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城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78
颗粒名称: 第五编 城区建设
分类号: F299.275.5
页数: 115
页码: 185-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中的多个方面,包括建设规划、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道路、桥梁、排水与排污、地下管网、公用事业、城区用水、电、燃料、照明、机动车停车场、城区绿化、公园绿化、广场绿化、附属绿化、绿化管理、住宅概况、传统民居、现代住宅、住宅制度改革以及住房保障和房屋拆迁等。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城区建设

内容

海曙城区历代为州、府、路、县治地。唐长庆元年(821)筑子城(内城),周长420丈,南建谯楼(后名为“海曙楼”),北建州衙,民居子城外。有大街(今中山路)、车轿大街(今药行街)等干道。乾宁五年(898)筑罗城(外城),周长18里,自此宁波老城区基本定型。民国时期全面拆城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废墟重建、旧城改造,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宽敞的马路代替了当年狭窄的街巷小弄,众多的高楼大厦代替了随处可见的低矮木结构房屋,一个个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如今的海曙既是繁华的商贸之地,也是市民宜居之城。
  第一章 建设规划
  境内为历代政权治地,2008年底依然是市级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市的行政、金融、商贸、交通、信息、科技、文化和涉外中心。海曙片区建设的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关系到宁波城市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规划编制
  境内城市规划始于民国14年(1925)制订的《市政工程计划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制订《宁波市都市计划》,1986年制订《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确定“把宁波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1994年制订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00)规定以三江口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不同职能的城市功能区。境内三江口地区为行政、商务中心区(CBD),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服务、科技和信息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城西为生活居住区,西郊路以北为电子工业和仓储区,段塘地区为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区。2004年制订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其目标是科学规划、精心建设,着力构筑功能完善、产业聚集的高品质商贸商务区和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的高品位都市生活宜居区;同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营造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新形象。
  海曙片区分区规划
  海曙片区分区总体规划结构形式是“一核二轴三心”,即以主要道路、江体为基本骨架,形成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利用余姚江、奉化江生态廊道,以及月湖景区、南郊公园大型生态公园,通过与自然水体、绿化隔离带、公园等开敞空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城区的整体形态。
  一核 市级核心,即城市核心商贸商务区。总体范围约4.5平方千米,包括核心区及核心拓展区。核心区为奉化江、余姚江、解放路围合的核心区域。延伸至望京路—长春路以及鄞奉片形成核心拓展区,由和义路、天一广场、城隍庙、莲桥街、月湖以及鄞奉路等市级核心功能区块有机组合而成。重点发展金融、商贸、商务、文化、公共服务功能,作为宁波城市的发展方向。
  二轴 市级主轴,即沿江纵向发展主轴和沿中山路横向优化主轴,发展沿江商务、文化、生态与休闲等功能,优化沿中山路金融、商贸、商务、文化等功能。在城市功能拓展和发展形态上与“核心”交相呼应,形成立体的城市发展空间。
  三心 城南区级中心,主体指环城西路以西、新典路以南、通达路以东、环城南路两侧区域,形成以商贸、物流、时尚展示为主的区级公共建筑中心。城西区级中心,机场路以东、丽园路以西、蓝天路以北和胜丰河以南区域,形成以商贸、商务、体育、生态为主的区级公共建筑中心。城北区级中心,环城北路以南、环城西路以西、机场路以东、通途路以北区域,形成以商贸、商务、办公为主的区级公共建筑中心。
  “中提升”战略规划
  和义大道滨江休闲区 东起宁波影都,北临余姚江,西至解放路,南到和义路,总用地面积约10公顷,规划为集商务、商业、文化及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块。
  莲桥街文化商业综合区 东起小沙泥街小区,西至开明街解放南路,南临灵桥路,北到大沙泥街,总用地面积约9公顷,规划为集商务、文化、居住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块。
  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 北起萧甬铁路,南至丁家桥,东临奉化江,西至南塘河,总用地面积约160公顷,规划为以居住和商务为主,兼容娱乐、历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块。
  月湖西区历史街区 北起中山西路,南至共青路长春路口,东临月湖,西傍长春路,总用地面积约54公顷,规划为以居住为主,兼有文化、商务等功能的城市功能区块。
  郁家巷历史街区 东南临解放路新线,西接镇明路,北靠县学小区,总用地面积约2.60公顷,规划为集城市文化、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块。
  铁路南站客运枢纽区块 规划以铁路新南站建设为中心,用地面积约150公顷,将客运南站打造成高效、便捷的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公交零距离换乘的现代化客运枢纽,使之成为集交通、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标志性的城市功能区块,提高人民群众出行质量,塑造宁波市城市新形象。
  非成套房改造计划
  土地储备改造方式 厂堂街地块、横河街地块、西河街地块、孝闻巷地块。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式 南郊路地块、尚书街地块、文昌街东侧地块、秀水街地块。
  市场化运作改造方式鄞奉路地块、月湖西区。
  增配改善改造方式 广仁街地块、解放南路18弄1号、南永宁巷地块、孙文英小学扩建地块、紫金小区内部分。
  “城中村”改造
  区内尚未改造的旧村有联丰村、双杨村、西成村、姚丰村、后孙村、震丰村、望春桥村和段塘村等。规划从物质形态的改造入手,建设现代文明社区,成为与城市相融合的城市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农村城市化。
  统一规划 依据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和村民安置需求,实行统一规划、布点,合理安排村民住宅安置地块。打破原村行政界限,采取集中联建,与城市配套设施实现共享。按城市住宅小区标准进行安置地块建设,原则上采取就地安置或就近安置。需要异地安置的择优选取,减少拆迁矛盾。
  分步实施 重点改造城中村,按旧城改造要求操作,采取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实行全部拆除、整体改造。对城乡接合部的城边村,结合城市拓展及时消化,尽可能提前安置,合理解决困难户问题,实行延续发展、逐步改造。
  第二节 规划实施
  天一广场
  天一广场东起车轿街,西至开明街,北沿中山东路,南临药行街,总占地面积19.60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城市绿地3.56公顷,是国内一流的融休闲、商贸、旅游、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商业广场。天一广场包括10个大型商业区和1个中心广场,占地面积3.50万平方米,有景观水域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总长200多米、最高喷水40米的音乐喷泉和高20米、宽60米的大屏幕水幕电影。所有建筑沿中心广场环形布局,南北以中山路口为轴线呈对称分布,西南斜轴线从开明街路口直通三江口。天一广场有亲水、绿色和现代三个主题,绿化率达32%。
  鼓楼步行街
  鼓楼步行街是集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南起鼓楼,北连中山广场,东至军分区驻地,西抵呼童街,总占地面积3.65公顷,总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商城以公园路为主轴线向两旁延伸,形成多重空间,并采用连廊、过街阁道和天桥,将8幢两层建筑连成一体。牌坊、石桌、石椅以及中国园林式的绿化布置,形成传统街市的独特风貌。两旁商店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精细外墙木装饰,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感。
  城隍庙步行街
  宁波府城隍庙又称郡庙,历来就是商贸活动的场所。20世纪80年代,庙中辟为商场,后来大门至大殿设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风味小吃的美食城,又在四周建成传统建筑风格的城隍庙商城、亚细亚商城、商业步行街等,形成了布局完美的城隍庙商贸休闲步行街区域。城隍庙步行街与天一广场相邻,两者成一片,成为宁波市最具影响与辐射力的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美食于一体的商贸区域。
  月湖改造一期工程
  工程范围西起共青路、偃月街,东抵镇明路,北起迎凤街,南至三支街,总面积2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公顷。以“整治湖水、以绿为主、恢复景点、逐步完善”为宗旨。市政工程项目完成环湖“七路一桥”改建,改造道路7万平方米,完成环湖污水截流及河坎整修,月湖相关水系清淤除障。园林绿化项目完成月湖园中园建造,重点对柳汀、雪汀、芳草洲、芙蓉洲、月岛、竹屿、菊花洲、松岛、花屿、烟屿等“月湖十洲”景点进行各具特色的铺绿设景。文物保护项目完成修缮宝奎巷、银台第、大方岳第等优秀古建筑附属工程11处。
  月湖西区
  月湖西区保护改造规划用地位于宁波老城区西南,保护规划确定为历史街区。地呈南北方向展开的长条形,东临月湖,西濒护城河,南接火车站,北依中山路,柳汀街从中东西向穿过,面积54.30公顷。月湖西区为宁波老城区现存最大一片历史街区,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规划确定月湖西区用地功能定位保持以原有居住为主、兼具城市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综合性功能。在空间结构上,保持“二个中心、外环一轴、多元节点”,确定月湖西区北端的民居群落和南端的文化商业综合体两个中心,建成近代建筑文化展示区、城墙遗址公园、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综合体、传统文化展示区、马衙漕芳草洲休闲活动区、偃月街北端街头绿地等。在整个规划用地范围内限制汽车通行,加强步行系统。
  火车南站
  2006年9月进行《宁波市铁路客运枢纽站及周边地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将对宁波火车南站进行大规模改造,建成中心城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在形态、技术、设计理念等方面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铁路宁波站为萧甬铁路末端,现有月台3个、轨道5条,候车室及票房等站房面积2900平方米,日进出客车24对,年发送旅客800万人次。随着甬台温铁路、杭甬客运专线和远景规划沪甬跨杭州湾铁路、甬金铁路引入,始发客车和通过客车将大量增加。预测2015年旅客发送量将达到1350万人次,2020年达1900万人次。根据规划,改建后的宁波站将有站房5万平方米,比改建前扩大16倍多,月台增至8个,站场轨道增至14条。规划地下部分是改建亮点之一,下二层、下三层为地铁。下一层为地下集散厅,面积1.30万平方米,作为进出站旅客换乘场所,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市区公交以及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
  镇明路
  镇明路位于月湖景区东缘,是宁波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设计范围北至中山路,西至镇明路,东南至解放南路,总用地面积58公顷。设计目标为月湖景区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集餐饮、旅馆、娱乐、办公、书画廊、文化旅游、特色商店于一体,区域总体发展定位为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内涵深厚、配套功能齐全、以发展旅游和文化为中心的综合街区。
  宁波中山路
  规划项目范围东起东外环路,西至绕城公路,全长12千米,规划面积300公顷。境内为东起东门口西至绕城公路一段。规划内容包括:完成中山路总体城市设计方案,重点对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特色等进行设计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区段及建筑设计和改造整治方案的范例与规划设计导则,完成中山路重要区段、主要道路节点、交叉口、中心公共广场的总平面设计及新建或改造主要标志性建筑的概念性设计方案。
  和义大道
  和义大道项目是三江文化长廊的核心组成部分,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项目位于和义路沿江边至解放桥边,总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以规划中的开明桥为界划分1号地块和2号地块。根据设计方案,和义大道项目1号地块占地3.80公顷,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配置宁波万豪酒店、宁波万豪中心等国际五星级酒店和国际甲级写字楼。2号地块工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为沿江的商业休闲区,将引入各种世界著名品牌来此经营,配合绿化、景观、滨水等特点,打造城市新的商业亮点。1号地块万豪酒店·万豪中心于2008年建成开业。2号地块于2006年度完成全部拆迁工作,并完成设计方案,2007年开始施工建设。
  第三节 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始自民国9年(1920)鄞县的宁波市政筹备处。16年(1927)析鄞县城厢设宁波市,成立市政府工务局。20年(1931)撤市复县,由县政府建设科负责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市人民政府设实业局,次年改建设局,1957年改为城市建设局,1978年成立市城市建设规划处,1985年改为市城乡建设规划局。1996年5月成立宁波市规划局海曙分局,负责辖区内的规划管理。
  1995年8月,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发布《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6年4月起施行,分别于2004年、2006年两次修改。条例内容分为总则、城市规划制定、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凡海曙区规划区内建设必须遵守这一条例。1998年11月,市规划局发布《关于启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的通知》,1999年2月起正式施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作为施工依据和商品房预售许可凭证之一,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后到发证单位换取。1998年下半年开始试行《宁波市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规定》,1999年1月全面实施。2000年7月实施经修订后的《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定在规划间距上把原按日照时间为主的理论操作改为明确的建筑间距控制,其中南北向条式多层住宅间距为建筑高度的1.10倍,新区不小于1.25倍。2002年8月,市政府发布《宁波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2002年10月施行。其中规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2006年10月起,在市区范围内,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全部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区管辖范围内城市规划管理行政处罚权划转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2005年7月,市规划局制定《宁波市规划局推行“阳光规划”的实施意见》,实施规划公示制度。规定有关分区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在项目批前(批后)需向市民公示,听取利害相关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市政建设
  明州城内(海曙区境)河网密布,桥梁众多。唐大历六年(771),南北纵向的开明街已存在。其后建大街(今中山东路、中山西路)、车轿大街(今药行街),为东西向主干道,加上大沙泥街、咸塘街等,形成“井”字形街坊布局雏形。民国时拆城填河铺路,形成环城线,但城区格局基本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城改造,拓宽路面,铺设地下管线,始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
  第一节 道路
  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刺史韩察发民筑子城,建大街(今中山东路)、车轿大街(今药行街)。民国14年(1925)拆城造路。是年,首铺公园路为沥青路面。次年,药行街部分路段进行沥青表面处理。18年(1929)建东渡路,改建江厦街、滨江路为沥青路面,填天封塔河、拓宽大沙泥街。19年(1930),拆城垣、填里濠河,新建灵桥路。20年(1931)沿城垣原址新建长春路。募资修筑尚书街、西河街。同年城墙全部拆除,建和义路、永丰路和望京路,形成环城线,并拓建广济街。21年(1932)改建西郊路。24年(1935)改建北大路(今解放北路)、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三角地以北段)、镇明路、县前街、开明街和苍水街。25年(1936),中山西路改为碎石路面。抗日战争开始,道路建设停顿。抗战胜利后,除修补破碎路面外,很少新建。
  1949年,区内道路298条,其中路24条、街63条、巷弄211条。是年6月至次年5月,重点抢修空袭被炸路桥。1951年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修复、修建江厦街等水泥路、泥结路。次年,修建解放北路等沥青路、镇明路南段等低级路。1957年改建鄞奉路、县学街为沥青路。1958—1960年,“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运输车辆大增,3年间拓宽长春路、南站东路、解放南路行车道14米以上。填平采莲河,拓宽解放南路南段,填平西河,拓宽西河街。1963年铺设长春路共青桥至西门口段、柳汀街沥青路面。1966—1977年,改造滨江路、东渡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等为沥青路面。改建西郊路为沥青路,改建江厦街、江左街。改建铁路南站广场、共青路,拓宽中山东路、望京路和长春路。
