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鼓楼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4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鼓楼街道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14
页码: 360-3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鼓楼街道是宁波古城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古今合璧的建筑风格,旅游胜景相连,市井繁荣昌盛,是宁波城区的精华地块。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鼓楼街道

内容

鼓楼街道现境为宁波古城发祥地,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仍存的唐塔、坚实的鼓楼、已圮的文庙、再现的永丰库遗址、几经变迁的历代官衙。改革开放以后,境内发生巨大变化,建筑古今合璧,旅游胜景相连,市井繁荣昌盛,不愧为宁波城区的精华地块。
  第一节 概况
  鼓楼街道位于海曙区北部,东濒奉化江、余姚江、甬江三江交汇处(俗称“三江口”),南至中山东路、中山西路,西达望京路(北斗河),北临余姚江。办事处驻乌含巷9号。
  鼓楼街道,以鼓楼名之。鼓楼,为唐代所建之城楼。唐长庆元年(821),刺史韩察发民于今街道境地筑子城(内城),南首城门曰望海军门,宋、明谓奉国军门,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建,更名“海曙楼”,俗称“鼓楼”,是故得名。自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以来,直至宁波解放,皆为鄞县所辖。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唐代鼓楼、天宁寺塔、龙舟,元代永丰库遗址,明清伏跗室、钱业会馆、民居等历史遗存,以及明代兵部侍郎屠大山,清代兵部尚书屠粹中,抗清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张苍水,乃至现代浙东著名书籍收藏家冯孟颛、知名体操运动员桑兰等名人遗风余韵,展示出鼓楼街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采。
  1951年8月,海曙、镇明2区改为海曙、望京、月湖、灵塔4区。1952年8月复置海曙、镇明2区,其间鼓楼一直为海曙区所辖。1956年1月撤区,设鼓楼、苍水、孝闻等16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小街办”),鼓楼街道办事处由此诞生。1957年7月原设16个街办撤并为13个街办,鼓楼街道撤入苍水、孝闻两街道。1958年9月撤并13个街道为海曙、镇明、江东、江北4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大街办”),苍水、孝闻隶属海曙街道。1960年,海曙、镇明撤并更名“海曙人民公社”,苍水、孝闻街道更名分社,隶属不变。1969年12月,海曙、镇明(1963年7月增建)人民公社改称区,各公社原属分社改称街道,苍水、孝闻属海曙区。1970年1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区革命委员会”和“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复称“街道办事处”)。1980年10月复置海曙、镇明两区,1984年两区并建,苍水、孝闻属海曙区。1992年10月,苍水、孝闻合并定名“鼓楼街道办事处”,归属不变。至2008年,常住居民10120户,27131人,暂住居民1115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20‰,计划生育率99.3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21245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31%,另有维吾尔族、苗族、彝族、蒙古族、回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土家族、黎族、畲族、满族、侗族、瑶族14个少数民族193人。
  第二节 经济
  鼓楼街道经济始于其前身孝闻、苍水两街道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小企业和生产小组。1958年举国大办工业、大办人民公社期间,组办尼龙、电子元件加工小组和扑克牌生产小组,迈出经济建设第一步。60年代初贯彻“巩固、调整”方针,企业实行整合,或移交区有关部门,或合并,或停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发展艰难。70年代,几经努力,组织闲散人员、待业青年参加生产劳动,兴办苍水服装厂、海曙设备安装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街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创办苍水饮食店、鼓楼副食品经营部和孝闻运输队、建筑队、劳动服务队、生产生活服务社等企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1983年,企业实行区、街道联营,除部分服务性企业留归街道之外,较大企业分别与区相应公司联营,实行归口管理。1992年,孝闻、苍水两街道并为鼓楼街道,随即成立街道工贸实业总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下属企业,拟制经济发展规划。
