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19
颗粒名称: 第九编 商贸
分类号: F719.7
页数: 95
页码: 477-57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海曙作为宁波中心城区的历史和商贸发展情况。海曙从唐代开始就是商贸发达的地方,成为海上丝绸和瓷器之路的起点之一。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港口之一,中外商品在此集散。近代以来,尽管遭受内忧外侮、战乱和天灾等困境,但境地商贸发展仍然艰难曲折。然而,海曙的商人们依然致力于经济发展和促进贸易,赢得了宁波商帮的声誉。解放后,海曙一直是宁波商贸中心,并在改革开放后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贸易中心之一。
关键词: 海曙 宁波 商贸发展 商贸中心

内容

商贸海曙为宁波中心城区,境地三江交汇,枕江近海,唐后为历代州(府、路)、县(市)治所,商贸发达,为我国海上丝绸和瓷器之路的起点之一。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港口之一,中外商品在此集散。近代国家内忧外侮,战乱频仍,天灾人祸不绝,社会动荡不已,境地商贸发展艰难曲折,然业内人士依然致力经济,促进贸易,宁波商帮闻名中外,赢得世人“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之美誉。解放后,海曙作为宁波老城区,尽管行政机构设置和经济管理权限收放多变,但仍一直为宁波商贸中心。改革开放后,境内人士秉承祖先诚信务实商风,审时度势,以“商贸兴区”为经济发展战略,使海曙成为我国东南沿海贸易上善之区。
  第一章 商埠
  海曙地处江海相通的三江口,唐设州治,境内成浙东货物重要集散地。宋时更是商贾辐辏,咸平二年(999)始设市舶司管理外贸,明州成为中国重要外贸港口,江厦码头桅樯如林,商客业务繁忙。元代有海运户千余,并有专营闽、粤、东北、鲁、豫的南货、北货商号。明代,商路北通关东,南达闽广,城厢已有批发商号。清代,商贾聚于三江口,江厦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城内商铺、钱庄随处可见。“五口通商”后,洋行进入宁波,洋货充斥市场。至民国时期,境内商家渐增。抗日战争中宁波沦陷,商业萧条,市场清冷。解放后,商业逐步恢复元气。1953—1957年,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继而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商业发展受阻。改革开放后,商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大兴商业网点建设,网点数量倍增。至90年代,商业向大型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商业领域呈现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的格局,国外大型超市进入,市场日益繁华,竞争日趋激烈。
  第一节 古代商埠
  境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海民持海货贸易,形成原始集市雏形。至唐时,集市随着人口繁衍、土地开发、经济发展,草市(七月半)已相当兴旺,由集市逐步发展成商街。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州治,长庆元年(821),州治移至境内三江口,江厦街因地处三江交汇,具濒海枕江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为浙东产品结集、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商埠。对外贸易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贸易始于日本遣唐使的“朝贡”与中国朝廷的“回赐”形式。民间贸易指日本遣唐使至明州,需较长时间办理入京手续,且只能少数人进京,余则留在明州,其间日商就将货物与宁波人“私相交易”。此外,唐还与高句丽(朝鲜半岛)、阇婆(爪哇一带)、真腊(柬埔寨)、占城(越南)、暹罗(泰国)等国商人有贸易往来。北宋时,为便于管理,明州设市舶司使总其政(今东渡路世界贸易中心南侧),其职能为管理舶商、征收舶税、收买舶货、对抽解博买所得货物进行处理和迎送外商。另置专供外商居住的宾馆来远亭(今江厦公园南端)。其时,奉化江畔帆船、渔船泊在江厦街一侧,客商云集,热闹非凡,城中县署前、中、后形成大市、中市和后市,大市还建有市廊,乡民将农产品、山货及渔货运至集市交易。南宋宝庆二年(1226),城中酒务开设买米场,收购糯米2594石、曲麦610石。同时,宋廷还设立专收商业税的税场,城郊西门、南门、望春等地6个引铺收取商税10912贯。随着境内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各业为维护本行利益,联络同业感情,成立行业会馆(殿)、公所,集资兴建活动场所,制定规章,共图事业发展。最先发起者是来甬经商的安徽、广东、福建等地客商,建有“徽州会馆”、“岭南会馆”、“八闽会馆”等。此外,另有诸多行业公会,建于南宋的江厦街“天后宫”就是福建会馆,亦称“南号会馆”。元代出现专营闽、粤和东北、鲁、豫商品的“南货”、“北货”商号。明代虽禁海,但陆路畅通,与关东、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四川、湖南、广州、福建等地相通,形成8个城内集市和4个城外集市。清初,商贾聚于三江口、东门口、半边街、双街、钱行街、糖行街、东渡路等地,致该地域形成繁荣商业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城区有较大商铺700余家(海曙境内居多),城厢南北货批发商号20余家,药行50余家。
  第二节 晚清商市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辱国丧权的《南京条约》,翌年又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宁波列入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宁波开埠后,英国可在宁波设领事、管事,专理商贾事宜。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法、美、普鲁士、荷兰、挪威、瑞典、日本等国先后援引英国例,皆在宁波设领事或副领事。一些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企盼在宁波开拓事业。自此,宁波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出现巨大变化,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本土的自然经济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转而依靠国际市场,为国际市场组成部分。英、美、法、德、日等国商人先后在宁波开设洋行28家(多见于境地)。洋行、洋货入境,改变了本地从商人士思想,遂萌生新式工商业者,一批具有新技术、新设备的工业企业诞生。但是,开埠后英商乘机走私大量鸦片充斥市场。道光二十五年输入鸦片3650~4400箱,价值200多万两白银,占全国十分之一。光绪六年(1880),宁波经营土行(鸦片)的商家达32家。咸丰十一年(1861)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共输入鸦片213018担,年均6068担,占总进口洋货的55%,洋货进口与土货出口总值相差悬殊,致白银大量外流。由于洋布、洋纱在本埠倾销,使土布、土纱价值低廉,一些手工纺织业受到致命打击,造成“巡行百里,不闻机声”的局面。城内“洋广杂货店”或“五洋杂货店”(洋油、洋火、洋烛、肥皂、卷烟)占领市场。
  宁波开埠,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促进商业行业改组或重组。商埠日趋行业化,商行、棉织品、轮船、金融、保险业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贸易形势看好,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曾达50万元(除走私贸易特别是鸦片走私之外的正当贸易),外商输入的商品有大米、面粉、铁、毛织品、糖、火柴、卷烟等日用工业品。随着舶来商品输入,新兴的行业应运而生,报关行、转运行、堆栈及从事代客办理货物报关手续兼代理托运、装卸、仓库储存等业务盛极一时,仅海关收入税银16万两。至民国21年(1932),宁波有报关行21家,资本额30900元;转运行11家,资本额94500元;堆栈21家,资本额25800元。近代官方的洋务运动和工业兴起,机器设备的运用和新技术的引进,宁波出现近代商办工业。光绪十三年(1887),严信厚在江北湾头创办“通久源”公司,这是一家轧花厂,因该厂有大量棉籽无法处理,于是三十二年(1906)又在境内濠河头开设“通利源”榨油厂(今琴桥音乐广场)。这一时期的新式工商业,其行业和产品结构特征是集中与洋货竞争。民国3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宁波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其时宁波有五金业50多家(境地居多,下同),铜锡作坊(店)30多家,花麻业8家,土纸行业店(印刷)40多家,木器行业108家,染坊37家,席行20多家,典当行、提庄、衣庄40多家,银楼业10家,酒菜业140家,饴糖业10多家,彩行业(贳器业)90多家,集贸市场11家,可见境地商埠繁华景象。宁波首先开埠,理应在对外贸易方面占得先机,但浙海新关被外人控制,宁波、舟山一带海盗猖獗,宁波又地处浙东一隅,与腹地交通不便;且上海港崛起,毗邻上海的商客涌向上海,来宁波的外商甚稀,外商只在宁波设临时写字间和代理人。史载咸丰五年(1855),长住宁波的外籍成年男子仅22人,其中商人只有5人。以光绪十六年(1890)为例,宁波直接对外贸易进口洋货37.30万关平两,土货出口仅0.373万关平两,而同时宁波洋货进口总值为614万关平两,土货出口总值为488万关平两,可见绝大多数进口是通过其他口岸转运到宁波的。
  清时境地行业会馆盛行,城内药业兴盛,有药店50多家,川西、洋广、津北、禹毫等药材荟萃宁波,设“号”、“庄”,庄设公所。康熙四十九年(1710),药商集资在咸塘街重建药皇殿(百年前药皇殿曾设在冲虚馆旧址,名曰“连山会馆”),成为联络同乡情谊、解决药界重大问题、祭祀神农氏的场所(现为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三十一年(1905),宁波商务总会在绅商王月亭、吴葭窗、汤仲盘等倡议下成立,会所设在鄞城东后市茶场庙侧(即今苍水街)。后迁至今中山公园东侧新建的会所,新会所设施齐全为全省之冠,蒋中正、王正廷、宋子文署名为之庆贺。商会实行业董制,设总理(会长)、协理、议董、业董,这些职位需经地方官府委任。初始议董以上都是由有官衔的绅商充任,业董由各业领袖担任,商会经费由各地捐助。据民国元年(1912)统计,城内行业殿、会、馆或公所有19家。宁波设市,总商会遂改称为“宁波市总商会”。
  第三节 民国商情
  民国建立后,宁波商界有代表性的实业家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准备大展宏图,既经商又办厂,既营运输又办金融和地产,他们秉承“信、活、管”生意中的“三字经”,以诚信为本,创自己的金字招牌,崇尚信誉,重视市场信息,以灵活经营方式适应市场变化,并在管字上下功夫,加强管理,善用人才,对有用人才不惜重金聘用。民国初期,随着铁路、轮船等交通日益发达,上海已发展成全国工商业中心,仅隔一水之遥的宁波商业势必受到冲击,尤其是南北货物产和其他行业转向上海。民国20年(1931),宁波城区商业总户数5599家(海曙境内最多,下同),资本总额1452
  万元,年贸易额3000万元以上。其时宁波有钱业160家,仅江厦街就有67家(包括大同行、小同行、现兑庄),资金386万元,在省内杭州、温州、绍兴、金华,乃至省外的上海、武汉、天津、营口等城市都有放款,仅上海就放款二三千万元,可见宁波钱业界实力不凡。民国中期,宁波药业全盛,药行64家,多数集中在药行街,从业人员1400人,年营业额最高时达到950万元。鱼行业30多家,营业额达700万元。南北货中的洋行进口228万关平两,有糖行45家、桂花行10多家、北货行30多家、南北茶食业零售90家。棉布业进入旺盛时期,有同业70多家,年营业额250万元,日销售棉布18万匹。粮食业中的米栈、米厂、米行、米店有40多家,除销售国内大米外,还年进口洋米236万担。百货业,民国时达70多家,年营业额250万元。木行业37家,年营业额260多万元。竹行业18家,年销毛竹、竹材近亿斤。草席业是宁波特产,年产草席600万条,以出口日本最多,草帽出口490万顶。当时境内商情出现欣喜景象,然而,民国24年(1935)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宁波金融业和其他行业损失惨重,自此一蹶不振。
  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至1941年4月),在上海、杭州等地相继沦陷后,沪甬航线仍然通航,宁波码头成为内地各省物资转运口岸,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客商涌入宁波,宁波码头出现暂时畸形繁荣景象,棉布、百货、五金、日用品源源不断从上海运来。与此同时,出现跑单帮多(商业行贩)、掮客多(非正式的居间人和经纪人)、批发字号多(有300~400家)、服务行业多(茶馆、酒菜业、旅社、酒楼、妓院等)。日军占领宁波前夕,日军飞机对宁波主要商业区进行狂轰滥炸,灵桥门、东渡路、江厦街变成一片废墟。日军还在开明街附近撒下鼠疫杆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商家被毁或停业,市面景象极为萧条。民国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工商界一些头面人物纷纷走避,四乡客户裹足不至,码头冷落,服务业成为敌伪汉奸进出场所,这些人横行霸道,敲诈勒索,一些商店被抢劫一空,市面冷冷清清。抗战胜利后,当局对工商业界勒索暴征,商家一时难以恢复元气。此后秩序正常,交通恢复,工厂陆续开工,商店则以零售为主。民国35年(1946),中美签订《中美商约》,市场出现“有货皆美”、“无美不备”的景况。美国货大量涌入市场,加之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纸币几成废纸,一些工商业者被迫退出市场,这一状况延续至1949年5月宁波解放。
  民国时期,境内商业会馆盛行,当局制定同业公会章程,以维护同业会员利益。民国7年(1918),北洋政府公布《工商同业公会规则》。(1929)18年8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工商法》规定,工商同业公会为设立商会的发起单位,并为商会的会员(公会会员)。同月17日,又公布《工商同业公会法》,规定“凡在同一区域内经营各种正当之工业或商业者均得设立同业公会”。公会“以维持增进同业之公共利益及矫正营业之弊害为宗旨”(第二条)。该法最后规定:“本法施行前原有之工商各业同业团体,不问其用公所、行会、会馆或其他名称,其宗旨合于本法第二条所规定者,均视为依本法而设立之同业公会,并应于本法施行后一年内依照本法改组。”根据上述规定,小业小户也纷纷组织同业公会,以公会会员资格加入商会。20年(1931),成立同业公会70家,会员2713人。各同业公会主要任务是:(1)联合同业研究业务及经济事项之进步;(2)促进同业之发展;(3)保障市面之安全;(4)评议和调解同业之间的争执;(5)同业因商事行为有必要之请求,得呈请政府或商会办理;(6)处理其他关于同业事项。21年(1932),宁波商业同业会设在境内的有40余家,会员2000多人。抗战胜利后,35年(1946),商业行会经过整顿改组,尚存86个同业会,其中68家设在境内,会员5000余人。宁波解放前夕,商会中进步人士主动与四明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府和武装力量联系,接受党布置的任务,配合解放军解放宁波。至1949年6月,宁波有同业会59家,会员2609户。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业
  1949年5月宁波解放。6月,市人民政府设工商局,统管工业、商业、手工业及工商行政,建立贸易公司,打击黄金、银圆贩子投机贩卖,禁止银圆、外币流通,制止高利贷,确立人民币信誉,控制粮食、棉花、煤炭等主要商品。9月,国民党飞机轰炸江厦街、东渡路等地,毁房5500余间,其中江厦街毁房739间,127家批发行和165家商店被毁,天后宫前的商业区变成废墟。是年12月,城区商业户仅有3223家。至1950年5月,市场物价涨风渐趋平抑。、1952年1月,经两次调整公私关系,商业逐步活跃。1953—1957年,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企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和“稳住私商”,以利改造的方针。1954年7月,海曙、镇明两区推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政策,首先对百货业商店“大中国”、“同福昌”、“一言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试点,尔后在全区实施。1958年“大跃进”和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商业发展几度波折。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行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建立多种经济形式互为补充,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开放式的商业体系政策,境地商业网点大增,市场呈繁荣兴旺局面。1984年1月,镇明、海曙两区合并成海曙区,设区商业局。1988年,市商业局将部分规模较小的商店划归区商业局管理。80年代,境地的中山路、江厦街、开明街、灵桥路、药行街仍然是宁波最聚人气的商业区,凡规模较大的商店都集中在这里。中山东路上有第二百货商店、第三百货商店、新新百货商店、状元楼酒店、宁波大酒店、东福园饭店等182家商店。江厦街有第一食品商店、宁波副食品商场、华联商厦、冯存仁药店等15家商店。开明街有食品第三门市部、海曙商场、侨汇商店、梅龙镇酒家、城隍庙商场等300多家商店。灵桥路有大世界日夜商店、人民菜场、东海照相店等64家商店。药行街有第一百货商店、大有食品商店、五金交电商店、香山堂药店等58家商店和12家家具商店、30家个体木器店。在中山西路的鼓楼附近有宁波商场、升阳泰商场、丝绸大厦、一言堂百货店、儿童用品商店、妇女用品商店、宁波古籍书店等10多家商店。西门口有望京商场、西凤商场等50余家商店。南站周边有湖西饭店、金龙饭店、南站百货商店、南站食品商店、南站旅社及水果、水产等200多家商店。此外,还有柳汀街、仓桥头等街路上有马园大厦、亚洲华园宾馆、宁波饭店、华侨饭店、友谊商店、国际海员俱乐部及各种商店60多家。从境地商店布局来看比较合理,为市民购物提供了方便,也反映了海曙境内商业繁华景象。
