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图书馆
海曙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海曙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3
页码:
431-4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望春街道的经济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望春街道
经济
内容
望春街道前身为西郊乡,居民世代以农业为主,后随城市化逐渐融入城市,第二、三产业随即兴起。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上半年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党和政府号召农民按自愿互利原则建立互助组,初为临时互助组,或帮工组、靠背组,后为常年互助组。1953年,西成乡一村(甬丰村)仇全根互助组成功试办耕地、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统一经营,产权不变,劳动力记工分,年终按一定比例分红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翌年,市有关领导部门总结推广,郊区掀起办社热潮。外籍和本地渔民联手组办西郊和南郊渔业合作社(简称“西渔”、“南渔”)。1956年春,西成村率先创办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各村建立不久的初级社随即仓促升为高级社,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社,自然村为生产队或组,统一建账,分别核算。自此,兴修水利,积肥造肥,实行密植,推广良种和抽水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力提高,连年丰收。1958年9月掀起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建立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原有高级社及两个渔业合作社并入甬江人民公社(为其下属大队)。公社化运动曾一度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1961~1963年期间,姚江大闸、屠家沿和金仙庙翻水站、北郊路水利机械排灌站等相继建成,抗旱排涝能力提高,随之改单季稻为双季稻、间作稻为连作稻,推广“矮脚南特”、“农垦58”等优良品种。1970年,粮食单产突破550千克,西成、震丰时为高产大队。70年代“农业学大寨”以来,平整土地,移坟造田,至1980年共平整土地4000余亩,倡导科学种田,建立公社设农科站,大队、生产队配农技员的“三级农科网”,推行高产良种、稀播和保温育秧、小苗带土移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农技,农业生产力增强,1979年粮食亩产达698千克,连年位居郊区榜首。贯彻农业生产“以粮为纲”方针,按计划种植粮食、油料作物,兼种席草(蔺草)、茭白(西郊茭白享有盛名)等经济作物。发展渔牧业生产,西渔、南渔渔工副结合,以工养渔,以副促渔。西渔创办西郊金属轧铸厂,南渔创办南郊熔炼厂,购置机帆船3对(西渔2对、南渔1对),开拓海洋捕捞、河蚌育珠、水貂养殖等渔业生产。至1979年,西渔人均收入440元,南渔人均收入900元,集体积累上百万元(60年代捕捞量近1500担,产值约10万元,渔民人均收入120元)。生猪饲养实行计划定购、任务到户。1962年响应“大办工业”号召,先后开办农机厂、建筑队、水泥预制场、标牌厂、草席厂(1966年又划入市手工业系统的宁波软席社,后更名为“甬江软席厂”)、畜牧场等社队企业。1971年,新星、胜丰、联丰等大队相继建起农机修配厂,不久终因设备、原料、技术、资金紧缺,加之“文化大革命”冲击,社队企业普遍举步维艰。1976年有企业32家,产值234万元,利润25.60万元。1977年产值降至114.90万元,利润10万元,不少企业濒临倒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郊经济快速发展。1982—2001年期间,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工作。1984年撤社(公社)建乡后,行政村建立经济合作社,实行农民家庭承包和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承包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区、乡、村加大农业投入,至1992年累计敷设水泥防渗渠道34924米,筑机耕路40千米,建机耕路桥17座,购置不同型号中小型拖拉机92台,机耕、机灌、机收面积均达100%。推广早稻嘉育23、浙709、晚粳秀水系列、甬粳系列等高产优质水稻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推广育秧盘育秧、小苗抛秧、化学除草、病虫综合防治、大麦油菜免耕栽培等先进技术。1990年贯彻郊区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活跃市场,方便生活”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在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前提下,开拓市场适销对路、效益较好的蔬菜、瓜果、席草(徐家漕、望春桥、姚丰等村发挥种植席草传统经验率先种植)等经济作物生产,至1995年,全乡席草(蔺草)、蔬菜、瓜果、花木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911亩,其中蔺草种植面积为1685亩,占耕地面积的57%。全乡生猪出栏量由1984年的6703头上升到1994年的23905头,其中新星、胜丰、甬丰、双杨等行政村涌现一批饲养猪、奶牛、家禽专业户,畜牧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西渔、南渔有内河机动渔船5艘、内河非机动渔船57艘、外海机帆船3对,形成养殖(淡水)、捕捞(内河、外海)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兼具、渔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实体。国家政策扶持,整顿社队企业,建立承包和奖励机制,企业呈现欣欣向荣景象。至1999年,全乡65%以上劳动力被乡镇企业吸纳,90%以上的社会总产值为乡镇企业所创。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清理,企业转制(产权转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戴“集体”帽子的挂靠企业实行脱钩。
2002年4月撤乡建街道后,建设征地增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1986年的13002亩锐减至2008年的1076亩,种植业基本不复存在。2006年实行城市化管理,辖区禁养畜禽,专业户全部外迁或停养。城市扩展,内河污染,淡水渔业逐步萎缩消失,外海捕捞机帆船改为外包(租赁)经营。2001—2004年各村先后撤销经济合作社,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企业转制,股份制经济、民营(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街道经济主体。顺应撤村建居和农村城市化形势,扩大经济规模,2002—2008年共引进企业1060家,注册资金203709万元。
其中有国内最大线切割机床制造商富茂机械有限公司,“全国民营500强”之一的荣安集团有限公司,集科研、工业、房产、通信、贸易、教育于一体的旭友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以及大港铝塑公司、华恒建设公司等。创建以环城西路为横线、中山西路为轴线的商贸“十字长廊”,发展服务业。围绕“城市西部商贸商务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实施“中提升”战略,建设阳光世界大酒店、金都国际商务楼、真汉子大厦、联丰综合商务楼、双杨综合楼、前丰综合楼等一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特色楼宇。2008年,辖区共有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企业1500余家,上缴国税11289万元、地税7617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资金收入15561万元(2002年51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947元(2002年7100元)。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