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商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商埠
分类号: F719.7
页数: 2
页码: 479-480
摘要: 本文简略地讲述了海曙区商贸发展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海曙区就有海民进行海货贸易,形成了原始集市。唐朝时,集市逐渐演变成商街。随着经济发展,海曙区的商业活动不断繁荣。南宋时期设立了市舶司和宾馆,管理商业和对外贸易。明代时期有多个城内和城外集市,商贸活动非常兴盛。清代时,海曙区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域。
关键词: 海曙区 商贸发展 集市

内容

境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海民持海货贸易,形成原始集市雏形。至唐时,集市随着人口繁衍、土地开发、经济发展,草市(七月半)已相当兴旺,由集市逐步发展成商街。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州治,长庆元年(821),州治移至境内三江口,江厦街因地处三江交汇,具濒海枕江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为浙东产品结集、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商埠。对外贸易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贸易始于日本遣唐使的“朝贡”与中国朝廷的“回赐”形式。民间贸易指日本遣唐使至明州,需较长时间办理入京手续,且只能少数人进京,余则留在明州,其间日商就将货物与宁波人“私相交易”。此外,唐还与高句丽(朝鲜半岛)、阇婆(爪哇一带)、真腊(柬埔寨)、占城(越南)、暹罗(泰国)等国商人有贸易往来。北宋时,为便于管理,明州设市舶司使总其政(今东渡路世界贸易中心南侧),其职能为管理舶商、征收舶税、收买舶货、对抽解博买所得货物进行处理和迎送外商。另置专供外商居住的宾馆来远亭(今江厦公园南端)。其时,奉化江畔帆船、渔船泊在江厦街一侧,客商云集,热闹非凡,城中县署前、中、后形成大市、中市和后市,大市还建有市廊,乡民将农产品、山货及渔货运至集市交易。南宋宝庆二年(1226),城中酒务开设买米场,收购糯米2594石、曲麦610石。同时,宋廷还设立专收商业税的税场,城郊西门、南门、望春等地6个引铺收取商税10912贯。随着境内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各业为维护本行利益,联络同业感情,成立行业会馆(殿)、公所,集资兴建活动场所,制定规章,共图事业发展。最先发起者是来甬经商的安徽、广东、福建等地客商,建有“徽州会馆”、“岭南会馆”、“八闽会馆”等。此外,另有诸多行业公会,建于南宋的江厦街“天后宫”就是福建会馆,亦称“南号会馆”。元代出现专营闽、粤和东北、鲁、豫商品的“南货”、“北货”商号。明代虽禁海,但陆路畅通,与关东、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四川、湖南、广州、福建等地相通,形成8个城内集市和4个城外集市。清初,商贾聚于三江口、东门口、半边街、双街、钱行街、糖行街、东渡路等地,致该地域形成繁荣商业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城区有较大商铺700余家(海曙境内居多),城厢南北货批发商号20余家,药行50余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