  1990年以后,境地商业体制发生大变革、大改组的局面,商店趋向大型化、高档化、超市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型商场有银泰百货、天一广场、新华联、新世界百货、第二百货商店、东方商厦、南苑鞋城;有乐购、三江、欧尚、好又多、农工商、新一佳等大型超市;有国美、苏宁、五星、永乐等电器商场;天一数码、颐高数码和手机城及众多市场,商业呈现繁华景象,成为宁波商业中心,为宁波市民购物、休闲、美食胜地。
  第二章 传统集市
  集市为商品交易之场所,境地唐时就已发展,宋时城内已有多家。元至明前期,集市与宋时格局相似。明中期增设城门外集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集市又有新的发展。至民国24年(1935),菜场从传统集市中分离,境内有小菜场6家。解放前夕,城内有南门三市、西郊航船埠头集市,另有专业集市和代理行。解放后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帮助下,建成专业市场和旧货交易市场。1956年又开放水产、蔬菜、禽蛋、薪炭等自由市场。“文化大革命”时,集市有所萎缩。改革开放后传统集市恢复生机,新的市场不断涌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数量大增。20世纪90年代,集市向大型化、正规化、专业化、室内化发展。
  第一节 形成和变迁
  三江口出土各类文物表明,境内集市,最迟始于汉晋,盛于宋。其时三江口江厦海运码头日益繁荣,且于县署前(在县治前东牌坊、西牌坊)、中(县东按察分司前)、后(县治后魏家巷、北至干溪头)形成大市。东、南、西城门外有草市(其中最兴旺集市在大市)。元至明前期,集市保持宋代形成的格局。明朝中期,因商业发展而集市增加,集市交易间隔时间缩短,西门外集市逢八(农历初八、十八、廿八,下同)举行,南门外集市逢七举行,东渡门外集市逢九举行,灵桥门外集市逢四举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至清雍正元年(1723),城内西郭八市、东津四九市为定期集市,又增设大庙前、三角地头、贯桥等集市。光绪三年(1877),有县前市、家井巷口市(今大来街北段,与药行街相接)、灵桥门内市、紫薇街市(湖桥头)、仓桥头市、鼓楼前市、西门内市(虹桥头)、南乡的南郭三市(长春门外)、西乡的西郭八市(望京门外,后改置至南郭)、东津四九市、望春桥口11个集市。民国24年(1935),境地建成区立第一小菜场(县治东南一区小梁街、小校场)、第二小菜场(县治二区小校场,今法院巷菜场)、灵桥门第三小菜场(县治东南一区里濠河,今宁波报业集团大厦址,俗称“大世界菜场”)、西门第四小菜场(县治二区西门,今中山西路与望京路相交处东侧)、提署前第七小菜场(县治南一区提署前,今广济街市老年大学址)、西郊路小菜场(县治西西郊路航船埠头,今西郊路与文化路相交处西侧)6个小菜场。解放前夕,除小菜场外,增建棋杆巷棉纱市场、半边街鱼市场(今江厦公园北端址)2个专业市场,并有蔬菜、水果、柴炭、牛、猪、羊、禽蛋等代理行。1951年,境地有粮食、花纱布、薪炭、油脂、牲畜5个专业市场及1个旧货市场。次年,法院巷、西门口、贵神庙(西河街南端)、西郊、和义路、灵桥、小梁街、开中、仓桥、悦来、外濠河、甬水桥处等相继建成12个菜市场。1953年6月,甬水桥形成牛市场。1956年3月,商业部门接管专业市场,开放水产、蔬菜、禽蛋、薪炭等自由市场。1961年组建三市、灵桥、仓桥头、西门口、法院巷5个集市(分成日市、定期市和二者兼有三种)。“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三市外,集市都在各菜场附近。1977年有“沿街为市,以路为集,露天交易”的三市、灵桥、仓桥头、西门口、法院巷、贵神庙、咸塘街7个集市,此后又增设滨江路(今江厦公园北端)、开明街、游河巷、苍水街、文化路等市场。1986年10月,以批发工业品、小商品为主的望湖桥市场开业,占地面积8713平方米,属棚屋建筑,可设摊位1050个。1988年9月,右营巷天然舞台拆除,建成开明农贸市场,占地938平方米,可设摊位165个。1990年5月,全区有市场28个,其中专业市场11个,余者为农贸市场,总面积50770平方米,摊位6349个。1992年,逐步引导马路市场进室交易,提高市场档次。1994年,大型室内市场“高塘农贸市场”开业,嗣后又相继建成21家规模大、设施全、管理规范、环境整洁的专业市场。2002年6月,农贸市场统一更名为“菜场”。至2008年,区内市场达50个,其中星级市场14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0个。
  第二节 集市简介
  灵桥市场
  位于灵桥西堍南侧濠河街,东为奉化江,水陆交通便利,为老市区主要农副产品市场。唐时建东津浮桥后就有店铺,宋时店铺渐多。明朝中期,灵桥门外集市逢四交易。清光绪三年(1877),是城内10个集市之一。民国20年(1931),灵桥门为第三小菜场(俗称“大世界菜场”),耗资40500元,建成上下两层,属当时设施最好、规模最大的菜场,上层可设摊224个,下层可设摊265个。解放后仍为主要市场,1956年改为国营菜场。菜场后面濠河街(濠河头),历来为农副产品集市,沿路为集,街小人挤,占地1600平方米,分为海水产、淡水产、肉禽蛋、熟食、蔬菜、豆制品6大类,该市场以产品新鲜、品种丰富著称。1984年6月,移交给海曙区工商局管理。1990年,投资20万元整修场地,新建棚顶屋面积975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20个,年成交额5900万元。1994年,区市场建设公司第一期工程投入1.20亿元资金,在大沙泥街东北侧新建灵桥农贸市场(大世界农贸市场),面积26500万平方米,设有摊位588个,1996年12月开业。灵桥市场旧址被宁波文化中心征用,后转让给宁波报业集团。2003年12月,市场又因故搬迁到大沙泥街,由恒江房产公司投资建造,面积为15679平方米,设有738个摊位,称“新大世界农贸市场”。
  南门三市
  位于城南(旧长春门),明嘉靖年间(1522—1566)设市,每月三市,夏历逢八为市,故名,延续400余年。解放前,三市一带有商店120余家,以交易竹器为主,禽畜次之。解放后,集市交易改为公历每月逢3、8日。1966年6月前,为土产、种子、秧苗、幼禽畜等农贸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衰落,1979年后逐步恢复,但仍沿路设摊,露天交易,无专用场地。1984年起,分两处新建三市市场。在铁路南站南侧的划船场附近,投资67万元建成1830平方米,设有480个摊位的秧苗、种子、幼禽、幼畜、旧货综合交易市场,年成交额2673万元。1990年,场地扩至2150平方米,棚顶房770平方米,室内780平方米,共有摊位770个。另一处设在南郊周江岸,投资200万元,建成以竹木交易为主的山货市场。1990年,场地面积14652平方米,棚顶房770平方米,室内2424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29个、临时摊位35个,市场内有配套设施和管理人员,年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后因城市建设所需,西郊乡(望春街道)徐家漕村投资150万元新建,占地4400平方米,设125个摊位。2000年8月,又搬迁至望童路220号。2004年,因建关爱小区所需,徐家漕村再次投入200万元重建,占地约6000平方米,同年8月搬迁至望童路1150号现址。
  江厦街市场
  位于“三江口”灵桥西堍、新江桥南堍,长400余米。唐宋时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每当渔汛季节,来自舟山渔场的渔船桅杆林立,停在半边街一侧的奉化江上。街上客商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是浙东著名的鱼市场。街之北端码头,来自日本、朝鲜、爪哇、越南、泰国等地的商船穿梭往来,每年有500多艘商船在此交易货物。这条街上聚集162家商行,交易商品门类齐全,有南北货、糖果、鲜咸货、杂粮、绸布、麻袋、杂货、柴煤、电料、瓷器等货物,还有油行、伞行、蔬菜行等商号。街之中段是钱行街,由于商市兴旺,带动金融业繁荣,依托江厦码头发达的贸易,成为钱庄业最集中之地,钱市交易中心设在滨江侯庙内。民国15年(1926)新建钱业会馆于战船街。至20年(1931),宁波有大同行等(业务规模较大的一类钱庄)70家,其中67家设在江厦,此外还有90家现兑钱庄(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钱庄)。一时江厦成为金融业的大本营,资金划拨、银钱出纳高度集中,为当时浙东有名的金融市场。此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江厦街屡遭战祸,几成废墟。解放后虽重建江厦街,但已无昔日之繁荣。1978年12月,滨江水产市场在江厦街建立露天市场。1982年,建成拥有127个固定摊位的棚顶屋,市场面积达1500平方米,专营鲜干水产品,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搬至江左街、南站东路。1987年,江厦街东侧沿江建成闹中处静、供人休闲歇息的江厦公园。街之西侧仍有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百年老店冯存仁药店、红光家私城、邮电大楼等单位。
  望湖桥市场
  位于长春路东端,距火车南站、汽车南站仅300米。1985年7月,填平通向月湖的河道,建成简易棚顶市场。1986年10月开业。1990年,投资150万元,改建成占地面积8713平方米、有沿街铺面房57间(长约315米)的市场。市场东部经营农副产品(1997年迁至三支街),西部为小商品交易区,1993年改建成梯层式市场。1994年建二期工程,投资2700万元,建成13400平方米的大型室内市场,内部设自动扶梯、闭路电视监控、自动喷淋消防系统等设施。场内设4个交易区,1100只摊位,经营服装、百货、鞋类、塑料制品及五金等3000余种商品。市场在全市知名度甚高,辐射力波及整个浙东乃至全省。1987年以来,连续被省、市评为文明市场。1991年被评为全国计量先进单位、1993—1995年度全国文明市场。1998年定为宁波市重点商品市场、被省工商局评为星级文明市场。至1997年,市场成交额达10亿多元。
  法院巷市场
  位于市中心的法院巷1~25号,系民国24年(1935)城区开设的9个小菜场之一,因排名第二,又称“小校场第二菜场”(县治西二区小校场)。市场内交易蔬菜、肉、禽、蛋、水产等农副产品,沿路设摊,露天交易。1962年由市政府出资5万元,在原址改建成面积1250平方米、摊位106只、年成交额402万元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001年旧城改造,银亿房产公司投资建成中心农贸市场,法院巷市场注销。
  第三章 传统名店名点
  境地为历代商业中心,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名店、名菜、名点,为宁波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随着时代变迁,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城市拓展,旧城改造,路面拓宽,一些名店老店被拆迁,有的就此消失,至今仍具生命力的为数甚微,但它们在宁波历史上功不可没。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
  境地商业竞争历来激烈。商家欲于此立足,或以信誉取信顾客,或以质优价廉赢得民心,或以特色产品吸引民众,自清至民国域内已形成老字号和名店31家,诸如寿全斋国药号就以货真价实而闻名,状元楼因相传状元曾品尝“冰糖甲鱼”而扬名,源康布店以产品齐全及“串柜”服务而获市民信任,缸鸭狗甜食店则以独特招牌和汤团与众不同而驰名。名店中始创于清代的有冯存仁堂药店(1662)、寿全斋药店(1760)、正章洗染店(1760)、状元楼(1785)、大有南货号(1853)、赵大有糕团店(1862)、升阳泰南货铺(1874)、南昌南货号(18世纪中叶)、新光油漆店(1887)、方聚元银楼(清中期)、味华酱品店(清后期)、源康布店(1904)、老三进鞋帽店(19世纪末)、宁波钟表店(1908)等商店。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有的名店因种种原因难以为继,被迫关闭:惠安当店因民国22年(1933)金融风潮波及,业务一落千丈,24年(1935)因积余透支一空,股东林笺寿又在上海出盘股权,引起存户提存风潮,迫使惠安闭歇;方聚元银楼在清偿存款后,于29年(1940)将银楼租给锦华绸缎局;南昌南货号,因解放后政府对桂圆实行统购统销,致商店关闭。民国时期,在境内又出现了一批名店名品:四明大药房(1924)、天胜照相店(1924)、缸鸭狗甜食店(1926)、同福昌帽扇店(1926)、同仁泰百货店(1929)、容光理发店(1939)、东福园饭店(1933)、新宝华绸布店(1934)、红光家用电器商店(1935)、老慎记百货酒家(20世纪30年代)、梅龙镇酒家(1940)、恒昌参药店(1947)。这些老店在宁波知名度甚高,生意红火。解放后,多数老字号和名店经营规模扩大,营业额大增,呈现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后,随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部分老字号和名店未能与时俱进,创新意识不足,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又因旧城改造、马路拓宽或因资金短缺等诸多原因,造成多家老字号和名店闭歇,所存几家也举步维艰。但是,老字号和名店以顾客为本、以信誉起家、以诚信服务为特色的优良经营传统,曾为宁波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当属商界一大无形资产。
  第二节 传统老字号
  寿全斋国药号
  原址位于中山东路56号,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系慈溪王立鳌和宁波孙将〓创建,因王、孙同科中举而成莫逆之交,且都酷爱医学,遂合伙开药店,并邀翰林杨享泰写“寿全斋”为金字招牌。10年后孙氏拆股,由王家经营。自第二代起研制眼药,盛销温州、台州、舟山。至第四代业务更盛,店主王仕载以高息集资二三十万银两,购屠氏房产扩展店堂,其时为宁波规模最大的中药店,并开办养春堂分店。至同治十二年(1873),自制膏、丹、丸、散,精制饮片参茸、药酒补膏等,计有11门类405个品种,业务范围甚广。民国20年(1931),成立董事会,聘强手为经理,以货真价实为宗旨,持尊古炮制为典律,苦心经营,以药源正、加工精、撮药真为本。顾客流传“要撮药找寿全斋”,尤以虎骨胶、龟板胶、鱼板胶、鹿角胶、驴皮胶、全鹿丸、白玉膏及各药酒、补酒久负盛名,各种膏药年销数万斤,药酒远销闽、粤各地。1956年,寿全斋公私合营,继承传统特色,品种达800余种,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浙江名店”、“全国中药质量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中药饮片质量先进单位”、宁波市“文明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1993年因城市建设所需,搬至中山东路新大楼136号,主营中药材、中药饮片,兼营康复保健相关商品,经营品种1000多种,并有老中医坐堂。另一处在原址181号(中农信国际商厦内)设寿全斋参茸店,主营中药材、中成药、抗生素化学药制剂,兼营康复保健相关商品,品种500多种。
  源康布店
  旧址位于日新街口,清光绪三十年(1904),鄞县西乡人屠景山等筹资3.3万元开设,曾传诵“老板屠景山,投资三万三,开店三月三”。民国9年(1920)迁至中山东路199号。25年(1936)扩建时用钢筋水泥建楼房,为宁波最著名的一家绸布店,商品花色齐全,售货店员“串柜”服务,即从顾客选料到收款、发货由一人服务到底,颇受消费者好评。抗日战争时宁波沦陷,一度改店名为“丰大”,屠氏避居上海,生意急剧下降。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原名,营业额一度回升,然终因货币贬值,生意大不如前。1955年12月公私合营,1973年增辟西侧铺面,后又新辟二楼营业部,专营服装。1987年改名“源康纺织品商场”。1994年6月改制为股份制,成为中百股份公司的全资企业。1995年2月,因中山东路改造,商场被拆。同年9月,在原址重新装修、扩建、恢复营业。商场发挥专业特长,增加更新纺织品花色、规格、品类,发扬“多、全、优、新”,保持百年老店的传统特色。90年代曾连续6年被市有关部门授予“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称号。2001年搬迁到崔衙街55号。2004年搬迁到狮子街207号。2006年因交电商店地块拆迁,该店再迁至狮子街172号。
  升阳泰(原名“升阳泰南货铺”)
  位于中山西路81号鼓楼商业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宁波知府创建,是一家以经营南北干果副食品起家的综合性老字号商店,宁波南北货四大家之一(另三家为灵桥门大同南货店、大有南货店、东门口董生阳南货店),素以牌子老、质量佳、分量足、货真价实而赢得市民信誉。
  这一优势一直被几代升阳泰人视为珍宝,并得以保持发扬。1987年在原址新建六层大楼,店面扩大至3500平方米,并冠名“宁波升阳泰商场”。1992年商场再次扩建和改造,总经营场地达1万平方米,其中营业场地5000平方米,硬件设备齐全,各类食品琳琅满目,使升阳泰经营规模跃上新台阶,百年老店再现辉煌。
  大有南货号
  位于药行街5号,始创于清咸丰三年(1853),店主朱氏,为谨、慎两房共有。店址设在药行街、灵桥门附近,以经营南北果品、茶食及自制特色产品而闻名。大有南货号传到慎房朱榕青时,他对经营管理进行改革,要求店员敬客如敬神,凡顾客进门便主动招呼,送茶递烟,甚至对远道顾客待饭留宿,或赠灯笼(灯笼上有“大有”二字,借作广告)、雨具,对僧、道、庙祝及渔民招待殷勤。民国12年(1923)朱榕青去世,其次子朱元升(瑜章)继承父业,沿用上代经营经验,在经营手段上作了改革,迫使邻店“大同”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店于25年(1936)被大有盘入,并沿用大同牌号推销大有商品。于是大有分为营业、生产、货栈和管理四部,营业部又分糕饼、南北货两柜。27年(1938)大有仓库被日机轰炸烧毁,损失惨重,后又遭大火,规模一落千丈。1949年9月,又被国民党飞机轰炸。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20世纪70年代,店堂又遭大火,资产全无。直至1980年国家投资重建。1989年,销售额达300万元,创利税27万元,被区命名为“文明单位”。2006年因拆迁闭歇。
  状元楼
