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9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10
页码: 639-648
摘要: 这篇文字简略介绍了宁波市海曙区农村的农业发展和加工业副业情况。农业方面,水稻和旱粮是主要作物,蔬菜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以养猪、牛和兔为主。渔业发展有限。加工业副业包括粮食加工、席草加工、畜产品加工等。此外,农民还从事花卉苗木、蜜蜂养殖、蝎子养殖、制冰、编织钩织和运输等副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加工业副业 种植业

内容

作为城市近郊的农业,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以粮为纲,粮食作为种植指标是刚性的,农民必须完成国家粮食征购和定购任务,再加上本地农民以大米为主食,因此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直到宁波城市发展扩大时,要求近郊农村提供城市所需副食品,境内农业才逐渐由主种粮食到多种经营,农民也从经济作物中收获颇丰,传统农业渐渐退出境内农村。
  第一节 种植业
  粮食作物
  水稻 种植历史悠久,有早稻和晚稻,解放前因分散经营,种植面积及产量无记载,不详。解放后,全区历年水稻种植面积约15000亩,总产1万余吨。1993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2008年仅345亩,总产205吨。由于早期水稻品种单一、品质差、抗病虫性差,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一直低下。后经引种早稻良种矮脚南特号、广陆矮四号、青秆黄、浙733、加育293、加育280等和晚稻良种农垦58、农虎6号、8411、宁67、甬粳18、宁波1号、宁波2号等品种,加之推广应用先进栽培技术,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推广麦—稻—稻三熟制时期,粮食亩产量最高。
  水稻主要面对的自然灾害有低温阴雨、台风和干旱,常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等,另有稗草、地毛、革命草、鸭舌草、看麦娘等杂草危害,多以稻脚青、井岗霉素、稻瘟净、克瘟散、叶青双、杀虫双、三唑磷、锐劲特、扑虱灵等农药防治病虫,用丁草胺、幼禾保、草甘膦、盖草能等防治杂草。
  旱粮 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大豆、蚕豌豆、马铃薯等。解放前,大麦多用作饲料,小麦多作农家自制糕点或作调剂口味的食粮,玉米、大豆等则为农家副食品或蔬菜,故种植面积很小。解放后,旱粮用途拓宽,尤其大麦用作啤酒原料,种植面积随之扩大,其他豆类等上市供应城区居民。据统计资料记载,常年大麦种植面积约1000亩,亩产约200千克;玉米种植面积100多亩,亩产约500千克;大豆和蚕豌豆种植面积约200亩,亩产约350千克;马铃薯种植面积约60亩,亩产1200多千克。为了提高旱粮品质和产量,20世纪80年代后引种早熟3号、舟麦1号、浙农1号、浙农3号、浙农6号等大麦良种,90年代引种苏玉糯、台湾毛豆、中豌6号、日本大白蚕、马铃薯东农303等良种,并推广应用先进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经济作物
  蔬菜 种植蔬菜历史虽属悠久,但解放前多为农家自食,品种单一,面积不大,产量不多。解放后,随着蔬菜上市增加,人们口味的更新,几经农业结构调整,蔬菜品种增多,面积扩大,产量增加。
