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通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交通变迁
分类号: F572.885.5
页数: 5
页码: 676-680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宁波市在明清时期和现代的交通运输情况,包括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使用的交通工具和船舶类型。描述了境内的轿子、人力车、黄包车、机动三轮车等陆路客运工具,以及木船、汽轮船等水路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客运 清朝 船舶

内容

明清时期,境内陆路主要客运工具为轿子,乘坐者多为达官贵人。清末,江北岸已行驶铁轮车。民国4年(1915),江北岸始有黄包车营运。民国18年(1929)开通至奉化班车,此为宁波公路客运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以来,甬埠士绅多次想发起公共汽车客运,因恐影响黄包车夫生计而未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以三轮客车代替黄包车。1956年,市内开辟公交客运,后又增设市郊客运,继而发展汽车出租业务,并辅以人力三轮车解决大街小巷机动车难以进出的问题。以后,随着道路拓宽、新建,以及杭甬高速、同三线宁波段的贯通和甬金高速等高等级公路网的形成,高速快客迅捷发展,陆路公路交通的客货运输也更加便捷。境内铁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创建浙江铁路公司,宣统二年(1910)萧甬线宁波至曹娥段始建,民国3年(1914)全线建成通车。2001年12月,萧甬复线全线贯通。2005年1月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
  作为港口城市,自春秋战国起境内的三江口一带曾是宁波近海与外洋的海运起点,至鸦片战争后港口逐渐向河口延伸,自20世纪80年代起向沿海延伸。明清以来,境内的内河运输,一直以木帆船作为主要工具。清末始见汽油船,民国时期始有汽轮拖驳。至20世纪50年代末,拖带运输普及。20世纪70—80年代为内河航运的最盛时期。90年代后期,内河运输业因陆路交通的强势发展而逐渐衰微。
  宁波市内最早的机场——水上机场于民国21年(1932)始建于段塘街道(原段塘镇),设宁波航空站。1990年建成栎社民用二级机场。2005年12月成为国际机场。
  进入21世纪,宁波市“1124”集疏运网络工程全面启动。“1124”就是1个机场(栎社机场)、1条运河(杭甬运河)、2条铁路(萧甬铁路、甬温铁路)、4条高速通道(杭甬高速公路、同三线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1124”工程完成后将使海曙区的交通更为便捷快速。
  陆路交通
  交通线路 解放前以二横(中山路、药行街)三纵(镇明路、南北大路、开明街)为骨架,道路狭小,以石板路、砂石路为主。解放后开展城市建设,拓宽路面,改石板路、砂石路为水泥路或沥青路面,形成城区通畅的交通网络。(详见第五编“城区建设”)
  交通工具 境内的陆运工具,古代主要是轿子、人力车,民国期间出现汽车。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拖拉机(分手扶、轮式、履带式和船形式4种),它兼具农用和运输两大功能,但仅允许在郊外行驶。自行车、摩托车(分轻便、二轮、后三轮、侧三轮4种)及燃油助力车、电动助力车仅作代步工具,不承担客、货运输功能。
