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社会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69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社会服务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4
页码: 399-4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的社会服务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西门街道 社会服务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前,街道以分管领导和一名专职民政助理员负责社会服务工作,1992年成立社会事务科,具体负责实施各项社会服务。
  拥军优属
  解放初,居民多以自发帮助驻军、烈军属打扫环境卫生、洗补衣服、赠送生活用品等服务为主。1950年以后逐步形成制度,为烈军属送匾额,逢年(春节)过节(八一建节)组织居民张贴春联、赠送慰问品、举行联欢会等形式向驻军、烈军属贺岁庆喜。1994—2005年期间12个建军节,皆以军民同台演出联欢、互赠慰问品等形式慰问驻军(宁波市武警支队指战员和陆军干休所老同志)。1998—2001年募集慰问金2万余元,购买慰问品或现金慰问驻军和烈军属。2000年1月,街道和6家企事业单位集资5000元为宁波武警二中队建立“军人图书室”。成立军(警)民共建办公室,军民共建新芝路、新芝亭小区等文明路和文明小区。落实义务兵和扶优对象扶优政策,发放优待金和优抚金。2004年发放53名义务兵优待金55.18万元,108人次优抚金39.52万元。2005年发放27名义务兵优待金35万元,295人(次)优抚金34.80万元。2006—2008年春节、“八一”建军节,慰问辖区3个干休所、优抚对象,累计发送慰问金8万余元,同时做好辖区1221名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街道于1992年、1995年、1998年、2001年获“市'双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社会保障与救助
  解放初期,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鳏寡孤独者的“三无”人员,由政府提供吃、穿、住、医、葬五方面保障(俗称“五保户”),至2000年,尚有五保户12人,按月发放基本生活费。生活不能自理者送洪塘福利院集中供养,不愿入住而散居者,由居民干部负责买米、买菜、打扫卫生、送医、护理等生活服务。区民政局于冬季送棉被大衣,夏季送蚊帐草席,以保障其平安生活。1994年成立残疾人联合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管理工作,帮助谋求生活保障,至2005年,有残疾人615人,其中50人享受政府和福利企业发放的生活保障费,122人享受城市居民低保待遇。临时困难者则以临时补助、年底一次性补助或发放节日慰问品(金)等形式帮助解决。之后,结合“全国助残日”活动,至2008年,累计慰问残疾人困难群众4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1997年,街道被列为宁波市失业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12月成立劳动管理站,2000年易名“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负责实施有关政策和管理试点工作。1999年6月成立慈善工作站,至2008年,共募集善款150.40万元。2004年6月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政策,474户低收入家庭1027人享受低保金。2005年实行月收入不到340元(1人)、640元(2人)、900元(3人)者,全额补助,按月发放301户低收入家庭(363人)低保金15万元,全年180万元。发放3156人次社会保险补助金和用工补贴金631.21万元。发放792人次各类补助金64.39万元。其中常年助困助医191人,计15.04万元。临时助困助医198人,计12.49万元。精神病患者住院救治44人,计5.79万元。大病临时救助12人,计2.79万元。做好7000多名失业人员管理工作,开展电脑(与宁波工程学院联办)、厨师、家政、插花、编织等技能培训,介绍1273人次再就业,成功563人。2006年发放社保补贴金457.30万元,576户低收入家庭享受社保补贴。855人获得再就业援助。2007年发放社保补贴金428.80万元,551户低收入家庭得到社会补助。发放再就业援助金额72.20万元,675人获得再就业援助。社保站获得2007年度全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至2008年,发放312户低收入家庭社保补助金234万元,557名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金235.20万元。2006—2008年介绍再就业2400余人,成功率达70.5%。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216个。
  老年福利
