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3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其他行业
分类号: F719.9
页数: 11
页码: 519-52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宁波市民生活中的一些传统老行当,包括补缸、钉碗、补镬、补鞋和织补衣裳等。在过去,这些行当在宁波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补缸师傅负责修补烧饭用的生铁镬,钉碗师傅专门修复瓷碗的破损处,补镬师傅使用生铁来修复生铁镬的漏洞,修鞋匠则修复磨损的皮鞋,织补师傅则负责修补破损的衣裳。这些行当在宁波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 宁波 老行当 补缸

内容

粮油购销
  境内粮油作物仅有望春(原西郊乡)街道和段塘(原段塘镇)街道少数农民种植,粮油产量甚少,居民用粮油主要依赖外地输入。民国时期,城内有粮食调剂委员会、宁波粮食运销公司及粮食管理委员会。抗日战争时宁波沦陷,日伪操纵“宁波粮食公司”,垄断粮食市场,粮价暴涨,市民濒临饥饿。1949年6月,宁波专署粮食局成立,市设中国粮食公司宁波分公司。1953年10月,禁止粮食自由贸易,居民凭证购粮。1954年1月,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7月,市粮食局成立,境内设镇明粮管所、海曙粮管所。1955年2月,居民粮食分配实行“按户分类、划等定量”,视家庭人员年龄、从事工种,采取不同定量标准,发给购粮证及定额粮票,到指定粮站购粮。至1990年,境内有西郊路、中山路、西北街、公园路、北大路、苍水街、中营巷、柳汀街、桂芳桥、冷静街、兴宁桥、大沙泥街、碶闸街、开明街、平桥头、尹江岸、段塘、三八(灵桥路)、高塘、三市、马园粮油供应站21家。根据当年实际,有时还要搭配一定数量的番薯、蚕豆、大麦粉等杂粮,直至1976年停止搭配。1992年3月,粮食放开,粮票取消。此后,国家粮站(店)消失,个人粮油供应点随处可见,超市、贸易市场,甚至烟杂店也有粮油出售,有的还能送货上门,居民购粮油便捷。
  水产
  境内的奉化江和余姚江畔历来为鱼货集散地,来自舟山渔场的渔船都在三江口一带的江厦码头靠岸,渔汛季节,渔船云集,鱼商纷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开设公茂鱼行。其后在半边街(今江厦公园内)鱼行增多,至民国20年(1931)有鱼行数十家、水产商贩128家。是年《中国实业志》将江厦码头列为良好渔港。解放前夕,城区出现官商合办鱼市场。1949年9月,鱼市场遭国民党飞机炸毁,市区有鱼行54家。1951年,鱼行被取缔。同年2月,在江北白沙成立宁波市鱼市场,为全省首家国营鱼市场,并设议价委员会管理价格。当年成交鱼货9609吨。另有宁波元昌贸易公司、新建公司、渔民协会自办代销店、私营水产商店,有鱼贩5260人。此后,海曙区境内纯鱼货批发企业终止,居民只能到菜市场的水产摊才能买到鱼货。1978年12月,在新江桥南堍的滨江路北端(今江厦公园北端),建海产品露天交易市场。1982年改建成玻璃钢顶篷的室内市场,面积1500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27个,市场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1987年,批发量882.80万千克,零售116.10万千克,总成交额2999万元。1989年4月,滨江市场拆除,市场迁到南站东路16号。2002年7月,京润水产市场在芝兰堰路8号成立,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要经营鲜活水产品,为全市最大的鲜活水产批发市场,年成交额7.99亿元。至2004年,区内有水产批发(兼营)企业17家、零售企业4家。
