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2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商埠
分类号: F719.7
页数: 14
页码: 479-49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海曙地区作为宁波商埠的历史发展情况。从古代开始,海曙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集散地。经历了唐代设州治、宋代商贾辐辏、元代海运贸易、明代商路发展等阶段。清代时期,商贾聚集于三江口,形成繁华的商业区。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外国洋货进入市场。到了近代,商业逐渐恢复元气,改革开放后商业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宁波商界代表性人物在实业救国的思潮下开展商业和工商业经营,办厂运输、金融和地产等。然而,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等影响,商业遭受严重损失。
关键词: 宁波 商业发展 商埠

内容

海曙地处江海相通的三江口,唐设州治,境内成浙东货物重要集散地。宋时更是商贾辐辏,咸平二年(999)始设市舶司管理外贸,明州成为中国重要外贸港口,江厦码头桅樯如林,商客业务繁忙。元代有海运户千余,并有专营闽、粤、东北、鲁、豫的南货、北货商号。明代,商路北通关东,南达闽广,城厢已有批发商号。清代,商贾聚于三江口,江厦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城内商铺、钱庄随处可见。“五口通商”后,洋行进入宁波,洋货充斥市场。至民国时期,境内商家渐增。抗日战争中宁波沦陷,商业萧条,市场清冷。解放后,商业逐步恢复元气。1953—1957年,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继而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商业发展受阻。改革开放后,商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大兴商业网点建设,网点数量倍增。至90年代,商业向大型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商业领域呈现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的格局,国外大型超市进入,市场日益繁华,竞争日趋激烈。
  第一节 古代商埠
  境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海民持海货贸易,形成原始集市雏形。至唐时,集市随着人口繁衍、土地开发、经济发展,草市(七月半)已相当兴旺,由集市逐步发展成商街。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州治,长庆元年(821),州治移至境内三江口,江厦街因地处三江交汇,具濒海枕江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为浙东产品结集、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商埠。对外贸易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贸易始于日本遣唐使的“朝贡”与中国朝廷的“回赐”形式。民间贸易指日本遣唐使至明州,需较长时间办理入京手续,且只能少数人进京,余则留在明州,其间日商就将货物与宁波人“私相交易”。此外,唐还与高句丽(朝鲜半岛)、阇婆(爪哇一带)、真腊(柬埔寨)、占城(越南)、暹罗(泰国)等国商人有贸易往来。北宋时,为便于管理,明州设市舶司使总其政(今东渡路世界贸易中心南侧),其职能为管理舶商、征收舶税、收买舶货、对抽解博买所得货物进行处理和迎送外商。另置专供外商居住的宾馆来远亭(今江厦公园南端)。其时,奉化江畔帆船、渔船泊在江厦街一侧,客商云集,热闹非凡,城中县署前、中、后形成大市、中市和后市,大市还建有市廊,乡民将农产品、山货及渔货运至集市交易。南宋宝庆二年(1226),城中酒务开设买米场,收购糯米2594石、曲麦610石。同时,宋廷还设立专收商业税的税场,城郊西门、南门、望春等地6个引铺收取商税10912贯。随着境内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各业为维护本行利益,联络同业感情,成立行业会馆(殿)、公所,集资兴建活动场所,制定规章,共图事业发展。最先发起者是来甬经商的安徽、广东、福建等地客商,建有“徽州会馆”、“岭南会馆”、“八闽会馆”等。此外,另有诸多行业公会,建于南宋的江厦街“天后宫”就是福建会馆,亦称“南号会馆”。元代出现专营闽、粤和东北、鲁、豫商品的“南货”、“北货”商号。明代虽禁海,但陆路畅通,与关东、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四川、湖南、广州、福建等地相通,形成8个城内集市和4个城外集市。清初,商贾聚于三江口、东门口、半边街、双街、钱行街、糖行街、东渡路等地,致该地域形成繁荣商业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城区有较大商铺700余家(海曙境内居多),城厢南北货批发商号20余家,药行50余家。
