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宁波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49
颗粒名称: 第四编 宁波古城
分类号: K928.7
页数: 70
页码: 115-184
摘要: 本编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的历代治所、历代城池、古城街巷、桥梁、塔寺教堂、亭台楼阁、故居、宅第、古城保护等。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宁波古城

内容

宁波古城已有1100余年历史,自唐代筑罗城,就据于今海曙区境域之中。根据2004年8月11日公布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章《总则》第3条:“规划范围为宁波市旧城区,面积18.97平方公里,是由环城西路—新典路—奉化江—前塘河—彩虹路—通途路大致围合的区域,是宁波中心城文物古迹最集中的区域,包括护城河以内的古城(约4平方公里)、外滩(约0.5平方公里)及一般旧城区。”护城河以内古城,亦即民国时期环城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之内的区域,全部在海曙区境域之中,“一般旧城区”也有较大部分在境域之中。宁波古城区域是海曙区的中心部分。
  南朝以前,境域多为沼泽,土地卤质。秦时宁波境内曾设句章、、鄞和余姚四县(一说西汉置县),县治分居海曙东南西北倚山高燥之地。然而海曙区域实为四县之中,地处要冲,东连大海,西扼群山,奉化江、余姚江在此汇入甬江,行政上便于政令通达,经济上便于货物集散,军事上便于进退扼守。东晋隆安三年(399),刘牢之为防孙恩农民军,在境内筑筱竹土垒,至今境内西门外犹存筱墙巷地名。唐开国后政治稳定,宁波的经济逐渐繁荣。武德四年(621)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以原句章、鄞、三县地置鄞州,三江口一带刚好处于此三县中心,又系沼泽中的高地,设治三江口也就成了必然选择,鄞州州治即设于三江口一带。境内设治所始于此。自此,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向海曙转移。此后,海曙成为历代州(府、路、地区、市)、县(市)治所。作为治所,就须筑城。唐长庆元年(821),韩察建明州城(即子城)。乾宁五年(898),黄晟筑罗城。筑罗城后,街巷增多,形成从东渡门经乾符寺、子城南门(鼓楼)、国宁寺至西门连成一线的东西向的主干道(今中山东路江厦桥至中山西路西门口段),和鼓楼、镇明岭至南门甬水门的南北向干道(今镇明路段),此一横一纵成为古城的街巷骨架。原宁波古城河道网结,环城除为江所隔外有濠河。章溪之水经它山堰分流经南塘河入城,储于月湖,接平桥河为城内纵向河道,自大雷经西塘河入望京水门,东接县前河为城内横向河道。以此为主干,支河纵横构织,共有45条,分布全城。今城中的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县学街、孝闻街、开明街、药行街、横河街、西河街、大沙泥街等街路以前均傍河或左街右河。有河必有桥,古城街巷纵横,河道交错,需有桥梁以沟通街巷,至今境内仍多以桥命名的街巷。
  岁月沧桑,古城面貌不断改变。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城市设施更新而引起古城风貌大大改观。民国9年(1920)起拆除城西一段城墙,至20年(1931)城墙全部拆除,城垣不复存在。以后陆续新建改建道路,填塞河道,古城面貌逐步改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制定《宁波市都市计划》,进行市政建设。以后随着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主要干道中山东路经多次拓宽,这条形成于唐代的道路已完全改观。为改变群众居住条件,拆除了大部明清时期建造的低矮木结构房,古城风貌改变更甚。与此同时,文物保护也提到了议事日程,能反映古城特色的河道、桥梁、街巷、古塔开始得到保护。各个时代,政府部门和热心人士都保护了一批古城遗迹。1997年公布《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年公布《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特别是后者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宁波古城保护日益受到各界人士重视。
  第一章 历代治所
  海曙区域地处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浙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之前区境属会稽郡句章县(治所在城山,今江北区慈城镇黄家坝村一带),附近有县(治所在山同岙,今鄞州区宝幢一带)、鄞县(治所在白杜,今奉化白杜)。晋隆安四年(400),句章县治所城山为孙恩起义军所残破,遂迁治于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隋开皇九年(589),县、鄞县俱并入句章,迁治于它山之左。大业三年(607),句章县域包括现在的宁波市(除宁海县外)和舟山市境。治所偏处一隅,与东边辖地往来不便。唐武德四年(621)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以原句章、鄞、为鄞州,原在它山之左的治所已不再适宜作为治所,因此迁治于三江口今海曙境内。长庆元年(821)始建子城,为明州治所,此后历为州、路、府治和鄞县县治。宋时一度为福建两浙淮东路沿海制置使治所。清时一度驻宁绍台道。
  第一节 唐及五代治所
  唐武德四年(621),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置鄞州,设治三江口。八年(625)废鄞州复县,仍隶越州,治所从境内迁出,徙小溪。开元廿六年(738)七月十三日,于越州郧县别置明州,明州始与越州分离,明州、县同设治于小溪。大历六年(771),境内三江口复为县县治,即前鄞州州治。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以州治小溪地形卑隘,向浙江东道观察使薛戎请准,徙州治于县县治所在地三江口。同时迁县治于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附近)。至此州治一直在境内。五代时,群雄割据。后梁开平三年(909)置明州望海军,为避后梁太祖朱晃之祖朱茂琳(茂与同音)讳,改县为鄞县,县治改迁三江口,至此,州治、县治皆设于境内。
  第二节 宋元治所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望海军为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纳土归宋,明州奉国军隶两浙路,明州属两浙路,设知明州军州事于境内,军州事,军谓军政,州为民事。下属鄞县,县治亦在境内。后两浙路时分时合。淳化四年(993),明州隶两浙东路,州治均设在境内。南宋绍兴二年(1132)(此说见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八,亦见《宋史》巻二十七《高宗本纪》。另据,宝庆《四明志》卷一“而明州控扼海道,绍兴三年置沿海制置使以镇之”,似应为绍兴三年)置浙东福建沿海制置使司,设治定海(今镇海),次年改为福建两浙淮东路沿海制置使司,绍兴十年(1140)移治境内,明州奉国军属沿海制置使司,州治亦在境内。下属鄞县县治亦在境内。绍兴十二年(1142)沿海制置使司罢,隆兴元年(1163)复置,治所随之废、设。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以改元的年号名府,称庆元府,府治及治下鄞县县治均在境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庆元府为庆元路,设总管府,领6县,总管府及鄞县县治均在境内。大德六年(1302),江浙行省浙东道自婺州(今金华)迁庆元路设治于境内。至正十五年(1355),方国珍攻占庆元路,时庆元、台州、温州及余姚均为方国珍所据,设治所于境内,历13年。
  第三节 明清治所
  明洪武元年(1368),方国珍降朱元璋,庆元路改为明州府,府治所设在境内。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1381年3月20日),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宁波作为政区名称始于此,宁波府治所设在境内。同时设鄞县,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县治所亦在境内。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师下宁波,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设宁绍台道,道治所在绍兴,所辖宁波府治所、鄞县治所均在境内。顺治十五年,宁绍台道迁到宁波,治所设在境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太平军攻克宁波后,改为宁波郡,境内为郡治所。次年撤离后复为府,郡治所复为府治所。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治所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宁波光复,成立宁波军政分府,驻地在宁绍台道衙署(今中山广场南部)。民国元年(1912)废府,各县直隶于省军政府,境地只为鄞县治所。3年(1914),以清时宁绍台道政区置会稽道,设道尹行政公署,驻境内。16年(1927)废道,境内存鄞县县政府。同年7月1日,建立宁波市,市政府设境内。20年(1931)1月撤市复入鄞县,市政府遂废,鄞县县政府驻境内。21年(1932)10月,浙江省置行政督察区,设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境内。次年改为第五行政督察区、27年(1938)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均在境内。30年(1941)日军入侵,4月20日宁波沦陷,各级行政机构撤离。34年9月15日,宁波收复,各级行政机构迁回境内。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治所
  1949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杭州组建,25日,宁波解放,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移驻境内。5月29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简称“地委”)成立,驻地在境内。6月24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成立,驻地在境内县前街61号。10月,中共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改为宁波地方委员会。以后几经变动,地区机构一直驻在境内中山西路257号(今)。同年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成立,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同年10月改称“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地区专员公署改称“浙江省宁波专员公署”,驻地均在境内解放北路91号(今)。1952年11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改为宁波市人民政府委员会,1955年4月改为市人民委员会,驻地均在境内县前街61号。1955年6月,宁波市政协设立常务委员会,驻地一直在县前街61号。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机构近乎瘫痪。次年1月成立宁波军分区生产办公室和宁波市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分别领导地区和市的经济工作,驻地均在境内。1967年3月,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和宁波市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驻地分别在中山西路257号和县前街61号。11月成立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驻地在解放南路南端东侧(今灵桥路229号,海曙区委、区政府驻地),后迁至中山西路257号。1969年1月复建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驻地随之改为地区革命委员会驻地。1978年9月,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宁波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在解放北路91号(今)。1982年,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开始设立常务机构,驻地在县前街61号。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宁波地区建制,实行市管县体制,宁波地委与宁波市委合并,成立新的宁波市委,驻地在中山西路257号(后迁至县前街61号),宁波地区专员公署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新的宁波市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前街61号。
