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3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商业门类
分类号: F719.7
页数: 23
页码: 511-533
摘要: 这段文章主要介绍了宁波境地商业发展中的百货业、餐饮业和商业服务。在百货业方面,从清代到现代,宁波的百货店和商店不断增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酒楼和名店。在餐饮业方面,宁波的餐饮行业历史悠久,有许多知名酒楼和菜馆。商业服务方面,宁波的理发店、旅馆、洗浴店等商业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发展。总体而言,宁波的商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走向现代,百货业、餐饮业和商业服务行业蓬勃发展,为宁波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百货业 餐饮业 商业服务

内容

宁波以商城著称,商业历来繁盛。两次截然不同的对外开放,直接导致宁波商业业态发生深刻变化。第一次因鸦片战争失败宁波港口被迫对外开放,洋货输入使宁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早遭受列强商业侵略地之一。第二次中国政府主动把宁波作为沿海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使宁波商业及贸易业极度繁荣起来,商业门类日臻齐全,商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百货业
  百货业源于走街串巷的货郎,后逐步发展成经营手工业品为主的固定店铺。清中期称为川广杂货业,宁波开埠后,洋货输入改称洋广业,经营华洋各货。同治年间(1862—1874),第一家舒成德记百货店在东门口开业,资本5000元。此后,相继在东门大街开设有丰广货店,资本1万元;在灵桥门开设老源记百货店,资本7500元;在崔衙前开设老照明眼镜店,资本1000元;在大道头开设应玉佩伞店,资本800元。光绪年间(1875—1908),在东门大街开设老三进鞋店,资本4800元;美华利钟表店,资本5000元;在天宁寺桥的月中桂开设皮鞋、宫粉店。
  民国时,百货店铺渐增。民国17年(1928)有纸店(行)31家、笔墨店8家、书籍文具店6家。21年(1932)有洋广杂货店151家、鞋帽店97家、钟表眼镜店33家、化妆品店5家、套鞋店7家、雨具店11家,其中大有丰、老源记、老慎记、大有利、大有恒、同福昌、大有亨、一言堂、同仁泰等比较有名气。抗日战争时,宁波沦陷,大有丰百货店遭日军洗劫,大有恒、大有利等被迫歇业。抗战胜利后,35年(1946)有百货店117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115家,其中30万元以上者30家,中山路有11家:五慎丰资本达120万元,宝昌祥资本100万元,大有丰资本60万元,义有丰、同福昌、裕民各有资本50万元,大喜丰记资本40万元,大中国、隆昌、福泰祥、华昌泰荣记各有资本30万元。中山西路的义和资本100万元,全林、一言堂各有资本50万元。东渡路的大东百货店资本达400万元之巨,世界百货店资本150万元,大章兴记资本120万元,德丰协记资本100万元,顺昌泰、同仁泰、永泰昌丰记各有资本30万元。和义路的协大昌资本160万元,德丰资本130万元。此外,尚有西太平巷、崔衙街的裕泰、药行街的惠大元记、西郊路的乾丰资本都在30万元以上。36年(1947)境内从事百货业商店有471家,其中杂货店166家、玩具店10家、鞋革店129家、钟表眼镜店45家、草帽雨具店18家、书籍文具店77家、纸张店26家。
  1949年9月,国民党飞机轰炸,致64家受灾、95家歇业。1950年4月,中国百货公司宁波分公司成立,8月私营大有丰百货闭歇,盘给百货公司,改成第一门市部,为首家国营百货零售商店。同年12月,老市区有私营百货店(不含零星百杂店)355家(境地居多),营业额290万元,批发额占55%,其中百杂店94家、图书文具店122家、纸张店53家、钟表眼镜店86家。1951年,东门口大昌棉布店、东渡路元大祥棉布店相继闭歇,百货公司在其原址分设第一、第二门市部。1954年初始,国营百货公司专营批发业务。1955年10月,有经销、代销百货店44家,文具店21家。1956年2月19日,百货公司所辖14个行业、315家私营店铺,文化用品公司所辖34家文具纸张商店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一批国营专业商店成立,妇女用品商店、儿童用品商店、五金交电公司门市部、科学仪器运动商店等相继开业。是年,百货行业调整网店,减少店数,扩大综合经营,百货文化用品商店减至80家。1957年为36家。1958年“大跃进”时撤并至14家。1960年,一批百货商店划归区属,组成街道综合商店16家。次年复归百货公司。其中国营16家,公私合营1家。10月,部分百货零售商品凭证凭票供应。1964年,凭票商品减少。至次年底,百货公司下属商店26家,其中境内有第一百货商店、第二百货商店、小商品百货商店、时装商店、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原材料修补商店和鼓楼、仓桥、濠河、湖东、西郊百货商店,成为国营零售商店。源康棉布商店、第一棉布商店、同福昌帽店、凤苞化妆品商店、灵桥百货店、一言堂百货商店、文化用品商店、老三进鞋店、华丰玻璃店、立兴服装店、宁波钟表店为公私合营商店。改革开放后,百货零售商店开始多渠道进货、多种经营方式。1980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3年,建立工商联营,为工厂代销、分期付款,开展展销活动。1985年后,国营零售商店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自负盈亏,经营自主权扩大,营业额和利润大增。1987年,老市区有国营百货、棉布零售商店21家,集体经营的商店20家,其他部门开办和个体经营的百货商店数量大增。1988年起,市商业局把部分小型百货商店划