  1997年,区政府对街道实施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分成制,即根据街道企业完成的税收数额,确定三年不变的街道基数,完成基数按6.90%比率返回,超过基数部分再按80%比率返回。自此,街道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1999年引进文昌大酒店、新明都大酒店、神州汽车市场等企业60家,实现营业额37600万元。2000年引进中央花园、汉通大酒店、鼓楼电子科技广场等企业135家。2001年引进企业125家,完成税收1700万元。2002年引进企业136家,营业额56300万元。2003年引进宁波博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波银亿置业有限公司、开心人大药房有限公司等企业150余家,注册资金累计13000万元。2004年引进企业207家,注册资金累计40900万元,完成税收12800万元。2005年以开发和义路板块为契机,抓大引大,抓高引高,引进一批资本运作、金融保险和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大小企业152家,完成税收13300万元,增幅4%。2006年引进企业229家,注册资金52600万元,街道可用资金988万元。2007年引进企业340家,注册资金36345万元,街道可用资金1499.10万元。2008年引进企业288家,注册资金46515万元,完成国税收入10628万元,地税收入10667万元,街道可用资金1312.31万元。总面积约198600平方米的10座楼宇,租(售)195845平方米,企业入住率98.14%。2.30万平方米的和义路万豪中心办公用房,租(售)1985平方米,入驻企业9家。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街道成立后,置城市管理科,2000年更名“城建管理科”。1998年设受区城建局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9月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鼓楼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具体实施城市管理职能。
  市容
  营造中心城区整洁有序市容环境,结合阶段中心工作,依法清理占道经营、跨门营业,整治“脏、乱、差”,取缔无证摊贩,劝导摊贩入场规范经营,保障街路通畅和秩序正常。1999年开始,每年1~2次以石灰水粉饰小街小巷露面墙壁。2002年以来,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整治23家占道经营商家和中山东路等20余条街路乱停乱放车辆秩序。参与孝闻街和永寿街形象改造工程,责成17家单位拆除违章建筑,取缔文昌街马路市场。推进实施中山社区自治管理办公室(2001年8月成立)“统一领导、重心下移、综合管理、联合执法、一队多能”的融市容管理于综合治理之中的综合管理体制,探索“城管、公安、法院”三位一体的城管执法与保障机制,探索“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三方联动的执法形式,维护市容整治权威性,推进程序规范执法。2007年6月整治鼓楼步行街,配备3名城管队员负责日常管理,8月联手有关部门整治秀水、苍水等街市扰民问题,招募20名城管志愿者于府桥街、中山西路等地人行道,对违规停车者进行“温馨劝告”,统一安装永寿街南侧街房雨篷。9月整治学校周边市容秩序,成立学校周边市容环境城管联络站,划分40个高空秩序网络块,实施网络管理,由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11月,区市容秩序网络格式目标管理现场会在街道召开推广。至年底查处无证设摊2678个,违规停车1425辆,抄告3863辆,查处“三乱”(乱张贴、乱刻画、乱涂改)200起,罚款21.82万元。2008年查处各类事案84件,罚款6万余元。查处无证设摊1800多个,查扣无照经营机动车20多辆,处置跨门占道经营事案300多件,教育处理8000余件违章事案。国美电器商场门前、时代广场和中山路等地,实行定岗定点城管队员轮流值班制。指定15名困难居民设摊地点,为他们统一制作手推车、遮阳伞和垃圾篓。街道于2002—2004连续获区“市容环境管理综合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区市容环境管理“优胜杯”第一名。2008年街道城管中队被团市委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被市城管局评为“宁波市城管系统文明示范窗口”。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作为专项管理起步较晚。1994年9月根据行政处罚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和环境保护要求,成立以街道分管主任为组长,城管科长、城管中队队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社区专(兼)职环保员为成员的三产服务企业油烟稳定达标动态监管领导小组,对55家三产服务企业油烟净化器的安装时间、使用状况、达标情况进行登记、归档,定期检测,实行统一规范炉灶、统一内外环境、统一工作服、统一配套垃圾桶、统一证件上墙的“五统一”措施,落实环保整治目标。街道、社区成立环保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环保员,形成二级环保网络,拟制工作计划,建立环保台账制,开展各项工作。坚持每季度一次环保例会,学习环保法律法规,检查和部署工作。2006年根据《宁波市中心城区可再生资源回收实施规划》部署,街道以布局合理、网络通畅、标识醒目、环境洁净、管理规范、交售便利原则,组建3个统一颜色(绿色)、统一网徽(小蚂蚁)、统一标识()、统一服装和上岗证、统一制式回收车“五统一”的回收网点,通过招标确定承包者,实行企业化运作,街道保洁中心负责监管。城管中队依法查处无证、无牌照和违章的回收废旧物资车辆,保障可再生资源回收和环境洁净。2007年整治鼎新街周边4家餐饮店油烟排放、噪音,与112家餐饮店签订餐厨垃圾委托收运合同。更新扩容鼓楼步行街排污管道。中央花园小区创建节水型小区,制订《中央花园创建环保模范小区工作目标》和相关规章制度,配置专职环保管理员,每年有效利用水资源2000余吨。中山路、望京路、永丰路成为市首批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达标示范路。2008年,街(路)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增配1名专职考核员监督。中心农贸市场周边放置50只垃圾箱,整修呼童小区垃圾房,保障周边环境洁净。添置垃圾自卸车4辆,改善环保工作条件。
  卫生健康教育