  第二节 晚清商市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辱国丧权的《南京条约》,翌年又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宁波列入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宁波开埠后,英国可在宁波设领事、管事,专理商贾事宜。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法、美、普鲁士、荷兰、挪威、瑞典、日本等国先后援引英国例,皆在宁波设领事或副领事。一些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企盼在宁波开拓事业。自此,宁波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出现巨大变化,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本土的自然经济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转而依靠国际市场,为国际市场组成部分。英、美、法、德、日等国商人先后在宁波开设洋行28家(多见于境地)。洋行、洋货入境,改变了本地从商人士思想,遂萌生新式工商业者,一批具有新技术、新设备的工业企业诞生。但是,开埠后英商乘机走私大量鸦片充斥市场。道光二十五年输入鸦片3650~4400箱,价值200多万两白银,占全国十分之一。光绪六年(1880),宁波经营土行(鸦片)的商家达32家。咸丰十一年(1861)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共输入鸦片213018担,年均6068担,占总进口洋货的55%,洋货进口与土货出口总值相差悬殊,致白银大量外流。由于洋布、洋纱在本埠倾销,使土布、土纱价值低廉,一些手工纺织业受到致命打击,造成“巡行百里,不闻机声”的局面。城内“洋广杂货店”或“五洋杂货店”(洋油、洋火、洋烛、肥皂、卷烟)占领市场。
  宁波开埠,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促进商业行业改组或重组。商埠日趋行业化,商行、棉织品、轮船、金融、保险业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贸易形势看好,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曾达50万元(除走私贸易特别是鸦片走私之外的正当贸易),外商输入的商品有大米、面粉、铁、毛织品、糖、火柴、卷烟等日用工业品。随着舶来商品输入,新兴的行业应运而生,报关行、转运行、堆栈及从事代客办理货物报关手续兼代理托运、装卸、仓库储存等业务盛极一时,仅海关收入税银16万两。至民国21年(1932),宁波有报关行21家,资本额30900元;转运行11家,资本额94500元;堆栈21家,资本额25800元。近代官方的洋务运动和工业兴起,机器设备的运用和新技术的引进,宁波出现近代商办工业。光绪十三年(1887),严信厚在江北湾头创办“通久源”公司,这是一家轧花厂,因该厂有大量棉籽无法处理,于是三十二年(1906)又在境内濠河头开设“通利源”榨油厂(今琴桥音乐广场)。这一时期的新式工商业,其行业和产品结构特征是集中与洋货竞争。民国3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宁波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其时宁波有五金业50多家(境地居多,下同),铜锡作坊(店)30多家,花麻业8家,土纸行业店(印刷)40多家,木器行业108家,染坊37家,席行20多家,典当行、提庄、衣庄40多家,银楼业10家,酒菜业140家,饴糖业10多家,彩行业(贳器业)90多家,集贸市场11家,可见境地商埠繁华景象。宁波首先开埠,理应在对外贸易方面占得先机,但浙海新关被外人控制,宁波、舟山一带海盗猖獗,宁波又地处浙东一隅,与腹地交通不便;且上海港崛起,毗邻上海的商客涌向上海,来宁波的外商甚稀,外商只在宁波设临时写字间和代理人。史载咸丰五年(1855),长住宁波的外籍成年男子仅22人,其中商人只有5人。以光绪十六年(1890)为例,宁波直接对外贸易进口洋货37.30万关平两,土货出口仅0.373万关平两,而同时宁波洋货进口总值为614万关平两,土货出口总值为488万关平两,可见绝大多数进口是通过其他口岸转运到宁波的。
