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城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06
颗粒名称: 第六编 城区管理
分类号: F299.275.5
页数: 39
页码: 301-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的城市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而逐步健全。从解放前的环卫管理到2002年成立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海曙区的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2005年后,“海曙模式”的内涵不断深化,包括养护市场化、管理社会化、执法系统化等多方面内容。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城区管理

内容

海曙境内,城市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而逐步健全。解放前城区有单一的环卫管理。1984年,市容监察队成立。2001年提出改革环卫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海曙模式”,建立“区、街道、社区”两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2002年,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立,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标志海曙区城市管理工作进入新时期。2005年后,“海曙模式”不断深化,涵盖养护市场化、管理社会化、执法系统化等一系列内容。
  第一章 海曙模式
  2000年,海曙区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推行政府、社会、市场互动运行机制,构建“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2001年上半年,城区环卫管理体制与作业机制改革在近郊农村推广。2001年10月,省卫生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局组成的省城市卫生联合检查团来甬,肯定海曙区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做法,第一次提出“海曙模式”。2002年8月,省爱卫会在海曙区召开环境卫生管理现场会,在全省范围推广“海曙模式”。2004年,《人民日报》发表《解读宁波城管“海曙模式”》,报道海曙区“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环境卫生管理作业机制,“大城管”理念逐渐确立。随着城市发展,“海曙模式”的内涵深化、外延拓展。
  第一节 养护模式
  2002年起,绿化养护、环卫道路保洁、公厕管理、城市“牛皮癣”(指街头巷尾乱贴乱涂的小广告)清理、市政道路设施日常养护等项目推向市场,街道、社区和企业内部的环卫、绿地、市政设施养护作业,全部纳入考评范围。
  绿地养护 2002年12月首次将灵桥路沿江绿化带、天马广场、望京绿地等6块4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养护权推向市场。2003年,永丰路沿江等5块10万平方米绿地养护管理权公开招投标。至2008年,由中标单位养护的公园绿地达34.57万平方米。
  公厕养护 2002年6月,10座公厕和部分道路保洁业务向社会公开招标,打破公厕养护长期由环卫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2003—2005年,110座公厕养护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投标。至2008年底,全区四成公厕养护管理推向市场,112座公厕实行16或24小时对外开放,其中46座实行24小时对外开放。所有公厕一律免费。部分辖区商场、宾馆、工厂内部厕所,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向社会免费开放。
  第二节 作业模式
  1999年前,区城建局环境卫生管理处(简称“区环卫处”)只对政府城市维护费拨款部分环卫工作进行管理与作业,没有履行全区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内部管理与作业混合,既是管理者,又是作业者,“大锅饭”加上“铁饭碗”,人浮于事,效能低下。政府在环境卫生工作上“越位”与“缺位”同时存在。构建“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格局后,环境卫生作业、管理步入良性轨道,达到作业高效、管理长效的状态。
  作业与管理分离 1999年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实行做管分离。区环卫处一分为二,原作业部分重组区环卫服务中心,原管理职能并入区城市管理部门。重新界定区、街(乡镇)、居(村)三级环卫管理事权,明确街道办事处及其居委会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能。街道保洁人员从社区居委会(村)中剥离,成立街道(乡镇)保洁中心。区、街道(乡镇)环卫服务(保洁)中心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参与道路、河道保洁和垃圾清运等作业,接受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考评,考评结果直接与经费挂钩。作业与管理分离使管理重心下移,构建起大环卫管理与作业体系,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三方互动。
  全民参与 动员社会力量,让全民参与环卫建设,增加环卫资金投入,形成区、街道和乡镇、社区居委会(村)三级环卫资金保障体系。全区64个社区全部建立爱卫会,形成以爱卫会为龙头,社区城监执勤室、警务室参与,各辖区单位为网络的全覆盖社区环境共建体系。城郊以卫生村、镇创建为载体,推广支委联片、党团员联户的“双联”做法,发动群众美化村容村貌。
  动态保洁 一条道路由一家作业单位统一保洁,车行道与人行道合并计算保洁面积,解决城区主、次干道的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别由两家单位保洁的弊端,形成保洁作业集约化。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村道路和河道水面全部实行动态保洁。主、次干道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背街小巷和居民区实行16小时动态保洁,农村道路实行12小时动态保洁,河道实行8小时动态保洁。同时采用“分钟考核制”,一类道路地面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二、三类道路不超过20分钟,街巷支弄和居民区不超过25分钟。清洁度做到“五个一个样”,即车行道人行道一个样、大街小巷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节假日与平时一个样,实现管理长效化。河道保洁按原标准测算,每年需新增经费1000万元以上,而实际同比只增加投入360万元,达到高效运作。
  第三节 组织模式
  区城管局通过建立城管社区联络站、城管理事会、城管志愿者队伍、少年城管学校等形式,城市管理形成专业队伍与群众自治管理相结合的组织模式。
  城管理事会 2006年10月成立城管理事会,推进非政府组织多元化城市管理工作机制。理事会发动居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邀请相关部门人员为社区居民举办“食品卫生与健康”、“日用品真伪鉴别”等知识讲座,向沿街店铺经营户发放《致经营户一封信》、《告食品批发零售单位卫生要求书》、《“门前三包”责任书》和各种宣传资料。城管理事会定期召开例会,实现长效管理。建立由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业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社区保安、党员、居民骨干等组成的城管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环境管理。
  城管队员进社区 2004年推行城管队员进社区活动。为每一社区指定一名城管队员为联络员。社区出现乱设摊、乱张贴、乱丢垃圾、损绿毁绿等现象,居民可直接拨打城管队员电话,城管队员在最短时间内前往处理。社区建立城管社区联络站,设立城管110信箱,为社区居民与城管队员之间搭建交流平台。
  少年城管学校 2003年,区城管局与辖区学校共创少年城管学校。到2008年底,全区建立孝闻街小学、镇明中心小学、解放南路小学、中原小学、范桂馥小学、泽民小学、段塘学校7所少年城管学校,定期开展小小城管队员活动,组织小小城管志愿者参加清理“牛皮癣”、拔草等活动,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绿化家园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数字城管”
  2008年按照高标准、高品质要求,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建设,建成覆盖全区、具有海曙特色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是年9月,“数字城管”正式投入运行,大到一条道路,小到一盏路灯都进入“城管户籍档案”。在区城管局“数字城管”大厅,通过系统平台的三维立体图形,可清楚直观地看到区域内每块绿地的养护管理、每条街道的保洁作业,以及养护管理单位信息及沿街商铺等情况。数字大厅通过此系统可查出相关信息和存在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落实、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解决,案件处理效率明显提高。如一个小时更换缺损窨井盖,50分钟维护损坏广场坐椅,15分钟赶到流动摊点摆卖处处理问题。
  在“数字城管”系统,50余名信息采集员全天候、有重点巡查,加上多渠道信息来源,多元化利益参与,多层次考核奖惩,城市管理形成比较完善的发现、处置、解决问题的机制。平均每天发现问题400多件,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5.77%,总结案率达99.99%。
  调查报告
  探索建立“大城管”模式 提高城市管理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城市管理体制把城市管理中的环卫、园林、路灯、行政执法、爱国卫生、市政道路、排污排水等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不能从整体上和源头上解决现代城市问题,不能适应现代城市规模日趋庞大、功能日益复杂的需要。这要求现代城市管理主体运用信息技术,革新城市管理的内容、模式和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演化。
  海曙区作为宁波的中心城区和最繁华的区域,城市发展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新城市部件大量出现,使得城市管理内容更加庞杂,城市执法难度不断增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市民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诉求也更为强烈,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些问题要求政府改变城市管理思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大城管”的涵义与基本架构
  (一)涵义
  “大城管”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城市管理。“大城管”=“小城管”+社区建设+经营城市。“大城管”内涵的第一层面是“小城管”,即市政、园林、环卫、绿化等日常的城市管理,它是整个城市管理的基础层面。“大城管”的第二个层面是社区建设,包括社会管理,它是整个城市管理的核心层面。城市管理的第三个层面是开发、经营和发展城市经济,它是整个城市管理的保障系统。“大城管”涵盖了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内容,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城市管理从单一主体转变到综合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职能转变到全社会广泛参与,由单一的部门执法转变到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由单一的“孤立”管理转变到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这种动力型、人文型、发展型的城市管理模式,符合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二)基本架构
  海曙区新型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架基本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发挥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形成管理、监督、服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建立综合执法机构 按照“建管分离”与城市管理专业化原则,单独组建城市管理局,研究制定将与城市管理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如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职能和部门归并到城市管理局。在各执法主体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通过综合执法,使其产生新的、不同于专业执法功能的新作用,以解决错综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具体的城市管理问题。
  建立完整、统一的工作法规体系 建立权威、统一、完整的城市管理与执法工作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各项城市管理法规、条例,从法律法规上确立城市管理机构和城市管理执法主体地位及职能范围。做到城市管理机构依法设置、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治城,清理、完善、制定适合各地自身情况的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
