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服务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0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服务与管理
分类号: F313
页数: 6
页码: 651-656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宁波近郊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农技、农机服务、动植物防疫检疫以及村务财务公开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农机推广 动物防疫检疫 植物防疫检疫

内容

宁波近郊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自古耕读并重,农商并举,农业生产技术一直受重视。解放以后,区政府积极推广新兴农业技术,开展农技培训,推广优良品种,重视农业机械研制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对农村的管理与服务,区内农村经济发达,农民富足,村容村貌整洁,成为省首批实现小康目标的县(区)。
  第一节 农技与农机服务
  农技服务
  农技推广 解放初期,境内农技推广工作启动迟缓。1970年成立甬江公社农科站,负责农技推广,但经费和人员缺少,工作成效甚微。1984年两区并建后,随即成立配有农技、畜牧、水产(渔业)等专职人员的区农村经济委员会(简称“农经委”)和区农林水利局等机构组织,开展农技推广工作。1993年根据国家农业部和人事部《关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和省市贯彻意见,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建立定员6人的“西郊乡农技推广服务站”和定员4人的“段塘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补贴1500元),各村配置农技员1人,形成农技推广网络,负责农技推广。农技人员深入地头传授水稻育秧、抛秧、直播、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和稻田养鱼等农技。区农经委、区农科学会等组织借助乡镇广播站、黑板报,编发简报,创办丰产坊示范田等传播农技信息,指导农民掌握操作技能。1990年,引进江苏钢架大棚100多只,建立3个种植面积为200多亩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推广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推广蔬菜营养钵育苗、电加温线育苗、2—4D点花,防止茄果类蔬菜落花落果。推广二氧化碳气肥、喷滴灌溉等农技。
  良种推广 解放前,农村农作物种子历来以自育自留为主,品种杂、品质差、产量低。解放后重视良种引进和推广,依靠农业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建立协作关系,相继引进水稻良种40多个,累计种植40多万亩。各村建立水稻和麦子种子田,提纯复壮种子,其中联丰村每年进行良种引进、试种、繁育的筛选推广工作,被称为“种子村”。1990年区农经委和西郊乡建造种子仓库,贮藏水稻种子。1999年后,全区水稻种子由市种子公司统一供应(常年供种2万多千克),区农业发展基金会为鼓励农民引种良种,提高水稻良种覆盖率,实施每千克0.60元的良种补助。1990年以来引进蔬菜良种40多个,累计种植5万多亩。引进嘉兴市、江苏省等地长白与苏梅两系杂交、多元杂交仔猪和荷兰奶牛400多头。引进上海浦东红毛鸡种(俗称“红立克鸡”)500多只。1993年,全区晚稻单产超历史纪录,获市政府农业丰收四等奖。1996年,“浙733推广”获市政府农业丰收4等奖。2001年,“甬粳18推广”获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002年,“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推广”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
  农技培训 解放初期,农村主要帮助农民识字,摘除文盲帽子,提高文化水平。后随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开展,根据境内农业生产实际,不时选择相应农技培训项目,培训有关人员和农民。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结构、农业产品、农业应用技术不断变化,农民学习农技兴趣日益浓厚,心愿日趋迫切,区农经委、西郊乡、段塘镇和联丰村、新星村等相继设立培训点,配置固定教室,聘请有关专业人员讲课,举办有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题讲座,帮助农民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和开发新产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采用课堂教学与田头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稻、大麦、蔬菜、西瓜、蔺草等作物的栽培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运用新的栽培技能。1997—200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2号)《“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和省关于“绿色证书”培训岗位规范和教学计划(试行)、“绿色证书”培训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组织农民参加“绿色证书”培训,102名农民经培训考核获得从事种植业岗位绿色证书。2003年选送3名农民分赴市农科院、浙江万里学院学习。另外,历时多年进行10多个有关粮食高产综合技术、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等课题研究,其中《水稻氮磷钾肥用量配比研究》、《温室内白粉病防治药剂试验》等10多篇论文相继在《上海农业科技》、《宁波农业科技》等专业期刊上发表。
  农机服务
  农机推广 解放前,境内农业生产全靠历代使用的人(畜)为动力的陈陋农具。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机械研制推广应用,1953年推广船式柴油机为动力的抽水机,限于当时农村经济条件而未曾普及,多数农民仍以人(畜)力水车抽水灌溉、排涝。20世纪60年代农村电网建立,电动抽水机、轧米机、年糕加工机相继进乡入村,陈陋人力风箱、石臼等农具逐步淘汰,农田灌溉和农副产品加工逐渐进入机电化。1967年推广东方红20型拖拉机,20世纪70年代初推广手扶拖拉机(后改为船型拖拉机),逐步淘汰畜力木犁。同时推广电动打稻机、手摇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水稻脱粒和植保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联合收割机,2000年水稻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农村原有手拉车和手摇农用船,也因拖拉机和农用汽车的推广应用,手拉车被淘汰,手摇农用船改为机动船。区农业发展基金会为加速农机推广,对购买或更新抽水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稻机等农机农民,按所购农机价格的1/3~1/2不等比率给予补助。
  农机管理 随着农机量的增多,1964年成立甬江机电站,负责全公社农田排灌机械和电器线路安装、维修和管理。1973年成立甬江拖拉机站,管理和调度拖拉机运作。1978年底,西郊公社拖拉机站、农机站、电管站合并建成西郊农机服务站(1986年更名为“西郊农机服务公司”)。1988年成立海曙农机监理分站,加强农机安全运行和农机员培训等工作。委托江北区农机监理站对农机手进行操作前培训考核和发放驾驶证。乡镇配备专职农机员,各村负责农机购置、农机手安排、农机维修、柴机油配备、机耕费收取等。为便于使用和管理,1990年后,联丰、后孙等村将拖拉机作价归机手个人,由其为农户代耕,所收代耕费(30~40元/亩)归机手个人所有。继后,各村抽水机机房陆续由农户个人管理使用,村出资补贴机手日常劳务费。联合收割机由农户个人出资购买,区农业发展基金会按机器价值的1/3比率给予补助。
