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交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交车
分类号: U469.13
页数: 4
页码: 680-683
摘要: 这篇文字讲述了宁波市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历史发展并介绍了公共汽车的引入以及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的演变。
关键词: 公共汽车 交通运输 客运

内容

1956年2月,境内始有公共汽车,由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经营,11月宁波市公共汽车总站成立。1966年12月改名为“人民汽车站”,1972年改称为“市汽车运输公司客车队”。1978年8月成立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1992年8月更名为“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1994年8月,公交15路车率先实行无人售票。1996年前,公交公司的总部一直在东门口(即交邮大楼),后迁至江东民安路。2001年,宁波城区公交车基本结束了专人售票历史。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公共交通引入竞争机制,东方巴士、公运公交、城乡公交、北仑公交分别介入境内公共交通的运营,形成了车辆高、中、低档配置,普线、双层线、空调线、快速线等多层次公交运营网络。
  公交线路
  1956年2月6日,市区开设永宁桥汽车站至江北庄桥火车站(当时的火车终点站)的1路公共汽车,车内3把长凳,票价2分钱一站,成为宁波第一条公交线路。同年2月28日,开辟自西郊航船埠头至江东太丰面粉厂的2路公共汽车。1957年4月13日增开姚江至张斌桥的3路公共汽车。1979年设1~8路,10路、31路和31路慈城至云湖支线共11条公交线路。至1990年,共有线路27条,另有至裘市、半浦、乍山、二六市支线4条。线路总长295.84千米。至2006年末,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运营车辆1986辆,运营线路128条,线路总长度2200千米,年客运量3.1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87.18万人次,128条公交线连接“六区一岛”(指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北仑、镇海6个区及大榭岛)。2008年,海曙区域为起始点或在区境内停靠的各公交企业的公交线路达214条,其中宁波公交总公司131条,城乡公交10条,东方巴士36条,北仑公交29条,公运公交8条。
  车辆
  公交车数量逐年发展。1956年16辆,借用4辆,车型为20世纪40年代的“福特”、“道奇”。1966年32辆,1978年、1985年、1987年分别为96辆、163辆、186辆,车型皆为国产“解放”、“东风”等。1990年增至232辆,其中运营车203辆、内通道车53辆、单车150辆。1992年8月,宁波公共交通公司所属小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投放38辆中巴客车,开辟市内6条运营线,年末又增加82辆中巴客车,开通市区至北仑、河姆渡、招宝山、保国寺8条市郊客运线路。中巴车客运招手即停,快捷方便,但运量小,且旅客上、下车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于1996年终止,所有车辆转入市中巴客运站专营郊区直达线路。20世纪90年代后期,空调车、双层巴士陆续出现,1997年投放载客量大、适于市容观光的双层巴士,至2006年末已开通4条。1998年起,引进上、下车相对方便、乘坐空间更宽敞的柴油车,2006年末,柴油车比例占总运行车辆的75%以上。1998年首次投放30辆空调车,至2008年宁波公交总公司境内公交运行车辆达到2772辆,其中空调车辆占总运行车辆的70%以上。公交车型几经更新,加快淘汰油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舒适性差的汽油车以及老旧国Ⅱ排放标准以下车辆,大量投放满足国Ⅲ排放标准以上柴油机为动力的高等级公交车辆,并不断摸索、引入新能源车辆。
  场站
  1958年前,市内公交车无专门停车场,至1958年底始设总站于东门口,才有简易停车场,同时也成为公交总公司所在地。后总部迁移至双东坊,现总部在江东区民安路。1988年7月在境内马园路79号建客车1场,面积1.74万平方米,可停车90辆。1996年建造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南苑停车场(今停用)。至2008年末,市公交总公司共有大型场站126处,其中停车场5个、首末站121个。是年,段塘公交停车场候车楼列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始发站屋
  1978年前,市区内有公交车始发站屋6座,1990年增加到34座,其中砖砌混凝土结构的24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地坪面积17300平方米。2006年始发站屋110座。1990年,市内公交车沿途停靠站、点267个,其中设防雨亭的85个,多为玻璃钢棚。2006年,候车亭664只,其中欧式候车亭27只,简易候车亭56只,灯箱式候车亭581只。2008年,全市建成乡镇客运站2个,港湾式停靠站1411个。
  营运服务
  公交车自投入运营后,一直沿袭1辆车1名司机、1名售票员的两人搭档制,如为铰接式通道公交车则前后车厢各配备1名售票员,除手工售票外,还采用月票(纸质)出示制。1994年8月1日,公交15路率先实行无人售票投币制,至2001年9月全面推广。2000年始,公交车推行IC卡电子刷卡。2004年开通公交服务热线。公交车施行头班车与末班车时间,并规定了间隔候车时间,市区职工早晚上、下班时间为乘车高峰时段,并区分为冬、夏令早晚班。以1990年为例,1路公交车发车时间最早,头班车4:40,各线路末班车收车时间在17:45~18:30不等。老三区内夜间6:30后公交车基本不再运营。市内各线路始发间隔最短9分钟,最长50分钟。为方便乘客,1997年9月,公交公司在原有夜班线的基础上再对6条公交线路实行延时服务,缩短乘客候车间隔时间,并在部分起始站开通电子报站服务。至2008年,夜间公交线路有65条,白天市内1~20路公交车的候车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海曙境内站点候车时间则为3~8分钟。
  票价
  1978年以前,公共汽车票价实行0.02元累进活段活推制。1978年后实行0.05元累进活段活推制。1987年12月起,市区公交客运线路实行0.10元票价制,即乘客无论乘坐站点多少,每人每次纳费0.10元。1990年7月20日起,公交客运票价按市、郊区不同车种实行不同价格。普通车市区按0.0258元/每人千米计费,郊区按0.035元/每人千米计费,优质优价车按0.0441元/每人千米计费。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1元票价。迄今,公交车票价根据线路的远近或车种类型(普通车型、空调车型)的不同有1~5元的票价不等,海曙区内乘车以1~2元票价为主。城乡公交、公运公交、东方巴士等公交车票价多以2元起步。均以旅客投币及电子刷卡形式进行。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公交营运智能化服务,电脑报站器、后车门监视仪、电子发光路牌、电子调度系统、车载电子显示屏等逐步引入并得到推广应用。2000年推出各类公交IC卡(A、B、C类),解决乘客找零携零不便的问题。同时对离休干部、伤残军人、盲人、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推出免费乘车卡。2006年推出T卡(城际通卡、甬城卡:可在宁波、绍兴、台州3地已开通公交IC卡的线路上使用)。区境内IC卡固定服务点有联丰农工商超市、高塘服务点2处,代理服务点位于城隍庙,服务点办理IC卡充值、申办、补办与退卡、转卡、挂失、补卡等综合业务。2007年12月,公交月票制度改革在中心城区全面实施,月票统一转换为IC优惠卡,免费乘坐范围扩展至离休干部、高龄老人、盲人、伤残军(警)人,刷卡优惠幅度为普通卡6折,学生、低保户、特困户3折,在市区270条公交无人售票线路上的2700多辆车上通用。实施月票改革后,票价总体水平下降22.80%,使90%以上乘客出行成本有不同程度下降。
  公交专用道
  为加快公交营运车辆的车速,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至2008年,区境内中山路、药行街均设有公交专用车道。
  客运量
  1956年境内始有公交车时,全年公交客运量不足1万人次,到2008年增加到4亿多人次;年营业收入从2万多元增加到4亿多元(包括周边公交车行经区域客运量及运营收入)。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