  市场化的公用服务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资产经营,采用多种方式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实施城市名牌战略,发挥城市无形资产的综合效益。打破市政公用行业的垄断经营,按照“放开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不同利益群体博弈促成决策的形成,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减少城市管理工作的社会成本。
  三、“大城管”的创新和效果
  (一)技术创新: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数字城管”试点在遵循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的同时,结合海曙实际进行完善,形成具有海曙特色的“数字城管”新模式。海曙区“数字城管”项目建设从2006年初开始酝酿,随后开展“数字城管”大系统思路的调研,涉及建设街面治安、交通秩序等公共安全的各个方面。2007年初,海曙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借鉴国内比较成熟的“数字城管”建设经验,建成以公共设施管理和市容秩序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年3月,海曙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区。现已建立市、区两级统一的“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市、区两级平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实现“统一接入、分布受理、分级处理”,可以灵活扩展满足多级多部门共享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市城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实时性问题。依托监督中心呼叫中心建立有线/无线集群呼叫系统,赋予普通手机免费对讲功能,可以不用会议室、不用集中、随时随地地组织召开有线或移动电话会议。
  “数字城管”有效整合多种行政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解决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大幅度拓展了城管服务范围,实现了城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互联和协同处理。实施“数字城管”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处置问题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处理率达到95%,按期处理率达到86%;监督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成为发现问题的绝对主力,城市管理实现了从被动接听向主动发现的转变;初步形成信息共享的格局。“数字城管”在共享公安、规划等相关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把城管信息共享给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实现了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从“自建自用”向“共建共享”的转变,使信息化投资效益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二)制度创新: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新型城市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反映问题社会化、确定问题标准化、解决问题责任化、监督过程公开化、分析问题数字化。
  反映问题社会化 在新的管理流程中,不再是各部门各自查找领域内的问题,而是部门外查找问题,反映问题社会化。全区有城市监督员50多人,每个监督员分配到固定的网格单元,每天需要对所管辖的网格进行考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通过“城管通”及时上报到城市监督中心。运用“城管通”上报问题制度杜绝了“部门化”管理制度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有问题不报、少报或者“不被发现”的现象,保障城市管理问题上报的及时、准确、客观和全面,为城市监督指挥中心提供完整信息。
  确定问题标准化 标准化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单一问题的立案结案标准化。第二,特定区域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化。标准化管理彻底纠正了传统城市管理对问题判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以及重大问题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弊病。
  解决问题责任化 充分发挥传统“部门化”管理模式中最合理的成分:管理专业化。与传统管理模式根本不同的是各部门解决问题只是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流程的一个环节,解决什么问题、何时解决、解决得如何却被外在地控制着,不再由各部门说了算,避免了传统“部门化”管理的随意性。
  监督过程公开化 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有双重公开化的监督机制:第一监督机制,是监督员客观公正监督、审核问题解决程度。外部监督成为对部门解决问题的第一监督,监督主体第一次由部门转移到社会,监督过程外部化、公开化。第二监督机制,是向社会公布相关消息,这些消息都是各部门被告知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已经解决的问题,以使社会能进一步监督这些部门。社会化、公开化监督机制,给各部门解决问题以极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大幅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在机制上解决传统城市管理的悖论和难题。
  第二章 市容管理
  区境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关系到整个宁波的城市形象。海曙区建立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加强市容管理,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文明执法等方面摸索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84年11月,区设立市容监察中队,受市市容监察大队和区政府办公室双重领导,编制43名。这是区第一批专职从事市容管理工作人员。1986年8月,市市容监察大队解散,区成立市容管理办公室,隶属于区政府办公室,下设区市容监察大队、南站广场管理办公室和综合管理办公室,履行全区市容秩序管理职责。1993年1月,区市容管理办公室撤销,区市容监察大队更名为城建监察大队,隶属于区城建局,履行全区范围内市容秩序管理职责。各街道组建城建监察中队,履行街道辖区内的市容秩序管理职责。1999年4月,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建设与管理分设、作业与管理分离、事业与企业分开,成立区城市管理办公室(简称“区城管办”),履行全区城市管理综合协调职能,与区爱卫办合署办公。区城建局城建监察大队成建制划归区城管办领导。
  2002年4月,区政府设立城市管理局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要履行以下职能:宣传、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实施全区城市管理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规划、计划和办法,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导和管理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负责全区市容秩序管理,培育和发展养护市场,实施全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养护作业招投标和行政监督管理等。
  第二节 行政执法
  2002年,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成立,与区城市管理局合署办公。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区人民政府主管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工作部门,它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的行政处罚权,此外还有授权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饮食服务业排污行为)、工商行政(无照商贩)、公安交通(侵占道路)等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执法局(执法大队)下设执法管理科、法制案审科和12支城管执法中队。执法管理科负责制订执法管理工作计划、方案,调度中队执法力量,牵头实施专项整治,抓执法队伍建设等。法制案审科负责执法课题研究、执法业务培训、把好案件审核关、组织听证等。城管执法中队把辖区80条城市三类以上道路划分为26个片,以城管执法队伍为主体,定点管理与徒步巡查相结合,路段管理与机动巡查相结合。4个直属中队负责辖区夜间管理和区域管理,8个街道中队负责各自街道辖区管理。
  2002年10月成立公安城管中队,配备30名城管执法公安保障警察,防止执法中发生围攻、哄抢以及殴打城管执法人员等恶性抗法事件。2004年10月,公安城管中队撤销,成立公安城管联络室,各派出所设立公安城管联络站。2003年4月成立法院城管联络室,建立城管执法申请强制执行“绿色通道”。“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的城管执法运作及保障机制,弥补了城管执法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力不足的缺陷,监督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执法程序到位、运用法律法规正确。
  区城管执法局按照街道行政区域,将辖区城市道路按类划片管理。各街道中队强化“五定”(定路段、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定奖惩)区域管理,执法队员边巡查、边宣传、边教育、边纠正,形成“动态化、网格式、全覆盖”的城管执法勤务机制。
  区城管执法局改变各中队自行处理、处罚标准宽严不一的情况,实行“集中、统一、高效”的城管案审运作机制。扣押或作为证据保存的物品,由各中队统一交执法局案审室保管。复杂疑难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案件由专门调查组处理,一般程序案件由案审室审查审批。受处罚当事人可直接到局案审室申诉案情,增强案审工作透明度,保证案件处理公开、公正、公平。
  第三节 队伍建设
  公开招考
  2002年8月向社会公开招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员,经过笔试、体检、面试、政审等环节,9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员被正式录用。49名原在编城管监察队员,通过考试、群众评议、组织考核和竞争上岗等方法,也被录用为城管执法队员。2004年10月,再次公开招考城管执法队员,共录用10人。至2006年11月,海曙区共有全民事业执法编制153人,协管员176人。
  健全机制
  2002年试行“能进能出”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定量与定性结合,以定量为主的考评办法。依据考评成绩优劣实施奖惩,达到“责任明晰,标准明确,贡献明白,奖惩分明”,并实行末位淘汰。
  2003年,城管队伍内部建立“三能”(人事管理能进能出,干部任用能上能下,奖金分配能高能低)机制,提高城管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2004年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43名中层干部通过公开竞聘上岗。
  区城管执法局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以“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业务精、纪律严、廉洁高效的城管执法队伍”为目标,制定《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规范化管理规定》等30余种规章制度,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考核机制。先后开展局机关创文明机关、执法中队创文明中队、团员创青年文明号、执法队员创执法标兵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硬件上“抓投入改环境”,软件上“抓思想、提素质、建制度、促规范”,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至2008年,鼓楼中队、南门中队、月湖中队、望春中队和天一中队被宁波市城管执法局评为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明中队,信息指挥中心被宁波市总工会评为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天一中队获“宁波市青年文明号”称号;天一中队、南门中队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建设系统、浙江省法制办文明示范单位。
  开展活动
  2004年7月,按照建设服务型城管要求和“亲民、爱民、为民”原则,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城管队员定期到社区走访巡查,与市民零距离接触,听取意见建议,宣传城管法规,纠正社区内违规现象,协助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单位开展工作。“看到管不了,管的看不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5年4月起,在街道间开展市容环境管理“优胜杯”竞赛活动,队伍建设与提升海曙市容品位结合。竞赛内容涉及市容秩序管理、执法中队建设管理、办案效率评比、办案质量评比、群众投诉督办等。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2007年深化系列“文明创建”。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鼓楼中队被评为市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鼓楼中队、月湖中队和局案件审理中心被评为区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开展文明中队、文明机关、文明单位和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争先意识,鼓楼、月湖、天一、段塘4个中队被评为市级文明执法中队。2008年,天一、月湖、鼓楼、段塘4个中队创建成为市城管系统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月湖中队创建成为市级群众满意先进基层站所,段塘中队创建成为区级群众满意先进基层站所,江厦、月湖、鼓楼、白云、望春、段塘6个中队创建成为区级文明单位。是年,还成立了市城管义工协会海曙办事处,招募个人会员3550名、单位会员212家,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应活动。