  清时境地行业会馆盛行,城内药业兴盛,有药店50多家,川西、洋广、津北、禹毫等药材荟萃宁波,设“号”、“庄”,庄设公所。康熙四十九年(1710),药商集资在咸塘街重建药皇殿(百年前药皇殿曾设在冲虚馆旧址,名曰“连山会馆”),成为联络同乡情谊、解决药界重大问题、祭祀神农氏的场所(现为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三十一年(1905),宁波商务总会在绅商王月亭、吴葭窗、汤仲盘等倡议下成立,会所设在鄞城东后市茶场庙侧(即今苍水街)。后迁至今中山公园东侧新建的会所,新会所设施齐全为全省之冠,蒋中正、王正廷、宋子文署名为之庆贺。商会实行业董制,设总理(会长)、协理、议董、业董,这些职位需经地方官府委任。初始议董以上都是由有官衔的绅商充任,业董由各业领袖担任,商会经费由各地捐助。据民国元年(1912)统计,城内行业殿、会、馆或公所有19家。宁波设市,总商会遂改称为“宁波市总商会”。
  第三节 民国商情
  民国建立后,宁波商界有代表性的实业家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准备大展宏图,既经商又办厂,既营运输又办金融和地产,他们秉承“信、活、管”生意中的“三字经”,以诚信为本,创自己的金字招牌,崇尚信誉,重视市场信息,以灵活经营方式适应市场变化,并在管字上下功夫,加强管理,善用人才,对有用人才不惜重金聘用。民国初期,随着铁路、轮船等交通日益发达,上海已发展成全国工商业中心,仅隔一水之遥的宁波商业势必受到冲击,尤其是南北货物产和其他行业转向上海。民国20年(1931),宁波城区商业总户数5599家(海曙境内最多,下同),资本总额1452
  万元,年贸易额3000万元以上。其时宁波有钱业160家,仅江厦街就有67家(包括大同行、小同行、现兑庄),资金386万元,在省内杭州、温州、绍兴、金华,乃至省外的上海、武汉、天津、营口等城市都有放款,仅上海就放款二三千万元,可见宁波钱业界实力不凡。民国中期,宁波药业全盛,药行64家,多数集中在药行街,从业人员1400人,年营业额最高时达到950万元。鱼行业30多家,营业额达700万元。南北货中的洋行进口228万关平两,有糖行45家、桂花行10多家、北货行30多家、南北茶食业零售90家。棉布业进入旺盛时期,有同业70多家,年营业额250万元,日销售棉布18万匹。粮食业中的米栈、米厂、米行、米店有40多家,除销售国内大米外,还年进口洋米236万担。百货业,民国时达70多家,年营业额250万元。木行业37家,年营业额260多万元。竹行业18家,年销毛竹、竹材近亿斤。草席业是宁波特产,年产草席600万条,以出口日本最多,草帽出口490万顶。当时境内商情出现欣喜景象,然而,民国24年(1935)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宁波金融业和其他行业损失惨重,自此一蹶不振。
  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至1941年4月),在上海、杭州等地相继沦陷后,沪甬航线仍然通航,宁波码头成为内地各省物资转运口岸,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客商涌入宁波,宁波码头出现暂时畸形繁荣景象,棉布、百货、五金、日用品源源不断从上海运来。与此同时,出现跑单帮多(商业行贩)、掮客多(非正式的居间人和经纪人)、批发字号多(有300~400家)、服务行业多(茶馆、酒菜业、旅社、酒楼、妓院等)。日军占领宁波前夕,日军飞机对宁波主要商业区进行狂轰滥炸,灵桥门、东渡路、江厦街变成一片废墟。日军还在开明街附近撒下鼠疫杆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商家被毁或停业,市面景象极为萧条。民国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工商界一些头面人物纷纷走避,四乡客户裹足不至,码头冷落,服务业成为敌伪汉奸进出场所,这些人横行霸道,敲诈勒索,一些商店被抢劫一空,市面冷冷清清。抗战胜利后,当局对工商业界勒索暴征,商家一时难以恢复元气。此后秩序正常,交通恢复,工厂陆续开工,商店则以零售为主。民国35年(1946),中美签订《中美商约》,市场出现“有货皆美”、“无美不备”的景况。美国货大量涌入市场,加之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纸币几成废纸,一些工商业者被迫退出市场,这一状况延续至1949年5月宁波解放。