  初址位于江北岸三江口,原名“三江酒楼”,始创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以烹制正宗甬帮菜著称。相传乾隆年间有几位文人赴京赶考来店就餐,品尝“冰糖甲鱼”,问跑堂(服务员)此菜何名,跑堂戏答“独占鳌头”,后其中一人果中状元,衣锦还乡后重返酒楼,并即兴书“状元楼”三字,酒楼遂以“状元楼”为招牌。自此状元楼名声大振,生意兴隆,海内外宁波风味的菜馆皆以“状元楼”命名,仅上海就有十几家。冰糖甲鱼成为状元楼的一道名菜。民国25年(1936),“状元楼”职工合股经营,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以250银圆为一股,合计20多股,由李纪良、孙通尧主持经营,大厨由石碶人应阿品掌勺(原在日本大阪“大来轩”饭店掌勺),职工既是伙计又是老板。店址设在日新街16号,店内五开间门面,另立三楼一堂,可容纳40余桌、400多人同时用餐。因状元楼地处宁波市中心东门口,又有名菜镇店,名厨掌勺,用料考究,烹制精细,有与众不同的烹调特色,故生意甚好,日进200余银圆。35年(1946),状元楼由日新街迁至新江桥南堍的江厦街4号,蒋经国曾携妻蒋方良两次登楼就餐。1949年9月,江厦街一带遭国民党飞机轰炸,状元楼毁于战火。解放后由10名职工合资,在江北岸新江桥边开设甬江状元楼,后实行公私合营。1959年10月,因食客过量,二楼木结构房不堪重负倒塌而闭歇。此后,一些老宁波和海外游子发出“何日重登状元楼,伴旧把盏话春秋”的怀念。1985年10月,市政府与香港甬港联谊会王宽诚、邹星培、翁伟年、王欣康等倡议,在和义路新建一幢5000平方米、极具现代气派的状元楼,使状元楼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吸引了广大食客就餐。许多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回宁波故里时总要到状元楼品尝家乡名菜。“船王”包玉刚曾在此宴请家乡父老,包先生在品尝冰糖甲鱼后赞不绝口,此菜乃由大厨应阿品徒弟竺保国亲自掌勺。1988年,被省商业厅命名为“浙江省名店”。1995年,内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金匾。1999年,为服从宁波城市总体规划需要,状元楼被拆除暂时停业,原址成为休闲绿地,状元楼招牌暂时搁置。2008年底,状元楼酒店在和义大道购物中心置业准备重新开业。
  缸鸭狗甜食店
  位于开明街405号,创始人江定发(1905—1956),小名阿狗,城市贫民出身,自民国14年(1925)起,在宁波城隍庙门口设摊,经营猪油汤团、酒酿圆子、豆沙圆子、红枣汤等甜食为主的生意。由于猪油汤团做工精巧,用料考究,既糯又香,食客频频光顾,生意日渐看好。抗日战争初,江定发就在开明街开店(原咸塘街口至右营巷口之间),店已开张却无招牌,为招引顾客,遂以自己小名阿狗之谐音,请人画一缸、一鸭、一狗为店招牌。这一别开生面的店名引起市民好奇,顿时名声传播甚广,顾客盈门,店内常座无虚席。缸鸭狗汤团白(粉)、糯(质)、清(汤)、美(形)、甜(味),色如白玉,形状浑圆,内馅香甜,既含吉祥甜蜜之意,又具团团圆圆口彩。1956年公私合营,同年江定发病故,三子江云心进店工作(人称“阿三”)。1957年,缸鸭狗甜食店迁到开明街北侧(小梁街口与民光电影院之间),营业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在保留甜食外,增加早点,供应豆浆、粢饭、饺子、生煎包子等,夏天有各色冷饮,冬季还向市民供应外卖的汤团粉、猪油馅、酒酿,生意一直红火。1988年,成立缸鸭狗总店,并在西门口和江北的白沙设分店,兼营酒菜饭和西点。同时组织生产袋装汤团粉、猪油馅远销到省、市以外,使缸鸭狗汤团闻名遐迩,曾被评为省优点心,海外的老宁波在回故里时总不忘到此一享口福。因旧城改造及马路拓宽需要,缸鸭狗总店及两家分店先后于1992年、1993年、1996年被拆。1993年,江云心在天封塔附近以缸鸭狗招牌单独经营一年。1997年在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各界人士关心、支持下,于城隍庙对面的县学街33号重新开张,营业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同年缸鸭狗第三代江建波进店工作(人称“小阿三”),任大堂长,其父江云心于1998年以副经理身份退休。后因市场变化,该店经营业务逐年收窄,至2008年底只剩开明街405号一处店面(180平方米)维持。
  冯存仁药店
  位于江厦街15号,清康熙元年(1662)由慈溪商人冯映斋在又新街40号创办,原名“冯存仁堂国药号”,释义为“存济之心、赠仁于众”,以此为药店经营宗旨。以精制饮片、丸膏丹胶,经售各种药酒花露,以选料纯真、研制谨诚、药效显著而驰誉城乡。至咸丰末年(1861),核定股金为4万银两。同治元年(1862)在上海汉口路昼锦里设分店,民国22年(1933)又在上海浙江路与南京路口设分店,后迭遭危难,损失严重,上海两家分店于29年(1940)闭歇。1949年,宁波总店遭国民党飞机轰炸。1951年,由冯姓后裔11户集资10万元,在东渡路建店。1956年,东渡路店址让给冷藏公司扩建,迁至现址,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同年公私合营,后为国营企业。“文化大革命”时先后改店名为“人民”、“长春”、“东风”药店,1982年复原名。药店能久享盛名,在于坚持质量第一,拒“三无”(无产品厂名、无产品厂址、无产品日期)和假冒伪劣商品于门外,并有独特的经营特点:选材道地,上品上格,摒弃伪劣;精工炮制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其修治和炮制力求精制,从不粗制滥造,片型厚薄、丸粒大小按药性过细操作制作,确保药性药效,以此闻名于世,故成宁波药业大家之一,享誉国内,行销国外,一些产品畅销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1995年,冯存仁药店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浙江名店”。曾获国家医药管理局“全国医药系统先进集体”、中国药材公司“全国饮片质量先进集体”、浙江省药品零售“双优”单位、宁波市“文明单位”、“消费者满意商店”等荣誉。
  老三进鞋帽店
  位于开明街368号,创建于19世纪末,“三进”是借秦末黄石公甩鞋试张良的典故,寓意做生意对顾客要有耐心,百拿不厌,对事业有毅力终会取得巨大成功;“老”字则取其含有坚持之意。老三进创业之初,前店后场,品种单调,只产销绣花缎面的布鞋。后生产销售各式鞋子,以品种多、选料优、做工精、价公道、信誉好而著称。1958年,老三进与同福昌帽扇店合并,定店名“老三进鞋帽店”,店址在中山东路,营业场地扩大至240平方米,经营品种增加,有各式皮鞋、布鞋、胶鞋及各类各档四季帽子,是当时宁波唯一的鞋帽专业店。1996年,店面积达2400平方米,设男女皮鞋、胶鞋、布鞋、童鞋、帽子5个专柜,款式众多,琳琅满目,尺码齐全,品质优良,明码标价,深得顾客信赖,曾获“中华老字号”、“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市文明单位”等称号。南苑鞋城开业后,“老三进”于1997年闭歇。
  梅龙镇
  位于中山东路69号,创建于民国29年(1940),据传明武宗朱厚照巡游到山西梅龙镇,见酒楼
  茶肆林立,丝竹弦歌盈耳,市井十分繁荣,皇帝吃喝玩乐后大加赞赏,一时梅龙镇名声大噪,各地酒楼皆用其名招徕顾客,故此招牌各地均有,而宁波独此一家。1965年重建改名“春来北味菜馆”,1986年复原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扩展规模,1987年、1991年先后兼并浙东旅社和宁波糕团厂,经营面积3000多平方米,投入300万元资金改造扩建,装饰后新店华丽典雅,店门雕梁画栋,重檐飞角,风格独具,包厢格调迥异,是集吃、住、娱于一体的多功能中型酒店。酒店以经营京沪风味菜肴著称,聘川、粤名厨掌勺,并辟“四季火锅城”、“龟鳖粤菜城”、糕团部,其特制的“油氽麻团”曾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2001年因市政建设所需拆迁,仅剩糕团总部,并迁至月湖饭店,设5家糕团供应店和4个特约经销点。
  东福园
  民国22年(1933),徽州人吴子昭集资6000银圆,在钱庄林立、商贾云集的三江口开设一家菜馆,最早仅为双间店面三层楼房,以“福如东海”之寓意取名“东福园”,主营正宗徽帮菜肴,且名厨及职工都是安徽人,为本市唯一经营徽州菜的老牌名店。徽菜以油润汁浓、口味醇厚、原汁原味、擅长烧炖蒸等烹调为特色,独具一格,自成一体。镇店名菜有青鱼头尾、青鱼卷菜、三丝凤爪、虾子蹄筋、徽州丸子、蟹粉狮子头、粉蒸鸳鸯、鸭掌明珠、三虾豆菜、葡萄鱼、菊花火锅等。东福园生意颇为兴隆,成为宁波饮食史上“六帮三馆”(甬帮、徽帮、杭帮、绍帮、津帮、沪帮,素食馆、野味馆、回族馆)中的佼佼者。1956年公私合营,1961年在原址改造扩建。1971年建造成营业面积达1700平方米的高级饭店。1982年举办“猪百味”菜肴展示会,以猪肉为原料推出百余只风味各异的菜肴。1985年,东福园举办“宁波市第二届名菜名店展示会”,全市150余名厨师执刀掌勺,推出宁波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和许多新的佳肴、点心,丰富了宁波饮食市场。东福园地处繁华地段,经营管理好、价格定位合理,生意蒸蒸日上,店内实力雄厚,有厨师20余名,其中特级厨师4名,是宁波饮食业一颗新星。1992年,东福园被商业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00年,中山路改造,东福园暂时歇业。2008年9月,东福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公园路5号重新开业。
  第三节 传统十大名菜
  冰糖甲鱼
  宁波十大名菜之首,以软糯润口、香甜酸咸、风味独特而著称。甲鱼与冰糖同炖,具有滋补、调中、补虚、益气、祛热等功效。
  腐皮包黄鱼
  以新鲜大黄鱼剔骨取肉,再用优质豆腐皮包成一定尺寸,入油锅炸至金黄即可捞起装盆。此菜腐皮酥脆、鱼肉鲜嫩、外酥内嫩、营养丰富,蘸醋或番茄酱食用其味更佳,老幼皆宜,佐酒下饭皆妙。
  锅烧河鳗
  原料以剔骨本塘河鳗为最,先将重0.5千克左右河鳗去内脏蒸熟后,剔出鳗骨,再放到锅内红烧,但不能破损鳗皮。其特点为色泽黄亮,鳗肉鲜嫩,味鲜而略甜,汁浓有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是滋补名菜,又是佐酒极品。
  苔菜小方烧
  将薄皮五花肋条猪肉切成小块放入油锅,加黄酒、酱油、红乳腐卤及白糖等作料,先以小火煮,后用旺火将卤汁浓缩,置盆待用;选本地苔菜若干,将苔菜扯松,剪成一寸多长,放入油锅速炸至酥,立即捞起盖在肉上,再撒上少许白糖即可。此菜猪条精肥适中,苔菜翠绿,红绿相间,香气扑鼻,味道鲜美,酥糯相济,鲜香相配,咸甜相共,别具风味。
  网油包鹅肝
  取优质鹅肝笼蒸,将鹅肝用油炸至金黄色,切成约1.50厘米厚的薄片,装盆撒上五香粉、葱末,带花椒盐。鹅肝营养丰富,有补血补目功效,具重油不腻、肝香味醇、软糯适口、老幼皆宜的特点。
  苔菜拖黄鱼
  选新鲜黄鱼洗净,去头、弃尾、剔骨,取肉待用。用精制面粉和本地产苔菜粉相拌调成糊状,再将待用鱼肉挂糊,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枇杷状即可上盘。此菜软糯鲜嫩,苔菜清香,风味独特。
  黄鱼海参
  黄鱼及海参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取大条新鲜黄鱼,洗净蒸熟,剔去鱼骨。选经发泡清洗煮成软透的海参,加各色作料,与黄鱼同煮。此菜鱼肉嫩滑,海参绵糯,色彩淡雅,味美鲜香,有丰富的蛋白质、磷、钙、铁等多种成分,老幼皆宜,佐酒下饭俱佳。海参还具有补肾壮阳,益气滋阴,通肠润燥之功效。
  宁式鳝丝
  取活黄鳝入凉水煮沸捞出,去头剔骨,去肠、血,成丝状,切成5厘米小段,以少量韭菜或笋丝,与姜丝煸炒,加酒,盖后稍焖,加少量酱油翻锅,加葱段、勾芡、淋麻油即成。此菜趁热食之,嫩滑香鲜,油润肥美。
  火踵全鸡
  选家养新母鸡一只,宰后洗净,将鸡肫、鸡肝、鸡心等内脏放入鸡膛,先沸水煮,取出放汤碗内配以香菇、笋片、木耳等多种作料,放入蒸笼,以旺火蒸约1小时即可。此菜营养丰富,鸡肉酥嫩,汤味鲜香,形状美观,有原汁原味的特点。
  雪菜大黄鱼
  选新鲜大黄鱼,洗净后在背部两面肉厚处用刀略划几个口子,用油煎至两面稍黄,加入适量黄酒,加盖焖片刻后,同时将本地雪里蕻咸菜切成碎末、冬笋切成片放入锅中,再放入食盐、水、姜,用猛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烧数分钟,待汤汁呈乳白色时,撒些葱末,即可盛碗上桌。此菜具有鱼肉嫩、菜香汤浓、清口鲜洁、营养丰富的特点,备受食客青睐。
  第四节 传统名品简介
  宁波汤团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又名“元宵”,宁波人新春和元宵节都有吃汤团习俗,取其“吉祥、团圆”之意,故名。据传,元宵起源于隋炀帝时,初时是实心的“圆子”,至南宋才有猪油汤团。20世纪20年代,市民江阿狗在开明街开汤团店,请人画一缸、一鸭、一狗作招牌。这一独创招牌引起人们好奇,且该店汤团现做现卖,具有白(粉)、糯(质)、清(汤)、美(形)、甜(味)等特点,其色如玉,其状浑圆,内馅香甜,故生意兴隆,声名鹊起,此后传至全国各地,宁波汤圆名气更大。改革开放后,宁波汤团包装成速冻食品远销各地。
  龙凤金团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为浙东传统米制品名点。相传南宋时,康王(高宗)逃难到明州,一村姑骗走金兵,救了康王,当时康王饥饿难忍,村姑给康王有馅的糯米团子解饥。金兵退去,康王回临安,为报救命之恩,封浙东女子嫁时可用半副銮驾,乘龙凤花轿,糯米团子被封为“龙凤金团”。金团又以赵大有糕团店制作为最。赵大有金团原料以糯米、粳米按比例掺和,经水浸、水磨、压榨、蒸熟。馅子用小红豆制成豆沙,加橘饼、瓜子仁、糖桂花、红绿丝、白糖制成盖糖,嵌入熟米粉团,再在松花上滚,放到印花板压制而成。因制作精细,入口甜糯,且价廉物美,深得人们喜爱。
  水晶油包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即一种甜包。油包的皮子需选上白面粉,经发酵,揉成面团,加适量食用碱揉匀后摘成剂子。馅子原料讲究:选肥厚之纯板猪油,去皮筋,掺和精制白糖,制成颗粒状待用,以多种果仁和糖瓜条等与白糖加工成盖糖;然后将板油糖与盖糖裹入剂子,揉压成扁圆状,蒸熟即成。其形状晶莹剔透,入口香甜,是城乡人皆喜爱之点心。此品亦以赵大有糕团店制作的最出名。
  猪油洋酥脍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具有软糯且韧、黑白相间、香甜可口的特点。选上白糯米,水浸后蒸熟,放入石臼舂得软韧,捏成扁圆形即可。亦可晾干后浸入水中备用,用黑芝麻粉、白糖、玫瑰拌和制成馅料。食用时将块置于碗中,放上馅料,蒸熟后趁热食之。
  鲜肉小笼包子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其主料为猪肉和面粉,猪肉选薄皮的前膈心,面粉需上白精粉。制作时先将猪肉剁成肉末,用少量肉皮斩碎制成冻,放入味精、酱油、食盐等调料,与肉浆拌匀,把面粉制成皮子,裹入馅,成罗纹包状,入蒸笼蒸熟。特点是皮薄而松软、馅多而汁足、鲜香味美、油而不腻。
  三丝宴面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具有面滑而软韧、色彩艳丽、汤料鲜洁,味美可口特点。做此面需选取蛋黄面或优质上白面,佐以鸡丝、肉丝、火腿丝或笋丝爆炒制成盖头,面熟后浇上盖头即成。
  鲜肉蒸馄饨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此点皮薄肉鲜、软糯可口,伴以汤食之,别具风味。制作比鲜肉小笼包更精细,其皮薄如蝉翼,肉馅饱满,用新鲜猪后腿精肉加作料制成馅子,用上白面粉制成皮子,制成馄饨状,蒸熟后在表面抹上麻油即可。
  豆沙八宝饭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以糯米、豆沙、枣泥、果脯、莲心、米仁、桂圆、白糖、猪板油等原料配制而成。制作时先把红豆洗净后煮熟去皮捣烂,加猪油、白糖,炒至水干备用,再将糯米煮至软硬适中,趁热拌以猪油、白糖,装碗时在碗内抹一层猪油,使之不粘碗,然后加蜜饯(枣、葡萄干、各式干果)上铺一层糯米,中间放入豆沙,再铺一层糯米,蒸熟后倒入盆,浇上桂花浓糖汁后即可食用。其特点是色彩缤纷,百果铺陈,异香扑鼻,甜润软糯,营养丰富。
  豆沙合子(豆沙圆子、豆沙合子酥)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外皮用上白面粉加少量油酥制成,形成酥层。馅子用豆沙或麻沙糅合而成,将馅料裹入酥皮,压成饼状,用冷油慢慢氽熟即可。此名点形美皮酥、色泽黄亮、甜香松口,以热食最佳。烧卖(肖孟、霄孟)
  宁波十大名点之一,其状如高脚杯,顶端不封口,只起折,故蒸熟上桌时能见馅料,洁白美观,味鲜可口。制作方法:用上白粉揉匀,擀成皮子。馅料选猪前膈心肉及少量肉皮,将猪肉剔净骨,剁成肉末,肉皮斩碎炖成皮冻,放味精、酱油、精盐等调料拌匀制成烧卖状,蒸熟即可。
  臭苋菜管
  系宁波“三臭”之一(另外两臭为臭冬瓜、臭豆腐),此菜食用时臭中存香,嫩脆中夹着一缕清爽的味道,外皮硬,里面菜心像果冻软滑,其芯肉味美,清咸爽口,且有清热养胃之功效,是宁波人佐餐佳品,旧时甬上妇女皆会制作此菜。制法:取三四尺高的老苋菜,去叶,洗净后切截成寸许小段,把苋菜梗煮熟,冷却后去菜梗皮外的附着物,意在去掉麻涩味。第二天将冷苋菜梗装坛,一层苋菜梗撒一层盐腌制,然后将煮苋菜梗时的汤及臭卤倒入坛内,用布封住坛口,置于阴凉通风处,视气温高低发酵一星期至半月后即成。食用时佐以酒、麻油、味精,其味更佳。
  臭冬瓜
  制作需选取成熟冬瓜,除去皮瓤或不去皮,切成10厘米左右块状,焯成八成熟,沥水冷却后,四周均匀地抹上盐,分层装入甏内,加入臭卤,封口后置放于阴凉处,半月后可随需食用。冬瓜性甘平,具有清热养胃、荡涤肠内秽物的功效,是清凉食品和减肥佳蔬。臭卤大都采用豆腐发酵而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经过与冬瓜腐熟和分解,臭中又有一种清香味。食时放些麻油、老酒、味精,味道清口而醇香。宁波一带有“麻油老酒腌冬瓜”之民谚。是民间早晨下泡饭的佳品。不少海外游子回乡探亲时,都要品尝一下。1984年,“世界船王”包玉刚在阔别家乡几十年后首次踏上故土,点名要吃臭冬瓜,以缅怀往昔之情。
  臭豆腐
  各地都有臭豆腐,但宁波的臭豆腐别具一格,臭中存香,入口软糯,使人食欲大增,因有独特的底料所致,此底料被称为“臭卤”。臭卤是收集腌芥菜的汁水、苋菜的苋水、豆豉水、香菇末、酸笋等,经在大锅中不停地熬煮,再加些老卤水,冷却后密封,待发酵后就成底料。将臭卤倒入准备腌制的鲜豆腐上,封存一周左右。食用时上屉蒸5~6分钟即成。也可油炸,色香更佳。
  第四章 商业门类
  宁波以商城著称,商业历来繁盛。两次截然不同的对外开放,直接导致宁波商业业态发生深刻变化。第一次因鸦片战争失败宁波港口被迫对外开放,洋货输入使宁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早遭受列强商业侵略地之一。第二次中国政府主动把宁波作为沿海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使宁波商业及贸易业极度繁荣起来,商业门类日臻齐全,商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百货业
  百货业源于走街串巷的货郎,后逐步发展成经营手工业品为主的固定店铺。清中期称为川广杂货业,宁波开埠后,洋货输入改称洋广业,经营华洋各货。同治年间(1862—1874),第一家舒成德记百货店在东门口开业,资本5000元。此后,相继在东门大街开设有丰广货店,资本1万元;在灵桥门开设老源记百货店,资本7500元;在崔衙前开设老照明眼镜店,资本1000元;在大道头开设应玉佩伞店,资本800元。光绪年间(1875—1908),在东门大街开设老三进鞋店,资本4800元;美华利钟表店,资本5000元;在天宁寺桥的月中桂开设皮鞋、宫粉店。