  燃料
  境内工业燃料主要是煤炭和油料。民国21年(1932),城区耗煤约1.60万吨。23年(1934),境内有煤炭批发商号5家,年销量1万吨左右。解放后,煤炭列入统配物资,货源主要来自山西大同、阳泉,部分来自河南、山东、河北、江西、安徽等地。1955年开始计划销售。1977年始,部分企业以石油制品作燃料。1978年实行计划到局,供应到户,凭证定量、分月供应、跨季作废的政策。1980年起购入省协作煤,部分企业可自行采购协作煤。1987年始,市燃料公司与有关煤矿建立协作挂钩关系,并在秦皇岛设收购点。1990年,用煤量316.91万吨,燃料油销售1.60万吨。
  居民生活燃料历来以薪炭为主,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用煤球。60年代煤球供应趋紧,1969年始按户定量凭票供应,1人户月供30千克,2~3人户50千克,4~5人户65千克,6人以上户80千克,并每户配发一定数量的引火柴。1978年建莲桥煤气供应站,是年区内居民用上瓶装液化气。1980年,煤球、煤饼销量增加。1984年起供应议价煤球、煤饼。90年代,瓶装液化气普及,居民用煤球、煤饼者甚少。1995年11月26日,太阳公寓首先用上“自来气”(管道煤气),随后新建小区陆续开通管道液化气。2000年9月,联丰人工天然气站开建,次年投入运气,一期供气能力5万户。2004年,区内从事煤炭及制品批发的企业有海曙区燃料公司、海曙同茂物资有限公司、海曙岳环炉料有限公司3家,从事石油及制品批发的有宁波石油总公司、浙江省石油总公司宁波分公司、宁波海曙安诚润滑油商行等14家企业。
  废旧物资回收
  境内废旧物资回收行业民国时就存在,回收的有废麻袋、旧料瓶、碎玻璃、衣服、废花、废纸、旧书、废五金、旧货、鸡鸭鹅毛、头发等17种,有牌号店摊175户,其中坐商95家、摊贩80户(海曙区内居多,下同)。解放初,市区有坐商70家、旧货摊贩126户。1951年,坐商与旧货摊贩联合经营,设破布、废纸、杂铜联营处。1952年,供销社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当年收购废钢铁111吨。1955年,废品行业划归手工业联社管理,设收购站4个。1957年,复归市供销社日用杂品批发站,设废品经理部,同年收购废金属2425吨。1958年,由300余家坐商、摊贩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8个,回收废钢铁10262吨。1959年,增设江厦街等收购站,收购旧轮胎、赛璐珞、杂镍和废锌。1962年,废旧物资收购由集体和个体代购、供销社经营。1977年,增加废不锈钢收购。1984年,回收废钢铁58636吨。1985年,在清仓中对剩余物资、闲置设备及旧电器、家具进行余缺调剂。1953—1990年,回收废旧物资额4.32亿元,其中,回收废钢铁90.90万吨,有色金属1796吨,银700.51千克,废塑料891吨,废轮胎1611吨,破布、破布鞋70070吨,废麻袋5240吨,废纸11518吨,废棉742吨,废料瓶、碎玻璃3235吨。90年代后,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开放,集体、个人都可经营,收购项目扩大,收购网点增多,居民小区都有收购点。2004年,全区有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公司26家(不含个体设的收购站<点>)从业人员122人,年销售额17305万元。至2008年底,区内废旧物品收购遍及每个居民区。