  解放前,蔬菜品种以自育自留为主,解放后品种逐步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种杭茄1号、引茄2号、番茄合作903、浙粉202、弄口早椒、中椒4号、黄瓜津优2号、日本南瓜、无锡茭白、西洋芹、绿花菜、木耳菜等,品质改善、产量提高。1990年,西郊乡甬丰村带头建立大棚蔬菜基地,四季新鲜蔬菜上市,继后各村普遍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全区共有300多亩大棚蔬菜。蔬菜面临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涝和霜冻等,常见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以及蚜虫、小菜蛾、红蜘蛛、菜青虫等,早期以“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防治,后期则以多菌灵、速克灵、百菌清、杀虫双、吡虫啉、毒死蜱等农药防治。2000年以后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杜绝使用剧毒农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席(蔺) 草解放前,农民种植席草多为制作自用或集市交易草席、草帽等生活用品,解放后国家每年按耕地面积的一定比率下达种植任务,席草除供销社收购外,农民也自织草帽供自己需用和上市出售。改种蔺草后,极大部分用来制作主要出口日本的草席和工艺品,需求量增加,种植面积从1962年的577亩扩大到1995年的1870亩,产量不断上升。
  席(蔺)草种植集中在徐家漕、望春桥、胜丰、联丰、姚丰等村,尤以徐家漕村为最,被称为“蔺草村”。品种有广岛6号、冈山3号、濑户1号等。其病虫害有纹枯病、席草螟、蔺草麦蛾。常以稻脚青、井岗霉素、三唑磷等农药防治。由于蔺草制品常受日本市场的制约,加之国内种植面积的无计划性,种植效益年度之间差异很大,到2004年种植面积已经很小。
  油菜 解放前,农民种植油菜主要采集菜籽榨油食用,解放后国家每年按耕地面积的一定比率下达种植和收购任务,菜籽由国家统一收购,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长。
  境内一直种植白菜型土油菜,解放后不断改善品种,相继引种胜利油菜、甘蓝型九二5—8系油菜、双低油菜(低芥酸、低葡萄甙)。其主要自然灾害是低温冻害和倒伏,常见病虫害是菌核病和蚜虫,常以多菌灵和乐果等农药防治。
  果瓜 境内农民向来种植脆瓜,供自己食用,少量上市出售。20世纪70年代,脆瓜几乎淘汰,而西瓜走势趋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90年代达到400多亩,总产量600多吨。
  西瓜品种有新农宝、8424等,且从按季节栽培走向反季节大棚栽培,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其主要自然灾害是冻害、旱涝,常见病害为疫病和炭疽病,分别用霜疫灵和甲基托布津等农药防治。
  第二节 畜牧业
  畜
  主要养猪、牛,兼养兔。
  猪 境内农民素有养猪积肥传统。解放前多为户养本地黑种猪,饲养管理粗放,生猪饲养量甚微。解放后,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激发了农民养猪积极性,同时推广优良杂交猪种,品种改善,生猪饲养量较大幅度提高。资料记载,全区饲养量从1967年的8551头,上升到2002年的52440头,创饲养量历史最高纪录。之后由于农村城市化,饲养量下降,2006年后全区畜牧业外迁。
  牛 解放前,农民饲养水牛和黄牛,主要用作农业灌溉和耕作畜力,饲养量甚微,直至解放初期,据记载全区饲养400多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牛饲养由农民户养改为集体饲养,全区饲养量提高至500多头。实行联产承包以后又恢复户养,饲养量再次上升至600多头。后随耕作机械化和奶牛饲养的兴起,水牛和黄牛饲养量减少,奶牛饲养量上升。西郊乡(今望春街道)尤为突出,专业饲养10多户,饲养良种荷兰乳牛270多头,年产牛奶1500余吨。
  兔 解放前养兔极少,解放后农户以养兔为副业而兴起,先养肉用兔,继养长毛兔,但时值分散饲养,无统计数据,仅记有20世纪60年代甬江牧场养长毛兔2000多只。70年代后,受兔毛收购价偏低等诸多因素,肉兔和长毛兔饲养量锐减。1997年段塘镇引进饲养6000余只东茂獭兔,兔皮供外商或自制皮衣和围巾等服饰。
  禽