  1985年3月,街道和居委会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居民群众、单位不时开展爱国卫生活动,保持街巷清洁。1988—2008年期间,每年进行一次爱国卫生月和世界无烟日宣传教育,以当年情势为内容,做到内容年年新,形式岁岁变。1995年6月遵循《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的通知》精神,签订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责任书4000多份。2635家人员少、单位小、无力承担“门前三包”的单位,由单位出资,委托街道保洁中心专职保洁员实施。2000年开始,实行集中管理、分块作业、适当调整、统一标准、完善考核的动态化、全覆盖、滚动式保洁制,做到主干街路18小时保洁、社区街巷16小时保洁,后被誉为城市管理“海曙模式”。2003年防控“非典”(SARS),发动社区、网络成员、70多家健康教育协会会员单位,运用文艺演出、标语、专题黑板报(讲座)、印发图文资料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告别不良卫生陋习,“非典”病率为零。世纪城、文昌花园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2004—2008年期间,消杀“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蟑螂)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的市场化运作,委托宁波海曙宇鹰灭虫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消杀。清理整治背街小巷卫生死角127处,各类垃圾20余吨,疏通下水道600余米,粉刷建筑立面13574平方米。完善孝闻社区健康工作机制,创建“健康孝闻”。开展爱国卫生活动,营造氛围,清理蚊蝇孳生地,处理群众举报事件32件。文昌社区成立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为特困群体提供健康服务。苍水社区老年读报组,每逢周三上午将一周来所搜集的健康信息,以读报方式进行传递,提醒老年人健康保健。街道于2005年获“市首批二星级卫生街道”称号。
  绿化
  街道主要街巷及路边绿化由市、区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街道负责指导和监督社区制定公共绿地、屋宇周边和道路两侧绿化规划,组织居民绿化志愿者和各单位职工开展义务植树、种花、养草等绿化工作,以及台风季节防台抗台护绿工作。1993年绿化委员会成立以来,保障绿化养护费、防控绿化面积萎缩同时,新增绿地1000多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1500余株。指导社区单位绿化工作,落实养绿护绿举措,记录植保工作察看和病虫害防治情况,提高花木成活率。落实3252家沿街商家门前绿化护养管理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创建绿化特色小区,白衣、永寿两小区投资9.80万元,开拓绿化面积,种植观赏花木,提高绿化品位。城管中队携手孝闻街小学共建护绿基地,开展“谁是种花小能手”、“一个城管队员带动一个绿色家庭”和“洁我宁波、美我环境、绿我海曙、净我家园”等创意活动,促进社区绿化。2006年,街道绿地40.80万平方米,人均12平方米,古树名木15株,绿化特色小区6个。2007年,西河、开明两小区投资8.70万元,种植桂花、紫荆、腊梅、鸢尾、扶芳藤等树木花草,建设绿化特色小区。2008年,孝闻、中宪两小区投资7万元,4500平方米绿化旧貌换新颜。秀水街、桂花巷补种灌木300株,鼓楼北、桂花厅前和横河街(16号)旁种植麦冬草皮约250平方米。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后,城区建立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防奸、防匪、防火等社会治安工作和维护公共卫生。1951年7月,派出所辖地单位设置治安保卫委员会,居委会设治安保卫小组,协助派出所镇压反革命,检举揭发犯罪分子,清查登记反动党、政、军、团、特、宪人员,取缔反动会道门,禁赌、禁毒、禁娼,做好管制人员和管教归正人员(时称“两劳”人员,即劳动改造释放者和劳动教养解除者)的监管教化工作,值班巡逻,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居民安全。1956年,街道成立,居委会划归街道管理指导(治安保卫小组仍由派出所主管)。1958年借鉴外地经验,建立治安联防组织,加强公复场所和重点地段治安管理。1980年建立治安联防组织,居委会建立治安联防队。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人员为专职调解员,调解邻里纠纷。1982年推行墙门安全员制度,刑事案件下降。1985年以来,“一五”至“四五”普法教育期间,运用黑板报、宣传窗、上课、刷制标语等形式,宣传和组织居民学法守法用法。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孝闻、苍水街道(为鼓楼街道前身)同年11月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1996年改由兼任街道副主任的派出所所长)任主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综治委”),其办公室(简称“综治办”)从“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6个方面,组织实施各项综治措施,与辖区单位签订社会治安治理责任书,约定单位发生大案、要案则取消当年参评先进单位和创建文明单位资格,并与单位奖金挂钩。强化民事纠纷调处,设立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司法助理员。1999年7月成立鼓楼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简称“综治协会”)。继后,6个社区成立综治协会分会,会员单位发展至112家。2001年5月,苍水社区成立全区首家社区综治警务室,6个社区相继建立。2002年2月,中山社区成立市首家社区自治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和无刑案小区活动。做好“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查获黄、赌、毒案件37件,582人次违法犯罪者受到惩处。遣送无固定住所、无合法证件、无正当生活来源“三无”人员90多人次。调解民间纠纷29件,成功率97%。2003年为抑制路面发案率及居民区“白闯案件”,成立52人组成的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三车”管理队和25人组成的护楼队,负责无物业管理居民区白天治安防范工作。2004年5月,各社区成立由每个楼道信息员组成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共计60名),形成群防群治网络。综治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坚持防范重心下移,坚持发挥公安派出所主力军作用等方针,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活动,并将群防群治队伍归口社区综治警务室管理。