  链接
  宁波老行当
  宁波人素有勤劳、朴实、节俭传统,且以“做人家”(勤俭持家)闻名。解放前,市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生活用品损坏后,视其破碎程度,能修则修,能补则补,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随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修补业、手工业、饮食业以及卖小百货的货郎担这些适应时代的行当应运而生。社会发展至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大量普及,因此现在不少老行当已销声匿迹,淡出人们视野,尚存的老行当也寥寥无几,但这些老行当在宁波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补缸
  宁波自来水未普及之前,市民喝水、煮饭靠天落雨水,洗衣洗菜靠河水、井水。故每家都用七石缸装水。缸遇上冰冻或被硬物碰撞会产生裂缝而渗水,补缸行当由此而兴。补缸师傅背着工具袋,走街串巷,吆喝:“补缸咧,补坛咧。”补缸时,先用凿子轻轻地在裂缝中凿一条槽,再在槽的两边每隔3厘米左右,对称地凿一排宽在5厘米左右的浅孔,然后在槽缝中填上盐生,所谓盐生,其主要成分是“生”,即用生铁打磨成的极细的粉末,使用时用盐水拌和,故称“盐生”。盐生要随调随用,不用就会凝固。然后用“蚂蟥钉”按在两边的浅孔中,再用小槌子轻轻敲几下,将缝的两边连接起来。这样缸就补好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坛和酒埕。
  钉碗
  碗盏乃居家必备之物,因为是瓷器,就难免破损,主妇们视其“分身”或“碎骨”程度,能补的则请补碗师傅补好。钉碗师傅肩挑担子,手拿一串铜片,不断敲打,发出“嚓嚓嚓”的声音。钉碗也即补碗,师傅坐在帆布小凳子上,膝盖上铺一块布,先将破碗拼合成原状,用细绳和竹片把碗捆夹住,在裂缝两边,每隔0.5厘米左右用金刚钻各钻一个针尖大的孔,然后用菱形的小铜钉钉在小孔上,用木榔头轻轻敲几下,就“破碗重圆”了。补碗最重要的工具是金刚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
  补镬
  解放前,家庭烧饭做菜都用生铁铸成的镬。铁镬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氧化,变成氧化铁而脱落,镬就变得越来越薄,尤其是“镬肚脐”更容易漏,需补镬师傅“妙手回春”。补镬师傅挑着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炉子,一边走,一边吆喝:“生铁补镬嘞……”补镬时先把镬的破损处用刮刀将洞口锈迹烂斑擦刮干净。接着把碎铁片放入小坩埚,拉风箱加热。待铁片融成铁水时,蹿出蓝蓝的火苗,补镬师傅用一只小勺将铁水舀出来,倒在厚布团的砻糠灰上,待铁水变成一粒火球,在锅外摁住破洞口往上顶,锅内则用厚布按住快要凝固的铁火球,上下轻轻一按一顶,待清烟散尽,镬就补好了。这一行当今已消失。
  补鞋
  皮鞋久穿损坏,不能穿着,需请修鞋匠修理。修鞋匠根据皮鞋破损程度、破损部位进行修补,鞋面破损需用手动摇车缝补后才能继续使用。鞋跟鞋底磨损需加胶皮或打鞋掌(铁制),然后用钉子、胶水加固,或把整个鞋底换掉,鞋修好后经打磨、涂上鞋油、抛光等工序,一双旧鞋就变成能继续使用的鞋了。至今该行当犹存。