  民国时,百货店铺渐增。民国17年(1928)有纸店(行)31家、笔墨店8家、书籍文具店6家。21年(1932)有洋广杂货店151家、鞋帽店97家、钟表眼镜店33家、化妆品店5家、套鞋店7家、雨具店11家,其中大有丰、老源记、老慎记、大有利、大有恒、同福昌、大有亨、一言堂、同仁泰等比较有名气。抗日战争时,宁波沦陷,大有丰百货店遭日军洗劫,大有恒、大有利等被迫歇业。抗战胜利后,35年(1946)有百货店117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115家,其中30万元以上者30家,中山路有11家:五慎丰资本达120万元,宝昌祥资本100万元,大有丰资本60万元,义有丰、同福昌、裕民各有资本50万元,大喜丰记资本40万元,大中国、隆昌、福泰祥、华昌泰荣记各有资本30万元。中山西路的义和资本100万元,全林、一言堂各有资本50万元。东渡路的大东百货店资本达400万元之巨,世界百货店资本150万元,大章兴记资本120万元,德丰协记资本100万元,顺昌泰、同仁泰、永泰昌丰记各有资本30万元。和义路的协大昌资本160万元,德丰资本130万元。此外,尚有西太平巷、崔衙街的裕泰、药行街的惠大元记、西郊路的乾丰资本都在30万元以上。36年(1947)境内从事百货业商店有471家,其中杂货店166家、玩具店10家、鞋革店129家、钟表眼镜店45家、草帽雨具店18家、书籍文具店77家、纸张店26家。
  1949年9月,国民党飞机轰炸,致64家受灾、95家歇业。1950年4月,中国百货公司宁波分公司成立,8月私营大有丰百货闭歇,盘给百货公司,改成第一门市部,为首家国营百货零售商店。同年12月,老市区有私营百货店(不含零星百杂店)355家(境地居多),营业额290万元,批发额占55%,其中百杂店94家、图书文具店122家、纸张店53家、钟表眼镜店86家。1951年,东门口大昌棉布店、东渡路元大祥棉布店相继闭歇,百货公司在其原址分设第一、第二门市部。1954年初始,国营百货公司专营批发业务。1955年10月,有经销、代销百货店44家,文具店21家。1956年2月19日,百货公司所辖14个行业、315家私营店铺,文化用品公司所辖34家文具纸张商店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一批国营专业商店成立,妇女用品商店、儿童用品商店、五金交电公司门市部、科学仪器运动商店等相继开业。是年,百货行业调整网店,减少店数,扩大综合经营,百货文化用品商店减至80家。1957年为36家。1958年“大跃进”时撤并至14家。1960年,一批百货商店划归区属,组成街道综合商店16家。次年复归百货公司。其中国营16家,公私合营1家。10月,部分百货零售商品凭证凭票供应。1964年,凭票商品减少。至次年底,百货公司下属商店26家,其中境内有第一百货商店、第二百货商店、小商品百货商店、时装商店、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原材料修补商店和鼓楼、仓桥、濠河、湖东、西郊百货商店,成为国营零售商店。源康棉布商店、第一棉布商店、同福昌帽店、凤苞化妆品商店、灵桥百货店、一言堂百货商店、文化用品商店、老三进鞋店、华丰玻璃店、立兴服装店、宁波钟表店为公私合营商店。改革开放后,百货零售商店开始多渠道进货、多种经营方式。1980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3年,建立工商联营,为工厂代销、分期付款,开展展销活动。1985年后,国营零售商店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自负盈亏,经营自主权扩大,营业额和利润大增。1987年,老市区有国营百货、棉布零售商店21家,集体经营的商店20家,其他部门开办和个体经营的百货商店数量大增。1988年起,市商业局把部分小型百货商店划
  归区商业局管理。1988年2月12日,宁波华联商厦开业,为当时宁波最高的建筑(21层),营业面积1.30万平方米,是首家有自动扶梯、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场,经营商品3.50万种,80%商品实行开架销售,揭开了宁波商业走向大型化、现代化新篇章。1990年,百货商店达157家(不含个体店)。1992年9月,宁波市第一家超市“南大超市”开业。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批大型综合性商贸设施在宁波展现,百货业呈生机勃勃态势,大型超市也都有百货商品销售,年营业额达30余亿元,仅6家大型商厦营业面积达24.90万平方米,分别是东方商厦(原长发商厦)、城隍庙商城、银泰百货(原华联商厦)、宁波市第二百货商店、新华联商厦、新世界百货(原美乐门)。2001年12月,天一广场建成,系一家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商业航母,广场内有10个商业区,300多家商店,为目前宁波最具活力、最时尚的商业广场,月均营业额3亿余元。至2004年,海曙区进行第一次经济普查,境内的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业达351家,其中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136家,服装批发92家,鞋帽批发17家,其他综合批发106家。纺织品、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133家,其中服装及针织品零售17家、服装零售55家、鞋帽零售9家、百货零售业6家、超级市场零售6家、其他综合零售40家。
  第二节 餐饮业
  餐饮业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酒肆饭铺。境地餐饮业始于唐州治移治三江口之时。宋代饭行多设在娱乐场所附近,历元、明而益盛。鸦片战争后,宁波开埠,境内餐饮店增多,遍布城区,计有饮食店、糕点店421家,具有风味特色的酒楼名店41家,且集中在三江口一带。民国3年(1914),有状元楼、聚贤楼、大观楼、聚元楼、海曙楼、三阳楼、三星楼、望江楼等名气大的酒楼10余家。16年(1927)拆城墙,拓马路,这些知名酒楼菜馆迁至车轿街、又新街(已废)、日新街等热闹地段。23年(1934),餐饮业市面不景气,甬帮菜馆状元楼、清一色、新华春、同春楼、同兴楼,徽帮菜馆聚宾楼,粤帮菜馆西粤楼以及宵夜馆广福安等8家闭歇。是时有饮食摊贩718户,其中经营饭菜的有25户,余者为面食和肉类熟食摊。26年至30年春(1937—1941),各帮客商云集,出现各具特色、口味不同的“三馆六帮”菜系(三馆:野味馆、素菜馆、回族馆,六帮:甬帮、徽帮、杭帮、绍帮、津帮、沪帮),“三馆”中有德胜野味馆、回族清真济甬馆、素食功德林、活佛、同仁馆等,“六帮”中有徽帮聚福园、东福园、颐和园、大乐春4家设在东门口及江北岸,杭帮中的知味馆、杭州饭店、老长兴、天香楼4家设在开明街及江北,绍帮5家都在江北,津帮有天津味1家,沪帮有梅龙镇、新三泰、好莱坞、麻雀王4家。35年(1946),有中央楼、状元楼、晋江楼、鸿运楼、南华楼、甡阳馆、同兴馆、万阳馆、五芳斋、施毛记饭店、项官记菜社、晋阳楼、得月楼、广聚升、三元馆、泰甡饭店、新吉祥、中华楼、大庆园、美味和、公道、和平、明光、王永兴等菜馆酒楼27家。宁波解放前夕,从事饮食业店家达262家。
  1951年,老市区(大多数在境地)有饮食店204家,职工350人,其中酒菜饭店54家、糕团店48家、大饼油条店102户。1957年,饮食摊贩组织合作小组,网点增至780个,职工1936人。1958年后,合作小组升级,撤并为合作商店,店铺锐减,人员外调。1959年7月,饮食点只有103个。1965年,饮食网点增加至557个,其中烧饼豆浆店铺240个。1978年底,饮食店仅存89家。至1990年底,新建一批大型宾馆、饭店,有宁波大酒店、华联宾馆、亚洲华园宾馆、〓城饭店、状元楼、宁波饭店等20余家,其中多为旅社兼饮食,另有小饭店、小吃店500余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市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以海鲜海味为特色的石浦饭店捷足先登,首先在月湖西区开业,经过几年努力奋斗,规模扩大,名声大振,已成为甬城著名饭店,以石浦、汉通等大型饭店为首的餐饮业蓬勃发展,境地的私有、个体餐饮星罗棋布,餐饮连锁店遍布全城;华必和、来必堡、好味当、顺旺基、新四方以及洋快餐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阿里郎、巴贝拉、咖啡厅等饮食业,各显技能,纷纷占领市场,适应各类人群之需。至2004年底,区内有餐饮业140家,其中从事正餐服务的有54家、快餐业32家、饮料及冷饮服务的34家,从事其他餐饮服务的20家。2008年,全区餐饮业营业额达17.26亿元。
  第三节 商业服务
  商业服务主要指理发、旅馆、洗浴、照相、洗染、广告、修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境内的商业服务内容日渐增加,服务项目日趋多样化、时尚化。
  理发
  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明街三法卿的余鑫记、北大路(解放北路)鉴桥头新记、中山东路后市巷生记等理发店已经存在。“五四”运动后,年轻妇女也开始剪发,致理发店逐渐增多。民国35年(1946),老市区有理发店123家(海曙境内居多),从业人员895人,一些条件较好的理发店还开展为女子烫发、电吹风及修染指甲的业务。1956年,有17家理发店实行公私合营,其余理发店则组成合作商店(小组),网点减少,但单店规模扩大。1980年始,按统一标准对理发员进行培训、考核,一批特二级理发师、一级理发师、二级理发师、三级理发师在境内出现。1990年,区内有理发店14家,理发座椅153张,年营业额164.19万元。90年代后,理发业发生巨大变革,美容美发应运而生,纯粹理发店在小区周边尚存,大街上已不复存在,不少企事业单位自聘理发师为员工理发。
  旅馆
  旧时客店(客栈)随商埠而兴。官办旅店宋代有专供外国使者和商客居住的高丽使馆、波斯团等,明代有接待日本使商的四明驿。清代后期,境地因开埠而商客益增,旅馆亦随之增加。民国17年(1928),傅连升、杨缙坤在 西门口的西巷开办2家旅馆,各有注册资金600银圆。20年(1931),城区有旅馆79家(海曙境内居多)。22年(1933)起因长途汽车开通,各县乡镇旅客可当日回家,且当局检查甚严,旅馆日见衰落。35年(1946),药行街、开明街、东门口、濠河头、灵桥路、方井头一带开有23家旅馆,其中大同、鹿城旅馆规模较大。1956年,大同旅馆成为首家国营旅馆。此后27家私营旅馆实行公私合营,傅连升等5家私营旅馆组成合作旅社。1957年3月,偃月街月湖畔新建月湖旅社,有客房123间,床位275个,当时属设施较好的第一家新建国营旅社。1958年,国营的南站旅社建成。1963年,狮君、大沙等19家小旅馆划归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同年有18家旅馆停业。是年,华侨饭店建成,其规模和设备在全市同行业中首屈一指。次年又相继关闭20家旅馆。1971—1973年,东门、红卫、浙东旅社开业。1978年后,一批比较高档的旅社崛起,宁波饭店、亚洲华园宾馆、城饭店、宁波大酒店、华联宾馆等陆续建成营业,形成各类不同档次旅馆业并存的格局。
  20世纪末,境内的旅馆业向大型化、现代化、高档化发展,星级饭店、大酒店如雨后春笋,至2008年,有经营住宿企业110家,其中,旅游饭店19家、一般旅馆91家,从业人员5134人。在旅游饭店中南苑饭店是全省首家五星级饭店,有客房438间,可一次接待千余人的团队。
  洗浴
  旧称“澡浣业”,俗称“混堂”。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设于境内东门口方井头的北悦来(今新江桥南堍)、钉打桥(今天一广场内碶闸街中段)的洽兴池。民国20年(1931),城区有浴室11家(海曙境内居多),资本3.58万元,业主多为浙江上虞和江苏句容人。35年(1946),有开明池、新新池、中华池、洽兴池、北悦来等11家。设大户池、小户池,其中大户池又分洋盆、官盆、厢房3个等级,有的浴室还有擦背、扦脚服务。一些小户池一般无固定工,旺季聘用外地农民帮堂,称“候鸟工”。1956年,浴室公私合营,部分停业。1958年,浴室始设女子淋浴。此后,部分浴室因房屋陈旧或设备简陋,迁址新建,相继新建鼓楼、三市等浴室。1990年,境内浴室仅有人民浴室、鼓楼浴室、三市浴室、立新浴室,总面积327平方米,浴盆28只,淋浴莲蓬头210个,座位530座,年营业额217.09万元。20世纪90年代末,洗浴业发生变革,取而代之的是洗浴休闲中心,传统的浴室在一些小区周边仍有存在,经营者大多是外来人员。至2008年,境内有洗浴企业13家。
  照相
  始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徐穗鹤开设华英照相馆,资本2000银圆。民国初,城隍庙附近有二我轩、容华阁等照相馆。民国13年(1924),裘珠如独资租房开办天胜照相馆(初址在江北天主教堂,20世纪50年代复业并迁到中山东路,现址在中山西路75号),经营美国的柯达及德商矮克发公司照相器材,兼营照相业务,由于设备新颖,拍摄艺术照片,声誉鹊起。此后,绿宝、中华、珊瑚、大同等照相馆相继开业。抗战时期,宁波沦陷时多家闭歇。36年(1947),城区有照相馆27家(海曙境内居多),资本总额1888.50万元,从业人员160人。1956年,天胜、绿宝等10家照相馆公私合营,其余组织合作商店(小组)。同年,首家国营东海照相馆在中山东路开业。1980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和省饮食服务公司联营,投资47万元,引进美国柯达公司半电脑控制的彩色照相快冲扩印成套设备,在中山东路开设彩色照相扩印服务中心。1990年,宁波最大的几家照相馆都在境内,天胜照相馆设在中山东路,职工达71人,摄影师23人,年营业额695.40万元。东海照相馆有职工49人,绿宝照相馆有职工21人。90年代后,宁波市民生活水平提高,自备照相机者倍增,数码相机垄断市场,照相馆业务受到冲击。至2008年,境地摄影扩印服务企业仅存14家。
  洗染
  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洪茂创建第一家正章洗染店。清光绪年间又有东成、纬成、源丽、敦泰、王关生5家洗染店开业。民国21年(1932),城区有35家洗染店(海曙境内居多,下同),但到35年(1946)时城区仅存12家。1956年,洪茂、正章、公益、新时代4家实行公私合营,其余组织合作洗染店(组),后正章、公益、新时代均并入洪茂,改称洪流洗染商店,并转入国营。1972年,洪流洗染商店由东渡路迁至中山东路,改名虹霞,购置国外干洗设备。1979年,开设虹霞洗染工场于日新街,置有阔幅卷布机、整理机,精染丝绸、棉麻、羊毛、化学纤维织物。1987年,虹霞洗染商店又复名“正章”。1990年,营业额56.78万元。同年,老市区有洗染店18家,从业人员79人。90年代后,个体洗涤店蓬勃发展,各社区都有若干个体洗染店设置,居民洗染十分方便。2008年,海曙境内有洗染服务公司8家。
  广告
  源于原始的街头口头叫卖、旗帜标识、文字等简单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今已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以招贴、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通讯工具等载体,向公众宣传和介绍商品、服务、文娱、体育,为公众传递信息。民国20年(1931),境内有广告企业3户。23年(1934),城内供张贴公共、娱乐广告场所300余处。解放后,广告业由市建设局管理。1953年8月,市政府颁布《广告管理暂行规则》。1954年,设公共广告栏42处、临时广告招贴处8处。同年12月,广告业划归市工商局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告被视为资本主义产物遭批判。1979年恢复,广告业获得发展机遇。1979年8月,江厦街道创办“宁波广告公司”,填补了区内无广告业的空白。1982年,老市区广告经营单位登记发证6户,次年增至22户。1987年5月,广告经营单位已达57户,并于是月成立市广告协会,有团体会员46户、个人会员6人。1990年,广告经营单位67户,从业人员1172人,年营业额2618.50万元。90年代后,广告业快速发展,团体、股份制、私营都可兴办广告企业,各种广告五彩缤纷。至2008年,境内广告业达181户,从业人员1135人,年营业额6440万元。
  修理
  修理行业古已有之,属于手工业的范畴。修理项目种类繁多,行业分工细致,凡一种产品出现,与其配套的修理项目也随之产生。修理范围大致有生产性的器具修理和生活用品修理两类。生产性修理主要是工(农)器具修理,机器设备和工具、农业机械及工具的修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修理项目也日益纷繁复杂。生活用品修理旧时多为“修伞补镬”,“磨剪刀铲薄(菜)刀”、“补套鞋(胶鞋)修跑鞋”、“箍桶打楸”、“补缸钉碗”之类常见项目。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品质料发生变化,一些老的修理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新兴行业层出不穷。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成主要代步工具,手表成时尚品,铝制品和搪瓷制品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品,于是修车铺(摊)、钟表修理店、铝制品换底、搪瓷品修补等修理店(摊)就应运而生。80年代,电器产品兴起,就出现电器修理门市部。90年代后,电话、空调、冰箱、手机、电脑等生产生活用品逐渐普及,但只有部分产品有指定专业修理店,从而使得一些个体经营者也挤入新兴的修理行业。2000年后,私家汽车迅猛增加,家用汽车普及,与此相适应的洗涤汽车、汽车修理及装饰行业得到发展。2004年,海曙区有家用电器修理店18家,从事汽车、摩托车维护与保养业商店32家(其中4S店兼营汽车销售),办公设备维修店4家,其他日用品修理店33家。此外,境内还有许多汽车洗涤服务店。
  第四节 其他行业
  粮油购销
  境内粮油作物仅有望春(原西郊乡)街道和段塘(原段塘镇)街道少数农民种植,粮油产量甚少,居民用粮油主要依赖外地输入。民国时期,城内有粮食调剂委员会、宁波粮食运销公司及粮食管理委员会。抗日战争时宁波沦陷,日伪操纵“宁波粮食公司”,垄断粮食市场,粮价暴涨,市民濒临饥饿。1949年6月,宁波专署粮食局成立,市设中国粮食公司宁波分公司。1953年10月,禁止粮食自由贸易,居民凭证购粮。1954年1月,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7月,市粮食局成立,境内设镇明粮管所、海曙粮管所。1955年2月,居民粮食分配实行“按户分类、划等定量”,视家庭人员年龄、从事工种,采取不同定量标准,发给购粮证及定额粮票,到指定粮站购粮。至1990年,境内有西郊路、中山路、西北街、公园路、北大路、苍水街、中营巷、柳汀街、桂芳桥、冷静街、兴宁桥、大沙泥街、碶闸街、开明街、平桥头、尹江岸、段塘、三八(灵桥路)、高塘、三市、马园粮油供应站21家。根据当年实际,有时还要搭配一定数量的番薯、蚕豆、大麦粉等杂粮,直至1976年停止搭配。1992年3月,粮食放开,粮票取消。此后,国家粮站(店)消失,个人粮油供应点随处可见,超市、贸易市场,甚至烟杂店也有粮油出售,有的还能送货上门,居民购粮油便捷。
  水产