  第三章 环卫管理
  环境卫生管理关系到城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为历届政府所重视。民国时期就有环卫管理组织。解放后,政府出台法规,拨给专款,把搞好环境卫生作为为民服务的实事。2000年实行城区道路动态保洁,2005年推出市场化长效化模式。随着城市扩展,环卫设施也随之改进,现代化卫生设备代替了老式木质马桶,机动车辆代替了手拉粪车。环卫队伍也不断更新,待遇地位提升,被誉为“城市美容师”。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境内环境卫生管理最早可追溯到民国8年(1919)建简陋粪坑,经营城市粪肥牟利。24年,各区区公所建立卫生委员会分会,由区公所管理。次年,卫生警、清道夫划归宁波公安局管理,警察局设清道队。37年11月成立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隶属鄞县卫生院。
  1949年5月,宁波军管会财经部财政处接管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市区设5个分处,境内海曙镇(战船街12号)和镇明镇(长春路30号)分别为第一分处和第二分处办公地。1950年7月,环卫处移交宁波市公安局领导,清道队并入环卫处,清道和清肥合为一体。1951年9月,宁波市环卫处划归宁波市卫生局,履行全市范围内环境卫生作业和管理职能。境内设立环境卫生站,履行环境卫生作业职能。1978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划归市城乡建委领导。1984年,市环境卫生作业和管理职能下放到区,区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所,履行全区范围内环境卫生作业和管理职能。区环卫管理所人事管理权归属区政府,隶属于区城建局,下设西门、平桥、县学、濠河4个环卫站,承担居民生活垃圾、粪便日常收集和道路保洁作业及公厕、便斗清洗管理工作。1988年1月,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区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汽车清运队,负责全区垃圾中转清运、粪便清运和垃圾中转站管理。1988年3月成立南门、东门、西门、北门4个环卫所,撤销原东门所、西门所、泥浆清运队。1988年8月成立河道保洁队。1998年12月成立清洁服务有限公司。1999年4月,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率先改革体制,分离管理与作业合一职能,分别成立区环卫管理处和区环卫服务中心。区环卫管理处保留原有辖区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内设办公室、综合科、监察队、渣土办和灵塔(现为江厦)、月湖、鼓楼、西门、南门、白云街道环卫站。区环卫服务中心从事环卫作业任务,实行企业化管理。街道保洁人员从社区居委会(村)中剥离,成立街道(乡镇)保洁中心。2000年6月,撤销区环卫管理处,成立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管理处,负责对区环境卫生、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的管理、审批、考核和执法。2002年2月,区环卫服务中心为区建设局下属事业单位。12月,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管理处更名为“区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为区城管局下属事业单位。
  第二节 环卫保洁
  道路保洁
  民国20年(1931),城区内配清道夫15人,以南北干线(今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为界,以东地段6人,以西地段7人,另有河工1人、头目1人。道路清扫保洁始于25年,90名清道夫负责打扫菜场,清除主要街道垃圾,打捞内河漂浮污物等。次要街巷由积肥农民自扫收集。清道夫人数不足,垃圾不能及时清除,时常出现大街小巷垃圾堆积。遇有“大员要员”抵甬,警察局令警察催促沿街商户、居民出门扫除,清道夫增加复扫次数,使市容略显清洁。36年有清道队70人,实际清扫工48人,11月增加清道夫20人。
  1949年5月有环卫职工353人,其中清肥202人、清道104人。1953年改装洒水车辆,喷洒主干道路面。1958年实行定人定地段保洁,次年推广到主要街道。当时有专业保洁人员100人,采用扫帚手工清扫。1962年配清河工10人,打捞内河水面漂浮物。1968年,市环卫处自制4辆手推式扫街车,投入中山东路、江厦街一带清扫(后停用)。1974年底配民办保洁员。1978年2月自制机动三轮小型扫街车6辆,使用于火车南站、中山东路、江厦街等地。1980年7月使用冲水车冲洒主要街道。1982年5月机扫车因扫街时尘土飞扬停用。1983年,镇明环卫所(1984年4月并入海曙环卫所)对闹市区主要街道实行一日三扫和四扫制,主要街道增加夜间收集垃圾,保洁水平明显提高。
  1993年5月,《宁波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出台,第一次把责任区制度列入法规。1995年6月,区开始对委托代管的责任单位收取“门前三包”委托代管费(2004年7月取消)。1997年5月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考评制度。2000年10月实行城区主干道18小时动态保洁,街巷支弄、居民小区16小时动态保洁,农村道路12小时动态保洁。其后,又把不同层次的道路、区域动态保洁时间由12~18小时延长至16~24小时。对垃圾废弃物在地面滞留清除采用“分钟考核制”,一类道路地面垃圾滞留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二、三类道路不得超过20分钟,街巷支弄和居民区不得超过25分钟。2002年6月首次向社会招标部分道路保洁业务,探索市场化运作之路。2005年4月起,对中山路等15条道路和南站广场路面实行10天清洗一次。2006年,区内26条道路和南站广场约47万平方米路面实行定期清洗。
  2001—2008年,区内10条道路被命名为“省级街容示范路”,40条道路评为市级示范路。
  2007年,环境卫生动态保洁全面加强。区环卫服务中心和各街道保洁中心新增保洁人员196名,城区一、二、三类道路和居住区(包括环城西路以内的城中村)全面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全面实行16小时动态保洁,南站广场、开明街2个区域实行24小时动态保洁。区环卫服务中心还对全区三类以上道路,分别按一类道路每周一次、二类道路半月一次、三类道路每月一次的标准进行清洗。城区28条主次干道沿街约9万平方米绿地实行加强型清卫保洁。同时以街道为单位,配置专用运输车辆和专业人员,对各类卫生死角和垃圾废弃物实行日常清理。
  居民区保洁
  民国25年(1936),城区(包括江东、江北)设垃圾箱595只。1950年有石板或砖砌垃圾箱2000余只。1978年前,环卫部门用自制手推垃圾车一日两次摇铃收集居民垃圾,家庭主妇必须每天早晚拎着垃圾桶听铃声等候垃圾车到来,十分不便。是年更换为脚踏三轮车收集垃圾,同时开始采用沿街放置铁制垃圾桶收集垃圾。1982年2月,苍水、孝闻两街道居民区放置79只垃圾桶,以后逐步推广。居民住宅区内设有垃圾收集点(露天或垃圾亭),由环卫工人用人力三轮车运到垃圾中转站或由环卫服务中心收集。为减少路边垃圾桶二次污染,1993年灵塔街道郭南居委会率先试行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居民自行将生活垃圾装入无破漏垃圾袋中,按规定时间投入指定投放点,居委会落实专人管理。1995年后,新建住宅区中居民生活垃圾主要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收集,环卫部门免费清运,或物业自运垃圾到垃圾中转站。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则由街道委托居民会收运垃圾。营业垃圾由环卫部门采取有偿服务方式负责收集清运,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由区渣土办统一审批,按指定清运线路、消纳点及时清运消纳。1996年,市出台《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运管理规定》,区内6个街道107个居委会75979户居民全部实行垃圾袋装化收集,占全区居民总户数的93.94%。其中月湖街道和灵塔街道全面推广,达到100%。16条街路1800多家实行营业垃圾袋装化,占全区总数的90%。
  2007年,薄弱区域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望春、段塘、白云、南门等街道积极实施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老旧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区域新建公厕8座,改造公厕124座,新建改建垃圾房417座;拆除各类乱搭建的建筑2.70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垃圾、杂物近万吨,补修、粉刷墙面30多万平方米,新增改造绿化带6.60万平方米。同时将除“三乱”(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市场化运作全面覆盖,做好日产日清,实现城乡一体化。
  河道保洁
  河道保洁始于民国25年(1936),当时90名清道夫除负责打扫菜场、清除主要街道垃圾外,还承担打捞内河漂浮污物的任务。1962年配有内河清理工10人,负责打捞水面漂浮物。随着内河逐年减少,清河工缩减,1987年底尚有月湖水面和北斗河各留2人继续清理保洁。1998年8月,区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河道保洁队(后称“河道保洁公司”),有职工90名,各类保洁船只28艘,负责区内河道及月湖140余万平方米水面保洁任务。2006年1月,海曙环卫服务中心尚承担6条共计16万平方米的乡村河道水面保洁任务,其余河道由“清清”和“爱华”等保洁公司负责清理。
  2008年10月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内河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制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目标。区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区内河管理所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内河中队。内河管理所核定全民事业编制8名,内河中队核定编制8名。同时区城管局落实近1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添置了相应的办公用品和装备。
  “牛皮癣”管理
  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三乱”)一度在市区泛滥成灾,市民形象地称之“牛皮癣”。2003年9月,宁波市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的通告》,海曙区按“属地管理”原则,把治理“三乱”列入日常工作。城管部门和环卫加强清除力度,经常组织干部职工义务清除,购置清除专用材料设备,突击清理,并与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合作,打击“三乱”制造者。2005年推出市场化、长效化治“癣”模式,先在主要道路试点,后推广到全区范围。
  第三节 环卫设施
  公共卫生设施
  公共厕所 解放前,公厕大都为露天便斗,建造在人口较集中的居民区,设备极为简陋,粪坑或粪缸上搁板加座档、砖石围墙挡雨瓦,甚至竹椽草瓦,坑位多则四五个,少则一个,且无男女之分。蝇蛆孳生,卫生状况极差。这些公厕除极少数是政府所建外,基本上由粪肥公司或粪包头及私人所建。1950年,老市区有公共厕所109座、露天粪缸393处。次年,对解放前遗留的公建或私建公用厕所拆除改建,海曙城区新建公厕18座,以蹲式为主,蹲位与粪坑分离,男女分间,男厕设小便槽斗,厕内地面、槽面水泥抹面,粪槽为水冲式,蹲位有通槽式或丁字式,有地窗和天窗通风,无自来水冲洗和照明设施。1960年后,公厕使用集中水箱自动冲水,但丁字槽公厕及自来水未通地段仍由人工泼水冲洗。公厕分甲、乙、丙三类,其中乙、丙类公厕每天最多冲洗两次,卫生状况较差。这些公厕没有水封设备,化粪池甲烷经常与臭气相伴从管道泄出。因有甲烷泄出,曾发生过市民在厕中因抽烟点火柴,引燃甲烷之事。至1979年,老市区公共厕所减少到76座,出现上公共厕所排长队现象。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建公厕都为通槽式集中水箱自动冲水,洗手盆、管理房及其他附属设施逐渐完善。1981年10月在浮桥(现江厦桥)旁建成市第一座新型公厕。公厕借鉴上海黄浦公园公厕设计,配管理房,蹲位用彩色水磨石悬挡板,内饰瓷砖、马赛克,实现宁波公厕史上五个第一:第一个使用存水弯,化粪池臭气不会上泄;第一个在屋顶开采光通风窗,阳光透入,空气流通;第一个用男女头像表示男女公厕,并配上英文;第一个在坑位侧挡板专门设计挂包钩,方便带包市民或游客;第一个在公厕大厅设置洗手盆、整容镜。1990年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市中,新建、改建、装饰公厕,提高公厕建筑标准。新建公厕都在二类或二类以上,三类公厕逐步消灭。1992年底,对一类公厕及部分二类公厕实行收费制度,经市物价局批准,由市环卫处统一核发“收费公厕证”。收费公厕占全部公厕近一半。公厕管理人员没有工资,收入靠收费维持,闹市区公厕管理员收入较高,偏僻地方公厕,如厕人少,管理人员收入相应较低。2002年7月由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管理处管理的公厕全部免费对外开放,结束环卫公厕收费历史。1995年后,统一采用建设部公厕标志与导向牌,部分公厕中增添残疾人专用坑位。1998年改用国际公厕标志。根据《宁波市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标准》,新建公厕以一类为主,并建设无障碍设施;主要地段建设特级公厕。2002年,琴桥公园建成区第一座特级公厕。后在南站东路、江厦公园南区、中山广场北区相继建成特级公厕。特级公厕设置供人休息门厅、坐椅和老弱病残者专用坑位,配备感应式冲便器、红外线洗手感应器、烘干机等高级卫生设施。2003年初动员部分社会公厕对市民开放,区内欧尚超市公厕成为“十佳”社会公厕。2004年11月,第一座生态公厕在南站西路停车场内开放,后新增望童路生态公厕。生态公厕环保、节能,无需排污管道建设等较高投入。粪便经过70多种高效复合菌群的高效生化反应,杀灭病菌和虫卵后形成高效肥料,余液再经处理,成为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排放标准的“中水”。