  轿子 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类,木质,四柱成方型。上有顶盖,底为木板,内有座椅,四周围布幔,轿腰贯穿两条木杠,清代和民国时期盛行。境内车轿街因轿多而得名。官轿,做工精细,视官位品阶,有8人抬行、4人抬行、2人抬行。官轿出行,轿前鸣锣开道,吆喝行人回避。民轿,种类较多,境内主要有花轿、客轿两种。花轿为姑娘出嫁之用,木制亭子式轿厢,轿顶红朱漆,四周饰以各种花线编织物遮盖,精致的还绣以花色图案,珍珠镶边,悬挂花灯和响铃,一般由4人或8人抬行。客轿为专供商务应酬、走亲访友、急事赶时之用。多为蓝呢轿或蓝布轿,三面嵌玻璃为窗,前覆轿帘,一般由2人抬行。
  独轮车 系木质车架,人在后用手推,轮子向前滚动前进,形似辘轳。可载货一二百斤,或载客2~6人,宜狭窄小道通行。境内于民国时期较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匿迹。手拉车手拉车可分为黄包车和板车。黄包车,原自日本传入上海,车商将车身漆成黄色以招徕顾客,俗称“黄包车”。车体呈黄色,铁制支架,双轮,置油布车篷及垂帘,主要用于载客。一车一座,由车夫拉车。民国4年(1915)5月在宁波江北岸始见,由商人唐翼在江北岸开办利捷车行,置车200辆。19年(1930),宁波市内共有1590辆人力车通行于城区。境内曾有市心桥协记车行(车40辆)、右营校场龙飞车行(车60辆)、江厦江心寺跟聿迅车行(车80辆)、东殿庙跟鹏飞车行(车200辆)、大池头公益车行(车140辆)、紫薇街民利车行(车80辆)、紫薇街大达车行(车150辆)等。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轮客车发展,黄包车趋衰。1953年,黄包车减至260辆,至1954年4月,黄包车全部为三轮车替代。板车,为木制车身,两轮,用双手推拉前进。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入宁波时其车轮有木制和铁制两种,车身较短,车速缓慢。后逐渐改为胶皮车轮、胶质气胎,主要用于载货。1990年为改善市区交通,手拉车
  在老三区(海曙、江东、江北3区)内被淘汰,现城乡接合部的私人废品回收站仍有少量手拉车在收购废品、运载货物。
  人力三轮车 为木质车身,铁制支架,黑色,车轮胶质,置折叠式油布篷及垂帘,一般为双人后座式,用双脚踏之。拉人的称“三轮车”,拉货的称“黄鱼车”。民国36年(1947)始现,由陈富康在碶闸街92号开办迅安三轮车行,10月置车22辆投入营运。1956年宁波三轮车合作社成立时拥有350辆,其中私有车293辆、公有车57辆。1958年11月,市三轮车公司成立,次年自制4座三轮车,2人并排背向坐,俗称“蝴蝶车”,1961年9月增至100辆,次年全部淘汰,复为2座位。1982年,市三轮车公司开设市汽车出租公司,1984年市三轮车公司撤销,人员资财转为市汽车出租公司,尚存的人力三轮车实行租赁制。其间,街道开办三轮车企业,境内则有孝闻综合劳动服务公司孝闻三轮车客货车队从事三轮车的客货运输,1990年车队有三轮车130辆,为三轮车发展的鼎盛时期。2005年8月1日起,三轮车在老三区范围内被禁止行驶。同时取缔的还有摩托车、老式残疾车在老三区的通行权。
  机动三轮车 1956年,市三轮车公司修理厂试制4座机动三轮车1辆投入运行。至1963年仿制、改装双座和3、4、6座机动三轮车32辆。1974年以4马力发动机作动力,仿制上海三轮客车10辆,后因配件短缺、马力不足皆停驶。嗣后自制宁波产机动三轮客车39辆,至1986年亦因噪声大、耗油多全部淘汰。1987年始,机动三轮客车由个体户车辆替代,至1990年发展到302辆。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成为残疾人代步的机动三轮车,后淘汰。