  第二章 历代城池
  境内筑城始于东晋隆安三年(399)。是时刘牢之因与孙恩起义军作战所需而筑,筱竹土垒只是一项军事设施,并没有长期保存下来。南朝以前,现海曙境内多为沼泽,土地卤质,三江口一带系沼泽中的高地,境内并无城池。自州治迁至境内,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在高地上筑子城,城内为衙署。但“民居于子城外”,“郭民若野居”,为“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据黄晟墓碑),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兴工构筑罗城于三江口一带。自此,境内主要区域始处城垣之中。元初(约1279),朝廷下诏毁天下城池,明州(庆元)的子城和罗城也不例外地被拆除。至正十二年(1352)复筑罗城。子城南门谯楼,今称鼓楼,屡毁屡建,至今尚存。民国期间拆城墙,罗城全部拆除,千年城垣遂不复存在。
  第一节 唐代城池
  子城
  20世纪90年代曾对子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子城城墙、窨井及护城河遗迹,均与文献记载相符。
  明州城(子城)城墙 建于长庆元年(821)。城墙在地面上夯筑。从残存城墙横断面看,应为梯形,由城墙墙体和城墙外包砖组成。墙体是由从异地搬运来的较纯的黄褐色黏土夯筑而成,土质纯净。唐子城城墙基址在呼童街东侧,经考古发现的长度为245.50米。城墙两侧包砖,夯土部分从唐代地面开始,残高60~140厘米,城墙宽480~600厘米。城墙包砖是在黄褐色黏土基础上砌筑的,均为横竖叠砌且较为规整。砖规格多为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6.50厘米。砖与砖之间以泥浆填充,厚度一般为0.20~0.50厘米,唐城包砖残高40厘米。
  城墙体内的窨井 考古地址在呼童街东侧,即子城的西侧城墙,由此所指城墙应为子城西侧城墙。这段城墙构筑有窨井与窨沟。窨井平面呈方形,砖石结构。城墙包砖面作为窨井之东壁,北壁以条石叠砌,西、南两壁均用砖叠筑。城墙南壁与东壁、西壁与南壁砖砌部分互相交错相叠。在东壁(即包砖城墙壁)近底部开有深38厘米、宽52厘米的窨沟。沟左右两壁均用边长31.50厘米、厚6厘米的方砖叠砌,十分规整,上下用条石板作底盖。窨沟砌筑规范,向东延伸2.90米,窨井口径61厘米×68厘米,井残深1.50厘米。
  子城城门 宋淳祐三年(1243),郡守陈恺重修,疏水濠,扩通道。子城东立坊牌一,子城西立坊牌两,限隔内外。又据宝庆《四明志》子城图,南门,即鼓楼城门,为唐南城门。东、西门,即在同条通道上设置东、西城门坊牌处。关于北门,据宝庆《四明志》云,“桃源洞,出射亭少西而北,穴子城以出(即北城门),东西缭以城墙,盖郡圃总名”。
  子城护城河 子城城墙外西边,呼童街东挖有护城河,河宽5米以上,深3.50米以上。护城河清理勘探了250米,与唐子城墙平行。护城河在现鼓楼(子城南城门)外,发现了东西向护城河一段,西接呼童街,东接蔡家巷。东护城河向北,经渡母桥到现中山广场前的公园路北侧,西与呼童街护城河相连。这与宝庆《四明志》中记载相符。
  罗城
  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罗城进行多次考古发掘。1973年10月在东门口地下发掘出唐末东渡门城基遗址,在和义路地下4米发掘出晚唐渔浦门门基遗址,揭示了从唐至宋历代渔浦门门基的建筑结构。从此处出土的玉璧底碗盘和“乾宁五年”(898)城砖佐证罗城始建于唐。1993年9月16日始,对东渡路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两个月共揭露5处城墙遗迹,包括唐宋元明四代,全长35米以上,一次揭露5米×5米探方28个,计700平方米,经专家考证再次证实唐城的始筑年代在晚唐乾宁年间。
  包砖罗城 唐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兴工构筑罗城于三江口。市文物考古部门对古代罗城的东门、西门及南门进行试掘,同时对罗城北段、东段亦进行科学发掘。发掘表明,明州自唐代筑城后,历代沿用位置基本未变,因此,唐代罗城周围的长度应为2527丈(宋尺)。城墙宽9~10米,夯土城墙部分残高2~2.50米,残存宽度5.4~6.08米,夯土有明显的收分。城墙除夯土城体外,其内外两壁均使用包砖。包砖西壁与东壁均清晰可见,它们均向北延伸。西壁包砖大多残留底部,宽度4~5块砖头,砌筑有规律,砖与砖之间用黄泥浆填充,厚度为1~2厘米。残高4~8块砖头。在向南部分,则排列错缝较有规律,有的地方由于长期压挤,砖多有断裂。城墙夯土部分,发掘的东渡门一段长达35米以上,均保存土城墙体。包砖间夯土部分,土色土质清晰,大多数均属黏性土,有的地段以青灰色土为主,有的地方以黄褐色硬土为主,有的地方两种堆土都有。经过查对,这些泥土系为异地稻田表土。
  城门 通过考古发掘,在余姚江边发现与东渡门很近地方唐时置有渔浦城门,因此推断,唐时罗城城门至少有6座,即东有东渡门、西有望京门、东南有灵桥门、南有甬水门、北有盐仓门、东北有渔浦门。东渡门遗址和渔浦门遗址都经考古发掘。发掘表明,渔浦门基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位于余姚江南岸、和义路东段的码头前。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的叠压关系清楚。门道宽3.02米、深9.60米,两侧均为砖砌壁,厚度西壁1.22米、东壁0.84米,残高0.75米。由于五代、宋均利用该城基础,故上部破坏严重。城门道砖为交错叠砌,平直整齐。城门两侧门壁砌筑工艺:首先在唐代地层中挖洞,再打桩。桩有两类,一类为平头,一类为尖头,直径为0.20~0.90米,以梅花形排列。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位置略偏后,保存了砖砌基础,在砖砌基础之间有6~8厘米的间隙,间隙中发现朽木,是安装的木门槛。东西两壁的砖上有两个圆的直径16厘米的木桩痕迹,是门枢。在砌砖的门槛基础上的朽木是木制门槛。在砌砖的门基下,左右两边墙壁都有大小对称的两个洞,当与安装门槛有关。在砖砌的城门壁下,有一批木桩,间隔距离0.50米,排列整齐。木桩直径为0.18~0.25米,长0.98~1.25米。
  护城河 唐代罗城城下有濠,但自灵桥迤北而西,至西北段因滨奉化江、余姚江而无濠。
  第二节 五代城池
  城墙 五代(907—960)时,“钱氏据有吴越,明为属郡,后且以子弟镇之,城郭增壮自此始矣”。这一时期罗城历经修筑,城墙规格及护城河沿用唐代形制,与唐代相同。
  渔浦城门遗址 渔浦城门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门道被叠压在宋城门之下。宽2.96米,深8.90米。两侧为砖壁,应是唐代遗物,平直整齐。基础也沿用唐代基础,到五代时仍沿用老城门的基础,所以这时期城门大小与唐时差不多,唯门道与路面作了加工。其壁大部分在拓建宋城时被拆。城门位置在近中心段,门的两边靠壁两个立柣基较完整,系用石材制作而成。左右基本对称,中间的将军石长20厘米、宽18厘米、深埋32厘米。面上有两缺,为混棱造。这种做法与宋“营造法式”门砧限中之制相符。根据立柣安装的位置和将军石左右有朽木的痕迹,当时使用的是木制活动门限。城门上面应用木头做的门扉与下面鹅台直接安装城门。城门内路面保存较完好,系用大型年糕砖铺设,铺砖前地面经过加工夯实,所以比较坚硬,再铺上2~5厘米厚的沙土,沙土上铺设砖块。
  第三节 宋代城池
  子城
  城墙 宋子城墙包砖的基础部分,在唐墙体之上向两侧扩展,重新砌筑包砖墙面。公园路子城发掘情况证实,建筑宋子城墙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宋城墙,其墙体大部分仍沿用唐城墙。扩建部分东壁与唐城墙壁相距28厘米,专门砌筑包砖面,包砖厚(宽)52~56厘米。西壁则重新叠砌或沿用唐城之包砖,厚(宽)52~56厘米。叠砌整齐有序。城墙宽5.64~6.90米,砖砌部分残高18~44厘米,夯土墙宽0.80~1.36米。夯土中有北宋时期东钱湖窑的刻花碗、浅腹盘、碟和执壶等瓷器。出土物佐证,第一期宋城应建于北宋早期。第二期宋城墙是对第一期墙基部分进行了加宽,城墙东壁作部分(叠压部分)扩建,目的是为了加固墙基,其上叠砌条石。基础部分虽然加宽,但包砖部分改为包石结构,城墙的宽度比第一期略小。条石墙面整齐平坦,砌法以两直一横呈“T”字形,条石上的石灰粘迹仍有很多保留着,这种做法与宋罗城东渡路段部分砌筑条石呈“T”字形完全相同。第二期城墙宽5.20~6.40米,在墙体中仍沿用唐和宋一期夯土城墙。填土中出土有典型的南宋时期龙泉窑薄胎厚釉的碗、盘、瓶等器物。纵观宋城墙的结构,第二期城墙叠压在第一期包砖基础上,并向上构筑,石砌部分残高26~66厘米。
  城下出水口 宋城墙石构部分在第二期城墙重新修筑时,从底部开始,修筑了一个城下出水口,口两侧均用条石叠砌,其底部仍用第一期之包砖。口残高62厘米、宽92厘米。在口中存放有用石灰黏合的红色板瓦,互相错叠,接头处留有很多石灰;板瓦长达70厘米以上。
  护城河 宋城墙外护城河沿用唐代护城河,宽5米,其范围与唐代相同。
  罗城
  城墙 宝庆《四明志》卷三《城郭》记载:“罗城周围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计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注:余姚江)自西来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北宋建隆初(960),节度使钱亿修。元丰元年(1078),明州知州曾巩又修。南宋宝庆二年(1226),知府胡榘再修。宝祐五年(1257),制置使吴潜拓旧立新,大加修治。根据东渡门、市舶司门段考古发掘资料,宋罗城曾经过两次大变动。第一次宋城大变动,是继唐城的基础上构筑的,宋城使用大量条石作为基础,很多地方在唐代的古城包砖之上。宋城构筑时从工艺上看,无疑比唐代先进。宋城的基础加固利用了唐城旧包砖或夯土,城墙外侧另砌条石作为基础,所以基础比唐代的更为坚实。使用的条石亦均经过加工,较规整。条石多为长方形,规格一般为长80~82厘米、宽60~65厘米、高16~18厘米,错缝叠砌,残高60余厘米。在叠砌中还使用石灰黏合。宋城发掘长度达35米以上,南北均伸入地层,从清理的35米范围内,东壁底部系宋代第一次(即西边)与第二次(东边)底部石砌部分残迹,显示第二次建筑时石基部分又向外扩展,明显利用了第一次的条石基础。虽只残留了第一次的一层城基石,但还能看出同一水平、光面较平整的排列构筑工艺。第一次宋城所包砖头大多错缝叠砌,砖的规格一般为35×18×6.5~35×18×7厘米,由于年长月久,有的砖头已断裂,砖与夯土黏合紧密,残高尚存10块砖60厘米以上。宋城包砖除宋代夯土部分外,其余均利用了唐城的夯土城墙,俯视第一次宋城东壁,可看出壁的砌筑平而整齐,也略有收分,在地层分界上也比较明显。宋城第一次构筑包砖面虽经过近千年岁月,仍不失当年风采。从剖面上看出唐城夯土与宋城夯土交接处紧密。第一次宋城墙清理段宽8.18米,残高2米左右。
  第二次宋城大变动,基本上利用原来第一次建筑的条石,而且石料的数量及加工均比第一次构筑讲究,凡是露明部分都较光滑,砌筑排列十分有规律。从保存较好的东西两壁清理表明,可以分为基础部分和包砖部分。石砌基础部分,可说在我国宋城墙中属于相当讲究的一个实例。基础下打有木桩,其上构筑条石。经过加工的条石在砌叠时,基础第一块略外露5~8厘米左右,以后往上错缝砌叠十分有规律,砌叠至1米左右时,上面一块向内收。条石棱角已做成圆弧形。这部分第二次构筑的石构基础相当有气势,显示这次重新构筑城墙十分讲究,石料加工也是精细的。在这个石构基础之上,从残留的砖砌遗迹证明,包砖部分从这里开始向上堆砌。宋城第二次构筑,有向西弯的走向,城宽6.90~8.40米,残高2.50米左右。夯土部分仍利用了唐城夯土,宽5~6米左右,残高2.50米。城下有濠。自灵桥门至北,西至永丰门,因滨江,无濠。
  城门 宋明州辟十城门:西望京门,旧名朝京门,有水门,通漕运。夹城立柱楼,其上横七间,纵三丈有九尺,四囱玲珑,既揭门名,又匾其楼“明山”。南甬水门,有水门,通漕运。东南鄞江门。东灵桥门、东渡门、来安门,来安门在市舶司之右,旧不立名,呼市舶司门,因城外建有来安亭,故以亭名之,舶货入则开。东北渔浦门。北盐仓门(南宋改为和义门),盐入则开,附近还有达信门。北西郑堰门。南宋末,废鄞江门、来安门、渔浦门、达信门四门,仅余西面的望京门,东面的灵桥门、东渡门,南面的甬水门,东南的鄞江门,北面的盐仓门,共六门。东渡门遗址和渔浦门遗址经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基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宋代渔浦城门的建筑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明州已成为国家对外交通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原来面临姚江码头的渔浦城门,已不适应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故在原来的渔浦城门基础上加以拓宽。渔浦门门道宽4.40米,残存高度0.50~1.05米,门道深10.96米。城门基础用条石叠砌而成,黏合时使用了石灰,一边仍利用唐代城门基础置以条石,另一边在拓宽时先打下梅花木桩,基础夯实后再安放条石。门道两侧为砖壁,砖壁与石砌基础留有一定的空隙,在空隙上有朽木的柱印,东西两侧尚对称,但大部分因基础破坏而受到损坏。根据城门两侧朽木遗痕和宋代绘画中城楼建筑加以比对,城门两边是排叉柱,故城门上应有门楼。城门位置在近门道中心地段。中间剩下铺地石板,东西两侧还保存着两个朽木柱印,门砧限处尚保留3块石板。两块大的石板中间有10厘米宽的间隙,间隙中保存着朽木。推测当时是用木头做门限,两头固定在两侧柱上。至于装门的是卧秩还是立柣已无法推断。城门内路面全部铺砖,拼成人字形。路面填土可分为三层。底层夯土坚实,中层为8~9厘米的黄泥,上层为2~3厘米的黄沙,上铺小长方砖,俗称“年糕砖”。靠城壁部分系用竖砌法,坚实整齐。