  归区商业局管理。1988年2月12日,宁波华联商厦开业,为当时宁波最高的建筑(21层),营业面积1.30万平方米,是首家有自动扶梯、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场,经营商品3.50万种,80%商品实行开架销售,揭开了宁波商业走向大型化、现代化新篇章。1990年,百货商店达157家(不含个体店)。1992年9月,宁波市第一家超市“南大超市”开业。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批大型综合性商贸设施在宁波展现,百货业呈生机勃勃态势,大型超市也都有百货商品销售,年营业额达30余亿元,仅6家大型商厦营业面积达24.90万平方米,分别是东方商厦(原长发商厦)、城隍庙商城、银泰百货(原华联商厦)、宁波市第二百货商店、新华联商厦、新世界百货(原美乐门)。2001年12月,天一广场建成,系一家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商业航母,广场内有10个商业区,300多家商店,为目前宁波最具活力、最时尚的商业广场,月均营业额3亿余元。至2004年,海曙区进行第一次经济普查,境内的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业达351家,其中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136家,服装批发92家,鞋帽批发17家,其他综合批发106家。纺织品、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133家,其中服装及针织品零售17家、服装零售55家、鞋帽零售9家、百货零售业6家、超级市场零售6家、其他综合零售40家。
  第二节 餐饮业
  餐饮业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酒肆饭铺。境地餐饮业始于唐州治移治三江口之时。宋代饭行多设在娱乐场所附近,历元、明而益盛。鸦片战争后,宁波开埠,境内餐饮店增多,遍布城区,计有饮食店、糕点店421家,具有风味特色的酒楼名店41家,且集中在三江口一带。民国3年(1914),有状元楼、聚贤楼、大观楼、聚元楼、海曙楼、三阳楼、三星楼、望江楼等名气大的酒楼10余家。16年(1927)拆城墙,拓马路,这些知名酒楼菜馆迁至车轿街、又新街(已废)、日新街等热闹地段。23年(1934),餐饮业市面不景气,甬帮菜馆状元楼、清一色、新华春、同春楼、同兴楼,徽帮菜馆聚宾楼,粤帮菜馆西粤楼以及宵夜馆广福安等8家闭歇。是时有饮食摊贩718户,其中经营饭菜的有25户,余者为面食和肉类熟食摊。26年至30年春(1937—1941),各帮客商云集,出现各具特色、口味不同的“三馆六帮”菜系(三馆:野味馆、素菜馆、回族馆,六帮:甬帮、徽帮、杭帮、绍帮、津帮、沪帮),“三馆”中有德胜野味馆、回族清真济甬馆、素食功德林、活佛、同仁馆等,“六帮”中有徽帮聚福园、东福园、颐和园、大乐春4家设在东门口及江北岸,杭帮中的知味馆、杭州饭店、老长兴、天香楼4家设在开明街及江北,绍帮5家都在江北,津帮有天津味1家,沪帮有梅龙镇、新三泰、好莱坞、麻雀王4家。35年(1946),有中央楼、状元楼、晋江楼、鸿运楼、南华楼、甡阳馆、同兴馆、万阳馆、五芳斋、施毛记饭店、项官记菜社、晋阳楼、得月楼、广聚升、三元馆、泰甡饭店、新吉祥、中华楼、大庆园、美味和、公道、和平、明光、王永兴等菜馆酒楼27家。宁波解放前夕,从事饮食业店家达262家。
  1951年,老市区(大多数在境地)有饮食店204家,职工350人,其中酒菜饭店54家、糕团店48家、大饼油条店102户。1957年,饮食摊贩组织合作小组,网点增至780个,职工1936人。1958年后,合作小组升级,撤并为合作商店,店铺锐减,人员外调。1959年7月,饮食点只有103个。1965年,饮食网点增加至557个,其中烧饼豆浆店铺240个。1978年底,饮食店仅存89家。至1990年底,新建一批大型宾馆、饭店,有宁波大酒店、华联宾馆、亚洲华园宾馆、〓城饭店、状元楼、宁波饭店等20余家,其中多为旅社兼饮食,另有小饭店、小吃店500余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市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以海鲜海味为特色的石浦饭店捷足先登,首先在月湖西区开业,经过几年努力奋斗,规模扩大,名声大振,已成为甬城著名饭店,以石浦、汉通等大型饭店为首的餐饮业蓬勃发展,境地的私有、个体餐饮星罗棋布,餐饮连锁店遍布全城;华必和、来必堡、好味当、顺旺基、新四方以及洋快餐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阿里郎、巴贝拉、咖啡厅等饮食业,各显技能,纷纷占领市场,适应各类人群之需。至2004年底,区内有餐饮业140家,其中从事正餐服务的有54家、快餐业32家、饮料及冷饮服务的34家,从事其他餐饮服务的20家。2008年,全区餐饮业营业额达17.26亿元。
  第三节 商业服务
  商业服务主要指理发、旅馆、洗浴、照相、洗染、广告、修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境内的商业服务内容日渐增加,服务项目日趋多样化、时尚化。
  理发
  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明街三法卿的余鑫记、北大路(解放北路)鉴桥头新记、中山东路后市巷生记等理发店已经存在。“五四”运动后,年轻妇女也开始剪发,致理发店逐渐增多。民国35年(1946),老市区有理发店123家(海曙境内居多),从业人员895人,一些条件较好的理发店还开展为女子烫发、电吹风及修染指甲的业务。1956年,有17家理发店实行公私合营,其余理发店则组成合作商店(小组),网点减少,但单店规模扩大。1980年始,按统一标准对理发员进行培训、考核,一批特二级理发师、一级理发师、二级理发师、三级理发师在境内出现。1990年,区内有理发店14家,理发座椅153张,年营业额164.19万元。90年代后,理发业发生巨大变革,美容美发应运而生,纯粹理发店在小区周边尚存,大街上已不复存在,不少企事业单位自聘理发师为员工理发。
  旅馆
  旧时客店(客栈)随商埠而兴。官办旅店宋代有专供外国使者和商客居住的高丽使馆、波斯团等,明代有接待日本使商的四明驿。清代后期,境地因开埠而商客益增,旅馆亦随之增加。民国17年(1928),傅连升、杨缙坤在 西门口的西巷开办2家旅馆,各有注册资金600银圆。20年(1931),城区有旅馆79家(海曙境内居多)。22年(1933)起因长途汽车开通,各县乡镇旅客可当日回家,且当局检查甚严,旅馆日见衰落。35年(1946),药行街、开明街、东门口、濠河头、灵桥路、方井头一带开有23家旅馆,其中大同、鹿城旅馆规模较大。1956年,大同旅馆成为首家国营旅馆。此后27家私营旅馆实行公私合营,傅连升等5家私营旅馆组成合作旅社。1957年3月,偃月街月湖畔新建月湖旅社,有客房123间,床位275个,当时属设施较好的第一家新建国营旅社。1958年,国营的南站旅社建成。1963年,狮君、大沙等19家小旅馆划归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同年有18家旅馆停业。是年,华侨饭店建成,其规模和设备在全市同行业中首屈一指。次年又相继关闭20家旅馆。1971—1973年,东门、红卫、浙东旅社开业。1978年后,一批比较高档的旅社崛起,宁波饭店、亚洲华园宾馆、城饭店、宁波大酒店、华联宾馆等陆续建成营业,形成各类不同档次旅馆业并存的格局。
