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0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利
分类号: S279.255
页数: 2
页码: 649-650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农村的水利建设和灌溉情况。海曙区属于水网地区,农业灌溉历来无大忧,旱涝保收。1987年至1999年期间,进行了河渠整治工作,疏浚大小河道,改善排灌条件。此外,皎口水库的建设提高了区域的抗旱能力。为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区政府逐年提高扶农补助标准,并对农田进行配套灌溉。境内的农田已实现了水库、河道、机房和沟渠配套灌溉。
关键词: 水利建设 灌溉 河渠整治

内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境内多为水网地带,农业灌溉历来无大忧,属旱涝保收地区。海曙以城区为主,区内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农村均为平坦田地,浇灌方便。区政府为保障郊区供应城市农产品,逐年提高扶农补助标准,近郊农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水库、河道、机房(埠)和沟渠配套灌溉。
  第一节 建设
  河渠整治
  境内农村系水网平原,河流纵横,但因年久失治,河床淤泥沉积抬高,蓄水量减少,排灌受阻。1960年以后,遵循上级水利部门部署,每年冬季投入人力、物力,组织农民挖河清淤。1991年购置机械挖泥船1只进行河道疏浚,清除淤泥,共疏浚大小河道46条,长约21.90千米,清淤泥19.27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16万余元。结合新农村建设,砌石加固村庄周边河岸,美化村容。1987—1999年投资250万余元,将历代沿用的易漏水、易阻塞、易倒塌的泥石混砌输水渠,改造成U字形水泥预制件砌成的表面光滑、糙率小、流速快、不渗漏、不长草的输水渠道(时称“三面光”渠道),计长69.40余千米,全区农田灌溉网络基本畅通。
  水库建设
  鄞县(今鄞州区)于20世纪70年代建造皎口水库,因境内农村灌溉同属鄞西水系,各生产大队亦于1971—1975年相继派出600多个劳动力参加皎口水库建设,直至竣工。皎口水库建成提高了全区农业抗旱能力。
  “三江六岸”防洪工程建设
  区位于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常受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夏、秋两季热带风暴常带来大潮,造成旱、涝、台风相互交错的自然灾害。2001年“韦帕”台风侵袭,内河水位猛涨,外江泄洪受阻,奉化江和余姚江潮水倒灌,4000多亩农田遭淹,损失严重。1999年9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三江六岸”(奉化江两岸、余姚江两岸、甬江两岸)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翌年4月区成立“三江六岸”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根据甬政发〔1999〕188号《关于实施宁波市城市“三江六岸”防洪整治工程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区负担1/3的堤防总建设资金(实际投入11533万余元),负责奉化江西岸(澄浪小区至白纸板厂岸段)和余姚江南岸(江北大桥至西外环路段)工程(总长7.60千米),历时6年,2006年6月全面完成,农田排涝得到保障。
  第二节 灌溉
  机电灌溉
  境内农田历来以人力、畜动力水车抽水灌溉为主,如遇大旱、河水干涸,或地处偏僻河水不达,则以人力挑水浇灌。1955年始以柴油抽水机灌溉,水车逐步废弃,据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全区农村尚有水车30余台。1965年农村通电,建立公社电管站,随即各大队相继建立抽水机机房(埠),配以柴油抽水机流动机船抽水灌溉,水车逐步淘汰。80年代全区配置机动水泵170多台,机电排灌总装机容量100多台/900多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万多亩。
  配套灌溉
  抽水机房(埠)和皎口水库的建成,河道整治和沟渠改造,至20世纪90年代全区农田实现水库、河道、机房(埠)和沟渠配套灌溉。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