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城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7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古城保护
分类号: K928.7
页数: 8
页码: 177-18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古城的历史演变和保护工作的描述和概述。它涵盖了宁波古城自唐朝时期修建罗城至现代的变迁过程,包括自然和社会因素对古城面貌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古城保护的认识和努力。文章重点描述了古城面貌的改变原因,包括战乱、城市发展和城市设施更新等,以及对古城保护的重视和保护工作的逐步展开。同时还提到了一些保护工作的成果和对宁波古城的国内外认可和赞扬。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古城保护

内容

自唐乾宁五年(898)筑罗城之后,宁波古城的格局基本定型,形成主要街巷纵横、河道交叉、街巷临河、河傍街巷的古城特色。历经千年沧桑,古城面貌代有改变。这种改变一种来自自然,一种来自社会。就宁波古城而言,千年之中并未遭受大地震、大洪水等影响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古城面貌的改变多以社会原因所致。社会原因的破坏不少是因为兵灾,南宋初战乱、日军和国民党飞机轰炸都使古城风貌遭到巨大的破坏。另一类是“建设性破坏”,也就是随着时代进步,城市设施更新而引起的古城风貌的改观。民国9年(1920)宁波市政筹备处率先拆除一段城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城墙已经成为当时交通的障碍,20年(1931)城垣不复存在。16年(1927)首铺公园路为沥青路面。这以后各条街道逐渐改观。差不多与此同时,各种车辆兴起,内河船运逐渐消亡,河道也因此逐渐填塞改筑马路。18年(1929)后,境内除月湖、北斗河、护城河外,其余河道相继填没。至1987年,除西南北斗河、月湖及其支河等少数河道外,多数内河均已填没。原有的古城特色不复能见。
  在古城日益改观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因城市发展而一味改变古城风貌。民国21年(1932),鄞县设文献委员会及古物陈列所,整理修葺文物古迹。1957年,宁波市人民委员会公布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陆续将一些古城遗迹列入保护范围。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名列其中。1997年制定《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始将古城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古城风貌遭受破坏也催生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当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发生冲突时,他们据理力争,监督政府的行为,古城遗迹保护更多了一分保障。1999年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世界银行年会上,世行对宁波利用世行贷款建设城市主要道路并成功保护文化遗产给予高度褒奖。200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宁波又作为中国名城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加以推介,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扬。2004年制定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宁波古城始得到全面保护。
  第一节 古城遗存
  自民国拆城,宁波古城垣基本拆除,但罗城护城河一半以及子城南门至今犹存,与罗城城门相对应留下六条街名,从城墙上拆下来的条石在华美医院及鄞西古桥中尚能见到,不少砖块也保存在天一阁千晋斋之中。此外,古城内外众多的遗址旧址、古塔寺庙、亭台楼阁都见证了宁波这座千年古城。
  鼓楼(海曙楼) 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建城的标志。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署,又立木栅为城,后来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后梁开平三年(909)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北宋建隆元年(960)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知明州军知事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庆历八年(1048),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南宋高宗时又改称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元初,全国拆城,鼓楼也遭拆毁。后重建,名“明远楼”。至元末,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