2004年,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一名专职调解员(共5人),规范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发挥派出所监控指挥中心作用,建立以派出所监控中心为核心的联网通信平台,11家单位增设探头,拓展监控范围,加快三级联动反应。2005年9月成立综治工作中心,下设维稳、综治、人民调解、安全生产、综治协会5个工作室和信访接待站、平安服务社2个窗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06年以综治中心为平台,推行综治、信访、调解、警务、民政、纪检等“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全年受理来电15件,信访72件,上级转办信访31件。其中通过协调会处理11件,排查较大民间纠纷5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0件。发生刑事案件859件,破获385件。2007年年初,街道与5个科室、6个社区、90余家单位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一月一次维稳形势分析综治工作例会制。至年底排查不安定隐患8次,查出不稳定事案9件。受理各类纠纷166件,经调解全部成功。处理信访109件。登记流动人口8307人。新增归正人员8人,解除帮教6人。发生刑事案701件,破获407件。排查2406家单位火灾隐患,组织2500人次参加安全培训。帮教矫正对象15人,登记吸毒人员26人,举办法律教育讲座56场、咨询和宣传活动46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建立800多人组成的社区和谐促进员队伍。中山社区、苍水社区分别获浙江省“五星级民主法制社区”和“四星级民主法制社区”称号。2008年受理信访143件、来电72件,领导接待来访32件,信访实现“零进京”。妥善处置客货车队改制、尚书小区垃圾房纠纷、世纪城家教班扰民、永寿街38号房屋倒塌等16起不稳定事件,调解各类纠纷220件。加强暂住人口和出租房管理,暂住人口登记办证率91.20%,出租房登记率98%。印发反邪教宣传资料2000册,做好“法轮功”涉邪者转化劝导工作。刑事案件立案657件,侦破511件。建立22支不同职能、共有1596人的治安队伍,强化综合治理力量。签订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100份(100家单位),维修40家防盗门,排查住人、经营、仓库“三合一”场所21家,查处安全隐患815件,帮教矫正对象19人,登记吸毒人员26人,法律宣传教育4次,4500余人参与和谐促进活动。苍水、秀水、文昌3个社区获“区平安社区”称号。街道于2001年获市综治委授予的“创安达标示范街道”称号,司法所获市级“规范化司法所”称号。2001—2003年连续获市级“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9—2005年连续获“区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鼓楼街道自唐以来一直为治所心脏地带,街巷纵横,商贸发达,商贾云集,民居毗邻。解放后虽历经城市建设改造,街巷依在,唯民居多被拆建新住宅小区,少数明清古典民居尚存。
  老街巷
  中山东路 东起东门口,西至解放路。中山东路俗称“东门街”,为城厢东西干路,民国14年(1925)运城石修筑,定名为“东大路”。3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中山东路”。“文化大革命”时期与中山西路一并更名“东方红大街”,1981年复名。长约1050米。
  中山西路 东起解放路,西至西门口板桥头。民国18年(1929)定名为“西大路”,35年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西路”。“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中山东路合并为“东方红大街”,1981年复名。长约1010米。
  解放北路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解放桥。民国24年(1935),城河委员会改筑马路,定名“北大路”。长约775米。
  和义路 东起东门口,西至解放北路终端。宋时筑有城墙,名盐仓门,又名“和义门”,民国22年(1933)县政府拆城筑路。长约1073米。
  望京路 南起西门口,北至北郊路口。西门旧名望京门,故名路,民国17年(1928)拆城,22年筑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长征路”,1981年复名。长约1330米。
  永丰路 东起解放桥,西至北郊路口。北门原为永丰门,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遵义路”,1981年复名。长约1005米。
  公园路 原名“道前街”。西至呼童街,东至解放北路,南接中山西路,北接公园路。民国16年(1927)原道台衙门改建中山公园,随即易名“公园路”。长约845米。
  孝闻街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永丰路。原为河,建有杨嘉桥、水凫桥、洞桥等石桥。1959年填河而成孝闻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称“劳动路”,1981年复名。长约1174米。
  开明街 南接解放南路,北连和义路。1935年由城河委员会改建柏油马路,名“开明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光明街”,1981年复名。长约245米。
  鼎新街 又名“聚景巷”,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县西街。因此处聚景庙得名。长约140米。
  西河街 东起呼童街,西连望京路,以西河而名。1952年填河筑路,长约485米。
  横河街 东起解放北路,西至双池巷,以横河而名。1958年填河筑路,长约470米。
  大桥街 旧名“大桥头”,南起苍水街,北至横河街。1911年前横河上有大桥、隐仙桥两桥,故名“大桥街”。长约265米。
  广仁街 东起横河街,西至孝闻街。白衣寺于宋治平元年(1064)被赐“白衣广仁”额,寺前有广仁坊,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勤俭街”,1981年复名。长约485米。
  西北街 南至西河街,北至永丰路。长约620米。