  1978年后,道路建设转向新建老市区外围道路和成条改造原有道路。新建外围道路有马园路、苍松路等,拓宽改建中山东路、中山西路、鄞奉路等。次年拓宽西郊路、江厦街等。1989年新建苍松路。2005年起,海曙区制订背街小巷升级改造三年计划,并以鼓楼片区为示范,逐步推广,成片推进。至2007年6月底,完成呼童街、公园路、迎春街、苗圃路等35条道路的小街小巷人行道改造,累计完成改造面积83450平方米,同时实施街景立面整治、整修,增添果壳箱等环卫设施。1991—2008年,区内拓宽改建道路主要有中山东路、中山西路、灵桥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镇明路、开明街、段塘东路、蓝天路、马园路、望京路和永丰路等,新建道路主要有机场路、通途路机场路至环城西路高架桥、丽园北路、丽园南路、气象路、徐家漕路、通达路、信谊路等。
  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含原西郊路)
  城区东西向主轴线,东起江东区世纪大道,西至机场路,全长7289米。境内为江厦街至机场路段,全长4925.98米。
  中山东路 海曙段为江厦桥至解放南路,长1181.30米,宽22~42米。旧名大街,形成于唐代,经历代改建,解放后多次拓宽,成为最繁华商业街。1957年8月,拆民房935平方米,截弯取直,路宽从6米拓至11.50米。1983年,再次拓宽东门口段。1995年9月拓宽江厦桥至解放路段,标准道路断面宽度为42米。2002年10月拓宽天一广场段南侧慢车道。2004年9月对望京路至天一广场路段(部分属中山西路)人行道进行改造,采用火烧板面层。次年,将开明街至天一广场南侧路段的慢车道改建为公交车道。2004年3月,中山东路与日新街交叉口建地下通道,同年9月投入使用。2006年8月中山东路与开明街交叉口建地下通道,次年4月竣工。
  中山西路 东起解放路,西至机场路,全长3744.66米。1985年按三块板式拓宽解放路段至西门板桥,长1008米、宽19.50米。中山西路延伸到西门板桥(望京门外)(原称“西郊路”),宋代称“西门大街”。自西门板桥至西成桥,长2184米、宽8~9米,为西向进出口通道。自西向东分三期拓建,1982年拓西成桥至新河桥段,长980米、宽9米。1988年拓宽自新河桥至苍松路段,长565米、宽20米。1990年延伸拓宽至西门板桥,长639米、宽20米。1995年再次拓宽、改建解放南路至长春路段,长997.70米、宽31米。1996年拓宽长春路至苍松路段,长649米、宽24米。同年,改建苍松路至立交段,长666.12米、宽35米;立交段至环城西路,长277.25米、宽42米。环城西路至西郊路桥西段,改建于1999年11月,长544.59米、宽34米。同年建造西郊路桥西至机场路段,长610米、宽34米。2006年3月,中山西路与法院巷交叉口地下通道建设工程启动,同年12月投入使用。2008年5月完成对中山西路卖鱼路口至翠柏路口北侧快车道的沥青路面专项整修工程,整修沥青路面约7000平方米,同时对该范围内的平石也进行了整修,总长度约为800米。是年12月,中山西路被省建设厅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
  药行街—柳汀街—联丰路
  区内第二条东西向主轴线,过灵桥与江东区百丈路直线对接,全长5460.67米。
  药行街 原名砌街、车轿大街,为唐长庆元年(821)建城时主街路之一。清咸丰年间(1851—1861),街上有50余家药行,故名为“药行街”。东起江厦街,西至解放南路,长1023.56米,宽9~27米不等。1986年拆通解放南路至镇明路。1994年对药行街进行改造,标准断面为34米。2002年拓宽车轿街至开明街北侧路段慢车道和人行道。2003年4月,药行街与开明街交叉口建地下通道,11月正式投入使用。2004年9月改造开明街至碶闸街路段,将南侧原7.50米宽人行道改成4.50米的非机动车道和3米人行道,两侧原非机动车道改为公交专用道。2005年10月改建日新街至车轿街路段和碶闸街至石板巷路段的两条公交车道。2008年6月,药行街增色增香改造工程竣工。改造工程以植物造景为主,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等多种植物组合变化,使绿化隔离带错落有致,同时增加春、夏、秋、冬各季花卉,使道路四季有花。绿花隔离带还点缀具有宁波文化特色的绿色小品。
  柳汀街 东起镇明路,西至环城西路。其中镇明路至共青路长382.31米、宽34米。共青路至长春路长370米、宽34米。长春路至苍松路长735.20米、宽30.50米。1997年12月建造苍松路至环城西路段,长1399.03米、宽41米。2007年11月对柳汀街道路进行改造,12月完工。
  联丰路 东起环城西路,西至机场路,长1191.41米、宽33米。其中环城西路至丽园北路段长620.76米、宽26米,丽园北路至机场路段长570.65米、宽34米。2004年对联丰路人行道进行改造。
  解放南路—解放北路
  区内南北主干道,建于民国24年(1935),北起解放桥南堍,南至三角地,时称“南北大街”,总长3014.70米、宽16~50米不等。
  解放南路 原南起三角地,北至中山东路与中山西路交接处。1960年填河拓宽永宁桥至三角地段,与鄞奉路相接。初为泥结路,1965年改沥青路,灵桥路至县学街段长867米、宽14米。县学街至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交接处路幅17米,宽11米,线型弯曲,视距短。1996年9月,解放南北路全面改建,改建后解放南路的灵桥路至药行街段长997米、宽30米。药行街至中山路段长575.62米、宽45米。2000年10月改建镇明路至灵桥路段,长510.66米、宽34米。2001年9月拓宽解放南路与开明街、大沙泥街交叉口的东侧道路。2005年12月解放南路改线,南起镇明路,北至县学街。2006年7月,解放南路人行道整修工程开工,采用3厘米和5厘米火烧板面层改造,人行道结构全面采用新人行道标准。次年4月对解放南路(冷静街至灵桥路)道路及人行道进行改造,对人行道进行火烧板、透水砖、侧平石、雨水管道以及树穴的铺设,道路部分采取铣刨并摊铺细粒式改性沥青、抬升各类窨井。7月竣工。
  解放北路 南起中山西路与中山东路交接口,与解放南路相连,北至解放桥,长792米、宽16~50米,其中中山路至和义路段长705米、宽50米,和义路至解放桥段长87米、宽16米。
  镇明路—公园路
  区内另一条南北主干道。南起灵桥路(与立交路交接),北至中山西路(与公园路交接)为镇明路。南起中山西路,经鼓楼至中山广场为公园路。两路相接,全长1587米、宽13~32米不等。1987年改建公园路。2006年6月经先后两次改建后,镇明路长1216米、宽20~32米。公园路长371米、宽13~21米。
  开明街
  昔称开明坊,纵向街道。南起解放南路三角地,经大沙泥街、县学街、药行街、中山东路北至和义路,全长15418米,宽8~24米。民国24年(1935)改建和义路至中山东路段为沥青路面,宽9.60米。1978年改建中山东路至民光电影院段为沥青路面,宽13米;民光电影院至大沙泥街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宽7米。1985年改建大沙泥街至解放南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米。2006年6月道路拓宽8~24米。道路两旁商铺密集,是市区主要商贸集中地。
  鄞奉路
  区内南向进出口通道,北接灵桥路、长春路,南至段塘雄镇桥,全长3762米,宽24~31米不等。原路北接永宁桥,宽7米,线型弯曲,常见路阻。1985年三市铁路立交桥建成,改道通行新路。次年,鄞奉路一期改线拓宽工程竣工,灵桥至立交桥南段,长540米、宽16~24米。同年建成立交桥南至新典桥段,长2042米、宽16米。1988年建成新典桥至雄镇桥南段,长1180米、宽14米。
  江厦街与内环线
  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中山东路东门口一段和江厦街组成内环线。除东门口和江厦街外,其余5条均建在旧城址上。长9001.40米。江厦街由原半边街、双街、钱行街、粮行街4条小街拆直拓宽建成,地处灵桥、新江桥之间繁华地段和咽喉通道,有“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之称,长610米、宽16~34米不等。1987年拆灵桥至大道头,即今江厦桥西堍沿江房屋,新建江厦公园,并拓建江厦街为三块板式,长379米、宽28米。1990年11月至2000年,道路又进行拓宽改建,长610米、宽31.5米。灵桥路北起灵桥西堍,接江厦街、药行街,南至镇明路口与鄞奉路、长春路相通,长1680米、宽36米。1982年填濠河,北段建商店房屋外,亦用作拓宽街道。1986年拓宽大沙泥街至解放南路口段。1989年10月拓宽大沙泥街至灵桥西堍段,长380米、宽24米。成新商业街。1999年12月,灵桥西堍卡口拓宽。2001年7月在大沙泥街连接线工程中,对灵桥路交叉口进行拓宽。长春路南起镇明路北至中山西路,长2603米,为内环线最长路段,宽22~37米不等,沿护城河走向,沿河筑绿化带。望京路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北郊路。长2026.40米、宽8.50~23.50米不等。永丰路北连望京路,东至解放桥南堍接和义路,南通解放北路,长1020米、宽17米。和义路,西接永丰路,东至中山东路东门口,长1062米、宽5.50~19米。
  环城西路
  区内南北又一主干道,为外环线组成路段。南起段塘立交接雅戈尔大道,北接环城北路、青林渡路。长7137.82米、宽29米。1990年4月建成环城北路至中山西路段,长2132.3米、宽16米。1995年9月拓宽中山西路至雅戈尔大道段,长5005.52米、宽16~24米不等。
  机场公路
  宁波机场公路全长12200米,为一级公路,1999年12月建成通车。其中海曙段长3300米。南北通向,南接雅戈尔大道,北与新星路相交。路基宽39米,为双向六车道,宽24.60米,公路绿化分隔双向及机动、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除桥梁连接和辅助沥青路面外),厚约22厘米,年平均昼夜交通流量为2.20万辆次左右。
  丽园南路—丽园北路
  区内南北主干道,南起启运路,北至滨江大道,全长5648米。丽园南路南起启运路,北至联丰路,途经环城南路、新典路、气象路,全长3059米、宽36米,2006年3月开工,总投资1.50亿元。景观绿化总面积1.29公顷,全路段种植乔木1408株。丽园北路南起联丰路,北至规划滨江大道,全长2589米、宽36米,2004年6月开工,工程总造价2200万元。工程有效分流环城西路与机场路车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场路快速干道和地铁一号线建设给城西交通带来的压力,完善城市交通网路,优化城市道路布局。
  第二节 桥梁
  城区三江分隔,昔日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成为沟通城区交通的重要市政设施。民国17年(1928),区内有桥梁227座。次年开始填河,拆桥27座。22年(1933)拆桥2座。24年(1935)拆48座,系历史上拆桥最多一年。25年(1936)由浮桥改建的奉化江上单跨钢骨拱桥灵桥,是市内第一座跨江现代化桥梁,成为宁波象征。1959—1990年建成跨度100米以上的桥有1970年的新江桥、1981年的解放桥、1985年的兴宁桥、1990年的江厦桥。1996年建成柳汀立交桥,2001年建成永丰桥、琴桥,2004年建成芝兰桥、南苑立交桥,2007年2月动工修建青林湾大桥。至2008年底,境内有桥121座。
  古代桥梁
  1990年前统计的51座老桥新桥中,古代有始建于唐代的东津浮桥(灵桥)、北宋时期的望春桥,重建或新建于清代的启文桥、月湖桥、陆殿桥、尚书桥、向阳桥、甬水桥(夏家桥)等(详见第四编“宁波古城”)。
  现代桥梁
  灵桥 位于灵桥门旧址附近,跨奉化江,距三江口400余米,单跨下承式三铰钢拱桥,民国25年(1936)6月27日建成。桥跨长97.536米,桥宽20.17米。车行道宽10.973米,两边人行道各宽4.572米,桥面离最高潮位3米,桥面坡度5%,设计承载能力为汽—20级。工程总段投资851万元。是连接海曙、江东两区和宁波到东南向的要道。“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名“红卫桥”,1981年复原名。改建原灵桥为固定桥之议,起于清末,因经费筹措未果。民国11年(1922)、15年(1926)两次成立改造老江桥工程局均中止。20年(1931),旅沪甬绅乐振葆、张继先、张申之等重新发起,8月1日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沪、甬两地设筹备处,沪有委员20人、甬16人,乐振葆、王文翰分别任沪甬筹备处主任。邀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测绘设计,次年完成,预算工程费约银圆50万元,征购两旁土地及拆迁费等12万元、其他开支约8万元,总计70万元,由沪募50万元、甬募20万元。21年(1932)10月在沪招标,德商西门子建筑公司得标,标价银币486774元。22年(1933)5月1日开工,25年(1936)5月25日竣工,6月27日举行通桥大典。次年,抗日战争爆发,至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日军飞机多次轰炸灵桥,一次桥面穿透,钢梁被穿数孔。解放初,国民党飞机屡炸灵桥,一次炸断支梁2根、横主梁1根。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施求臧、邵槐等,按桥的结构制订抢修保护方案,经工人日夜抢修,使桥通行无阻。解放后至1977年7月曾由人民解放军战士守护。1951年、1958年全面大修后,每隔5~7年油漆保养一次。1986年经全面测试鉴定,虽迭遭轰炸有多处裂纹和程度不同变形,结构刚度、强度受到影响,但仍能维持通行。灵桥为后人惊叹不已并津津乐道的是,早在70多年前,灵桥的建造者在桥身中设置能用于后人铺设自来水管道的预留孔道。1994年6月灵桥大修,针对灵桥病害严重,承载等级低,严重不适应交通发展的情况,对原桥进行了拓宽改建,对原钢横梁进行加高和加宽,并加强部分钢纵梁,将原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置换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其上浇筑钢纤维沥青混凝土作为桥面铺装,改建后设计承载能力为汽—20级。原人行道改为车行道,拆除原桥栏杆,两外侧各拓宽人行道2.40~5.50米。2003年11月对灵桥再次进行大修。此次大修桥面铺装采用了黏结度好、强度高、渗透力强的优质材料,并采用新的工艺。此外,对桥梁钢结构进行了除锈处理,重新油漆,桥栏杆也换上新的造型。大修后的灵桥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2007年9月5日零时灵桥开始封桥维修。此次维修,桥面重新铺装双层高强改性沥青混凝土,桥头两侧接坡进行沥青面层整修。维修中,东南大学知名教授现场指导施工,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
  江厦桥 跨奉化江,位于大道头旧址,距三江口80米,西接江厦街,东连中山东路(原大河路段)。1981年,原解放桥浮桥船排移此。长136.80米、宽9米,其中车行道6米,人行道各1.50米,当时系非机动车和行人桥。全桥由7跨船排组成,可通航高3米、宽10米船只,较大船只由4号跨船开排通过。桥横向抛锚固定。1号、7号排浮船,直接用钢丝缆分别固定于两墩,2号至6号排浮船用17只钢锚固定。在人流高峰时,浮桥堵塞严重。1990年2月,市集资建筑固定桥,42个单位捐资750万元。当年6月5日开工,11月竣工,总造价750万元。桥长136.80米、宽22.50米,其中车行道16米,人行道各3米。结构系5孔T型单悬臂钢挂梁,主孔16米钢箱梁挂孔,跨径25米。桥下4座直径120厘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管桩加盖梁主墩,岸墩为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桥西堍置地下通道,沟通江厦公园南北两园,长36.90米、宽4米、净高2.20米。1998年12月对江厦桥进行拓宽,由原来的22.50米拓宽至40.50米,两侧各拓宽9.30米,全长136米。2005年5月2日至6月7日封桥大修。大修包括整体更换中跨16米钢挂梁,并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氟碳漆防腐工艺。修复桥下游4号防撞墩,桥面伸缩缝整修,路灯更新以及桥下景观灯整修,重新摊铺沥青面层等。维修以后桥的使用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新江桥 位于姚江末端,濒三江口,连接海曙、江北两区和通向镇海、慈溪、余姚的要道。原系16艘木船连排浮桥。桥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英商台佛逊出资于城区盐仓门关帝殿道头架设18艘木船浮桥。次年,移至桃花渡口今址,俗称“新江桥”,过桥收钱,每人4文。同治八年(1869)四月迎赛都神会,过桥行人拥挤,英人仍索过桥费,民众抗争,桥断溺死400余人。光绪三年(1877),士绅陈政钥等募集洋药(鸦片)行1.60万元,赎回新江桥主权,不收过桥费。光绪二十五年(1899),沿江道路拓宽,浮桥木船减至16艘。民国16年(1927),经弧型铁板加固各段桥板衔接处。24年(1935)、35年(1946)曾发起改建固定桥未成。解放初,国民党军飞机轰炸,桥被炸断两次。1953年,桥面板改为钢梁混凝土结构,桥长131.70米、宽6米,桥下净高2.10米,载重能力7~8吨,单向通行汽车,直至改建。1958年拟改建成永久性桥梁。1960年地质钻探。1969年复筹建,投资106万元由省公路工程局设计,市政工程队施工。1970年5月25日动工,驻甬海军承担打桩,同年9月30日竣工通车。为三孔钢筋砼双曲拱桥,全长167米,主跨37米,边跨33米,车行道宽13米,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为2.53%。桥面标高8.28,梁底标高7.40,桥面铺装为沥青,设计荷载汽—26、挂—100。1999年,桥西侧拱肋被船只严重撞损,随后大修。2006年6月经检测确定为E级危桥,9月临时紧急封桥。2006年11月9日,位于新江桥上游约30米处的便桥开工建设,次年2月3日建成通车,历时86天。新江桥将被拆除,重建新桥。
  兴宁桥跨奉化江,北距灵桥1250米,接江东兴宁路,与江东南路成立交,西堍与解放南路、灵桥路构成交通环岛广场。由正桥、引桥、接坡三部分组成,总长349.52米、宽21.50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2%,设计荷载汽—20、挂—100,桥下可通航标准6级航道。工程投资819.74万元。1982年1月开工,1985年12月31日竣工。主桥系连续半装配式5孔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跨径160米,每跨10根,梁长31.98米,高1.80米,桥梁翼板之间用混凝土现浇,连成整体桥面板,纵向每隔5.17米设置横隔梁一道。主桥两端各有一道锯齿形伸缩缝与引桥相接。东引桥6孔,其中东3孔跨越江东南路构成立交,每孔跨度12米,总长72米。西引桥12孔,总长126米。1999年12月26日进行西北端引桥拓宽。拓展宽度为4米,长107.20米。2001年6月20日,对主桥和引桥人行道进行改造,各拓宽两侧人行道至4.25米,车行道改建为13.50米。2007年3月完成对兴宁桥上30余柱路灯灯罩更换工作,将原先内部电器老化、表面油漆脱落的DD—11灯罩更换为新型的SC200灯罩,并采用高光效光源250瓦钠灯。更换后,在同等功率的情况下,道路照度由原来的19.8勒提高到43.3勒,提高了照明效果和节能效果。
  琴桥 跨奉化江,东接新河路,西接大沙泥街,是连接海曙、江东主要桥梁。全长293.08米,其中主桥长123.60米、引桥169.48米。桥面宽29.1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3.25米、中间车行道22.60米,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设计时速40千米。总投资2.36亿元。琴桥在宁波市首次采用下承式单承截面系杆拱结构,江中不设支墩,桥梁主跨径120米,钢管拱截面宽3.10米、高2.20米,拱顶高23米,规模为国内同类桥梁之最。琴桥弧形单拱和连接单拱与桥面的34根系杆使大桥呈现竖琴造型,以此命名。桥梁东连接线宽22米、西连接线宽28~35米。设计荷载标准为城A级,人群荷载为每平方米3.50千牛。桥梁照明分三个层次布设。其中,每根吊杆下装1盏黄色金卤聚光投光灯,凸现吊杆及主拱造型;桥栏外侧安装200套天蓝色日光灯管,以勾勒大桥轮廓;路灯则采用10米灯杆高压钠灯。工程于1999年12月26日开工,2001年9月2日竣工通车。是宁波市首次实施设计监理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
  解放桥 位于余姚江盐仓渡旧址。南接海曙区解放北路,北通江北区大庆南路。1972年3月动工,8月1日建成。南段为浮桥,利用新江桥原浮桥移建,北段为固定桥。浮桥部分长130米。北半部新建10孔预应力空心板桥梁,荷载汽—20,桥长106米、宽16.50米,其中车行道11米、人行道各2.5米。由市政工程处设计、施工,总造价52.30万元。1978年7月桥址西移到海曙区江滨与对岸宁波动力机厂道头处。次年决定重建新桥,1980年1月开工。1981年5月1日竣工。1982年12月28日拓通桥北堍处后通车。结构为多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长253.50米,车行道宽14米,人行道各3米,通航标准6级航道。造价186.98万元。2002年发现解放桥北侧第一个桥墩盖梁处出现多道直向裂缝,同年10月试验检测,认定两岸边孔排架已基本丧失承载能力,需要重新更换。2002年11月14日,解放桥加固工程开工,宁波市市政管理处对受损的盖梁、立柱进行修复,并更换全桥栏杆、桥面铺装、路灯等设施,人行道铺设厚1.50厘米的防滑型火烧板,主体桃红色,面积1980平方米,沥青采用AC—13工级配。总造价415万元。解放桥位于杭甬运河航线上,2008年9月底安装4个防撞墩,为船舶航行畅通和桥梁安全提供保障。
