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地电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本地电话
分类号: TN916.5
页数: 6
页码: 713-718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宁波市话线路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以及市话设备的更新和扩容情况。从1911年开始,宁波电话公司建立了市话线路,最初使用磁石交换机,后来逐步更新为共电式交换机和自动交换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市话线路规模不断扩大,设备容量逐步增加。文章还提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前夕期间,由于战争和经济困难,市话线路和设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推进,市话设备逐步升级,交换机容量不断扩大。文中还介绍了市话业务的发展情况,包括用户装机数量的增加和市话号码升位等。
关键词: 市话线路 市话设备 市话业务

内容

市话线路
  清宣统三年(1911),宁波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创建初期,置200门磁石交换机,始立木电杆,架单铁裸线。其时,因风气未开,立杆阻力(商民以为电杆立在门口有碍“财路”)甚大,经解释疏通,至民国2年(1913)5月方始通话,由此才有市话线路。5年(1916)首次敷放过姚江、奉化江水底电缆50对各1条。11年(1922)宁波遭飓风袭击,架空明线被毁坏,遂改装架空电缆,减少明线,后又加放200对公司驻地(今战船街)至灵桥地下电缆,此乃市话铺地下电缆之开始。23年(1934)始,配合新装共电式交换机,线路亦开始规模改造扩容,新立木电杆,外装水泥套管,拆除借用电灯杆之话线,实现电灯、电话两杆分离,其中新设地下电缆300对6103米,200对4860.64米,100对2435.35米;架空铠装电缆100对1621.84米,50对11797.58米,25对15297.60米,15对1632.20米,架空电缆出线处择主要区域设分线箱或分线平台;所剩少量明线均为双根17号硬铜线,接入用户均为18号双绞皮线,室内为22号双绞线。至翌年7月15日,新交换机、线路竣工开通,面目一新,通话声音清晰,此为市话线路史上首次大规模扩展改造。32年(1943)1月车轿街失火,被毁29对架空电缆54.86米,护城河50对架空电缆380余英尺,25对架空电缆91米余,木电杆6支。月底,城区遭大雪,压断木电杆94根。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线路维修器材价格狂涨,加之公司经营入不敷出,导致线路无法正常维修,障碍甚多,只能勉强维持。1949年9月开始,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城区江厦街、东渡路一带,线路受损严重,职工冒险抢修,恢复通话。至1954年,有线路58.60杆千米,明线227.60对千米,电杆1966根,电缆总长度41.21皮长千米。翌年,对线路实施整修,增敷架空电缆1101.50米,增电杆18根,换电杆325根,拆架明线1391对。至1958年底,有线路131.10杆千米。1964年9月新建和义路电话局门口经开明街沿中山路分别至解放路口和东门口通信管道。其中电话局门口至开明街口(与中山东路交界处)为12孔,由此分敷6孔至东门口,4孔至解放路口,此为市话管道之首。至1971年8月,设配线区36个,分线箱38个。次年9月,首条通信管道投入使用。
  1991年为配合芝兰局开通和新建紫鹃局,新建及扩容解放南路、大庆南路、甬港南路管道3.32管程千米,计70.79孔千米;配合市政西郊路二期改建和江东后塘街建设改敷管道0.32管程千米,计2.18孔千米;配合沪闽光缆工程,新建育才路、永丰路管道1.68管程千米,扩容永丰路6孔管道,3.97孔千米;布放芝兰局主干电缆,接线及割接32.4皮长千米;完成配线电缆10个交接区,布放管道、架空墙壁电缆30.50千米。年末,计有管道466孔千米,杆路长度168千米,电缆362.90皮长千米,电缆芯线178044对千米,环路载波机1000台。1992年新增用户线对5.20万对,新敷管道4管程千米,计70孔千米,新增电缆117.18皮长千米。新设光缆15.70皮长千米(达42.55皮长千米),程控局间中继实现传输光缆化。同年,成立城市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清理办公室(简称“小区办”),开始实施城市小区通信管线配套建设和住宅“一户一线”工程。是年,新增电缆149.68皮长千米,总长度为629.80皮长千米。