  秀水街 南起西河街,北至广仁街。清宣统三年(1911)前,该街称“道后”,道台府后面有秃水桥。《鄞县通志》载,“秃亦作为塌。清嘉庆间,江锦易塌为秀”,因此,改秃水桥为秀水桥。1958年填河拆桥筑路,名“秀水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大众街”,1981年复名。长约247米。
  文昌街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西河街。明末清初因建有文昌殿,以殿得名。长约440米。
  尚书街 东起呼童街,西至孝闻街。《鄞县通志》载,“屠尚书第在县治西北祝都桥”,以故得名。长约240米。
  呼童街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西河街。相传明清考秀才(俗称“童生”),考前于此呼童点名,后列队进入考场,故名“呼童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大众街”,1981年复名。长约540米。
  永寿街 东起呼童街,西至望京路,因明朝建有永寿庵而名。长约650米。
  府桥街 东起解放北路,西至呼童街。民国16年(1927)前名“府前街”,后因府衙西首有一座府桥,则改名“府桥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立新街”,1981复名。长约315米。
  县前街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市政府,位处清县署和民国时期县府前面,故名“县前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立新街”,1981年复名。长约80米。
  厂堂街 南起县东街,北至和义路,长约440米。
  战船街 俗称“建船厂跟”、“江心寺跟”、“羊府庙跟”、“江东庙跟”。东起和义路口,西至解放桥。《鄞县县志》载,“宋时造船于此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胜利街”,1981年复名,长约997米。
  苍水街 东起中山东路,西接秀水街。府学对河有明张苍水故居,民国24年(1935)城河委员会改建马路,定名“苍水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红旗街”,1981年复名,长约1345米。
  国医街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和义路。明有汪姓太医,深得皇帝好感,封为国医,并赐国医第,故名。民国18年(1929)国医街北段淮舫里和国医第并称“国医街”。长约314米。
  东厂堂巷 西起厂堂街,东不通,为厂堂街朝东分支,长约38米。
  屠园巷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甬上望族屠大山建有屠家花园而得名。长约280米。
  博文巷 南起国医街,北接苍水街,清巷内有一家博文号商店而得名。长约600米。
  孝闻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西北街。长约275米。
  西河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西北街。长约540米。
  永丰巷 南起广仁街,北至横河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大众街”。长约150米。
  孙家巷 南起广仁街,北至横河街。长约137米。
  白衣巷 南起西河街,北至广仁街,《鄞县通志》载,宋治平元年(1064)赐“白衣广仁”额,寺前之巷称“白衣巷”。长约280米。
  桂芳巷 东起大桥街,西至白衣巷。长约290米。
  费家巷 东起孝闻街,向西转南接文昌街。长约195米。
  宝兴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文昌街,因有“宝兴”当铺得名。长约162米。
  五块巷 南起文昌街,转向西至望京路,曾有5块石板铺成之桥得名。长约190米。
  施祥巷 东起双桥街,西至效实巷。长约65米。
  效实巷 旧称“口子巷”,又称“行止巷”,南起中山西路,北至西河街,与永丰路相接,系老环城路。后巷内老郎殿办了育德农工小学,后改效实中学。民国18年(1929)改称“效实巷”。长约320米。
  中宪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望京路,因巷内董中宪第得名。长约146米。
  缸桥巷 南起中宪巷,北至乌含巷。长约104米。
  乌含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文昌街。长约275米。
  法院巷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尚书街。长约368米。
  穆家巷 南起永寿街,北至西河街。长约150米。
  佑圣巷 东起西北街,西至望京路,旧名“佑圣观前”。长约100米。
  中山西路298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与蔡家巷相接。“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东方红大街298弄”,1981年复名。长约1010米。
  中山西路364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府桥街,民国初改名鼎新巷。“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东方红大街364弄”,1981年复名。长约140米。
  中山西路314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到府桥街,民国18年(1929)整理街巷时名“蔡家巷”。“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东方红大街314弄”,1981年复名。长约123米。
  府桥街128弄 南至府桥街,北至尚书街,21世纪初改建成世纪城小区。
  府桥街38弄 南起府桥街,北接公园路26弄。
  公园路76弄 公园步行街内。
  公园路26弄 公园步行街内。
  公园路99弄 公园步行街内。
  公园路130弄 北起公园路,南不通。长约30米。
  蔡家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府桥街。长约200米。
  消失街巷
  双池街、县东街、县西街、江左街、府侧街、双桥街、生泰巷、五福巷、长湖巷、东马巷、文昌巷、西马巷、后市巷、江井巷、庄家巷、县后巷、国医巷、彭家巷、帽店巷、渡母巷、鼓店巷、伴吉巷、府侧巷、饼店巷、贵家巷、黄岳巷、济阳巷、盐仓巷、药局巷、悦来巷、聚景巷、西厂堂巷、渔浦巷、和安坊、百岁坊、太原里36条街巷。