  永丰桥 位于姚江大闸以南1千米处,跨余姚江,东接江北新马路,西接海曙永丰西路,由主桥和东、西引桥组成,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总投资1.66亿元,全长637.10米。主桥采用五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为双箱单层三向预应力体系。桥面净宽30米,其中边翼板各悬挑4米,中翼板8米,箱室之间无横梁。东引桥长183.55米,净宽为34米,西引桥长193.55米,桥面净宽24米,西引桥为69米三跨钢梁和三跨连续梁结构,与北郊路相交,匝道长235.08米,宽度由7.50米渐变至9.25米。主桥通航要求为V级,主线与北郊路、槐树路立体交叉,净空满足4.50米高度。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千米,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千牛。桥梁灯饰分两个层次,桥身以434套双管天蓝色日光灯营造桥形和倒映效果,路灯为9米高单挑灯。工程于1999年11月26日开工,2001年10月竣工通车。2008年2月底起对永丰桥海曙一侧安装声屏障,同时对金属栏杆重新防腐。声屏障工程两段总长为366米,隔音板采用陶瓷泡沫材料,吸声效果良好。主体采用大面积的玻璃板,既增加采光度,又便于桥上行人欣赏桥两侧风景。安装声屏障后,桥两侧噪声大幅减小。是年,于大桥下设置防撞墩,防止过往船只对桥梁的碰撞。
  芝兰桥 位于南外环路上,横跨奉化江。桥梁全长590米,其中主桥结构为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东西两侧引桥为八跨先张预应力简支梁板。主桥全长270米,两侧引桥长320米。主跨120米,边跨各75米,梁宽19.50米,两侧悬臂各为3.50米,分上、下行两幅桥,中间分隔离开2米。设计时速为80千米,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建造。2002年8月动工,2004年1月竣工。
  柳汀立交桥 位于柳汀街西段,跨越苍松路和萧甬铁路。大桥于1995年9月开工建设,1996年9月竣工。工程总投资1.42亿元,大桥引桥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主桥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浙江宏润集团宁波分公司负责施工。桥为22孔空心板简支梁桥,主桥全长454.80米,宽17.50米,其中车行道宽16.50米,坡度为3.90%,两侧设钢筋混凝土防撞墙各宽0.50米,主跨跨径117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这是市区内第一座特大型立交桥,也是贯穿海曙东西向主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997年10月,柳汀立交桥二期工程下穿铁路慢车道竣工通车,全长545米,宽8米。工程包括穿越现有萧甬铁路的长22米、宽8米的顶进涵2个,穿越规划中的萧甬铁路复线33米、宽8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2个,工程总造价约2300万元。2005年9—12月,柳汀立交桥实施第一次封桥大修,对东侧桥台进行全面修复,桥梁混凝土重新浇铸,7000平方米的桥面用混凝土重新铺装,再铺上4厘米厚沥青。修整后的立交桥提高了桥梁正常使用功能,改善了市区东西向交通拥挤状况。
  段塘立交桥 位于海曙区环城西路南段,鄞奉路和段梅线的交叉口,是宁波市第一座城市互通式立交桥,全长3871米,其中主桥长477.80米,5条匝道+辅道共长2231米。工程采用城市道路工程标准,F匝道桥计算行车时速50千米、桥宽15.50米,行车道宽12米。路基宽度8.50米,沥青砼路面宽度7米,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大纵坡6%,桥涵设计荷载为汽—超20、挂—120。设计行车时速80千米,匝道设计车速每小时40千米,总投资3614万元。1996年3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通车。
  南苑立交桥 位于环城西路、南外环路交叉口,为双幅定向立交桥,跨环城西路,全长392.66米。立交桥梁横断面宽27.50米,由上、下行两座桥构成,中间设2米宽分隔带,单幅桥宽12.75米。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超20、挂—120。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0米跨预制先张预应力空心板梁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现浇箱梁两种结构形式组成。2002年12月动工,2004年4月建成通车。
  中山立交桥 位于中山西路西段(原望春路)与机场路交叉口,立交桥采用“一天两地”形式建成,全长488米、宽19米,为分离式双向双车道,桥梁设计荷载汽—超20、挂—100。1998年7月开工,1999年3月竣工。
  联丰立交桥 位于机场路与联丰路交叉口,大桥采用“一天两地”形式建成,全长470米、宽19米,为分离式双向双车道,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超20、挂—100。1998年5月开工,1999年12月竣工。
  三市立交桥(铁路桥) 位于南门三市附近。南接鄞奉路,北连长春路。与宁波至北仑铁路构成立交,系宁波南向进出口要道,为全市第一座立交桥。桥下道路部分系下沉式,3孔,宽31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1米,边孔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别为5.80米和3.50米。引道分快慢车道和混合车道,两段全长700米,其中建有分隔带的快慢车道长368米。混合车道宽16米。北段混合车道建长春桥,跨度13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16米。设雨水泵站,下置沉井。1984年8月5日开工,1986年3月30日竣工。
  奉化江铁路桥 位于澄浪小区东侧,跨奉化江接江东南路。始建于1955年10月,桥墩于1956年10月竣工,1984年架梁、铺轨,1987年1月正式通车。全长267.70米,宽5米(单线桥)。桥孔总长160米。由于老桥承载能力不足、宽度不够,2006年9月新建临时便桥通车,10月老桥拆除。新建奉化江铁路双轨大桥,于2008年1月通车。
  久久天桥 坐落在中山东(西)路与解放南(北)路交叉口,东靠阳光广场和宁波市政府,西邻鼓楼,地处市中心,属于市区最繁华的地段。天桥建于1995年,全长158米,桥面宽5米,是市中心仅存的一座过街人行天桥。桥平面呈X形,有4个角共8个出口。2007年6月28日至8月31日,天桥进行封桥整修。
  长丰桥 南起鄞奉路,跨奉化江接鄞州区,是沟通江东、海曙、鄞州区最便捷的交通通道,于2008年12月竣工。大桥分主桥和引桥两部分,主桥长226米、宽41.20米,三跨跨径分别为47米、132米和47米。全桥重量由三根圆管组成的主拱支撑,是国内首座倒三角结构式系拱桥。大桥造型独特,拱肋结构新颖美观,犹如一轮新月升起在奉化江畔,整桥建筑美学创意为“新月临江”。2008年11月底完成全桥12米单挑路灯柱35柱、12米双挑路灯3柱、14米中杆灯3柱的安装,同时,主桥的拱座、桥腹部分安装各式投光灯进行景观照明,以配合整桥“新月临江”的美学创意。
  青林湾大桥 北至亲亲家园,南连机场路快速干道,跨余姚江连接江北和海曙,是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市区的要道。作为机场路横跨余姚江连接海曙与江北的特大桥梁工程,是国内斜度最大的斜拉桥,也是市“五路四桥”项目重点工程之一。2007年2月开工,工程造价约3.6亿元。大桥全长1069米,由南高架桥、主桥和北引桥三部分组成。主桥长度为380米,为反对称双斜钢塔五跨连续钢箱梁斜拉桥,这是该桥设计的一大亮点。塔高130米,双钢塔分布于南、北岸,塔柱设计为梁外独柱横向外倾式、纺锤形渐变断面,斜度为1∶8,其中南塔高126.465米,北塔高128.465米,单塔由1个锚固段及34个标准节段逐节拼装焊接而成,双塔共70个节段,是主桥的一个施工重点、难点。全桥按双向八车道变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桥梁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行车时速为80千米。大桥主梁寓意为船帆,远眺大桥,整个桥体形似羽翼,具有蓄势待发、展翅飞翔之势。钢塔寓意为桅杆,整个斜拉索面为风帆,整体为千帆竞发之意,桥塔如剑指长空,与拉索组合,又如帆船的桅杆,有乘风破浪之势。如此结构和规模的斜拉桥在国内尚属首例(截至2008年底,此桥尚在建设中)。
  第三节 排水与排污
  喉闸
  唐时以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筑穿城水道以通江。据唐宋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子城内发现有窖井、窖井沟、排水排污管沟,构成较完整的排水排污系统。宋有水喉、食喉、气喉,总称“三喉”,以调节内河水位。东渡门下水喉闸泄西来水注江;灵桥门北食喉闸,泄东南支河水入江;狮子桥东气喉闸,泄岳庙西河水入东南濠河。后三喉断塞。清嘉庆年间(1796—1820)复修“三喉”,并于战船镇羊府庙前浦口建“三喉”总闸,引水喉、食喉水,经方井头汇入总闸泄江。民国14年(1925)疏浚城河,于和义门、永丰门间(今江滨公园北端,排污泵房附近)筑新闸泄城西污水入余姚江。
  现存碶闸
  为调节城区内河与外江交接的水位,发挥泄水、蓄水、排涝和排洪作用,区内河管理处管辖范围内有翻水泵站1座、船闸2座、节制闸7座。翻水泵站及闸门的共同运作,实现区域内河道水体置换,起到蓄水排洪、控制景观水位的作用。
  下水道
  民国11年(1922)始铺设少量小口径排水管道,有药行街管径60厘米瓦筒管,开明街30,40厘米瓦筒管等。22—26年(1933—1937),东有大道及南昌弄2个出水瓦筒,北有新闸硬泄水入江。解放初,铺设重点为积水地段下水道和排水管道,其中1958年建成孝闻街石拱涵洞,是当时口径最大的下水道。1963-1965年修筑一批较大口径的管道和涵渠,有仓桥一带140厘米X170厘米等管道。1978年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加快,口径增大,兴宁桥引桥下的干管口径达200厘米。1982年起,排水设施系统由雨污合流制逐步改建为雨污分流制。1987年,区内下水管道总长120.70千米。1990年总长186.34千米,其中市管下水道总长64.21千米。2005年,区内下水道总长578.15千米,其中雨水管道293.92千米、石拱管道总长1.48千米、污水管道总长169.16千米、合流管道总长113.59千米。区内有雨水井20594座、污水井15353座、合流井6340座、雨水水口29152座,总计71439座。其中市管道路下水管道总长112.32千米,窨井2185座,落水井3296座,雨水井258座,污水井238座,下水道出口21座,闸门井1个,苑西泵站1个。下水道走向均流入余姚江、奉化江及城区内河。2008年,区内下水道总长607.67千米,其中雨水管道长303.55千米、石拱管道长1.48千米、污水管道总长172.81千米、合流管道总长129.83千米。是年,区内有雨水井20954座、污水井15505座、合流井6340座、雨水水口29753座,总计72552座。
  区内雨、污排水方向依靠城市主干道路的排水管道,支路管道排入主干道路管道。生活小区的排水、排污接入支路管道,雨水出口就近排入河道。污水通过管道依靠各泵站抽取强排。生活小区的污水,首先通过小区内的化粪池、净化池进行初步自然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区内主要排水排污泵站为宁中泵站、孝闻泵站、环城南路泵站、文教泵站、高塘泵站、机场路泵站,分别将雨、污水排入奉化江和余姚江。其他泵站主要功能是中间提升翻水,增加排水能力。
  主要干管
  孝闻街石拱排水暗渠 1958年建,雨污合流,长1204米、宽120厘米,石拱渠道。截至2008年,排水管道总长度约1.39千米,合流管径30厘米,总长0.23千米,石拱总长1.16千米,其中有合流井44座、雨水口70座,纳宁波罐头食品厂的污水和中山西路以北、公园路以西地段雨、污水排入余姚江,月湖水也经此泄江,以调节水质。
  解放北路排水干管 1965年建,长663.40米,管径60厘米钢筋混凝土(下同)排水管。至2005年12月底,下水道总长2.30千米,下水管径50~120厘米不等,纳中山东路、开明街以西、解放南路、新街以北、公园路、镇明路北段和解放北路的雨、污水排入姚江。
  解放南路排水干管 1965年建,长1574米,其中开明街南口至灵桥路段为100厘米的马蹄形石砌暗渠,长437米。开明街至中山东路西段管道管径60厘米,长620米。其余管径为40厘米。至2008年,下水道总长5.80千米,其中中山路至药行街段下水道管径为80~160厘米,下水道长1.80千米。药行街至灵桥段上水管道管径为80~200厘米,下水道长2.70千米。开明街至镇明路南段下水道管径为40~110厘米,下水道长1.20千米。纳解放南路、新街以南和开明街、药行街以南一带雨、污水,入濠河下水道,排入奉化江。
  鄞奉路下水道 区内最长雨、污分流管道。1986年建,雨水就近排入内河和奉化江,污水排入奉化江。灵桥路至新典桥拓建工程,有雨、污管道长5594米,其中管径60厘米的1519米、80厘米的1934米、90厘米以上的487米。1987年,新典桥至雄镇桥段主支管3523米,其中污水管1450米。2008年,下水管道总长10.33千米,其中灵桥路至立交桥南段下水道长0.98千米,管径为30~75厘米。立交桥南至新典路段下水道长5.94千米,管径为40~100厘米。新典桥至雄镇桥南段下水道长3.42千米,管径为30~70厘米。按雨、污排水性质分别排入内河及奉化江。
  月湖西环湖截流下水道 1989年8月建成柳汀街至长春路下水道,管径60厘米、长615.60米。同年11月建成柳汀街至迎凤街环湖管道,管径50厘米、长530米,支管214米。此下水道建成前,高潮位时污水上溯月湖,1986年在月湖北建闸一座以防倒灌。2003年改建芳草洲桥,为保月湖水质,截流雨、污水倒灌,停止月湖北闸使用。
  中山东路—中山西路排水干管 1976年建中山东路段下水道,长630米,其中开明街至东渡路管径60厘米,长550米;东渡路至江厦街段管径90厘米,长80米。1983—2002年期间,中山东路段道路曾多次改建拓宽,至2005年底,此段下水道总长3746米,管径50~160厘米不等,纳开明街以东雨、污水,从江厦桥西侧下水道排入奉化江。中山西路段下水道总长12750米,管径50~130厘米不等,纳开明街以西、机场路以东雨、污水排入西塘河。
  濠河下水道 1986年建,总长1749.8米,埋灵桥路下。镇明路至解放南路两段,为160厘米宽马蹄形石砌暗渠,长333米。大沙泥街至永宁桥广场,埋管径为140厘米的长361米、100~120厘米的长319米、90厘米以下的长624.8米,纳大沙泥街以南地区雨、污水和长春路污水,排入奉化江。
  环城西路下水道 1990年4月建成环城北路至中山西路段下水道,管径100厘米,长604米,1998年6月改建、拓建至5030米。1995年9月建中山西路至雅戈尔大道下水道长12490米,管径50~200厘米不等。总长18124米,纳环城西路北段至雅戈尔大道雨、污水排入环南泵站,再流入奉化江。2006年1月,沉放到兴宁桥南侧奉化江底的宁中泵站过江管,通过宁中泵站与江南污水处理厂主干管相连接。同年10月,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实现通水并投入使用,配套管网工程新建污水管道总长43.20千米,其中宁中、环南泵站两处各建一条过江管,总长约0.60千米,负责海曙区的部分生活污水流进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此项目的建成是宁波排水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三江片西南部生活污水直排江河的历史。
  污水泵站
  1982年建成第一座高塘污水泵站,排放西郊路东段以北和高塘新村污水。1985年后建三市立交桥泵站,尹江岸、人丰泵站。1990—2006年,又先后建高塘五村、宁中、马园、机场路等泵站。污水出水口入余姚江2个、入奉化江3个,入内河、下水道及污水管14个。2007年4月新增宁姜路雨水泵站。至2008年,污水出水口入余姚江2个、入奉化江3个,入内河、下水道及污水管16个。
  第四节 地下管网
  被称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线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地下管线主要包括: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自来水)、燃气管、电力管线、中国电信管线、热力管线、综合电信管线及消防栓等。
  雨水管、污水管
  自1982年起,区内排水、排污设施系统由雨、污水合流制逐步改建成雨、污水分流管道。(详见本章第三节“排水与排污”)
  给水管(自来水管)
  民国23年(1934)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疏挖深井,建50立方米铁制水箱水塔、6立方米过滤池地下室。25年(1936)元旦供水,用户221户、2500人,日出水能力2234吨,年供水4万~6万吨,管道长3.50千米,铺至东大街、江厦街、药行街等地,并装太平(消防)龙头11只。1955年3月,市人民政府筹建自来水厂(位于江东区),上游为东钱湖水源。1972年建南郊水厂。1982年、1984年两次扩建,日供水能力10万吨,日产水13万吨,水源属鄞西水系,上游系皎口水库。2008年,区内给水管道总长510.50千米,其中最大管径1000毫米长5.40千米、500毫米以上管径长85千米、300毫米以上管径长98千米。
  燃气管道
  1994年10月,《宁波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出台,从新建小区开始铺设管道,分片实施,逐联网,实施市区燃气管道化。1995年10月,城市燃气管道建设拉开帷幕。同年11月26日,城第一个高层住宅公寓——太阳公寓点火成功,住户用上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实现市区道供气史上“零”的突破。1997年,市区投入运行中压管线和庭院管线200多千米(包括江东、北区),管道供应拓展到宾馆、饭店、机关、食堂、幼儿园等公共用户。2000年9月,联丰人工天气站开工建设,次年5月调试点火成功。同年7月,海怡花园首次用上人工天然气。至2008底,总长度达到163千米。
  电力管线(电网)
  2000年9月,海曙区供电局成立,负责区内10千伏电力管线建设(220千伏与110千伏电力管线由市供电局送电运行工区管辖)。1989—2006年,区内主要道路大部分建有单独电力沟,现有电力沟以PVC双壁波纹管包注钢筋混凝土形式为主,孔数为4~24孔不等。1989年10月配合马园变电所出线工程建设,对长春路电缆沟(明沟)进行改造。1997年对中山西路一共青路段电缆进行改造。至2008年底,总长度达到306.69千米。
  中国电信管线
  1964年9月新建和义路,经开明街、中山路至解放路口、东门口通信管道,其中和义路至开明街口为12孔,由此分敷6孔至东门口、4孔至解放路口。此为市、区电信管道敷设之始。1972年9月,首条通信管道投入使用。1978年底,海曙区域仍以2条300对解放前敷设的水缆维持,通信能力低。1985年1月配合中山西路拓宽新建,通信管道和线路改路工程动工,线路、管道和配套建设随之展开。区内主要有配合鄞奉路、灵桥路、长春路拓宽的管道、线路工程。至2008年底,区内管道有人手井数18490(个),管道总长为563.80(管程)千米。
  供热管网
  集中供热代表一个城市的档次和品位,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集中供热用户主要有工业用户的化工企业、纺织企业和食品企业,以及民用公共建筑用户中的宾馆、商场、医院、学校、写字楼和部分高档居民住宅小区。采用集中供热,能满足热网沿线热用户的需要,并取代燃煤小锅炉运行,消除小烟囱对城市的污染。宁波市热力有限公司建立于1997年5月,海曙区集中供热主要由江东庆丰热电有限公司提供,供热管道过江厦桥后通向区内各用户,主要供热用户包括市政府、宁波大酒店、联谊宾馆、石浦大酒店等十几家,供热管径为DN400~DN150,供热能力为120吨/小时。2008年区内供热管网总长约6.30千米。
  综合电信管道
  2001年根据城建、规划部门规定,除电信外所有弱电行业在道路铺设地下管道时必须合建综合管道。综合电信管道包括移动、联通、铁通、网通、广电等弱电行业合建的地下管道。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自1997年从原宁波邮电局剥离以来,初期租用电信公司传输电路为传输承载。2001年开始建设自有的传输承载网络,敷设地下管道,地下管道基本以102毫米波纹管或PE管为主,局部过路部分采用100毫米镀锌钢管。除5条进出天宁综合机房管道以外,其余基本为与联通、铁通、网通和广电等其他运营单位一起建设的综合管道。综合管道内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原有管线以1~2孔建设规模为主,后调整为2~4孔建设规模为主。从2001年至2006年,区内20多个道路段落建设移动管道41管程千米。至2008年,区内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建设管道83.38管程千米。
  联通 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简称“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主要承担中国联通在宁波地区的电信建设和业务发展,包括长话、市话、移动通信和数据等其他增值业务。现可提供IP多项业务、集团用户(VPN)组建业务、帧中继电路出租业务、INTERNET接入业务等。1997年1月正式开工埋设解放桥—和义路—望京路—长春路兴宁桥第一根4孔地下管道,同年4月竣工,全长12千米。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长途通信、IP数据通信、ATM宽带交换等新的业务领域迅速发展,数据通信项目正加快建设。现已建成宽带综合数据网络,可提供国际互联网、IP电话业务等各类数据业务。至2008年,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在海曙区域内地下管网总长度为83.65千米。