  2006年在琴桥公厕进行水循环处理技术试点,用水量下降48%,稳定运行期间节水率约74%,开公厕节水先河。其后,对部分公厕进行升级改造,在100多个公厕增设了300个环保型全自动异味处理喷液器。2008年,区内有公厕112座,其中生态公厕2座、特类公厕4座、一类53座、二类49座、三类4座。有残疾人坑位公厕76座、无障碍公厕76座。此外,有农厕43座、便斗29只。
  痰盂、果壳箱 沿街设置痰盂、果壳箱,旨在使行人养成“吐痰入盂”和“果壳废纸入箱”的习惯,保持街区清洁。1962年10月,由市环卫修配厂自制铁壳方形果壳箱282只,箱旁附脚踏开盖式痰盂,既可投废物又可吐痰,放置主要街道旁。铁箱易锈蚀,随自然损坏,未予补放,至1980年尚剩58只。1982年改换陶瓷果壳箱。1985年5月改用铝合金废物箱,中山东路采用地埋式冲洗痰盂。1990年后改用玻璃钢、不锈钢果壳箱,取消痰盂设置。2005年开始使用复合材料制成的环保型果壳箱,包括单桶和双桶,其中双桶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设置,有助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节约。双桶结构容量明显增大,设有专用烟灰缸,增加防火安全性,表面采用金属烤漆,美观耐用。
  家庭卫生设施
  木质马桶 20世纪50年代初,市区居民家庭一般使用木质马桶,每天早晚两次,各家各户把粪便倒入沿街巷定时来到的粪便收集车内。
  抽水马桶 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家庭配有卫生间,安装抽水马桶。
  保洁和清运工具
  人力保洁工具 20世纪30年代,家庭垃圾收集使用扫帚畚斗。每天早晚两次,各家各户把垃圾倒入沿街巷定时来到的垃圾收集车内。1952年开始使用人力手拉垃圾车,分上下午两次收集。1978年全部改用三轮脚踏保洁车。1990年,区内有保洁车154辆。90年代后期,主要马路开始使用不锈钢材质保洁车。2005年全部使用不锈钢材质保洁车,取消木质保洁车。
  机械保洁工具 1978—1982年,使用6辆自制机动三轮小型扫街车,从人力保洁发展到机械保洁。1986年1月,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赠送给市区2辆日产HF-72型扫街车。其后机械扫街车不断更新换代,至2003年,已有8辆机械扫街车,机扫覆盖率达30%。
  粪便收集工具 20世纪30年代,粪便收集使用粪桶。50年代,开始使用手推式粪便收集车。1960年6月,市区第一辆吸粪车投入使用,至1978年发展为18辆。1987年共有机动吸粪车、垃圾车64辆。1990年为113辆。随着抽水马桶普及和排污管道覆盖率提高,吸粪车数量逐渐减少,2000年区内还存吸粪车9辆。
  垃圾清运工具 20世纪50年代初,距离垃圾码头较近的用人力手拉垃圾车清运。距离远的用船只,市环卫处有5~10吨木船138艘。1982年2月使用2吨密封垃圾车3辆,开辟垃圾清运机械化新路。清运垃圾车不断更新换代,容量增加,具备压缩功能。2000年与垃圾中转站相配套,用密封式垃圾清运车,或压块式垃圾清运车,把垃圾从垃圾中转站运往垃圾焚烧厂。
  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中转设施 1980年2月,马园桥西堍建成150立方米垃圾中转池。1988年9月,马园桥西堍建成宁波市第一座室内集装箱垃圾中转站。1991年10月,大沙泥街室内集装箱垃圾中转站建成,后改为后压式。2001年6月,环城西路压缩垃圾中转站竣工。2004年6月,段塘新建压块式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中转站安装垂直式垃圾站成套设备,采用垂直压缩技术,压缩比大,装载效率高,垃圾不脱落,在运输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垃圾终端设施 1952年,濠河、马园桥、老龙湾等地先后建成垃圾码头,由农民撑船到码头装运垃圾和粪便,作农田肥料。1962年5月,濠河新建90立方米储粪池,1978年扩大为150立方米储粪池。1985年占地10亩的南郊垃圾场建成。此后,城区在海曙区周边的鄞州、江北、江东、北仑等地相继建起铜盆浦垃圾填埋场、福明粪便预处理厂、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区垃圾逐渐步入无害化处理。
  其他设施
  1984年6月至1987年12月,汽车队经历下放各区环卫处—收回统一管理—再次下放各区的过程。1987年12月,区环卫汽车队在大闸路成立。1991年5月,区环卫处在环城西路沈家村动工兴建汽车队,占地面积11.74亩,总建筑面积1956.88平方米,造价135.20万元,次年11月竣工,车队从大闸路迁入,投入使用。1994年,环卫修配厂从镇明路搬入,与汽车队合并。此后海曙环卫处陆续添购车、刨、磨、铣、钻、锻、滚床及大型剪板机等机械加工设备,实力大为增强。2003年,沈家村车队场土地被征用,在姚丰工业区兴建新车队(现为海环服务中心下属清运公司),占地35亩,投资3200多万元,设置2幢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标准厂房,除具备停车、储油功能外,还具有车辆大修和改装能力。
  第四节 环卫经费
  1952—1958年,市环卫处收集粪便收入自用有余,上缴数逐年增加:1952年6.70万元,1954年17.30万元,1958年达34.50万元。1959年起有上缴又有下拨款(含经常维护费、基建经费、设备购置费),上缴大于下拨:1959年上缴33.13万元,下拨款6.99万元。1963年上缴32.55万元,下拨5万元。1965年上缴减至7万元,下拨10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上缴款减少,下拨款锐减。1977—1980年下拨大于上缴,4年中上缴21.81万元,下拨33.14万元。1981年起无上缴款,因环卫事业投入增加,下拨款猛增,当年下拨79.78万元。1984年下拨246.82万元。是年,市环卫处将各区环卫所下放给各区政府,环卫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2006年,区环卫服务中心投入环卫经费4774.11万元。
  第五节 环卫队伍
  解放初期,环卫职工多为失地农民和外地逃荒人员。区内环卫职工来源地以温岭、黄岩一带居多,少数是贫民,多数为文盲,大部分居住破旧自搭陋房,生活条件极差。1971年12月,市环卫处第一次向社会招收一批中学毕业生。此后陆续招收上山下乡回城知青、失地农民(土地被征用)、外地或外单位引进人员,环卫职工队伍、年龄、文化结构有明显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卫部门计划招工取消,多招收临时工。1990年后,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环卫队伍。根据海曙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对778名外来务工人员统计,分别来自安徽、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山西、山东、陕西、四川、云南和浙江不发达地区,小学文化程度占70%,少数文盲。这些工人成为城市环卫工作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其中一些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被评为各级先进生产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城市美容师,有的当选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89年、1995年,刘必定、俞连富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陈阿多荣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1985年按省行业标准执行劳动保护标准,职工医疗费按比例报销,环卫部门建造职工住宅区,解决部分住房困难的环卫工人居住问题。在子女入学、家属户籍“农转非”等问题上政府给予特殊照顾。按人事部门规定,职工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解除职工后顾之忧。
  第四章 环境保护
  区境属城镇人口密集地区,20世纪80年代也是工业较集中地区。水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餐饮生活污水。印染、造纸、制草、化工、酿酒等工业生产门类和餐饮企业有的把污水排入河道,如北斗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游泳,到八九十年代就没人敢游泳了。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锅炉燃煤燃油烟气、粉尘、工业固体废物和汽车尾气排放。此外,交通噪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也成为一些地区的问题。所以环境保护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2001年10月成立市环境保护局海曙分局,为市环境保护局派出机构。分局履行区环境监察和行政执法职能,主要负责区级经济主管部门立项及限额以下新、扩、改建设项目审批(或预审)和监督管理,区属企业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及排污许可证发放、排污费征收,区属以下排污单位(含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有毒化学品及噪声、振动等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污染事故、污染纠纷及来信来访调查处理,辖区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场监督管理等。
  第一节 环境监察
  环境监察制度
  区环保分局成立后,建立环境监察制度,主要有公开办事制度、现场巡查监察制度、建设项目环境监察管理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事故污染纠纷及来信来访查处制度等。
  2004年8月,海曙分局与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曙内河保洁队联合调查西塘河、庙前河、泗洲河、庙后河、黄家桥河、南塘河以及胜丰河、蔡家河、祖关山河等,发现主要污染为未开发农村村民生活废水及饲养猪、牛、鸭产生的废水。2005年5月,分局与市城管局内河管理处、市城管局直属大队一起,对后王河、宝剑河、黄家桥河、王南河、启文河、庙后河、庙前河、北斗河等沿河有排污行为的18家单位进行重点检查,发现因市政管道网不配套造成内河污染问题,建议加快市政道路和管道建设,解决污水出路;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排污;搬迁污染单位,减少排污量。
  环保执法专项行动
  2007年协助区政府起草2007年度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四方面专项行动:以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隐患为重点,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以深入开展工业园区环境违法问题查处为重点,确保工业区块良性发展;以开展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行业集中整治为重点,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是年,组织开展“811”环境整治、严查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完成“绿剑”系列行动。还分批开展“海绿一号”、“海绿二号”、“海绿三号”专项活动,对辖区内大部分工业企业、医疗单位多次进行排查,对饮用水源地进行季度巡查,使区内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省飞行监测合格率在90%以上。同时,完善辖区内在线监察监控系统,3家企业(宁波众鑫印染有限公司、TCC宁波佳酿有限公司、宁波京甬进出口有限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全部建成并完成验收,与市环保局联网。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全年共查处8家违法企业,责令关(停)5家,罚款金额为22.50万元,处罚后追缴排污费6.70万元,取得处罚一批、教育一片的执法成效。
  2008年根据区域特点,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绿色护考”、“辐射安全专项检查”、“茶水炉整治”等专项行动,共立案查处违法企业14家,处罚款33.40万元。
  环保日常监管
  2007年组织开展工业小区环保执法专项检查和夜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检查,立案查处未批先建企业2家、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企业2家。根据区人大和区政府部署,开展茶水炉强制取缔工作,在三个社区共取缔非法燃柴茶水炉10个。在国家卫生城市复查期间,组织夜间执法巡查,及时处理信访反映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在月湖菜市场的处理信访反映的问题中,分局坚持依法行政,帮助制订整治方案,配合区政府进行联合执法。是年,共处理各类信访466件,办理和答复市政府提案主办件2件、区政府提案主办件1件、区人大议案协办件1件、区人大闭会期间议案2件、区领导约访件4件、区解难创优信访1件。2008年是奥运之年,为确保奥运期间的环境安全,分局认真梳理重点信访,加大工业企业日常监管力度,排查环境隐患。全年分局共受理并处理信访460件次,人大、政协议案、提案5件,主办3件,全部办理完毕,办复率达到100%,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落实、宗宗有回音”。
  组织精干力量,对区域内的环境隐患企业、重点企业以及在线监测企业进行检查和日常管理。督促2家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企业制订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配备专用防护设备。对在线监控系统普遍存在的设备故障、数据采集不准确、系统不匹配等问题,及时查明原因予以修复,确保在线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第二节 环境治理
  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