  解放前,农户主要饲养鸡鸭,兼养少量鹅,以供家人自用,饲养量较少。解放后,城区居民生活改善,家禽、禽蛋市场需求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1958年甬江孵坊引进良种鸡和良种鸭各2000只,农户也着力家禽饲养,全区年饲养量尤其是鸡的饲养量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胜丰村黄德祥率先创办首家年饲养2万多只的个体养鸡场,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加之市场经济的推动,农户饲养家禽积极性有所调动,个体家禽饲养量明显增多,全区家禽饲养量达到17万多只,禽蛋200多吨。1993年饲养16万多只,禽蛋431吨。2001年以后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禽饲养量和禽蛋产量逐步减少,至2006年家禽饲养仅1.28万只,禽蛋20吨。
  第三节 渔业
  养殖
  境内农村河塘面积1547亩。解放前,内河野生鲫鱼、鲢鱼、鳊鱼、草鱼、鳗鱼、虾、蟹、蛳螺等多为落户西门和南门一带的绍兴籍渔民捕捉,当地专业渔民极少,直至解放初期。1953年,绍兴籍渔民和本地渔民联手成立西郊渔业合作组和南郊渔业合作组,3年后升建西郊渔业大队(简称“西渔”)和南郊渔业大队(简称“南渔”),但渔业发展缓慢,20世纪60年代两个渔业队捕捞量仅75吨,年产值10万余元,渔民年人均收入仅120元。为发展渔业,西渔、南渔实施以工养鱼、以副促渔举措,发展淡水养殖业,创办水貂养殖场、兴办企业的同时,先后购置内河机动渔船5艘和淡水非机动渔船57艘,增强内河捕捞力。另外,西渔、南渔分别购置两对和一对外海作业机帆船,开拓外海捕捞,渔业经济有所发展,1979年西渔人均收入440元,南渔人均收入900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淡水渔业萎缩停歇,水貂养殖亦为土地征用而闭歇,三对外海作业机帆船随着渔业队的机制改革而转为外包或租赁经营,渔业经济效益不稳定。
  育珠
  20世纪80年代,西郊渔业大队兴起河蚌育珠,珍珠加工项链和珍珠粉,经济效益较好,企业红火一时,后随河水污染和市场形势变化等原因而逐步衰退,终于90年代初。
  
  第四节 加工业
  粮食
  解放前,境内农民以手工加工稻谷脱壳、年糕、汤团粉、裹粽子、米酒等,体力繁重,方法简陋。解放后,手工加工逐步废弃,至20世纪60年代各村始建碾米厂,以机械脱壳。继后,磨粉和制作年糕也先后实现机械化,唯有酿酒和裹粽子仍为手工操作。
  席草
  席草加工一直为境内农村传统手艺,尤其在蔺草种植兴起之后,曾一度见好,徐家漕、望春桥、姚丰等村加工的草席(榻榻米)、沙筋席、提花席、坐垫等出口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后因日本市场多变,加之草席收成和价格波动较大,经济效益不定,加工量锐减。
  畜产品
  区农艺实验场于20世纪80年代加工家禽,设摊月湖陆殿桥出售(俗称“白斩”)。1994年在原甬江牧场的基础上成立生猪统一屠宰场,每日屠宰生猪500~600头,2001年以后新星天佑农业养殖场用手工加工微波风干鸡,猪肉香肠,产品质高味美,销路畅旺。
  第五节 副业
  花卉苗木
  段塘镇等地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五针松经营。继后,新星、胜丰、前丰等村创建花卉苗木基地,培育本地花卉苗木的同时,引进广东等外地花卉苗木,主要有五针松、茶花、月季、棕竹、广玉兰、仙人掌等。据统计,其时全区用于培育花卉苗木土地600余亩,后因城市拓展,缩减用地,至2006年全区花卉苗木用地减至400余亩。
  蜜蜂
  联丰村有农户于20世纪90年代养蜂,取蜜食用或出售,但因销路和效益不佳,终未能形成规模。
  蝎子
  新星和望春桥两村中的两农户于2002年引进2万多只蝎子种试养蝎子,终因养殖条件高难和产出周期缓慢而停养。
  制冰
  段塘村于20世纪70年代利用奉化江边沿100多亩土地,冬季灌水制冰,时为海洋渔业用冰重要来源之一,年收入高达10万余元,后随现代制冰产业兴起而消止。
  编(钩)织
  境内农妇历来以编织、针钩手艺作为家庭副业,直至20世纪70年代,部分农妇仍操旧业编织金丝草帽、凉帽、草扇,针钩服饰等,增加家庭副业收入。
  运输
  境内农民素有利用农闲季节或工余时间从事短途运输习惯,解放后有村民从事专业运输,20世纪60年代据统计全区农村有手拉车100多辆,后因不敌动力机械运输而退出市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