  铁通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为铁路和社会公众提供固定长途电话业务、本地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传真、电报业务、公共数据传送业务等。2001年5月铁通宁波分公司海曙区域地下管网灵桥路段开工铺设,同年6月竣工,管道长1750.30米。至2008年,铁通宁波分公司在海曙区域地下管道总长度57.23千米。
  网通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宁波分公司是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在宁波的分支机构,从事经营国内各类固定电话网络与设施(含本地无线环路)业务,经营基于固定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与通信及通信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设备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业务。公司于2002年12月注册成立,2003年7月正式对外开展业务。2001年5月开始在区内建设综合通信管道。至2008年,网通公司在海曙区段地下管网总长度为83.65(孔)千米。
  广播电视管网
  1993年,宁波有线电视台成立,随即开始铺设有线电视电缆线路。1995年开始铺设主干光缆(主要解决信号源问题)。1997年开始在市区新小区预埋有线电视线路。从1995年至2001年,市广电局(有线电视台)在区内敷设的地下管道基本上是单孔直径100毫米镀锌钢管,个别路段有80毫米、50毫米钢管,总里程约21.40千米。2001—2006年,广电局(2003年为市广播电视集团)在区域内已铺设综合管道(和其他通信运营商合建)约48.50千米。2005年起,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在现有的管道线路基础上开始数字电视普及工作,已完成数字电视转换20万户。至2008年底,区域内广电综合通信管道总长度约为75.80千米。
  消防栓
  民国15年(1926),宁波建通泉源自来水公司。23年(1934)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25年(1936)元旦供水,铺设管道3500米,在东大街(现中山东路)、江厦街、药行街等地装太平龙头(即消防栓)11只。1956年,市自来水公司扩建后,在居民区街道开始安装地下式消防栓,至1958年安装百余只。2008年底,区内有消防栓1449只。
  第三章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所有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基本需求。境内自建城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用事业在不同时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状态。
  第一节 城区用水
  水源
  井水昔日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口口水缸和坛坛罐罐积存“天落水”(雨水),月湖水也成为生活用水。民国8年(1919)遇天旱,城区大范围掘地挖井,通宵吊汲井水,加矾澄清。偶有运水船入城售水,价贵,仅少数富户能购。1949年,老市区(含江东、江北)有公井412口、私井1764口。1955年,卫生部门管理海曙境内公井277口(其中江厦街道48口、苍水50口、县学24口、湖西29口、孝闻54口、西郊8口、仓桥33口、天封31口)。抽水摇杆自流井43口,分布在江厦街道9口(英烈街25号、药行街185号、应家弄32号、泥桥街25号、马鞍巷2号、十字井巷13号、滨江路2号、咸塘街294号等),天封街道13口(小沙泥街1号、孙祠巷20号、毛家巷3号、莲桥街86号50号56号、毛衙街6号和12号、塔前街20号、君子街31号、濠河街101号、大沙泥街63号、嘉佑巷、小沙泥街57号),苍水街道4口(县前街61号、体育场南门2口、开明街360号),县学街道7口(游河巷1号、萧家巷37号和87号、府城隍庙前2口、解放南路100号、惠政巷6号、仓桥菜场),孝闻街道10口(白衣巷28号、中医院门口、文昌街14号、尚书街72号、双桥街19号、呼童街83号、大桥街7号和39号、西河街60号等)。
  随着旧城改造,水井日减,绝大多数被废弃或停止使用。1987年,区内有深井40口。至2008年12月,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根据省有关文件规定,区内地下水井均已封存。
  自来水 随着近代工业在宁波萌芽,新的供水方式应运而生。民国15年(1926),宁波历史上第一家自来水公司“通泉源自来水公司”诞生。公司位于东后街64号(地址在今天一广场北侧楼群),由裘天宝银楼业主独资开办,以深井水为源。30年代初,因水质差(深井淤塞)而停止。23年9月,和丰纱厂董事长俞佐宸等集资10万元,在通泉源自来水公司旧址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疏挖深井,新建50立方米铁制水箱水塔,建6立方米过滤池于地下室。25年元旦供水,32年倒闭。
  1955年3月,市人民政府筹建自来水厂,择址江东四眼硬附近,上游为东钱湖水源,次年8月水厂建成。1976年9月,南郊水厂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40000吨/日,水源由皎口水库、亭下水库引入。1982年5月,南郊水厂简易平流池建成投产,日增产水3万吨,缓和了供需矛盾。1985年12月,南郊水厂6万吨/日扩建工程配套的800毫米厂管共1.80千米安装完毕;兴宁桥600毫米过江管道安装完成。1986年,宁波第一次实现全市供水联网。1994年7月,南郊水厂至苍松路管道通水。2000年开始拆除部分屋顶水箱,至2004年,区内尚有屋顶水箱2075只。
  供水
  民国15年(1926),通泉源自来水公司建成并供水,铺设管道至东门口一带,输水管道长度不足千米。民国25年,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向外供水,用户221户、2500人,日出水能力2234吨,年供水4万~6万吨,管道长3500米,铺至东大街、江厦街、药行街等地段,并装太平(消防)龙头11只。宁波江东自来水厂建成后,1957年总表用户380户,居民公用给水站95处(以上数据包括海曙以外的江东和江北两区),药行街石板巷中药厂为第一家工业用水户。2008年底,区内日出水能力10.50万吨,实际居民用水户140898户,供水人口306556人(户籍人口数),工业用水7092户,月用水量130万吨,年用水量1560万吨。
  民国32年(1943),物价猛涨,每吨水价1.24元(约值20斤大米)。1963年1月1日起,用户水价从每吨0.20元降为0.16元,公用给水站从每吨0.16元降为0.12元。1979年3月,居民生活用水价从每吨0.13元降为0.08元。1990年11月21日,居民用水价由每吨0.13元调整为0.23元。1993年6月21日,居民生活用水为每吨0.31元,工业(单位)用水为每吨0.54元,商业、饮服业、建筑业用水为每吨0.65元,综合用水为每吨0.50元。2006年7月1日起调整供水价格。居民生活用水由每吨1.65元调为2.20元(含污水处理费0.45元),非经营性用水价由2元调为3.50元(含污水处理费1元),经营性用水由2.25元调为3.50元(含污水处理费1元),水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重工业用水由2.25元调为3.95元(含污水处理费1.45元),特种行业用水由6元调为10元(含污水处理费1元)。
  南郊水厂 地处苍松路478号,傍依西塘河、祖关山路。1976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约5.70公顷,日供水能力4万吨。1982年和1984年两次扩建,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日产水13万吨,水源属鄞西水系,上游系皎口水库。1995年1月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的10万吨扩建工程动工,工程总投资5170万元,同年5月31日,平流池、回水池、清水池等工程建成投产。1996年投资600万元兴建水源防污工程,水质有明显提高,供水范围涉及整个海曙区及江东、江北、鄞州部分地段。2005年平均日供水22万吨,最高达26万吨/日。2006年,卫生部颁布生活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出厂水浊度在1.0NTU以下,水中余氯量小于或等于0.3毫克/升,南郊水厂出厂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2008年5月3日,南郊水厂更换了3个出厂阀门和1个厂内联络阀门。
  管理
  水质检测 南郊水厂实行三级水质检测制度,即由厂部化验、班组化验、在线检测三部分组成。检测项目有水温、气温、色度、臭味、肉眼可见物、浊度等21项。水源污染分为一般水源污染、较大水源污染和严重水源污染。一般水源污染应急响应预案:化验室加强浊度、色度、需矾量监测频次,随时掌握数据,提供处理方案,净水车间根据检测数据,加强净水工艺的管理,调整工艺参数,保证水质达到要求。较大水源污染应急响应预案:立即通过生产运行部查明其污染源,调整投药量及必要辅助剂。同时上报有关部门,查处责任单位,切断污染源。严重水源污染应急响应预案:水厂一旦接到污染报告或发现污染饮用水源时,立即上报总公司生产运行部、监测站,尽快赶到污染发生位置,对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站检测首先采取生物检测,即利用原水、净水厂沉淀池生物活动情况,同时对化学或毒理学指标进行检测,并通过生产运行部,调动其他水源、水厂进行供水,保证居民正常用水。南郊水厂水源是原水公司提供的北渡泵站混合水,河网水为备用祖关山河水源。原水公司故障停止供水,水厂用河网水。河网水是由皎口水库经内河流入。
  管道维修 1987年前,自来水管道维修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1987年成立宁波自来水公司海曙管理所。2005年4月成立区自来水分公司管理科,负责管道维修工作。在自然灾害、外界破坏造成水管爆裂时,以最快速度处理突发事件,缩短停水时间,确保区域内供水设施正常、安全运行。海曙区制订城市供水应急抢修预案。预案规定,在接到信息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抢修,并实行全天候(24小时)抢修工作制。应急抢修工作实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主要由管网管理科及所属综合班、养管班、抢修班和检漏组、表务组、管网组、信息专管组以及相关协管部门负责。2007年5月15日晚8时,环城北路道路拓宽施工段内DN600水管突然爆裂,分公司抢修队接报后火速赶到现场,及时关阀止水并组织抢修。同时组织送水车到停水区域居民区、学校往返送水,解决临时用水问题。经过17小时连续作业,次日中午12时恢复供水。
  节约用水
  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途径是加强区域水资源调配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1986年7月,耗水万吨以上户纳入计划管理,对深井实行装表计量。1987年,海曙境内在用深井39口。2005年,区创建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成立,区长任组长,下设节水办公室,开展“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家庭”、“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2006年7月1日,对城市居民供水价格实行阶梯式水价,水价分三级,各级水价实行超量累进计价办法,级差分别为1∶1.5∶2,级价分别为2.1元、2.95元和3.75元。每户用水人口3人及以下的各级用水量基数为:第一级为17吨及以下,第二级为17吨至30吨,第三级为31吨及以上。每户用水人口超过3人的,每增加1人,每级月用水量基数可相应增加5吨。实行阶梯式水价唤醒了市民的节水意识,成为节约用水的有效经济杠杆。是年,段塘街道南都社区茶花园小区等7个社区被评为“节水型社区”,宁波大酒店等3个单位被评为“节水型企业(单位)”,俞信珠等13户居民家庭被评为“节水型家庭”。2008年,段塘街道南都社区桂花园小区、南门街道尹江岸社区荣安世家被评为“节水型社区”,宁波乐德士电器有限公司被评为“节水型企业(单位)”。
  第二节 电
  电厂建设
  境内电力工业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孙某在战船街创办宁波电灯厂,二十七年亏赔殆尽停业。宣统元年(1909),宁波当地工商界人士顾元琛、戴瑞卿、王萌亭再次集资银圆8.28万元,筹办和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在宁波电灯厂旧址建电厂,装置190马力柴油机配120千瓦发电机1套。民国3年(1914)4月,宁波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耀电力公司”)成立,董事长虞洽卿,经理周仰山。永耀电力公司在余姚江和北斗河边置地11亩,收购了战船街和丰电灯公司,还购置了一台50千瓦发电机和80马力蒸汽机,次年2月发电。永耀电力公司投产后扩大了市区的供电范围,初期用电原不计分类,13年电费计费始分照明电、动力电,其中用于工业生产的动力电占13.6%。25年,永耀电力公司有发电机组4台,装机容量8220千瓦,发电量3300千瓦。民国8—26年,永耀电力公司4次增股5次扩建,单机容量从120千瓦扩至1200千瓦,当年总装机达到了9520千瓦,年发电量984.20万千瓦时。日本侵华后,由于燃煤来源困难,永耀电力公司锅炉曾改为烧薪柴维持夜间供电。1954年建永耀发电厂10千伏升压站,发电机直配电终止,以10千伏标准电压改造原供电线路。至1957年5月,境内2.3千伏和6.6千伏配电线路均升压至10千伏供电。1965年10月,华东电网110千伏上虞至宁波输变电工程建成,境内电网也随老市区电网并入华东电网。20世纪70年代后期,百万千瓦镇海发电厂一期至三期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宁波发电厂(原属永耀电力公司)于1984年7月关闭,其机炉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及部分干部调往镇海发电厂。辖区内无大型专用电厂。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和宁波维科精华床单有限公司均有自备电厂。中华纸业公司自备电厂有2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84万千瓦,其装机容量为境内最大,除自用外,部分上网。年发电量42133万千瓦时,年上网电量116万千瓦时。
  电网建设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波电灯厂以发电机直配供电。民国4年(1915),永耀电力公司以0.22/0.38/2.3千伏配电线路向城区供电,设县前街、镇明路、西郊路配电间4处,降压成380/220伏,向西门外的商业区及火车站等地供电。解放后,城区用电逐渐普及,负荷增长,20世纪50年代逐步改造低压线路,换粗导线,木杆换为水泥杆,并实行自主管理。1955年5月,发电厂内建10千伏供电线路。1957年5月,发电厂配电线路改建为10千伏供电,取消发电厂直配线路。1980年9月,220千伏宁西变电所以13回10千伏出线向段塘、望春和西郊等地配电,同时将10千伏导线换大线径,区内供电电压趋于正常。1988年1月,南郊110千伏段塘变电所以10回10千伏出线,支援城区用电。2003年,区内各类配电线路107条,总回路151.02千米,配电变压器1693台,总容量95.31万千伏安。2008年末,区内有110千伏变电站6座,变电总容量为54.60万千伏安,10千伏变压器2164台,容量126.60万千伏安;10千伏线路131条,其中架空线路38条,长度95.26千米,电缆93条,长度306.69千米。此外,220千伏桑田变电所、潘桥变电所也向海曙区供电,其中220千伏桑田变电所转带110千伏中山变电所3台主变压器中的2台,220千伏潘桥变电所转带110千伏延庆变电所。
  输变电工程
  宁西输变电系统工程 位于西郊西成村,占地面积2.70公顷,与镇海发电厂电力输送配套,总投资747.20万元。宁西变电所规模为2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分两期建设。一期主变压器型号为OSFPSL-120000/220,电压220/110/10千伏,为1号主变压器,变电所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安装公司总承包安装,1978年下半年动工,1980年9月18日建成投运。1983年6月增容1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型号为OSFPS3-120000/220,电压220/110/10千伏,为2号主变压器。1号主变压器设计为小油道,薄绝缘,由于220千伏侧电压分接头选择不当,于1984年调换与2号主变压器同型号之变压器,是年9月投运。至1990年底,宁西变电所有220千伏进出线4回、110千伏出线8回、10千伏出线13回。
  中山输变电工程 位于永丰路东侧,北靠余姚江,是市电业局第一座按无人值班要求设计的全户内型变电所。主变压器3台,型号SPZ8-31500千伏安,容量为3×31.5兆伏安,由宁波变压器厂制造。1996年1月投产,总投资2488.35万元。
  文化输变电工程 位于新芝路东侧,北靠高塘公寓,建在原35千伏北门变电所址上。变电所总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设规模最终为“三线三变”(3条进线带3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容量3×40兆伏安,线变组接线,第一期为“二线二变”(2条进线带2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容量2X40兆伏安,10千伏出线最终为30回。按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采用分散分布或综合自动化系统。变电所由220千伏宁西变电所110千伏出线供电。
  段塘变电所工程位于启运路,占地面积9191平方米,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投资766.76万元,于1988年1月投运。110千伏单母线带旁路接线,2回进线电源接自220千伏宁西变电所,线路长5.09千米,导线型号LGJ-240。另有出线1回联宁波变电所,解决辖区南片用电。
  马园变电所工程位于长春路86号附近,是近市中心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占地1.79公顷,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为三相双绕组变压器,投资583.70万元,1989年12月投运。110千伏进线双回路同杆架设,电源由220千伏宁西变电所输入,线路长3.81千米,导线型号LGJ-185。变电所端不设断路器.只装隔离开关。10千伏单母分段接线,出线共20回,全部用ZN-10真空断路器,在宁波电业局尚属首次。
  电力供应
  生活用电电灯公司创办初期,主要向商号、居民供照明用电,同时顾及为数不多的路灯。为推广照明用电,永耀电力公司派技术人员到居民住宅宣传装用电灯知识,并规定用户使用电能表可向公司租用,照明用户逐年增加。民国23年(1934),宁波城区有表灯用户4800余户,包灯用户1580户。25年,永耀电力公司照明用户7300户,年照明用电量258万千瓦时,为全部用电量的67.8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路灯经费收入减少,难以维持,重又委托永耀电力公司代办。1949年,永耀电力公司供应区生活用电量216.48万千瓦时。1962年达603.47万千瓦时。1984年初,高塘排水泵站建成投运,装机总功率120千瓦。“七五”计划期间,群众生活改善,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家庭逐渐普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迅速。2001年,辖区有生活用电102012户,2006年有145204户,2008年达150273户。
  工业用电民国20年(1931)后,永耀电力公司动力电用户发展,以碾米、纺织为主。21年有动力电用户94家,用电量44万千瓦时,为总用电量的15%。以后数年间,城区工商业逐渐繁荣,纺织、食品等工业发展,工业用电量不断上升。25年,工业用电量122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32.1%。30年,日军入侵宁波,工业生产遭破坏,翌年工业用电量减至65.97万千瓦时。抗战胜利后,工业用电量在恢复中有所增加。2008年,辖区工业用电521户。
  用电管理
  安全管理 1950年,永耀电力公司在生产技术股内设兼职安全员。1954年起,安全生产由副总经理负责,设专职安全监察员1名。“文化大革命”中,电力生产安全制度受到冲击,安全组织流于形式。1976年后安全组织逐步恢复。1983年,宁波电业局下设用电管理所,在主任办公室设专职安全员1名。1998年,宁波电业局设安保科,有科长2名、科员3名,管理老三区电力部门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和保卫(消防)工作。2000年撤销宁波电业局用电管理所,分设海曙、江东、江北3个供电局和1个计量所。此后,海曙供电局内设立安全科,兼顾安全和生产工作。2002年在安全科设专职安全管理岗位1名。以后逐渐形成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2007年7月19日下午,市区“大面积停电”实战演习在宁波第二百货商店进行,区政府领导、区应急指挥中心、公安局、供电局、江厦街道、城管中队、报社广电等多个单位以及众多市民参加此次演习。这是对市政府部门处理大面积停电事故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验。