  城墙阴沟 根据和义路古城考古清理,表明阴沟均在宋代城基底部。筑法一种为底部铺上长2.10~2.50米、直径23~25厘米木头,上置石板,即为沟底。在底部左右两边用较规整的长方石叠筑,然后加盖石板而成。另一种即用石板作底部,板下打上4~5个木桩,木桩规格一般为1~1.20米,显然也是为了加固底部。这两类阴沟一般深85~93厘米,宽86~95厘米。
  第四节 元代城池
  复筑城墙 元初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曾下诏毁天下城池,所以明州(庆元)的子城和罗城也不例外地被拆除。但子城中尚存沿海左副都元帅府、万户府等行政及军事机构。至正十二年(1352),都元帅纳麟哈剌为备方国珍来犯,复筑罗城。元至正《四明志》载:郡城之废,垂六十余载,民居侵蚀,夷为坦途。这说明宋城在元初被毁之事实,而且经过60年后又重建。元代重建城墙时代当在14世纪40年代前后。
  复筑城墙周长18里,高1丈8尺,宽度为7.20~8.22米,其城墙的宽度与宋城相近。考古发掘出的城墙残高2.50米左右。元城置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六门。市舶司城门段城墙考古表明,元代城墙是在宋代城墙基础部分加固后砌筑成的,其方式是在宋城基础内壁,清理一部分墙体后,在内侧基础部分增加了大批排列紧密的碎石块,并经过夯实,由于加工精细,因此这部分基础比唐、宋的城墙讲究,也更为坚固。在东渡路考古发掘一段长达35米以上的元代东壁城基,发现在元城墙的西壁,不但利用原来宋城的部分城墙,而且在旧城基外又增砌部分条石作基础。清理出来的平面、剖面再一次证明,元城是直接叠压在唐宋城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考古发现了元代城墙一个附在城墙壁上转角明显的台基,筑墩地方宽达11米有余。这个台基是筑城时构筑的。条石与条石互相叠压紧密,转角与城壁交接叠压明显,是一个完整的墩。考古工作者称这个台基为“窝墩”。“窝墩”呈长方形,全部用长条石构筑而成,在基底部开始叠砌,逐块向内收,至第五块条石,然后再向上错缝砌叠。墩残长7.20~7.80米,宽2.80~3.60米。条石光面均经过加工,光润整齐。条石构筑叠涩,底部基础收分明显。根据考古工作者推断,构筑“窝墩”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筑城时的上下通道,但在清理中,“窝墩”的南北向均无踏道砌筑的迹象与残件。第二种是城墙的组成部分,即在墩位上建楼舍,为屯兵作战瞭望之用。“窝墩”构筑时代当在14世纪40年代左右。
  护城河 仍沿袭宋制,唯独东渡门外有了陆地,出现了“城隍”,即没有水的城濠。
  第五节 明代城池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方国珍投降明朝以后,明太祖就把庆元路(元朝把宋朝的府改成路)改称明州府,后又改称“宁波府”。明朝在洪武、嘉靖、万历、崇祯年间5次修缮宁波府城,子城并未恢复。宋朝的明州州官衙署改作宁波卫指挥使的衙署,与宁波府署衙门相邻(见嘉靖《宁波府志》鄞县县境图)。所以到现在,鼓楼至中山广场一带还称“卫门口”。奉国军门楼毁后重建,因唐诗人杜审言有“云霞出海曙”之句,改称为“海曙楼”,这就是现在的鼓楼。
  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府张正和大规模修缮罗城,郡人闻渊为记:“计城之周凡二千七百八十七丈,中所修者一千一百八十一丈,所造者坼堠六十有六,敌楼四十有六,马步阶七。巡海宪副孙公宏轼、王公询暨张侯复修筑西南二水门,罗以月城。总所费币银七千五百五十两有奇,所役民户之广狭,整欹易蠹,丕新旧筑,雉堞焕如,楼橹粲然……”明代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对宁波城城门描述道:“宁波府截流筑城,城皆重门,门皆重层,门外重城,水沟亦重,城皆设虹门,门有铁扃……”说明城门外设有瓮城与城门。万历三十九年(1611)又新筑沿月湖至长春门的城堤。
  第六节 清代城池
  城墙 宁波府衙署和鄞县衙署同在宁波子城内,所以鄞县称为首县,也叫附廓县。清初,海关行署也设于子城之中。后来比府高一级的宁绍台道衙署也设在宁波子城内(今中山广场南部),宁波就成为浙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的规模比其他府县更扩大了。清顺治十五年(1658),提督田雄重修雉堞。康熙十三年(1674),提督李显祖复广拓之,又于沿城外濠筑备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0次修城。道光时,修葺凑长1386丈6尺,沿城筑炮台32座。周围有2527丈长,城脚宽22尺,城上宽15尺,高22尺(按清朝工部尺计算,下同)。城上还有雉堞(俗称城耳朵,四方形,当中有洞)3564个,作为兵士放枪、射箭时的掩护体。还有警铺65所,战时供巡逻士兵居住;城外还有濠河,从盐仓门起,经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一直到永丰门,共长2144丈。濠河上都架板桥,平时可供交通,战时把它挂起,所以也叫吊桥。此外还有两个水门:西水门,引进西乡来的水;南水门,引进南乡来的水。都贮蓄于日月两湖,再流过城内纵横各河道,通过水喉、食喉、气喉3个喉洞和总闸与江相连。
  城门 仍为六门,东面有东渡门、灵桥门,南面有长春门,西面有望京门,北面有永丰门,东北有和义门(盐仓门)。所有城门有内外两道。城上有城楼,也叫门楼。门楼以外,还有46个敌楼,这是战时安放大炮用的。
  《宁郡地舆图》(见卷首彩图)是清代宁波(鄞县)城厢地图,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图大约绘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间,反映了当时宁波城池的情况,可清楚看出当时宁波城池有六座城门,每道城门都有瓮城。此图绘制用传统写意的方法,与《清明上河图》相似,以散点透视法立体地描绘了主要建筑的外观,但在空间距离比例和街巷河道走向上,并没有达到近代地理学所要求的精确度。但《宁郡地舆图》将城厢内的水路交通要道都作了交代,标识出的地名近400个,清楚地标记着“谢御史第”和“桂芳第”等知名私宅。
  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城池
  民国9年(1920),设立宁波市政筹备处,鉴于老城区西、南及西北城墙外民房密集,西北郊的高塘墩(今高塘新村)又办起了草织工厂,城墙已成为妨碍交通的障碍,县内士民商议请求县、省政府拆掉城墙。城西效实中学在扩充校舍时因城垣挡阻,在议准后率先拆除城西一段城墙。为方便江东与老城的往来,13年拆除了灵桥和东渡门两座城门。16年,宁波成立市政府,为市内行驶汽车计,遂实行平城垣议案,开始全面拆城造路。20年1月撤市时,城垣全部拆除,只留下一座庆云楼,它是罗城的钟楼,位于宁波城西。庆云楼高三层,八角形,俗称八角楼,与现存海曙楼相应,该楼因破损严重于1958年拆废。至此,宁波罗城古城垣全部拆除。
  自宋修筑城墙后,宁波城虽然多次修筑城墙,但宋城墙以条石作为基础,包砖填土的结构没有大变,因此宁波的古城墙拆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城砖、石块和泥土。尤其是外墙所用的砖,大都是道光十五年(1835)的城砖,墙基是条石,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泥土主要用于填塞河道,拓宽道路,也有一部分运至郊外。一些城砖、石块用于城乡居民建造房屋。江北区槐树路周围改造时,曾发现有2幢民国时期的小楼房大部分是用城砖建筑的。也有用于建筑市区内马路、街巷。城墙拆除后,在城基上修筑了环城马路,城墙长条石除用于铺设环城马路外,还用于铺设东大街、呼童街、菱池街等道路。后因铺设沥青路面,铺在这几条路上的条石移至他处。建造华美医院用去相当部分城墙基石。此外,还用于农村造桥铺路。鄞西著名的古洞桥(位于横街镇庄家溪村)大修时,就使用了宁波古城墙拆下的条石。
  第三章 古城街巷、桥梁
  境内街道形成早于建城,随着境内设治建城,街巷迅速发展。并逐渐延伸出古城垣之外。由于古城垣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街道为其所限,古城街道大多向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至北宋(960—1127)形成了南偏西15度的道路走向格局。奉化江、余姚江也是海曙区与江东、江北的分界线,历代古城街道基本上在境内延伸、增建。因此宁波的古街巷多数集中在区境之内。民国期间拆城后,街巷开始改变。至20世纪中期开始,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街道,一批狭小街巷消失。
  第一节 唐至明代街巷
  唐代 武德四年(621),鄞州设治三江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境内转移。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年间(695696)于东南隅建第一座僧伽天封塔,塔建后成为三江口航海标志。长庆元年(821)筑子城,城内只为衙署,百姓仍“居于子城外”,但已有大街(今中山路)、车轿大街(今药行街)等干道。直至乾宁五年(898)筑三江口罗城,境内街巷逐渐形成。长庆三年(823),刺史应彪于东渡门外(不久迁至今灵桥处)跨奉化江架建东津浮桥,沟通与江东的交通。咸通三年(862)至天祐二年(905),城内相继兴建白檀寺(今镇明中心小学址)、国宁寺(后称天宁寺)、慧灯寺(今大梁街址)、乾符寺(今市人民政府址)等寺院和相应的大道。当时东西向的主干道,从东渡门经乾符寺、子城南门(鼓楼)、国宁寺至西门连成一线,即今中山东路江厦桥至中山西路西门口段,而上述建筑群均正面南向这条街道。另一条与东津浮桥连接,时称车轿大街(即今药行街一段)。再是天封塔建塔时(用沙泥堆高)形成的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南北向的干道有鼓楼、镇明岭至南门甬水门,即今镇明路段;自开明坊至纺丝巷通到三角地,即开明街段。唐时在筑穿城水道时所建碶闸,以后形成碶闸街。此一路网格局沿袭到现在。晚唐时,明州东渡门外三江口到余姚江的渔浦门一带为集市所在,沿江为船舶停靠码头。码头有大道通向集市。
  宋代 北宋(960—1127)古城街道形成了南偏西15度走向的总体格局。
  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三叙郡坊巷载:51坊。
  东南厢14坊:锦勋坊、握兰坊、连桂坊、重桂坊、兴廉坊、吉祥坊、锦乐坊、迪教坊、积善坊、状元坊、清润坊、余庆坊、进贤坊、康乐坊。
  东北厢9坊:千岁坊、阜财坊、广慧坊、宣化坊、安平坊、开明坊、富荣坊、泰和坊、拱星坊。
  西南厢15坊:纯孝坊、迎凤坊、史君坊、释褐状元坊、行春坊、符桂坊、昼锦坊、顺成坊、惠政坊、美禄坊、问俗坊、众乐坊、灵应坊、振名坊、缓带坊。
  西北厢13坊:宜秋坊、崇孝坊、恤仁坊、广仁坊、修文坊、儒行坊、状元坊、寿宁坊、永济坊、朝士坊、影泉坊、朝桂坊、状元坊。
  南宋开庆《四明续志》增:衍春坊、阅武坊、重桂坊3坊,减少锦勋坊、状元坊、朝桂坊、符桂坊、昼锦坊、状元坊、状元坊、积善坊、释谒状元坊9坊。
  宝庆《四明志》所录之街巷:
  小梁街巷、施家巷、新寺巷、皂角庙巷、廊头巷、能仁寺巷、大梁街巷、魏家巷、应家巷、白衣寺巷、戴家巷、孝文巷、蔡家巷、景福寺街、平桥下街、子城西街、鄞县前坐北大街、拱星坊巷口大街、南巷、五通堂巷、章耆巷、铸冶坊巷、景清巷、汪家巷、沙泥巷、项家巷、高侍郎新巷、姚家巷、大梁街、石板巷、影泉坊巷。
  开庆《四明续志》所录之街巷:
  小梁街、大梁街、府前街、前市廊西街、永济西街、县南街、大梁街巷、东岸街、咸塘街、萧家桥南街、鉴街、河利桥西岸北街、天庆观后街、酒务西南街、能仁寺东巷街、景徳寺后街巷、皂角巷、施家巷、魏家巷、能仁寺巷、应家巷、蔡家巷、孝文巷、白衣寺巷、戴家巷、贯前巷、车轿北巷、饭行五通巷、能仁寺西巷、林家小巷、景福巷、渡母桥东岸北巷、广仁巷、油车巷、章耆巷、天宁寺后巷、棺材巷、小梁巷、孔家巷、牢城营巷、醋坊巷、褚家巷、广福巷、能仁寺前巷、添差佥判厅后巷、虹桥五通巷、姚家巷、穿庵庙巷、蒋琏廨宇屋头小巷、西寿昌巷、楼宗博宅后巷、库前小桥下巷、普照院巷(在江东)、铸冶巷、鉴桥东巷、本巷、新寺后门巷、西巷、缸井巷、张童巷、崇教寺巷、鉴桥北巷、槐阴巷、石版巷、白塔巷、廊头草营巷、教寺巷、景德寺后街巷、郁家巷、教场东巷、白塔巷西巷、杠桥北岸巷、小五通巷、宜秋巷、陆家巷、夏家巷、张秀才巷、秋家巷、阴沟巷。
  元代 庆元路城厢道巷名称无记,延祐《四明志》卷八记社以《千字文》字序立社,称天字社、地字社等,共130社。
  东南隅28个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西南隅39个社: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续。
  东北隅26个社: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在、竹、帛。
  西北隅37个社:逊、国、有、虞、陶、唐、吊、发、伐、罪、周、发、商、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
  明代 据《敬止录》引永乐、嘉靖《宁波府志》载,有街巷197条,其中境内180条。
  城内街道9条:大街、鉴街、大梁街、小梁街、砌街、沙泥街、冷静街、紫薇街、新街。
  城外街道1条:长春街。
  城内巷164条,城外巷6条。