  街道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147人,占总人口的15.1%,其中80岁以上1487人。老年人工作一直为街道重要工作之一。1997年,街道成立老年人协会,各社区成立分会,开办老年人活动室,提供阅览、下棋、打牌等活动场所。节假日(特别是老人节)组织老年人参观、游览、看戏,向80岁以上老人赠送红糖、红枣、长寿面等慰问品。创建收款低廉的望京敬老院(汪弄社区内),25位老人入住,床位入住率100%。西门医院建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老年人就近就医,为行动不便老年人上门送药、送医,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2005年,宁波市实施7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独居老人,由政府出钱购买福利性服务居家养老补助政策,街道出资16万元,90位老人享受。2006年继续深化政府出钱购买老年人服务工作。2007年,10个社区成立居家养老义工服务队,共有队员284人,为困难独居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洗衣、买菜、医疗保健等10项服务。2008年,街道建立居家养老互助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老年工作日趋完善。
  社区教育
  辖区有宁波市十五中学、翠柏中学、李兴贵中学3所初级中学(2008年翠柏中学与海曙区实验学校合并,中学减少到2所)、4所小学、8所幼儿园,入托就读方便,9年制义务教育率99%以上。2000年成立海曙区社区教育学院,各社区市民学校改设分院,进行文明礼仪、法制、健康、科技等知识教育,每年受教育居民约5万人次。由退休教师、退休政法干部等人员组成的街道、社区讲师团,于寒暑假向中小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法律、科技以及我爱宁波、我爱海曙、我爱西门等教育,年参加者约1000人次。1998年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2003年起,以社区学院为阵地,助教中心老师每周两次为特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免费辅导文化课,至2005年,助辅学生约1200名,走访35户困难家庭子女90名,赠送各类书籍4880册,发放慰问金1.71万元。2006—2008年期间,落实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调会精神,翠柏小学、高塘小学、孙文英小学、李兴贵中学、宁波工程学院等学校免费为街道、社区提供教育资源。
  文化体育
  解放后至1981年,文化体育多为居民自行组织自娱自乐。1982年成立西门街道文化站,设图书馆、活动室、小型演出场,邀请业余或专业文艺团(队)为居民演出。1989年投资50万余元全面改造西门和高塘两个文化站,并改名西门文化中心和高塘文化中心,设图书馆、乒乓室、健身房、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文娱活动室(高塘文化中心另有较为标准门球场)。两个文化中心于1992年随两街道并建而合一。之后,组建腰鼓队、秧歌队、合唱队、戏曲队等11支文艺团队,参加者800多人。1994年5月开始,每年举办为时一周的家庭文化艺术节,至2005年,先后举办11届(2003年因“非典”<SARS>停办),每届参加者均在1000人以上。2001年成立西门街道老年人体育协会(简称“老体协”),500多位老年人分别参加乒乓球、门球、舞蹈、柔力球、太极拳、象棋、健美操等文体团队,每年举办中老年运动会,开展竞赛,选拔运动员,至2008年,街道培育出一支以“两球”(门球、柔力球)为主的老年人体育运动骨干队伍。2003年3月27日,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堂出席在宁波召开的全国老体协工作会议时,率领中央20余位副部级老领导亲临西门街道观摩老年体育文化展示活动。街道先后于2002年获“市老体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获“省老年活动室先进单位”称号。
  计划生育
  《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于1984年颁布后,翌年,街道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配有专管员的计划生育办公室(简称“计生办”),按照计划生育条例,落实控制人口增长具体措施,抓好一夫一妻一子工作。1992年成立街道计划生育协会(简称“计生协会”),因地制宜开展生产、生活、生育“三生”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为育龄妇女排忧解难。1999年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设置挨户传阅的墙门(楼)“婚育新风进万家”资料袋,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有关政策和知识技能。成立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外来育龄妇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证验证、统一收费、统一教育、统一服务“五统一”管理。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计划生育法》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形成区政府、街道、社区专人负责层层抓的网络管理。2006年,街道有育龄妇女1678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2782人,发放育龄妇女《生殖保健合同服务卡》(交费20元,享受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建立一年两次的查环、查孕、查病“三查”服务制度,保障育龄妇女健康,落实计划生育措施,计划生育符合率一直在99%以上。街道计生协会于1993年、1996年获“浙江省先进计生协会”称号,2000年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称号。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荣高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