  设备维修 解放前,永耀电力公司变压器检修仅限于清洗和烘干。1953年后,变电设备定期检修,由发电厂电气分场负责。20世纪60年代中期,宁波电网联入浙江电网。“文化大革命”期间,设备正常检修制度无法保证,输变电设备超周期超铭牌运行;部分变电所主变压器采用强迫油循环和水冷却。1973年起,对以前建成的变电工程进行技术改造,逐项列入检修和更新改造。1989年5月起,宁波电业局对35千伏及以上设备检修,采用分区域管理,由检修队、工程队分别担负所辖区域中变电设备检修测试任务。输电线路检修由线路队负责。2000年成立海曙供电局后,由局属检修队、工程队负责执行。
  节约用电
  解放前,永耀电力公司电力供大于求,无节约用电宣传和措施。1954年开始宣传节电,重视提高功率因素。1960年,城区成立电力指挥部。1978年贯彻国务院节能工作指令,市区经济主管部门重新把节电列入议事日程。2004年,区成立有序用电办公室,主管节电工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的重要因素,节电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高层住宅的配电系统中,配电变压器损耗约占整个配电系统损耗的50%。电管单位采用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及台数,减少基本电费,提高变压器运行效率,降低损耗,并根据负荷变化情况选择交流电动机调速方式降损节能。用电大户利用峰谷电差价,合理调整多时段用电负荷,提高电网机组运行效率。根据海曙区夏季不同用电缺口情况,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原则,按每1万千瓦为一级,建立五级有序用电预案,实行分级响应。如当网供电负荷缺口在1万至2万千瓦以下时,启动Ⅱ级响应,即在I级响应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全区各大宾馆、饭店、商场、娱乐场所等地的空调用电负荷,在早峰(8:00—11:00)、午峰(13:00—17:00)期间减半运行。机关及单位的室内空调在气温低于32℃时禁止使用。施工用电执行“停二开五”(即一星期停电两天供电五天)用电轮休。亮化工程(如霓虹灯、景观灯等)节约用电。鼓励居民关闭待机状态家用电器,养成节约用电习惯。2008年底,辖区内一户一表数量为150273个。
  第三节 燃料
  柴、煤
  20世纪50年代前,城区居民基本以木柴为燃料。区内设有柴草交易市场,山区农民和城里小贩肩挑、车拖、船装,将柴草运至交易市场出售。据1965年统计,大大小小的柴炭行有345家,遍布市区的大街小巷。60年代起,煤球与蜂窝煤饼投入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煤供应不足,实行凭票定点供应,规定每月每户3人以下50千克,4人以上65千克,引火柴7.5千克,引火煤饼30只。
  煤油、柴油、汽油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在甬设点经销火油、煤油、汽油、柴油、洋蜡烛。二十八年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民国7年(1918)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先后设点,皆委托宁波商号老慎记、锦华、恒孚等代理行(大同行)经销。抗战胜利后有中孚、光大、一鑫等小同行相继经营。解放后,1951年12月设宁波临时石油营业组,批发兼零售。1952年4月推销煤油。1953年4月改名“宁波石油供应站”。1954年10月,煤油实行控制销售。1955年对机关团体单位实行煤油定额分配、限量供应,10月对汽油、柴油、燃料油实行计划管理。1956年3月起,按户依人定量供应煤油。1958年7月起严格控制新增汽车和将木炭燃料车改用汽油,采取以裂化燃料油替代重柴油,并压缩煤油供应。1966年定名“浙江省石油公司宁波分公司”,汽油、柴油、润滑油保证重点供应。1970年10月起,煤油敞开供应,柴油按需供应。1985年改称“中国石油化工销售公司浙江省石油公司宁波分公司”。1988年起,计划内平价油逐年减少,高价油、计划外议价油逐年增加。1990年,宁波石油公司经营的油类购销量,计划外议价部分超过计划内平均数量。汽油类,当年计划外油源占71%,计划内油源占29%(含8%的计划内高价油)。
  燃气(液化气、天然气、煤气)
  燃气包括液化气、天然气和煤气。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人工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1978年5月,市液化石油气站主体工程在北郊孔浦破土动工。是年建莲桥供应站,发展首批液化气用户。当年区内6.8万户居民使用瓶装液化气。次年11月液化石油气站主体工程建成。进入80年代后,市民对液化气需求量不断增大,而液化气生产、供应又不稳定。为解决这一矛盾,液化气公司进行了第二期工程建设,1984年初新建储气站一座,增设海曙、江东两个供应站。1989年6月开始进行管道液化气集资工作,每户210元,其中个人负担90元(后向用户退还管道煤气集资费)。1992年10月,半路涨6000立方米球罐扩建工程动工,1994年10月竣工。1992年10月至1994年10月新建高塘、尹江岸、白云供应站。1995年10月组建成立管网管理所,拉开城区管道气建设序幕。1995年11月26日,全市第一个高层住宅公寓——太阳公寓点火成功,住户用上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实现市管道供气史上“零”的突破。之后,对银海苑、中央花园等高层公寓供气。2000年9月,联丰人工天然气站开工建设,次年5月投入运行,为辖区第一座大型管道气气化站,管道气气化能力达到10万余户,一期供气能力为5万户,2001年5月调试点火成功。7月,海怡花园小区首次用上人工天然气。接着,联丰红楼、欢乐家园、世纪长春等小区瓶组站实施气种转换。2005年9月,为保证燃气安全,城管部门开展公建用户瓶组气化站专项整治,对区内101家宾馆、饭店瓶组气化站和高校的食品燃气瓶组站(间)进行专项检查整治。针对瓶库间设置未达到规范要求,消防器材数量不足、放置不当,消防通道不畅等违规操作现象,提出整改意见,以消除安全隐患。2006年底,管道气开户4000余户,管道稳定供气率99.9%。液化气面对海曙区销售达2万吨,瓶装气用户6.80万户。2007年8月21日下午4时10分,新街社区大梁巷6号703室的房内发生液化气泄漏事件,现场情况十分危急。江厦城管队员迅速联系消防部门,及时疏散楼内的居民,消防队员赴现场及时处理了液化气泄漏事故。2008年底,管道气开户3万余户,管道稳定供气率99.9%,完成6.80万户天然气进户安装的庭院管铺设,管道气用户8万余户,瓶装气用户2万余户。
  第四节 照明
  家庭照明
  地方小型火力发电厂建立之前,区内家庭多以蜡烛、菜油灯、煤油灯照明。民国3年(1914)始,境内先后办起小型火力发电厂,供部分城区商店、居民照明用电。20世纪80年代初期,家庭照明多使用日光灯、白炽灯。80年代末,冷光灯、吊灯、射灯、节能灯等新型照明设施开始使用,人们的居室从一室一灯到一室多灯,从一个灯泡到多叉灯饰,从简单照亮到根据环境选择不同灯具照明。90年代后,随着紧凑型光源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采用,镇流器等灯用电器配件小型化,家庭照明灯具向小型、实用、多功能方向发展。各种小型灯具设计更加精巧合理。如微型聚光灯,每根光织的引出端均装有各种光学附件,包括棱镜,透镜、光栅等,用以控制射束,功能独特,体积小巧。多功能组合型灯具应运而生。如吊扇灯,采用集照明调光和电扇调速功能于一体的控制系统,既能对光源实行全范围调光,也能对电扇实行三档调速控制,方便实用。灯具设计与制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古典造型与时代感相结合,体现现代照明技术的成果。如欧式装修风格一般选配水晶系列灯具,突出其豪华气派。复合式照明灯具大都配有各种系列的成套配件选择,以便用户根据需要自行调整,既强调个性,又强调与背景环境协调。
  路灯照明
  境内用电灯作路灯始于民国4年(1915),由宁波永耀电力公司承办。民国17年,市政府工务局设路灯管理处。1949年初复由电力公司经办。1951年1月,市建设局设路灯股。1956年,市政工程队设路灯组。是年8月成立区路灯管理所。1981年8月,市政工程处设路灯管理所。2007年4月3日,望春街道姚丰村路灯改造工程启动,共涉及路灯796盏,投入资金190万元。2008年,境内路灯线总长400余千米,其中地埋线380余千米、架空线路20余千米,总功率2969千瓦,年耗电2021万度。是年,境内共有路灯约1.60万盏。
  灯具 自使用白炽灯始,照明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随后荧光灯、汞灯、高低压钠灯等新型电光源的出现丰富了城市照明多样性。功能照明灯主要有道路路灯、庭院灯、吸顶灯、草坪灯4种。灯罩多采用DD-18、奥高、倒四角灯罩。
  灯型 早期为壁灯,后装电线杆上,悬挑长度1~3米。20世纪50年代安装吊灯,因有碍交通,1963年全部改圆弧形钢管悬挑灯架,长6~7米。1985年,中山西路拓宽,由架空电线改地下电缆,首次用“Y”形双挑灯架。次年在药行街、灵桥路采用,并在兴宁桥立交段采用半球形金属灯罩。1988年,江厦、铁路立交桥、西郊路等处装双挑手臂球形金属灯,东门口安装2盏三挑臂球形钠灯。1994年基本淘汰白炽灯。1995年,小区、道路路灯灯罩采用40型或83型,后采用GE型。1997年起使用金卤灯。2000年,中山路路灯改建,采用金卤灯,镇明路首次采用高显色高压钠灯,月湖景区率先使用可倾倒式路灯。2008年1月,南站广场试用3盏新型的200瓦矩形无极荧光灯;5月,和义大道采用飞利浦暖白光道路照明系统。
  安装 民国4年(1915),以竹梯登高安装灯具,夜间检查,扛梯步行。后检查骑自行车,上高用登高板“铁脚”等。1954年在人力三轮车上装升高梯装灯,研制加长摘灯泡器用来调换灯泡。1959年在三轮卡车上装消防升降梯。1985年配备液压升降车。1987年,和义路开始用光控开关。1990年设光控箱85只,手控路灯开关全部改自动光控。2006年,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对部分路灯实施节能改造,采用高发光效率灯具,配置功率由110瓦降到100瓦,亮灯4小时后,变功率至55瓦。2007年,在京华苑安装7柱LED路灯。2008年在市区公共区域逐步采用先进的无线遥控技术,7月,为解决路口中杆灯照度不足及眩光问题,在长丰桥连接线首次采用20米中杆灯。2008年底,境内有光控箱20只,其余均使用无线智能遥控,数量约为400个。
  经费 较长时间路灯经费从电费附加费列支。1956年列支路灯经费0.10万元,用作设施维护、新置。1978年,区路灯经费10万元,1990年82万元,2006年169.50万元。
  景观照明(霓虹灯)
  1995年,灵桥、江厦桥实施形象工程,开始景观照明。1996年,柳汀立交桥安装320只乳白色球形柱头灯。1998年建设中山广场灯光工程。1999年建设月湖灯光工程。2000年,中山路实施楼宇亮灯工程和三江口景观灯光工程。2007年底实施照明灯光升级工程,在月湖景区古建筑、三江口栏杆、新兴大酒店、文昌大酒店、石油大厦、文华大厦和亚细亚大厦等,共安装柔性霓虹灯1100米、投光灯142套、洗墙灯268套、LED灯1304米、河岸灯106套、地埋灯27套、冷光杯小水灯4245套、桥下水下灯44套、日光灯1349套、吸顶灯18套、美耐灯960米、节能灯58套、庭院灯206套、无线监控16套、配电箱6套。灯光升级工程的实施,使城区夜景照明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满足了市民及游客欣赏需求。
  灯具灯型 有庭院灯、草坪灯、地灯、投光灯、壁灯、霓虹灯、三防日光灯、冷光灯等。部分高科技灯具有电脑灯、光导纤维、激光灯、LED灯。
  霓虹灯是一种冷阴极辉光放电灯,由于其外形变化多端、加工灵活、色彩丰富,在广告业、商业、交通、建筑、室内外装饰、舞台布景、家用电器、城市美化等领域能发挥独特作用,具有极高观赏性。1967年,宁波一家校办工厂首次研制出“毛主席万岁”霓虹灯。1979年5月,宁波“天然舞台”影剧院安装霓虹灯。1990年后,在让宁波城市“亮起来”、“美起来”背景下,霓虹灯遍布城市大街小巷,一批霓虹灯工厂也随之兴办。2006年,天一广场、月湖景区、灵桥广场、联丰红楼、都市丰华、香榭丽舍、龙湾新村、城隍庙商场等先后安装各式各样霓虹灯,成为城市夜晚靓丽风景。
  安装与养护 景观照明工程由宁波市路灯管理所承担安装。2003年之前,绿地景观灯光养护由园林部门负责,之后公园、绿地景观灯移交市路灯管理所养护。大楼、内河、桥梁上的城市公共景观照明设施养护工作一直由市路灯所负责,海曙分所主要负责管辖范围内的照明设施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
  照明工程选介
  中山广场灯光安装工程 1998年竣工,是区内较大规模的景观照明灯光工程,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工程首次采用大功率地灯、间接照明庭院灯和光导纤维、激光灯。在光源上首次采用水银灯。
  月湖灯光工程 是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园绿地景观照明工程。在古建筑上,安装可塑霓虹灯,公园内安装仿古庭院灯、草坪灯、树木地灯,首次采用彩色金卤灯。
  天一广场灯光工程 2002年建成,总投资1100余万元,采用多种高科技照明产品,如电脑灯、激光灯、点光纤、LED光带等,将天一广场的夜景营造出现代时尚氛围。水晶街边水景配上灯光,增添了浪漫色彩。地面有变色光纤点构成的图形,LED组成墙体上变化图形,成为游客驻足观赏的景色。泛光照明和霓虹灯勾勒出建筑物的立体形象。
  宁波市商检大楼 屋顶采用多种不同功率的投光灯泛光照明,强调建筑结构的层次感。中间圆环作为标志性亮点,采用霓虹灯和泛光的结合形式。主楼部分在每个窗户里安装日光灯管,增加大楼灯光整体性。
  城隍庙商场照明 城隍庙建筑顶部采用LED灯泡勾勒出古典建筑顶部线条曲线美。建筑沿口采用洗墙灯,整个建筑在夜晚有立体感。商场道路应用仿古路灯,与整个建筑风格相配。
  中山路整体照明 2000年对中山路进行灯光改造,整条路采用间接照明和直接照明配合的路灯,灯光通过反光板照射到路面,光线充分柔和。
  “两线一点”灯光升级工程 “两线一点”指中山路、药行街两条线路和月湖这一景点。2008年4月竣工,工程总投资300万元。此项工程总体定位摆脱了以往传统的“灯光夜市”、“星星点点”,着眼于高点,与宁波总体灯光协调一致。
  第五节 机动车停车场
  1990年,市汽车保有量1.50万辆;2000年9.50万辆;2008年57.80万辆,其中海曙区约6万余辆,逐年以10%~20%速度增长。平均每3户人家就有1辆汽车,将近每3个人中就有1人持有驾驶证。汽车增加同时造成城区道路交通“停车难、行车难”问题逐渐突出。按照国际停车泊位与汽车数量1.2∶1的要求,区内需要车位约7.2万个,而至2008年底,区内共有停车位约3万个,约有近半数车辆处于不当停放状态(如停放在人行道、马路边、小区绿化带等)。停车场(库)指的是供停放车辆使用的场地。停车场的类型,按车辆性质可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按使用对象可分为专用和公用停车场(库);按设置地点可分为路外和路上停车场;按设计形式则可分为广场式、地下式和多层式停车场(库)。
  1958年前,辖区内无专门停车场。是年底,公交公司在东门口设总站,建有简易停车场。1988年7月,马园路79号建客车一场,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可停车90辆。2004年改建镇明路地下停车库,共计四层400个停车位,为市内第一个地下三层停车场(库)。2007年建青林湾A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5222平方米,车位约300个。2008年,公交段塘停车场(始发站)动工,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分三层,可停放15条公交线路220辆公交车。这是宁波首个公交立体停车库。
  公用停车场
  镇明路地下停车库 位于石油大厦与财税大厦之间,西临镇明路,占地面积5163平方米。2001年作为月湖景区配套设施正式投入使用,共有停车位96个,其中石油大厦专有车位20个、财税局专有车位5个,其余为公共停车位。2004年,海曙城建投资公司投资5000万元对该停车场进行改造,次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改建后停车场为四层计400个停车位,其中地面一层地下三层,是宁波市第一个建设成地下三层的停车场。
  月湖停车库 东起水苍巷,南临迎凤街,西抵镇明路,北至财税大厦,占地6000平方米,其中停车场地4500平方米,设置车位100个,2000年6月开工建设,12月竣工(后改为镇明路地下停车场)。
  苍水停车库位于苍水街以北,政协联谊中心大厦以东,建筑面积36850平方米,半地下室结构,共四层,设有车位82个。2002年4月开工建设,9月竣工交付使用。
  和义大道地下停车库位于和义路66号,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共三层,设有车位1040个。2005年开工建设。
  天一广场停车库地下车库位于天一广场内,面积1万余平方米,设有出入口2个,共有车位227个。地上车库位于天一乐购超市三、四楼,三楼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设有单向出入口各一个,车位349个,四楼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设有车位416个。2002年10月交付使用。
  专用停车场
  小区停车场(库) 2002年8月建在水一方小区停车场(库),建筑面积1139平方米。2005年12月建青林湾一期(A区)停车场(库),建筑面积5222平方米。2008年建南都花城停车场(库),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
  楼宇停车场(库) 2005年建华侨豪生B座(原华侨饭店)停车场(库),建筑面积2251平方米。2008年1月建万豪大酒店停车场(库),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
  公交停车场 1997年建南郊公园站公交车停车场,投资2.56万元。2003年建徐家漕站停车场,占地面积3461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3平方米,投资171万元。2008年建段塘客运中心站,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50平方米,投资4500万元。
  第四章 城区绿化
  1949年5月,境内园林绿化归属市园林处管辖。1964年,园林绿化实行市、区两级管理,海曙、镇明两区分别成立绿化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养花种草被当作“封、资、修”横扫,中山公园珍贵盆景、花卉也被清除,乱砍树木、乱占绿地现象屡见不鲜。1984年10月,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成立。是年起,每年3月12日前后均举行植树节宣传教育和群众义务植树。1988年5月,园林实行市、区两级管理。嗣后,市、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实施三江口绿地、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中山广场、三江六岸绿化带等公共绿地建设项目,建成一批城市绿化精品,基本形成“三江六岸、一湖居中”的主体绿地格局。2000年把苑西立交桥至新星立交桥铁路沿线西侧作为义务植树基地,3月7—12日开展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参加单位20多家,4300人次,其中3月12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及区属机关250人在义务植树基地种植杜英1500株、夹竹桃2900株。是年5月,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撤销,7月成立海曙绿化养护中心。2002年4月,中山广场管理所与月湖景区管理所下放到海曙区,划归区建设局和区城管局共管。2008年6月底,药行街、环城西路(北段)增色增香改造工程竣工。12月,中山西路被认定为“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是年底,全区绿化总面积649公顷,绿化覆盖率37.79%,绿地率33.78%,人均公园绿地10.58平方米。
  第一节 公园绿化
  境内古代少人工园林绿化。盛唐时于城之西南隅辟日、月两湖。北宋时浚湖,环植松柳,居民得灌溉、饮用、休闲之便。历代官府内园、豪绅寓所,构筑假山水池、水榭亭阁、园林小品,多藏而不露。如旧道署独秀山、后乐园,天一阁假山庭园,紫金巷林宅小园,秀水街吴宅水榭等。民国16年(1927)后,以旧道署、府街、后乐园址建为中山公园,余姚江南岸永丰路辟江滨公园,月湖碧沚有私营茂盛花园。
  1951年,人民政府修复中山公园。1960年,月湖西畔烟屿一带建月湖公园。1990年,区内市级公园有中山公园,区级公园有海曙公园、江厦公园、江滨公园、儿童公园、月湖公园和马园公园等。1999年建造月湖景区一期工程,先后新建或改建南塘公园、濠河公园、永丰公园、白云公园、天封公园等。2001年,宁波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启动,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相应成立创建机构,加大了园林绿化建设力度。2008年底,区内有公园17座,总面积83.19公顷。
  公园简介