  20世纪末,境内的旅馆业向大型化、现代化、高档化发展,星级饭店、大酒店如雨后春笋,至2008年,有经营住宿企业110家,其中,旅游饭店19家、一般旅馆91家,从业人员5134人。在旅游饭店中南苑饭店是全省首家五星级饭店,有客房438间,可一次接待千余人的团队。
  洗浴
  旧称“澡浣业”,俗称“混堂”。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设于境内东门口方井头的北悦来(今新江桥南堍)、钉打桥(今天一广场内碶闸街中段)的洽兴池。民国20年(1931),城区有浴室11家(海曙境内居多),资本3.58万元,业主多为浙江上虞和江苏句容人。35年(1946),有开明池、新新池、中华池、洽兴池、北悦来等11家。设大户池、小户池,其中大户池又分洋盆、官盆、厢房3个等级,有的浴室还有擦背、扦脚服务。一些小户池一般无固定工,旺季聘用外地农民帮堂,称“候鸟工”。1956年,浴室公私合营,部分停业。1958年,浴室始设女子淋浴。此后,部分浴室因房屋陈旧或设备简陋,迁址新建,相继新建鼓楼、三市等浴室。1990年,境内浴室仅有人民浴室、鼓楼浴室、三市浴室、立新浴室,总面积327平方米,浴盆28只,淋浴莲蓬头210个,座位530座,年营业额217.09万元。20世纪90年代末,洗浴业发生变革,取而代之的是洗浴休闲中心,传统的浴室在一些小区周边仍有存在,经营者大多是外来人员。至2008年,境内有洗浴企业13家。
  照相
  始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徐穗鹤开设华英照相馆,资本2000银圆。民国初,城隍庙附近有二我轩、容华阁等照相馆。民国13年(1924),裘珠如独资租房开办天胜照相馆(初址在江北天主教堂,20世纪50年代复业并迁到中山东路,现址在中山西路75号),经营美国的柯达及德商矮克发公司照相器材,兼营照相业务,由于设备新颖,拍摄艺术照片,声誉鹊起。此后,绿宝、中华、珊瑚、大同等照相馆相继开业。抗战时期,宁波沦陷时多家闭歇。36年(1947),城区有照相馆27家(海曙境内居多),资本总额1888.50万元,从业人员160人。1956年,天胜、绿宝等10家照相馆公私合营,其余组织合作商店(小组)。同年,首家国营东海照相馆在中山东路开业。1980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和省饮食服务公司联营,投资47万元,引进美国柯达公司半电脑控制的彩色照相快冲扩印成套设备,在中山东路开设彩色照相扩印服务中心。1990年,宁波最大的几家照相馆都在境内,天胜照相馆设在中山东路,职工达71人,摄影师23人,年营业额695.40万元。东海照相馆有职工49人,绿宝照相馆有职工21人。90年代后,宁波市民生活水平提高,自备照相机者倍增,数码相机垄断市场,照相馆业务受到冲击。至2008年,境地摄影扩印服务企业仅存14家。
  洗染
  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洪茂创建第一家正章洗染店。清光绪年间又有东成、纬成、源丽、敦泰、王关生5家洗染店开业。民国21年(1932),城区有35家洗染店(海曙境内居多,下同),但到35年(1946)时城区仅存12家。1956年,洪茂、正章、公益、新时代4家实行公私合营,其余组织合作洗染店(组),后正章、公益、新时代均并入洪茂,改称洪流洗染商店,并转入国营。1972年,洪流洗染商店由东渡路迁至中山东路,改名虹霞,购置国外干洗设备。1979年,开设虹霞洗染工场于日新街,置有阔幅卷布机、整理机,精染丝绸、棉麻、羊毛、化学纤维织物。1987年,虹霞洗染商店又复名“正章”。1990年,营业额56.78万元。同年,老市区有洗染店18家,从业人员79人。90年代后,个体洗涤店蓬勃发展,各社区都有若干个体洗染店设置,居民洗染十分方便。2008年,海曙境内有洗染服务公司8家。
  广告
  源于原始的街头口头叫卖、旗帜标识、文字等简单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今已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以招贴、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通讯工具等载体,向公众宣传和介绍商品、服务、文娱、体育,为公众传递信息。民国20年(1931),境内有广告企业3户。23年(1934),城内供张贴公共、娱乐广告场所300余处。解放后,广告业由市建设局管理。1953年8月,市政府颁布《广告管理暂行规则》。1954年,设公共广告栏42处、临时广告招贴处8处。同年12月,广告业划归市工商局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告被视为资本主义产物遭批判。1979年恢复,广告业获得发展机遇。1979年8月,江厦街道创办“宁波广告公司”,填补了区内无广告业的空白。1982年,老市区广告经营单位登记发证6户,次年增至22户。1987年5月,广告经营单位已达57户,并于是月成立市广告协会,有团体会员46户、个人会员6人。1990年,广告经营单位67户,从业人员1172人,年营业额2618.50万元。90年代后,广告业快速发展,团体、股份制、私营都可兴办广告企业,各种广告五彩缤纷。至2008年,境内广告业达181户,从业人员1135人,年营业额6440万元。
  修理
  修理行业古已有之,属于手工业的范畴。修理项目种类繁多,行业分工细致,凡一种产品出现,与其配套的修理项目也随之产生。修理范围大致有生产性的器具修理和生活用品修理两类。生产性修理主要是工(农)器具修理,机器设备和工具、农业机械及工具的修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修理项目也日益纷繁复杂。生活用品修理旧时多为“修伞补镬”,“磨剪刀铲薄(菜)刀”、“补套鞋(胶鞋)修跑鞋”、“箍桶打楸”、“补缸钉碗”之类常见项目。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品质料发生变化,一些老的修理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新兴行业层出不穷。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成主要代步工具,手表成时尚品,铝制品和搪瓷制品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品,于是修车铺(摊)、钟表修理店、铝制品换底、搪瓷品修补等修理店(摊)就应运而生。80年代,电器产品兴起,就出现电器修理门市部。90年代后,电话、空调、冰箱、手机、电脑等生产生活用品逐渐普及,但只有部分产品有指定专业修理店,从而使得一些个体经营者也挤入新兴的修理行业。2000年后,私家汽车迅猛增加,家用汽车普及,与此相适应的洗涤汽车、汽车修理及装饰行业得到发展。2004年,海曙区有家用电器修理店18家,从事汽车、摩托车维护与保养业商店32家(其中4S店兼营汽车销售),办公设备维修店4家,其他日用品修理店33家。此外,境内还有许多汽车洗涤服务店。
  第四节 其他行业