  明宣德九年(1434)宁波知府黄永在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万历十三年(1585)倾圮欲坠,知府蔡贵易重修时,采用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海曙楼”。意取波宁海定,沧海为曙。
  清代,鼓楼又经数次修建,现存楼阁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由巡道段光清督建。最上面一幅照片就是新建起的鼓楼,摄于光绪六年(1880),来自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网站发表的杜德维家属的相册,是在西门城墙上向东拍摄的。以后几十年中鼓楼都是这个样子。第二幅照片取自民国9年(1920)的明信片,从照片可以看出鼓楼没有瞭望台。民国24年(1935)经当地人士提议,在鼓楼三层楼木结构建筑中间,建造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第三幅照片就是已经建起瞭望台及警钟台的鼓楼。1989年4月宁波市拨资约35万元,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至次年6月完工。
  罗城遗迹罗城地面之上的城墙虽已拆毁,但城基尚存,只不过已埋于地下,现在环城马路除江厦街和灵桥路北端外,地下都是罗城城基,因此留下了永丰、望京、长春、灵桥、东渡、和义六段路名。1973年10月,东门口地下4米发掘出唐末东渡门城基遗址、甬江印刷厂前面和义路地下4米发掘出晚唐渔浦门城门门基遗址。从出土的玉璧底碗盘和“乾宁五年”城砖佐证罗城始建于唐。1993年9月16日始,对东渡路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两个月共揭露5处城墙遗迹,包括唐、宋、元、明4代,全长35米以上。一次揭露5米×5米探方28个,计700平方米。经专家考证再次证实唐城的始筑年代在晚唐乾宁年间(894—897)。
  当年拆城所留下的城砖,有不少保存在天一阁千晋斋之中。民国9年(1920),宁波开始毁城,3年内拆除6个城门,至17年(1828),全面拆除城墙,建造环城马路。断城颓垣间的古城砖,部分被工人们运走。之后,甬上收藏、搜访者接踵而来,他们中有张琴、冯孟颛、马廉等一些有名望的学人贤士和文化经营者。22—24年(1933—1935)天一阁重修,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马廉将所藏古砖悉数捐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命名“千晋斋”。这一捐赠之举首开甬上收藏家向天一阁捐赠的先河。里面陈列有大量汉、晋、六朝铭文纹饰砖甓,以及唐、宋、元、明等朝代专门形制的纪年城砖。有“唐大和七年”、“宋故仁和知县”、“洪武七年”、“嘉靖三十四年”、“清道光廿五年城砖”等烙印的形制各异的古城砖,见证了宁波城修筑的历史。
  护城河 宁波古城,自唐代筑城时城下就有濠,但自灵桥迤北而西至西北段,因滨江(奉化江、余姚江)无濠。以后一直沿用。清时城外濠河,从盐仓门起,经过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一直到永丰门,共长2144丈。民国18年(1929)后尚存北斗河、护城河、濠河,其余相继填没。1977年填没濠河头至三市的濠河,至今宁波古城池的护城河尚存北斗河、护城河。北斗河,南起西门板桥,北至保丰碶与余姚江相通,其中河道与望京路平行段为原护城河,长约1000余米。护城河,北起西门板桥与北斗河相接,与长春路平行,向东南延伸至长春路与灵桥路相接处。北斗河、护城河北端东岸为城内,西岸为城外,护城河南端,东北为城内,西南为城外,城内侧河岸均高于城外侧河岸,这在北斗河显得尤为突出,也是当年河侧有城墙的痕迹。
  华美医院大楼 华美医院大楼位于永丰路42号,宁波古城西北角,曾为第二医院住院部。华美医院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医士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创办。同治十三年(1874)定名为“大美浸会医院”。民国4年(1915)改名“华美医院”。12—17年(19231928)为扩大院址,院方在购得土地的同时,在沪甬两地募集银圆9.99万元,但这些资金不够建造所需。当时刚好碰到宁波拆城,美国籍院长兰雅谷闻讯便向宁波绅士张襄山求助,通过张襄山征得宁波市政当局同意,无偿要了宁波市北门一带城墙上拆下的城砖、条石。对兰雅谷的要求,当时宁波市政府有个附加条件,要求他必须将医院的大门仿建成宁波古城北城门的样子,兰雅谷答应了这个要求。两年后,用宁波古城墙砖石建筑起来的一幢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医院大楼和一幢护士学校校舍在余姚江畔伫立起来。抗日战争期间,住院大楼第四层和学校校舍遭毁。后重修住院大楼第四层。1951年10月定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现为华慈医院。住院大楼呈“门”字形,坐北朝南,拱形大门用条石砌筑,大堂内方格藻井,柱头所嵌3块雀替均饰卷草纹,具有西洋风格。大楼东侧南墙基有“中华民国十五年”碑石1方。建筑外观近似于以前宁波城墙。2003年8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第二节 古城改造