  中山公园 位于公园路北端,南距鼓楼360米,系宁波最古老的公园,其址历为州、府、路、道台衙门官署。元末方国珍据浙东,于此设府第。“五四”、“五卅”运动时为革命志士活动场所。民国16年(1927)夏,由严康懋、俞佐庭、金臻庠等35人为筹备委员,动工兴建中山公园,由市政府公务局设计,招工承筑,耗资11万余元,于18年秋竣工。公园占地面积4公顷,新建各式房屋21幢、亭台4座、牌坊2座、廊3个、桥5座。高大门厅两侧置门楼,门前堆缀假山掩景。园内三山鼎立,一水环绕。府山东卧,府后山北踞,独秀山(假山)中矗。进园主轴线,首立孙中山总理遗嘱碑亭(亭毁于“文化大革命”,1992年8月重建)。过小桥,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的景行牌楼。有八角铁铸闲乐亭。西侧傍池有书楼,楼下有阅报室,系移建县学孔庙尊经阁原建筑。再进为茶室。跨河有新桥(石桥)通新辟后园。经府后山脚十字厅,南向过桥,即独秀山,上有螺髻亭,下有清凉洞,九曲回廊连接方亭。1989年投资35万元,新辟后园(原动物园处),占地面积0.25公顷。亭、廊、轩、池、井(泉)连成一体,有适然亭、移运轩、舒山亭、泉。公园大门左侧为盆景廊。园内小河在独秀山前、尊经阁西汇为方池。另有两无名亭。公园初建时,文人雅兴,集为“八景”,称薛楼烛影、螺髻看运、春亭饮绿、剡曲舻声、梅坞鹤巢、柳移燕语、秋水濯缨、渔庄玩月,今多已不存。园内植树99种、3200余株(丛),有百年古树银杏、沙朴等。春天桃樱齐放,盛夏绿荫盖地,入秋金桂香飘,隆冬腊梅幽溢,历为城区游憩之地。此前,入园需购门票。1998年公园扩建,将中山公园与解放北路体育场连成一片,拆迁涉及居民288户,单位22家,总投资1亿余元,于11月竣工并正式免费向游人开放,更名为“中山广场”。
  月湖景区 位于老城区西南侧,东起镇明路,南至三支街、长春路,西抵共青路、偃月街,北临迎凤街。月湖呈狭长形,圆处如满月,曲处似眉月。1998年实施月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投资6亿多元,次年6月工程全面动工,拆迁居民住宅3000多户,单位60家,面积达16公顷,清除湖底淤泥6.10万立方米,改造道路7公顷,2000年1月基本完工。建成后的月湖景区占地面积28.6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9.80公顷、古建筑面积1.50公顷、绿地面积13公顷、广场道路1.67公顷,种植花木119个品种,运用山石造型6万多立方米,整修堤坎570米,恢复并修缮原有“月湖十景”及古建筑外墙与屋面。在园林造景中,连通月湖及马衙漕,开挖月亮湾、菊花洲、水则、芳草洲4处水域,架设宝奎桥、芳草西桥、芳草东桥、花溪桥、花溪曲桥、风雨桥、映月桥、月湖桥,对月岛、菊花洲进行地形改造。月岛南区种植82棵银杏树,分别代表着82位宁波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月湖改造工程,体现“浙东水乡特色,江南园林风格,历史文化内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魏明伦为月湖撰写碑文《宁波月湖铭》,市政协主席徐季子撰写《月湖记胜碑》。2000年,月湖芳草洲举办市首届兰花展,共展出兰花300余盆。2006年,景区内再造桂花园,金秋时节,满园充盈桂花芳香。月湖景区成为市内重要文化保护区和重要标志之一。规划中的月湖二期(月湖西区)改建工程,建设面积53.40公顷,东临月湖,西濒护城河,南接火车站,北依中山路,为宁波现存最大和最具特色的历史街区。
  江厦公园 位于奉化江西岸,南起灵桥,北至新江桥,处“三江(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口”。原系城区繁华地段,店铺林立,有“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美誉。1949年9月遭国民党军队飞机空袭成废墟,除后来新建的人民电影院外,余多简易商舍、棚屋。1987年12月辟建公园,1988年6月竣工。公园南北长635米,占地面积2.62公顷,分南、北两园,江厦桥西堍有地道沟通。南园,灵桥至江厦桥,南北长465米,占地面积0.86公顷。园门在江厦桥西南堍,以古船风帆3幅作门标造型,白色大理石构建,赵朴初题写园名,两边风帆各刻中、英文《三江口简介》。园内块状布局,现代风格,有单体建筑23座。江厦画廊、A字形服务楼、V形双亭、三角形海鸥亭、半月形双曲棚架,交错而立。喷泉池中塑海螺少年渔民造型,草坪置少女和平鸽与鹿群雕塑。绿化和草坪面积占园地面积的58%,广场、园路占37%,建筑物面积占5%。各段主体花木有香樟、茶花、雪松、红枫、盘槐、马桂木,各色叶树,相映成趣。北园,江厦桥至新江桥,南北长170米,占地面积1.76公顷。入口右为草坪广场,左系沉降广场,主体建筑望江楼,楼形似船体,登楼望去,园东北甬江大桥雄踞,西北新江桥横架,南则江厦桥、灵桥显现,三江四桥尽收眼底,为眺赏三江美景最佳所在。南宋明州知州潘良贵曾于此处城楼上筑三江亭,有《三江亭》诗云:“登城忽睹三江水,快我平生万里心。”另有三棱锥体造型和不锈钢转球,矗立于占地面积118平方米的喷水池中,明快显目,象征三江口明珠闪烁。随着时代更新,对原已陈旧不和谐景观进行改造,园路滨江道,傍依长廊棚架,工程于2003年4月开工,6月竣工。绿地面积3600平方米,地坪、园道1545平方米,有花木48种,700余株(丛)。
  白云公园 位于城西范江岸白云庄东南侧,东至文台河,西接环城西路,南连白云小区,北至白云山庄别墅区、文苑风荷小区,占地面积2.66公顷,其中绿地与水域面积2.60公顷,是境内首座以再现郊野田园风貌、古朴野趣为特质的历史文化公园。2001年12月完成拆迁,共拆迁建筑物1.20公顷。2002年11月开工建设,次年2月竣工,耗资1833万元。建成后的白云公园设计风格突出,设置黄过草堂仿古建筑、仿古砖石影壁、水车、草亭等景物,保留并修缮原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祠庄白云庄古迹。
  江滨公园 位于永丰路姚江畔,东南起解放桥,西北至华慈医院(原为华美医院,后为市第二医院),西南靠永丰北路,东北临余姚江,为市区第一个沿江绿地。民国37年(1948)春,鄞县警察局以监役劳力建公园,东起浸礼会(今永丰路18号),西至华美医院,当年完工。甬籍上海工商界人士捐款5500万元以及水泥、钢筋、坐椅等材料。双池巷口筑有木质牌楼,名“江滨公园”。园内种有500株法国冬青。1974年永丰路拓宽,原公园大部分被拓建为道路,遂投资18万元新砌江岸滩地造园5000平方米,总面积8000平方米,1978年3月完成重建。园内新建长廊、方亭、管理房等建筑物637平方米,沿江铁链栏杆500米,水泥园路1500平方米。1991年,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拨款42万元(未包括安置拆迁单位和居民住宅),扩建永丰路18号以东地段,拆除沿江单位9家、居民35户,建筑面积2610.50平方米,修建江塘360米,铺设园路1951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1200株,新增绿地和活动场地7000平方米,是年5月动工,当年竣工。2001年11月至次年3月,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一部分,并入永丰路沿江绿带改建工程,维修重建。
  宁波盆景园 位于尹江岸路南侧,祖关山河北岸,东接荣安世家与尹江岸新村,西邻南郊水厂、苍松路,占地面积7.41公顷,是区内唯一一座市属公园。原址系北宋乾德间(963—968)崇法寺,据传“四明佛祖”法智大师在此“坐关”圆寂,遂名为“祖关”。1954年初建为苗圃。1992年投资108万元,历时一年建成南郊公园一期,占地面积3.86公顷,是市内继动物园、姚江公园后第三座利用苗圃土地改建的公园。2001年4月投资1000多万元在原址基础上进行扩建改造,命名“宁波盆景园”。整个公园分为盆景展区、热带植物展区、古典园林区、草坪广场休闲区。2003年,盆景园东侧新开辟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的茶花专类园。西侧建有老年活动中心、门球场等。园内植乔灌木160多种,21000多株,摆放盆景2500多盆。不仅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可供晨练、健身、休闲娱乐、学习的绿色空间,也以其独特的景观风格迎接过往宾客。2004年,公园免费开放。2007年12月,盆景园、茶花园升级改造工程竣工并通过专家验收。茶花园改建工程位于原盆景园三期地块,绿地总面积1.50公顷。改建后的茶花园以观赏性的山茶、茶梅为主,另辅各类景观植物、花境,集观赏、休憩、科普于一体,是融茶花历史文化内涵于一园的茶花专类园。园内共种植茶花110余个品种、茶梅12个品种以I上.计21000余株。
  海曙公园 位于北斗河西岸,沿河而筑,呈带状,长768.60米,占地面积2.32公顷。西河街中隔,分成南、北两园。南园依后漕巷,1981年3月投资29万元兴筑,1983年10月竣工开放。长230米、宽25.60米,大门北向,有石垒大型假山作屏,建有喷泉水池、盆花房、双六角亭、四方亭。河旁植垂柳,草坪中塑熊猫、梅花鹿群,鹅卵石嵌铺地坪,置青石棋盘圆桌,花鼓形石凳,可供弈棋。北园西傍高塘路,1985年2月动工,1987年12月26日北园落成。1988年元旦竣工开放。大门前为圆池,进门俩少女戏环雕塑,临河园道长538.60米、宽32米。资助单位建方亭7座,内有新、乐两亭,双重檐凤凰亭。绿地面积占半,筑花坛、园林小品多处,绿荫入水,波光涟漪,环境宁静。2000年投资832万元对原公园进行改造,被列为城市形象建设项目。
  马园公园 位于柳汀街西端,占地面积1.013公顷,填吴家塘河段兴筑,呈带状形,是住宅小区柳汀新村配套公园。1988年5月动工,12月竣工,1989年元旦正式开放。园内建有门楼(后因柳汀街马路拓宽废)、六角亭、花架各一座,建筑面积404.50平方米;大型花台一组,面积615.75平方米;路面502平方米;树40种,2725株。总投资39.80万元。公园规划以自然为主,园内绿地以群植桂花、黑松、香樟为主体,六角亭周围种植桂花。园内道路曲折,铺有冰纹、方块、彩色路面,和谐自然。
  南塘公园 位于南苑小区南侧,南塘河西侧,占地面积2.76公顷。1996年筹资,1997年建成开放。全园以绿为主,点缀园林小品。植物配置充分考虑生态习性,配以大面积草坪,选用40多种植物品种,不同花期、色叶的乔灌木与低矮植物的色块组合,组成高低前后层次丰富的立体植物景观。开放当日,公园鸳鸯园和希望园内举行了首植纪念树活动,有12对新婚夫妇和19名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在两园种植了合欢和丹桂树,植树群众代表为公园竣工仪式揭碑。
  天封公园 位于大沙泥街内,毗邻城隍庙商业区。原属地内仅天封塔周边一带有零星绿化,还有部分民房、工厂。公园于1999年9月开工,同年底竣工,总面积5800平方米。属敞开式绿地,绿化总面积4497平方米。以草坪为主,配设凉亭、小池、石雕等园林小品。园内香樟、黑松、桂花等植物点缀其间,相映成趣。
  永丰公园 位于永丰路姚江畔,南起华慈医院,北至宝丰闸,实为江滨公园越华慈医院沿姚江向西北延伸。绿带全长1529米,宽10~80米,绿地总面积5.50公顷。永丰路绿带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以低洼地改造为主,共拆迁住宅150户、厂家8户,计1.10公顷,耗资1569万元。2001年11月开工,次年3月完工。改建后的绿带设置静读少女雕塑,是休闲、读书好去处。北段有田螺姑娘雕塑,体现宝丰闸古人兴建水利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田螺姑娘的美丽传说。绿带共植有各种植物25种,江边种植垂柳、桃花为主,春日时节,桃红柳绿,万顷碧波,让步行者感受江畔美境。
  濠河公园 位于灵桥路奉化江畔,南接兴宁桥,东临奉化江,西至灵桥路,北接报业集团大楼,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的一部分。2000年8月开工,次年8月竣工。公园呈狭长形,长1625米,宽65~140米,占地面积约12.50公顷。以东西走向的濠河路为分界,分为一、二期工程,两期工程共拆迁住宅347户,总投资达2.80亿元。园内建筑1002平方米,有欧式风格为主的回廊、园亭等,植有各种植物49种。公园紧临琴桥,置音乐雕塑小品10座,建成初期曾称“琴桥音乐文化广场”。2003年底更名为“濠河公园”。
  天一阁园林 (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新芝公园 位于永丰路和新芝路交叉处的西南侧,紧邻西门医院,占地面积0.20公顷,1996年建成。2008年3月对原有公园进行整体改造,由新东方股份公司、宁波市拓展房地产开发公司、海曙幸福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是一项公益性改造项目。改造后的公园现代精致,既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表现“时尚、魅力、幸福”的主题,又满足了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工程以“关注民生、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休闲环境”为基本要求,拆除公园南侧临时建筑,对原有亭廊进行整改,重新调整铺设园路,增设果壳箱、坐椅等附属设施。公园北侧主入口的休闲广场与南侧的健身广场通过园路相连,改建成停车场一个。在绿化景观布置上,保留原有大树,新种植色叶景观树,配植灌木和四时花草,丰富了植物层次和花色。
  永丰库遗址公园 位于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西接鼓楼商业步行街区,东邻蔡家弄,主要包括1990平方米元代永丰库遗址和2140平方米的公园绿化以及相应的景观构筑物和陈列展示管理用房等。公园内种植各类乔灌木48种,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富有历史韵味的休闲场所。公园于2008年5月动工兴建,占地面积0.61公顷。永丰库遗址在地下深1.50米处,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库房墙体厚1.20~1.40米。总库房以隔墙分为四大间,每大间又以梁架区分成三小间。另有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配套设施。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大型衙属仓储遗址,也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标志性遗址,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广场绿化
  自1997年宁波第一个绿化广场——阳光广场冠名后,广场绿化建设速度加快。它区别于四周筑有围墙(栏)的封闭式公园,其性质仍属公园绿地范畴。境内有中山广场、阳光广场、太阳广场、天一广场、时代广场、天马广场、南站广场。
  广场简介
  中山广场 广场西起呼童街,东至解放南路,南临公园路,北至永丰路,总面积8.38公顷,其中建筑面积2.11公顷、绿地6.27公顷,广场园路1.25公顷,亭廊427平方米,假山4120平方米,河面3500平方米,喷泉水池2240平方米,草坪面积4.71公顷,乔木586株、灌木588株,色块绿篱5382平方米。广场由传统文化公园(原中山公园)、世纪之交广场和未来广场三个功能区组成。其中原公园的格局基本不变,门楼、景行牌楼、读书楼、独秀山、后山等得到妥善保护和修葺,重新延伸了九曲回廊,移建了总理遗嘱亭。对原有公园水系进行改造,改建6座园林小桥。把原府山(百鸟山)夷为平地,用黄石垒积成假山,下为地下停车场,上为门球场。明末民族英雄张苍水故居原地保护。世纪广场和未来广场位于原解放北路体育场址,由下沉式多功能广场、喷水池和不锈钢主雕“奔腾”等主体建筑组成。下沉式广场直径40米,面积1200平方米,由舞台和环形看台组成,可容观众数千人。东北隅保留明代宁波府学孔庙泮池遗址。西北角新建弧形构架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两层室内体育馆,馆旁有篮球场和网球场。近处建有儿童综合游玩设施,东、西两端置有由多种健身器材组成的市民晨练健身场地。1999年5月,新西兰怀特克里市(宁波友好城市之一)赠送3座刻有图腾标记的毛利族雕柱,安装在广场同乐亭旁、张苍水故居前,高分别为4米和3米,为两市世代友好的象征。2003年3月,“孙中山先生纪念林”在新广场体育馆旁落成,在宁波的民革中央成员每年在此植香樟树,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双英亭”落成。集文化、体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式中山广场,是宁波市广场文化活动的“龙头”,每年在此举行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演出及展览活动达百余场(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2007年12月2日,宁波市“外来务工者节”大型广场活动在中山广场举行。
  阳光广场 位于市政府东大院南侧,南临中山东路,西接解放北路,东依厂堂街,占地8800平方米。1996年动工兴建,1997年2月落成,是宁波市区的第一个休闲广场。广场以市政府新大楼中轴线为界,分中央区、东区、西区。中央区原由3座花岗石雕塑组成,体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主题,2000年群雕整体迁至江东中兴樱花公园,原址改为升旗台。现有的升旗台为一直径60米的大圆台,高级汉白玉砌成。每天早上,国歌奏响,由武警战士在升旗台上举行升旗仪式。广场东、西区由6000平方米的绿地组成,草坪上桂花、海桐、构骨球等疏密相间、相映成趣。其中西区模拟山谷中潺潺溪流和汩汩涌泉,颇具动感。如茵的草坪上一尊青铜“母子相戏”雕塑,体现“和平、幸福、安宁”的生活。广场中心安装2环旱地音乐喷泉,水柱喷高可达13米,为广场又一特色景观。
  太阳广场 位于解放南路北端、东为老实巷,北邻中山东路,与阳光广场隔路相望,总面积1公顷,绿地面积0.9527公顷。2000年10月建成开放,为休闲式开放型绿地。广场以微地形起伏的常绿草坪为主,栽植特大规格乔木,并配有各类灌木及四季草花。广场内园路迂回曲折,步换景移,是市民、游客休闲和晨练的好去处。2006年6月全面改造,7月竣工。改造后的广场绿地中央大树参天、草坪通透、四周乔灌花草,季相变化丰富,榉树、银杏、桂花、樱花、杜鹃、栀子花等高低错落有致,八仙花、美人蕉、萱草等布置在绿色草丛中,构成立体绿色空间。广场四角各添一景:东北面以樱花、杜鹃等春景植物为主,西北面以紫薇、含笑等夏景植物为主,西南面以桂花、银杏等秋景植物为主,东南面以女贞、腊梅等冬景植物为主。改造后的园路保留了原有毛石板梅园石,周边增加抛光鹅卵石,园路旁增加休闲石凳,两侧种植麦冬,既方便行走,又美观大方。矮生百慕大套播黑麦草复合草坪,四季常绿。
  时代广场 位于三江口核心区域,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交汇处,也是城区中心。广场建造之前,当时宁波市最大的第一副食品商店以及钟表眼镜商店、状元楼等均位于此。广场于2000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为4.51公顷,其中建筑面积1.90公顷,绿化面积2.61公顷。12株高大挺拔的加纳利海枣树栽植广场中央,并有大型张拉膜休闲广场、电影节雕塑、喷泉、大草坪等景观。现为重要公共绿地和城市观光广场。
  天马广场 位于杭甬高速公路段塘入口处,占地面积7.50公顷,建筑面积0.50公顷,绿化面积7公顷,2000年10月竣工,为市区第一个交通绿地广场,大型旅游标志天马雕塑居于中央。初建时广场共种植白蜡、雪松、樱花等乔木372株,珊瑚、桂花、红枫、杜鹃、茶花等229株,并有湖面3700平方米、草坪6.60公顷。2003年“秋季增绿”,又种植香樟、黄山栾树、榉树、杜英等20余个乔木品种1400多株、灌木200多株,达到绿树成荫、浓荫匝地的景观效果。
  天一广场 (详见第九编“商贸”)
  南站广场 位于城区南侧南火车站前,改建工程于2003年12月完工。改造中拆除破旧商业建筑4公顷,整修周边保留的建筑立面。广场总面积5.85公顷,由地下和地面两层构成。公交车辆停靠西侧600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其他车辆进入地下层上下客,出站旅客从广场地面疏散,人流车流互不干扰。地下层面积1.20公顷,设有220个停车位,4个机动车出入口、3个行人出入口和2个疏散通道。行人出入口各配有一对自动扶梯,其中候车室前2个行人出入口还安装供残疾人使用的垂直升降电梯。地下层顶部广场采用不同材质的花岗石铺装,局部种植高大银杏树或点缀小块绿地。广场中心区域呈椭圆形布置长约200米的带状喷泉,沿喷泉带设置12柱时钟灯柱,种植7棵加纳利海枣和16棵金桂,并在护城河畔开辟6000多平方米滨河休闲绿地。
  第三节 附属绿化
  区内原绿化用地少,民国时期仅濠河埠头一带有稀疏百余株行道树。1960年,解放北路种植首批行道树,以后各街道逐步扩种。从1996年至2008年,傍三江(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一湖(月湖)一河(北斗河)辟绿带,依三横四纵(解放南路北路、镇明路、开明街,中山路、和义路、灵桥路、药行街)建林荫道,建成中山广场、月湖公园、三江口绿地、灵桥路沿江绿带、滨江大道和永丰路绿带等,组成“春花、夏荫、秋景、冬树”的绿化体系,成为三江六岸风景线的亮点和精品。
  道路绿化
  余姚江南岸绿带 位于姚江南侧,西北起自江滨公园,经解放桥脚通道,至新江桥南堍,全长1066米,宽3~5米,沿江驳墈,立水泥栏杆联以铁链。过新江桥脚通道即江厦公园,为三江口南岸最长绿带。1983年建解放桥至原江心寺段,长345米、宽10米,占地面积0.40公顷,植法国冬青、棕榈、香樟、杨柳近1000株。1988年延建原江心寺至甬东司巷,长555米、宽12~15米,占地面积0.70公顷,植树1400余株。
  长春路绿带 位于护城河段东岸,傍依长春路,北自板桥,南至柳汀街柳汀桥,长1235米、宽10米,占地1.10公顷。1985年拆除临时沙石上岸码头和沿河违章建筑,投资3万元,依地形成上下层,植树1400余株,隔以绿篱、紫薇、山茶花、美人蕉。道路两边隔三四步种植香樟,树大杆粗叶茂,四季常绿,遮天蔽日。
  西郊路绿带 位于西塘河北岸,依傍西郊路(环城西路),东自望京桥,西至苍松路苍松桥。1991年拆迁沿河民宅,投资3.70万元建成,长610米、宽3~9米,植树为主,开阔处筑花坛。