  织补衣裳
  毛线衣局部破损后如不及时织补,破的地方会越来越大,且不雅观。解放前会织毛线的妇女不多,需寻找内行人织补。普通衣裳破损后一般家庭妇女都会缝补,但比较高级的衣服破损后一般家庭既无此种材料又无修补技术,需找专门人缝补。至2008年底,宁波街头从事该行当的人仍然不少,但大都是外来妇女。
  修伞
  20世纪60年代前,市民大多用油布伞和油纸伞,伞面和伞骨经风吹雨淋后极易损坏,弃之可惜。修伞人肩挑修伞工具和材料,穿梭在街巷、乡村,人们需修伞就招其到家门口。经修伞人修
  补伞面或换伞骨后,伞就可继续使用。现今修油布伞和油纸伞的已绝迹,而修折叠伞和布伞的尚存。
  修穿棕绷
  棕绷久用后易损坏或棕绳松弛,睡觉不舒服,需找棕绷师傅修理或重新穿棕绳。穿棕绷师傅身背袋子,袋内装有棕绳,在街坊或集市吆喝:“穿棕绷噢……”市民如需修棕绷或穿棕绷就招其到家门口,棕绷师傅视棕绷破损程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供主人决定或修理,或重穿。现仍有从事该行当之人。
  箍桶
  箍桶匠肩挑工具,吆喝在城乡街巷:“箍桶嘞!打楸!”市民需箍桶则招其进屋内,或把散了架的木桶拿出来修理,或新制木桶,主人拿出木料,箍桶匠按主人要求箍桶,按照桶的大小形状取料,用一种弯形刀具把木料劈成弧形粗坯,经刨光后拼合起来,再加箍圈(宁波方言称“楸”),就成为水桶、脚桶、蒸饭桶、菜桶、提水桶、面盆、蒸桶、五生桶、腰子桶、马桶、肥桶、蜂桶、吊水桶、高镬盖、米升、米桶、米斗、凹斗、料勺等生产、生活用具,制作这些木制品都是箍桶匠的行当,因制作出的器具大多是圆形的,因此箍桶匠也称“圆木”。塑料制品普遍使用后,这一行当就销声匿迹了。
  裱褙(书画)
  书(用毛笔在纸上写出汉字的作品)画(中国传统的绘画)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一经裱褙(俚称“裱画”)加工书画作品更见精美。为此,书画裱褙行当历代不衰,延绵至今。裱褙书画,就是裱褙者(俗称“裱画师傅”)根据客户提供的书画纸张尺寸大小和书画规格(横竖),按照一定格式和工序,以黄边纸或宣纸为底托,以丝织品(绢或绫)为表层,用特定工艺制成的糨糊将它们层层叠粘,最后与书画粘贴一起加工装潢,使书画更具美感,易于保存收藏。
  裁缝
  以前衣服多自制或请人缝制。嫁女娶亲需做新衣裳,老年人做寿衣,孕妇做小孩衣被,通常是买来布料,将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做,工钱支付有论天计算的,有论件(套)计价的。现今请裁缝到家中做衣服的已不多见。
  剃头
  剃头行当工具简单,挑着剃头担子,一头是炉子,一头是镜子、脸盆、毛巾,在街头巷尾或乡村吆喝,遇需剃头者即可放下担子为客剃头,且收费比理发店便宜,还给剃头者挖耳、修脸,故生意颇好。现今小街巷仍有这一行当,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
  刻字
  刻字师傅随身携带刻字画工具,活跃在乡间或城镇街巷。如需刻字、刻图章、刻画,即可叫进屋内雕刻。刻字师傅根据主人需要,取出各种材料任主人选择,不同材料价格各异,经雕刻后即成,立等可取。该行当现都开店经营。
  弹棉花
  身背弹花工具,吆喝在街巷、乡间,如需弹棉花者可叫进屋内加工。弹花师傅卸下主人家门板,把棉花撕碎,弹花弓在木头槌敲打下,一颠一颤,发出美妙的犹如乐器的声音,棉花弹至松软后再用盾牌状圆木压平,铺上经纬线,即成一条松软洁白如新的棉絮。此行当尚存。
  打铁