  民居
  一般民居随着城市建设,先后被拆建为国医、屠园、开明、银杏、文昌、中宪孝闻、香榭丽舍、孝闻花园、中央花园、西河、世纪城、尚书、孝闻永寿13个新住宅小区。而明代民居桂花厅(桂芳第一部分),清代民居秀水街的吴宅,西河巷2号的李宅,永寿街的元戎第、叶宅、林宅、顾宅、伏跗室,以及民国时期民居横河街72号的“载庐”等古典民居相继列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解放后,废除保甲制,筹建居委会。1950年1月,海曙区以永寿巷及部分费家巷、穆家巷、文昌巷地段196户、880余人为组成单位,选出16名候选人,民主选出11名委员,成立受公安派出所直接领导的永寿居委会,之后,推广实施。1952年整顿居委会,以5000人为一个居委会,整合西门口、中宪、杨嘉、文昌、西河、西北、北郊、呼童、体育、天宁、北大、公园、鼓前、双池、秀水、东门、开明、中山、国医、县前、苍水、和义等地段,组建22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3~4人、委员6人,受区政府和公安派出所双重领导。1956年,鼓楼街道成立,居委会由街道接管。1982—1995年期间,相继又成立尚书、孝闻、孝北、桂白、横河、广仁、红星、战船、中宪9个居委会。2001年4月根据区政府意见,以地域相连和居民人数为原则,建立和义社区居委会(由和义、战船组成)、孝闻社区居委会(由西北、孝闻、红星、西河、孝北居委会组成)、苍水社区居委会(由国医、县前、苍水、北大居委会组成)、中山社区居委会(由中山、呼童、鼓前、尚书、体育、天宁、 北大、公园居委会组成)、文昌社区居委会(由文昌、西门、杨嘉、中宪居委会组成)、秀水社区居委会(由秀水、双池、桂白、横河、广仁居委会组成)6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直选委员(名额视社区规模而定),再由社区居委会聘任主任,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300∶1比例配置,至2008年计有社工50名。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发挥社区各种群团组织作用,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组织社区居民群众学习政策法律法规,参与社区治安和卫生保洁工作,联手企业共创和谐社区。
  第七节 社会服务
  鼓楼街道于1998年设社会事业科(后更名“社会事务科”),配置民政助理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和社教文体管理员。2001年4月增设社区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实施社会服务。
  拥军优属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宁波,境地居民自发为指战员做(补)鞋、补衣、拆洗衣被和打扫卫生。民间有佳话说,一日居民帮助指战员拆洗衣被,不料气温骤降,为解决指战员御寒,居民立即筹借100多件棉衣,有的新郎也主动出借结婚穿的棉袍。部队缺少生活用具,居民闻讯主动送去。1951年后,拥军优属活动形成制度,每逢过年过节,居民群众有组织地为部队、军烈属挂匾额、贴春联年画,送慰问品(生活用品和食品)等。20世纪80年代,拥军除做好事、送慰问品,还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先后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5期,培训官兵约120人次。1982年建立定对象、定单位、定内容、定时间“四定一条龙”服务网络,辖区37个单位216名有关人员分为4个服务组,为40多位烈军属服务,对此,市民政局于1984年全市推介。之后,市第二医院、中医院、区鼓楼医院相继推出军人和烈军属优先门诊服务项目,鼓楼医院还选派医生于每周四下午为烈军属上门诊病送药,鼓楼房管所优先为烈军属修缮房屋,街道科以上干部与22户烈军属结对上门排忧解难。90年代以来,拥军优属工作建立“三纳入”(纳入党工委、办事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居委会年度考核的内容,“双拥”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二化”(工作制度化、机制网络化)、“一及时”(及时调整、充实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制度。开展由80多家单位提供基础设施,1242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军民共建文明街、军民联手文艺演出、军民互帮互学、军民与贫困学生结对助学等军民共建活动。组织慰问驻军和烈军属,2006年拥军慰问金计5.87万元,发放烈属抚恤金2.12万元,伤残军人补助金12.59万元,义务兵优待金26.30万元,在乡复退军人补助金1.50万元。2007年8月1日联手军分区举办军民共庆建军80周年运动会。2008年重点做好22户优抚对象工作,发放抚恤金、优待金、社会救助金计14.10万元。街道于1991年、2001年、2005年荣获“市双拥模范街道”称号。
  社会救助
  解放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三无”人员的吃、穿、住、医、葬等一直由政府给予保障,至2006年有“三无”人员21人,其中19人由政府集中供养,2人散居。1991年成立街道残疾人联合会,6月成立康复工疗站,46名残疾人通过工疗站康复指导,6名残疾智障者基本康复并落实工作,至2006年,34户残疾人家庭享受低保,12位残疾人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1999年,街道成立慈善联络站。2003年建立街道慈善基金,30家单位和街道捐款10万元。2006年募集资金148.27万元,救助因突发事件而导致临时性困难的群体,每年救助50多人次,发放救助金3万余元。分类施救助学27人,发放救助金3.30万元。助困25人,发放救助金1.20万元。助医40人,发放救助金1.31万元。做好118户(221人)的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发放低保金49.37万元。2007年发放107户(206人)低保金40.90万元,副食价格上涨动态补贴3.68万元,13人次医疗救助金1.05万元,5户台风救灾金3万元,7户临时救助金2万元,以及35人次的因灾因病救济金2.70万元。募集慈善金33.40万元。8月初成立鼓楼街道慈善分会,“慈善一日捐”活动中,29家单位、5个社区13015人捐款18.74万元。当年慈善助学21人、助困41人、助医40人、临时急助44人,计3.59万元。爱心协会慰问、补助困难家庭464户,发放37.36万元慰问金和价值1.26万元的各类慰问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9家单位4915人捐款86.60万元,581名共产党员通过各种形式捐款外,又以“特殊党费”捐助58.80万元,共产党员干海宏个人捐款10万元,支援灾区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13名民兵奔赴灾区参与援救,40人次民兵义务献血,支援灾区。当年还发放45人助医、36人助学、27人助困等救助金2.80万元,发放115户低保金43.57万元。街道于2002年获市首批“慈善之星”街道称号。
