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图书馆
海曙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海曙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解放前境内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解放前境内经济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2
页码:
463-4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境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经济发展
解放前
境内经济
内容
唐长庆元年(821),州治由小溪(今鄞州鄞江桥)迁至三江口,海曙境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上贸易崛起,境内临江造船场能建造载重20~50吨海船。商人进入明州城销售产品,市肆出现,经济渐趋繁荣。两宋时期,人口增长,生产技术提高,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造船业成为境内最发达的手工业,海曙成为漕运船只打造中心。随着周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众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城区中心的大市、后市、甬东市成为货物交易之处。旅店、餐饮等服务性行业、“瓦子”之类商业性娱乐场所也随之兴起,月湖成为旅游观光胜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海曙境域在两浙经济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元代庆元路(明州)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少,特别是海外贸易有很大发展。在棋杆巷北建有庆元市舶司,灵桥门内车轿东原南宋市舶务旧址修建了市舶库,与日本、高丽(今朝鲜半岛)贸易频繁。商业也保持繁荣势头,“计之户口,藉贩籴米者半之”(元《至正四明续志》),从商者几近一半。明代境域虽处于农耕文明时代,但工商业色彩渐浓。然因明初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受挫,外贸受到影响。至中晚期,随着农耕经济自我积累,商业量增加,商人增多,新兴商人零星出现,城市集市贸易不断扩大。如府城西郭逢八有市,南郭逢三有市,东津桥逢四、九有市。宁波的商人与绍兴的师爷一样,在晚明时期逐渐出名。清代境内社会经济在前代基础上获重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生明显变化。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推进了近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纺织业、丝织业、印刷出版业、酿造业、榨油业等获得发展,城区集市贸易进一步繁荣。其时城区主要商街以鼓楼为中心展开,东边东直街(今中山东路),西边西直街(今中山西路),向南前直街。还有江厦街、灵桥门、药行街、半边街等商业区。英国人爱德华在日记中对城区商街描绘说:“我登岸遍游主要大街,这条街是我在中国城市所见的最好的。街上一片繁荣景象……街道以透明的贝壳铺成。”(哲夫《宁波旧影》)钱庄、典当、银行业等金融资本崛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应运而生,并开始出现外资企业。民国时期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贫困交织,农业商品化更加明显。随着五金机械、机器制造业等新兴大机器生产涌现,境内传统手工业趋于衰微,民信、百货等主干商业集约式经营,形成较完整的网络体系,而钱庄、新兴银行等金融业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促进商业繁荣。日伪占领时期,财政几到崩溃边缘。抗战胜利后,境内工商业开始复苏,涌现较大型门售商店,并伴随投机性增长,出现“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投机”的畸形发展现象。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