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城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城遗存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177-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古城的一些重要建筑和遗迹,包括鼓楼、护城河以及华美医院大楼等。文章提到了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重要性和现状,并补充了一些关于拆城后保存的城砖和条石的信息。文章还提到了宁波古城内外其他遗址和古塔寺庙的存在。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古城遗存

内容

自民国拆城,宁波古城垣基本拆除,但罗城护城河一半以及子城南门至今犹存,与罗城城门相对应留下六条街名,从城墙上拆下来的条石在华美医院及鄞西古桥中尚能见到,不少砖块也保存在天一阁千晋斋之中。此外,古城内外众多的遗址旧址、古塔寺庙、亭台楼阁都见证了宁波这座千年古城。
  鼓楼(海曙楼) 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建城的标志。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署,又立木栅为城,后来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后梁开平三年(909)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北宋建隆元年(960)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知明州军知事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庆历八年(1048),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南宋高宗时又改称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元初,全国拆城,鼓楼也遭拆毁。后重建,名“明远楼”。至元末,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
  明宣德九年(1434)宁波知府黄永在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万历十三年(1585)倾圮欲坠,知府蔡贵易重修时,采用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海曙楼”。意取波宁海定,沧海为曙。
  清代,鼓楼又经数次修建,现存楼阁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由巡道段光清督建。最上面一幅照片就是新建起的鼓楼,摄于光绪六年(1880),来自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网站发表的杜德维家属的相册,是在西门城墙上向东拍摄的。以后几十年中鼓楼都是这个样子。第二幅照片取自民国9年(1920)的明信片,从照片可以看出鼓楼没有瞭望台。民国24年(1935)经当地人士提议,在鼓楼三层楼木结构建筑中间,建造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第三幅照片就是已经建起瞭望台及警钟台的鼓楼。1989年4月宁波市拨资约35万元,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至次年6月完工。
  罗城遗迹罗城地面之上的城墙虽已拆毁,但城基尚存,只不过已埋于地下,现在环城马路除江厦街和灵桥路北端外,地下都是罗城城基,因此留下了永丰、望京、长春、灵桥、东渡、和义六段路名。1973年10月,东门口地下4米发掘出唐末东渡门城基遗址、甬江印刷厂前面和义路地下4米发掘出晚唐渔浦门城门门基遗址。从出土的玉璧底碗盘和“乾宁五年”城砖佐证罗城始建于唐。1993年9月16日始,对东渡路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两个月共揭露5处城墙遗迹,包括唐、宋、元、明4代,全长35米以上。一次揭露5米×5米探方28个,计700平方米。经专家考证再次证实唐城的始筑年代在晚唐乾宁年间(894—897)。
  当年拆城所留下的城砖,有不少保存在天一阁千晋斋之中。民国9年(1920),宁波开始毁城,3年内拆除6个城门,至17年(1828),全面拆除城墙,建造环城马路。断城颓垣间的古城砖,部分被工人们运走。之后,甬上收藏、搜访者接踵而来,他们中有张琴、冯孟颛、马廉等一些有名望的学人贤士和文化经营者。22—24年(1933—1935)天一阁重修,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马廉将所藏古砖悉数捐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命名“千晋斋”。这一捐赠之举首开甬上收藏家向天一阁捐赠的先河。里面陈列有大量汉、晋、六朝铭文纹饰砖甓,以及唐、宋、元、明等朝代专门形制的纪年城砖。有“唐大和七年”、“宋故仁和知县”、“洪武七年”、“嘉靖三十四年”、“清道光廿五年城砖”等烙印的形制各异的古城砖,见证了宁波城修筑的历史。
  护城河 宁波古城,自唐代筑城时城下就有濠,但自灵桥迤北而西至西北段,因滨江(奉化江、余姚江)无濠。以后一直沿用。清时城外濠河,从盐仓门起,经过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一直到永丰门,共长2144丈。民国18年(1929)后尚存北斗河、护城河、濠河,其余相继填没。1977年填没濠河头至三市的濠河,至今宁波古城池的护城河尚存北斗河、护城河。北斗河,南起西门板桥,北至保丰碶与余姚江相通,其中河道与望京路平行段为原护城河,长约1000余米。护城河,北起西门板桥与北斗河相接,与长春路平行,向东南延伸至长春路与灵桥路相接处。北斗河、护城河北端东岸为城内,西岸为城外,护城河南端,东北为城内,西南为城外,城内侧河岸均高于城外侧河岸,这在北斗河显得尤为突出,也是当年河侧有城墙的痕迹。
  华美医院大楼 华美医院大楼位于永丰路42号,宁波古城西北角,曾为第二医院住院部。华美医院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医士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创办。同治十三年(1874)定名为“大美浸会医院”。民国4年(1915)改名“华美医院”。12—17年(19231928)为扩大院址,院方在购得土地的同时,在沪甬两地募集银圆9.99万元,但这些资金不够建造所需。当时刚好碰到宁波拆城,美国籍院长兰雅谷闻讯便向宁波绅士张襄山求助,通过张襄山征得宁波市政当局同意,无偿要了宁波市北门一带城墙上拆下的城砖、条石。对兰雅谷的要求,当时宁波市政府有个附加条件,要求他必须将医院的大门仿建成宁波古城北城门的样子,兰雅谷答应了这个要求。两年后,用宁波古城墙砖石建筑起来的一幢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医院大楼和一幢护士学校校舍在余姚江畔伫立起来。抗日战争期间,住院大楼第四层和学校校舍遭毁。后重修住院大楼第四层。1951年10月定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现为华慈医院。住院大楼呈“门”字形,坐北朝南,拱形大门用条石砌筑,大堂内方格藻井,柱头所嵌3块雀替均饰卷草纹,具有西洋风格。大楼东侧南墙基有“中华民国十五年”碑石1方。建筑外观近似于以前宁波城墙。2003年8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潘良贵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蔡贵易
相关人物
张琴
相关人物
冯孟颛
相关人物
马廉
相关人物
张襄
相关人物
张襄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鼓楼(海曙楼)
相关专题
罗城遗迹
相关专题
护城河
相关专题
华美医院大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