  境内的奉化江和余姚江畔历来为鱼货集散地,来自舟山渔场的渔船都在三江口一带的江厦码头靠岸,渔汛季节,渔船云集,鱼商纷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开设公茂鱼行。其后在半边街(今江厦公园内)鱼行增多,至民国20年(1931)有鱼行数十家、水产商贩128家。是年《中国实业志》将江厦码头列为良好渔港。解放前夕,城区出现官商合办鱼市场。1949年9月,鱼市场遭国民党飞机炸毁,市区有鱼行54家。1951年,鱼行被取缔。同年2月,在江北白沙成立宁波市鱼市场,为全省首家国营鱼市场,并设议价委员会管理价格。当年成交鱼货9609吨。另有宁波元昌贸易公司、新建公司、渔民协会自办代销店、私营水产商店,有鱼贩5260人。此后,海曙区境内纯鱼货批发企业终止,居民只能到菜市场的水产摊才能买到鱼货。1978年12月,在新江桥南堍的滨江路北端(今江厦公园北端),建海产品露天交易市场。1982年改建成玻璃钢顶篷的室内市场,面积1500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27个,市场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1987年,批发量882.80万千克,零售116.10万千克,总成交额2999万元。1989年4月,滨江市场拆除,市场迁到南站东路16号。2002年7月,京润水产市场在芝兰堰路8号成立,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要经营鲜活水产品,为全市最大的鲜活水产批发市场,年成交额7.99亿元。至2004年,区内有水产批发(兼营)企业17家、零售企业4家。
  燃料
  境内工业燃料主要是煤炭和油料。民国21年(1932),城区耗煤约1.60万吨。23年(1934),境内有煤炭批发商号5家,年销量1万吨左右。解放后,煤炭列入统配物资,货源主要来自山西大同、阳泉,部分来自河南、山东、河北、江西、安徽等地。1955年开始计划销售。1977年始,部分企业以石油制品作燃料。1978年实行计划到局,供应到户,凭证定量、分月供应、跨季作废的政策。1980年起购入省协作煤,部分企业可自行采购协作煤。1987年始,市燃料公司与有关煤矿建立协作挂钩关系,并在秦皇岛设收购点。1990年,用煤量316.91万吨,燃料油销售1.60万吨。
  居民生活燃料历来以薪炭为主,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用煤球。60年代煤球供应趋紧,1969年始按户定量凭票供应,1人户月供30千克,2~3人户50千克,4~5人户65千克,6人以上户80千克,并每户配发一定数量的引火柴。1978年建莲桥煤气供应站,是年区内居民用上瓶装液化气。1980年,煤球、煤饼销量增加。1984年起供应议价煤球、煤饼。90年代,瓶装液化气普及,居民用煤球、煤饼者甚少。1995年11月26日,太阳公寓首先用上“自来气”(管道煤气),随后新建小区陆续开通管道液化气。2000年9月,联丰人工天然气站开建,次年投入运气,一期供气能力5万户。2004年,区内从事煤炭及制品批发的企业有海曙区燃料公司、海曙同茂物资有限公司、海曙岳环炉料有限公司3家,从事石油及制品批发的有宁波石油总公司、浙江省石油总公司宁波分公司、宁波海曙安诚润滑油商行等14家企业。
  废旧物资回收
  境内废旧物资回收行业民国时就存在,回收的有废麻袋、旧料瓶、碎玻璃、衣服、废花、废纸、旧书、废五金、旧货、鸡鸭鹅毛、头发等17种,有牌号店摊175户,其中坐商95家、摊贩80户(海曙区内居多,下同)。解放初,市区有坐商70家、旧货摊贩126户。1951年,坐商与旧货摊贩联合经营,设破布、废纸、杂铜联营处。1952年,供销社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当年收购废钢铁111吨。1955年,废品行业划归手工业联社管理,设收购站4个。1957年,复归市供销社日用杂品批发站,设废品经理部,同年收购废金属2425吨。1958年,由300余家坐商、摊贩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8个,回收废钢铁10262吨。1959年,增设江厦街等收购站,收购旧轮胎、赛璐珞、杂镍和废锌。1962年,废旧物资收购由集体和个体代购、供销社经营。1977年,增加废不锈钢收购。1984年,回收废钢铁58636吨。1985年,在清仓中对剩余物资、闲置设备及旧电器、家具进行余缺调剂。1953—1990年,回收废旧物资额4.32亿元,其中,回收废钢铁90.90万吨,有色金属1796吨,银700.51千克,废塑料891吨,废轮胎1611吨,破布、破布鞋70070吨,废麻袋5240吨,废纸11518吨,废棉742吨,废料瓶、碎玻璃3235吨。90年代后,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开放,集体、个人都可经营,收购项目扩大,收购网点增多,居民小区都有收购点。2004年,全区有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公司26家(不含个体设的收购站<点>)从业人员122人,年销售额17305万元。至2008年底,区内废旧物品收购遍及每个居民区。
  链接
  宁波老行当
  宁波人素有勤劳、朴实、节俭传统,且以“做人家”(勤俭持家)闻名。解放前,市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生活用品损坏后,视其破碎程度,能修则修,能补则补,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随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修补业、手工业、饮食业以及卖小百货的货郎担这些适应时代的行当应运而生。社会发展至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大量普及,因此现在不少老行当已销声匿迹,淡出人们视野,尚存的老行当也寥寥无几,但这些老行当在宁波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补缸
  宁波自来水未普及之前,市民喝水、煮饭靠天落雨水,洗衣洗菜靠河水、井水。故每家都用七石缸装水。缸遇上冰冻或被硬物碰撞会产生裂缝而渗水,补缸行当由此而兴。补缸师傅背着工具袋,走街串巷,吆喝:“补缸咧,补坛咧。”补缸时,先用凿子轻轻地在裂缝中凿一条槽,再在槽的两边每隔3厘米左右,对称地凿一排宽在5厘米左右的浅孔,然后在槽缝中填上盐生,所谓盐生,其主要成分是“生”,即用生铁打磨成的极细的粉末,使用时用盐水拌和,故称“盐生”。盐生要随调随用,不用就会凝固。然后用“蚂蟥钉”按在两边的浅孔中,再用小槌子轻轻敲几下,将缝的两边连接起来。这样缸就补好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坛和酒埕。
  钉碗
  碗盏乃居家必备之物,因为是瓷器,就难免破损,主妇们视其“分身”或“碎骨”程度,能补的则请补碗师傅补好。钉碗师傅肩挑担子,手拿一串铜片,不断敲打,发出“嚓嚓嚓”的声音。钉碗也即补碗,师傅坐在帆布小凳子上,膝盖上铺一块布,先将破碗拼合成原状,用细绳和竹片把碗捆夹住,在裂缝两边,每隔0.5厘米左右用金刚钻各钻一个针尖大的孔,然后用菱形的小铜钉钉在小孔上,用木榔头轻轻敲几下,就“破碗重圆”了。补碗最重要的工具是金刚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
  补镬
  解放前,家庭烧饭做菜都用生铁铸成的镬。铁镬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氧化,变成氧化铁而脱落,镬就变得越来越薄,尤其是“镬肚脐”更容易漏,需补镬师傅“妙手回春”。补镬师傅挑着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炉子,一边走,一边吆喝:“生铁补镬嘞……”补镬时先把镬的破损处用刮刀将洞口锈迹烂斑擦刮干净。接着把碎铁片放入小坩埚,拉风箱加热。待铁片融成铁水时,蹿出蓝蓝的火苗,补镬师傅用一只小勺将铁水舀出来,倒在厚布团的砻糠灰上,待铁水变成一粒火球,在锅外摁住破洞口往上顶,锅内则用厚布按住快要凝固的铁火球,上下轻轻一按一顶,待清烟散尽,镬就补好了。这一行当今已消失。
  补鞋
  皮鞋久穿损坏,不能穿着,需请修鞋匠修理。修鞋匠根据皮鞋破损程度、破损部位进行修补,鞋面破损需用手动摇车缝补后才能继续使用。鞋跟鞋底磨损需加胶皮或打鞋掌(铁制),然后用钉子、胶水加固,或把整个鞋底换掉,鞋修好后经打磨、涂上鞋油、抛光等工序,一双旧鞋就变成能继续使用的鞋了。至今该行当犹存。
  织补衣裳
  毛线衣局部破损后如不及时织补,破的地方会越来越大,且不雅观。解放前会织毛线的妇女不多,需寻找内行人织补。普通衣裳破损后一般家庭妇女都会缝补,但比较高级的衣服破损后一般家庭既无此种材料又无修补技术,需找专门人缝补。至2008年底,宁波街头从事该行当的人仍然不少,但大都是外来妇女。
  修伞
  20世纪60年代前,市民大多用油布伞和油纸伞,伞面和伞骨经风吹雨淋后极易损坏,弃之可惜。修伞人肩挑修伞工具和材料,穿梭在街巷、乡村,人们需修伞就招其到家门口。经修伞人修
  补伞面或换伞骨后,伞就可继续使用。现今修油布伞和油纸伞的已绝迹,而修折叠伞和布伞的尚存。
  修穿棕绷
  棕绷久用后易损坏或棕绳松弛,睡觉不舒服,需找棕绷师傅修理或重新穿棕绳。穿棕绷师傅身背袋子,袋内装有棕绳,在街坊或集市吆喝:“穿棕绷噢……”市民如需修棕绷或穿棕绷就招其到家门口,棕绷师傅视棕绷破损程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供主人决定或修理,或重穿。现仍有从事该行当之人。
  箍桶
  箍桶匠肩挑工具,吆喝在城乡街巷:“箍桶嘞!打楸!”市民需箍桶则招其进屋内,或把散了架的木桶拿出来修理,或新制木桶,主人拿出木料,箍桶匠按主人要求箍桶,按照桶的大小形状取料,用一种弯形刀具把木料劈成弧形粗坯,经刨光后拼合起来,再加箍圈(宁波方言称“楸”),就成为水桶、脚桶、蒸饭桶、菜桶、提水桶、面盆、蒸桶、五生桶、腰子桶、马桶、肥桶、蜂桶、吊水桶、高镬盖、米升、米桶、米斗、凹斗、料勺等生产、生活用具,制作这些木制品都是箍桶匠的行当,因制作出的器具大多是圆形的,因此箍桶匠也称“圆木”。塑料制品普遍使用后,这一行当就销声匿迹了。
  裱褙(书画)
  书(用毛笔在纸上写出汉字的作品)画(中国传统的绘画)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一经裱褙(俚称“裱画”)加工书画作品更见精美。为此,书画裱褙行当历代不衰,延绵至今。裱褙书画,就是裱褙者(俗称“裱画师傅”)根据客户提供的书画纸张尺寸大小和书画规格(横竖),按照一定格式和工序,以黄边纸或宣纸为底托,以丝织品(绢或绫)为表层,用特定工艺制成的糨糊将它们层层叠粘,最后与书画粘贴一起加工装潢,使书画更具美感,易于保存收藏。
  裁缝
  以前衣服多自制或请人缝制。嫁女娶亲需做新衣裳,老年人做寿衣,孕妇做小孩衣被,通常是买来布料,将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做,工钱支付有论天计算的,有论件(套)计价的。现今请裁缝到家中做衣服的已不多见。
  剃头
  剃头行当工具简单,挑着剃头担子,一头是炉子,一头是镜子、脸盆、毛巾,在街头巷尾或乡村吆喝,遇需剃头者即可放下担子为客剃头,且收费比理发店便宜,还给剃头者挖耳、修脸,故生意颇好。现今小街巷仍有这一行当,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
  刻字
  刻字师傅随身携带刻字画工具,活跃在乡间或城镇街巷。如需刻字、刻图章、刻画,即可叫进屋内雕刻。刻字师傅根据主人需要,取出各种材料任主人选择,不同材料价格各异,经雕刻后即成,立等可取。该行当现都开店经营。
  弹棉花
  身背弹花工具,吆喝在街巷、乡间,如需弹棉花者可叫进屋内加工。弹花师傅卸下主人家门板,把棉花撕碎,弹花弓在木头槌敲打下,一颠一颤,发出美妙的犹如乐器的声音,棉花弹至松软后再用盾牌状圆木压平,铺上经纬线,即成一条松软洁白如新的棉絮。此行当尚存。
  打铁
  系宁波老行当之一,打铁者能打制出各种柴刀、菜刀、锄头、钉耙、马铁、船钉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打铁匠拉风箱、抡铁锤、叮叮当当,一件件铁器在铁锤砸打下打制出来。今天一广场内的碶闸街南段有“钉打桥”地名,是因该地曾有多家铁匠铺而得名,宁波人有句俗言“打铁呒样,边打边像”。今该行当从业者甚少。
  铜匠
  以前宁波城乡有挑着铜匠担行走的人(大多是金华地区来的)。解放前嫁女陪嫁妆必有铜火熜,隐含吉祥火红之意。铜打制的火熜小巧玲珑、美观实用。铜匠还能修制铜锁、酒壶、家具装饰品等器物。现时该行业已不多见。
  镴匠
  旧时宁波城乡有挑着担子兜生意的镴匠。宁波人称锡和铅的合金为“镴”,一般城乡家庭都有镴打制的酒壶、镴瓶、镴罐等器物,用来盛物品能保持干燥,此外还打制烛台、家具上的拉手及装饰物品。铝制品普及后,这一行当消失。
  篾匠
  宁波人称“簟匠”,旧时家家户户都使用竹制品工具,箩筐、匾箕、淘米箩、饭篮、菜篮子、凉席、筛子等都是用篾竹制成,使用久了易损坏,于是请篾匠来修理。篾匠身带简单工具和篾竹材料,走街串巷吆喝,遇居民需修理或制作竹器用具,即进院子内修补或新制。此行业在城市已消失,农村尚存。
  修钟表
  修钟表人手提工具袋,常年穿梭在城乡间,遇到需修理钟表者,则进屋维修。修表人使用放大镜、酒精灯、镊子钳等工具,将一只只坏掉的钟表精心修复。该行当至今尚存,但已设铺经营。
  铲(薄)刀、磨剪子
  肩背工具凳,凳上装有磨刀石和夹具,在街巷吆喝“磨剪刀噢!铲薄刀……”家庭主妇听到后将家中钝了的菜刀、剪刀交给他们,经过铲、磨后又能锋利如初。现在仍有少数人从业。
  木器制作
  木制品在境内生产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从事这类木器制作的统称“木匠”。木匠有“大木”、“小木”和“圆木”(见本链接中“箍桶”条)之分,大木主要从事房屋建造,小木则从事家具制作。现在城市家庭装修中依然大量使用木工,但大多使用机械操作;农村中的木匠大多是制作修理农具,现在也正在慢慢淡出。
  打银
  火熔是制作华丽金银工艺品时关键的传统工艺,借助弯管,用嘴吹气控制火苗和温度,“吹”向重点。金银饰品经银匠加工或修理后仍能光彩照人。该走街串巷兜生意的行当今已消失。
  麦秸编织
  麦秸工艺在农村妇女中几乎人人都会,但技艺优劣相差很大。麦子收割后将干麦草上部割下,放在水中浸透后压扁、晾干。手巧的妇女将麦秸编成各式各样草帽、草扇、手提包、提篮、装盛物品的罐等生活用品。宁波近郊编织的草制品还能出口赚外汇。现今该行当从事者甚少。
  贴大饼
  黄桥烧饼全国闻名,宁波大饼亦可与之媲美。街头巷尾一只炉子、一块案板,“夫唱妇随”,流水作业,炉子中以木炭或煤球作燃料,将做好的饼快速贴在炉膛内壁,待饼烤至金黄色即可。大饼香喷喷、油光光,酥香甜咸尽在饼中。该行当今尚存。
  爆米花
  加工者挑着担子或推着车,一只像葫芦的罐状如炮弹,一只风箱,一只小炉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冻米大王好爆嘞!年糕干、六谷(玉米)胖好爆嘞……”人们将大米、玉米、年糕干等物品交给加工者,经爆米机加热到一定程度,迅速打开密闭的盖子,发出“砰”的一声,爆米机中的大米、玉米、年糕干等食物在瞬间膨化,变成白白的爆米花、玉米花、年糕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宁波人称之为“冻米大王”。该行当至今尚存。
  卖臭豆腐
  油炸臭豆腐,臭中有清香,将一块块臭豆腐放入油锅炸,把臭豆腐炸成金黄色即可捞起,涂上辣酱或甜酱,是人们所喜爱的休闲食品。该行当现在尚存。
  炒栗子
  糖炒栗子是宁波特色炒货之一。一口炉,一只镬,一把铲,镬里放一些小石子,生栗子下锅加糖,炒熟后颜色油光。剥开栗子,咬开后香甜可口。从业者现炒现卖,深得市民喜爱。这一行当尚存。
  卖烤(煨)番薯
  用一只柴油筒,上面开一大圆口,筒内按一炉心,在炉子中以木炭作燃料(现在用煤球),将番薯放在木炭旁边烤,烤至番薯皮黄、内熟,发出诱人的香味即成。烤番薯入口香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今仍有人从事该行当。
  鸡毛换糖
  宁波城内或乡村皆有挑着担子吆喝“兑鸡毛、鸭毛……”或用金属敲击发出声音,以吸引人们用鸡毛、鸭毛、鹅毛去兑糖的行业。这种糖是麦芽做成的。该行当现已消失。
  馄饨担
  旧时宁波城乡有以卖馄饨为生的商贩,手拿竹梆,“笃,笃笃笃,笃,笃笃……”肩挑馄饨担,一头是炉灶、锅子,一头是放馄饨的橱柜,挑着担子叫卖馄饨。遇顾客需要可随时将馄饨下锅,随即捞起,热气腾腾的馄饨,上面漂着葱花,发出诱人的香气,美味可口。有时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勤奋的读书郎和夜归人饥肠辘辘时也能吃上一碗。该行当今已消失。
  货郎担
  旧时宁波商业区集中在江厦街、开明街等地,而近郊及乡村农民购物很不方便,就只能靠流动商贩——挑着货郎担的货郎到乡下兜生意。精明的货郎挑着货郎担活跃在农村,带着各种小百货,手摇拨浪鼓,“笃尔冬,笃尔冬”,在开阔地带把货物摊开。家庭主妇们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卖货郎来了,纷纷来购买针头线脑、雪花膏、毛巾等物。货郎买卖方式很灵活,有时可用鸡毛、鸭毛、头发等换针或其他小物品。该行当今不多见。
  秤手
  旧时宁波城乡多集市,且生意兴隆。有的乡镇十天四市,有的十天三市,也有的十天二市。市日街头除卖主和买主之外,还有一种为两者称商品重量的中介,叫做“秤手”,又称“中人”。“中人”是他们的职业特性。他们整天活跃在街头,市面灵光,头脑活络,人头熟、人缘好,办事也比较公道,尽量做到双方满意。过去宁波有许多“行”,好比现在的批发部,有水果行、蔬菜行、鲜货行、米行、柴爿行、山货行、竹笋行、席草行等。农民不善生意之道,也为了省工夫,故把农产品运到行里交易,在谈妥货物价格后,就由秤手过秤,“秤手”边秤边报货物重量和金额,称好后到行里账台去领钞票。秤手一般画地为界,不“入侵”他人范围,他们腰系围裙,身背杆秤,待到一笔交易完成后,货主付秤手3%~10%的佣金。有时货主也可以以货代替佣金,秤手也能体谅,故秤手很受货主欢迎。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私营工商业改造,衡器也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子秤的普及,秤手这一行当消失。
  尺衣倌
  尺衣铺即旧衣店,店员称“尺衣倌”,曾是宁波东渡路街头的一种行当。尺衣倌为招揽生意,随机叫卖,出口成章,唱词生动贴切,边唱边卖,独具地方特色。解放后尺衣铺转为集体商店,尺衣倌改行,尺衣铺亦随之消失。但这一商业习俗却反映了宁波民俗民情,成为街头一道独特风景。曾为东渡路尺衣倌的朱元璋老人,经过回忆,提供了部分尺衣歌。
  (一)夹长衫
  夹长衫,毛花呢,
  尺寸有得四尺三,改成一套样子赞,
  下面改条西装裤,上面好做大襟衫。
  小襟剪落做背褡,零零碎碎辫纽攀。
  两只袖子嫌太长,剪落好做鞋面布。
  一只夹里还要好,杭州纺绸有名道,
  天家热眼改一套,看起式样蛮时髦,
  卖拨(给)漂亮大阿嫂,穿在身上刚刚好。
  各道各处跑一跑,像煞是个“大好佬”。
  (二)长衫
  快来买,快来买,长衫改作短衫卖。
  剪落下摆做裤子,春夏秋冬穿四季。
  袖子剪落(做)鞋面布,一年二年穿勿糊。
  再做一件小背褡,侬看样子赞勿赞?
  格末(么)便宜勿来撮(拾),当心回去后悔煞。
  (三)长袍衫
  快来买,快来买,长袍长衫随便买。
  只要穿我长袍衫,勿怕海里西风暴。
  买起(去)朋友大运道,带鱼会抲木佬佬。
  脚里穿双橡皮套,头里戴顶大呢帽。
  宁波上海跑一跑,像煞是个“张元”①佬。
  (四)长棉袄
  快来买,快来买,长长棉袄沿街卖。
  这件棉袄勿一般,面子夹里勿简单。
  雪白棉花中间嵌,尺寸有得三尺三。
  冷冷天格当大衣,夜里脱落当棉被。
  落雨还好当雨衣,作客看看也体面。
  只卖一块银洋钿,价钿咋会介便宜?