  粮油购销
  境内粮油作物仅有望春(原西郊乡)街道和段塘(原段塘镇)街道少数农民种植,粮油产量甚少,居民用粮油主要依赖外地输入。民国时期,城内有粮食调剂委员会、宁波粮食运销公司及粮食管理委员会。抗日战争时宁波沦陷,日伪操纵“宁波粮食公司”,垄断粮食市场,粮价暴涨,市民濒临饥饿。1949年6月,宁波专署粮食局成立,市设中国粮食公司宁波分公司。1953年10月,禁止粮食自由贸易,居民凭证购粮。1954年1月,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7月,市粮食局成立,境内设镇明粮管所、海曙粮管所。1955年2月,居民粮食分配实行“按户分类、划等定量”,视家庭人员年龄、从事工种,采取不同定量标准,发给购粮证及定额粮票,到指定粮站购粮。至1990年,境内有西郊路、中山路、西北街、公园路、北大路、苍水街、中营巷、柳汀街、桂芳桥、冷静街、兴宁桥、大沙泥街、碶闸街、开明街、平桥头、尹江岸、段塘、三八(灵桥路)、高塘、三市、马园粮油供应站21家。根据当年实际,有时还要搭配一定数量的番薯、蚕豆、大麦粉等杂粮,直至1976年停止搭配。1992年3月,粮食放开,粮票取消。此后,国家粮站(店)消失,个人粮油供应点随处可见,超市、贸易市场,甚至烟杂店也有粮油出售,有的还能送货上门,居民购粮油便捷。
  水产
  境内的奉化江和余姚江畔历来为鱼货集散地,来自舟山渔场的渔船都在三江口一带的江厦码头靠岸,渔汛季节,渔船云集,鱼商纷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开设公茂鱼行。其后在半边街(今江厦公园内)鱼行增多,至民国20年(1931)有鱼行数十家、水产商贩128家。是年《中国实业志》将江厦码头列为良好渔港。解放前夕,城区出现官商合办鱼市场。1949年9月,鱼市场遭国民党飞机炸毁,市区有鱼行54家。1951年,鱼行被取缔。同年2月,在江北白沙成立宁波市鱼市场,为全省首家国营鱼市场,并设议价委员会管理价格。当年成交鱼货9609吨。另有宁波元昌贸易公司、新建公司、渔民协会自办代销店、私营水产商店,有鱼贩5260人。此后,海曙区境内纯鱼货批发企业终止,居民只能到菜市场的水产摊才能买到鱼货。1978年12月,在新江桥南堍的滨江路北端(今江厦公园北端),建海产品露天交易市场。1982年改建成玻璃钢顶篷的室内市场,面积1500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27个,市场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1987年,批发量882.80万千克,零售116.10万千克,总成交额2999万元。1989年4月,滨江市场拆除,市场迁到南站东路16号。2002年7月,京润水产市场在芝兰堰路8号成立,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要经营鲜活水产品,为全市最大的鲜活水产批发市场,年成交额7.99亿元。至2004年,区内有水产批发(兼营)企业17家、零售企业4家。
  燃料
  境内工业燃料主要是煤炭和油料。民国21年(1932),城区耗煤约1.60万吨。23年(1934),境内有煤炭批发商号5家,年销量1万吨左右。解放后,煤炭列入统配物资,货源主要来自山西大同、阳泉,部分来自河南、山东、河北、江西、安徽等地。1955年开始计划销售。1977年始,部分企业以石油制品作燃料。1978年实行计划到局,供应到户,凭证定量、分月供应、跨季作废的政策。1980年起购入省协作煤,部分企业可自行采购协作煤。1987年始,市燃料公司与有关煤矿建立协作挂钩关系,并在秦皇岛设收购点。1990年,用煤量316.91万吨,燃料油销售1.60万吨。
  居民生活燃料历来以薪炭为主,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用煤球。60年代煤球供应趋紧,1969年始按户定量凭票供应,1人户月供30千克,2~3人户50千克,4~5人户65千克,6人以上户80千克,并每户配发一定数量的引火柴。1978年建莲桥煤气供应站,是年区内居民用上瓶装液化气。1980年,煤球、煤饼销量增加。1984年起供应议价煤球、煤饼。90年代,瓶装液化气普及,居民用煤球、煤饼者甚少。1995年11月26日,太阳公寓首先用上“自来气”(管道煤气),随后新建小区陆续开通管道液化气。2000年9月,联丰人工天然气站开建,次年投入运气,一期供气能力5万户。2004年,区内从事煤炭及制品批发的企业有海曙区燃料公司、海曙同茂物资有限公司、海曙岳环炉料有限公司3家,从事石油及制品批发的有宁波石油总公司、浙江省石油总公司宁波分公司、宁波海曙安诚润滑油商行等14家企业。
  废旧物资回收
  境内废旧物资回收行业民国时就存在,回收的有废麻袋、旧料瓶、碎玻璃、衣服、废花、废纸、旧书、废五金、旧货、鸡鸭鹅毛、头发等17种,有牌号店摊175户,其中坐商95家、摊贩80户(海曙区内居多,下同)。解放初,市区有坐商70家、旧货摊贩126户。1951年,坐商与旧货摊贩联合经营,设破布、废纸、杂铜联营处。1952年,供销社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当年收购废钢铁111吨。1955年,废品行业划归手工业联社管理,设收购站4个。1957年,复归市供销社日用杂品批发站,设废品经理部,同年收购废金属2425吨。1958年,由300余家坐商、摊贩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8个,回收废钢铁10262吨。1959年,增设江厦街等收购站,收购旧轮胎、赛璐珞、杂镍和废锌。1962年,废旧物资收购由集体和个体代购、供销社经营。1977年,增加废不锈钢收购。1984年,回收废钢铁58636吨。1985年,在清仓中对剩余物资、闲置设备及旧电器、家具进行余缺调剂。1953—1990年,回收废旧物资额4.32亿元,其中,回收废钢铁90.90万吨,有色金属1796吨,银700.51千克,废塑料891吨,废轮胎1611吨,破布、破布鞋70070吨,废麻袋5240吨,废纸11518吨,废棉742吨,废料瓶、碎玻璃3235吨。90年代后,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开放,集体、个人都可经营,收购项目扩大,收购网点增多,居民小区都有收购点。2004年,全区有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公司26家(不含个体设的收购站<点>)从业人员122人,年销售额17305万元。至2008年底,区内废旧物品收购遍及每个居民区。
  链接
  宁波老行当