  东南隅45条:波斯巷、车桥南巷、王衙巷、东石版巷、莲花棚西巷、车桥北巷、莲花棚东巷、马院巷、应穿藤巷、迎春巷、泥桥巷、天封塔后巷、寿昌寺巷、江井巷、槐花树巷、胡同知巷、吉祥寺巷、王家巷、乌楼巷、纺丝巷、新街巷、沙井巷、杨树巷、井头巷、忠信巷、皂荚巷、嘉宾馆前巷、嘉宾馆后巷、福明桥巷、沙泥桥巷、白塔巷、(以下永乐志)郁家巷、双井巷、经藏寺后新巷、洗马桥巷、汪家巷、清堂南北巷、庙巷、高家巷、江心巷、张家巷、邱家桥巷、戚家巷、织纱巷、秋瓜巷。
  东北隅34条:太保巷、牢食营巷、小梁街巷、大梁街巷、廿八营巷、马衙巷、积善桥巷、琅琊桥巷、东殿庙巷、板巷、回渡桥巷、魏家巷、史府新巷、丁家巷、马衕巷、大井巷、乌泥衕巷、皇封桥巷、新河衕巷、后市巷、西河下巷、萧家桥巷、如春棚巷、(以下永乐志)东寿昌寺巷、姚家巷、官柴巷、四港桥巷、聚景棚巷、廊头巷、吴家巷、管家巷、渔浦巷、团桥巷、乾碶头巷。
  西南隅55条:宝奎庙巷、醋务桥巷、石灰埠巷、贯桥西河下巷、东饭行巷、南饭行巷、竹行坊、醋坊巷、章耆巷、握兰桥巷、新桥南河下巷、周家桥巷、蒋家带巷、县学前巷、王心忠巷、桂芳桥巷、皇亲宫巷、南仓巷、周官人巷、王家墩巷、塌水桥巷、马巷、尚书桥巷、郁家巷、第八营巷、铸冶巷、宝云寺巷、永宁巷、柴巷、府基巷、第九营巷、太平巷、和义巷、广福寺巷、大夫巷、九曲巷、后所营巷、青石巷、史府后新巷、广盈仓巷、福聚庵巷、圣功寺巷、五显灵官巷、大巷、锦里桥西巷、(以下永乐志)王太医巷、史府营新巷、宣家桥巷、吴家巷、感圣寺南巷、牢家桥巷、曾家汇巷、河泊所东巷、韩家桥巷、惠政桥东西河下巷。
  西北隅30条:天宁寺西河下巷、西社坛桥巷、应家巷、影泉巷、虹桥巷、顶花巷、鳅蟮巷、北饭行巷、竹林巷、线墙巷、白衣寺巷、石板巷、水浮桥巷、井泉坊巷、鸡儿巷、马草巷、朝桂坊巷、方家桥巷、东上桥巷、西尚桥巷、横河头巷、西河营巷、祝都桥巷、火筒寨巷、(以下永乐志)项家巷、林鲚鱼桥东巷、普门庵巷、洗河桥巷、安远驿后新巷、蔡家巷。
  城外西北隅巷6条:花轿巷、麦场巷、麻相公巷、荷花池巷、法王庵巷、崔家巷。(注:永乐志关于西北隅之巷失传。)第二节 清代街巷
  清光绪《鄞县志》街巷记载,城厢街巷177条。其中街(道)27条、巷135条。自明至清,由于街巷连接贯通,减少20条,其主要街道增加18条。
  街27条:鼓楼大街、开明桥大街、贯桥大街、大梁街、小梁街、新街、冲虚观前街、砌街、日新街、又新街、新市大街、三角地横街、三法卿坊街、沙泥街、冷静街、紫薇街、紫薇街东横街、南社坛桥横街、南社坛桥西北横街、永丰街、鉴街、千岁坊西横街、湖桥西横街、西社坛南街、和利市桥北横街、都宪桥西横街、火筒巷西北横街。
  巷,城内129条、城外6条。
  东南隅32条:波斯巷、车桥南巷、王衙巷、东石版巷、莲花棚西巷、莲花棚东巷、车桥北巷、马院巷、应穿藤巷、迎春巷、泥桥巷、天封塔后巷、寿昌寺巷、缸井巷、槐花树巷、胡同知巷、吉祥寺巷、王家巷、乌楼巷、纺丝巷、沙井巷、杨树巷、井头巷、忠信巷、皂荚巷、嘉宾馆前巷、嘉宾馆后巷、福明桥巷、沙泥桥巷、白塔巷、司巷、境清寺巷。
  东北隅24条:太保巷、牢食营巷、廿八营巷、马衙营巷、积善桥巷、东殿庙巷、廊头巷、琅琊桥巷、回渡桥巷、板巷、丁家巷、魏家巷、大井巷、史家新巷、马衕巷、乌泥巷、皇封桥巷、新河巷、后市巷、西河下巷、萧家桥巷、如春棚巷、大梁街巷、小梁街巷。
  西南隅46条:宝奎庙巷、醋务桥巷、石灰埠巷、贯桥西河下巷、东饭行巷、南饭行巷、竹行巷、醋坊巷、章耆巷、握兰桥巷、新桥南河下巷、周家桥巷、蒋家带巷、县学前巷、王心忠巷、桂芳桥巷、紫金巷、皇亲宫巷、南仓巷、周官人巷、王家墩巷、塌水桥巷、马巷、小尚书桥巷、郁家巷、第八营巷、铸冶坊巷、宝云寺巷、永宁巷、府基巷、柴巷、第九营巷、太平巷、和义巷、广福寺巷、大夫巷、九曲巷、后所营巷、青石桥巷、史府后新巷、福聚庵巷、广盈仓巷、圣功寺巷、扒沙巷、大巷、锦里桥西巷。
  西北隅27条:天宁寺西河下巷、潭井巷、西社坛桥巷、应家巷、影泉巷、虹桥巷、顶花巷、鳅蟮巷、北饭行巷、竹林巷、乾碶头巷、线墙巷、白衣寺巷、石板巷、水浮桥巷、井泉坊巷、鸡儿巷、马草巷、桂坊巷、芳嘉桥巷、东上桥巷、西上桥巷、黉河头巷、曾衙巷、西河营巷、祝都桥巷、火筒寨巷。
  城外西北隅6条:花轿巷、麦场巷、麻相公巷、荷花池巷、法王庵巷、崔家巷。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街巷
  城区道路从清末的177条增加到498条,其中路41条、街95条、巷362条。分列如下:
  第一区路、街、巷共173条。
  路10条:东大路、西大路、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南大路、镇明路、大道路、滨江路、南郊路。
  街42条:大沙泥街、新街、小沙泥街、又新街、日新街、小梁街、大梁街、常平街、冷静街、江厦街、药行街、西后街、望江街、东后街、偃月街、开明街、迎凤街、咸塘街、泥桥街、柳汀街、广济街、崔衙街、马衙街、碶闸街、车轿街、县学街、濠河街、君子街、狮子街、英烈街、塔前街、大来街、莲桥街、云石街、毛衙街、月湖街、山街、三支街、仓基街、青石街、桂井街、菱池街。
  巷121条:滨江巷、三湾巷、迎春巷、纱帽巷、应家巷、棋杆巷、十字井巷、东太平巷、北太平巷、西太平巷、开明巷、右营巷、九如巷、马鞍巷、护城巷、菜市巷、沙井巷、怀安巷、竺家巷、孙祠巷、石板巷、薜萝巷、嘉祐巷、元吉巷、元祚巷、桑园巷、人和巷、同仁巷、沙泥巷、大来巷、毛家巷、敬修巷、郭衙巷、塔影巷、莲香巷、五台巷、白果树巷、老实巷、白龙巷、聚奎巷、仓基巷、大梁巷、林祠巷、梧桐巷、萧家巷、握兰巷、丝户巷、纺丝巷、新巷、华夏巷、水仓巷、寿昌巷、紫薇巷、通安巷、游河巷、陈家巷、章耆巷、贯桥巷、芝兰巷、迎凤巷、陶家巷、红墙巷、象鼻巷、白鹤巷、念书巷、镇明巷、郁家巷、带河巷、白水巷、菱池巷、惠政巷、三板桥巷、千祥巷、青石巷、宝奎巷、拗花巷、九曲巷、中营巷、树巷、欢喜巷、三圣巷、柳汀巷、花果园巷、后营巷、社坛巷、书院巷、平安巷、小巷、紫金巷、戒珠巷、金带巷、梅园巷、谢家巷、小书院巷、广济巷、桂芳桥巷、蒋祠巷、天德巷、牌楼巷、汤家巷、法卿巷、延庆巷、天吉巷、九佳巷、南昌巷、十一真巷、凌家巷、向阳巷、华楼巷、十灰巷、灵秀巷、长春巷、杨家桥巷、陈巷、夏家巷、永春巷、柳亭巷、永宁巷、南社坛巷、南永宁巷、船埠巷。
  第二区路、街、巷共83条。
  路5条:北大路、和义路、望京路、永丰路、公园路。
  街24条:江厦街、方井街、江左街、战船街、国医街、厂堂街、县东街、县西街、府桥街、府侧街、呼童街、苍水街、西河街、秀水街、县前街、大桥街、双池街、横河街、尚书街、广仁街、文昌街、西北街、双桥街、孝闻街。
  巷54条:悦来巷、甬东司巷、渔浦巷、盐仓巷、后市巷、江井巷、药局巷、西马巷、国医巷、博文巷、东厂堂巷、西厂堂巷、文昌巷、生泰巷、孙家巷、永丰巷、双池巷、桂芳巷、西河巷、府侧巷、白衣巷、永寿巷、穆家巷、费家巷、渡母巷、蔡家巷、法院巷、黄岳巷、乌含巷、长湖巷、虹桥巷、五福巷、中宪巷、贵家巷、施祥巷、效实巷、盘诘巷、鼎新巷、宝兴巷、屠园巷、帽店巷、饼店巷、淮舫巷、东马巷、彭家巷、县后巷、济阳巷、百岁坊巷、鼓店巷、庄家巷、五块巷、佑圣巷、聚景巷、拱星巷。
  第三区路、巷共35条。
  路2条:西郊路、北郊路。
  巷33条:卖鱼巷、汪家巷、前莫家巷、天灯巷、后漕巷、花池巷、望京巷、柳庄巷、郎官巷、布政巷、亨六巷、西社坛巷、咏归巷、东巷、西巷、源和巷、假山巷、筱墙巷、花朝巷、大卿巷、李家巷、杨陈巷、余爱巷、泽民巷、西巷、后莫家巷、海会巷、文化巷、长安巷、蔬菜巷、薛家巷、陈桥巷、胡家巷。
  第四区路、街、巷共91条(现属江东区,略)。
  第五区路、街、巷共87条(现属江北区,略)。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街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宁波城市的改造扩建,至2008年12月,海曙区有路79条、街78条、巷130条、弄坊里跟16条。
  路:79条
  宝善路 (BAOSHANLU) 东:苍松路,西:环城西路。
  苍松路 (CANGSONGLU) 北:中山西路,西南:环城西路。
  长春路 (CHANGCHUNLU) 东:镇明路、立交路口,北:中山西路 (西门口) 。
  常青路 (CHANGQINGLU) 东:咏归路,西:铁路。
  澄浪南路 (CHENGLANGNANLU) 东南:奉化江西岸渡口,西北:鄞奉路。
  澄浪堰路 (CHENGLANGYANLU) 北:铁路桥,南:澄浪南路。
  翠柏路 (CUIBAILU) 南:中山西路,北:环城北路 (海曙段:中山西路至钱家边界河) 。
  大河头路 (DAHETOULU) 北:鄞奉路,南: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
  东渡路 (DONGDULU) 东南:江厦街,北:中山东路。
  段塘北路 (DUANTANGBEILU) 南:段塘中路,北:洞桥头。
  段塘东路 (DUANTANGDONGLU) 东:鄞奉路,西:环城西路。
  段塘南路 (DUANTANGNANLU) 南:鄞奉路,北:段塘中路。
  段塘西路 (DUANTANGXILU) 东:环城西路,西:丽园南路。
  段塘中路 (DUANTANGZHONGLU) 东:鄞奉路,西:粮丰街。
  共青路 (GONGQINGLU) 西南:长春路,北:柳汀街。
  公园路 (GONGYUANLU) 南:中山西路,北:至中山公园分东西走向,西:呼童街,东北:苍水街。
  立交路 (LIJIAOLU) 北:长春路、灵桥路口,南:尹江路口与鄞奉路相交。
  联丰路 (LIANFENGLU) 东:环城西路,西:机场公路。
  环城西路 (HUANCHENGXILU) 北:环城北路,南:启运路口,以中山路为界分南、北段。
  解放南路 (JIEFANGNANLU) 南:灵桥路,北:中山东、西路口。
  解放北路 (JIEFANGBEILU) 南:中山东、西路口,北:永丰路、和义路口。
  丽园南路 (LIYUANNANLU) 北:联丰路,南:启运路。
  丽园北路 (LIYUANBEILU) 南:联丰路,北:(规划路)。
  高塘路 (GAOTANGLU) 南:西河街,北:永丰西路。
  和义路 (HEYILU) 东:中百公司,西北:解放北路口与永丰路相接。
  灵桥路 (LINGQIAOLU) 西:镇明路、立交路口,北:灵桥西境、江厦街、药行街口。
  卖鱼路 (MAIYULU) 南:中山西路,北:体育场路。
  马园路 (MAYUANLU) 北:望京桥,东南:火车南站广场。
  青林渡路 (QINGLINDULU) 南:环城北路,北:暂至余姚江南岸。
  万安路 (WANANLU) 东北:万安桥,西南:白杨街。
  苗圃路 (MIAOPULU) 东:马园路,西:苍松路。
  南郊路 (NANJIAOLU) 北:立交路(旧南门口),西南:启文路。
  南站东路 (NANZHANDONGLU) 东南:龙湾新村,北:火车南站广场。
  南站西路 (NANZHANXILU) 东南:火车南站广场,西北:向西折北至柳汀街。
  启运路 (QIYUNLU) 东:环城西路,西:机场公路(跨区:中段部分经鄞州区)。
  胜丰路 (SHENGFENGLU) 南:文化巷,北:西湾路。
  盛海路 (SHENGHAILU) 南:段塘西路,北:规划路。
  顺德路 (SHUNDELU) 东:环城西路南段,西:丽园南路(规划中)。
  体育场路 (TIYUCHANGLU) 东:卖鱼路,西:文化路。
  三孔硬路 (SANKONGQILU) 东:鄞奉路,西:森工站。
  通达路 (TONGDALU) 南:启运路,北:气象路北面的东西向规划路(跨区:中段部分经鄞州区)。
  三市路 (SANSHILU) 东北:长春路,西南:太平桥。
  启文路 (QIWENLU) 东南:启文桥,东北:太平桥。
  气象路 (QIXIANGLU) 东:环城西路,西:机场公路。
  望京路 (WANGJINGLU) 南:中山西路(西门口),北:永丰路、永丰北路口。
  望童北路 (WANGTONGBEILU) 南:望春路,北:暂至新星路向西延伸的规划路。
  望童路 (WANGTONGLU) 东北:三眼桥,西:庙洪家(跨区:中段部分经鄞州区)。
  吴家塘路 (WUJIATANGLU) 东北:咏归路,南:柳汀街。
  望春路 (WANGCHUNLU) 东:丽园北路,西:高桥东路(海曙段:丽园北路至丰漕桥)。
  西郊路 (X1JIAOLU) 东:丽园北路,西:洞桥头与望春桥街相接。
  文化路 (WENHUALU) 南:中山西路,北:规划路。
  新典路 (XINDIANLU) 东南:鄞奉路,西北:丽园南路。
  新高路 (XINGAOLU) 东:高塘路,西:新芝路。
  新星路 (XINXINGLU) 东:环城西路,西:机场公路。
  新园路 (XINYUANLU) 北:西塘河,南:望童路。
  新芝路 (XINZHILU) 南:西河街,北:海曙、江北区的界河桥与育才路相接。
  雄镇路 (XIONGZHENLU) 北:段塘南路,南:宁波军分区米厂(剩1号)。
  西湾路 (XIWANLU) 东:新芝路,西:胜丰路。
  徐家漕路 (XUJIACAOLU) 东:望童路,西:规划路。
  尹江支路 (YINJIANGZHILU) 东:尹江路,西:甬水桥路。
  尹江路 (YINJIANGLU) 东南:鄞奉路,东北:马家塘。
  永丰北路 (YONGFENGBEILU) 南:永丰路,北:环城北路西段(海曙段:永丰路至保丰碶)。
  永丰西路 (YONGFENGXILU) 东:高塘桥,西:新芝宾馆桥。
  咏归路 (YONGGUILU) 北:大卿桥,南:常青路。
  姚丰南路 (YAOFENGNANLU) 东:机场公路,西:河流(姚丰村南面)。
  甬水桥路 (YONGSHUIQIAOLU) 南:南塘河北侧,北:苍松路。
  永丰路 (YONGFENGLU) 东南:解放北路解放桥南堍与和义路相接,西北:永丰北路口与望京路相连。
  悠云路 (YOUYUNLU) 北:沿余姚江南岸规划道路,南:暂至新星路。
  鄞奉路 (YINFENGLU) 北:立交路,西南:环城西路(雄镇桥)。
  云霞路 (YUNXIALU) 北:恒春街,南:启文路。
  镇明路 (ZHENMINGLU) 南:长春路、灵桥路口,北:中山西路。
  芝兰堰路 (ZHILANYANLU) 北:鄞奉路,南:经堰头(村)折西又与鄞奉路相接。
  中山西路 (ZHONGSHANXILU) 东:解放南、北路口,西:丽园北路。
  中塘路 (ZHONGTANGLU) 东:桥弄,西:望童路。
  周江岸路 (ZHOUJIANGANLU) 东:环城西路,西:暂至前丰街。
  祖关山路 (ZUGUANSHANLU) 东南:鄞奉路,西北:南塘河。