  就业和再就业
  创办街居企业,安排待业青年和闲散劳动力就业,至1979年,街道企业从业人数约2000人。后随改革深化,企业转制,下岗失业人数日益增加,2006年登记就业者2808人,男1611人、女1197人,其中文化程度低,无专业技术的男性50岁、女性45岁以上者占68%左右。街道于2003年成立再就业超市,建立帮困就业长效机制,落实诸如免税和减免管理费用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开办就业培训6期,参与培训者210人次,另外还安排700多名下岗工人再就业。组建鼓楼街道平安服务社和凯通车辆管理服务社(属公益性劳动组织),136名失业者上岗。组织人员联系用人单位,开发辖区单位用人岗位868个,1279人再就业。2007年建立“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档案”,144人建档。走访283家用人单位,搜集3590个岗位,推荐822人就业成功。组织330人求职者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2008年获取就业岗位4657个,推荐1131人就业成功。街道5个社区均被评为区“充分就业”社区。
  社区教育
  以市民学校为阵地,根据不同时期政治形势,以多种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政治思想教育。2003年成立街道教育学院和各社区分院,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借用海曙中心小学、孝闻街小学、达敏学校等基础设施,进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教育,据统计,历年受教育者累计约35200人次。为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推进和谐社区文明建设,累计举办各类强身保健培训38期,参加者约2200人次。休闲娱乐培训30期,参加者约5600人次。环境保护、居民道德、时事政治讲座42次,参加者约7500人次。艺术培训28期,参加者约1400人次。会同辖区单位举办“美乐门”快乐大舞台、鼓楼街道票友群英会、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组建小交警队、护绿宣传队、环保小卫士分队等校外组织,开展文明素质教育。利用学生暑寒假,累计举办各种科学知识讲座45次,参加者约3800人次。益智健身活动80次,参加者约4800人次。青少年夏令营32期,参加者约1250人次。社区实践50余次,参加者约850人次。组织18位老干部、老革命校外辅导员,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60余次,参加者约7800人次。2007年组织青少年探访余姚红色堡垒红岭村等革命先辈足迹。街道于2005年、2006年连续获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的“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
  文化体育
  1981年,苍水、孝闻街道成立青少年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利用节庆假日举办文艺汇演和太极剑、太极拳、乒乓球等体育比赛,选荐优秀节目参加市、区演出。1992年9月成立街道文化站,扩大场地,增加活动经费,次年10月举办江滨游园会、“海曙杯”中老年歌咏比赛、组队参加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获优秀组织奖。举办民间艺人、票友大家乐、越剧甬剧打擂台、五花八门大荟萃、魔术杂技、书画展、花卉盆景展、棋类比赛、风味小吃一条街、保健服务10个项目组成的票友群英游园会。2001年,各社区相继建立图书室、棋牌室、多媒体室以及配有健身器材的体育锻炼场地。组建腰鼓、扇子舞、合唱、秧歌、沙罐舞、花棒、越剧(京剧)之友社等群众性文艺团队和太极拳、木兰拳、地掷球、门球、健身球、柔力球等群众性体育健身团队,倡导社区居民利用早晚强身健体锻炼。1999年5月5日举办辖区合计18个驻军和地方单位、21个社区居委会、42个家庭500多人参加的街道第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会暨军民体育友谊赛。2006年,街道和社区组织文体活动52次,规模较大的有“戏曲之魅”、戏曲小品晚会、长征胜利70周年歌咏会、青少年“快乐24分”大赛等,参加者约16500人。2007年举办排舞培训3期,健身秧歌、汽(排)球、柔力球、健身球培训各1期,地掷球培训2期。组队参加区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6个赛项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举办第一届“鼓楼杯”门球邀请赛、乒乓球赛和中国象棋赛。是年,街道投资大型活动21.57万元,各种文体活动86.27万元。
  居家养老