  民国时期,境内商业会馆盛行,当局制定同业公会章程,以维护同业会员利益。民国7年(1918),北洋政府公布《工商同业公会规则》。(1929)18年8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工商法》规定,工商同业公会为设立商会的发起单位,并为商会的会员(公会会员)。同月17日,又公布《工商同业公会法》,规定“凡在同一区域内经营各种正当之工业或商业者均得设立同业公会”。公会“以维持增进同业之公共利益及矫正营业之弊害为宗旨”(第二条)。该法最后规定:“本法施行前原有之工商各业同业团体,不问其用公所、行会、会馆或其他名称,其宗旨合于本法第二条所规定者,均视为依本法而设立之同业公会,并应于本法施行后一年内依照本法改组。”根据上述规定,小业小户也纷纷组织同业公会,以公会会员资格加入商会。20年(1931),成立同业公会70家,会员2713人。各同业公会主要任务是:(1)联合同业研究业务及经济事项之进步;(2)促进同业之发展;(3)保障市面之安全;(4)评议和调解同业之间的争执;(5)同业因商事行为有必要之请求,得呈请政府或商会办理;(6)处理其他关于同业事项。21年(1932),宁波商业同业会设在境内的有40余家,会员2000多人。抗战胜利后,35年(1946),商业行会经过整顿改组,尚存86个同业会,其中68家设在境内,会员5000余人。宁波解放前夕,商会中进步人士主动与四明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府和武装力量联系,接受党布置的任务,配合解放军解放宁波。至1949年6月,宁波有同业会59家,会员2609户。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业
  1949年5月宁波解放。6月,市人民政府设工商局,统管工业、商业、手工业及工商行政,建立贸易公司,打击黄金、银圆贩子投机贩卖,禁止银圆、外币流通,制止高利贷,确立人民币信誉,控制粮食、棉花、煤炭等主要商品。9月,国民党飞机轰炸江厦街、东渡路等地,毁房5500余间,其中江厦街毁房739间,127家批发行和165家商店被毁,天后宫前的商业区变成废墟。是年12月,城区商业户仅有3223家。至1950年5月,市场物价涨风渐趋平抑。、1952年1月,经两次调整公私关系,商业逐步活跃。1953—1957年,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企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和“稳住私商”,以利改造的方针。1954年7月,海曙、镇明两区推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政策,首先对百货业商店“大中国”、“同福昌”、“一言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试点,尔后在全区实施。1958年“大跃进”和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商业发展几度波折。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行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建立多种经济形式互为补充,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开放式的商业体系政策,境地商业网点大增,市场呈繁荣兴旺局面。1984年1月,镇明、海曙两区合并成海曙区,设区商业局。1988年,市商业局将部分规模较小的商店划归区商业局管理。80年代,境地的中山路、江厦街、开明街、灵桥路、药行街仍然是宁波最聚人气的商业区,凡规模较大的商店都集中在这里。中山东路上有第二百货商店、第三百货商店、新新百货商店、状元楼酒店、宁波大酒店、东福园饭店等182家商店。江厦街有第一食品商店、宁波副食品商场、华联商厦、冯存仁药店等15家商店。开明街有食品第三门市部、海曙商场、侨汇商店、梅龙镇酒家、城隍庙商场等300多家商店。灵桥路有大世界日夜商店、人民菜场、东海照相店等64家商店。药行街有第一百货商店、大有食品商店、五金交电商店、香山堂药店等58家商店和12家家具商店、30家个体木器店。在中山西路的鼓楼附近有宁波商场、升阳泰商场、丝绸大厦、一言堂百货店、儿童用品商店、妇女用品商店、宁波古籍书店等10多家商店。西门口有望京商场、西凤商场等50余家商店。南站周边有湖西饭店、金龙饭店、南站百货商店、南站食品商店、南站旅社及水果、水产等200多家商店。此外,还有柳汀街、仓桥头等街路上有马园大厦、亚洲华园宾馆、宁波饭店、华侨饭店、友谊商店、国际海员俱乐部及各种商店60多家。从境地商店布局来看比较合理,为市民购物提供了方便,也反映了海曙境内商业繁华景象。
  1990年以后,境地商业体制发生大变革、大改组的局面,商店趋向大型化、高档化、超市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型商场有银泰百货、天一广场、新华联、新世界百货、第二百货商店、东方商厦、南苑鞋城;有乐购、三江、欧尚、好又多、农工商、新一佳等大型超市;有国美、苏宁、五星、永乐等电器商场;天一数码、颐高数码和手机城及众多市场,商业呈现繁华景象,成为宁波商业中心,为宁波市民购物、休闲、美食胜地。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