  辖区内南郊水厂绝大多数时间从鄞州区北渡泵站直接引水,只在北渡泵站检修期间从祖关山河取水。1992年建成南郊水厂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祖关山河,二级保护区为南塘河),立水源保护区标志牌。祖关山河全长1千米,南北走向,西侧有震丰村民房、市委党校及三层楼下住宅房,东侧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东南侧为南郊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问题是祖关山河附近区域市政基础薄弱,部分排污管网不完善。震丰村30余户村民房及200余户三层楼下住宅房居民生活污水未接入市政污水管道网,化粪池污水直接排入祖关山河,造成水源污染。分局建议市政部门将震丰村民房和三层楼下住宅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行业环境综合整顿
  第三产业整治 针对境内老城区行业特点及污染状况,环保分局对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展开为期三年的行业整顿。从2001年11月到2002年3月,调查“餐饮娱乐服务企业”1300多家,建立全区餐饮娱乐服务企业污染源管理档案。2002年7月下旬到9月底,对区内芝红、澄浪、云乐3个试点社区进行饮食娱乐服务企业专项整治,发出20份限期治理通知书、35份限期改正通知书。各企业按规定安装油烟净化器20个、油水分离器39个。分局会同有关部门,取缔无工商营业执照的餐饮经营户12家,补办临时工商营业执照7家,拆除室外水斗等违章搭建35处,纠正跨门占道营业行为50余起,环保设施整改率达100%。2003年对辖区内近415家餐饮娱乐业进行环境整治,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100份、限期改正通知书38份,停业10家,处罚4家。餐饮业中按规定安装配套油烟净化器经营户80家,完成率达100%。2004年对未完成整改的饮食服务企业继续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检查饮食服务企业400余家,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80余份、限期改正通知书30余份。截至10月底,须整改的68家经营户全部达到整改要求,79家限期治理单位除10家立案查处、3家停业外,其余全部完成治理任务。2005年限期治理废水达标排放单位7个,除宁波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因季节性生产未进行验收外,其余6家单位顺利通过环保部门验收。
  不锈钢加工企业整治 不锈钢行业为区内重要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工艺落后、“三废”污染严重的状况。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局对不锈钢加工企业进行整治,其中海曙段塘不锈钢附件厂和宁波市铁器工具厂两家较大的不锈钢企业,分别于2004年1月和7月关停搬迁。
  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整治 2004年5月至2006年3月,分局会同环保、卫生部门,对区内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感光废物、固体废物、机动车废机油、废铅酸蓄电池)产生企业进行整治,规范企业对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制度。整治以确保环境安全、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规范企业安全储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为重点,实行全方位全时段监管,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城区环境综合整治
  烟控区整治 分局加强烟控区和交通干线两侧烟尘控制区监督管理,多次开展烟尘专项整治,取缔小型燃煤锅炉,加强对城乡接合部焚烧垃圾、油毡、废塑料等执法检查。2002年对小型燃煤锅炉执法检查27次,取缔小型燃煤锅炉7台。2003年检查浴室48家,对29家仍使用手工操作燃煤锅炉或土灶的单位,责令立即改正。2004年立案查处2起违法使用燃煤锅炉单位,处罚金3.1万元。2005年对10家使用手工燃煤锅炉小浴室下达改正通知书,完成整改7家,立案查处3家。2006年6月,分局牵头组织工商、城管、质监、安监、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对102家非法茶水炉下达限期整改通知。8月下旬组织80多名执法人员,两天时间取缔机场路以东74台非法茶水炉。11月初对死灰复燃的55台茶水炉再次予以强制取缔。
  噪声达标区建设 区境作为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市场密布,老企业噪声超标,声环境质量不高。随着城市发展,一些新区未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群众噪声投诉时有发生。区政府提出创建17平方千米噪声达标区,整改中心商贸区和居民区范围扰民固定噪声源。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分局组织力量完成110多家单位调查,对106个固定噪声源进行监测,督促8家噪声超标单位完成整改。2004年4月顺利通过市环保局噪声达标区验收。
  “禁白”整治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本市市区禁止生产和在餐饮行业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告》和《宁波市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规定》,分局持续开展查禁白色污染行动,查禁违法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行为。区内基本无白色污染。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禁养区划分 畜禽养殖业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是农村环境重要污染源。2003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省环保局、省农业厅《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分局与区经济发展局一起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至2005年,环城西路以东区域内养殖场全部关闭或搬迁。
  蔺草焚烧整治 加强稻田蔺草监管,消除蔺草随意焚烧现象,确保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2003年,分局完成区内秸秆资源调研,探索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宁波市惠佳编织品有限公司以废蔺草为燃料的锅炉投入使用,150吨蔺草资源得到利用,节约企业燃料成本4万元。2004年,分局向种植户发出《关于禁止焚烧秸秆的通知》,加强蔺草收割期间执法巡查,焚烧秸秆行为明显减少。
  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鼓楼步行街 2004年上半年,鼓楼步行街开展油水分离试点,香辣居、湘楚人家、金谷大酒店3家单位安装油水分离器,废水处理效果稳定,有机污染物指标明显下降,悬浮颗粒物和动植物油基本达到一类排放标准。
  城隍庙商贸区 城隍庙商贸区域餐饮企业密布,餐饮废水浓度高、数量大,经常出现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现象。2004年8月全面实施城隍庙商贸区“提档升级”工程,川联火锅、东方饺子馆、过桥米线等多家单位顺利安装油烟净化器。五一大酒店、东方饺子馆、云南过桥米线、缸鸭狗、汉理翔、肯德基、必胜客、真功夫餐饮有限公司8家单位隔油池重新改造,安装新型高效油水分离器。亚细亚商城南侧的西厢记和山路十八湾2家单位,安装残渣过滤网,确保排污畅通。市政部门重新铺设排污总管,解决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现象。
  污染源普查整治
  污染源普查 2007年10月,《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正式颁布。污染源普查的任务是,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分局履行区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作用,研究制订《海曙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协助区政府召开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工作安排,争取普查工作经费,招聘普查工作人员,开展普查业务培训。
  2008年召开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部署全面普查阶段工作任务。区普查办开展污染源普查图片巡回展览和普查知识系列宣传活动,深入街头和社区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掀起普查宣传高潮。区普查办先后组织社区普查员和街道指导员培训、宁波大学普查员培训、工业原产排污系数手册使用培训等。普查人员对区内1080家生活源、37家重点工业源、390家一般工业源开展入户普查。区普查办按要求做好数据输入和汇总,及时准确地把普查汇总数据上报国家普查办。
  污染源整治 2007年初配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在辖区内开展餐饮企业和小区噪声污染整治。分局邀请油烟净化器生产维护企业、环评单位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又组织有关部门和街道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调查摸底,调查单位达到1239家。分局对188家单位作了现场调查核实,确定142家需整治的单位,并明确整治内容、职责分工、工作开展方式。对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要求重点整改,对未完成整改的单位按照整治方案开展联合执法。2008年初,分局制订本年度餐饮企业油烟和小区噪声污染等整治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年度整治对象和整治重点。根据街道“属地管理,牵头整治”的原则,分局与区各部门配合,按计划、按步骤对污染严重的“老大难”区域、行业进行逐项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南苑街餐饮企业油烟、噪音污染由来已久。按照“取缔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经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取缔2家无照餐饮,促成群众投诉最强烈的4家餐饮企业整体搬迁,原经营场所全部返租,杜绝死灰复燃。联合执法组还对迎春社区、荣安佳境小区车库非法出租进行集中整治,均取得预期效果,污染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污染物减排2007年初,分局核实环境统计口径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析区内主要污染物的存量、变量、增量,协助区政府起草2007年“十一五”减排工作计划和总体方案,协助区节能减排办公室制定减排政策,责成有关企业与区政府签订减排责任书,重点企业建立“三量”档案和“一厂一档”。分局接手市环境监察支队移交的重点企业后,督促这些企业及时签订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改造合同。至年底,全区停用燃煤锅炉,一家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一家企业实施搬迁,其他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正常,未发现增量和变量。2008年,区政府召开节能减排大会,分设节能办公室和减排办公室,出台《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落实了2008年度30万元的减排奖励资金。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超计划完成,4个老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宁波纸塑包装有限公司、宁波工人文化宫、小新园宾馆等相继拆除燃煤锅炉,累计减少用煤约2600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0.20吨/年,有效地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全年度COD(化学需氧量)减少16.89吨,削减5.29%;二氧化硫减排7.62吨,削减4.63%,均完成年度计划。
  建立环境管理制度
  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制度 分局配合区政府制定海曙区生态环保目标任务书,明确年度环保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
  排污收费 遵照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排污收费和罚款暂行规定》,对辖区内企业征收排污费。根据企业排污申报内容,按照用水总量、污染物排放浓度等因素,确定收费标准。收费项目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排污费统一上缴国库。至2006年,境内20多家工业污染单位和300多家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列入排污申报。2007年全年新增收费单位160余家,每季度实际收费单位突破450家。收费工作人员运用排污申报与排污收费软件系统,按时完成排污单位申报登记工作的电脑信息输入。2008年,排污单位申报范围进一步扩大,排污收费户数增加,增幅为20%。
  辐射管理 2006年,分局对辖区内可能有射线装置的企业、医疗单位进行调查登记,责成备有放射源的市永航消防设备服务有限公司、市妇儿医院、省辐射中心、宁波口腔医院、海曙华美医院等单位按照管理程序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和报批手续。2007年开展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年初联合区卫生管理部门,对37家单位开展辐射安全检查,基本摸清底数,上报辐射单位年度评估材料和工作总结。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 1996年,市政府第44号令发布《宁波市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分局对夜间建筑施工从严审批,同时加强夜间执法巡查,查处擅自进行夜间建筑施工行为,解决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
