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元代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5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元代城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代宁波子城和罗城的城墙复筑情况。元代重建的城墙周长约为18里,高1丈8尺,宽度与宋代城墙相近。城墙基础部分沿用宋代的基础,并在内侧加固。同时发现了元代城墙的一个转角台基,被称为“窝墩”,可能用于建楼舍或通道。护城河沿用了宋代的制度,但东渡门外出现了陆地护城墙。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元代城池

内容

复筑城墙元初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曾下诏毁天下城池,所以明州(庆元)的子城和罗城也不例外地被拆除。但子城中尚存沿海左副都元帅府、万户府等行政及军事机构。至正十二年(1352),都元帅纳麟哈剌为备方国珍来犯,复筑罗城。元至正《四明志》载:郡城之废,垂六十余载,民居侵蚀,夷为坦途。这说明宋城在元初被毁之事实,而且经过60年后又重建。元代重建城墙时代当在14世纪40年代前后。
  复筑城墙周长18里,高1丈8尺,宽度为7.20~8.22米,其城墙的宽度与宋城相近。考古发掘出的城墙残高2.50米左右。元城置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六门。市舶司城门段城墙考古表明,元代城墙是在宋代城墙基础部分加固后砌筑成的,其方式是在宋城基础内壁,清理一部分墙体后,在内侧基础部分增加了大批排列紧密的碎石块,并经过夯实,由于加工精细,因此这部分基础比唐、宋的城墙讲究,也更为坚固。在东渡路考古发掘一段长达35米以上的元代东壁城基,发现在元城墙的西壁,不但利用原来宋城的部分城墙,而且在旧城基外又增砌部分条石作基础。清理出来的平面、剖面再一次证明,元城是直接叠压在唐宋城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考古发现了元代城墙一个附在城墙壁上转角明显的台基,筑墩地方宽达11米有余。这个台基是筑城时构筑的。条石与条石互相叠压紧密,转角与城壁交接叠压明显,是一个完整的墩。考古工作者称这个台基为“窝墩”。“窝墩”呈长方形,全部用长条石构筑而成,在基底部开始叠砌,逐块向内收,至第五块条石,然后再向上错缝砌叠。墩残长7.20~7.80米,宽2.80~3.60米。条石光面均经过加工,光润整齐。条石构筑叠涩,底部基础收分明显。根据考古工作者推断,构筑“窝墩”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筑城时的上下通道,但在清理中,“窝墩”的南北向均无踏道砌筑的迹象与残件。第二种是城墙的组成部分,即在墩位上建楼舍,为屯兵作战瞭望之用。“窝墩”构筑时代当在14世纪40年代左右。
  护城河 仍沿袭宋制,唯独东渡门外有了陆地,出现了“城隍”,即没有水的城濠。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国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元代护城河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