  系宁波老行当之一,打铁者能打制出各种柴刀、菜刀、锄头、钉耙、马铁、船钉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打铁匠拉风箱、抡铁锤、叮叮当当,一件件铁器在铁锤砸打下打制出来。今天一广场内的碶闸街南段有“钉打桥”地名,是因该地曾有多家铁匠铺而得名,宁波人有句俗言“打铁呒样,边打边像”。今该行当从业者甚少。
  铜匠
  以前宁波城乡有挑着铜匠担行走的人(大多是金华地区来的)。解放前嫁女陪嫁妆必有铜火熜,隐含吉祥火红之意。铜打制的火熜小巧玲珑、美观实用。铜匠还能修制铜锁、酒壶、家具装饰品等器物。现时该行业已不多见。
  镴匠
  旧时宁波城乡有挑着担子兜生意的镴匠。宁波人称锡和铅的合金为“镴”,一般城乡家庭都有镴打制的酒壶、镴瓶、镴罐等器物,用来盛物品能保持干燥,此外还打制烛台、家具上的拉手及装饰物品。铝制品普及后,这一行当消失。
  篾匠
  宁波人称“簟匠”,旧时家家户户都使用竹制品工具,箩筐、匾箕、淘米箩、饭篮、菜篮子、凉席、筛子等都是用篾竹制成,使用久了易损坏,于是请篾匠来修理。篾匠身带简单工具和篾竹材料,走街串巷吆喝,遇居民需修理或制作竹器用具,即进院子内修补或新制。此行业在城市已消失,农村尚存。
  修钟表
  修钟表人手提工具袋,常年穿梭在城乡间,遇到需修理钟表者,则进屋维修。修表人使用放大镜、酒精灯、镊子钳等工具,将一只只坏掉的钟表精心修复。该行当至今尚存,但已设铺经营。
  铲(薄)刀、磨剪子
  肩背工具凳,凳上装有磨刀石和夹具,在街巷吆喝“磨剪刀噢!铲薄刀……”家庭主妇听到后将家中钝了的菜刀、剪刀交给他们,经过铲、磨后又能锋利如初。现在仍有少数人从业。
  木器制作
  木制品在境内生产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从事这类木器制作的统称“木匠”。木匠有“大木”、“小木”和“圆木”(见本链接中“箍桶”条)之分,大木主要从事房屋建造,小木则从事家具制作。现在城市家庭装修中依然大量使用木工,但大多使用机械操作;农村中的木匠大多是制作修理农具,现在也正在慢慢淡出。
  打银
  火熔是制作华丽金银工艺品时关键的传统工艺,借助弯管,用嘴吹气控制火苗和温度,“吹”向重点。金银饰品经银匠加工或修理后仍能光彩照人。该走街串巷兜生意的行当今已消失。
  麦秸编织
  麦秸工艺在农村妇女中几乎人人都会,但技艺优劣相差很大。麦子收割后将干麦草上部割下,放在水中浸透后压扁、晾干。手巧的妇女将麦秸编成各式各样草帽、草扇、手提包、提篮、装盛物品的罐等生活用品。宁波近郊编织的草制品还能出口赚外汇。现今该行当从事者甚少。
  贴大饼
  黄桥烧饼全国闻名,宁波大饼亦可与之媲美。街头巷尾一只炉子、一块案板,“夫唱妇随”,流水作业,炉子中以木炭或煤球作燃料,将做好的饼快速贴在炉膛内壁,待饼烤至金黄色即可。大饼香喷喷、油光光,酥香甜咸尽在饼中。该行当今尚存。
  爆米花
  加工者挑着担子或推着车,一只像葫芦的罐状如炮弹,一只风箱,一只小炉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冻米大王好爆嘞!年糕干、六谷(玉米)胖好爆嘞……”人们将大米、玉米、年糕干等物品交给加工者,经爆米机加热到一定程度,迅速打开密闭的盖子,发出“砰”的一声,爆米机中的大米、玉米、年糕干等食物在瞬间膨化,变成白白的爆米花、玉米花、年糕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宁波人称之为“冻米大王”。该行当至今尚存。
  卖臭豆腐
  油炸臭豆腐,臭中有清香,将一块块臭豆腐放入油锅炸,把臭豆腐炸成金黄色即可捞起,涂上辣酱或甜酱,是人们所喜爱的休闲食品。该行当现在尚存。
  炒栗子
  糖炒栗子是宁波特色炒货之一。一口炉,一只镬,一把铲,镬里放一些小石子,生栗子下锅加糖,炒熟后颜色油光。剥开栗子,咬开后香甜可口。从业者现炒现卖,深得市民喜爱。这一行当尚存。