  道路 民国14年(1925),宁波开始拆城垣,以城石和购自沈家门朱家尖条石翻修东大街。16年(1927)首铺公园路为沥青路面。次年,药行街部分路段进行沥青表面处理。18年(1929)建东渡路,改建滨江路、灰街、江厦街为沥青路面。20年(1931)沿城垣原址新建长春路。募资修筑尚书街、西河街。22年(1933)城墙全部拆除,在城址建和义路、永丰路和望京路,形成环城线,并拓建广济街。次年,改建西郊路。24年(1935)改建北大路和南大路(三角地以北段)、镇明路、县前街、开明街(开明坊以北段)和苍水街。次年,中山西路改为碎石路面。旧城城垣、街巷逐渐改观。26—30年(1937—1941),境内遭日军飞机100余次轰炸,灵桥及附近街巷、道路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详见第二十四编“军事”)。1949年解放时,境内有道路298条,其中路24条、街63条、巷弄211条。同年9—11月,城区遭国民党飞机多次轰炸,境内药行街、后塘街、忠介街、护城巷、东渡路、又新街、车轿街、灵桥西堍、新河头、战船街、厂堂街、和义路、永丰路均遭不同程度破坏。1951年后,逐路修复,并修建江厦街等水泥路、泥结路。次年,修建解放北路等沥青路,改造镇明路南段等低级路面。1957年改建鄞奉路、县学街为沥青路。1958—1960年,“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运输车辆大增,3年间拓宽长春路、南站东路、解放南路行车道至14米以上,填平采莲河,拓宽解放南路南段,填平孝闻河,拓宽孝闻街,填平西河,拓宽西河街。1963年铺设长春路共青桥至西门口段、柳汀街沥青路面。1966—1977年,改造滨江路、东渡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等沥青路面。1978年改建西郊路为沥青路,改建江厦街、江左街。1978年后,道路建设转向新建老市区外围道路和成条改造原有道路。古城以石材、砖块铺砌的道路逐渐消失。
  河道 宁波古城内外河道网结。城西有南塘河、西塘河、中塘河3条,引它山及大雷之水入城储于月湖,环城除为江所隔外皆有濠河。城外有入城的南关、西关两水系,南系自鄞县它山小溪之水经南塘河入城,接平桥河为城内纵向河道;西系自大雷经西塘河入望京水门,东接县前河为城内横向河道。另有支河45条,分布全城,今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县前街、孝闻街、开明街、药行街、横河街、西河街、大沙泥街等街路昔均傍河或前街后河。民国18年(1929)始填东门口至羊府庙800米护城河及岳庙西河、廿条桥河、药行街后河、天封塔东河,后又为拓宽大沙泥街填天封塔东河。次年,拆城垣、填塞里濠河,新建灵桥路。22年制订《整治城河计划》,决定填没淤塞河道17条、总长4157米,其中填平东门口至萧家桥河道拓宽中山东路,填塞镇明路后河拓阔镇明路,填平开明桥至三角地河道拓阔开明街等。随着河道填塞,古桥也因失去功能被拆毁,也有因街巷改建成路,拱桥不便通车,被改建成平桥。街巷傍河或前街后河的格局开始改变(古桥存废详见本编第三章)。1952年7月填平解放南路三角地至永宁桥段小河拓路。1958年填塞海曙的仓桥头、太阳河。次年10月填平天宁寺西河、孝闻河,同年填没的尚有解放南路旁的河道。1960年续填泗洲河、采莲河和西河一段。1983年填没濠河头至三市的濠河,建商业房和拓宽灵桥路。1987年,除西南北斗河(其中西门板桥以南又称护城河)、月湖及其支河等少数河道外,原有古城内40余条内河均已填没。临街有河的古城格局已完全改变。
  民居 古城传统住宅,高墙深巷、青灰瓦墙,大多呈中间为明堂,两边有厢房,正房为三间一弄或五间一弄格局。1951年制订《宁波都市计划》,拆除一些砖木结构旧房子。此后,旧房屋拆迁不多,新住宅大多利用空地建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马园路、柳汀街拆除旧房后改建新房。80年代后期,海曙区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菱池街、孝闻街、狮子街、新街、紫金巷、白衣巷一带都改建了新房。2000年以后,新一轮城市建设开始,一批老房子相继拆除,只剩月湖西侧、孝闻街中段仍保存着少许清代及民国时的传统民居。
  第三节 保护措施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宁波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后,宁波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10余年间,文物保护有关部门摸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护古城风貌,又能保证城市设施现代化的途径,城市道路建设多次为文物建筑让路就是一例。中山路上的天宁寺塔建于唐咸通四年(863),不仅是我省最早的方形砖塔,也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1995年初中山路改造,为保护这一甬城历史坐标,特意让马路人行道在它面前拐了个弯,让这座唐代古塔原地矗立。同样拐弯的还有拓宽后的柳汀街,街道在居士林、关帝庙、尚书桥、陆殿桥、牌坊前拐弯,保护了一批文物建筑。
  1996—1999年,市文物部门在市内主要历史文化遗址处树立近40块历史文化遗址碑。位于境内的唐宋造船厂遗址、宋都酒务遗址、宁绍台道公署遗址、明四明驿遗址等都树有遗址碑,并在碑上作简单介绍。碑体形制多样,有木简式、壁嵌式、画卷式、古书式等。遗址碑按照考古发掘的调查和史料记载来确定立碑位置。古城原貌虽然不可复见,但这些遗址碑勾勒出了古城的概况。
  1997年制订的《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市区内划定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在古城之内有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伏跗室永寿街街区、鼓楼公园路街区、郡庙天封塔街区4个。