  建立环境应急预案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增多。分局建立区环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领导小组。预案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方针,加强对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监测监控和监督管理,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减少环境污染事件后的中长期影响,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分局建立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平战结合、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节 环保教育
  2002年后,运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加强环保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分局运用文艺宣传、讲座培训,开展群众性生态和环境保护等科普宣传活动,使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成为社会公共道德和公民行为规范。分局以创建环保模范(绿色)单位为契机,对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多所学校和多个小区、单位建成市环保模范单位。
  2006年,分局与区教育局配合,在学生中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环境保护系列比赛活动。高塘小学、爱菊艺校等5所学校有34件环保公益广告作品参加2006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公益广告设计比赛。2007年,分局以环保模范单位创建工作为契机,与街道和各职能部门一起,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鼓励有条件单位申报市(省、国家)级环保模范(绿色)单位,还现场指导天一家园社区参加创建全国绿色社区活动。为纪念世界环境日,分局配合市局在周江岸社区开展环保“大篷车”进社区活动,指导学校开展主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环保教育周活动。2008年,分局现场指导7个单位申报市环保模范单位,4个学校申报省绿色学校。是年6月1日,为实行“限塑令”的第一天,分局与街道、社区干部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志愿者一起,在南都花城桂花苑小区开展“减少白色污染,建设生态宁波”的宣传活动。活动有环保咨询、法律咨询和小朋友“减少白色污染,共创美好家园”绘画创作等。6月3日,区教育局和分局联合在全国绿色学校——海曙高塘小学主办海曙区“世界环境日”宣传教育周启动仪式,围绕“节约资源,我做生态小主人”的主题进行环保宣传。海曙区所有学校都开展“学校—绿色社区”联建活动,学生利用各种课余时间、节假日到周围社区参与护绿、宣讲等环保实践,把环境教育从学校引入家庭,带进社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五章 社会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然而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可能同时退出历史舞台。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各级政权被称为全能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该管的事又没管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呼声愈来愈强。区政府顺应形势发展,转变管理模式,强化服务功能,搭建为民服务平台,作为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的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谐音“拨一拨就灵”)应运而生,成为区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第一节 服务范围
  81890求助服务中心由区经济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两个“服务中心”联袂而成。1998年8月,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振兴海曙,创办了经济服务中心。2001年8月,区委、区政府又增设了一项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社区服务中心。这两个中心成为构筑区投资、居住高地的两个重要载体,是旨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帮助市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的公共服务平台。进驻81890、服务大厅的职能部门有24个,可办理行政审批、核准等210类事项。中心功能区设有81890服务大厅、81890呼叫平台、81890服务网站、81890失物招领中心、81890爱心超市、81890企业服务平台、81890党员服务中心、81890城区社会管理信息平台、81890培训中心、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81890博士服务站、81890短信求助平台、81890外商投资热线、81890未成年人服务平台、81890月湖老年网、81890志愿者协会、81890加盟企业服务业协会,它是以政府提供公共运作成本,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需求信息服务。至2008年有700多家加盟企业,182项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需求服务。市民只要通过81890求助热线电话、短信或上网点击www.81890.gov.cn网站,服务力量即可应约上门提供服务,政府服务部门会及时帮助解决困难。2008年10月31日,区经济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变更为宁波市海曙81890求助服务中心,为区政府直属的全民事业单位,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拨款,机构级别相当于行政副局(处)级单位,内设办公室、接线部、执行部、运维部4个部门。对于涉及行政服务的职能全部移交给新成立的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行政服务
  经济服务中心成立于1998年8月10日,是政府各职能部门驻81890服务大厅的服务窗口,也是政府行政事务社会化的“超市”,创办之初,仅有区工商分局、公安分局、卫生局、审计局、房管处、地税局、国税局、技监局8个职能部门进驻。随着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相继有统计局、环保局、消防大队、体委、文广局、医政管理、民政、计生、司法、城管、劳动、教育、人才交流、妇联、总工会、政府采购等24个部门进驻中心,27个服务窗口在服务大厅集中办公。经济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是“方便企业、服务经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承诺是“首问责任、公开办证、限时办结、规范收费”。主要职能是: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资料库,建有www.81890.gov.cn网站,为企业项目考察、评估、决策提供依据;准入服务,把与企业注册登记、落户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进驻中心窗口,采取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后续服务,为改善海曙区投资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信得过企业”挂牌制度、“区领导联系骨干企业制度”等。服务大厅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各部门做到“三亮”(亮工作人员牌号,亮办证程序,亮收费标准)。2003年1月1日,推出企业开业行政规费全免,凡来区注册的经济主体,不管个体工商户还是责任公司,都一律免除开业过程中的各类行政规费。此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这在全国首开先河。
  81890求助服务
  81890求助服务中心是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旨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培育家庭服务市场,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解决信息供需不对称,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81890是以政府提供公共运作成本,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平台。基本运作方式是将市民需求信息与社会服务资源实现有效对接,以市场化操作方式解决市民生活难题。市民只要通过81890求助热线电话或上网点击www.81890.gov.cn网站,服务企业即应约上门提供服务,政府服务部门会及时帮助解决困难。81890简便易记,服务优良,成立以来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已成为全市性市民生活服务平台。
  81890的服务宗旨是“便民利民,有求必应”;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目标是“让人民群众百分之百满意”;服务措施是“三个全”,即“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跟踪监督服务”;服务方式是通过电话、短信、网站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各类服务;服务模式是“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81890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为广大市民提供各类需求服务。一是整合政府资源,通过81890及时将市民对于城市公共管理的呼声、意见和建议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单位,协调、监督相关问题的解决。通过服务网络,81890与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互动,各职能部门以及一些政府搭建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单位,都能及时地回应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二是整合市场资源,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三是整合社会资源,使一大批有志于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志愿者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全区组建了1000余名有一技之长的81890红帽子志愿者队伍,为市民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
  政府、市场、社会构成81890为民服务的三支主导力量。三者力量构成一个立体服务网络。通过81890平台的聚合和释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需求。基本形成社区10分钟、城区半小时、市区1小时的生活服务圈。
  服务板块(系统)
  81890服务大厅 针对投资者在办理企业登记过程中,涉及好多个部门而且职能相互交叉,办事程序繁、收费项目多、收费标准缺乏公开性、透明性的实际情况,区经济服务中心建立81890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变“以政府为中心”为“以企业为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办证服务。政府的相关职能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
  廉政投诉中心 2000年6月在服务中心成立廉政投诉中心,为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派出机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各经济主体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其三大职能是:96178廉政投诉、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机关效能建设投诉。2008年12月,廉政投诉中心并入海曙区行政服务中心。
  81890呼叫平台 2001年8月18日成立,以“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跟踪监督服务”的措施为市民提供服务。
  中国81890服务网站 2001年8月成立,为81890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之一。中国81890服务网站成立以来,点击量超过2456万人次,网站由10大板块组成,涉及85大类的内容,信息量多达100多万条。
  81890培训中心 2002年5月设立面向全国的社区服务培训中心(即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宁波>社区服务培训中心),对服务行业中的各类服务人员进行标准化训练。至2008年,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次。
  81890服务业协会 2002年5月成立,协会会员遍及全市11个县(市)区,有700多家会员单位。
  失物招领中心 2002年12月成立,解决“拾物有地方交,失物有地方领”,包括失物信息发布、保管、认领和无人认领处理、网上失物招领信息渠道等。至2008年,共受理失物、拾物1716件,办结认领1081件。
  城区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 2003年6月开发,投资500万元。2005年初,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计划,2005年4月通过验收,并全面投入应用。2006年7月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软件系统专家组组长何新贵领衔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政府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产物。