  机场路绿带 位于机场路海曙段,总长3200米,总绿地面积13.01公顷。2000年8月开工,10月中旬完工。机场路高标准绿化带按“市门第一路”要求建设,绿地率达75%。其中乔木7033株、灌木12876株、色块423361株,隔以绿篱、紫薇、雷竹、瓜子黄杨等。
  文化路绿带 位于文化路,2003年10月建成,绿化面积为0.21公顷。绿化工程讲究景观整体统一,栽有桂花、香樟、白玉兰、樱花、水腊球、蔷薇、瓜子黄杨,配以草坪。
  环城西路绿带 位于环城西路与董孝子路交叉口至段塘立交桥之间(三角地至段塘)。2000年8月开工,9月竣工。绿化总面积2.28公顷,以金叶女贞、水腊、瓜子黄杨为主,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大道主体色调清新流畅,与两旁精心装点的绿地浑为一体。配以黄色,起“画龙点睛”效果。
  蓝天路绿带 南起柳汀街,北接原有蓝天路,全长300米,绿化面积0.17公顷。2000年1月开工,5月竣工,属海曙区道路绿化“一路一品”样板工程,采用花坛、绿化相结合,花坛、座凳、小品相结合的模式,特色鲜明。
  丽园北路绿带 北与新星路相交,南连丽园南路,景观绿化带全长1248米,绿化总面积1.34公顷,2003年10月上旬完工。绿化景观隔离带色块以杜鹃、金叶女贞、红花檵木、黄杨等组成,种植各类灌木15.48万株,道路两侧共种植乔木393株,辅以小叶黄杨、女贞等灌木6.52万株组成色块,铺饰草坪6444平方米。
  高速公路和铁路绿带 2000年2月底至4月初,区政府组织实施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绿色通道建设,建设面积4.40公顷,种植苗木2.18万株,形成线、面结合和乔、灌、草结合的绿色体系。
  单位绿化
  单位庭院绿化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有机组成部分。1990年,区内单位绿化覆盖率较高的有新芝宾馆74.4%、华侨饭店64%、高塘一村50.6%、市委党校48.7%、宁波中学46%、市第二医院41.65%、新芝幼儿园40%。高塘一村建有绿化领导小组,配专职绿化工人,被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1994年起,区内开展单位庭院绿化“上等级”和创建“园林式单位”活动。全区涌现一级园林式单位23个,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者2人;省级绿化先进单位11个、先进个人4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56个、先进个人21人,花园式单位14个;区级花园式单位12个,庭院绿化先进单位22个,垂直绿化先进单位15个,先进个人169人(次)。2006年,区园林式单位有新芝宾馆等65家,园林式居民区有天一家园等128个。2007年有区级园林绿化先进单位8个,区级园林绿化先进个人41人,区级园林式居住区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2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十五中学实验校区),市级园林式居住区3个(南都花城茶花园、南都花城桂花园、丽园馨都)。2008年有区级园林绿化先进单位8个,区级园林绿化先进个人36人,区级园林式居住区4个,区级园林式单位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2个(中信银行大厦、宁波市市政照明管理所),市级园林式居住区1个(维科·水岸心境)。
  区内闲置建设用地、征而未开发土地、建设项目竣工后周边闲置地、道路和形象工程用地实施临时绿化。闲置地临时绿化,以永久性绿地为标准,高水平设计,高标准施工,并在竣工后验收,落实养管单位。
  水体绿化
  2005年6月,北斗河水环境景观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为市第一个水体绿化工程。北斗河水环境景观工程南起西河桥,北至长安桥,全长630米,水域面积2.52公顷。绿化工程在材料选取、浮岛结构制作上满足行洪、排涝需要,选取适合宁波地域特点具有观赏性和经济型的植物。北斗河沿岸向水体中央依次布置出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所组成的生态系列,营造出自然、优美的生态水景。工程总计布置水面种植浮岛2860平方米,种植黄花鸢尾、千屈菜、再力花睡莲等各类水生植物近7万株,与工程配套实施的北斗河河坎垂直绿化工程同步通过竣工验收。
  友谊树
  自宁波市与日本长冈京市、德国亚琛市、法国鲁昂市先后结为友好城市后,来访的三市市长与宁波市领导人共种友谊树6株,其中香樟2株、竹柏2株。1983年10月6日,市长刘德焜、长冈京市长五十棲辰男在市人民政府大楼前合栽竹柏1株,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传孝、长冈京市议长今井藤一在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前合栽竹柏1株。1987年9月9日,市长耿典华、德国亚琛市市长库特·马拉恩格利在中山公园九曲回廊前合栽香樟树1株。1990年3月16日,市长耿典华、法国鲁昂市长勒卡尼埃在江厦公园南园喷水池前合栽香樟1株。2002年9月,宁波市与日本长冈京市友好友谊树在月湖景区内种植,象征着中日友谊常青。
  花卉盆景
  花卉盆景以宁波盆景园盆景最为集中,2004年4月20—25日在宁波盆景园举办宁波市第五届插花艺术展暨第三届盆景展览会,展出插花120盆、盆景150盆,还选择精品盆景50盆,参加在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省第四届盆景展览。家庭养护盆景成为城区居民的一大爱好。20世纪80年代初,盆花护养开始走进城区千家万户。随着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家庭盆花护养普及率逐年提高。2007年5月对区内居民社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养护家庭盆花普及率达到86.4%,平均每户3.4盆。区内以街道为单位举办过家庭花展和盆景展。自1988年11月以来,区园林绿化管理处、区绿化办公室分别在海曙公园、江厦公园及亚细亚商城等地举办花卉展、盆景展50余次。1999年,海曙区获市“茶花杯”奖。2003年5月,月湖景区园中园举办区第六届花卉盆景展和首届插花艺术展,插花作品获奖者代表海曙区参加6月中旬在亚细亚举行的省第四届浙江—静冈插花艺术交流展,获得二等奖1名、优秀奖4名。2006年9月11—25日,海曙区承办中国插花艺术大赛暨首届宁波花卉园艺术博览会。2007年3月,月湖景区绿化被市评为2006年度“茶花杯”园林绿化优质奖。是年10月1日至11月20日,市园林部门举办大型菊展暨首届模纹花坛展,在中山路沿线的主展区上,分时代广场、天一广场、阳光(太阳)广场、范宅、西门口5大区块54个景点。各区城管局、26家园林企业和7家房产公司等共7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参与,共展出菊花等总计近40万盆,品种多达1000余种,其中精选名贵菊花品种10个。区城市管理局组织参赛的“编钟”、“脸谱”、“走向辉煌”和“奥运五环”4个模纹花坛作品获金、银、铜奖和优胜奖,菊展类作品“双龙”获得艺术菊金奖。
  第四节 绿化管理
  1984年10月成立区绿化办公室,负责全区绿化管理。1994年10月成立区园林绿化监察队。
  1996年、2005年先后两次修改后重新颁布实施并出台《宁波市绿化收费办法》、《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区绿化办公室根据市“条例”、“办法”,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建设项目配套的绿地率进行指标审核、跟踪检查和验收,实行一票否决制。1999年,全区先后对1996—1999年实施并竣工但未经过绿化验收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绿化配套建设落实情况清理和核查,对没有按建设项目初会审时确定的绿地率指标进行配套建设的工程项目责成整改,对不能整改的项目,除补缴易地绿化费外,再予以处罚。2000年5月成立区城建监察大队。2002年体制改革后,城市建设及管理分设建设局、管理局、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局依法对城市园林绿化等实施管理。2007年,区城市管理局获市级园林绿化管理综合奖,海曙绿化养护中心三班获“区工人先锋号”称号。
  绿化规划
  1987年12月,宁波市第一个绿化规划——《园林绿化科技发展规划》出台。1990年制定了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1991—2000年)。2002年制定《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10年),确定以水系为纽带,融山、水、城为一体的“二、三、四、八、九”体系,即两条生态带、三江绿化景观轴、四大风景林地、八个城市绿色中心、九条城市绿带为主的生态绿地规划系统,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植物物种多样化,以及古树名木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作了规划,并严格按《城市绿线规划》建设实施。海曙作为宁波中心城区,绿化规划与建设主要通过特色公园改造、绿化特色小区建设、街头绿地美化、垂直绿化、屋顶植绿等方式,营造绿叶花姿相映照的生态园林景观,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工程,至2008年底,在垂直墙体上种植26.80万株藤本植物,总长44.50千米,实现了绿化由平面向立体拓展的目标。
  公开招标投标
  实行园林绿化建设、设计招投标,重大项目采用国内外招投标,邀请专家评审,同时通过方案展示,征集市民对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上,实施园林绿地养护推向市场,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开进行部分公共绿地养护项目招标。养护招标采取对参与竞争的绿化养护企业的资质、信誉、人员结构、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和审核,对中标后未能履行养护与合同约定责任的企业,除按合同予以经济处罚外,情节严重的,实行市场禁入制,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建设项目配套的绿地率的审核、跟踪检查和验收实行一票否决制。2004年10月11日发布实施《宁波市园林绿化养护招标投标管理办法》。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宁波市园林绿化养护招标投标管理办法》,2004年发布的《宁波市园林绿化养护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常态化监管
  市相继出台城区绿地养护考核管理办法等20多个配套性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覆盖城区绿化管理各个环节的法规框架。同时,相继出台公园绿地、行道树、绿篱等技术标准,逐步形成前期审核审批、施工期跟踪、竣工验收一条线的园林绿化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常态化监督和管理。绿地养护管理采取市、区和企业内部三级考核体系,养护质量实行全程跟踪、指导与监督。2002年5月后,区内园林绿化管理单位由以往的园林监察转为行政执法,执法行为更趋规范化,同时也使执法督查制度化、监督体系网络化,绿化建设管理步入依法治绿的法制化轨道。对辖区内养护单位,区城管局以月度考核形式将考核情况反馈到各中标绿地养护单位,并依据考核实绩划拨养护经费。
  破坏绿化行为查处
  1992年起,绿化执法部门在区内开展城市绿化执法活动,坚持预防和制止相结合,通过经常性不定时执法巡逻,对各类违法、违规事件提前制止,构成违法违规者,根据“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理。1999年9月,效实中学教师举报,该校在建房打桩时造成两株银杏毁坏(一死一损)。执法部门责令建筑单位补种相当规格的银杏10株并对其罚款9800元。2004年7月,位于三市路192号前的行道树被一家私营餐饮店主修剪、砍伐7株11处,被处以1040元罚款。2005年3月,位于望春路570号的15株树木被连根拔起。经查,为当事人叶某为建经营场所使用所为,当场责令叶某停止毁树行为,并对其处以13040元罚款。至2005年底,全区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事件83起,收取各类罚款105.2万元,赔偿款31.6万元。教育处理117起。依法护绿,使损毁绿化情况得以有效遏制。
  古树名木保护
  1995年8月,市政府公布第一批古树名木名录,区内共40株,其中一级保护2株、二级保护38株。根据《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绿化部门重点抓好旧城改造中古树名木就地保护工作。如永丰路一株古沙朴树,原先一直长在路边居民住宅内,区绿化办说服居民,拆除四周部分建筑物,给古树以生长空间,但生长环境仍不甚理想。2001年,区绿化办重新设计保护方案,结合道路整治,使古沙朴树得以受到较好保护。2005年,和义路万豪大酒店工地一棵百年银杏得到顺利移植与保护。2008年底,区内共有古树名木36株,其中一级保护1株,位于段塘吴家村;二级保护1株;三级保护34株。
  签订绿地认管责任书
  倡导人人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风气,园林管理部门开展对绿地树木认养活动,签订公共绿地义务认管责任书。
  第五章 住宅
  解放前,居民住宅多以私有房为主。20世纪50年代,国家房管部门直管公房占有率日益增大。70年代末开始建造带有阳台、卫生设备等的成套住宅。80年代中期,建起一批设备较为齐全的住宅小区,如高塘新村、马园新村、柳汀新村等。1985年底,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2000年后,天一家园、联丰新村、在水一方、南都花城、青林湾等新型小区先后建成。2002年后,政府相继出台限价房、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2008年,区内住宅房屋总面积1042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近1倍。
  第一节 住宅概况
  民国时期,境内居民房屋结构几乎全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因年代久远,长期失修,加上战争毁坏,质量和使用功能差劣。明清时期传统民居以秦宅、林宅等为代表,民国时期以李宅、周宅、朱宅等为代表。
  20世纪50年代“对城市私有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直管公房占有率增大,房屋得到一定维护和保养。60—70年代,房管部门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解决居民、职工居住困难,建造不具备卫生设备等的低标准砖混住宅。70年代末80年代初,“见缝插针”建造带有阳台、卫生设备等的成套住宅。但未能从根本上改观居民住房质量差、设施缺、面积小的状况。据第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资料记载,至1985年底,海曙住宅房屋总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其中,国家直管公房175.10万平方米,占54.21%;居民私有房屋80万平方米,占24.76%;成套住宅房屋建筑面积55.70万平方米,占17.24%。
  80年代中期,区内建成高塘新村、马园新村、柳汀新村、柳西新村等卫生、阳台、自行车库等设施较为齐全的住宅小区。80年代后期,菱池、孝闻等住宅小区建成,随后狮子、新街、紫金、白衣、汪弄等住宅小区相继竣工。90年代起,住宅小区建设向城郊乡镇延伸,建起了联丰新村、钱家边、南苑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房屋结构、套型、设施质量进一步提高完善,砖混结构转变为钢混结构,多层住宅发展为高层、小高层住宅,普通住宅拓展为公寓式、单体、连体式别墅住宅。境内的太阳公寓、中央花园、白云山庄、京华苑在市区房产史上开创了住宅建设的里程碑。
  跨入21世纪,一大批市民喜爱的小区相继建成。天一家园、在水一方、南都花城、青林湾一期、东方威尼斯等成为市民理想、满意的居住小区。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拥有私有住宅房屋日益增多。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区住宅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1042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33.90平方米,有直管公房6056套,建筑面积约33.80万平方米。
  第二节 传统民居
  海曙地处城区中心地带,传统民居根据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需要,普遍采用合院、堂前、明堂等形式,常见的类型有合院式住宅和排屋式住宅,总体布局多开敞通透,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普通民居多朝南或朝东南,排列紧密,多为连户拼建排房,前后隔弄布局。大型院落型住宅由若干进穿堂及两边对称廊屋组成,大门亦有北向的。清代留下的民居多为“前厅后堂、四明两廊”式。清末民初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民居多为“单向两弄双明轩”式。
  明清民居
  秦宅 位于桂井巷6号,明代建筑。宅主姓秦,生平不详。整宅由大门、正楼及两边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10平方米。大门北向,梅园石门框,雀替雕花,幽雅古朴。正楼面阔九间,通面宽26.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5米,前后有廊回环。梁架、柱础朴拙简雅。
  林宅(澹吾庐) 位于紫金街30号。原为清同治年间举人林钟嵩、林钟华兄弟住宅。由其祖父林廷鳌于嘉庆中后期开始兴建,历经两代。因其祖父别字“澹吾”,故又名“澹吾庐”。宅坐北朝南,前、中、后三进,东西两侧楼屋连接,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头门、照壁、二门、照壁、轿厅、前楼、中楼、后楼等组成,左右配以厢房。门楼、拱额、檐头、照壁、影壁、屋脊等处均饰以砖雕木刻,现尚存砖雕170余幅,石雕、木刻50余幅。砖雕大都为浮雕、透雕,内容多为人物故事和四季花卉风景,其中尤显精致的有“八骏图”、“耕织图”、“八仙过海”、“唐伯虎点秋香”、“太师少师图”等。宅西南隅辟有一名“兰亭”小园,藏有明董其昌、陈继儒跋的“兰亭序”帖石两方。
  民国民居
  李宅 位于县前街16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姓李,生平不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宅所归国家所有。陈毅、彭德怀、贺龙、郭沫若等老一辈领导人在视察宁波时,曾在此宅下榻。宅所由正厅、左右厢房组成三合院,占地面积99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面宽18.40米,通进深10米,用料坚固考究,门楼、拱额、檐头、屋脊等均装饰有四时花卉、曼陀罗云等精美雕刻,典雅别致。
  周宅 位于府桥街25号,建于民国12年(1923),宅主姓周,传为染料商。宅为中西合璧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0平方米。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前楼、后楼,其间以天井及墙垣相隔,以青砖砌成外墙,红砖作门、窗、屋角等边廓线,外观精美端庄,色彩明快,是一幢吸收外来建筑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民居。
  朱宅 位于三支街48、54、62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姓朱。宅所由并列3幢有独立院落的主体建筑组成,均坐北朝南,以青砖外墙包围,平面布局颇为独特,为民国建筑中所罕见。占地面积7650平方米。三道具有古典欧式风格的三角形等列图案,装饰富丽堂皇。室内大都雕有曼妙的花朵,幽美若画。通向院落的拱券状圆门上缀有砖质匾额,古意盎然。全宅原貌保存较好。
  第三节 现代住宅
  2008年底,区内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项目155个,总建筑面积约1034万平方米,总户数约10.90万户。其中,普通住宅小区128个,总建筑面积约920万平方米,户数约10.10万户。未实施物业管理的零星小区和老小区共计20个,均为多层的普通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户数约1.3万户。
  楼房
  区内有楼房(普通住宅小区)近1004万平方米,总户数约12.20万户。
  高塘四村 位于区境西北部,东起新芝路,南临永丰西路,西、北两侧均为北斗河支流,与新芝宾馆隔河相望。由中房宁波分公司开发,1986年建成交付。总建筑面积148433平方米,各类房屋92幢,住户2592户,绿化面积约30000平方米。2003年经宁波市、海曙区政府共同投资对小区进行专项整治,实行物业管理。
  联丰新村 位于区境西部,1992年作为建设部全国城市住宅试点样板小区的联丰小区一期南区动工建设,历经15年,建成联南小区、联北小区、联安小区、玫瑰苑、世纪苑、联丰红楼、丽园馨都7个小区。总建筑面积约79.30万平方米,总户数8144户,堪称“宁波第一村”。