  环城南路(HUANCHENGNANLU)西:环城西路,东:世纪大道。以天童北路为界分东、西段。海曙段:奉化江向西至环城西路。
  中山东路(ZHONGSHANDONGLU)西:解放南、北路口,东:世纪大道(海曙段:解放南北路口至奉化江)。
  蓝天路 (LANTIANLU) 南:宝善路向北折向西至机场公路。
  街:79条
  安泰街 (ANTAIJIE) 东:环城西路,西:丽园南路。
  白杨街 (BAIYANGJIE) 北:中山西路,东:苍松路。
  白云街 (BAIYUNJIE) 北:(规划路),西:丽园北路。
  仓基街 (CANGJIJIE) 东:解放南路,西:镇明路。
  仓桥街 (CANGQIAOJIE) 东北:大沙泥街解放南路交叉口,西南:镇明路。
  安丰街 (ANFENGJIE) 北:联丰路,东:丽园南路。
  苍水街 (CANGSHUIJIE) 东:西马巷,西:秀水街。
  厂堂街 (CHANGTANGJIE) 南:县前街,北:和义路。
  车轿街 (CHEJIAOJIE) 南:药行街,北:中山东路。
  澄波街 (CHENGBOJIE) 东:环城西路北段,西:暂至机场公路。
  大来街 (DALAIJIE) 南:大沙泥街,北:药行街。
  大梁街 (DALIANGJIE) 东:开明街,西:解放南路。
  大桥街 (DAQIAOJIE) 南:苍水街,北:横河街。
  大沙泥街 (DASHANIJIE) 东:灵桥路,西:开明街。
  丰柏街 (FENGBAIJIE) 东:翠柏路,北:翠柏西巷。
  府桥街 (FUQIAOJIE) 东:解放北路,西:孝闻街。
  广济街 (GUANGJIJIE) 东:解放南路,西:镇明路。
  丁家街 (DINGJIAJIE) 北:鄞奉路向南与乡道相接。
  柳翠街 (LIUCUIJIE) 东:翠柏路,西南:丰柏街。
  柳汀街 (LIUTINGJIE) 东:解放南路,西:环城西路。
  广仁街 (GUANGRENJIE) 东:大桥街,西:孝闻街。
  桂井街 (GUIJINGJIE) 东:共青路,西:长春路,北口通柳汀街。
  国医街 (GUOYIJIE) 南:中山东路,北:和义路。
  横河街 (HENGHEJIE) 东南:永丰路,西北:孝闻街。
  江厦街 (JIANGXIAJIE) 南:灵桥西堍,北:新江桥南堍。
  君子街 (JUNZIJIE) 东:狮子街,西:碶闸街。
  冷静街 (LENGJINGJIE) 东:解放南路,西:镇明路。
  菱池街 (LINGCHIJIE) 北:中山西路,南:天一街中段与三板桥街相交。
  开明街 (KAIMINGJIE) 南:解放南路三角地,北:和义路。
  咸塘街 (XIANTANGJIE) 东:东渡路,西:日新街。
  柳庄街 (LIUZHUANGJIE) 北:西河街,南:卖鱼河桥。
  马衙街 (MAYAJIE) 东:偃月街,西:长春路。
  山街 (MAOSHANJIE) 南:云石街,北:镇明巷。
  鼎新街 (DINGXINJIE) 南:中山西路,北:府桥街。
  国丰街 (GUOFENGJIE) 东:环城西路,西:丽园南路。
  恒春街 (HENGCHUNJIE) 北:苍松路向南折向西至环城西路。
  华楼街 (HUALOUJIE) 西:解放南路,东:开明街。
  呼童街 (HUTONGJIE) 南:中山西路,北:西河街口与秀水街相:
  粮丰街 (LIANGFENGJIE) 北:新典路,南:暂至环城南路。
  莲桥街 (LIANQIAOJIE) 东:狮子街,西:解放南路。
  毛衙街 (MAOYAJIE) 南:莲桥街,北:大沙泥街。
  梅园街 (MEIYUANJIE) 东:紫金街,西:三支街。
  青石街 (QINGSHIJIE) 东南:偃月街,西南:三板桥街。
  天一街 (TIANYIJIE) 西:长春路,东:中营巷,北:菱池街。
  南雅街 (NANYAJIE) 西:环城西路,东:苍松路。
  南苑街 (NANYUANJIE) 东:鄞奉路,西:过环城西路向西。
  青林湾街 (QINGLINWANJIE) 东:青林渡路,西:规划路。
  沁园街 (QINYUANJIE) 东:环城西路,西:前丰街。
  硬闸街 (QIZHAJIE) 南:大沙泥街,北:中山东路。
  日新街 (RIXINJIE) 北:中山东路,南:药行街。
  三支街 (SANZHIJIE) 东北:镇明路,西南:长春路。
  尚书街 (SHANGSHUJIE) 东:呼童街,西:孝闻街。
  狮子街 (SHIZIJIE) 南:灵桥路,北:药行街。
  泰丰街 (TAIFENGJIE) 北:国丰街,南:安泰街。
  塔前街 (TAQIANJIE) 东:毛衙街,西:开明街。
  望春桥街 (WANGCHUNQIAC)JIE) 东:洞桥头,西:三眼桥。
  民丰街 (MINFENGJIE) 南:国丰街,北:蓝天路。
  前丰街 (QIANFENGJIE) 北:中山西路,南:蓝天路。
  三板桥街 (SANBANQIAOJIE) 东北:青石街,西:长春路。
  水晶街 (SHUIJINGJIE) 北:中山东路,南:药行街。
  文昌街 (WENCHANGJIE) 南:中山西路,北:西河街。
  县前街 (XIANQ1ANJIE) 东:国医街,西:解放北路。
  县学街 (XIANXUEJIE) 东:开明街,西:镇明路。
  小梁街 (XIAOLIANGJIE) 东:开明街,西:萧家巷。
  小沙泥街 (XIAOSHANIJIE) 东:灵桥路向西转北至大沙泥街。
  西北街 (XIBEIJIE) 南:西河街,北:永丰路。
  孝闻街 (XIAOWENJ1E) 南:中山西路,北:永丰路。
  西河街 (XIHEJIE) 东:呼童街,西:卖鱼路。
  新街 (XINJIE) 东:开明街,西:解放南路。
  秀水街 (XIUSHUIJIE) 南:西河街口与呼童街相接,北:广仁街
  偃月街 (YANYUEJIE) 南:柳汀街,北:中山西路。
  药行街 (YAOHANGJIE) 东:江厦街、灵桥路口,西:解放南路。
  益民街 (YIMINJIE) 北:安泰街向南。
  迎春街 (YINGCHUNJIE) 东:长春路,西:苍松路。
  迎凤街 (YINGFENGJIE) 东:解放南路,西:偃月街。
  永寿街 (YONGSHOUJIE) 东:呼童街,西:望京路。
  云石街 (YUNSHIJIE) 东:解放南路,西:镇明路。
  战船街 (ZHANCHUANJIE) 东:宁波影都,西北:和义路。
  紫金街 (ZIJINJIE) 东北:镇明路,向西折东南至镇明路。
  巷:130条
  白水巷 (BAISHUIXIANG) 东北:解放南路,西南:镇明路,北:云石街。
  拗花巷 (AOHUAXIANG) 东:偃月街,西:折北至中山西路。
  博文巷 (BOWENXIANG) 南:国医街,西:厂堂街。
  布政巷 (BUZHENGXIANG) 南:花池巷,北:汪弄。
  蔡家巷 (CAIJIAXIANG) 南:中山西路,北:府桥街。
  仓基巷 (CANGJIXIANG) 南:灵桥路,东:解放南路,西北:仓基街。
  长安巷 (CHANGANXIANG) 东:永丰北路,南:长安桥与高塘桥相接。
  陈巷 (CHENXIANG) 西北:南郊路,东南:鄞奉路。
  陈家巷 (CHENJIAXIANG) 东:解放南路,西:水仓巷。
  澄浪巷 (CHENGLANGXIANG) 西南:澄浪堰19弄,北:澄浪堰7弄。
  船埠巷 (CHUANBUXIANG) 西北:南郊路,东北:南社坛巷。
  缸桥巷 (GANGQIAOXIANG) 南:中山西路,北:乌含巷。
  桂芳桥巷 (GUIFANGQIAOXIANG) 南:镇明路,西南、西北二口通紫金巷。
  大书院巷 (DASHUYUANXIANG) 东:偃月街,西:太阳巷。
  桂井巷 (GUIJINGXIANG) 东:共青路,西:巷底。
  国泰巷 (GUOTAIXIANG) 东:泰丰街,西:国丰街。
  林祠巷 (LINCIXIANG) 东:解放南路,北:冷静街。
  薜萝巷 (BILUOXIANG) 南:竺家巷,北:君子街。
  文化巷 (WENHUAXIANG) 东:文化桥向西。
  西社坛巷 (XISHETANXIANG) 东:咏归路,西:巷底。
  竺江岸巷 (ZHUJIANGANXIANG) 北:宝善路,南:河岸。
  梅园巷 (MEIYUANXIANG) 东北:紫金巷,西北:三支街。
  迈水桥巷 (MAISHUIQIAOXIANG) 东:环城西路绿化带,西:丽园南路。
  白果巷 (BAIGUOXIANG) 南:灵桥路,北:仓基街,西:镇明路。
  白龙巷 (BAILONGXIANG) 东:狮子街,西:莲桥街。
  白衣巷 (BAIYIXIANG) 南:西河街,北:广仁街。
  包家地巷 (BAOJIADIXIANG) 北:段塘中路,西:段塘南路。
  宝奎巷 (BAOKUIXIANG) 东:镇明路,西:月湖东岸。
  宝兴巷 (BAOXINGXIANG) 东:孝闻街,西:文昌街。
  碑牌巷 (BEIPAIXIANG) 东:鄞奉路,西:段塘南路。
  大梁巷 (DALIANGXIANG) 南:丝户巷,北:大梁街。
  带河巷 (DAIHE XIANG) 南:白水巷,北:云石街。
  东厂堂巷 (DONGCHANG1ANG XIANG) 西北:厂堂街,东折北:和义路。
  法院巷 (FAYUAN XIANG) 南:中山西路,北:尚书街。
  费家巷 (FEIJIA XIANG) 东:孝闻街,西:文昌街。
  桂芳巷 (GUIFANG XIANG) 东:大桥街,西:秀水街。
  郭衙巷 (GUC) YA XIANG) 东:毛衙街,西:解放南路中段南通莲桥街。
  国安巷 (GUOAN XIANG) 东:(绿化地),西:丽园南路。
  亨六巷 (HENGLIU XIANG) 南:花池巷,西:巷底。
  后漕巷 (HOUCAO XIANG) 西南:柳庄巷,北:西河街。
  后河巷 (HOUHE XIANG) 东:后漕头,西:文化桥,北:文化路。
  后莫家巷 (HOUMOJIA XIANG) 东:卖鱼路,西:筱墙巷,中段南连汪弄。
  后营巷 (HOUYING XIANG) 东:小书院巷,西:三圣巷,南:大书院巷,北:马衙街。
  花池巷 (HUACHI XIANG) 东:卖鱼路,西:东巷。
  华楼巷 (HUALOU XIANG) 西:开明街,东:巷底。
  华夏巷 (HUAXIA XIANG) 东:握兰巷,西:解放南路。
  怀安巷 (HUAIAN XIANG) 东:灵桥路,南:狮子街与竺家巷相接,中段通九如里。
  汇头巷 (HUITOU XIANG) 万安桥南堍。
  惠赐巷 (HUICI XIANG) 西北:南郊路,东南:鄞奉路。
  惠政巷 (HUIZHENG XIANG) 东:拗花巷,南:青石街,北:中山西路。
  假山巷 (JIASHAN XIANG) 东:咏归巷,西:巷底。
  蒋祠巷 (JIANGCI XIANG) 西北:白水巷,东:解放南路。
  金带巷 (JINDAI XIANG) 北:广济街,南:芝兰巷。
  蓝天北巷 (LANTIANBEI XIANG) 南:蓝天路向北。
  开明巷 (KAIMING XIANG) 西:开明街,东:北太平巷。
  郎官巷 (LANGGUAN XIANG) 东:马园路,南:苗圃路,西:咏归路。
  老实巷 (LAOSHI XIANG) 南:小梁街,北:中山东路,中段东伸至巷底。
  冷静巷 (LENGJING XIANG) 南:冷静街.北:白水巷。
  莲香巷 (LIANXIANG XIANG) 南:白龙巷,北:莲桥街。
  柳庄巷 (LIUZHUANG XIANG) 南:卖鱼路,北:后漕巷。
  马衙巷 (MAYA XIANG) 南:马衙街,北:天一巷。
  毛家巷 (MAOJIA XIANG) 东:五台巷,西:毛衙街。
  西巷 (MAOXI XIANG) 南:中山西路,北;后河巷。
  苗圃巷 (MIAOPU XIANG) 南:苗圃路,北:郎官巷,西:咏归路。
  穆家巷 (MUJIA XIANG) 南:永寿街,折东:呼童街。
  灵秀巷 (LINGXIU XIANG) 西北:南郊路,东南:尹江路。
  南社坛巷 (NANSHETAN XIANG) 西北:南郊路,东南:鄞奉路。
  南站西巷 (NANZHANXIXIANG) 东:铁路宁波南站,西:巷底。
  念九巷 (NIANJIUXIANG) 南:中山西路向北至环城西路86弄。
  念书巷 (NIANSHUXIANG) 南:云石街,北:县学街。
  牌楼巷 (PAILOUXIANG) 南:莲桥街,北:毛家巷。
  平安巷 (PINGANXIANG) 南:紫金巷,北:三支街。
  棋杆巷 (QIGANXIANG) 西:碶闸街,东:水晶街。
  千祥巷 (QIANXIANGXIANG) 东:菱池街,西:长春路。
  南永宁巷 (NANYONGNINGXIANG) 东北:鄞奉路,西南:澄浪堰。
  前莫家巷 (QIANMOJIAXIANG) 南:汪弄,东:卖鱼路,北:后莫家巷。
  青石巷 (QINGSHIXIANG) 西北:中山西路,东南:青石街。
  三圣巷 (SANSHENGXIANG) 南:大书院巷,西:太阳巷。
  沙井巷 (SHAJINGXIANG) 北:药行街,南:君子街。
  尚书巷 (SHANGSHUXIANG) 东:孝闻街,西:文昌街。
  石板巷 (SHIBANXIANG) 南:君子街,北:药行街。
  寿昌巷 (SHOUCHANGXIANG) 西:解放南路,东:开明街。
  水仓巷 (SHUICANGXIANG) 南:迎凤街,北:中山西路。
  孙祠巷 (SUNCIXIANG) 南:小沙泥街,北:大沙泥街。
  孙家巷 (SUNJIAXIANG) 南;广仁街,北:横河街。
  塔影巷 (TAYINGXIANG) 南:塔前街,北折西到巷底。
  太阳巷 (TAIYANGXIANG) 北:马衙街,西:长春路。
  陶家巷 (TAOJIAXIANG) 南;象鼻巷,北:县学街。
  天德巷 (TIANDEXIANG) 东:镇明路,西:月湖东岸。
  天吉巷 (TIANJIXIANG) 北:中山西路,南:迎凤街。
  天一巷 (TIANYIXIANG) 北:中营巷,西:马衙巷。
  屠园巷 (TUYUANXIANG) 南:苍水街,北:巷底。
  望春巷 (WANGCHUNXIANG) 北:望春街向西南。
  握兰巷 (WOLANXIANG) 南:县学街,折东通开明街,北:新街。
  乌含巷 (WUHANXIANG) 东:孝闻街,西:双桥街。
  梧桐巷 (WUTONGXIANG) 南:华夏巷,北:新街。
  五块巷 (WUKUAIXIANG) 南:永寿街,西:望京路。