  81890月湖老年网 2003年1月成立,是宁波市第一个专业老年网站。
  81890在宁波广播电台阳光之声频道《爱晚亭》栏目 2003年1月开通,是一个为老年人提供各类需求服务的综合性的专题栏目。
  81890在宁波广播电台经济娱乐频道《社区天地》栏目 2003年2月开通,是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娱乐频道推出的一档综合服务类广播栏目,为市民提供各类咨询和生活服务。
  81890《东南商报》专版 2003年8月设立,主要内容有加盟企业推荐、81890民情速递、81890服务新闻专题报道等。通过这一专版,缩短平台与居民间的空间距离。
  81890爱心超市 2004年9月成立。社会上部分居民、企业通过此平台可将多余或闲置的生活用品及企业积压的民用产品,捐赠给有添置生活用品需求的部分困难群众。
  81890党员服务中心 2004年8月设立,向党员提供咨询服务,转接组织关系、接待困难党员求助申请,办理党员活动场所借用等。
  博士服务站 2004年12月与宁波博士联谊站联合组建,将大中院校博士、教授、专家相关信息与政府、企业、学校的需求信息实行有效对接。已吸纳博士、教授、专家600多名。
  首问责任制软件 2004年12月开辟,实行“首问告知清单”,口头答复改为书面答复。
  81890短信求助平台 2005年3月与移动公司联合开发。市民只要把求助内容以短信发到0574—81890,81890接到市民的短信求助后,就进入受理程序,或电话、或短信回复。
  81890志愿者协会2004年12月22日,成立宁波市海曙区81890志愿者协会,组织会员参与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
  老年人应急呼救系统 2005年3月建立,为居家养老的高龄单身或体弱多病老人解决生活及安全问题。特制的“一键通”话机把“81890”做入到蓝色大键中,且有免提功能。老人有事只要按下这个键,信息就会传递到81890,81890当即与求助人联系并提供相应的需求服务。如果老人体弱到连一键都不能摁,只要想办法使话筒处于脱机状态(也可把电话推翻),8秒钟之内,电话会自动接通到81890,平台工作人员则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他们的相关管护人员上门看望救助。至2008年已有4800多名老年人纳入应急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9万余人次。
  外商投资热线 2005年4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专门为外商及外资企业提供咨询、投诉和求助服务的热线电话“96319”归并到“81890”求助服务平台,面向全市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零距离、个性化的服务,已受理外商求助事项2000余件。
  81890未成年人服务平台 2005年7月成立,根据未成年人的求助特点以及身心成长的特点,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包括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购物消费、生活常识、心理咨询、学习知识以及做好事、献爱心方面等服务。
  宁波市81890710流动党员服务中心 2007年2月11日成立。依托81890求助服务平台和网站,设立81890710热线电话和服务平台,设有流动党员服务网www.81890710.gov.cn,无偿为全市流动党员提供信息服务。实行全天候(24小时)、全方位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党务、生活、公共事务三方面42大类402项,并全程式跟踪监督,确保服务质量。
  81890企业服务平台 2003年10月初建。2007年8月由海曙区委、区人民政府投资重建,开通81890企业服务热线、81890企业服务短信和81890企业服务网站(www.81890780.gov.cn)。通过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无偿为辖区企业提供服务。辖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81890企业服务平台寻求帮助。
  来甬就业短信服务平台 2007年8月,81890与宁波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为前来宁波务工就业的外来人员及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在进入宁波的三个高速入口处设立机站,每天发出4000余条服务信息。有手机的外地人员进市区就能收到短信:“找工作请咨询政府免费设立的劳动力市场或社区服务站。求助服务请拨81890000,流动党员请拨服务专线81890710。”来甬就业者一进宁波就能感受到宁波这座城市的爱心和81890带来的温馨。
  81890文明创建平台 2007年8月,宁波市文明委在81890服务平台建立81890文明创建平台。81890文明创建平台在市文明委办公室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承担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信息收集、反馈任务,协助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信息处理和督查工作。
  81890光明电影院 2008年2月开设,专门为盲人朋友提供免费“观看”电影服务。81890为了弥补盲人视觉的缺陷,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特地开设了光明电影院。为让盲人朋友“看懂”电影,81890服务中心特意请来电视台、电台人员指导,对放映员进行心理、语言、技巧等方面专门培训,还组织了2000多名服务义工。
  宁波市81890党员志愿者指导中心 2008年3月成立。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建立了全市党员服务中心“服务月”和“服务日”活动制度(即每年3月份为“服务月”,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上午为“服务日”)。目前全市有1018个分中心,10多万名党员志愿者。
  宁波电视台二套开设81890生活栏目 2008年6月在宁波电视台二套开设25分钟81890生活栏目节目,主要服务项目有老百姓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帮助解决的公共事务类需求;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服务;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碰到麻烦事,如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等可以在此栏目中曝光。
  81890光明图书馆 2008年7月,应盲人朋友渴求文化生活的需求,81890与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合作,开办81890光明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分馆)。图书馆设立在海光大厦六楼,有专职管理员和服务义工,盲人朋友们可随时借阅图书,也可通过结对志愿者办理借阅手续。
  81890光明网吧 2009年5月开通。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支持下,实现了盲人上网梦想。81890光明网吧具备普通网吧的基本功能,同时针对盲人特殊性,安装了语音软件,盲人在导网义工的指导下能顺利实现上网,在网上看书、查看新闻、查阅资料、网上聊天、写文章等,为盲人走向世界、融入社会提供了重要服务平台。
  第二节 加盟企业
  2001年8月至2008年12月,81890加盟企业从开始时的90家发展到700多家,包括家政服务、水电维修、家电维修、房屋工程、房产服务、交通旅游、教育培训、婚庆礼仪、住宿餐饮、丧葬服务、美容保健、医疗服务、法律服务、理财服务、劳动就业、购物消费等18大类182多项服务。
  增加就业岗位
  加盟服务企业多为社会服务性企业,就业门槛不高,81890鼓励企业新增加的岗位多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至2008年,加盟企业的就业岗位从平台建立前的4810名增加到25400多名,其中吸纳下岗人员6600多名。
  推动服务产业发展
  81890作为服务产业的孵化器,培育了服务产业,规范了服务市场,丰富了就业资源。加盟企业的营业额从2001年成立时的332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94亿元,缴纳税收从成立时的208万元增加到1753万元,均增加近10倍。优质的生活服务环境,又刺激新的服务需求,拓展了新的产业领域。
  促进城市环境和公共管理改善
  过去城区服务信息小广告满天飞,见楼道就贴,见门缝就塞,质量没有保证,服务中出了问题,服务对象有意见,也找不到责任人。通过81890,政府及时了解市民需求动向以及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不足,找到了改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契机。不少反映市民生活的公共事务类求助,逐渐向81890分流。为生活小事找110指挥中心求助的现象明显减少,使有限警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第三节 管理制度
  81890建立一整套信用管理制度,用以保障加盟企业的服务质量,树立服务行业的诚信形象,较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服务企业约束制度
  81890与加盟企业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协议,与服务对象有认真的质量回访制度,对服务企业实行严格的监控,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向社会重点推荐,对失信企业实行惩罚,促使服务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在服务回访中,如果有服务对象对企业有一次不良信誉记录,就给予黄牌警告,两次亮红牌,三次解除加盟关系,逐出81890服务网络。现在已有3家服务企业被解除关系。这种机制融服务与管理于一体,促使服务行为逐渐走向规范。
  教育培训制度
  设立面向全国的社区服务培训中心,对服务行业中的各类服务人员进行标准化训练,要求加盟企业新增就业人员上岗前都要接受中心培训,为造就规范服务队伍打下基础。宁波海曙蓝孚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乐乐园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东方月嫂家政服务部等发现“月子保姆”发展前景令人看好,便挑选人员委托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几十名正规“月嫂”,一进入市场就很受欢迎。如今,“月子保姆”已成为这些家政服务公司的一个招牌服务业务。
  服务质量保证制度
  聘请81890服务法律顾问和消费者服务质量巡视员,专门处理因服务质量和价格等引起的纠纷。建立81890接线受理情况义务监督员队伍,对服务平台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行每月一次评估。成立81890服务企业协会,实行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为确保办好每一件求助事项,建立了一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02年4月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10月制定家政企业等级标准和家政从业人员资格星级标准,2007年1月制定81890五星级服务标准、社区信息化服务标准,2007年10月制定家庭服务业分类标准及执行标准,同时对宁波市家政服务业的价格信息进行全面调研,出台《价格信息》。
  内部管理制度
  81890求助服务平台对市民求助,不管所办理的事项有多烦、多难,绝对不能说一个“不”字,必须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做到来电必接、有问必答、有难必帮、处事必果、违规必究、办结必优。要求工作人员会讲宁波话、普通话、英语,适应与不同求助对象进行交流的需要。对进驻单位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对不适合窗口工作的人员,要求派驻单位及时调换。中心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与单位奖惩挂钩,符合考核要求,中心发放月考核奖。
  专记
  “81890”
  城区西门口海光大厦门楼上,耸立着一组巨大的数字“81890”。这个老百姓记得最牢、用得最多的数字,是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这里就是宁波市海曙81890求助服务中心,也是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的所在地。
  海曙区是宁波以至浙东地区传统的商贸中心,宁波市市政府所在地。区内机关单位众多,中外商家汇聚,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城区管理和服务任务十分繁重。与国内很多地方一样,海曙长期来受到企业服务与居民需求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居民不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求助也不能完全满足。市场上有好的服务单位,拥有优秀的服务资源,却缺乏业务来源,不能适时推销自己。一些“游击队”乘虚而入,每天在小区、楼宇里散发小广告,以廉价服务及信誓旦旦的承诺为诱饵,提供的却是低劣服务。虽然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推出不少服务热线,但这些热线号码不上口,难记住,居民在关键时刻还是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一些居民对政府办事政策和环节不了解、不熟悉,加上有些政府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更增添群众不满。
  2001年8月18日,海曙区政府审时度势,以政府信用搭建桥梁,成立了81890求助服务中心,以相关政府部门、各类加盟服务单位及“红帽子”志愿者队伍为服务后盾,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帮助为切入点,在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通畅的桥梁。81890作为政府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的跟踪监督服务,帮助老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大事小事,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培育了相关产业,创造了求业机会,也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81890到底灵不灵?下面一些事例很能说明问题。