出局主干达到21.47万线对,设238个交接区,电缆总长为853皮长千米。1994年随着交换机新一轮大规模扩容及城市道路“三纵四横”工程建设开始实施,市话管道线路同步进行配套建设。1997年,城区(包括江东、江北)完成通信管线工程289项,投资1.36亿元。新建住宅小区户线率达到100%,近10万用户达到一户一线。中山路、解放路等主要街道两侧通信线路全部埋入地下或移至建筑物背面,东门口、解放桥口等街道的市话交接箱也搬迁至附近商厦里或建筑物后面。至此,一个技术手段先进、功能完善、运行质量可靠、网络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电话交换网已在市内建成。2000年出局用户线对达2876732对,比上年增加348809对,主线普及率为37.29线/百人。2003年,本地电信管线能力达到17507孔千米,通信能力再创新高。2008年,管孔长度2639千米,管线长度60.10万千米。
  市话设备
  清宣统三年(1911),宁波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后,在江心寺(今战船街)租民宅设机房,先后装设磁石电话交换机2部,合计为200门。民国2年(1913)5月交换机开始通话,此为宁波市话之始。5年(1916)在原址购地基翻建楼房,新装瑞典爱立信(ERICSSON)信号管磁石复式插口交换机400门开通,此为市话交换设备第一次扩容。9年(1920)6月成立宁波四明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续购瑞典同型号交换机800门,及上海电话公司旧机600门,先后投产,交换机总容量一度达1800门。24年(1935)6月,和义路新建机房落成。7月,新装瑞典爱立信“凝电法”2500门共电交换机开通,新机声音清晰,交换便捷,性能先进,此为市话交换机规模性更新换代,可与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并驾齐驱。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侵华日军进城之初,掳去测量台、监视台等设备,通话停顿,5月,被掳设备退回,恢复运行。其后日军占500门,据为其内部专用。其间,随战事频发,经济衰退,货币贬值,电话公司收支失衡,设备无法正常维护,机件残缺不齐,勉强维持。抗日战争胜利后,用户渐增,实装见多,2500门共电式交换机容量告罄。其时因投机风盛,占号图利者众,电话需求出现虚假繁荣,只得将已停用的磁石交换机修复,与共电交换机联用,磁石机增达500门仍不能满足需求。
  解放前夕,市话有共电式交换机2500门,磁石交换总机500门,用户装机2897门。1949年9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宁波,市话杆线受摧,商业受损,用户装机锐减,500门磁石交换机随后停用。至次年6月,用户装机数最低降至748门。1964年6月在和义路江南大院始建自动电话机房,设计终端容量为4000门。1970年7月江南机房(因战备需要,机房设于地下)建成后,首装国产JZB1型47式步进制自动交换机。1972年9月30日2500门交换机开通,此为宁波自动电话之始。是年底,用户装机2371门,设备超负荷运行。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市话扩容逐步加快。至1980年底,交换机总容量达5350门(其中自动5000门,市政府总机350门),用户装机4100门。1981年3月在企业资金设备兼缺之下,由韩振亚、王定利等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试制螺簧式准电子自动交换机1000门及其中继设备开通使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加快,社会对通信的需求增长。1983年初,在和义路老局房底层,改造建设江南局第二机房,新装HJ-921A型纵横制交换机6000门。至此,市话装机容量超过1万门,宁波局成为省内第二个万门局。1985年1月从瑞典爱立信公司引进AXE-10程控电话交换机工程协议签订,其中市话1.40万门,标志着宁波现代化电话通信网建设拉开序幕。11月,引进的第一期“长、市合一”程控母局交换机,在江南局(和义路纵横制机房)开始安装。翌年6月29日零时,一期江南局6000门割接开通,成为省内程控电话之先。1993年2月8日电话公司并入市邮电局,为加快市话发展创造了条件。3月,为缓解江南一带“有线无机”之困,紧急调拨3000门交换机在江南母局开始安装。5月,C3网管系统投入运行,以载波专线加调制解调器进行数据传输成为省内地(市)局第一个网管中心。10月,宁波“五区一县”电话号码率先升为7位。1994年3月,枢纽楼母局安装全部结束,容量达1.20万门,成为区境内又一主要母局。1995年7月,网管中心之C4电话网管接口机数据传输采用DDN专线,网管能力大为提高。12月,新建白云局2万门西门子程控交换机。2003年实施和完成交换扩容17.85万线,重点解决集团用户的设备扩容。2004—2008年,市话实施扩容8万线,重点解决重要商务楼宇覆盖。