  宁波人素有勤劳、朴实、节俭传统,且以“做人家”(勤俭持家)闻名。解放前,市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生活用品损坏后,视其破碎程度,能修则修,能补则补,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随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修补业、手工业、饮食业以及卖小百货的货郎担这些适应时代的行当应运而生。社会发展至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大量普及,因此现在不少老行当已销声匿迹,淡出人们视野,尚存的老行当也寥寥无几,但这些老行当在宁波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补缸
  宁波自来水未普及之前,市民喝水、煮饭靠天落雨水,洗衣洗菜靠河水、井水。故每家都用七石缸装水。缸遇上冰冻或被硬物碰撞会产生裂缝而渗水,补缸行当由此而兴。补缸师傅背着工具袋,走街串巷,吆喝:“补缸咧,补坛咧。”补缸时,先用凿子轻轻地在裂缝中凿一条槽,再在槽的两边每隔3厘米左右,对称地凿一排宽在5厘米左右的浅孔,然后在槽缝中填上盐生,所谓盐生,其主要成分是“生”,即用生铁打磨成的极细的粉末,使用时用盐水拌和,故称“盐生”。盐生要随调随用,不用就会凝固。然后用“蚂蟥钉”按在两边的浅孔中,再用小槌子轻轻敲几下,将缝的两边连接起来。这样缸就补好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坛和酒埕。
  钉碗
  碗盏乃居家必备之物,因为是瓷器,就难免破损,主妇们视其“分身”或“碎骨”程度,能补的则请补碗师傅补好。钉碗师傅肩挑担子,手拿一串铜片,不断敲打,发出“嚓嚓嚓”的声音。钉碗也即补碗,师傅坐在帆布小凳子上,膝盖上铺一块布,先将破碗拼合成原状,用细绳和竹片把碗捆夹住,在裂缝两边,每隔0.5厘米左右用金刚钻各钻一个针尖大的孔,然后用菱形的小铜钉钉在小孔上,用木榔头轻轻敲几下,就“破碗重圆”了。补碗最重要的工具是金刚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
  补镬
  解放前,家庭烧饭做菜都用生铁铸成的镬。铁镬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氧化,变成氧化铁而脱落,镬就变得越来越薄,尤其是“镬肚脐”更容易漏,需补镬师傅“妙手回春”。补镬师傅挑着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炉子,一边走,一边吆喝:“生铁补镬嘞……”补镬时先把镬的破损处用刮刀将洞口锈迹烂斑擦刮干净。接着把碎铁片放入小坩埚,拉风箱加热。待铁片融成铁水时,蹿出蓝蓝的火苗,补镬师傅用一只小勺将铁水舀出来,倒在厚布团的砻糠灰上,待铁水变成一粒火球,在锅外摁住破洞口往上顶,锅内则用厚布按住快要凝固的铁火球,上下轻轻一按一顶,待清烟散尽,镬就补好了。这一行当今已消失。
  补鞋
  皮鞋久穿损坏,不能穿着,需请修鞋匠修理。修鞋匠根据皮鞋破损程度、破损部位进行修补,鞋面破损需用手动摇车缝补后才能继续使用。鞋跟鞋底磨损需加胶皮或打鞋掌(铁制),然后用钉子、胶水加固,或把整个鞋底换掉,鞋修好后经打磨、涂上鞋油、抛光等工序,一双旧鞋就变成能继续使用的鞋了。至今该行当犹存。
  织补衣裳
  毛线衣局部破损后如不及时织补,破的地方会越来越大,且不雅观。解放前会织毛线的妇女不多,需寻找内行人织补。普通衣裳破损后一般家庭妇女都会缝补,但比较高级的衣服破损后一般家庭既无此种材料又无修补技术,需找专门人缝补。至2008年底,宁波街头从事该行当的人仍然不少,但大都是外来妇女。
  修伞
  20世纪60年代前,市民大多用油布伞和油纸伞,伞面和伞骨经风吹雨淋后极易损坏,弃之可惜。修伞人肩挑修伞工具和材料,穿梭在街巷、乡村,人们需修伞就招其到家门口。经修伞人修
  补伞面或换伞骨后,伞就可继续使用。现今修油布伞和油纸伞的已绝迹,而修折叠伞和布伞的尚存。
  修穿棕绷
  棕绷久用后易损坏或棕绳松弛,睡觉不舒服,需找棕绷师傅修理或重新穿棕绳。穿棕绷师傅身背袋子,袋内装有棕绳,在街坊或集市吆喝:“穿棕绷噢……”市民如需修棕绷或穿棕绷就招其到家门口,棕绷师傅视棕绷破损程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供主人决定或修理,或重穿。现仍有从事该行当之人。
  箍桶
  箍桶匠肩挑工具,吆喝在城乡街巷:“箍桶嘞!打楸!”市民需箍桶则招其进屋内,或把散了架的木桶拿出来修理,或新制木桶,主人拿出木料,箍桶匠按主人要求箍桶,按照桶的大小形状取料,用一种弯形刀具把木料劈成弧形粗坯,经刨光后拼合起来,再加箍圈(宁波方言称“楸”),就成为水桶、脚桶、蒸饭桶、菜桶、提水桶、面盆、蒸桶、五生桶、腰子桶、马桶、肥桶、蜂桶、吊水桶、高镬盖、米升、米桶、米斗、凹斗、料勺等生产、生活用具,制作这些木制品都是箍桶匠的行当,因制作出的器具大多是圆形的,因此箍桶匠也称“圆木”。塑料制品普遍使用后,这一行当就销声匿迹了。
  裱褙(书画)
  书(用毛笔在纸上写出汉字的作品)画(中国传统的绘画)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一经裱褙(俚称“裱画”)加工书画作品更见精美。为此,书画裱褙行当历代不衰,延绵至今。裱褙书画,就是裱褙者(俗称“裱画师傅”)根据客户提供的书画纸张尺寸大小和书画规格(横竖),按照一定格式和工序,以黄边纸或宣纸为底托,以丝织品(绢或绫)为表层,用特定工艺制成的糨糊将它们层层叠粘,最后与书画粘贴一起加工装潢,使书画更具美感,易于保存收藏。
  裁缝
  以前衣服多自制或请人缝制。嫁女娶亲需做新衣裳,老年人做寿衣,孕妇做小孩衣被,通常是买来布料,将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做,工钱支付有论天计算的,有论件(套)计价的。现今请裁缝到家中做衣服的已不多见。
  剃头
  剃头行当工具简单,挑着剃头担子,一头是炉子,一头是镜子、脸盆、毛巾,在街头巷尾或乡村吆喝,遇需剃头者即可放下担子为客剃头,且收费比理发店便宜,还给剃头者挖耳、修脸,故生意颇好。现今小街巷仍有这一行当,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
  刻字
  刻字师傅随身携带刻字画工具,活跃在乡间或城镇街巷。如需刻字、刻图章、刻画,即可叫进屋内雕刻。刻字师傅根据主人需要,取出各种材料任主人选择,不同材料价格各异,经雕刻后即成,立等可取。该行当现都开店经营。
  弹棉花
  身背弹花工具,吆喝在街巷、乡间,如需弹棉花者可叫进屋内加工。弹花师傅卸下主人家门板,把棉花撕碎,弹花弓在木头槌敲打下,一颠一颤,发出美妙的犹如乐器的声音,棉花弹至松软后再用盾牌状圆木压平,铺上经纬线,即成一条松软洁白如新的棉絮。此行当尚存。
  打铁
  系宁波老行当之一,打铁者能打制出各种柴刀、菜刀、锄头、钉耙、马铁、船钉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打铁匠拉风箱、抡铁锤、叮叮当当,一件件铁器在铁锤砸打下打制出来。今天一广场内的碶闸街南段有“钉打桥”地名,是因该地曾有多家铁匠铺而得名,宁波人有句俗言“打铁呒样,边打边像”。今该行当从业者甚少。
  铜匠