  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至2008年达5345人,占总人口的19.70%。其中60~69岁2654人,70~79岁2018人,80~89岁634人,90~99岁39人。为此,街道历经努力,成立36人组成的“以老养老”老年服务队、8人组成的专职服务队、24人组成的义工队、108人组成的“百灵鸟”服务队,照料和服务各类老年人。2006年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结对帮困25对老人,家政服务1800余次,上门量血压300人次,精神慰藉625人次,提供生活用品服务363人次,特殊服务58人次。29名困难老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居家养老。同时建立1个老年人健康乐园、5个老年活动室、1个“红晚情”俱乐部、1个夕阳情话室、5个阅览读报室、2个绘画摄影室、2个棋牌室、3个健身活动室,定时免费向老年人开放,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2007年投资20万余元,筹建25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苍水社区成立老年人怡然书画社,增添老年人生活乐趣。2008年,21位老年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12名义工为老年人服务。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始于1979年,时无专职机构,仅有分管领导和兼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一封公开信》发表,1984年《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公布,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街道主要议事日程,制定并落实控制人口增长具体措施,少生优育逐步成为居民自觉行动。1985年配备计划生育专管员,计划生育工作日趋规范化、专业化。1990年,区委领导与街道主要领导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奖罚制度。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计划生育网络。1991年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97年实行育龄妇女微机信息管理,计划生育服务进家门,跟踪服务育龄妇女,建立一年两次的查环、查孕、查病“三查”服务制度。街道和各社区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外来育龄妇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证验证、统一收费、统一教育、统一服务的“五统一”管理。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计划生育工作出现区、街道、社区层层抓、人人抓新局面。2006年,10085名育龄妇女(其中外来育龄妇女3178人),计划生育符合率99.39%,综合避孕率98%,群众满意率99%,生育知识普及率95%,发放3025名独生子女奖励金2.96万元。2007年,75户家庭与婚育咨询师签约,签约率63%。苍水社区中农信楼宇成立计生协会,初婚185人,出生219人,计生符合率98.17%。2008年处理5例违法生育事案,签约128户新婚怀孕家庭,完成育龄妇女台账607人次,初婚273人,出生159人,计生符合率98.11%。街道于2005年获市委宣传部、市计生委授予的“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街道”称号,2006年获省人事厅、省人口计生委授予的“浙江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街道所属中山社区计划生育协会于2005年获“全国计生协村级先进集体”称号。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市第二医院
  坐落于西北街41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马高温(D.J.Macgwan)兴办,原名“华美医院”,解放后易名“宁波市第二医院”。随着经济和医疗科学的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成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有急诊科、烧伤科、肿瘤科、神经病科、骨科、神经内(外)科、心胸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血管外科、肝胆胰外科、乳腺外科、肛肠外科等诊疗专科。置有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宁波市乳癌防治研究中心、宁波市眼病治疗中心等医学科研机构。拥有开放床位1500张,职工134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6人、副高级职称203人、博士学历13人、硕士学历131人,且为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医院,亚洲国际紧急救援中心(AEA)的网络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坐落于孝闻巷64号,创办于1977年9月,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设有中医内科、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糖尿病专科、针灸、推拿科、妇科、男性科等30个临床科室,44个专病专科门诊和有关辅助科室。驻有宁波市中医药研究所和宁波市中医药学会,拥有床位600张,职工2641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人、中级职称132人、博士及硕士学历63人,且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立项重点建设中医院。因原院址过于狭小,2008年新院选址丽园北路819号,建成待迁。
  宁波兴光燃气集团公司
  坐落于中山西路166号,1977年3月创办,是一家从事城市燃气开发经营的国有独资大型燃气企业,专业经营液化气供应和特许发展经营宁波市的管道燃气业务,经营业务涉及液化气经营、汽运、船运、燃气工程施工设计、安装和计算机信息、表具制造、钢瓶检修等多种业务,设有3000吨级液化气专用码头1座、液化气贮存能力超过1.50万立方米,拥有30多个液化气经营网点,职工760名。
  新兴大酒店
  坐落于中山西路226号,创办于1998年11月,是一家现代化综合性旅游涉外饭店。拥有各式客房150余间(套)和可以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的餐厅,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运动于一体的室内体育运动中心,职工252人。
  文昌大酒店
  坐落于文昌街2号,创办于1999年6月,是一家集客房、餐饮、娱乐、会议于一体的四星级商务酒店,拥有各式客房119间,各类包厢和特色餐厅、会议中心(能容纳250人)、写字楼8000平方米。职工310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