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形成和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形成和变迁
分类号: F719.7
页数: 3
页码: 493-495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宁波三江口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根据出土的文物,集市最迟在汉晋时期开始,盛于宋代。随后的明清时期,集市规模增加,并设立了定期集市。解放后,建立了专业市场和菜市场,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到了2008年,区内共有50个市场,包括14个星级市场,10个市场年销售额超过亿元。
关键词: 三江口 商业发展 集市

内容

三江口出土各类文物表明,境内集市,最迟始于汉晋,盛于宋。其时三江口江厦海运码头日益繁荣,且于县署前(在县治前东牌坊、西牌坊)、中(县东按察分司前)、后(县治后魏家巷、北至干溪头)形成大市。东、南、西城门外有草市(其中最兴旺集市在大市)。元至明前期,集市保持宋代形成的格局。明朝中期,因商业发展而集市增加,集市交易间隔时间缩短,西门外集市逢八(农历初八、十八、廿八,下同)举行,南门外集市逢七举行,东渡门外集市逢九举行,灵桥门外集市逢四举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至清雍正元年(1723),城内西郭八市、东津四九市为定期集市,又增设大庙前、三角地头、贯桥等集市。光绪三年(1877),有县前市、家井巷口市(今大来街北段,与药行街相接)、灵桥门内市、紫薇街市(湖桥头)、仓桥头市、鼓楼前市、西门内市(虹桥头)、南乡的南郭三市(长春门外)、西乡的西郭八市(望京门外,后改置至南郭)、东津四九市、望春桥口11个集市。民国24年(1935),境地建成区立第一小菜场(县治东南一区小梁街、小校场)、第二小菜场(县治二区小校场,今法院巷菜场)、灵桥门第三小菜场(县治东南一区里濠河,今宁波报业集团大厦址,俗称“大世界菜场”)、西门第四小菜场(县治二区西门,今中山西路与望京路相交处东侧)、提署前第七小菜场(县治南一区提署前,今广济街市老年大学址)、西郊路小菜场(县治西西郊路航船埠头,今西郊路与文化路相交处西侧)6个小菜场。解放前夕,除小菜场外,增建棋杆巷棉纱市场、半边街鱼市场(今江厦公园北端址)2个专业市场,并有蔬菜、水果、柴炭、牛、猪、羊、禽蛋等代理行。1951年,境地有粮食、花纱布、薪炭、油脂、牲畜5个专业市场及1个旧货市场。次年,法院巷、西门口、贵神庙(西河街南端)、西郊、和义路、灵桥、小梁街、开中、仓桥、悦来、外濠河、甬水桥处等相继建成12个菜市场。1953年6月,甬水桥形成牛市场。1956年3月,商业部门接管专业市场,开放水产、蔬菜、禽蛋、薪炭等自由市场。1961年组建三市、灵桥、仓桥头、西门口、法院巷5个集市(分成日市、定期市和二者兼有三种)。“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三市外,集市都在各菜场附近。1977年有“沿街为市,以路为集,露天交易”的三市、灵桥、仓桥头、西门口、法院巷、贵神庙、咸塘街7个集市,此后又增设滨江路(今江厦公园北端)、开明街、游河巷、苍水街、文化路等市场。1986年10月,以批发工业品、小商品为主的望湖桥市场开业,占地面积8713平方米,属棚屋建筑,可设摊位1050个。1988年9月,右营巷天然舞台拆除,建成开明农贸市场,占地938平方米,可设摊位165个。1990年5月,全区有市场28个,其中专业市场11个,余者为农贸市场,总面积50770平方米,摊位6349个。1992年,逐步引导马路市场进室交易,提高市场档次。1994年,大型室内市场“高塘农贸市场”开业,嗣后又相继建成21家规模大、设施全、管理规范、环境整洁的专业市场。2002年6月,农贸市场统一更名为“菜场”。至2008年,区内市场达50个,其中星级市场14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0个。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