  1998年起,宁波市政府投资6亿元进行月湖景区改造工程。经过多方呼吁,月湖边有10余处古建筑被保留下来,并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得到有效修葺。月湖改造工程之前,还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考古,发掘出水则亭、都酒务、高丽使馆等遗址。
  2003年,境内4个历史文化街区有的已遭“建设性破坏”,有的保护力度不足,为此重新修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调整原规划中不太合理以及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部分,补充和完善原规划研究不足和深度不够的部分,新增“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还划定2个“历史建筑群”,其中境内1个,即郁家巷历史建筑群。根据修订的规划,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参照历史文化保护区部分做法,保护重点为建筑物本身及其原有院落;建筑内部设施更新,不得破坏其外观,等等。与此同时,对各个历史文化街区提出新的规划设想,有效遏制了古城范围内随意破坏古城空间形态、严重损害历史街区和文物风貌的建设行为。
  2006年8月21日发布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第十章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由古城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保护构成,其核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建设环城绿带和建立遗址标志物、恢复旧城原有的卵叶形环城水系绿带及主要河网,沟通水系,保护“三江交汇,一湖居中,塘河纵横贯通”的水系格局,营造江南水乡婉约流畅的地域特色。2005年10月,海曙区对境内的历史街区和街区以外的历史建筑进行规划,并划定紫线。紫线范围内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紫线管理办法》执行。规划划定的历史街区共7处,分别为月湖历史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街区、秀水街历史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南塘河历史街区,其中除南塘河历史街区外,其余都在城中。
  月湖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至镇明路,南到三支街,西临护城河,北抵中山西路,总面积87.97公顷。保护目标:以天一阁为龙头,严格保护月湖现有水面及湖畔传统风貌,“四岛”及环湖景观。重点保护建筑轮廓线和高墙深巷、青灰瓦墙的传统风貌。保护天一阁周围及中营巷、青石街历史风貌,共青路、桂井巷、桂井街地块高墙深巷的传统街巷风貌与民居,花屿岛民居及银台第等传统建筑。保护措施:月湖西岸保护工作依据《月湖(西岸)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月湖西区保护改造详细规划》执行。现月湖东岸已改造完成。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和保护要求:对镇明路东侧进行建筑高度控制,沿街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层。三支街南侧现状为高层住宅楼,近期不予拆除,沿街建筑用灰白两色重新粉刷。宁波城墙原址上建设的长春路,设立宁波城墙标志,原有城门处设城门标志。护城河西岸限制建造高层建筑,沿河进行绿化建设。
  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到规划道路,南到中山路,西到呼童街,北至中山公园大门,总面积5.36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护唐子城轮廓和历史格局,揭示宁波城建历史。结合永丰库遗址保护工作,建成具有明清建筑风貌的文化商业街。具体保护措施:保护街区的文物史迹,鼓楼辟为宁波城市发展史陈列室。保护街区内地下文物,街区内一般不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建设时必须先由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街区东西两侧100米、北侧500米、南侧50米范围为鼓楼建筑高度控制区,此区域内新建建筑屋顶高度不得超过鼓楼屋顶高度。保护中山公园绿化。
  郡庙天封塔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至大来街,南至大沙泥街,西至解放南路,北至药行街,总面积4.38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以郡庙、天封塔为中心,成为具有民间娱乐、民俗风情、传统商业文化特色的文化商业步行街和旅游点。街区内的建筑应具有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保存天封塔的标志作用,在毛衙街、莲桥街一带建立风貌协调区。具体保护区措施:进行城隍庙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改变城隍庙现有的商场和小吃、餐饮等与城隍庙古建筑保护不相适应的使用功能,恢复历史原有面貌。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以天封塔为圆心,周边500米范围为天封塔建筑高度控制区,控制区内新建建筑高度与建筑至塔的距离的比值保持小于1∶5。