  (五)龙裤
  龙裤做工特别好,两只裤脚蛮大道。
  上下贴皮丝线包,花头好像紫葡萄。
  裤腰绣只金元宝,买去朋友大运道。
  出洋柯鱼运道好,鱼货会抲木佬佬。
  勿去出海也好着(穿),亲戚屋里做人客。
  普陀山去拜菩萨,和尚当侬大香客。
  原价要卖两块八,现在零头全撂塌。
  有心朋友莫错过,两块洋钿把货撮。
  (六)罗纺衫
  广东广西出广货,江浙两省出绫罗。
  杭州绫罗名气大,要卖卖拨(给)老婆婆。
  罗纺衣裳穿一件,挨叽挨叽②做人客。
  隔壁邻舍去坐坐,女婿屋里丈姆做。
  吃素念佛拜弥陀,侬看动火③勿动火。
  半送半卖卖拨(给)侬,只卖五只“浑道罗”④。
  注:①张元——当时有名的鱼行老板。
  ②挨叽挨叽——走路样子。
  ③动火——宁波话,高兴、讨人喜欢。
  ④“浑道罗”——外国话,角子。
  阉鸡
  以前,经常可以看到从事阉鸡行当的人,拿着小工具包,手肘钩着凉伞,在城市街巷和乡村小道转悠,喊着:“哦!鸡好羯(结)嘞!”羯(结)鸡即是给小公鸡做绝育手术。养鸡人家有小公鸡需要阉,捉住小公鸡交给阉鸡人,阉鸡人坐在小凳子上,拿出小刀、钩、勺等工具,双腿夹住鸡,拔去鸡腹上一些毛,用锋利小刀划一道口子,再用弹簧钩把刀口扩大,就能看到鸡的睾丸,用钩子取出睾丸,然后收起弹簧钩,阉鸡就完成了。小公鸡经阉割后,生长速度加快,鸡的羽毛仍很漂亮,但鸡冠萎缩,失去雄鸡风采。经阉割的鸡肉嫩味美。随着科技发展,阉鸡无需动手术了,只要给小公鸡打雌性激素或在饲料中掺入雌性激素,就能达到阉鸡效果,故从事该行当之人业已改行。
  第五节 现代名店选介
  宁波银泰百货有限公司 位于中山东路238号,地处最繁华的黄金地段——三江口商业中心,系浙江银泰百货集团旗下一家集百货、休闲、美食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前身为宁波华联商厦),2000年11月18日开业,以年轻、时尚的都市白领及新型家庭为主力客群,力求在潮流的尖端及时传递最新的流行资讯和新的生活美学。2003年1月,天一广场银泰百货开业,是以女性商品为主流的一家商场,商品定位在中、高档,主营服装、鞋包及化妆品,贴近国际市场流行的同步商品,汇集国际品牌,为时尚个性的顾客提供前卫、流行、独特的生活方式。
  银泰百货为宁波市最大的现代化百货商场,营业面积5.05万平方米,其中天一银泰1.65万平方米,有一支善于管理、队伍年轻、富有活力、素质较高的队伍,已在宁波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客流量日均2.50万人次以上,周日客流达5万~6万人次。以科学管理为理念,以效益优先为原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实现销售额8.23亿元,利润6408万元。上缴税收2899万元,综合经济指标居宁波百货行业首位。2006年,营业额12.36亿元,上缴税收5089.53万元,为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商厦也获得各种荣誉72项(截至2006年),其中获国家级荣誉8项、省级19项、市(区)级45项。1994年获国家内贸部颁发的“全国打假先进单位”、1995年获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维修服务先进单位”、1996年获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颁发的“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以“全国消费市场信息网络、市场信息工作成绩突出”,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开发部、全国消费市场信息网络秘书处评为优秀定点企业。
  东方商厦 位于中山东路151号,地处三江口商业中心,前身属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长发商厦),于1994年开业,营业面积1.8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近千名。商厦有五层营业大厅,以经营中高档服饰、鞋包、饰品类商品为主,计5万余种,并辟有酒店餐饮、住宿等设施,是一家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商业零售企业。
  2003年实现销售额2.245亿元,利税1671万元。商厦创立至今实现总销售额20亿元,创利税12112万元,其中上缴地方税收7444万元。长发商厦得到宁波消费者认同,树立了良好形象,是沪甬成功合作的典范。2006年6月21日,长江投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百联集团股份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长发商厦遂改名为“东方商厦”。在10余年的经营活动中商厦获得国家级20项、省级19项、市级62项、区级10项等各种荣誉计111项,其中1996年获中国消费者协会颁发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成绩显著”单位,1997年获国内贸易部、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全国亿元商业企业柜台商品质量检查活动”先进单位,2000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内贸易部、《光明日报》等单位通报的“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商店”,2002年获中国质协认定的“全国用户满意企业”,2003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表彰的“全国商业服务业安全放心消费场所”,2005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表彰的“全国商业诚信企业”称号。
  宁波石浦大酒店有限公司 旗下的石浦海味饭店(月湖店)、新石浦大酒店(天一店)分别位于偃月街60号和天一中心广场的碶闸街155号。1989年,创始人陈苏林携妻在宁波市偃月街租150平方米房子经营小饭店,因其是象山石浦人,遂取名“石浦饭店”。饭店菜肴以海产品为主,因海货新鲜,服务态度好,口碑甚佳,食客盈门,顿时名声大振,生意十分红火。1996年,饭店扩大至3000平方米,日均营业额达4万余元,成为宁波以经营海鲜为主的著名饭店。其后,“石浦”品牌作为宁波市政府推广宁波海味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入驻天一广场,并收购宁波东方明珠娱乐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装修,年销售额8000万元。经过十多年拼搏创业,成为纯餐饮业龙头。月
  湖、天一两店营业面积共1.80万平方米,一次可接待3500人就餐,年营业额达1.40亿元,利税3250万元。“红膏炝蟹”、“野生大汤雪菜黄鱼”及石浦系列海鲜菜肴已成镇店招牌菜。随着饭店规模不断扩大,声誉越来越高,管理也日趋科学化、专业化,店里有国家级烹饪大师2名、浙江烹饪大师14名、宁波烹饪大师23名、特级厨师5名、一级厨师85名,其余均为正规学校或经指定培训机构培训的持证上岗厨师,拥有经济师及高级管理人才。公司秉承“以诚为本,勤奋立业”,“需方第一,宾客优先”的经营理念,强化“石浦”的品牌效应,目前,公司生意红火,准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进行新一轮发展战略,两家五星级酒店正在筹建中。石浦饭店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至2006年已获得各种荣誉1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项、市级10项,尤其是2003年获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餐饮名店”、2003—2007年获商务部和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国餐饮百强企业”、2004年获全国酒家等级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国家特级酒家(五钻级)”等称号,2006年董事长陈苏林获商务部颁发的“中国餐饮十大优秀企业家”称号。
  宁波苏宁电器 为苏宁电器公司旗下的连锁企业,在海曙区开设两家门店,分别位于天一广场棋杆巷37号和药行街169号1~2层。于2002年10月1日开业,系集销售家用电器、电脑、通讯终端设备及配件、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业务于一体的电器商场。宁波苏宁电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带领231名员工,以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苏宁精神。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服务”之优势,坚持“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满足顾客需要,至真至诚”的经营理念,很快就在宁波站稳脚跟,成为宁波电器市场的佼佼者,年均销售额达5.70亿余元,创利税808万余元,为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宁波广大消费者的赞誉。苏宁电器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2004年获宁波市贸易局颁发的“宁波市十佳连锁商业门店”、2005—2006年获宁波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5年获宁波市贸易局颁发的“宁波市商贸系统先进企业”、2005—2006年获宁波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颁发的“宁波市商业连锁十强企业”等称号。
  宁波市第二百货商店 位于宁波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中山东路220号,创建于1950年,属中国百货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宁波市支公司旗下的一家零售商店。1965年拆除原拼接的商店房屋,翻建三层楼房,1969年竣工营业。1995年,商店又在原址进行大规模改造,建成16层高的商业大厦,营业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经营黄金、钟表、化妆用品、烟酒食品、针纺织品、男女服装、童装、鞋子箱包、文体玩具、工艺品、小家电等10万余种及各种“名、特、优、新”商品。商场配有自动扶梯、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商店坚持让顾客“放心、称心、舒心”的经营理念,奉行“二百天地,老少无欺”的服务宗旨,面对竞争激烈、商家林立、生意难做的市场形势,知难而进、积极应对、敢于创新,使企业久盛不衰,成为甬城商界“常青树”,并产生了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周宁芝这样的先进人物及“宁芝服
  务品牌”,使商店优质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2006年,营业额达4.20亿元,利税4139万元。与此同时,商店自1984年以来获得了127项荣誉:国家级17项、省级38项、市(区)级72项。其中,1993年获国内贸易部颁发的“1992年全国百家最佳效益零售商店”称号(排名第三),1994年被内贸部、中商企管协会、中商企业家协会、全国国内贸易先进企业协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评为“全国国内贸易先进企业”,1995年、1996年、1998年获共青团中央、国内贸易部颁发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00年3月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内贸易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技监局、共青团中央“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2003年12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2003年度全国商业服务安全放心消费场所”,2006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评为“2005年全国商业服务业先进企业”。
  南苑饭店 系宁波南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下的一家大型饭店,位于灵桥路2号。1999年5月,饭店按五星级标准改造扩建。2003年3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市内首家五星级饭店,同年引进国际“金钥匙”服务。饭店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宽敞舒适、风格各异的客房438间(套),一次可接待2000余人的团队,室内装饰高贵典雅,设施齐全,配备感应式电子门锁、宽带网络终端接口、传真机、保险箱,直接饮用水系统、独立淋浴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店内有无柱式国际会议中心2200平方米、中小型会议室6个,备有六国同声翻译系统及各种智能化视听设备;有风格各异的中西式餐厅、咖啡厅、休闲酒吧,荟萃宁波特色海鲜及多国珍馐美食;有功能齐全的康乐中心,融KTV、CPA、桑拿、按摩、游泳、棋牌等各种时尚娱乐及健康项目于一体;有200平方米的室内标准游泳馆、网球场及两处园林。为目前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现代化商务型饭店之一。年营业额达1.90亿元,上缴利税1064万元,曾多次接待国际友人、国内贵宾和大型会议。巴西众议院巴中友好代表团,瓦努阿图瓦阿库党副主席SiasCharlekwa、圭亚那人民党总书记唐纳德·拉莫塔、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贝宁共和国外交和非洲一体化部部长罗加蒂·比亚乌、塞内加尔民主党代表团、贝宁共和国总统等国外领导人,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曾在此下榻。同时还接待过第三届、第五届浙江省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博览会等大型会议。南苑饭店开业至今声名远播、知名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宁波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2000年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五星级饭店”称号。2006年获“中国十佳会议旅游酒店金欧奖”、“中国酒店星光奖”、“中国十佳会议会展酒店”、“中国会展业十大会议中心(酒店)”称号。受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认定,饭店摘取国际服务业最高荣誉“国际五星钻石奖”。
  新华联商厦 为新华联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企业,位于中山东路181号。2001年由浙江华联商厦组建,为全国华联商厦集团成员。营业面积2.68万平方米。商场设施完备,有自动扶梯、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自动喷淋消防设备。经营品种13万余种,系一家集购物、休闲于一体,适应时代潮流,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大型现代百货商厦。董事会和管理层团结带领760余名员工,秉承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宗旨,营造和谐环境,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商品面向大众、“让利顾客”的经营理念,努力打造“新华联,宁波人自己的商厦”,以高品位、高标准、综合性、多功能的要求营造商业样板企业。商厦开业6年来,取得销售额13.50亿元,创利税2100余万元的业绩,并为宁波失业、下岗、社会闲散人员提供6300余人次的就业机会。新华联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取得多项荣誉:20022006年连续获宁波市财贸系统颁发的“宁波市财贸系统先进集体”,2004年获浙江省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七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4年、2005年分别获宁波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七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第八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5—2006年获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文明单位”,2005年获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民营企业协会颁发的“宁波市价格诚信先进单位”,2006年获宁波市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发的“宁波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第五章 新兴商圈
  商品零售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反映消费水平和产品价值实现的程度。过去多为个体流动销货或商铺坐售,然后发展为大型百货商店(场)。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21世纪初兴起商圈,即各类销售单位集中于一地,形成一个购物圈,既方便消费者,又为商家聚集人气,促进销售。境内天一广场、城隍庙区域、鼓楼步行街等商业集中地,汇集了国内外诸多名店名品,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特色的新兴商圈。
  第一节 城隍庙商市
  位于宁波市中心,东临开明街,西靠解放南路,南至县学街东端北侧,北以药行街为界。城隍庙又称“郡庙”,俗称“老城隍庙”,属国内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现存的庙殿系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前照壁拱墙和大门明堂(头门)、仪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5个部分组成,布局合理,气势恢宏。1982年,区劳动服务公司投入55万元,将郡庙修缮一新,改造为商场,于1984年1月1日开业。商场设酒楼、照相馆、游艺场等项目,开业第一天营业额达8万元,成为浙东知名度甚高的商场。1992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3年10月,募集1亿多元资金,建成外形古朴典雅,浑厚壮观,内部装饰现代的三层叠楼新商场,有自动扶梯、闭路电视监控设施、自动喷淋消防设施,营造舒适便利、欢乐祥和的购物环境,使顾客既能感受古建筑之秀美,又能享受淳朴民俗风情,营业面积达3.50万平方米。新商场于1995年开业,拥有新商城、老庙参行、国泰工艺品一条街、美食城、商业步行街,是一处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城。同年,商城凭借区域文化优势和大红鹰上市公司的强有力支持,成功转型成以“青春、时尚、休闲、运动”为主题的休闲服饰专业商场和黄金珠宝商场。与此同时,又在新、老城隍庙商场之间的长108米、宽6米的国泰步行街辟店铺29间,经营特色小商品和土特产,为宁波第一条特色步行街。
  城隍庙商市在广大员工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销售额达1.80亿元,上缴利税1300多万元。商城在经营中获得多项荣誉:1985年获国家内贸部颁发的“全国百家最大规模零售企业”,1987年获中国消费者协会颁发的“全国百家无假冒伪劣商品单位”,1995年获浙江省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三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2年获宁波市贸易局颁发的“商贸先进集体”,2003年获宁波市工商局颁发的“无假冒伪劣商品商店”,2005年获宁波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全国信誉百佳企业”、浙江省工商局颁发的“重合同守信用单位”,2000—2005年获浙江省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6年获贸易部颁发的“首批商品准入制示范单位”等称号。
  第二节 鼓楼步行街
  鼓楼为宁波建城时标志性建筑,原为唐宋时的子城南门。鼓楼步行街商城东临宁波军分区,西以呼童街为界,南起鼓楼,北至中山广场,占地3.60万平方米。1996年6月,由宁波中国房地产集团新东方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巨资,建成总建筑面积6.80万平方米的商城,拥有1.20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商城总体以两层楼房为主,局部建筑有三层、四层,整个建筑通过22座天桥将8幢房屋连成一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步行街区,且有20多座楼梯供上下通行。商城建筑设计者继承传统民族风格,采用坡屋顶、小青瓦、马头墙等传统建筑样式,并保留修复了清代督学行署,俗称“学台府”(府桥街66号,属清中期建筑),显示了传统街市的空间氛围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商城系富有特色的商贸区域:有“中山商务”、“凤栖商务馆”为主的商务中心,娱乐城有大型舞厅、卡拉OK厅、棋牌室、聊天吧,旅游一条街上聚集30多家旅游公司,有名特优农副产品展销中心、美苑美容护肤中心及大小美容院多家,有大型网吧和音响市场及书画、礼品店、酒吧、茶室、美食中心等商铺,共有628家,是一座集文化、商贸、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商城,在商城内严格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进入,成为名副其实的步行街。2006年获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发的“先进集体”、鼓楼街道颁发的“卫生先进集体”等称号。
  第三节 天一广场
  位于宁波市中心繁华的中山东路南侧,东起车轿街,西至开明街,南临药行街,北靠中山东路。2000年市政府决定,在江厦街道(时称“灵塔街道”)的日新、来安、十字井、碶闸、药皇、药行、英烈及开中居民委员会(部分)地块建造CBDUM商业广场,占地19.60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整个区域由美国摩尔摩达设计师事务所和宁波市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而成,主体建筑由22幢风格迥异具有欧陆风情的现代建筑群,组成泉水、绿色和现代三个主题,广场中心为休闲、演绎中心,面积3.50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间以景观水域1万平方米和3万平方米的绿化,设有高40米的音乐喷泉,及高20米、宽60米的大屏幕水幕电影。广场于2002年10月建成开业,命名为“天一广场”,系当时国内最大的集休闲、娱乐、商贸、旅游、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商业广场。广场内有超市区、百货区、精品区、服装区、儿童区、数码区、酒店区、娱乐区、美食区和综合区10个商业区,10余家主力单店、400余家品牌专卖店。在精品区汇集一批世界著名品牌,形成宁波市最具活力、最时尚、最新的商业形态,是顾客购物的天堂、游客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广场开业以来已取得可喜的业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卓著,月均营业额达3亿余元,并获得多项荣誉:2003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被浙江省商业总会评为“浙江省十大商业特色街”,2004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广场”、“中国建筑艺术奖”、“全国特色文化广场”,2005年被建设部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被浙江省商业厅和消费者协会评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200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贸易部、光明日报社评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获建设部“物业管理企业国家一级资质”和浙江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等称号。
  第六章 商品市场
  城市是由城和市两部分组成,城早于市且地位高于市,市特别是市场则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兴盛起来,并和城并列甚至直接称市。境内作为宁波古城所在地,市面历来繁荣,各种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一应俱全,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所有市场均已进场,马路露天摆摊设市已经不允许。
  第一节 菜市场
  境内蔬菜供应历来以菜农和蔬菜商贩为主,菜农自产自销,或商贩从菜农处买进蔬菜运进城内供应市场,皆属自由经营,有的商贩还把蔬菜运往各县乃至上海。清同治四年(1865),城内出现蔬菜行。光绪年间开设有南江塘蔬菜行。光绪二十五年(1899),城内有蔬菜行7家,其中境内有森记、王协兴、太平。宣统三年(1911),蔬菜行增至19家。民国元年(1912)始设灵桥菜场。24年(1935),城区有菜场6处,其中境内有小校场、灵桥门、提署前(小梁街)、西郊航船埠头4个菜场,有专业蔬菜商贩389户。25年(1936),灵桥西堍创建大世界室内菜场,有摊位100余个。至1949年,城区有蔬菜水果行30家,职工226人,日交易量5万~7万千克,滨江路一带菜船聚集,有蔬菜行28家。
  1950年5月,湾头乡供销合作社成立,专营蔬菜。1951年,西门口、滨江路、新江桥旁番薯道头成立私营蔬菜批发联营组,有职工173人。1952年5月,境内小菜场发展较快,有法院巷、西门口、贵神庙(西河街南端)、西郊、和义路、灵桥、小梁街、开中、仓桥、悦来、外濠河、甬水桥12个菜场。1956年市蔬菜公司成立。1957年,私营菜商组成10个室内合作菜场。1965年12月,郊区供销合作社蔬菜批发推销站成立。1979年后,室内合作菜场增至19个。1986年起实施“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面积增至10124亩,蔬菜购销搞活,保证了市场需要量。1990年,老市区有国营、集体菜场20个(设在区内13个),职工622人,年营业额2625余万元。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2个,商店、经营部6家,酱品、豆制品厂4家,豆腐、豆芽、咸菜加工场15处,有职工1903人,另有蔬菜摊贩2000余人。随着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城区的扩大和人口增长,菜市场也不断增加,2002年6月,农贸市场统一更名为菜场,马路市场取消。至2008年,全区有菜场16个,并且在大型超市也有蔬菜供应,市民买菜便利,菜场呈现购销两旺景象。
  第二节 十大专业市场简介
  宁波颐高数码电子电器产品交易市场 位于东渡路29号,宁波世贸中心一至四楼,由浙江颐高数码集团投资组建而成,2000年10月开业,营业面积19000平方米。场内设施完备、装潢现代,一楼经营品牌机、数码产品及办公用品;二楼经营兼容机、品牌机、二手电脑及维修;三楼经营电脑配件;四楼为耗材及商务办公区。市场汇集国内外绝大多数品牌机和电脑相关配套产品,成为电脑品牌的大全、DIY的良师益友,年均成交额6亿多元。2001年被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称号、被宁波市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宁波市资信评估委员会评为“贷款企业资信等级(AA级)单位”,2003年被宁波市消费者协会评为“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5年被浙江省消费者协会评为“浙江省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宁波灵桥日用品市场 位于药行街31~35号,系宁波金碧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于1996年12月28日开业,由灵桥日用品市场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是市中心商场化大型日用品市场。经营面积20000平方米,一至三层加夹层,其中一至三层每层配有4部自动扶梯和3部专用货梯,配有中央空调、内线电话等设施。有经营铺位1161个,从业人员3000余人,80%的经营人员为下岗工人。一楼经营鞋类,其中南区为工艺品、装饰品专业经营区;二楼经营百货、窗帘、童装及儿童用品;三楼经营服装;夹层经营布料、床上用品。市场年商品成交额达1.17亿元,为海曙的经济发展和下岗失业人员谋生作出了贡献。
