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管理体制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管理体制沿革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2
页码: 475-4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 海曙区 经济管理 体制沿革

内容

1958年前,区政府没有管理经济工作的机构。1958年起,区级政权中开始有分管经济和计划的领导和人员,但经济工作主要由街道办事处管理,设有专门管理街办企业的工业股。
  1963年,区政府设立宁波市手工业联社海曙办事处,名义上为市手工业局派出机构,实际上是区政府管理区属经济的机构。1966年下半年,宁波市手工业联社海曙办事处撤销。“文化大革命”中,管理经济和计划的职能由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的生产指挥组织承担。1969年,海曙和镇明两区革委会分别设有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和人民保卫组,其中生产指挥组人数占一半以上。各街道设有企业管理站,管理街道企业。1978年11月,海曙和镇明两个区政府分别设立分管工业生产的工业办公室(简称“工办”)。当时区属经济主要是工业,工办实际上就是区政府主管经济和计划的部门。区工办主要职能是管理、审批和报批区办企业(全民和大集体以上企业需由市计委审批),主要任务是争取区办工业的产品列入国家计划,同时参加国家和省、市的产品订货会,既可拿到工业生产用的原材料,也能使产品由国家订货包销。1980年底,海曙和镇明两区分别撤销各街道企业管理站和社会劳动力管理站,组建海曙(镇明)区工业公司、海曙(镇明)区商业综合公司和海曙(镇明)区劳动服务公司。公司性质为区属大集体企业。各公司业务分工是:区工业公司经营管理全区的区属工厂、独立核算的街道工厂和街道办的生产组等生产业务;区商业公司经营管理区商业经理部和各街道居民区办的饮食、服务、代购代销、理发、茶水等行业;区劳动服务公司负责经营各街道办的劳动服务队、房屋修建队、运输队、费用工、临时工介绍、招工和待业人员的组织教育及各居民区的生产生活服务社。
  1984年两区并建,取消区工办。区政府管理经济的部门主要有区计划经济委员会(简称“区计经委”)、区商业局、区农业委员会(区农林水利局)。区计经委是区政府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进行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亦是区属工业的主管部门。区商业局是区属商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区农业委员会(区农林水利局)是区属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农机、水利的主管部门。1986年2月区属城区工业企业从区计经委划出,建立区工业局。是年8月,区政府设立专门管理乡镇企业的乡镇企业管理局。1987年9月撤销区工业局,原区工业局所属企业均归区计经委领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及管理部门不断发生变化。1988年3月建立区对外贸易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90年7月撤销,建立区外贸局。1990年8月,城区工业企业再次从区计经委划出单列,重建区工业局。1990年8月,区农业委员会改为农村经济委员会。1992年11月,区计经委与区外贸局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1994年5月,撤销区乡镇企业局。1996年7月,区工业局与区商业局同时转制为经济实体,分别成立区工业集团公司与区商业集团公司。1996年5月,建立贸易局,主管内贸和街道企业。10月,区计经委更名为“区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外经贸局)”,职能基本相同。2002年,区计划与经济委员会与区统计局同时撤销,设置区发展计划局(统计局)。2002年4月,区农村经济委员会行使管理区属工业的职能,更名为“区经济发展局”。2005年4月,区发展计划局(统计局)改组为区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2005年7月5日,将区政府办公室承担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职能划入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2005年7月,区统计局又从区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中划出,单独设置。至2008年底,区主管经济的部门有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发展局、区贸易局(区外贸局、区旅游局)和区统计局。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