  卖烤(煨)番薯
  用一只柴油筒,上面开一大圆口,筒内按一炉心,在炉子中以木炭作燃料(现在用煤球),将番薯放在木炭旁边烤,烤至番薯皮黄、内熟,发出诱人的香味即成。烤番薯入口香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今仍有人从事该行当。
  鸡毛换糖
  宁波城内或乡村皆有挑着担子吆喝“兑鸡毛、鸭毛……”或用金属敲击发出声音,以吸引人们用鸡毛、鸭毛、鹅毛去兑糖的行业。这种糖是麦芽做成的。该行当现已消失。
  馄饨担
  旧时宁波城乡有以卖馄饨为生的商贩,手拿竹梆,“笃,笃笃笃,笃,笃笃……”肩挑馄饨担,一头是炉灶、锅子,一头是放馄饨的橱柜,挑着担子叫卖馄饨。遇顾客需要可随时将馄饨下锅,随即捞起,热气腾腾的馄饨,上面漂着葱花,发出诱人的香气,美味可口。有时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勤奋的读书郎和夜归人饥肠辘辘时也能吃上一碗。该行当今已消失。
  货郎担
  旧时宁波商业区集中在江厦街、开明街等地,而近郊及乡村农民购物很不方便,就只能靠流动商贩——挑着货郎担的货郎到乡下兜生意。精明的货郎挑着货郎担活跃在农村,带着各种小百货,手摇拨浪鼓,“笃尔冬,笃尔冬”,在开阔地带把货物摊开。家庭主妇们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卖货郎来了,纷纷来购买针头线脑、雪花膏、毛巾等物。货郎买卖方式很灵活,有时可用鸡毛、鸭毛、头发等换针或其他小物品。该行当今不多见。
  秤手
  旧时宁波城乡多集市,且生意兴隆。有的乡镇十天四市,有的十天三市,也有的十天二市。市日街头除卖主和买主之外,还有一种为两者称商品重量的中介,叫做“秤手”,又称“中人”。“中人”是他们的职业特性。他们整天活跃在街头,市面灵光,头脑活络,人头熟、人缘好,办事也比较公道,尽量做到双方满意。过去宁波有许多“行”,好比现在的批发部,有水果行、蔬菜行、鲜货行、米行、柴爿行、山货行、竹笋行、席草行等。农民不善生意之道,也为了省工夫,故把农产品运到行里交易,在谈妥货物价格后,就由秤手过秤,“秤手”边秤边报货物重量和金额,称好后到行里账台去领钞票。秤手一般画地为界,不“入侵”他人范围,他们腰系围裙,身背杆秤,待到一笔交易完成后,货主付秤手3%~10%的佣金。有时货主也可以以货代替佣金,秤手也能体谅,故秤手很受货主欢迎。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私营工商业改造,衡器也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子秤的普及,秤手这一行当消失。
  尺衣倌
  尺衣铺即旧衣店,店员称“尺衣倌”,曾是宁波东渡路街头的一种行当。尺衣倌为招揽生意,随机叫卖,出口成章,唱词生动贴切,边唱边卖,独具地方特色。解放后尺衣铺转为集体商店,尺衣倌改行,尺衣铺亦随之消失。但这一商业习俗却反映了宁波民俗民情,成为街头一道独特风景。曾为东渡路尺衣倌的朱元璋老人,经过回忆,提供了部分尺衣歌。
  (一)夹长衫
  夹长衫,毛花呢,
  尺寸有得四尺三,改成一套样子赞,
  下面改条西装裤,上面好做大襟衫。
  小襟剪落做背褡,零零碎碎辫纽攀。
  两只袖子嫌太长,剪落好做鞋面布。
  一只夹里还要好,杭州纺绸有名道,
  天家热眼改一套,看起式样蛮时髦,
  卖拨(给)漂亮大阿嫂,穿在身上刚刚好。
  各道各处跑一跑,像煞是个“大好佬”。
  (二)长衫
  快来买,快来买,长衫改作短衫卖。
  剪落下摆做裤子,春夏秋冬穿四季。
  袖子剪落(做)鞋面布,一年二年穿勿糊。
  再做一件小背褡,侬看样子赞勿赞?