  宁波汽车配件市场 位于环城西路942号,系浙江天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由天德控股集团下属物业公司负责管理。2001年2月开业。总体规划占地50亩,现已开发25亩,营业面积25000平方米,有汽车配件商铺377间。经营项目:汽车、摩托车配件的批发和零售;机动车养护、装潢以及机动车中介服务。有200多家厂家和销售商在此经营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等产品,2005年市场成交额达8.79亿元。
  宁波市肉禽蛋批发市场 位于望春路298弄180号(2007年迁现址),系宁波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企业,主管单位为宁波市贸易局。1999年9月开业,为全市唯一的肉禽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室内营业面积6400平方米,棚顶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摊位74个。2006年,市场销售额达4.90亿元,被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接纳为常务理事单位。2001—2002年连续两年被宁波市总工会评为“帮困济贫,爱心无限”单位,2004年被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评为“全国肉禽蛋批发20强市场”,2005年被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评为“全国肉禽蛋批发10强市场”,宁波市政府授予“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2006年被宁波市贸易局授予宁波市商贸系统“先进企业”称号。
  天胜花卉市场 位于丽园北路768号(环城西路北段323弄117号),系望春街道胜丰村创办的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占地46700平方米,摊位600余个,是宁波城内最大的花卉市场。市场的创办缘于西门口汪弄原花鸟市场因场地狭小、居民反映强烈等因素难以发展,胜丰村经有关部门审批创办的,2003年5月开业。汪弄花鸟市场部分经营户搬至三市花鸟市场,多数转移到天胜花卉市场。市场创办后全国各地经营户纷至沓来,尤其是宁波各县(市)区的经营户将各种花木、宠物、鱼类、鸟类、奇石等物品运来在此经营,一些收藏爱好者也在此经营古玩、珠宝、玉器、书画、钱币、邮票、磁卡(收藏品)、旧木器、工艺品、装饰等物品,成为宁波人雅俗共赏的文化符号、现代休闲的胜地。年销售额3亿多元,利税300多万元,摊位费收入1000多万元。
  附:花鸟市场演变 解放前域内仅有一家花店——开明花园;解放后,公私合营开办花鸟商店,设在中山东路。20世纪50年代后的近20年时间,这一行业几成空白。改革开放后,公园路形成花市,集中在原中山公园正门西侧,均为花农自产自销的苗木花卉,品种不多,只有草兰、寿星桃、榆树桩、雀梅桩、五针松、杜鹃、月季等品种。至70年代末,海曙苗圃在公园路开办花店。1982年,市园林处在中山公园开设播美轩,可长年供应各档花卉、五针松、肥料花药、养花器具。1984年,花鸟市场购销两旺,日人流量达万名,成交额万元以上。此后在永寿街开设花鸟市场,在仅百余米的街两旁露天设摊经营,为当时宁波最大的花鸟市场。1987年,桂芳桥与紫金巷花鸟交易中心迁至三市,成为第二个花鸟市场。此后除播美轩,尚有柳汀街花木供应点、海曙苗圃花木门市部、西河街门市部、南郊苗圃、姚江苗圃、市花木公司、南站苗圃、海曙苗圃等销售点,年供应苗木花卉达50万元。
  天一数码广场 位于天一广场药行街88号,系浙江省天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办,属原宁波市电脑市场迁建而成的一家股份制企业,2002年6月29日开业,为宁波市重点数码产品销售企业。总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附设办公、仓储用房1000平方米。市场配有中央空调、消防烟感自动喷淋系统、网络、通风系统,一至三层配有自动扶梯,3部垂直运货电梯;经营品牌电脑数码产品、外设耗材、网络产品、办公设备。二至三楼主营DIY配件、软件、科技书籍等;4楼为商务办公、仓储区。有入场商户202家,商场出租率98%。2005年,商品成交额近6亿元,上缴国家定额税收500万元。2003年、2005年获宁波市海曙区消费协会颁发的“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3年被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二星文明规范市场”,2005年获宁波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七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称号。
  京润水产市场 位于芝兰堰路8号,系宁波市京润水产市场经营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开发。2002年7月开业,主要经营鲜活水产品,为全市最大的鲜活水产批发市场,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13500平方米、棚顶屋面积7500平方米。设有固定营业摊位(店面)109个、临时摊位37个。2005年,市场商品成交额7.99亿元。
  海曙室内装潢材料市场 位于望童路202号,系海曙区望春街道徐家漕村(2005年改为信谊社区)投资兴建,由徐家漕室内装潢材料市场经营服务中心负责管理。1999年9月开业。市场采用全钢架大开间结构,营业面积14553平方米。设有160个铺位,主要经营装潢板材、线条、门窗、地板等装潢装饰材料。市场设有管理、服务机构,各类设施配套齐全,是海曙唯一的室内装潢材料市场。2005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达1500万元。
  城西模具市场 位于望春路82弄255号,系宁波市城西模具市场经营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企业,由宁波市蔬菜公司主管,1999年9月开业,建筑面积7665平方米,营业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从事模具及模具材料、模具机械批发,设有固定摊位74个,为宁波市区主要的模具市场。2006年,市场销售额达8000万元。
  嘉源新街服装百货市场 位于药行街202弄140~294号,属新街小区A板块。主管单位为宁波市海曙区嘉源新街服装百货市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于2006年6月开业。营业面积2500平方米,摊位320个,经营项目有各式服装、日用百货、美容化妆品等。市场地处市中心最繁华之地,人气甚旺,生意看好,为活跃市场、满足人们购物欲望提供了方便场所。
  第三节 大型超市
  南大超市 位于解放南路,1992年9月8日开业,为宁波市第一家超市,营业面积1000余平方米,由鄞县食品公司创办,属国营企业。当时市民购物多去柜台式的国营商店或一些小杂货店。南大超市全部开架式销售,还是新生事物,觉得特别新鲜,一开业顾客蜂拥而入,当天营业额近50多万元。南大超市的出现,对宁波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冲击。1993年起,南大超市先后在居民小区、郊区集镇等发展连锁店,到1997年有连锁店15家,年销售额1.27亿元。1998年位列全国连锁企业百强第25位。1999年连锁店达25家。但因缺乏科学管理,出现严重亏损,是年4月,多家连锁店出售给“家世界”、“家家乐”超市。南大超市退出市场。
  好又多超市 位于环城西路南段256号,地处白云街道辖区。1999年11月20日开业,系宁波市百货有限公司组建的一家大型零售企业,营业面积达1.70万平方米,有员工260人,主管单位为望春街道。经营日用百货、日用杂货、针纺织品、五金交电、照相器材、仪表仪器、工艺美术、精细化工产品,以及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非直接入口散装产品、散装直接入口食品、自制零售熟食、中西式糕点等食品。2006年,超市销售额1亿元,上缴利税251万元,为白云街道居民购物提供了方便。超市获得诸多荣誉,2005年获市消费者协会颁发的“第七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区物价所颁发的“明码标价信得过单位”、区城管局颁发的“市容秩序协管先进单位”,2006年获市工商局颁发的“商品准入达标单位”等称号。
  新一佳超市 位于宁波市呼童街67号,系广东省流通龙头企业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商场,营业面积15000平方米。超市坚持以“创新、服务、满意、第一”为经营理念,以“新鲜、干净、丰富、便宜”为宗旨,满足顾客“一站购齐”需求。超市供应2万余种商品,既有百货、副食、日用品,又有农副产品和蔬菜、水果,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之需。2002年1月1日开业。2006年销售额达2.40亿元,创利税850万元。超市获多项荣誉,2004年获市科技局、贸易局、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无假冒、冒充专利商品商场”,被省物价局确定为“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2005年、2006年获区消费者协会颁发的“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6年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商品准入制达标单位”称号。
  三江超市 系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企业,公司位于孝闻街39弄1号,中西大厦八至十层楼,为宁波市的本土大型连锁民营企业。1997年,公司成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及国际零售商联盟(IGA)成员。是省内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属下百余家商场遍布全省各市(县)。1996年,海曙境地第一家三江翠柏超市在体育场路开业,此后已有10家商场在海曙落户,联丰商场、镇明商场、开明商场、实验商场、新芝商场、南苑商场、南都商场、丽园商场、板桥商场,总营业面积达17250平方米。超市坚持让老百姓“用较少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为经营理念,采用国际、国内连锁经营技术,有一整套运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保证了超市稳步发展,成为宁波连锁店最多的超级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生鲜食品、包装食品、日用杂货、针织家纺、服装鞋帽、工艺文化、家居家电、蔬菜水果等1500多种商品。2006年仅境地的10家商场,销售额就达4.50亿元。同时三江超市也获得多项荣誉:1997年获中国零售连锁协会“成员单位”、2003年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优秀会员”、2004年获省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先进民营企业”、2006年获市商贸系统颁发的“先进企业”等称号。
  欧尚超市海曙店 系法国欧尚有限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第13家门店。2005年2月28日开业,地处翠柏路160号,注册资金5200万元人民币,营业面积9000平方米,免费泊车位400余个,超市员工600余名。超市经营项目有商品零售、百货、服装、针织品、化妆品、五金、电器、室内装饰用品、生鲜食品、大众消费品等。组织国内产品出口业务,自营商品进出口,自营产品的仓储、配送、配销、安装和咨询服务,对国内机构进行部门场地出租等业务。超市经营35000余种商品,供顾客任意选购,其中50%商品是宁波当地采购的。2006年,营业额达2.70亿元,利税466万元,超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宁波消费者的认可。还获得市消防部门颁发的“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市工商局、贸易局、技监局颁发的“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宁波市超市连锁十强企业”、“商品准入制度达标单位”等称号。
  农工商超市 位于环城西路南段508号,系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企业,2003年1月23日开业,营业面积18000平方米。经营品种有日用品、文化用品、化妆品、五金交电、电子产品、橡胶及皮革制品、通信器材、照相器材、农产品的批发与零售、彩扩服务及图书等商品。超市坚持“薄利多销,让利广大消费者”的经营宗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均每年营业额在0.80亿元以上,年创利税60多万元。2004年获市贸易局颁发的“宁波市连锁商业企业优秀服务门店”称号,被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为“商品准入达标单位”,2005年被白云街道评为“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区消防委员会评为“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乐购超市 位于宁波市最繁华的天一广场内,日新街50号,总营业面积22000平方米,有130个泊车位。经营项目有家电、纺织品、清洁美妆、家用器具、办公文具、休闲、居家DIY、粮油加工产品、糖果饼干零售、蔬菜、水果、肉品、熟食、水产等3万余种商品。超市秉承“诚信、务实、创新”的经营理念,以“顾客导向,服务导向,生活导向”为宗旨。2004年实现销售额3.50亿元。
  第七章 街巷商业网点
  城市中小街小巷多为市民居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习惯就近购买。而这些地段大的商家难以进驻。为方便居民,政府鼓励个体经营户在街巷之间开设店铺,同时允许大型商业企业在居民区开设连锁店。
  第一节 社区商业
  境内社区商业网点布局随着商品市场发展而不断变化。宋元时,最繁华的商业区在鼓楼至县衙前(今阳光广场)。明清时,东门口奉化江西岸的江厦街一带及东大路(今中山东路)成为城区商业中心,商家林立,生意火红。民国时,宁波商品市场畸形发展,商店集中在主要几条街路上,致境内商业网点布局成无序状态,行业不配套,竞争太激烈,而居民集中的地段商业网点却寥若晨星,居民就近难以买到日常生活用品。解放后,市政府号召开展“生产自救”,把烈军属、失业和无业人员组织起来,兴办了茶水站、理发店、小旅社、运输队、烟杂店、修理小组等。与此同时,商业部门对商业网点布局作了调整,合并了一些同类型重复的商店,扩大和发展了一些有经营特色的专业商店,动迁了一些过于密集的商店充实到网点稀少的地域,构成了既有闹市区商业中心,又有居民区商业网点的相对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20世纪60年代,无区属商业企业,仅有街道办的几家小型商业网点。70年代,区设财贸办公室管理全区商业。80年代初,区政府为解决群众的“五难”(吃饭难、住宿难、做衣难、运输难、修理难),号召各街道大力发展商业网点,并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至1983年,区属商业网点达到113家,销售额2100万元,利润达95万元。服务型企业28家,营业额达709万元,利润56万元。1984年,海曙、镇明两区合并,区政府设商业局,把原属街道创办的商店(饮食、服务等)企业返回给各街道,原属市商业局管理的部分商店划归区管理。至1985年,全区第三产业达2015家,从业人员4926人,其中新办网点72家,营业额达6300万元(不含农村兴办的243家第三产业产生的营业额和利润),利润415万元。1996年5月,区贸易局成立,7月撤销区商业局。是时,区内的社区商业网点遍地开花,新建住宅新村和小区都辟有商业用房配套设施,一些大的商场也在小区设连锁店和小型超市,理发店、干洗店、小宾馆、饮食店、修理店等星罗棋布,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第二节 个体工商户
  古代境内的商业皆由私人经营,以海货交易闻名,唐宋坐商驻市,行贩寻集。明永乐间,准日本贡使和宁波商人免税互市,城内商业繁盛。清沿袭明代旧制,采用户籍管理办法,商人入“市籍”,手工业者入“匠籍”,并注明商人、工匠。至民国时期,个体商贩则由公安部门(警察局)登记管理,核发营业许可证。民国23年(1934),城厢有熟食、饮料摊贩784人,菜市场摊贩年平均820人。28年(1939),城内始有官办工商企业。35年(1946),海曙境内的北悦来巷、仓基街、灵桥路等地段集中设摊位64处。1949年6月,因国民党飞机轰炸,造成大批失业人员,难民以摆摊谋生,有的商号亦化整为零设摊,致摊贩骤增。8月,市摊贩整顿委员会成立,次年2月,市人民政府发布摊贩登记暂行规定和管理办法,划定场所,发放营业许可证1311户。1951年,老市区登记摊贩7518户(在境内居多,下同),行商790人。次年底有摊贩6157户(人),流动资金95691元,年营业额149万元;行商418户(人),流动资金87919元,年营业额507.87万元。1956年,老市区计有小商小贩7942户。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有406户公私合营,1502户组成合作商店37个,4766户组成合作小组369个。1958年“大跃进”时为改变个体商贩的所有制形式,大批个体手工业、小商小贩合并或转到国营、大集体企业。6月撤销合作商店、小商小贩供应网点940个,个体商贩仅存145户、173人。1961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析出原并入国营、供销合作社、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贩3537人。1963年4月始,老市区登记个体商贩,年底核准登记8343人,其中合作商店5295人、合作小组2223人、临时商贩825人。有固定网点2334个、流动摊担928个,占商业网点总数的89.3%。“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商贩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遭取缔。1979年全市仅有个体工商业者552人,其中老市区182人。此后,个体工商业逐步恢复发展。1980年达4597户、4689人,营业额754.70万元。1983年贯彻“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方针,允许城乡居民和剩余劳力从事个体,并放宽批准权限,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简化登记审批手续,使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1983年10月,为维护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成立海曙个体劳动者协会(镇明区、海曙区两区合并前夕)。1984年4月,海曙区工商行政分局成立,个体工业商业由分局管理,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拓展流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政策,个体工商户猛增,至2005年达到14555户,从业人员15158人。另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统计(2004年),境内个体工商户已达18643户,其中有营业执照的12882户,无营业执照的5761户,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批发业,饮食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福利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服务业14个行业。
  第八章 楼宇经济
  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与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利用中心城区新开发或已有的商务楼宇及相关功能板块,通过出租、售卖、合作等形式,为入驻企业提供基本需求服务和增值需求服务,以达到楼宇招商、引资、留资,从而产生持续性税源,带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现代产业集群。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97年,区政府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招商思路,并把招商引资和发展楼宇经济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这是海曙发展经济、提升城区功能、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1998年,为落实区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代理招商等方法,引进各类企业1318家,注册资金2.36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534家。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2年区成立招商中心,配置专职人员,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并对引进的企业,视其投资规模、对区域经济贡献度、影响面大小,制定不同的奖励措施。1997—2006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企业41574家,注册资金144.98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6024家,使区财政收入逐年递增。1998年,区财政收入为1.92亿元,2008年达47.22亿元。
  第二节 招商
  1997年,区政府把招商引资列入对各有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的考核内容,制定奖罚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是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03亿元,比上年增加15%;财政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加8.8%;完成第三产业营业额67.14亿元,比上年增加6.15%,实现利润0.97亿元;完成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4.32亿元,比上年增加10.8%;全年街居企业完成营业额14.35亿元,比上年增加28.7%,占全区营业额的21.4%。1998年,招商引资工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把招商引资工作列为第一要务,引进众多私营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全年新注册私营企业372家,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有161家,个私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8.06%,占全区的62.77%;实现税收3377万元,占全区的17.5%。2001年,在区委、区政府“商贸兴区”战略和“引进、调整、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全年招商4568家,其中引进国外知名企业——法国的欧尚超市,投资2578.90万美元,以及新一佳超市、新华联百货等。2002年,区成立招商中心,直属区贸易局管辖,配备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5人,负责全区招商引资信息的收集和汇总、招商资源的梳理和整合、重大项目的协调和跟踪。凡较大商务楼即将竣工,进入招商阶段就提前介入,区领导还亲自参与重大项目洽谈协调,有关部门主动上门提供服务,代办各种证件、执照等手续,热情接待来区办企业的客户。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坚持楼宇经济发展战略,做强做精区域经济”,以楼宇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培养开发一批有档次的商务楼,营造一流服务环境,当年引进企业6545家,注册资金达16.4亿元。2004年,区政府把发展海曙经济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密切关注区内20余幢商务楼近90万平方米的建设,并将区域内的“烂尾楼”进行盘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套班子领导全面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形成良好的招商氛围,取得明显的招商成效。
  第三节 业态
  发展楼宇经济,为实施“商贸兴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区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1999年,区政府出台“引进、调整、发展”方针,注重引进企业,发展楼宇经济,提出“转入一批,盘活一批,新建一批”楼宇的构想,拓展招商引资视野,为企业“筑巢引凤”和“有凤筑巢”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000年,区政府成立“优化经济环境协调领导小组和投资投诉中心”,制定《关于优化经济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区机关工作人员妨碍经济发展若干行为的处理办法》,并把引进企业作为各部门年度考核的内容。2003年,根据区内楼盘情况,提出整合楼宇资源,开发一批上档次、有规范、设施全的商务楼。与此同时,密切关注境内楼宇发展趋势,在服务上到位、手续上简化、时间上缩短,尽可能给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并借助各方之力,协助楼宇开发商做好招商工作。至2006年,区内有9层以上商务楼77幢,面积260万平方米,出现了一批档次高、规模大、智能化的商务楼。其中,中信银行大厦,面积5.30万平方米,楼高26层,地处长春路南苑对面,已引进75家企业落户;天宁大厦楼高30层,建筑面积4.88万平方米,地处中山路鼓楼,有50多家企业在此落户;都市仁和大厦楼高29层,地处碶闸街68号,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有300余家企业在此落户;天一豪景大厦楼高28层,地处天一广场,建筑面积8.42万平方米,已有180家企业落户;中宁大厦楼高26层,地处灵桥路,建筑面积2.90万平方米,已有45家企业落户。
  第四节 知名楼宇选介
  中信银行大厦 原名金隆国际,后因引进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太平人寿保险等企业,遂更现名。位于南苑饭店对面的镇明路36号,南临灵桥路,北靠仓基街,东接翰香小学,西至镇明路,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由一栋26层及沿街2层楼商铺组成,总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系宁波金隆置地有限公司开发的写字楼,2006年竣工。大厦地处繁华地段,有近3000平方米的超五星级排场回车广场,6400平方米的超高绿化面积,有地下停车位336个、地面停车位84个,可供非机动车停车1000辆。大厦设施齐全,配置从日本进口的高速豪华电梯、中央空调、监控摄像、自动喷淋消防等设施。已入驻企业除银行、保险外,还有中普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天丽制衣有限公司驻宁波办事处、中钢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宁波中润投资有限公司等75家企业。
  天宁大厦 位于中山西路138号,东起呼童街,西至法院巷,交通极为方便。大厦由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市地产开发公司和市建设开发公司共同投资2亿元建成。199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0092平方米,建筑面积48842平方米,其中主楼建筑面积24733平方米,楼高30层。大厦内有先进的配套设施,有中央空调、双向自动扶梯、进口垂直电梯、程控电话、可容纳100多辆汽车的地下停车场,是一幢集购物、办公、客房、餐饮、娱乐、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务大厦。目前大厦内有宁兴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宁兴国贸有限公司的进出口各部门、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电力开发公司、宁波热力公司等50多家企业入驻。
  中宁大厦 位于灵桥路255号,在海曙区“服务宁波”和发展楼宇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经过盘活、包装、推介、引进,将一幢“烂尾楼”改造成为闪亮的甲级写字楼。大厦高26层,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楼内设施齐全,有从韩国进口的立体停车库,可容纳100辆汽车停放。入驻企业中有世界500强的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宁波溪口抽水蓄能电站有限公司总部、东南亚最大混色花纱贸易商之一的宁波百隆房产有限公司总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宁波分行包揽大厦一至六层,以及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跨国公司的驻甬分支机构等45家企业入驻。