  载重货车 民国19年(1930),商营鄞奉汽车货运公司购进4辆载重2.50吨的货运汽车开展运输业务。23年(1934)燃油紧缺,试行木炭燃料车并在汽车运输业中推广。1949年8月,境内的各商营公司以抗日战争时期遗留的日本炭炉为基础对木炭车车炉进行改装,1950年货车全部改成木炭车并向客车推广。虽然木炭燃料成本比汽油低,但机件磨损较大,货车数量少、吨位小,仅长途货物的运输依靠木炭燃料汽车,短途的零担物资仍由板车、大榻车、三轮车承运。当时的汽车型号主要有“嘎斯”、“吉斯”、“道奇”、“万国”等进口货车。1956年8月,宁波运输处购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货车,以后国产汽车逐渐增多。1960年起,各汽车专业运输公司为提高运输效率,采用拖挂运输并发展一车多挂,人称“汽车列车”。后因汽车列车行驶笨拙,沿途桥梁受损,主车机件也磨损严重,遂改为一主一挂。1963年宁波木炭燃料车消失,一律改用汽油和柴油。1969年,宁波自制的“东方红”牌货车投入运输。翌年,宁波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分配到第一辆“黄河”牌货车。1974年,境内主要车型有“解放”、“跃进”、“钱塘江”、“嘎斯”、“交通”、“道奇”、“浙江130”(亦称“小宁波”)等。1982年7月,交通监理部门强制各运输企业报废杂牌货车,境内的货车也渐趋定型,主要车型为“解放”、“东风”、“黄河”、“跃进”。1983年起,非交通运输企业纷纷自备货车搞自货自运,个体运输专业户亦购货车营业,货车数量也随之骤增。进入21世纪后,境内各货运股份制企业兴起,全国各地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各类车型、车种繁多,载货汽车有微型、轻型、中型和重型,兼有半挂牵引车、全挂牵引车以及专用车种如厢式、罐式、仓棚式汽车,载重吨位自1.8吨至30余吨,其中长途运输以集装箱运输占据主导地位。而车种主要有:江淮轻卡(皮卡)、重庆重型货车、一汽淮阴永旋系列、一汽红塔解放系列、北汽福田、时代皮卡、欧曼货车、成都王牌等。
  客运汽车 民国14年(1925)城区引入小轿车1辆,为市境内最早的汽车。(另说,民国3年(1914),银行职员张天锡(音)从上海引进1辆小客车,为最早引入汽车。)18年(1929)5月从浙江省公路局调来大客车10辆、小客车4辆供鄞奉公司营运,往来穿梭于区境内外。抗日战争期间,客车大多被征军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战时车辆损失殆尽,多数商营汽车公司靠租车复业,长途客运逐渐恢复。民国时期的大客车车厢多为木质,外包白铁皮,内设条木凳,车厢门在车尾,门外反锁,车内旅客不能自主启门。客货混合车设施则更为简陋。1960年汽油紧缺,少数客车改用沼气为燃料。置于车顶之上的橡皮袋中沼气通过软管引入发动机,车一起步,橡皮袋即前仰后合,随风飘动,人称“背包袱”。1963年石油已能自给,木炭车、沼气车淘汰,恢复使用汽油车和柴油车。1971年,公共汽车首先使用铰接式通道车。1990年,大客车主要车种为“东风”、“黄河”、“解放”,中小客车主要车种为“丰田”、“三菱”、“大发”、“菲亚特”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根据客运需求与客运规模,各类轻型(车身小于7米)、中型(车身7~10米)、大型(车身大于10米)客车相继面世并投放客运市场。至2008年底,区境内以国产的扬州亚星、厦门金龙、沈阳金杯海狮、上海申沃、洛阳宇通、合肥现代等占据主导地位,另兼有少量的进口客车如日本丰田海狮、德国大众康比等。
  水路交通
  客货运工具 古代行驶于江河湖海上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有独木舟、唐船、宋船、沙船、福船、夹板船、宁波船等类别。唐大中元年(847),和义路附近曾设官办造船场,船身已使用榫接和钉铆技术,间用油灰捻缝,可造“长三十丈,载六七百人”大船,直至元代初,庆元(今宁波)一直是造船业重要基地。清代至民国时期,行驶沿海航线的船舶还有绿眉毛、温州白点、六横雄鸡头、温州小白点等船型。汽油船的出现并投入使用始于清末,而民国时期始有汽轮拖驳。至20世纪50年代,营运宁波沿海货运航线船舶仍以木质船为主。载重100吨左右的木帆船大都配备柴油发动机,其最大载重量为500吨,后减至400吨。50年代末以来,在普及拖带运输的同时,钢丝网水泥机动船逐渐取代木帆船而成为主要交通工具。1970年,货运船舶以400吨级货轮和400马力渔轮为主,1975年12月30日,由浙江船厂建造的千吨级钢质船“明州4”号轮(原名“浙海504”轮)下水,从此,宁波的水上运输开始进入了钢质轮运输时代。1979—1984年,由宁波人自行建造的内河客轮、500吨级邮政船、2200吨级货轮及555客位的双体客轮相继面世。1987年后,500吨级海港驳及1500吨级冷藏运输船穿梭于宁波的江海之中,大吨位、大马力船舶成为水运企业主打。