  秀水街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到大桥街,南到苍水街,西到秀水街、永丰巷,北到横河街,总面积5.73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存街区宁波清末民初中国传统住宅的风貌。以吴宅为主体,重点保护现存的传统民居,疏解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拆迁或改造后期搭建的不协调建筑物,完善市政设施。具体保护措施:制订街区专项保护规划,根据规划进行改造。调整街区周边秀水街、大桥街、苍水街的道路红线,以保护核心保护区内建筑。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原状修整,恢复后期改建建筑,拆除后期增建建筑,疏解人口。改造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使其与核心保护区历史风貌相协调。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横河街以北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建筑体量与街区建筑相协调。秀水街东侧现有建筑进行外墙粉刷,颜色为灰、白两色,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以永寿街为中轴线,东至屠宅,西至文昌街,北至西河街,南至永寿街南规划道路,总面积6.89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护典型的住宅和其他建筑,保护现状道路格局和高墙深巷传统风貌,使其成为宁波明清官宦住宅建筑集中的传统风貌区。具体保护措施:街区的保护工作依据《宁波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进行。有计划进行维修,拆除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迁入传统民居。新建筑需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搬迁居住密度过高的院落,疏解人口。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周围的新建建筑应注意高度与形式上的协调。重新粉刷文昌街西侧的建筑,采用灰、白两色,新建建筑色彩与街区相协调。保留街区北侧的高层建筑。孝闻街(西河街至尚书街段)的风貌应与街区相协调,孝闻街(街区段)东侧的沿街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
  郁家巷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南到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北到大沙泥街,总面积2.60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护以盛氏花厅为核心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保护白水巷、带河巷高墙深巷的传统风貌。具体保护措施:制订街区的专项保护规划,根据规划进行改造。调整街区周边大沙泥街和解放路的道路红线,以保护核心保护区内建筑。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原状修整,恢复后期改建建筑,拆除后期增建建筑,疏解人口。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逐步拆除,新建建筑必须与核心保护区内的保留建筑相协调。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镇明路、解放路、大沙泥街的街区周边路段,不准建设高层建筑。镇明路西侧的现状建筑其面向街区的立面须进行改造,建筑形态如色彩与街区内文物建筑相协调。
  南塘河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西南至南郊变电所,北至尹江岸路,西北至南塘河西岸,东南至规划道路,总用地5.43公顷。总体保护目标:成为体现宁波江南水乡城市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南塘河东岸的袁氏故居为主体,重点突出南塘河入城水系沿岸典型的一河一街江南水乡景观,保护其传统风貌特色。具体保护措施:制订街区专项保护规划,根据规划进行改造。取消现规划南郊路道路红线,南郊路宽度按现状路面控制,改造为步行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原状修整,恢复后期改建建筑,拆除后期增建建筑,疏解人口。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按更新和新建两个层次进行控制,逐步改造。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逐步拆除,新建建筑须与核心保护区内保留建筑相协调。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对街区两侧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控制范围为鄞奉路以北、三市路以南街区两侧地块,控制范围内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注:本编中说明遗址、古桥、消失街巷等所用的“现”、“现在”、“今”均指本志的下限2008年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