  五台巷 (WUTAIXIANG) 南:通莲桥街,北:小沙泥街。
  西厂堂巷 (XICHANGTANGXIANG) 东南;厂堂街,西北:解放北路。
  西河巷 (XIHEXIANG) 东:孝闻巷,西:西北街,南:西河街。
  夏家巷 (XIAJIAXIANG) 东北:夏家桥西境,西北:三市路,西南:祖关山路。
  象鼻巷 (XIANGBIXIANG) 东:解放南路,西:云石街。
  小巷 (XIAOXIANG) 南:柳汀街,北:巷底。
  小书院巷 (XIAOSHUYUANXIANG) 北:马衙街,西:后营巷。
  筱墙巷 (XIAOQIANGXIANG) 南:花池巷,北:体育场路,东:后莫家巷。
  孝闻巷 (XIAOWENXIANG) 东:孝闻街,西:西北街,南通西河街。
  肖家巷 (XIAOJIAXIANG) 北:中山东路,南:大梁街。
  效实巷 (XIAOSHIXIANG) 南:中山西路,北:文昌街39弄。
  新巷 (XINXIANG) 南:新街,北:大梁街。
  延庆巷 (YANQINGXIANG) 西:解放南路,东:巷底。
  杨家桥巷 (YANGJIAQIAOXIANG)西北:南郊路,东南:鄞奉路。
  椅子巷 (YIZIXIANG) 东:河边,西:后河巷。
  迎凤巷 (YINGFENGXIANG) 东南:章耆巷,西:紫薇巷。
  永春巷 (YONGCHUNXIANG) 西北:南郊路,东南:鄞奉路。
  永丰巷 (YONGFENGXIANG) 南:广仁街,北:横河街。
  永宁巷 (YONGNINGXIANG) 西北:鄞奉路,东北:濠河街。
  右营巷 (YOUYINGXIANG) 西:开明街。
  佑圣巷 (YOUSHENGXIANG) 东:西北街,西:望京路。
  渔浦巷 (YUPUXIANG) 东:电信大楼往西折,南:和义路。
  郁家巷 (YUJIAXIANG) 东:带河巷,西:镇明路仓桥头。
  元吉巷 (YUANJIXIANG) 南:大沙泥街,北:竺家巷。
  源和巷 (YUANHEXIANG) 南:花池巷,北:汪弄。
  章耆巷 (ZHANGQIXIANG) 东:解放南路,西:镇明路。
  游河巷 (YOUHEXIANG) 南:县学街,北:广济街。
  镇明巷 (ZHENMINGXIANG) 西:镇明路,东:念书巷。
  中宪巷 (ZHONGXIANXIANG) 东:孝闻街,西:望京路。
  中营巷 (ZHONGYINGXIANG) 东:偃月街,西:天一街,北:三板桥街。
  竺家巷 (ZHUJIAXIANG) 东:狮子街,西:碶闸街。
  紫金巷 (ZIJINXIANG) 东北:镇明路,西北:三支街,西南:梅园巷,东:连桂芳桥巷。
  紫薇巷 (ZIWEIXIANG) 西:章耆巷,东:迎凤街。
  弄坊里跟:16条
  鹅场跟 (ECHANGGEN) 东南:鄞奉路,西北:南郊路。
  广德弄 (GUANGDELONG) 东:鄞奉路,西:段塘北路。
  井头弄 (JINGTOULONG) 南:段塘中路,北:弄底。
  九如里 (JIURULI) 东:灵桥路,西:怀安巷。
  碾子弄 (NIANZILONG) 西:段塘北路,东:弄底。
  郎官巷东弄(LANGGUANXIANGDONGLONG)东:望京巷,南:郎官巷,西:郎官巷西弄。
  郎官巷西弄(LANGGUANXIANGXILONG)东:郎官巷东弄,西:咏归路,南:郎官巷。
  肉店弄 (ROUDIANLONG) 西:段塘南路,东:史家弄。
  史家弄 (SHIJIALONG) 西:段塘南路,东:包家地巷。
  汪弄 (WANGLONG) 东:卖鱼路,西:源和巷。
  王家弄 (WANGJIALONG) 东南:鄞奉路,西南:段塘中路。
  石灰埠头 (SHIHUIBUTOU) 祖关山路与南郊路交叉口之西南。
  小洋弄 (XIAOYANGLONG) 东:鄞奉路,南:段塘中路。
  仪凤弄 (YIFENGLONG) 南:三孔碶路,北:碑牌巷。
  月岛 (YUEDAO) 月湖中心,四周环水成巷。东侧有月湖桥、问字桥与花果园巷相通。
  三层楼下 (SANCENGLOUXIA) 旧有一幢三层楼 (已毁) ,村以此得名。祖关河以南的块状村。
  第四节 消失街巷
  由于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其中主要是旧城改造,因房屋拆迁马路拓宽,一些马路街巷消失,其中路2条,街17条,巷119条,弄坊里5条。
  路:2条
  滨江路 旧名半边街,外濠河。南起十一真巷,北至灵桥西堍。
  大简路 旧名大衜头。东至大衜头,西至东渡路。
  街:16条
  又新街 旧名常平仓基,护城巷。南起药行街,西至崔衙街。
  月湖街 旧名社坛桥跟、南杜坛西北横街。东起镇明路中段,西至月湖桥下,与花果园巷相接。
  方井街 旧名财神殿简、新简头、方井头。西至东渡路,东至滨江路,南至大衜头,北至江左街。
  东后街 旧名东门口后街、皇封桥下、桥头后街。东起碶闸街,西至萧家巷。因道路拓宽,并入中山东路。积善桥巷、琅琊桥巷、回渡桥、皇封桥巷属之。
  平桥街 旧名平桥头、水则亭。东起镇明路,西至偃月街。
  双池街 旧名双池头。北至永丰路,南至白衣寺。1981年并入广仁街。
  双桥街 旧名工春茂衕、大双桥下、西社坛桥巷。南起中山西路,北至施祥巷。
  西后街 旧名西门后街。西至望京路,东至惠政桥。因道路拓宽,并入中山西路。
  县东街 旧名东牌楼。县署大门之东。1981年为县前街。
  县西街 旧名县西巷。东至县前,西至北大路。1981年为县前街。
  江左街 旧名南昌衕。东起新江桥南堍,西至和义路,南接悦来巷。1981年方井街并入,20世纪90年代改建成为公园。
  泥桥街 旧名药行街后街、霓桥巷、泥桥巷。东起车轿街,西至碶闸街。
  府侧街 旧名府侧。南至府侧,北至苍水街。解放后,西段并入府桥街,中段建人民大会堂,北段并入公园路。
  英烈街 旧名乌楼庙跟、英烈汶济庙跟、乌楼巷。东至碶石街,西至开明街。
  崔衙街 旧名市司后桥、四港桥巷、崔衙前。北至中山东路,南接又新街。
  望江街 旧名天后宫前横街。西至护城河脚下,东至江边。1981年并入江厦街。
  巷:118条
  十字井巷 旧名十字井头、井头巷、日字井、日字井头。东起车轿街,南至纱帽巷,北通棋杆巷。
  马鞍巷 旧名马屎衕、马贺衕、马屎街。东起碶闸街,西至东太平巷。
  王家巷 旧名王家墙门、王家弄。南起西郊路,北至后河。
  北太平巷 旧名戒珠巷衕。北起中山东路,南至右营巷。曾为中山东路55弄。
  生泰巷 旧名汤生泰衕。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县前街。曾为中山东路232弄。
  丝户巷 旧名郁家巷、司巷、丝巷衕。东起开明街,西至解放南路。1981年为解放南路206弄。
  大来巷 旧名后大来衕。南起大沙泥街,北至元柞巷、县学巷,折东至大来街。
  灰巷 旧名外濠河。东起滨江路,西至濠河街。
  大卿巷 旧名张家衕。南起西郊路,东至西巷。
  广济巷 旧名永安桥。南起广济街,北至解放南路。
  天灯巷 旧名天灯下。东至河漕,西北至农田。
  五福巷 旧名五福衕、王春茂弄。1929年合并聚兴、糖坊两巷。东起缸桥巷,西至双桥街,中南中山西路。
  长湖巷 旧名长湖桥下。南至乌含巷,北至尚书街。1981年划入文昌街。
  十一真巷 旧名外濠河。西起濠河街,东至滨江路。
  白鹤巷 旧名白鹤庙。东起陶家巷,西至念书巷。
  东马巷 旧名东马衕,中山东路110弄。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
  东太平巷 旧名前太平巷。南起咸塘街,北接西太平巷,东通碶闸街。
  东巷 旧名东衙堂。南起西郊路,西连西巷,北至巷底。
  双池巷 旧名卫安局前。南至广仁街,北至永丰路。1981年并入横河街。
  太和巷 通开明街之小巷。1981年并入开明街。
  长春巷 旧名长春桥下。西北自南郊路,东南至巷底。1987年辟建立交路。
  文昌巷 旧名文昌殿跟。南至费家衙,西至文昌街。
  水仙巷 南起西郊路,北至巷底。
  吉庆巷 西起狮子街,东至灵桥路。
  九曲巷 旧名九曲巷衕。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东岸。
  寺后巷 旧名寺后头。南起筱墙巷,北至体育场路。
  芝兰巷 旧名芝兰衕跟、广福寺巷。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1981年为解放南路185弄。
  九佳巷 旧名外濠河。东至滨江路,西至濠河街。
  同仁巷 旧名同仁堂衕。东起碶闸街,西至嘉佑巷、桑园巷口。
  西太平巷 旧名后太平巷。北起北太平巷,东通东太平巷。
  向阳巷 旧名向阳桥下。东北起向阳桥,西南至萧甬铁路北仑线。
  西马巷 旧名西马衕、马衕、马巷、西马弄。南起中山东路,北至苍水街。1981年为中山东路124弄。
  后市巷 旧名二境庙衕、二境庙街、廊头巷。南起中山东路,北至苍水街。1981年为中山东路76弄。
  江井巷 旧名江心寺跟。东至渔浦巷,西至战船街。1981年并入渔浦巷。
  庄家巷 东起中山西路,西至孝闻街。内有天宁寺塔。1981年为中山西路244弄。
  汤家巷 旧名汤令公庙衕。东起滨江路,西至外濠河。
  欢喜巷 旧名欢喜庵衕。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东岸。
  孙和巷 旧名孙和衕、和合园巷、孙家巷。东起滨江路,西至濠河街。
  红墙巷 南起县学街,北至游河巷。1981年并入游河巷。
  戒珠巷 旧名戒珠桥衕、永宁巷、石皆嘴桥巷、石皆桥巷。东北起镇明路,西南至月湖街。
  甬东司巷 旧名甬东司道头。西起江左街,北至姚江边。
  纱帽巷 旧名纱帽地、纱帽第、海神庙后。东起车轿街,西至碶闸街,中分岔南通咸塘街,北与十字井巷相接。
  护城巷 现为街。
  杨陈巷 旧名杨家巷、杨陈衕。南起西郊路,北至巷底。
  李家巷 旧名李家。解放前废。西郊余爱巷附近。
  花朝巷 旧名花桥衕。南至西郊路,西至源和巷。并入源和巷。
  花果园巷 旧名哑子衕、花果园庙跟。月岛东,南起月湖桥,北至柳汀街,中段东通镇明路。
  县后巷 旧名贡院桥。东北起苍水街,南至巷底。1992年扩建为市政府办公大楼。
  县学巷 旧名石柱桥跟、石柱弄、县学前巷。东起大来巷,西至开明街。
  迎春巷 旧名迎春衕。南至药行街,北至泥桥街。并入药行街。
  应家巷 旧名应家衕、穿藤巷。东起车轿街,西至碶闸街,北达三湾弄。
  沙泥巷 旧名小沙泥桥巷。东至小沙泥街,西至毛衙街。1981年并入小沙泥街。
  陈家桥巷 旧名陈家衕、陈家巷。南起西郊路,北至陈家桥。
  纺丝巷 旧名纺丝巷衕。东至开明街,西至解放南路。1981年并入开明街。
  国医巷 旧名国医第。东起国医街,西至厂堂街。
  咏归巷 旧名王大街。南起咏归路,北至西郊路大卿桥南堍。
  常平巷 旧名又新后街。北接崔衙街,南至又新街。
  望京巷 旧名望京桥。西门外,西塘河南岸,西起郎官巷东弄,东至护城河边。
  淮舫巷 旧名后市城脚。西至北大路。
  彭家巷 旧名彭家门内。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县前街。曾称中山东路244弄。
  敬修巷 旧名敬修堂衕。南起大沙泥街,北至县学巷。
  帽店巷 旧名太和帽店衕、帽子巷。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
  渡母巷 旧名渡母桥衕、北饭行巷。曾为中山西路22弄。南起中山西路,西至蔡家巷。
  谢家巷 旧名谢御史第。东起镇明路,南至三支街,西临月湖边,北至月湖街。
  鼓店巷 旧名鼓板店衕。曾为中山东路138弄。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
  滨江巷 旧名滨江庙跟。1981年并入东渡路。南至小衕,北至大衙路。
  伴吉巷 旧名盘诘坊、盘诘巷。东起双桥街,西至效实巷。
  陆家巷 东起灵桥路,西至狮子街。
  社坛巷 旧名社坛桥下。南起三支街,北至月湖街。
  余爱巷 旧名念九房。南起西郊路,北至巷底。
  泽民巷 旧名泽民庙。南至西郊路,北至农田。
  法卿巷 旧名土地巷、三法卿坊。药行街和开明街之转角处。
  树巷旧 名树巷衕。南起柳汀巷,北至欢喜巷。
  胡家巷 旧名胡家衕。南起西郊路,北至后河。
  府侧巷 旧名道侧。府侧街之分支。东起公园路,北至苍水街。
  柳汀巷 旧名小巷衕、柳巷。南至柳汀街,北至书院巷。1981年并入大书院巷。
  柳亭巷 旧名柳亭庵。西北起南郊路,东北接灵秀巷,西南连鹅场跟,东南通鄞奉路。
  南昌巷 旧名南昌衕、南昌弄道头。南至江左街,北至姚江南岸,新江桥南堍西首。1981年并入江左街。
  贯桥巷 旧名渡母桥后街、东饭行巷、贯桥西河下巷。东至南大路,西至水仓巷。1982年拓宽中山西路,巷废。
  饼店巷 旧名饼店衙。南至西大路,北不通。1981年并入贵家巷。
  菜市巷 旧名里濠河。东、西、北三面通灵桥路。1981年并入濠河街。
  拱星巷 旧名恪子衕。南至东大路,北至苍水街。并入中山东路。
  贵家巷 旧名贵家衕、乌含桥下、杨家桥。南起中山西路,西至效实巷,北至巷底。1981年饼店巷归入,为中山西路394弄。
  海会巷 旧名海会寺。今为西郊体育场。
  黄岳巷 旧名黄岳池跟、天宁寺西河下巷。西起孝闻街,折北至尚书街。
  积善巷 东起灵桥路,西至狮子街。
  济阳巷 旧名济阳里。西起国医街,东北至苍水街。
  柯家巷 旧名柯家衕。南起西郊路,北至后河。
  凌家巷 旧名凌家衕。东至滨江路,西至外濠河。
  菱池巷 旧名菱池头。东起菱池头,西南至城侧。为菱池街之支巷,1987年并入菱池街。
  桑园巷 旧名桑园衕、桑园地。东起碶闸街、君子街口,西至大来街,南接同仁巷、嘉佑巷口。
  顺和巷 旧名顺和堂衕、天封塔后巷。南起大沙泥街,北至县学巷。
  通安巷 旧名通安桥衕。南至兰桥跟,北至广济街。1981年并入广济街。
  夏家巷 旧名下驾桥衕、夏家桥、下驾桥、甬水桥。东北起夏家桥西堍,西北通三市路,西南至祖关山路。
  徐家巷 东起咏归巷,西至巷底。
  盐仓巷 旧名怡昌衕。南至和义路,北至江边。1981年并入战船街。
  药局巷 旧名药局衕。南起中山东路,东至西马巷,北至苍水街。曾为中山东路128弄。
  悦来巷 旧名北月来街。东北通江左街,西至和义路。
  濠河巷 旧名府厂跟、扒沙巷、里濠河头、地藏殿跟。北起灵桥西堍,南至灵桥路。1981年菜市巷、九佳巷、永宁巷北段并入。
  福记巷 北通中山西路的石板小巷,曾为中山西路107弄。
  嘉佑巷 旧名嘉佑庙衕。南起大沙泥街,北至同仁巷、桑园巷口。