  迎凤小区 位于城区中心地段,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北靠迎凤街,南临章耆巷。小区总建筑面积60128平方米,各类房屋21幢,住户865户,绿化面积约5000平方米,2004年经市、区政府共同投资,进行专项整治,实行物业管理。
  天一家园 位于中山西路北侧、环城西路西侧,属于望春街道天一家园社区,由宁波联合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分六期开发建设。一至五期于2006年底全部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约27.60万平方米,涉及住户2165户。
  在水一方 位于前丰街18弄59号,由房海房产开发公司开发,2002年8月竣工。总建筑面积49832平方米,总户数488户,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
  南都花城 位于恒春街、云霞路两侧,属于段塘街道南都社区。2001年由宁波市萧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分期开发建设,共有茶花园、月季园、桂花园、玉兰园、紫园和百合园6个分区组成。紫园和百合园为高层住宅,其他均为多层住宅。2008年底除百合园外,其他5个园均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约26.70万平方米,涉及住户1929户。
  水岸心境 位于望春街道,东临黄家河,南为规划路,西靠丽园北路,北与规划的滨江大道相连。由宁波维科置业有限公司开发,2007年12月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16261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28000平方米,共有26幢,住户864户。
  青林湾一期 位于望春街道,北临余姚江,由宁波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分A区和B区。A区东接青林渡路,南临新星路,西为悠云路,北为一期B区。A、B两区分别于2005年12月、2006年6月交付使用。A区总建筑面积33.30万平方米,绿化率35.80%,共有住宅51幢,住户2096户。B区东接青林渡路,南与青林湾一期A区相连,西为悠云路,北为姚江东路。2007年12月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绿化率36.30%,共有住宅36幢,住户1257户。
  东方威尼斯 位于西门街道,永丰北路以西,高塘花园以北。由宁波富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分一期和二期。一期于2003年12月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7.60万平方米,绿化率35%,共有14幢,住户528户。二期于2008年11月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8.10万平方米,绿化率42%,共有住宅11幢,住户406户。
  高层住宅
  区内有高层住宅42.30万平方米,总户数近4000户。1995年11月,第一个高层住宅——太阳公寓建成交付使用。2000年开始,高层住宅数量日渐增多,出现许多以高层住宅为主的住宅小区。2006年交付的龙湾银都,由两幢单独高层住宅组合而成,建筑面积68401平方米,可容纳290户业主居住。
  别墅
  海曙区有别墅类住宅项目3个,分别是白云山庄、国际经贸园和京华苑(未包括混合有别墅的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19339平方米,总户数640户。1995年,区内第一个别墅住宅小区——白云山庄竣工交付,建筑面积33900平方米,共有161户住户。国际经贸园位于环城西路707弄1号,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共有业主83户。1997年,宁波市银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对国际经贸园实施物业管理,为区内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别墅住宅小区。随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没有新建纯别墅小区,取而代之的是安插在新建住宅小区内的小型别墅区域。
  第四节 住房制度改革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
  私房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后政策落实
  1958年8月,根据市委《宁波市关于进一步对出租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案》精神,境内对符合改造条件的4433位业主私房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纳入改造房屋,属国家所有,由房管部门统一经营管理。
  1987年,根据市委办公室文件《转发<关于私房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精神,对出租改造私房复查,逐户调查核实。对1958年私房改造时没有通过租金形式改造的出借房和空关、自住多余房,不属私改范围而改造的房屋930户发还产权。1987年,私房改革复查,由占住户工作单位、房管部门对占住户分批通过折价收购,解决一部分落实政策私房问题。其后通过拆迁解决。
  1995年,进一步落实应腾空的错改华侨私房政策,保护侨房业主合法权益,对华侨私房的续租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代建房中划出2万余平方米新房安置占住户,新安置房由占住户所在单位出资购买,房价按基本造价计算,定为建筑面积每平方米440元。住户实行换约续租,原住房腾退归还华侨业主。
  1998年,在5平方米以下住户困难房解困工作中,对部分落实政策住房的占住户实行解困安置,由占住户工作单位和个人负担,以建筑面积每平方米800元购置解困房。旧房腾退归还业主,解决部分落实政策私房的腾退归还问题。
  福利分房
  福利分房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住房分配方式,住房投资由国家和企业统包,住房分配采取实物福利分配,低租金使用。根据1985年全市住房普查资料,海曙区有直管公房32484套,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1992年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时,有直管公房34822套。至2008年底,有直管公房6056套,建筑面积约33.80万平方米。
  20世纪80年代后,住房实物分配面积标准经历两次变化。第一次为1984年。根据市政府颁发的《关于今后住宅建设和分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通知》规定,建房和分配标准分四类:一类42~45平方米,二类45~50平方米,三类60~70平方米,四类80~90平方米。一、二类住宅适用于一般职工,三类住宅适用于县团级干部及相当于这一级的知识分子,四类住宅适用于市一级干部及相当于这一级的高级知识分子。第二次为1997年。根据市政府颁发的《关于宁波市城镇干部职工住宅标准的通知》规定:一般职工、干部70平方米,科级干部及中级职称人员80平方米,处级干部及副教授职称人员90平方米,副局级干部100平方米,正局级干部及正教授级职称人员115平方米。上述两个文件中规定的住房面积均为建筑面积。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各地停止实物分房。根据1998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规定,海曙区1998年底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住房货币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先实物分房的住房分配方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国家提出改革住房分配体制,由原来的行政手段、福利性质、实物分配制度,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体制。职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通过向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满足居住需要。
  公房出售 1992年8月,市政府颁发《宁波市市区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分步提高公房租金,积极出售公有住房,租房缴纳保证金,推行公积金制度,扶持集资合作建房,统一建立住房基金。1992年10月,区设立房改办,负责审核区内单位自管公房出售工作。1995年4月,市政府又颁发《宁波市市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租房缴纳保证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加强住房资金管理。从1992年10月至2005年6月,区内共出售国家直管公房32127户,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单位自管公房32957户,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全区共出售国家直管公房2489户,建筑面积约11.68万平方米,单位自管公房367户,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
  住房货币补贴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同时,建立住房货币化分配机制,将国家和单位用于职工的住房消费资金以货币分配形式补助给职工。根据2000年8月市政府颁发的《宁波市市区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区政府规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采取住房公积金补贴、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工龄住房补贴三种补贴形式。凡1999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单位除按规定比例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外,另按月给予不高于本人工资20%的住房公积金补贴,并纳入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凡1998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无房和住房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老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由单位发给一次性住房补贴。对1994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无房和住房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按当年出售公有住房成本价的0.60%与该职工可享受的住房补贴面积及1994年前工龄的乘积,由所在单位给予工龄住房补贴。区于2004年底开始实行住房货币补贴工作。截至2008年底,累计补贴老职工5354人,补贴金额1.96亿元;新职工670人,补贴金额699万元。
  第五节 住房保障
  2002年后,市政府相继出台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政策。2003年开始,区推出经济适用住房,包括低收入家庭住房和普通(限价)商品住房两种。
  低收入家庭住房
  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解决办法从2003年起至2005年共推出三次,每年一次。2003年,市出台《宁波市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解决暂行办法》、《宁波市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解决暂行办法》(补充规定)。2003年,区申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202户,住房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房源在徐家漕关爱小区和江北区谢家广厦怡庭小区,均为现房。2004年出台《关于做好2004年度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申购工作的通知》,区189户低收入家庭申购住房,建筑面积约1.22万平方米,房源在徐家漕关爱小区和谢家广厦怡庭小区,均为现房。2005年出台《宁波市市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管理办法》、《宁波市市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管理实施意见》,区申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困难户有144户,住房建筑面积约0.88万平方米,房源在徐家漕阳光天地小区和江北区谢家春晖佳苑小区,有现房和期房。三年中共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535户,建筑面积约3.46万平方米。
  历年住房解困安置
  1990年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居民住房解困规划方案。1990—2008年,区安置住房困难家庭883户。
  人均住房2平方米家庭解困 1990年5月,市房地局制定《关于住房解困工作的实施意见》。至当年底,区解决人均2平方米特困户35户,安置房源为江东区丹凤新村。
  人均住房3平方米家庭解困 1991年1月,市房地局制定《关于人均三平方米以下住房解困实施意见》,区解决人均3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193户,安置房源为江东紫鹃小区和东柳小区。
  人均住房5平方米家庭解困 1997年1月,市政府下发《关于海曙、江东、江北三区住房困难户解困实施方案的通知》。同年3月,市房地局制定《关于人均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解困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区解决5平方米以下困难户655户,安置房源为联丰新村。
  在解困标准提高到家庭人均使用面积11平方米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解困的政策也有了相应变化。
  廉租房解困 2002年5月,市政府出台《宁波市市区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对持有“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特困职工证”、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于11平方米的,采用发放租金补贴、租金减免和实物配租。2005年9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宁波市市区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市建委制定《宁波市市区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对家庭人均使用面积低于11平方米的调整到12平方米。2007年9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宁波市市区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区配套制定了《海曙区廉租住房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海曙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实施细则的通知》。市政府多次加大租金补贴力度,放宽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标准,提高实物配租户的比例。至2008年底,区累计享受租房补贴1567户,金额600余万元,累计享受租金减免1114户,金额263.79万元;累计享受实物配租24户。
  普通(限价)商品住房解困 2003年12月,市政府出台《宁波市市区普通(限价)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办法(试行)》。此后,市政府和市建委相继制定《关于做好2004年度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申购工作的通知》及《宁波市市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管理办法》等。区普通(限价)商品房认购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登记受理户数占全市老三区受理户数五成以上。市政府推出的5012套普通限价商品房中,区购买到普通(限价)商品房占宁波市老三区的50%。据统计,区自2004年25月,共接待初登记家庭13117户,近3万人,审查合格8077户,摇号中号户数2624户。最终购房2446户,房源在徐家漕阳光天地、阳光嘉园和江北谢家广厦怡庭。至2008年,区历年解决住房使用面积低于人均12平方米的家庭共计542户,房源在徐家漕关爱小区、阳光天地和江北谢家广厦怡庭、春晖佳苑。
  第六节 房屋拆迁
  1994年,区房屋拆迁事务所与海曙房产开发公司分离,改名“宁波市海曙区房屋拆迁办公室”。2002年6月归于区建设局。2004年11月成建制划归海曙房管处,后更名为“宁波市海曙区房屋拆迁事务所”。其间市拆迁法规几次修改与更新。1990年,市出台《宁波市城市建设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废止1981年的《宁波市城市建设房屋拆迁暂行办法》,以“拆一还一”的产权调换基本原则进行实物安置。1994年,灵桥农贸市场迁建项目(占地面积26568平方米)按此法规拆迁。1995年,开明花园商业中心拆迁,地块涉及开明街、英烈街、大来街、药行街等处居民住宅,总面积为17140.80平方米;1996年进行华中大厦项目改造,这两个项目,使海曙境内商业街区开明街周边面貌发生根本变化。1999年3月第四次修订《宁波市城市建设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新增自选安置,即拆迁户可以凭房票去各房产公司、中介所选购和支付,拆迁安置走向市场化。拆迁户选择货币补偿,为原金额95%。牛奶场二期工程项目(19866平方米)以此拆迁法规拆迁。2000年,区完成CBD地块拆迁,此CBD地块建成的商圈后来命名为“天一广场”。2001年实施动迁的镇明路道路整治项目(16968平方米),使宁波老路的面貌得以改观。2002年,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出台《宁波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是年实施动迁的冷静街地块是按照新拆迁法规拆迁的第一个项目,面积76800平方米,历时两年,2004年净地交付。2003年,《宁波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取消强制停电停水拆迁环节,新增安置内容,保障群众利益。2004年7月,市政府出台《宁波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若干规定》,规定2004年7月15日之前领取拆迁许可证的项目仍按2003年的《宁波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执行,之后的按新规定执行。拆迁和义路滨江建设项目、莲桥街地块低洼地改造项目均沿用此拆迁细则,突出保护拆迁户合法权益。200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宁波市市区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若干规定的通知》,废止2004年7月市政府出台的《宁波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若干规定》。该政策的出台,明确了提前搬迁奖励奖;低限标准由原先的人均15平方米增加至18平方米;明确安置方式为直接安置和货币安置,货币安置的补偿价为市场的评估价等。非成套房横河街、厂堂街项目是按照新拆迁法规拆迁的第一个项目,拆迁面积达27000平方米,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内全部签订了拆迁协议,于次年12月净地交付。此后的鄞奉路一期首批、月湖西区、南郊路等地块均沿用此拆迁细则。新政策的出台,在保障拆迁户合法利益的同时,又将拆迁工作逐步引入市场为主导的轨道。1994—2008年,区房屋拆迁事务所负责拆迁房屋工程共95个项目,总拆迁面积136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