  第二节 动植物防疫检疫
  动物防疫检疫
  防疫 境内农村动物防疫一直由所在地的兽医站负责实施。1984年两区并建后,即成立由6名人员组成区家畜家禽防疫检疫服务站,负责全区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监管。2004年7月,区编委同意成立海曙区动物防疫监督所,与海曙区农林水利局合署办公。2006年8月,区编委同意海曙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单设,核定全民事业编制3名,负责全区动物及其产品防疫、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其后,遵循国家规定,对猪5号病(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实施强制防疫,防疫生猪1.20万头、牛0.04万头、家禽5万多羽。2006年全区畜牧禁养后,防疫主要对象为鸽子等鸟类的禽流感和狗狂犬病,防疫鸽子7340羽、宠物狗500余只。成立区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与各成员单位签订《海曙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工作责任书》,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动物卫生执法监督。2008年10月,区编委同意区动物防疫监督所更名为“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检疫 1985年开始,检疫员天亮前深入全区各菜市场畜禽产品摊位,进行售前检疫,凡患畜禽传染病或寄生虫的畜禽产品均作无害化处理。1991年始对甬江屠宰场的猪肉实行定点检疫。2003年,30多头肺结核病牛扑杀深埋处理。继后加强畜禽交易市场、冷库、超市等场所的动物及其产品监管,一经发现及时处理。2005—2006年禽流感威胁期间,派员于境内高速公路段塘出口处设卡查检,谨防禽流感家禽流入。
  灭鼠 老鼠危害农作物,糟蹋粮食和传播人体出血热疾病,一直来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区农业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在田间仓库,以鼠夹或诱敌隆、大隆等鼠药拌大米制成毒饵灭鼠,现改用溴鼠灵颗粒剂灭鼠。
  美洲斑潜叶蝇 初见于20世纪90年代甬丰村蔬菜田,时为防疫对象,现因繁衍面积扩大而作为防治对象。
  福寿螺 原作为食用引进,后因无食用价值而淘汰,但田间、沟旁仍大量繁生,危害农作物,列入防控对象。
  植物防疫检疫
  水葫芦 河道内所生水葫芦,20世纪60年代多被农民捞取用作饲料或肥料,90年代始不再作为肥料和饲料而积聚阻塞河道,故为清除对象。
  加拿大一枝黄花 境内征而未用地块,农田、公路两旁和绿化带于2004年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至2006年发生面积达1000多亩,为此区重大植物疫情指挥部确定区经济发展局、区城管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和望春街道、段塘街道为防控责任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签订防控责任状,经责任单位多次防控,已防控3000多亩。
  第三节 村务财务公开
  解放后,境内农村一直有通报村务财务的做法,但无规范,更不作为制度实施,各村通报情况不一,随意性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村务事项不断添加,财务活动日趋频繁,村民参与管理意识增强,尤其对村非生产性开支和投资融资财务项目的决策,要求提高透明度,实施民主管理,维护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保障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1998年根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8〕9号《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通知》和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办〔1998〕24号《关于在全市农村统一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日制度的通知》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农村统一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日制度,区委办公室印发海委办〔1998〕55号《关于在全区农村统一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日制度的通知》,1998年5月区农经委等部门以双杨村为村务财务公开试点,总结经验后全区推广,各村召开相应会议,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在村民集聚中心建置村务财务公布栏(全区共设40多个).按规定要求,每年1月20日和7月20日定期在村务财务公布栏上公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年度工作目标和完成情况、人口、计划生育、兵役、婚姻、入学、村民建房宅基地审批面积、治安、殡葬等村务,公布由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村主要负责人签名、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审核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房产租赁费、上级拨款、农业发展基金、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村级接待费用等村财务收支情况以及资产负债表、应收款和应付款明细表、村干部报酬、村各业承包款上缴情况,接受村民监督审查。其间,段塘镇和西郊乡为保证财务账目的准确真实,分别聘用会计10名(段塘镇2名,西郊乡8名)成立乡镇会计服务站,实行村账乡镇代理制,统一受理所属各村财务账目。2001—2004年,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发文浙农经〔2001〕1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公开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甬党办发〔2003〕100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中办发〔2004〕17号《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强调做好村务财务公开工作。2005年,市农业局下达甬农发〔2005〕27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通知》,调整财务公开时间,由原来的1年两次改为1年4次,每逢季度首月20日为财务公开日。同时进一步规范公开范围,要求逐月逐笔公开现金日记账。之后各村按文件规定,按时逐月逐笔列表公布资产负债情况、年度财务预算和收支执行情况、各业承包租赁合同兑现情况、各项应收款和应付款情况、重大工程项目及预决算情况、货币资金盘点情况、土地征用及土地征用费收支情况、土地征用补偿到户情况以及村接待费、村干部报酬、捐赠、补贴、补助、奖励情况等和现金日记账。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还定于每月9日下午为财务监督日,无条件服从股民查看合作社账册,以及有关原始记账凭证和银行存款凭证,并在股东代表大会上征求股东对投资融资、股权流转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村民审查和监督。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