  聚奎巷 旧名诸衙衕、芝麻弄。东起萧家巷,西至解放南路。
  聚景巷 旧名聚景庙弄。南至东大路,北至县东街。
  漆浦巷 旧名漆浦弄。南起西郊路,北至巷底。
  薛家巷 旧名薛家衕。南起西郊路,北至巷底。
  白水巷 东北起解放南路,西南至镇明路,北至云石街。
  带河巷 南起原白水巷,北至云石街。
  蒋祠巷 西北起原白水巷,东至解放南路。
  冷静巷 南起冷静街,北至原白水巷。
  林祠巷 东起解放南路,北至冷静街。
  沙井巷 北起药行街,南至君子街。
  天德巷 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东岸。
  梧桐巷 南起华夏巷,北至新街。
  夏家巷 东北起夏家桥西堍,西北至三市路,西南至祖关山路。
  西厂堂巷 东南起厂堂街,西北至解放北路。
  迎凤巷 东南起章耆巷,西至紫薇巷。
  郁家巷 东起原带河巷,西至镇明路仓桥头。
  渔浦巷 东起电信大楼,往西折南至和义路。
  弄坊里:5条
  三湾弄 旧名三湾衕、丁朱衕。南起泥桥街,北至咸塘街。
  昼锦坊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曾为中山东路100巷。
  和安坊 旧称和安房。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曾为中山东路154弄。
  百岁坊 旧名济阳里。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巷底。曾为中山东路282弄。
  太原里 旧名王家墙门。东起中山东路,北至苍水街。曾为中山东路86弄。
  第五节 古城桥梁
  宁波古城之内河道纵横,河上架桥相通,古桥棋布,这也成为宁波古城的一大特色。这些古城中的桥梁虽有不少已经拆除,但仍有相当部分因交通需要依然保存,或改建、重建。有些古桥在罗城之外,但仍处于《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指的“一般旧城区”之中,因这些桥梁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列入其中。
  观基小桥 位于竹洲西。跨月湖西南,东通竹洲,西通偃月街老水仙庙跟(今共青路中段)。民国19年(1930)鄞县县立女子中学经济委员会募建,为水泥桥,桥额题有“竹洲古津”四字。今尚存。
  万安桥 位于万安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口。原为拱形石桥,横跨西塘河,南接万安巷,北抵西郊路(今中山西路延伸段)。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改建成水泥平桥。
  虹桥 位于马衙街与偃月街交会处南边。横跨月湖往西流至马眼漕的第三条支流上,原为拱形石桥,南北走向,连接偃月街,始建年代不详,宋绍兴九年(1139)重建。有“虹桥头”之地名俗称。1999年月湖景区改造中,重新挖通疏浚月湖往西至马眼漕河道,复建石结构平桥。
  湖心西桥 位于月湖西南岸(月湖桥西堍)。东通花屿并与月湖桥相连,西接桂井街。为拱形石桥。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后历代有修葺。20世纪60年代为改善交通,毁拱形桥面,改建成水泥平桥。1999年在月湖景区改造中复建成石拱桥。
  长安桥 位于北斗河北端。跨北斗河西流支河,北通长安巷,南接高塘(今高塘路)。始建年代不详,原为单孔石桥。20世纪80年代改建成水泥平桥。
  月湖桥(湖心东桥) 位于月湖景区内花果园庙南侧,东西向沟通月岛与花屿岛。原花屿之上有湖心寺,花屿东连月岛,西接烟屿,架有两桥,名湖心东桥和湖心西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20世纪60年代初,西桥被改建成平桥,1998年建设月湖景区时又按原状复建成石拱桥。现存东桥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修,为单孔石拱桥,矢高3.80米,宽4.85米,长15.70米,桥孔净跨6.10米,桥面铺长方形青石条,正中铺设荷花石板,两旁为垂带踏步。桥两侧置素面石栏,各立荷花柱头望柱6个,桥两端设抱鼓石。桥拱采用拱券石纵联砌置法。月湖之上原有“三堤七桥”胜迹,现“三堤”已难觅踪迹,“七桥”也绝大部分被改建、拆毁,仅湖心东桥保持原样,是宁波老城区内唯一幸存古石拱桥。1981年12月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甬水桥 位于南郊路244—246号之间(三市附近)。因桥处古城甬水门外,故名。宝庆《四明志》记作夏家桥。横跨南塘河,南接南郊路,北通周家堰,为它山、皎口两水入城之咽喉。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最早结构当属木梁桥或浮桥。现存桥梁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为单孔石拱桥,长22.30米,宽3.30米,桥孔净跨7米余,矢高4.90米。拱券采用纵联并列砌置法。两端踏阶各30级,旁设素面栏板,各有望柱6个,柱头雕刻荷花和覆莲,南北两边各有作仰首状鳌头(螭龙)一对,威武生动,含辟邪之意。龙首下石刻楹联一副。南联仅见半句:“瑞气来它山口口口口,嘉名著甬水口口口口。”北联尚完整:“介长春通津波心辉映,为赤水丹山胜脉灵钟。”1981年12月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启文桥 位于南苑街18弄15号北(甬水桥南),原名“沈店桥”,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因其地有沈店村,故名。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并改名“启文桥”,含“启迪文风”之义。桥横跨南塘河,为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宽3.50米,其中桥堍宽4.50米,拱房采用横叠错缝砌置,净跨6.20米,矢高3.50米(一说净跨7米,高5米),桥下设有宽1米、长30米纤道。桥心铺有一块直径1米,刻有旋子牡丹的桥心石,两旁设素面石栏、抱鼓石及方形望柱16个,柱头雕狮子、白象各4个,莲花8个,刻工精美。桥两头各设石阶21级。南北桥墙各有一对伸出0.60米的石刻鳌首龙头,龙首下为桥联,但字迹已难辨认。券面石镌“启文桥”三字。1992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向阳桥 位于南郊路西侧南塘河北端,为单孔平板石桥。桥坐向东西偏北,长18.30米,宽2.30米。桥墩横联平列错缝砌就,桥栏两侧阴刻楷书“向阳桥”,旁镌“光绪十九年重修”字样。桥保存完整,也是南塘河上现存古桥之一。2003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问字桥 位于月湖景区花屿岛(今月园)东北角,与月湖桥一起沟通花屿与月岛之间交通。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是年,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废花屿之上古寺湖心寺,辟为自己书院,为出入方便建此桥。因桥形同“问”字,故名。桥形小而简朴,为单孔石桥,历岁月沧桑而尤存。1998年建设月湖景区时重修。
  陆殿桥 位于月湖景区柳汀东侧。北宋僧人蕴臻所建,始建于天禧五年(1021),初名“憧憧东桥”。后因桥处柳汀之东,其上有众乐亭、四明驿之设,又称“湖东桥”、“众乐桥”、“馆驿桥”等,一桥多名。明崇祯三年(1630),大理寺卿陆世科在柳汀东建关帝庙,因庙俗称“湖西陆殿”,故该桥又名“陆殿桥”。现桥为石梁单孔平桥,跨度不大,两侧为石扶栏,已难觅昔日壮观,应是月湖岸线变迁和多次重修所致。
  尚书桥 旧名“澄清桥”,位于月湖景区柳汀西侧。北宋天禧五年(1021)僧人蕴臻所建,初名“憧憧西桥”,转运使陈尧佐题名。因其旁有贺秘监祠,又地处月湖之西,后又称“贺秘监祠西桥”、“湖西桥”。明天顺八年(1464),知府张瓒为大司寇(刑部尚书)陆瑜建石牌坊于桥之西岸,名“尚书坊”,桥遂名“尚书桥”。原该桥与陆殿桥之间建有廊屋,为月湖上颇为壮观的景观性桥梁,后廊屋毁,桥亦屡经重修。现存桥为石梁单孔平桥,桥西两侧有望柱和素面石栏,规模大于陆殿桥。
  回龙桥 位于南郊旧崇法寺前,故又称“崇法桥”。跨南塘河支流崇法寺前河(一名祖关山河),东西走向,东通祖关山,西接干家塘。原为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改建成水泥平桥。
  望春桥 位于望春桥街左侧(西郊西塘河与中塘河汇流处)。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据宝庆《四明志》卷十二:(望春桥位于)“县西十里,元符元年建。绍兴中重建。今改庆宝桥。”因西塘河自唐以来乃官船往来郡城必经之路,其地又是鄞县商贸和文化重要集散之地,故桥又被誉为“鄞西要津”。清乾隆庚辰年(1760)重修,光绪丁酉年(1897)续修,2005年4月港胞钟宝昌捐资再修。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长21.70米,宽4.90米,高5.10米,净跨5.7米,桥面铺长方形青石条,正中平铺青石板,两侧设素面石栏,各立荷花望柱6个。两端踏阶各31级,桥孔采用纵联砌置法,拱券下两侧设有供拉纤者往来行走的踏道。桥北有垂葺的古凉亭,中立“重修望春桥碑记”石碑一方。2004年8月列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东津浮桥(灵桥) 位于奉化江近三江口处,灵桥前身。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州治从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迁至今公园路一带。为沟通与甬江东岸交通,明州刺使应彪于长庆三年在上址建造宁波史上第一座跨江浮桥。浮桥连舟16艘,用篾索连结成排,上铺木板,桥长55丈,宽1丈4尺(宋尺)。后因东渡门外江阔水急,难以定位,两年后移至今灵桥址。始建桥时(另说桥建成时),云层映现彩虹,因起名为“灵现桥”,又称“灵建桥”,后叫“灵桥”。至宋代更名为“东津浮桥”。民间亦称“老江桥”,以区别此后在姚江末端濒三江口处所建的另一浮桥“新江桥”。东津浮桥建后千余年来,因不牢固而“灾变不断”,至民国初期已无法满足城市现代交通之需要,改建浮桥为固定桥成当时之急。民国11年、15年(1922、1926)两次成立老江桥工程局,因经费无措和北伐战争而中止。20年(1931)8月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在沪甬两地设筹备处,乐振葆、王文翰分别任沪、甬筹备处主任。22年(1933)10月,建桥工程在沪招标,由德国西门子洋行等4家洋行中标承包。桥型“三联钢骨独孔下承式公路桥”,由英籍顾问、工程师詹姆生设计,次年5月1日动工兴建,25年(1936)5月25日竣工。落成的灵桥全长97.60米,桥面宽19.80米,人行道每边4.60米,中行车道11米,载重能力20吨。另据《鄞县通志·工程志》:桥长计320英尺(约合96米),人行道每边15英尺(合4.50米),车马道宽36英尺(合10.80米)。在20世纪30年代,该桥是当时我国最大最新型的独孔大环桥。桥东西额顶分悬“灵桥”两字,为著名书法家谭泽闿所书(“文化大革命”时曾拆除,后重悬)。钢梁近桥面处,各筑有水泥塔式结构物,其壁嵌有钢质铭记,其中有陈宝麟撰文、赵时棡篆额、沙文若(即沙孟海)书《重修灵桥碑记》。1981年12月公布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江桥 横跨余姚江之上,南连江厦街,北接江北区中马路,是宁波城内连接江北岸的主要交通咽喉。清同治元年(1862)由英国人出资建造,原为18艘木船连排浮桥,收过桥费每人4文。因其时已有老江桥(即东津浮桥),故取名新江桥。同治八年(1869)春举行迎赛“都神会”,英人仍索取过桥费,引起民众抗争,不幸桥断,溺死400余人。光绪三年(1877)夏,甬人陈鱼门捐资赎回此桥主权,取消行人过桥费。民国时期,此桥多次大修,至20世纪60年代末已十分破旧,不堪重负。1970年改建永久性水泥钢筋混凝土桥梁,并起名“反帝桥”。1977年恢复旧称。
  附:已废主要古桥简介
  西双桥 亦称“西上桥”,位于西河街与孝闻街交会处,横跨观音寺前河之上,南北皆通孝闻街。明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已有记载。重修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闰五月,为里人柴子安、柴升阶捐资重修。民国24年(1935)随观音寺前河填塞,桥废。1959年拆除。
  东双桥 亦称“东上桥”,位于贵神庙前,横跨观音寺前河,南通今呼童街,北通秀水街。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4年(1935)因观音寺前河填塞,桥废。
  顶戴(带)桥 位于文昌街与西河街交会处,横跨观音寺前河,连接西河街与文昌巷。明成化《宁波郡志》已有记载。民国24年(1935)因观音寺前河填塞,桥废。1958年拆除。
  志恩桥 位于观音寺西,横跨观音寺前河,东西走向,东通西河街,西通通利门。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六年(1826)里人沈承恩重修。民国24年(1935)因观音寺前河填塞,桥废。1953年拆除。
  莫家桥 亦称“义桥”,横跨观音寺前河,南通莫家巷,北接孝闻街及白衣寺前。始建年代不详。民国7年(1918)重修。24年(1935)随观音寺前河填塞,桥废。1958年拆除。
  广德桥 位于望京门内,跨西水关里河,北接西大路(今中山西路),南通梅蝇跟(《鄞县通志·舆地志》作“梅井跟”)。始建于北宋。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1958年填河,桥废。
