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数字城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1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数字城管”
分类号: F299.275.5
页数: 3
页码: 305-3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城管局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该平台能够清楚直观地展示城市管理信息,提高案件处理效率,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发现、处置、解决问题的机制。
关键词: 海曙区 海曙模式 数字城管

内容

2008年按照高标准、高品质要求,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建设,建成覆盖全区、具有海曙特色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是年9月,“数字城管”正式投入运行,大到一条道路,小到一盏路灯都进入“城管户籍档案”。在区城管局“数字城管”大厅,通过系统平台的三维立体图形,可清楚直观地看到区域内每块绿地的养护管理、每条街道的保洁作业,以及养护管理单位信息及沿街商铺等情况。数字大厅通过此系统可查出相关信息和存在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落实、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解决,案件处理效率明显提高。如一个小时更换缺损窨井盖,50分钟维护损坏广场坐椅,15分钟赶到流动摊点摆卖处处理问题。
  在“数字城管”系统,50余名信息采集员全天候、有重点巡查,加上多渠道信息来源,多元化利益参与,多层次考核奖惩,城市管理形成比较完善的发现、处置、解决问题的机制。平均每天发现问题400多件,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5.77%,总结案率达99.99%。
  调查报告
  探索建立“大城管”模式 提高城市管理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城市管理体制把城市管理中的环卫、园林、路灯、行政执法、爱国卫生、市政道路、排污排水等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不能从整体上和源头上解决现代城市问题,不能适应现代城市规模日趋庞大、功能日益复杂的需要。这要求现代城市管理主体运用信息技术,革新城市管理的内容、模式和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演化。
  海曙区作为宁波的中心城区和最繁华的区域,城市发展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新城市部件大量出现,使得城市管理内容更加庞杂,城市执法难度不断增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市民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诉求也更为强烈,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些问题要求政府改变城市管理思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大城管”的涵义与基本架构
  (一)涵义
  “大城管”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城市管理。“大城管”=“小城管”+社区建设+经营城市。“大城管”内涵的第一层面是“小城管”,即市政、园林、环卫、绿化等日常的城市管理,它是整个城市管理的基础层面。“大城管”的第二个层面是社区建设,包括社会管理,它是整个城市管理的核心层面。城市管理的第三个层面是开发、经营和发展城市经济,它是整个城市管理的保障系统。“大城管”涵盖了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内容,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城市管理从单一主体转变到综合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职能转变到全社会广泛参与,由单一的部门执法转变到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由单一的“孤立”管理转变到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这种动力型、人文型、发展型的城市管理模式,符合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二)基本架构
  海曙区新型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架基本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发挥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形成管理、监督、服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建立综合执法机构 按照“建管分离”与城市管理专业化原则,单独组建城市管理局,研究制定将与城市管理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如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职能和部门归并到城市管理局。在各执法主体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通过综合执法,使其产生新的、不同于专业执法功能的新作用,以解决错综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具体的城市管理问题。
  建立完整、统一的工作法规体系 建立权威、统一、完整的城市管理与执法工作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各项城市管理法规、条例,从法律法规上确立城市管理机构和城市管理执法主体地位及职能范围。做到城市管理机构依法设置、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治城,清理、完善、制定适合各地自身情况的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
  市场化的公用服务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资产经营,采用多种方式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实施城市名牌战略,发挥城市无形资产的综合效益。打破市政公用行业的垄断经营,按照“放开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不同利益群体博弈促成决策的形成,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减少城市管理工作的社会成本。
  三、“大城管”的创新和效果
  (一)技术创新: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数字城管”试点在遵循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的同时,结合海曙实际进行完善,形成具有海曙特色的“数字城管”新模式。海曙区“数字城管”项目建设从2006年初开始酝酿,随后开展“数字城管”大系统思路的调研,涉及建设街面治安、交通秩序等公共安全的各个方面。2007年初,海曙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借鉴国内比较成熟的“数字城管”建设经验,建成以公共设施管理和市容秩序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年3月,海曙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区。现已建立市、区两级统一的“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市、区两级平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实现“统一接入、分布受理、分级处理”,可以灵活扩展满足多级多部门共享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市城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实时性问题。依托监督中心呼叫中心建立有线/无线集群呼叫系统,赋予普通手机免费对讲功能,可以不用会议室、不用集中、随时随地地组织召开有线或移动电话会议。
  “数字城管”有效整合多种行政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解决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大幅度拓展了城管服务范围,实现了城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互联和协同处理。实施“数字城管”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处置问题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处理率达到95%,按期处理率达到86%;监督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成为发现问题的绝对主力,城市管理实现了从被动接听向主动发现的转变;初步形成信息共享的格局。“数字城管”在共享公安、规划等相关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把城管信息共享给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实现了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从“自建自用”向“共建共享”的转变,使信息化投资效益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二)制度创新: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新型城市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反映问题社会化、确定问题标准化、解决问题责任化、监督过程公开化、分析问题数字化。
  反映问题社会化 在新的管理流程中,不再是各部门各自查找领域内的问题,而是部门外查找问题,反映问题社会化。全区有城市监督员50多人,每个监督员分配到固定的网格单元,每天需要对所管辖的网格进行考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通过“城管通”及时上报到城市监督中心。运用“城管通”上报问题制度杜绝了“部门化”管理制度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有问题不报、少报或者“不被发现”的现象,保障城市管理问题上报的及时、准确、客观和全面,为城市监督指挥中心提供完整信息。
  确定问题标准化 标准化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单一问题的立案结案标准化。第二,特定区域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化。标准化管理彻底纠正了传统城市管理对问题判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以及重大问题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弊病。
  解决问题责任化 充分发挥传统“部门化”管理模式中最合理的成分:管理专业化。与传统管理模式根本不同的是各部门解决问题只是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流程的一个环节,解决什么问题、何时解决、解决得如何却被外在地控制着,不再由各部门说了算,避免了传统“部门化”管理的随意性。
  监督过程公开化 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有双重公开化的监督机制:第一监督机制,是监督员客观公正监督、审核问题解决程度。外部监督成为对部门解决问题的第一监督,监督主体第一次由部门转移到社会,监督过程外部化、公开化。第二监督机制,是向社会公布相关消息,这些消息都是各部门被告知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已经解决的问题,以使社会能进一步监督这些部门。社会化、公开化监督机制,给各部门解决问题以极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大幅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在机制上解决传统城市管理的悖论和难题。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彭朱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