  格末(么)便宜勿来撮(拾),当心回去后悔煞。
  (三)长袍衫
  快来买,快来买,长袍长衫随便买。
  只要穿我长袍衫,勿怕海里西风暴。
  买起(去)朋友大运道,带鱼会抲木佬佬。
  脚里穿双橡皮套,头里戴顶大呢帽。
  宁波上海跑一跑,像煞是个“张元”①佬。
  (四)长棉袄
  快来买,快来买,长长棉袄沿街卖。
  这件棉袄勿一般,面子夹里勿简单。
  雪白棉花中间嵌,尺寸有得三尺三。
  冷冷天格当大衣,夜里脱落当棉被。
  落雨还好当雨衣,作客看看也体面。
  只卖一块银洋钿,价钿咋会介便宜?
  (五)龙裤
  龙裤做工特别好,两只裤脚蛮大道。
  上下贴皮丝线包,花头好像紫葡萄。
  裤腰绣只金元宝,买去朋友大运道。
  出洋柯鱼运道好,鱼货会抲木佬佬。
  勿去出海也好着(穿),亲戚屋里做人客。
  普陀山去拜菩萨,和尚当侬大香客。
  原价要卖两块八,现在零头全撂塌。
  有心朋友莫错过,两块洋钿把货撮。
  (六)罗纺衫
  广东广西出广货,江浙两省出绫罗。
  杭州绫罗名气大,要卖卖拨(给)老婆婆。
  罗纺衣裳穿一件,挨叽挨叽②做人客。
  隔壁邻舍去坐坐,女婿屋里丈姆做。
  吃素念佛拜弥陀,侬看动火③勿动火。
  半送半卖卖拨(给)侬,只卖五只“浑道罗”④。
  注:①张元——当时有名的鱼行老板。
  ②挨叽挨叽——走路样子。
  ③动火——宁波话,高兴、讨人喜欢。
  ④“浑道罗”——外国话,角子。
  阉鸡
  以前,经常可以看到从事阉鸡行当的人,拿着小工具包,手肘钩着凉伞,在城市街巷和乡村小道转悠,喊着:“哦!鸡好羯(结)嘞!”羯(结)鸡即是给小公鸡做绝育手术。养鸡人家有小公鸡需要阉,捉住小公鸡交给阉鸡人,阉鸡人坐在小凳子上,拿出小刀、钩、勺等工具,双腿夹住鸡,拔去鸡腹上一些毛,用锋利小刀划一道口子,再用弹簧钩把刀口扩大,就能看到鸡的睾丸,用钩子取出睾丸,然后收起弹簧钩,阉鸡就完成了。小公鸡经阉割后,生长速度加快,鸡的羽毛仍很漂亮,但鸡冠萎缩,失去雄鸡风采。经阉割的鸡肉嫩味美。随着科技发展,阉鸡无需动手术了,只要给小公鸡打雌性激素或在饲料中掺入雌性激素,就能达到阉鸡效果,故从事该行当之人业已改行。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贴大饼
相关专题
爆米花
相关专题
卖臭豆腐
相关专题
炒栗子
相关专题
卖烤(煨)番薯
相关专题
补缸
相关专题
钉碗
相关专题
补镬
相关专题
补鞋
相关专题
织补衣裳
相关专题
修伞
相关专题
修穿棕绷
相关专题
箍桶
相关专题
裱褙(书画)
相关专题
裁缝
相关专题
剃头
相关专题
刻字
相关专题
弹棉花
相关专题
打铁
相关专题
铜匠
相关专题
镴匠
相关专题
篾匠
相关专题
修钟表
相关专题
木器制作
相关专题
打银
相关专题
麦秸编织
相关专题
鸡毛换糖
相关专题
馄饨担
相关专题
货郎担
相关专题
秤手
相关专题
尺衣倌
相关专题
阉鸡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夹长衫
相关作品
长衫
相关作品
长袍衫
相关作品
长棉袄
相关作品
龙裤
相关作品
罗纺衫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