法人员150多人次,稽查500多家商业网点、货值50万余元的商品,查处违法经营户38家。稽查明星家电市场、南苑摩托车配市场、和义路及段塘汽车配件市场等30多家经营户,查获货值40多万元的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许可证编码的“三无”(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产品。2001年,区政府成立不锈钢生产企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不锈钢生产企业整治实施方案》,
  经整治,全区再生不锈钢质量通过考核验收,合格率100%。2002年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集贸市场、加油站计量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和市质监局意见,普查集贸市场和加油站,建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正常性监管制度。按照《浙江省涂料产品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考核细则》要求,专项检查涂料生产企业产品标准,进行登记和产品抽样检测。2003年12次专项稽查定量包装3C标志、电动自行车等产品质量,查获货值40万余元的“三无”机动车及摩托车配件产品。抗击“非典”(SARS)期间,出动执法人员80多人次稽查企业40余批(次)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产品,执行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4-2003((普通脱脂纱布口罩KGB19085-2003((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四项标准”情况。年末,历时20天“打假保春节”,出动执法人员100余人次,查处68家企业违法事案,立案8起,现场处罚20余件。2004年稽查医用黑心棉、假冒名牌、伪造3C认证标志、伪劣电动车、“地条钢”等,查获假冒“佳能”墨盒、假冒国际名牌皮具、以假充真塑钢型材等一批违法案件。2005年查处货值196万余元的非法拼装废旧电视机等假冒伪劣产(商)品。
  食品质量监督
  根据1989年6月省标准计量局下发浙标计标字〔1989〕第70号文件精神,区标准计量所配合区卫生防疫站、区消费者协会检查境内江南饮料食品厂、第三食品厂、喜盈门食品厂、喜临门食品厂31种食品标签情况,基本符合要求的15种(占48%)。区政府组成以区标准计量所和区卫生防疫站为主的假冒伪劣食品检查小组,检查城区中心地段、乡镇和新楼群(村)副食品商店113家,重点检查饮料、酒类、罐头、乳制品及干果等食品,发现食品标签无厂址、无配料表、无保质期、无生产日期的假冒饮料、罐头食品情况严重(乡镇偏远村落销售店尤甚),查获商业综合公司批发部700箱假冒“百事可乐”饮料。抽查郡庙商场副食部等11家食品销售点140种食品,不符合要求的62种(占44.30%)。2000年检查餐饮业、销售网点及批发市场的酒及饮料等食品,查获货值12万元的假冒伪劣食品、饮料。2003年联手市有关部门重点检查豆制品、熟食制品等劣质食品加工点,取缔2家无营业执照、无产品标准、无卫生许可证的“三无”食品生产加工点。2004年2月会同市有关部门,出动检查人员18人次阻击“禽流感”(BirdFlu或AvianInfluenza),检查9家街道禽类加工企业(冷库),查获无法提供入境动物检验检疫证件的美国进口禽类制品600余箱。检查61家经销企业75个种类128批次食品(43批次不合格),查处39批次货值107.30万元的伪劣食品。检查7所幼儿园餐厅及周边14家商铺的属国家食品QS管理的小麦粉、大米、植物油、酱油、食醋5类食品,查处5起货值16万元违法案件。3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自律承诺书》。2005年制订《海曙区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区域责任制,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划为3个包干区,指派责任人员对企业实施巡查、年审、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工作,填写《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登记表》和做好巡查笔录,食品加工企业建档率、监管率、抽检率均达100%。启动糕点、方便面、米食品、水产深加工制品、酒类等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协助6家食品企业获得食品质量安全(QualitySafety)证书(QS证书)。实施按月抽检高危食品和熟食制品质量,61家经销企业75个种类97批次产品,经检33批次产品不合格,39批次违法(货值107.30万元)。2006年抽检30家食品加工企业64批次食品,合格率90.60%,质量指数95.30。检查27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15家企业44个品种食品添加剂备案。2007年,辖区17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含3家食品包装容器材料生产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其中A类企业5家、B类企业5家、C类企业7家、D类0家。发挥食品巡查工作车、可检测26项食品安全项目的食品快速检测仪和无线上网手提电脑等设备作用,开展现场快速检测,提高巡查技术水平和安全监管力度。出动执法人员280余人次,巡查食品生产企业76家次,抽查产品46批次,批次合格率91.30%。2008年开展食品无证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50人次,检查生产企业14家,结果显示生产企业均已获证。检查食品经销企业8家,发现无证销售6家,责令整改并罚款处理。抽样检查2家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食品生产企业(T.C.C.宁波佳酿有限公司、宁波郑万利酿酒有限公司)奥运食品,结果显示符合要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成立“三鹿奶粉事件”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涉乳食品巡查组,抽样检验宁波御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香格里食品有限公司2家涉乳企业有关资料,结果全部合格。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