  以前宁波城乡有挑着铜匠担行走的人(大多是金华地区来的)。解放前嫁女陪嫁妆必有铜火熜,隐含吉祥火红之意。铜打制的火熜小巧玲珑、美观实用。铜匠还能修制铜锁、酒壶、家具装饰品等器物。现时该行业已不多见。
  镴匠
  旧时宁波城乡有挑着担子兜生意的镴匠。宁波人称锡和铅的合金为“镴”,一般城乡家庭都有镴打制的酒壶、镴瓶、镴罐等器物,用来盛物品能保持干燥,此外还打制烛台、家具上的拉手及装饰物品。铝制品普及后,这一行当消失。
  篾匠
  宁波人称“簟匠”,旧时家家户户都使用竹制品工具,箩筐、匾箕、淘米箩、饭篮、菜篮子、凉席、筛子等都是用篾竹制成,使用久了易损坏,于是请篾匠来修理。篾匠身带简单工具和篾竹材料,走街串巷吆喝,遇居民需修理或制作竹器用具,即进院子内修补或新制。此行业在城市已消失,农村尚存。
  修钟表
  修钟表人手提工具袋,常年穿梭在城乡间,遇到需修理钟表者,则进屋维修。修表人使用放大镜、酒精灯、镊子钳等工具,将一只只坏掉的钟表精心修复。该行当至今尚存,但已设铺经营。
  铲(薄)刀、磨剪子
  肩背工具凳,凳上装有磨刀石和夹具,在街巷吆喝“磨剪刀噢!铲薄刀……”家庭主妇听到后将家中钝了的菜刀、剪刀交给他们,经过铲、磨后又能锋利如初。现在仍有少数人从业。
  木器制作
  木制品在境内生产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从事这类木器制作的统称“木匠”。木匠有“大木”、“小木”和“圆木”(见本链接中“箍桶”条)之分,大木主要从事房屋建造,小木则从事家具制作。现在城市家庭装修中依然大量使用木工,但大多使用机械操作;农村中的木匠大多是制作修理农具,现在也正在慢慢淡出。
  打银
  火熔是制作华丽金银工艺品时关键的传统工艺,借助弯管,用嘴吹气控制火苗和温度,“吹”向重点。金银饰品经银匠加工或修理后仍能光彩照人。该走街串巷兜生意的行当今已消失。
  麦秸编织
  麦秸工艺在农村妇女中几乎人人都会,但技艺优劣相差很大。麦子收割后将干麦草上部割下,放在水中浸透后压扁、晾干。手巧的妇女将麦秸编成各式各样草帽、草扇、手提包、提篮、装盛物品的罐等生活用品。宁波近郊编织的草制品还能出口赚外汇。现今该行当从事者甚少。
  贴大饼
  黄桥烧饼全国闻名,宁波大饼亦可与之媲美。街头巷尾一只炉子、一块案板,“夫唱妇随”,流水作业,炉子中以木炭或煤球作燃料,将做好的饼快速贴在炉膛内壁,待饼烤至金黄色即可。大饼香喷喷、油光光,酥香甜咸尽在饼中。该行当今尚存。
  爆米花
  加工者挑着担子或推着车,一只像葫芦的罐状如炮弹,一只风箱,一只小炉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冻米大王好爆嘞!年糕干、六谷(玉米)胖好爆嘞……”人们将大米、玉米、年糕干等物品交给加工者,经爆米机加热到一定程度,迅速打开密闭的盖子,发出“砰”的一声,爆米机中的大米、玉米、年糕干等食物在瞬间膨化,变成白白的爆米花、玉米花、年糕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宁波人称之为“冻米大王”。该行当至今尚存。
  卖臭豆腐
  油炸臭豆腐,臭中有清香,将一块块臭豆腐放入油锅炸,把臭豆腐炸成金黄色即可捞起,涂上辣酱或甜酱,是人们所喜爱的休闲食品。该行当现在尚存。
  炒栗子
  糖炒栗子是宁波特色炒货之一。一口炉,一只镬,一把铲,镬里放一些小石子,生栗子下锅加糖,炒熟后颜色油光。剥开栗子,咬开后香甜可口。从业者现炒现卖,深得市民喜爱。这一行当尚存。
  卖烤(煨)番薯
  用一只柴油筒,上面开一大圆口,筒内按一炉心,在炉子中以木炭作燃料(现在用煤球),将番薯放在木炭旁边烤,烤至番薯皮黄、内熟,发出诱人的香味即成。烤番薯入口香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今仍有人从事该行当。
  鸡毛换糖
  宁波城内或乡村皆有挑着担子吆喝“兑鸡毛、鸭毛……”或用金属敲击发出声音,以吸引人们用鸡毛、鸭毛、鹅毛去兑糖的行业。这种糖是麦芽做成的。该行当现已消失。
  馄饨担
  旧时宁波城乡有以卖馄饨为生的商贩,手拿竹梆,“笃,笃笃笃,笃,笃笃……”肩挑馄饨担,一头是炉灶、锅子,一头是放馄饨的橱柜,挑着担子叫卖馄饨。遇顾客需要可随时将馄饨下锅,随即捞起,热气腾腾的馄饨,上面漂着葱花,发出诱人的香气,美味可口。有时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勤奋的读书郎和夜归人饥肠辘辘时也能吃上一碗。该行当今已消失。
  货郎担
  旧时宁波商业区集中在江厦街、开明街等地,而近郊及乡村农民购物很不方便,就只能靠流动商贩——挑着货郎担的货郎到乡下兜生意。精明的货郎挑着货郎担活跃在农村,带着各种小百货,手摇拨浪鼓,“笃尔冬,笃尔冬”,在开阔地带把货物摊开。家庭主妇们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卖货郎来了,纷纷来购买针头线脑、雪花膏、毛巾等物。货郎买卖方式很灵活,有时可用鸡毛、鸭毛、头发等换针或其他小物品。该行当今不多见。
  秤手
  旧时宁波城乡多集市,且生意兴隆。有的乡镇十天四市,有的十天三市,也有的十天二市。市日街头除卖主和买主之外,还有一种为两者称商品重量的中介,叫做“秤手”,又称“中人”。“中人”是他们的职业特性。他们整天活跃在街头,市面灵光,头脑活络,人头熟、人缘好,办事也比较公道,尽量做到双方满意。过去宁波有许多“行”,好比现在的批发部,有水果行、蔬菜行、鲜货行、米行、柴爿行、山货行、竹笋行、席草行等。农民不善生意之道,也为了省工夫,故把农产品运到行里交易,在谈妥货物价格后,就由秤手过秤,“秤手”边秤边报货物重量和金额,称好后到行里账台去领钞票。秤手一般画地为界,不“入侵”他人范围,他们腰系围裙,身背杆秤,待到一笔交易完成后,货主付秤手3%~10%的佣金。有时货主也可以以货代替佣金,秤手也能体谅,故秤手很受货主欢迎。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私营工商业改造,衡器也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子秤的普及,秤手这一行当消失。
  尺衣倌
  尺衣铺即旧衣店,店员称“尺衣倌”,曾是宁波东渡路街头的一种行当。尺衣倌为招揽生意,随机叫卖,出口成章,唱词生动贴切,边唱边卖,独具地方特色。解放后尺衣铺转为集体商店,尺衣倌改行,尺衣铺亦随之消失。但这一商业习俗却反映了宁波民俗民情,成为街头一道独特风景。曾为东渡路尺衣倌的朱元璋老人,经过回忆,提供了部分尺衣歌。
  (一)夹长衫
  夹长衫,毛花呢,
  尺寸有得四尺三,改成一套样子赞,
  下面改条西装裤,上面好做大襟衫。
  小襟剪落做背褡,零零碎碎辫纽攀。
  两只袖子嫌太长,剪落好做鞋面布。
  一只夹里还要好,杭州纺绸有名道,
  天家热眼改一套,看起式样蛮时髦,
  卖拨(给)漂亮大阿嫂,穿在身上刚刚好。
  各道各处跑一跑,像煞是个“大好佬”。
  (二)长衫
  快来买,快来买,长衫改作短衫卖。
  剪落下摆做裤子,春夏秋冬穿四季。
  袖子剪落(做)鞋面布,一年二年穿勿糊。
  再做一件小背褡,侬看样子赞勿赞?
