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图书馆
海曙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海曙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况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2
页码:
390-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的概况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西门街道
概况
内容
西门街道位于海曙区西北部,东沿北斗河、北郊路相临余姚江,南起中山西路,西至萧甬铁路与望春街道毗邻,北至蔡江河与江北区接壤。办事处驻西湾路137弄16号。
西门街道,以西门得名。西门,俗称“西门口”,史称“筱墙”。《晋书》载,东晋刘裕征调卫将军谢琰和辅国将军刘牢之,以拒自称“征东将军”的孙恩所率农民起义军,刘牢之筑以竹筱为筋的土垒于此,与孙恩交战。黄南三《三江亭赋序》也有“刘牢之讨孙恩来句章,营于三江口”记述。是故,后人则以遗垒“筱墙”命之。清乾隆年间,改称“鄞县东安乡白檀里潮音堂筱墙巷”。民国时期,改称“西郊镇公所”,且为所治,直至宁波解放前夕。西门历来为鄞县所属。境内江河交错,交通便利,为城西商贸集散要地。又以位于西北大门,为历代兵家进据宁波之陆上要冲。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直扑宁波追逐南宋皇帝,袁氏第五代嗣孙袁镛率宋军狙击于西乡集士港长寿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境内诸多重大战事多首战于此。北宋灭亡,时任临安知府的袁子诚护送赵构南迁定居西门,民居宅群扩大,名家望族剧聚,尤以袁氏为最,素有“西门袁氏”之称。明永乐年间,袁氏第8代嗣孙袁珙报效明燕王朱棣有功,屡获嘉奖,建第造阁昭彰,声望四起,影响一方热土,遗有圣旨亭、柳庄、袁忠臣故居等人文史迹(现已不存)。
解放后,宁波城区从鄞县析出置市,西郊镇划入海曙区公所管辖。之后,几经撤并,1956年2月建立西郊街道办事处,1960年4月改称“甬江人民公社西郊分社”,1970年7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西郊分社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7月),复称“西郊街道办事处”,1984年8月定名“西门街道办事处”。其间高塘新芝路一带新建高塘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居民住宅小区。1987年4月,西门街道办事处调整为西门和高塘两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10月,两街道合一,复名“西门街道办事处”,有23个居民区。1993年以来,街道西湾路西段、翠柏北路北段的河浜、沼泽和相关稻田等地块,先后建成城区居民区。嗣后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地域相连原则,原有和新建社区撤并为文化、汪弄、龙柏、柳庄、新高、新芝、永丰、北郊、芝红、翠南、翠中、钱东、胜丰13个社区。泰安和天一(原泽民地域)2个社区划入望春街道。至2008年底,街道有常住居民24149户、67409人,暂住人口102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6‰,计划生育率99.2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19260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99%。另有回族、藏族、满族等13个少数民族119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裕
相关人物
谢琰
相关人物
刘牢之
相关人物
孙恩
相关人物
孙袁镛
相关人物
袁子诚
相关人物
赵构南
相关人物
王朱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西门街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