  市话业务
  清宣统三年(1911),宁波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筹备,时因风气未开,经几月奔走,勉强招揽20多户,多为机关团体。
  民国4年(1915),用户增至近200户,始有商民用户。翌年,经扩充设备,求以发展,不料正逢商业凋敝,用户未见增加。至9月,因连年出现亏损,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决议解散。同年10月,由原公司主要债权人组织成立四明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时有用户610户。翌年,电话业务逐步复苏。14年(1925),用户增至1040余户,挂号待装仍众。15年(1926),新总机装就,用户月见增加,业务亦呈蒸蒸日上之势。孰料此后形势骤变战事繁兴,殷户迁避,商业凋残,以致原装机户锐减。至年底,用户仅为1145户。23年(1934)3月,已有用户2200户,创历史新高。但至下半年西欧经济危机波及宁波,市况出现萧条,年末用户降至2060户。次年6月,电话业务迁至和义路新楼营业。翌月,浙江省建设厅核准市话营业区域为宁波城区。同月,新设备开通,性能俱受欢迎,但正逢商业危机引发金融风潮,拆机者增多。至年底,实际减少289户,仅为1771户。26年(1937)上半年,电话用户恢复上升。至7月底,用户有1921户,此时,四明电话公司亦成为宁波大企业之一。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飞机轰炸,民众迁徙走避,用户复减,其后,宁波成为抗战后方和物资进出口要地,市场出现畸形繁荣,促进电话用户激增。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侵华日军掳去部分设备,业务停顿。同时,用户、话机星散(话机仅剩600余具),业务受挫。5月,恢复营业。之后,避战者渐归,商业恢复,投机市场逐步活跃,电话需求再度出现增长。然此期“储币”贬值加剧,经营出现亏损。34年(1945)1月,业务种类设甲、乙、丙、丁4级,分别为机关、住宅、商店和公共场所用户。次月,积亏严重,现款枯竭至极点,致职工薪金依抽签办法半月发放一次。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用户再度呈现增长,并几次扩充老式磁石总机,仍不能满足报装者。其时,因币值泄贬,虽接连调整话费,其速度仍跟不上物价涨速。至36年(1947)末,仍亏4580余万元(金圆券)。
  宁波解放后,市内电话业务继续由四明电话公司经营。其后,人民政府实行新的政策,整肃投机业,工商业逐步稳定,市话业务渐趋正常。9月中旬开始,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宁波,城区江厦、江东、江北商业繁华带被毁,市话杆线受损,用户骤减。至1950年6月底,用户仅余748户(正机),降到低谷。随后,由于舟山群岛解放,航运畅通,工商业渐见好转,用户数复见回升。1952年初,业务渐趋平稳,同时开始清理公股资产。1954年4月经市政府批准,四明电话公司改组为公私合营。年末,计费用户1242户,业务收入18.06万元(新人民币)。1956年,电话业务进入平稳期,经营开始转盈。1958年1月,邮电部公布实施《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业务种类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和其他附件、同线电话、合同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中继线、分机、专线、公用电话、临时电话等10种。3月,公私合营四明电话公司归由宁波市邮电局统一经营管理,对资本股金支付定息。8月,经市政府批复同意改组四明电话公司方案实施,由此,市话结束几十年私营历史,开始作为国营公用事业之一,按照国家政策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同年,省局核准宁波市话基本营业区为市区和庄桥界线以内,交换区为郊区界线以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务规章被破坏,业务发展受到影响。1980年1月开始向新装用户收取初装费,初装费以用户集资的形式作为市话收入的组成部分,开始成为市话建设的主要补充资金。1983年5月,江南局6000门开通后,市话由二级升为一级局。1984年10月,宁波市电话公司成立,专营市话业务。随着宁波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建设逐步加快,市话旺盛需求势头初见端倪。