  求助热线和服务网站开通那天,适逢星期六。家住西门街道的丁先生当晚在电视上看到这一消息,想起附近一个化粪池盖子破损,污物外溢,居委会换了个水泥板盖子,很快又被汽车压碎。他试着拨通81890电话,提出能不能彻底解决。第二天被告知,管这个小小盖子的竟有六七个“婆婆”。正当丁先生和附近居民认为“这回又没戏了”时,市政部门派来工作人员,不仅把化粪池盖子换成铸铁的,还用水泥浇固旁边的路面以防止再次被汽车压坏。丁先生感慨地说,想不到81890还真灵,这么快解决问题。
  有位刘老先生要拍摄身份证专用人像照,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就向81890求助热线求助,要求上门服务。服务中心获悉后,马上与加盟企业宁波好好艺术摄影楼联系。当天中午,影楼上门为刘先生拍了照。老人一高兴,还特意加拍了一组彩照。
  从上海到宁波的列车过了余姚,一个外地姑娘向操一口“石骨铁硬”宁波话的邻座打听是否知道宁波市区培训日语的成人教育学校。邻座答不上来,就告诉她有个81890,有求必应,“百姓最小的事也管”,可以打个电话试试。姑娘迟疑地拨通了81890。电话那头听了情况,叫她先挂机,过一会再与她联系。车快到宁波站时,手机响了,是81890打来的,告诉她两个日语培训机构的电话号码。姑娘联系上学校后非常高兴,说没想到81890还真灵。
  2005年6月21日,是王中老丈人七十大寿。老丈人想要温州的女儿一家人都来。6月20日,王中接洽了一笔业务,定于第二天午后签订合同,就半夜三更驾上本田雅阁车去温州接姨嬷(宁波话,妻子的姐姐),以便第二天中午前返回宁波。车在奉化上高速,不久突然前面货车上掉下一个有木包装的减速器,正好被雅阁撞上,雅阁底盘破裂,动弹不得。王中赶快向96122和110报警,当时正是午夜一点半钟。110告诉他,尾灯警告讯号全打开,人离车到安全地方,过一会就来拖离。他说:“什么拖离?不给我满意说法就坚决不让拖离,不然我怎么索赔?”交警说,不让拖离就没办法。他又向保险公司报告,回答是96122或110先到现场才能来。他给家中妻子打电话,妻子要他打81890。他拨通81890:“我要看你们81890管不管?”81890服务员听完王中诉说,表示可以帮助,但要王先生配合。王中连说“那当然,当然”。81890联系96122,沟通后告诉王中,应该配合交警及时拖离,交警会作详细记录,作为你索赔依据。不然你再等4小时,造成路阻,还要以交通肇事案处理。王中如梦初醒,连连说“我听您的”。时隔不久,王中的雅阁旁出现交警和保险公司人员,把雅阁小心拖离。保险公司人员告诉他,错全不在他,可以放心。王中回城又接到81890来电:“王先生,事故处理得还满意吗?”他感到人间充满阳光。
  “我是来宁波的外地驾驶员,柴油没了,你们能帮忙吗?”“请问哪里能找到懂英语的导游?”……甚至钻石戒如何辨真伪优劣,“白驹过隙”的意思及来历等诸如此类意想不到的问题,都难不住81890,都会给出满意的答复。水管破裂、管道堵塞、家电维修以及为孩子请家教、找保姆等等市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只要找81890,都能得到顺利解决。81890求助服务的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99.87%。
  支撑81890热线服务平台的是三方面资源和一个信息库:政府资源,构筑了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市场资源,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和加盟企业的服务实现“对接”;社会资源,“红帽子”志愿者队伍,为市民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庞大的信息库,导入数据超过200多万条。这就是81890如此之灵的关键。
  81890成立以来,2001年的日平均求助量只有40个左右,后逐年递增,2002年日均达200个左右、2003年400个左右、2004年600个左右、2005年1000个左右,至2008年已达到2000个左右。81890还为700多家加盟企业带来2.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安置下岗职工6600多名。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81890“便民利民、有求必应”的服务宗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群众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目标,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线,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群众解难解困办实事的典型,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家诚信服务优秀单位”、“全国优秀社区服务中心”、“国家级巾帼文明示范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政府创新奖”等77项荣誉。2005年6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视察81890时称赞:“你们很有办法,工作有创新意识,为百姓办了一件实事。”
  第六章 物业管理
  1994年以前,区内没有正规的物业管理,一般由物业开发单位后勤部门负责物业日常维修、环境维护等工作。1994年8月,新街小区率先进行物业管理试点,随着城镇住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物业管理逐渐推广。具有条件的住宅小区都引进物业管理,由区建设局下设小区办公室管辖。1996年,新街小区和联丰南区获“全国优秀(示范)住宅小区”称号。同年,市出台《关于推行市区住宅区物业管理的若干意见》,物业管理走上正规化管理轨道。
  1998年7月,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成立,负责辖区内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行业的具体事务。截至2001年底,区共有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72个、大厦11幢、别墅小区2个,物业管理粗具规模。2004年,区注册且有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共35家,其中有国家一级资质企业2家。至2008年,实施物业管理的总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注册在海曙区或在海曙区拥有管理项目的物业公司共计68家,其中一级资质的10家、二级资质的6家,管理着全区200个物业项目(住宅类131个、非住宅类36个、综合类12个、单项委托21个)。全区共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116家,业委会委员约1290名。
  第一节 管理实施
  政策法规管理1996年7月,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行市区住宅区物业管理的若干意见》,确定物业管理行业规则。1997年4月,市物价局发布《宁波市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和《宁波市物业管理综合服务收费资质管理考核评定办法》两个文件,明确物业管理收费行为。1998年6月起,市第一部物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执行市规定的政策法规。
  2000年9月,海曙物业办公室首次尝试在物业管理行业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龙柏花园小区通过物业管理招投标程序,成功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打破了物业管理“谁开发、谁管理”的局面。2001年4月,区政府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广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试行意见》,探索出一条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具体操作流程。2001年11月,市房地局出台《宁波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暂行办法》,明确物业管理招标范围、评委库和评委回避制度、确定投标入围单位等主要问题,物业管理行业竞争机制建立。市物价局还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陆续发布《关于规范建筑装潢垃圾清运费的通知》、《关于规范物业管理公共水电费分摊行为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宁波市区实行物业管理招投标的普通住宅小区综合服务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物业管理各项收费标准。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9号《物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配套施行《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出台《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2005年1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10月,《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07年10月起,《物权法》实施,物业管理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物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所属的各项制度基本确立。
  老住宅小区管理 2000年开始,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未实施物业管理的老小区实施专项整治,这些老小区共47个,都是1996年前开发建造的,并在整治后对符合条件的22个小区实施物业管理。
  针对老小区物业管理难的特殊情况,区主要从三条途径为其寻找合适的物业公司:由街道所属的物业公司接管;由实力较强的物业公司就近接管;成立老小区物业管理专营公司。2003年成立首家老小区物业管理专营公司——宁波海曙经纬老小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初正式入驻假山苗圃和咏归郎官两个小区。
  为巩固整治后小区成果,探索并建立“两奖励三扶持”的政府扶助措施,即配套奖励政策、保洁奖励政策和过渡缓冲期政策扶持、护楼员政策扶持、经费补助政策扶持。从2007年起,尝试推行“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业主自治”为核心内容的老小区物业管理“菜单式”服务新模式,推进老小区物业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2008年6月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海曙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并开始施行《宁波市老小区物业管理补贴考核评价办法》。
  第二节 服务范围
  区物业管理办公室主管全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行业管理,对各物业公司进行考核、评等、监督等。物业管理服务包括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管理综合服务、房屋共有部位和共用设施日常维修服务。
  物业管理综合服务 内容包括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公共绿地、花草树木的养护管理;公共秩序维护;除房屋本身共有部位和公共设施外业主共有的公用配套设施和相关场地的维修、养护和管理;物业的档案管理;合同约定的其他公共性服务。
  房屋共有部位和共用设施日常维修服务 内容包括房屋本身防水层、外墙面、门厅、楼梯间、走廊通道等共有部位和公用污水管、雨水管、废水管、空调落水管、电梯、照明、防盗、消防等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养护和管理。
  第三节 企业选介
  宁波市亚太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4年8月,主营物业管理服务,注册资金500万元,国家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公司从宁波第一个物业管理小区——新街小区开始起步,经过十余年发展,取得了都市仁和、天一豪景、天一商务中心、中信银行大厦、恒隆中心、SNEC总部大楼、北仑国际商业中心、农行大厦、提香公寓、半岛华府等一批高档商务写字楼、高档公寓的前期物业管理权,管理面积近430万平方米,有职工1300多人。管理类型集商务写字楼、酒店式高层公寓楼、涉外别墅、商场于一体,为区内管理办公楼最多的物业公司,宁波市最大的综合性物业管理公司之一。
  宁波银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7年1月,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500万元,宁波地区最早成立的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之一。2000年在宁波率先通过CQC质量认证中心ISO9002:1994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在浙江省同行业中首届通过ISO14001:1996环境体系认证(已完成转版认证工作)。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评定为浙江省首批国家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公司管理物业类型涵盖住宅、商铺、办公楼、商住楼、别墅、工业区等。管理面积600万平方米,项目遍布甬城三江六岸,并向其他省市辐射。管理的住宅项目“生活新境”和“世纪城”被评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办公楼项目“外滩大厦”被评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别墅类型中“国际经贸园区”被评为宁波市四星级花园式居住区、治安防范五星级小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