  格末(么)便宜勿来撮(拾),当心回去后悔煞。
  (三)长袍衫
  快来买,快来买,长袍长衫随便买。
  只要穿我长袍衫,勿怕海里西风暴。
  买起(去)朋友大运道,带鱼会抲木佬佬。
  脚里穿双橡皮套,头里戴顶大呢帽。
  宁波上海跑一跑,像煞是个“张元”①佬。
  (四)长棉袄
  快来买,快来买,长长棉袄沿街卖。
  这件棉袄勿一般,面子夹里勿简单。
  雪白棉花中间嵌,尺寸有得三尺三。
  冷冷天格当大衣,夜里脱落当棉被。
  落雨还好当雨衣,作客看看也体面。
  只卖一块银洋钿,价钿咋会介便宜?
  (五)龙裤
  龙裤做工特别好,两只裤脚蛮大道。
  上下贴皮丝线包,花头好像紫葡萄。
  裤腰绣只金元宝,买去朋友大运道。
  出洋柯鱼运道好,鱼货会抲木佬佬。
  勿去出海也好着(穿),亲戚屋里做人客。
  普陀山去拜菩萨,和尚当侬大香客。
  原价要卖两块八,现在零头全撂塌。
  有心朋友莫错过,两块洋钿把货撮。
  (六)罗纺衫
  广东广西出广货,江浙两省出绫罗。
  杭州绫罗名气大,要卖卖拨(给)老婆婆。
  罗纺衣裳穿一件,挨叽挨叽②做人客。
  隔壁邻舍去坐坐,女婿屋里丈姆做。
  吃素念佛拜弥陀,侬看动火③勿动火。
  半送半卖卖拨(给)侬,只卖五只“浑道罗”④。
  注:①张元——当时有名的鱼行老板。
  ②挨叽挨叽——走路样子。
  ③动火——宁波话,高兴、讨人喜欢。
  ④“浑道罗”——外国话,角子。
  阉鸡
  以前,经常可以看到从事阉鸡行当的人,拿着小工具包,手肘钩着凉伞,在城市街巷和乡村小道转悠,喊着:“哦!鸡好羯(结)嘞!”羯(结)鸡即是给小公鸡做绝育手术。养鸡人家有小公鸡需要阉,捉住小公鸡交给阉鸡人,阉鸡人坐在小凳子上,拿出小刀、钩、勺等工具,双腿夹住鸡,拔去鸡腹上一些毛,用锋利小刀划一道口子,再用弹簧钩把刀口扩大,就能看到鸡的睾丸,用钩子取出睾丸,然后收起弹簧钩,阉鸡就完成了。小公鸡经阉割后,生长速度加快,鸡的羽毛仍很漂亮,但鸡冠萎缩,失去雄鸡风采。经阉割的鸡肉嫩味美。随着科技发展,阉鸡无需动手术了,只要给小公鸡打雌性激素或在饲料中掺入雌性激素,就能达到阉鸡效果,故从事该行当之人业已改行。
  第五节 现代名店选介
  宁波银泰百货有限公司 位于中山东路238号,地处最繁华的黄金地段——三江口商业中心,系浙江银泰百货集团旗下一家集百货、休闲、美食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前身为宁波华联商厦),2000年11月18日开业,以年轻、时尚的都市白领及新型家庭为主力客群,力求在潮流的尖端及时传递最新的流行资讯和新的生活美学。2003年1月,天一广场银泰百货开业,是以女性商品为主流的一家商场,商品定位在中、高档,主营服装、鞋包及化妆品,贴近国际市场流行的同步商品,汇集国际品牌,为时尚个性的顾客提供前卫、流行、独特的生活方式。
  银泰百货为宁波市最大的现代化百货商场,营业面积5.05万平方米,其中天一银泰1.65万平方米,有一支善于管理、队伍年轻、富有活力、素质较高的队伍,已在宁波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客流量日均2.50万人次以上,周日客流达5万~6万人次。以科学管理为理念,以效益优先为原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实现销售额8.23亿元,利润6408万元。上缴税收2899万元,综合经济指标居宁波百货行业首位。2006年,营业额12.36亿元,上缴税收5089.53万元,为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商厦也获得各种荣誉72项(截至2006年),其中获国家级荣誉8项、省级19项、市(区)级45项。1994年获国家内贸部颁发的“全国打假先进单位”、1995年获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维修服务先进单位”、1996年获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颁发的“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以“全国消费市场信息网络、市场信息工作成绩突出”,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开发部、全国消费市场信息网络秘书处评为优秀定点企业。
  东方商厦 位于中山东路151号,地处三江口商业中心,前身属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长发商厦),于1994年开业,营业面积1.8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近千名。商厦有五层营业大厅,以经营中高档服饰、鞋包、饰品类商品为主,计5万余种,并辟有酒店餐饮、住宿等设施,是一家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商业零售企业。
  2003年实现销售额2.245亿元,利税1671万元。商厦创立至今实现总销售额20亿元,创利税12112万元,其中上缴地方税收7444万元。长发商厦得到宁波消费者认同,树立了良好形象,是沪甬成功合作的典范。2006年6月21日,长江投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百联集团股份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长发商厦遂改名为“东方商厦”。在10余年的经营活动中商厦获得国家级20项、省级19项、市级62项、区级10项等各种荣誉计111项,其中1996年获中国消费者协会颁发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成绩显著”单位,1997年获国内贸易部、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全国亿元商业企业柜台商品质量检查活动”先进单位,2000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内贸易部、《光明日报》等单位通报的“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商店”,2002年获中国质协认定的“全国用户满意企业”,2003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表彰的“全国商业服务业安全放心消费场所”,2005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表彰的“全国商业诚信企业”称号。
  宁波石浦大酒店有限公司 旗下的石浦海味饭店(月湖店)、新石浦大酒店(天一店)分别位于偃月街60号和天一中心广场的碶闸街155号。1989年,创始人陈苏林携妻在宁波市偃月街租150平方米房子经营小饭店,因其是象山石浦人,遂取名“石浦饭店”。饭店菜肴以海产品为主,因海货新鲜,服务态度好,口碑甚佳,食客盈门,顿时名声大振,生意十分红火。1996年,饭店扩大至3000平方米,日均营业额达4万余元,成为宁波以经营海鲜为主的著名饭店。其后,“石浦”品牌作为宁波市政府推广宁波海味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入驻天一广场,并收购宁波东方明珠娱乐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装修,年销售额8000万元。经过十多年拼搏创业,成为纯餐饮业龙头。月
  湖、天一两店营业面积共1.80万平方米,一次可接待3500人就餐,年营业额达1.40亿元,利税3250万元。“红膏炝蟹”、“野生大汤雪菜黄鱼”及石浦系列海鲜菜肴已成镇店招牌菜。随着饭店规模不断扩大,声誉越来越高,管理也日趋科学化、专业化,店里有国家级烹饪大师2名、浙江烹饪大师14名、宁波烹饪大师23名、特级厨师5名、一级厨师85名,其余均为正规学校或经指定培训机构培训的持证上岗厨师,拥有经济师及高级管理人才。公司秉承“以诚为本,勤奋立业”,“需方第一,宾客优先”的经营理念,强化“石浦”的品牌效应,目前,公司生意红火,准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进行新一轮发展战略,两家五星级酒店正在筹建中。石浦饭店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至2006年已获得各种荣誉1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项、市级10项,尤其是2003年获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餐饮名店”、2003—2007年获商务部和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国餐饮百强企业”、2004年获全国酒家等级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国家特级酒家(五钻级)”等称号,2006年董事长陈苏林获商务部颁发的“中国餐饮十大优秀企业家”称号。