  船埠 民国前,除余姚江、奉化江外,海曙区境内的其他内河船舶靠泊一直是河埠头,民国时期始有石砌码头建成。在汽车客运尚不普及的时期,内河运输曾经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便捷,但随着城乡交通的快速发展,时速缓慢的内河客运逐渐被淘汰弃置。1990年,境内尚有南站码头、西郊码头、奉航码头3处,但随着濠河填塞成路和城乡交通发展,现境内船埠已消失。
  航船 明清以来,境内的江河客运,一直以木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称之为“航船”,有风时张帆,无风时拉纤,每艘可载客20~30人。此外,还有“脚划船”,多在支流上航行,每艘可载客少则2~3人,多则5~6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宁波商人在两艘木船上各安装1台蒸汽发动机,率先开辟余姚江机动船航线。以后又有“海龙”号汽轮,营运宁波至镇海航线,“镇海”号汽轮营运宁波至慈溪航线。不久由于客运量不足和经营不善等原因停驶。而真正开创境内航运的客轮则是由西坞邬谟贤等3人发起的,营运宁波至西坞线。宣统三年(1911),区境内的客运航线主要为宁波至奉化、西坞方向。民国元年(1912)汽轮客运发展迅捷,开始以汽轮拖带客驳以增加客运能力。最大的汽轮数鸿庆记轮船公司营运于外濠河至西坞线的“新鸿庆”轮,船长27.06米,船宽1.83~2.66米,主机14~40马力。25年(1936)泊于现境内的航船主要有里濠河、外濠河、大道头、甬东司道头等处,汽船和客驳除驶往鄞县乡镇外,还驶往镇海、余姚、慈溪和奉化的县城和乡镇。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日军严守关卡,来往客商骤减,一些汽船公司或停业,或倒闭。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断4年多的各条航线先后复航,内河客运业呈复苏景象。解放战争时期,部分航线又相继停航,客运业又一度衰落。1950年1月始,宁波至横溪、白杜、余姚、鄞江桥等航线先后复航,客运业由此开始稳步上升。1953年进行水上民主改革,分散的个体经营者加入了运输合作社或运输互助组,境内有濠河、西郊联运社(当时亦属于鄞县境)。1958年拖带运输大兴,每艘汽轮多者拖带客驳七八艘,少者三四艘,客货运量大增。1962年3月,鄞县航运公司成立,濠河、西郊以及位于江东区的新河、大河4个联运社归该公司所辖,并成为宁波地区内河运输的骨干企业。1993年后,因陆路交通迅速发展和城区扩展(内河填塞)等原因,大部分内河客运航线逐条停航,1997年5月5日,“奉航1”号最后一艘内河客轮,载着15名旅客从宁波抵达奉化西坞终点。自此,客轮退役,船上从业人员遣散。
  渡运 解放前,奉化江境内段只有一座灵桥,余姚江上境内段只有一座新江桥,因此沿江设有渡口。段塘渡,即段塘至鄞县(今鄞州区)钟公庙渡口,清道光十三年(1833)段塘人吴灯茂发起成立渡船会,筹资建造渡船1艘,两岸建砖木结构四角亭各1座。1978年,两岸各设渡埠1个,段塘亭1座,置木质非机动船1艘营运。后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和连接奉化江两岸的芝兰桥的建成,渡口弃置停用。盐仓门至江北浮石亭渡口,两岸各设渡埠,上船埠各建有候渡凉亭。20世纪70年代解放桥开通后,渡客减少,渡口废弃。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