至年底,当年累计增加用户1015户。1986年首期引进1.40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为发展用户创造条件。1987年6月根据机线条件,调低住宅电话初装费,发展住宅电话。至年底,用户数达11768户(其中私人住宅电话582户),首次突破万户,创历史新高。1988年新增用户4453户,总户数达16211户,再创新高。1989年,电话需求势头不减,受机线限制,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出现“装电话难”。1990年9月第二轮引进程控8000门设备开通后,发展用户条件渐有改善。进入1991年,电话需求继续呈现旺盛势头,“装机难”、“修机难”成为社会热点之一。10月,芝兰局设备投入运行,为区境内发展用户提供条件。至年底,全年新增6131户,1990年前缴费待装户基本解决。1992年1月连续两次开展装机“会战”,发展用户1025户,实现“节前装机1000部,让用户高高兴兴过年”的目标。至6月底,共组织装机会战6次,1991年底前付款的用户60%得以解决,但用户求装电话势头不减。1994年初,电话需求更趋旺盛,“装机难”继续成为社会热点,计划放号3万户被市政府列为年度8件“实事”之一。1993年10月业务种类调整为18种,取消同线电话、合同电话,新增电话查号、移机、改名过户、代办工程、选号5种业务。至年底,开办的程控电话服务项目有: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叫等待、三方通话、转移呼叫、闹钟服务、呼叫限制、遇忙回叫、免打扰服务、缺席用户服务、追寻恶意呼叫、遇忙寄存呼叫等。
  2001年2月,“1000”号免费客户呼叫中心开通,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查询电信业务和各类便民服务内容和信息。5月18日零时,宁波固定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2007年,每百户市区居民家庭拥有普通电话95.25部。
  公用电话
  民国24年(1935)10月,四明电话公司与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车务处订立合同规定,在宁波站行李储藏室南首设公用电话零售处。
  1952年1月,公用电话仅有私人代办1户。1953年1月,公用电话总数6部,其中私人代办5部。同月,四明电话公司在邮电局城区3处支局安装公用电话,由邮电局代办,每次收通话费500元(第一套人民币),代办服务费20%。2月,濠河头、西门口2处邮亭、开明街邮政代办所设公用电话各1部。1964年底,城区设公用电话26部,其中设在支局(所)自办11部,区内15部。1977年,邮电部电信总局颁发市内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公用电话通话费0.05元/次,传呼代传费0.05元/次。1986年在城区主要街道、车站、码头设立投币式公用电话亭8处,解决夜间使用公用电话难的问题。至年底,公用电话普及率为0.24部/千人,1988年公用电话总数161部,其中传呼公话74部,局(所)公话19部,投币公话15部,其他公话53部。1991年,区境内有公话105部。1992年2月,南火车站设大型电话亭1处。7月,城区支局安装瑞典产爱斯康(ASCOM)磁卡公用电话,其中东门支局5部、中山西路支局2部、南站支局1部。1993年12月,公用电话开始装设计费器。1999年6月由宁波市电信局投资建设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电话工程,首批500部“701”易通卡电话在该校宿舍楼投入使用,并通过拨号方式上网,结束了长期以来学生打电话和上网难的局面。2000年3月,“中国电信宜通电话卡”业务在全市推出,资费比标准价下降50%左右。同年6月,全市有8所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安装了校园卡电话2000部。
  小灵通
  2001年上半年,一期工程总投资2.50亿元,总容量为20万户。重点布置在商业文化中心、主要街道及大部分住宅中心,信号覆盖面积达187平方千米。6月25日,无线市话“小灵通”在宁波城区和鄞县部分区域同时开通,不仅具有固定电话“来电显示”、“呼叫转移”、“国内、国际直拨”等传统功能,还具有17909IP功能。是年11月,宁波电信分公司还和宁波寻呼台合作推出“灵通宝”寻呼服务,当“小灵通”超出信号覆盖范围,或久叫不应的情况下,来电信息就会自动转移到“灵通宝”上。2005年11月,宁波电信“小灵通”预付费系统平台割接成功并投入使用,“小灵通”预付费用户可实现实时计费。2007年4月29日,宁波公司推出“灵通E卡”(即小灵通无线上网)业务。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