  宁波苏宁电器 为苏宁电器公司旗下的连锁企业,在海曙区开设两家门店,分别位于天一广场棋杆巷37号和药行街169号1~2层。于2002年10月1日开业,系集销售家用电器、电脑、通讯终端设备及配件、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业务于一体的电器商场。宁波苏宁电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带领231名员工,以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苏宁精神。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服务”之优势,坚持“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满足顾客需要,至真至诚”的经营理念,很快就在宁波站稳脚跟,成为宁波电器市场的佼佼者,年均销售额达5.70亿余元,创利税808万余元,为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宁波广大消费者的赞誉。苏宁电器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2004年获宁波市贸易局颁发的“宁波市十佳连锁商业门店”、2005—2006年获宁波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5年获宁波市贸易局颁发的“宁波市商贸系统先进企业”、2005—2006年获宁波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颁发的“宁波市商业连锁十强企业”等称号。
  宁波市第二百货商店 位于宁波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中山东路220号,创建于1950年,属中国百货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宁波市支公司旗下的一家零售商店。1965年拆除原拼接的商店房屋,翻建三层楼房,1969年竣工营业。1995年,商店又在原址进行大规模改造,建成16层高的商业大厦,营业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经营黄金、钟表、化妆用品、烟酒食品、针纺织品、男女服装、童装、鞋子箱包、文体玩具、工艺品、小家电等10万余种及各种“名、特、优、新”商品。商场配有自动扶梯、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商店坚持让顾客“放心、称心、舒心”的经营理念,奉行“二百天地,老少无欺”的服务宗旨,面对竞争激烈、商家林立、生意难做的市场形势,知难而进、积极应对、敢于创新,使企业久盛不衰,成为甬城商界“常青树”,并产生了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周宁芝这样的先进人物及“宁芝服
  务品牌”,使商店优质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2006年,营业额达4.20亿元,利税4139万元。与此同时,商店自1984年以来获得了127项荣誉:国家级17项、省级38项、市(区)级72项。其中,1993年获国内贸易部颁发的“1992年全国百家最佳效益零售商店”称号(排名第三),1994年被内贸部、中商企管协会、中商企业家协会、全国国内贸易先进企业协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评为“全国国内贸易先进企业”,1995年、1996年、1998年获共青团中央、国内贸易部颁发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00年3月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内贸易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技监局、共青团中央“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2003年12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2003年度全国商业服务安全放心消费场所”,2006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评为“2005年全国商业服务业先进企业”。
  南苑饭店 系宁波南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下的一家大型饭店,位于灵桥路2号。1999年5月,饭店按五星级标准改造扩建。2003年3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市内首家五星级饭店,同年引进国际“金钥匙”服务。饭店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宽敞舒适、风格各异的客房438间(套),一次可接待2000余人的团队,室内装饰高贵典雅,设施齐全,配备感应式电子门锁、宽带网络终端接口、传真机、保险箱,直接饮用水系统、独立淋浴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店内有无柱式国际会议中心2200平方米、中小型会议室6个,备有六国同声翻译系统及各种智能化视听设备;有风格各异的中西式餐厅、咖啡厅、休闲酒吧,荟萃宁波特色海鲜及多国珍馐美食;有功能齐全的康乐中心,融KTV、CPA、桑拿、按摩、游泳、棋牌等各种时尚娱乐及健康项目于一体;有200平方米的室内标准游泳馆、网球场及两处园林。为目前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现代化商务型饭店之一。年营业额达1.90亿元,上缴利税1064万元,曾多次接待国际友人、国内贵宾和大型会议。巴西众议院巴中友好代表团,瓦努阿图瓦阿库党副主席SiasCharlekwa、圭亚那人民党总书记唐纳德·拉莫塔、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贝宁共和国外交和非洲一体化部部长罗加蒂·比亚乌、塞内加尔民主党代表团、贝宁共和国总统等国外领导人,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曾在此下榻。同时还接待过第三届、第五届浙江省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博览会等大型会议。南苑饭店开业至今声名远播、知名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宁波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2000年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五星级饭店”称号。2006年获“中国十佳会议旅游酒店金欧奖”、“中国酒店星光奖”、“中国十佳会议会展酒店”、“中国会展业十大会议中心(酒店)”称号。受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认定,饭店摘取国际服务业最高荣誉“国际五星钻石奖”。
  新华联商厦 为新华联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企业,位于中山东路181号。2001年由浙江华联商厦组建,为全国华联商厦集团成员。营业面积2.68万平方米。商场设施完备,有自动扶梯、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自动喷淋消防设备。经营品种13万余种,系一家集购物、休闲于一体,适应时代潮流,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大型现代百货商厦。董事会和管理层团结带领760余名员工,秉承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宗旨,营造和谐环境,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商品面向大众、“让利顾客”的经营理念,努力打造“新华联,宁波人自己的商厦”,以高品位、高标准、综合性、多功能的要求营造商业样板企业。商厦开业6年来,取得销售额13.50亿元,创利税2100余万元的业绩,并为宁波失业、下岗、社会闲散人员提供6300余人次的就业机会。新华联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取得多项荣誉:20022006年连续获宁波市财贸系统颁发的“宁波市财贸系统先进集体”,2004年获浙江省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七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4年、2005年分别获宁波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七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第八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5—2006年获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文明单位”,2005年获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民营企业协会颁发的“宁波市价格诚信先进单位”,2006年获宁波市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发的“宁波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