  都市仁和中心大厦 位于碶闸街68号,由冠华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楼高29层,总建筑面积79912平方米,2005年投入使用。大厦设施齐全,有汽车泊位272个,地处市中心最繁华的黄金宝地,与天一广场仅一街之隔。入驻企业300多家,较大的有宁波市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中宇石化有限公司、嘉森节日用品有限公司、浙江外运有限公司明州分公司、宁波托浦船务代理有限公司等。物业管理由宁波亚太酒店物业管理公司负责。
  天一豪景大厦 位于中山东路的华楼巷19号、21号、31号,面向天一广场,背靠中山东路,由宁波孙氏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省建工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楼高28层,建筑面积84237平方米,2005年交付使用,宁波市亚太酒店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大厦设施齐全,有机械式多层停车库可容纳200多辆汽车停放,地下层有35个车位,另有2座立体式汽车库可停放96辆汽车。已入驻企业有宁波百盈贸易有限公司、捷美贸易公司、纤维质量检验所、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储蓄所等180家,公寓楼住户126户,是一幢集商务、公寓式住宅为一体的大厦。
  链接
  海曙区楼宇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
  海曙区作为宁波市的中心城区,发展楼宇经济的先天优势突出,是全市最早明确提出要发展楼宇经济的中心城区。近年来,楼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形成明显的三大现状特征,也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楼宇载体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海曙区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商务楼宇的建设,辖区内楼宇及基础配套设施投资额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楼宇载体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有力地支撑了海曙区楼宇经济的发展。
  1.楼宇载体数量占据全市主导地位。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末,海曙区拥有各类楼宇经济载体125个。其中,9层以上商务楼宇达91幢,楼宇商务面积为298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了140万平方米,占市中心区(海曙、江东、江北、鄞州)的比重高达57.60%,成为全市楼宇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2.楼宇载体以天一广场为中心呈现辐射性分布。随着汇金大厦、天一豪景、月湖银座、恒隆中心、都市仁和等一批高层楼宇、综合商务楼的相继交付使用,楼宇载体的地域集聚分布特征愈加明显。从高空俯瞰海曙区,楼宇载体沿着中山西路—中山东路、解放北路—解放南路、药行街—柳汀街等城市主要干道沿线分布,明显呈现出以天一广场为中心的辐射性分布状态。
  3.楼宇载体在街道内形成明显的三个梯次。楼宇载体在海曙区街道内的分布较不均衡,形成明显的三个发展梯队。其中,分布最多的是东部,如江厦街道和鼓楼街道,分别拥有各类楼宇载体32个和31个,合计占半壁江山;其次是中部,如南门街道和月湖街道也较多,分别拥有各类楼宇载体21个和19个,合计占到32%;分布最少的是西部,如望春街道,仅有1个楼宇载体。
  楼宇经济的成长特征
  近年来,海曙区楼宇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从总量规模、行业分布、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特征,已成为海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总量规模特征:楼宇经济主要指标占据半壁江山。2008年,海曙区辖区内各类楼宇载体中入驻各类单位数、吸纳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全区的34.80%和40.60%,按法人单位计算的增加值、上缴各类税收分别占全区的56.80%和61%,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发展,主导地位比2004年更加巩固。①
  楼宇单位数不断增加。2008年末,海曙区楼宇载体入驻各类产业活动单位4172家,其中96个存量楼宇经济载体入驻单位达2459家,较2004年增长6.40%,楼宇载体以1%的土地面积承载起4成以上的法人单位,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街道引进楼宇企业1870家,引进资金36.04亿元。其中,2008年末入驻楼宇的法人单位占全区法人单位的比重达42.60%,较2004年增长95.80%。
  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末,海曙区楼宇载体入驻各类产业活动单位实现法人口径计算的增加值204.40亿元,扣除金融业之外较2004年增长131%,年均名义增长23.30%;实现利润110.63亿元,扣除金融业较2004年增长121.20%,占同口径全部企业利润的63.50%;实现利税135.82亿元,扣除金融业较2004年增长123.20%,占同口径全部企业利税的62.20%。其中,人均产出水平提升较快,2008年入驻楼宇的企业人均年创利高达10.73万元,高出全区企业平均水平2.85万元,较2004年同口径提高了8384元;人均增加值达到19.27万元,高出全部企业平均水平4.62万元,较2004年同口径提高了3.71万元。
  单位楼宇规模不断提升。2008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楼宇数量居全市首位,其中石油大厦、天宁大厦2幢楼宇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楼宇达到33幢,营业收入亿元楼宇达46幢。就税收方面来看,天宁大厦、建行大厦、中行大厦、中信银行大厦、浦发银行大厦、交行大厦、汇金大厦、中保大厦等11幢楼宇逐步成长为实现年税收亿元以上楼宇,较2004年增加了8幢;华联写字楼、中农信写字楼、中宁大厦等33幢楼宇成长为实现年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较2004年增加了16幢,发展速度十分明显。
  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从学历水平来看,楼宇企业高学历人员云集。2008年,楼宇企业拥有从业人员10.31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有1216人、本科学历的有17580人,所占比重分别达1.20%和17.10%;同2004年相比,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和本科学历人员分别增长324%和175.10%,两者所占比重同口径提高了0.70个和4.90个百分点。从职称水平来看,楼宇企业高级职称人员云集。2008年,楼宇企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数分别达到990人和5922人,两者所占比重达6.70%;同2004年相比,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数增长势头较好,分别增长101.20%和54.40%,两者所占比重同口径提高1.30个百分比。
  2.行业分布特征:现代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楼宇由于自身的空间特点,导致行业分布具有一个明显特征,即第二产业少、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末,在3290个楼宇法人单位中,工业分布仅为16家,占楼宇法人的比重不到1%,而服务业单位则有3136家,占楼宇法人的95.30%,较2004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向楼宇集中的趋势明显。2008年末,入驻楼宇的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达1619家,占全部楼宇法人单位的比重达49.20%,高出非楼宇单位现代服务业比重24.50个百分点,较2004年提高9.70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向楼宇的集中力度不断加强。具体分行业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流、信息、金融、商务服务四行业半数以上企业落户楼宇。2008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入驻楼宇企业占全行业的比重突破50%,分别达到70%、57.70%、55.90%和56.50%,分别较2004年提高21.60个、12.10个、39.20个和16个百分点,可见这四个行业是最适合在楼宇中生产经营的行业类型。二是进出口及相关产业向楼宇快速集聚。2008年,进出口企业、物流、货运代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壮大,入驻楼宇的生产性服务业法人达1204家,较2004年增长了106.20%,占全部楼宇法人数的36.60%,其中批发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两个行业中入驻楼宇的比重分别为48.40%和33.10%,较2004年分别提高15.80个和21.60个百分点。
  总部型企业向楼宇集中的趋势明显。近年来,辖区高档楼宇相继交付使用,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下,一批总部型企业积极入驻楼宇。2008年入驻楼宇法人单位中,拥有单产业法人单位3054家,占全区单产业法人单位数的42.80%;多产业法人单位总部236家,占全区各类多产业法人单位数的39.60%。半数总部型企业云集楼宇,其中拥有5家以上分支机构的总部型法人单位达56家,占全区的比重达47.90%。楼宇总部企业提升明显,入驻236家总部型企业中,拥有10家及以上分公司的有27家,占12.10%,拥有5~9家分公司的有29家,占13%,分别比2004年增长170%和190%,比重分别较2004年提升3.40个和4.30个百分点。
  3.地域结构特征:四大圈层的集聚特征愈发明显。楼宇商务环境调查数据显示,海曙区的地段性级差地租差异明显,租金水平按照距离“三江口”远近而由高到低分布。根据品质相若的楼宇租金水平,将楼宇经济从地域结构上划分成四个“环型区域”:第一层次是以解放北路—解放南路—大沙泥街以东的环天一广场核心区;第二层次是核心区以西,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以东为楼宇经济的辐射区;第三个层次是辐射区以西,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以东为楼宇经济的外围区;第四个层次是环城西路以西的属于楼宇经济的待开发区。
  第一圈层:核心区。这一区域位于海曙区乃至宁波市的中心——东门口,是宁波市的CBD,商业设施齐备,商务环境优越,集聚了一批中高档写字楼,楼宇环状分布特征明显。2008年,核心区内拥有楼宇51个,楼宇法人单位达到1639家,实现增加值128.87亿元,占全部楼宇增加值的63%,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其中,楼宇企业1525家,实现利税87.42亿元,分别占全部的51.40%和64.40%;单位面积税收产出达到11元/月·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
  第二圈层:辐射区。这一区域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区域,直接承接核心区的辐射,是CBD的扩散区域,区域内生活和商务氛围较好,拥有海光大厦、阳光大厦、城市广场等楼宇,但商业地块缺乏统一规划,空间分布比较零散,导致楼宇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明显特征,集聚效应一般。2008年,辐射区内拥有楼宇49个,楼宇单位达到1031家,实现楼宇增加值68.98亿元,占全部楼宇增加值的33.70%,实现利税46.99亿元。
  第三圈层:外围区。这一区域位于辐射外围,由于距离CBD区域较远,核心区的辐射能力迅速减弱,区域内以高档居民区为主,商业地块相对缺乏,楼宇分布零散,难以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2008年,外围区拥有楼宇载体22个,吸纳楼宇法人单位538家,实现楼宇增加值6.08亿元,仅占全部楼宇增加值的3%,实现利税1.21亿元,仅占全部楼宇利税的0.90%。
  第四圈层:待开发区。这一区域位于外围区以西,以“城中村”、工业园区和新兴居民小区为主,由于地理位置远离“三江口”,尚不具备楼宇经济发展的基础配套,核心区的辐射效应基本衰减殆尽。2008年,待开发区内仅有2幢由工业厂房改造升级的零星楼宇,入驻单位较少,楼宇产出尚无效益显现。
  (节选自海曙区副区长谭国洪《海曙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研究》)
  第九章 商贸管理
  有市场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纠纷,有纠纷就需要调解和仲裁,调解和仲裁就是管理的一个方面。所以说,有市场就有管理,古今皆然。境内对市场的管理是逐步完善的,初时以管为主,后来管理与服务并重,到21世纪初,管理部门将职能转变为服务为主,使海曙商务商贸不断兴旺发达。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境内的商贸管理始于唐,明州州治移至三江口后,江厦一带逐渐繁华,“海人持货贸易于此”。宋设盐官、酒务监官,管理盐、酒专卖及征税。明、清时三江口一带集市遍布,清廷设商部,实行“恤商政策”,颁发《公司注册试行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民国时曾有《交易所法》、《商标法》、《商业登记法》、《工厂登记》等法颁布。民国16年(1927)7月,宁波设市,成立社会科工商股。20年(1931)1月,撤市城区仍划归鄞县,有建设局(次年改科),设第三股主管农矿工商事务。1949年6月,宁波市人民政府设工商局统管老市区工业、商业、手工业及工商行政,10月在海曙、镇明设工商管理股。同年11月,市人民政府布告办理工商企业登记,年底老市区(海曙境内居多)登记工业188户、手工业1793户、商业3223户。1956年4月,市工商局改为市商业局。1961年11月,恢复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并在海曙、镇明两区设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商贩管理委员会。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市实行军事管制,设生产办公室,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1973年12月,市工商局重建,并在海曙、镇明等区设工商行政管理所。1978年9月,海曙、镇明等区成为市辖区,其时两区行政机构仍称“革命委员会”,下设工业、财贸、民劳、文化、城建等办公室,商贸系统由区财贸办公室管理。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商行政机构得以加强。1980年2月成立滨江市场管理所。1984年,两区合并,成立新的海曙区。区成立工商行政管理局,下辖镇明工商所、海曙工商所、滨江市管所、火车南站检查站,负责对14个集贸市场及全区的工商行政管理。7月,区政府决定设办公室、民政局、商业局等12个常设机构,商业局负责管理全区的商贸企业。1996年5月,区增设贸易局,7月撤销区商业局,全区的商贸系统由贸易局负责管理。1998年11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1998〕41号文件精神,工商局不再是区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垂直领导,改称“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曙分局”。2002年8月,根据,海政办〔2002〕49号文件,区贸易局(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局)设办公室、商品流通管理科、涉外管理科。主要职责是:制订全区商业、第三产业、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招商引资及街居经济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管理和服务。
  第二节 管理与服务
  1984年3月,海曙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此前海曙的工商行政管理由市工商局负责),履行对全区的工商行政管理,为全区2404家企业管理和服务。1988年6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经济暂行条例》,规定凡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为私营企业,自此,海曙区的私营企业迅速发展。1991年,全区仅有私营企业53家、合作经济7家,从业人员574人。至2005年,全区有企业6245家,私营企业就占4848家,从业人员175359人。
  1996年1月,区委提出“商贸兴区”的发展战略。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纷纷出台为企业服务的具体措施,区工商局按照“有宽有严、宽进严管、依法审办、优胜劣汰”的要求,建立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实行统一登记条件、统一登记政策、统一登记规范,开辟企业登记大厅,服务企业登记注册。1998年,区经济服务中心成立,区工商局在大厅设5个服务窗口,对企业实行公开审批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串联式”登记审批制度,推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工作流程,做到5个工作日就能核发营业执照。2005年,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被省工商局授予“红盾风采——文明登记注册窗口”的称号。2002年,区政府秉着为企业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机制的初衷,在区贸易局设招商科,把招商引资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主动服务和全过程服务。区政府围绕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对境内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区领导亲自参与恳谈,并召集各有关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议,实行现场办公,并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和奖励办法。
  第十章 旅游
  海曙在全市6个区中,国土面积最小,但区位最优,交通便捷,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空间布局密,以历史文化资源居多。三江口景观带和天一广场构成宁波都市旅游的核心区,天一阁为现在中国最古老的私家园林式藏书楼,富有发展高档次都市文化旅游的潜力。1989年9月,区贸易局增挂“区旅游局”牌子,不增内设机构,办公室更名“旅游科”。2002年8月机构改革,区旅游局牌子撤销。2005年4月,区贸易局重挂“旅游局”牌子,承担旅游综合管理工作职能。2006年8月,区贸易局增设旅游管理科,核定正(副)科级领导1名,区招商中心增加2名事业编制,专职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实际人员并未到位,旅游管理由市旅游局统一负责)。2008年,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7.10万人次,旅游创汇3104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3亿元。
  第一节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8个主类为地方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观、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其中地方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观4大主类属于自然旅游资源,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4大主类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海曙有上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68个,单体密度为2.37个/平方千米。
  旅游资源丰度
  海曙区旅游资源的分类汇总统计信息如下表。
  从上表可见,海曙旅游资源品种较齐全,形成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各类资源构成中,尤其以建筑与设施类集聚度最高,占86.76%,反映了海曙的旅游资源优势是以建筑与设施类为主。从基本类型的拥有率上来看,秩序依次是建筑与设施类(46.94%)、遗址遗迹类(16.67%)、旅游商品类(14.29%)、生物景观类(9.09%)、人文活动类(6.25%),地方景观类、水域风光类、气象类三大类型空缺。
  由表中可知,海曙区旅游资源中人文旅游资源占总储量的98.54%,自然旅游资源占总储量的1.46%。储量最多的是建筑设施类。
  旅游资源品质
  旅游资源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区域范围内所有旅游资源单体的平均品质和所有旅游资源单体的等级构成。
  资源单体的平均品质
  优良级旅游资源 海曙所有旅游资源中,旅游资源等级构成为推荐五级旅游资源单体2个、推荐四级旅游资源总体6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9个、二级旅游资源单体24个、一级旅游资源单体27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25%。
  普通级旅游资源 海曙区普通级旅游资源占有较大比重,占全区旅游资源总数的75%,为二次创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普通级旅游资源具体构成见下表。
  旅游资源分布
  资源丰度的空间差异 68个资源单体空间分布如下表。
  按照旅游资源单体拥有数量的多少,8个街道的排序为月湖街道(31个)、江厦街道(13个)、鼓楼街道(10个)、南门街道(9个)、白云街道(2个)、西门街道(1个)、段塘街道(1个)、望春街道(1)。
  资源品质的空间差异 资源等级的空间差异见下表。
  各等级资源单体在各街道分布情况是月湖街道57个、江厦街道35个、鼓楼街道23个、南门街道19个、白云街道4个、西门街道2个、段塘街道8个,市属3个。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总量较多、类型集中 区内的旅游资源以建筑设施类为主,占全区资源总数的86.76%,分布在全部7个亚类,其中五级2个、四级6个、三级8个、二级20个、一级23个。
  优良级资源多,且有不少极品级资源单体 全区共有17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资源单体总数的25%,其中包括2个推荐极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和6个推荐四级旅游资源单体。这一优势为海曙着力打造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精品、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提供了有利条件。
  各类资源的丰度和品质差异显著 境内各类旅游资源在资源丰度和平均品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全区17个优良级的资源单体中,除了1个永丰库属于遗址类外,其余都属建筑设施类。
  从品质上看,建筑类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资源,体现出海曙区资源的绝对建筑类集聚的特征,其细分市场亦较为集中。
  资源的空间组合理想,开发潜力较大从普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具有较好的依存环境、较大的空间容量,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互组合度较好,具备开发利用的良好条件。
  第二节 旅游景点
  三江口都市商务游憩区
  以天一广场为核心,以城市旅游的重要元素、重要组成角度建设新商贸设置,在建筑、功能等层面融入旅游要素,商贸设置同时成为生活、游憩场所,都市休闲娱乐中心。建筑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最大程度地保护建筑群体风格的原汁原味,成为城市地标。个性化的商业步行街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氛围。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商务中心、信息中心等合而为一,使购物休闲化、生活娱乐化,对游客富有吸引力,与三江文化长廊形成景观带,具有水与城融为一体的港口旅游城市的特色形象。
  三江风情旅游带
  海曙区东、北紧依奉化江、余姚江部分,成为余姚江—三江口—甬江三江风情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立面立体绿化,弱化大建筑对景观的冲击,乔灌花草结合,使岸线景观得以改善。另有余姚江—三江口—甬江风情水上游览线,开展水上休闲观光游憩旅游。
  老城隍庙、鼓楼风情步行街区
  集宁波特色餐饮美食、娱乐、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售卖于一体,为具备宁波地方民俗特色的历史街区。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综合性功能,两侧建筑外立面与色彩体现中国江南古典建筑的民族风格和古典美。
  月湖—天一阁历史文化保护区
  浙东历史文化规模性保护区,体现宁波人文积淀的人文观光休闲游憩区。以天一阁—月湖公园—银台第博物馆—丝绸博物馆为核心,为宁波都市旅游的靓丽名片。通过古建筑群保护,优化软环境,展示中国民间藏书第一楼特色。
  第三节 旅游产业
  旅游产品要素包括旅游饭店住宿接待设施、旅行社、旅游餐馆业、旅游购物与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业等。境内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馆业发展迅速,旅游商品、娱乐业正在起步中。
  旅游饭店
  随着旅游客源快速增长,饭店规模迅速扩大。解放后,境内第一家最早的涉外饭店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宁波华侨饭店,以接待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为主。1990年,宁波饭店、亚洲华园宾馆先后被评为三星级饭店,此为宁波有星级饭店之始。截至2008年底,境内有星级饭店27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14家、一星级1家。未评星级的社会旅馆众多,低档饭店比例偏大,中档饭店比例偏小。
  旅行社
  境内旅行社稳步发展。1981年3月成立第一家旅行社宁波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至2008年发展到74家,行业规模初步形成,导游人数增长迅速。
  宁波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平原、山地、河流、海湾、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依山傍海。海曙处于中心城区,为发展餐饮业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原料,海鲜、河鲜、四季蔬菜应有尽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形成了宁波特色的美食文化,各种档次餐馆齐全。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四时海鲜轮番供应市场,成为甬菜特色。以海鲜海味为特色的石浦饭店为甬城著名饭店;华必和、来必堡等餐饮连锁店,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为各类人群所需;城隍庙地方名特餐饮美食街区、三江口海鲜总汇休闲美食街区,为地方名吃、海鲜美食的场所。宁波市和海曙区还定期举办美食节,美食成为特色旅游元素吸引众多游客。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