  一二八桥 位于西门口南(今长春路北端),跨西水关里河与西塘河相接之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民国23年(1934)西水关因拆城筑环城马路,遂将水关改建成水泥桥。桥资由时任鄞县县长陈宝麟、邑绅陈兰等募集。系水路进西城的第一桥。1958年填河,桥废。
  迎恩桥 位于广德桥东千祥巷口,跨西水关里河,北接西大路(今中山西路),通饼店巷,南通千祥巷。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作“仁安桥”。重修于清道光九年(1829),由众姓出资。1958年西水关里河填塞,桥废。
  新巷桥 位于惠政巷口,民国21年(1932)新建,为水泥平桥,跨西水关里河,南通惠政巷,北接西大路(今中山西路)通孝闻街。1958年西水关里河填塞,桥废。
  芳嘉桥 始建年代不详。康熙十四年(1675)董氏重修。桥为东西走向,跨天宁寺西河之上,东通尚书街,西与孝闻街交叉接尚书街西段。1958年填河筑路,桥废。
  南双桥 位于芳嘉桥北,横跨天宁寺西河。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1958年因筑孝闻街,天宁寺西河填塞,桥废。
  五星桥 位于尚书第前,跨祝都桥河,南通法院巷,北通尚书街。明尚书屠滽建,其后裔资助修理。民国20年(1931)12月再修,由永寿、黄岳两里委员会监造。25年(1936)天宁寺西河的东支流屠家横河、祝都桥河填塞,改建成今尚书街,桥废。
  祝都桥 位于呼童街与尚书街交接旁,跨祝都桥河,西流接天宁寺西河,东流合府西河,为呼童街南来北往通道。明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已有记载。民国25年(1936)填天宁寺西河及支流,桥废。
  验点(条)桥 位于碶闸街北口(今天一广场北面中间出口)。始建于明代。俗传方氏建府于此,以宅后五台寺基为养马之所。每遇点验马匹,令过此桥,不使弊混,故称验点桥。又称“廿条桥”、“滑石桥”,《敬止录》俗称“清水廿条桥”。民国18年(1929)填河筑路,桥废。
  捧花桥 位于三角地南端,宝庆《四明志》称“奉化桥”,横跨日湖与月湖相接的平桥经河,东北西南走向,南达浮木桥,北抵龙舌尖(俗称“三角地”),连接南大路(今解放南路)。始建年代不详。1959年填河,桥废。
  采莲桥 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莲桥街交会处东侧,跨日湖与月湖相接的平桥经河,连接莲桥街,东达原塔儿桥路,西抵南大路。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2年(1933)填河,桥废。
  普照桥 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蒋祠巷交接处,横跨日湖与月湖相接的平桥经河,东西走向,东通蒋祠巷,西达南大路。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1959年填河,桥废。
  周家桥 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象鼻巷交接处,横跨日湖与月湖相接的平桥经河,东西走向,东通象鼻巷,西达南大路。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咸丰三年(1853)又重修。1959年填河,桥废。
  芝兰桥 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芝兰巷交接处,《鄞县通志·舆地志》又作“握兰桥”,因为附近有握兰坊。横跨日湖与月湖相接的平桥经河,东西走向,东通芝兰巷,西达南大路。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2年(1933)填河,桥废。
  永利桥 位于后营巷与马衙街交会处,横跨月湖流至马眼漕的河流之上。原为拱形石桥,南接后营巷,北抵马衙街。始建年代不详,民国14年(1925)重建。1954年填河废桥。
  秀水桥 位于西河街东端北侧秀水街,亦称“塌水桥”。跨府西河,东西走向,连接桂芳巷。始建年代不详。1958—1959年,府西河填塞,桥废。
  启文桥 位于白衣寺(今白衣巷内)东,跨府西河,东西走向,东通大桥头,西通白衣寺前,连接广仁街。始建年代不详。19581959年湮府西河,桥废。
  水浮桥 亦称“水凫桥”。位于永寿巷(永寿街)与孝闻街交会处,横跨天宁寺西河之上。始建年代不详。桥东西走向,连接永寿街。1958年填河筑路,桥废。
  永寿桥 位于永寿巷与呼童街交接旁,横跨府西河支流金家横河,南北皆通孝闻坊。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4年(1935)填塞府西河支流金家横河,桥废。
  永安桥 位于水浮桥西(今永寿街与文昌街交会处),横跨府西河支流金家横河,南通乌黯桥,北通文昌殿跟(文昌街北端)。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4年(1935)填塞府西河支流金家横河,桥废。
  府东桥 位于府桥街东侧(旧府署前东首)。因桥处府署前东侧,故又称“府东桥”、“府桥”。始建于北宋,横跨府东河,南通蔡家巷,北达府署衙门。民国16年(1927),桥废,《鄞县通志·舆地志》又作“民国24年废”。
  府西桥 位于今府桥街西侧(旧府署前西首)。因桥处府署前西侧,故又称“府西桥”、“府桥”。始建于北宋,横跨府东河,南通鼓楼,北通府署衙门。民国16年(1927),桥废,《鄞县通志·舆地志》又作“民国22年废”。
  锦照桥 位于一元桥东北处(今镇明路南端),跨南水关里东河,南通鄞奉路,北通镇明路。始建年代不详。历经宋天禧年间(1017—1021)、明隆庆三年(1569)、清咸丰二年(1852)、清光绪十五年(1889)数度重修。1954年南水关里东河填塞,桥废。
  杨家桥 位于乌黯巷口,横跨天宁寺西河支流乌黯桥河(亦称“文昌阁西河”),在河利市桥和芳嘉桥之间。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民国23年(1934)乌黯桥河西北段填塞,桥废。
  章银桥 位于缸桥巷北,横跨文昌阁西河,南北走向,连接缸桥巷。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民国23年(1934)乌黯桥河西北段填塞,桥废。
  报德桥 位于横河街报德观前,故名“报德桥”。横跨府学前后河,东通高远桥(今确址不详),西通大桥头(今大桥街)。始建年代不详。1958—1959年填府学前后河,桥废。
  隐仙桥 位于广仁街东端,横跨府学前后河,东西走向,通过东北与西南走向的报德桥与横河街相接。始建年代不详。1958—1959年填府学前后河,桥废。
  李衙桥 位于秀水街北端,横跨府学前后河,南北走向,连接广仁街与秀水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1958—1959年填府学前后河,桥废。
  仓桥 位于仓桥头,跨南水关里河的支流仓桥河(又称“南水关里直河”),东北通聚福庙桥,北通灵应庙(又名“鲍盖庙”,俗称“大庙”)前。始建年代不详。1954年湮南水关里直河,桥废。
  咏归桥 位于大卿桥南咏归路东一河流(河名不详)北端。东西走向,连接郎官巷、咏归巷。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填河,桥废。
  会龙桥 位于董孝子庙西北。东西走向。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填河,桥废。
  迎龙桥 位于董孝子庙西南。东西走向。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填河,桥废。
  新桥 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县学街的交会处,横跨日湖与月湖相接的平桥经河,东西走向,连接县学街。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2年(1933)填河,桥废。
  衮绣桥 亦称“水仙桥”,位于偃月街原水仙庙南(偃月街小学东南侧)。跨月湖西岸西流到菱池头的支河之口。南通虹桥头,北通醋务桥。始建于北宋,因桥侧有宰相史弥远的衮绣坊而得名。因紧傍水仙庙,故又名“水仙桥”。历代有修葺。1954年填塞月湖西流至菱池的支河,桥废。
  锦里桥 位于竹洲(今宁波第二中学)西,跨月湖西南原庄衙漕之口,南通老水仙庙,北接桂井街。始建年代不详。1954年填塞月湖支河庄衙漕,桥废。
  长春桥 因位于城南旧长春门外,故名。横跨南濠河,北通环城马路(今长春路、灵桥路)和南大路(今解放南路),南接南郊路。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填塞南濠河,桥废。
  南第一桥 位于城南南门外长春桥西,跨越南濠河,北通环城马路(今长春路、灵桥路),南通鄞奉路。始建于民国23年(1934),由邑绅张传保、陈兰等募建。20世纪80年代填塞南濠河,桥废。
  洪桥 位于镇明路南,横跨南水关里东河,南通鄞奉路,北通镇明路与锦熙桥相接。始建于宋,历代有修葺。1954年填塞南水关里东河,桥废。
  福寿桥 位于三圣巷与柳汀巷交接处,跨马眼漕往南沿三圣巷东侧一河道(河名不详),东西走向,连接三圣巷与柳汀巷。始建年代不详。1955年填河,桥废。
  广济桥 位于广济街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交叉口,横跨平桥经河,东西走向,连接广济街头与南大路。明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已有记载。民国22年(1933)填河,桥废。
  平桥 位于镇明路北端、水则碑东侧,横跨平桥经河,南北走向。《鄞县通志·舆地志》:宝庆《四明志》作“四明桥”。宝庆《四明志》:“四明桥府南九十步,有亭。唐太和三年(829),刺史李文儒建。南宋乾道五年(1169),守张津重修。嘉定十三年(1220)火,亭废。”是为唐代名桥(参见《鄞县通志·舆地志》)。民国22年(1933)填河,桥废。是桥为旧城较著名古桥之一,其地今仍习称“平桥头”。
  小江桥 又名“澄清桥”,小江桥之名是未建成前之旧称。位于原车轿街车桥北巷。始建年代及桥名来历不详。宝庆《四明志》已有此桥记载,并提及“……绍定元年(1228)火,重修”。民国18年(1929)宁波市政府填河筑路,桥废。
  聚福桥 位于仓桥头,跨南水关里河的支流仓桥河(又名南水关里直河),南通聚福庙跟,北通蒋祠巷。桥因聚福庙而得名。1954年湮南水关里直河,桥废。
  迎凤桥 位于今水则亭东迎凤街,跨府东河。桥为东西走向,东通南大路(今解放南路),西通平桥头。其东堍北侧为水仓巷,巷西有一小河(俗称“水仓河”)连西大路(今中山西路)。明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已有记载。桥因迎凤坊得名。民国19—24年(1930—1935)府东河陆续填塞,桥废。
  惠政桥 位于西大路与偃月街口(今中山西路191弄弄口),横跨西水关里河,北通西大路,南通惠政巷。因桥北为天宁寺,故又名“天宁寺桥”。始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元、明、清三代多次重修。民国14年(1925)改建为水泥平桥。1958年湮西水关里河,桥废。
  醋务桥 位于迎凤街与偃月街交叉口。宝庆《四明志》作酒务桥,因该地附近曾为宋代郡酒务、醋务(制酒、制醋作坊),故名。始建年代不详。桥为东西走向,跨西水关里河,西通偃月街,东通迎凤桥(今迎凤街)。民国14年(1925)冬,宁波市政筹备处将其改建为水泥平桥。1958年河填塞,桥废。
  社坛桥 位于原菱池头与西大路(今菱池街与中山西路)交接口,横跨西水关里河,南通菱池头,北接西大路,东通双桥街。宝庆《四明志》记载:“府社坛桥,望京门里,淳祐六年秋,制帅集撰、颜公颐仲建。”清乾隆六年(1741),胡天衡、叶显记助资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谢景元、赖茂裕、唐春雨等捐资再修。1958年湮西水关里河,桥亦废。镌有“社坛桥”字样的废桥栏一块至今尚在附近。
  七里堰桥 位于原西成桥北堍西侧,为西乡进城的必经之道。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辛卯桂月(1831年9月)重建。2004年3月在西塘河环境整治中,该桥基本被毁,仅剩部分桥栏。镌有“七里堰”字样的废桥栏一块至今尚在附近。
  缸桥 位于原潭井头与西大路(今青石巷与中山西路)交接口,跨西水关里河,南通潭井头,北接西大路,西通中宪巷。《鄞县通志·舆地志》记作“虹桥”:“通中宪俗呼虹音近降,字亦作‘缸’。”宝庆《四明志》:“……约乾道中。守张津重建。”可见此桥乾道已经存在,后因其地有一黄姓人家食有毒鲠鳗致死,且被误作“谋杀亲夫”案轰动宁波府。鄞县知县李梦飞明察秋毫,审清冤案。是桥因鳗鳗起因,遂被俗称“鳗桥头”。之后,因桥堍两端多卖缸卖髭的店家,又被称为“缸桥头”,渐成今名。清嘉庆十三年(1808)由众姓出资重修。1958年湮西水关里河,桥废。
  河利市桥 位于孝闻街与中山西路交接旁,为单孔石桥,跨天宁寺西河,东西走向。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民国25年(1936)建筑西大路(今中山西路),1958年筑孝闻街,天宁寺西河完全填塞,桥废。
  乌黯桥 位于孝闻街乌含巷口。为石结构平桥,跨天宁寺西河,东西走向。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汉孝子董黯曾居此,因称乌黯巷,桥以巷名。清时为避孝子讳,改“乌黯”为“乌含”。1958年填塞天宁寺西河筑孝闻街,桥废。
  毁圮拆除旧桥民国18年(1929)至1990年,在32条河网上拆除桥梁191座。河填桥废,按水系排列。
  第四章 塔寺教堂 亭台楼阁 故居宅第
  道观、佛寺等宗教活动场所随宗教传入而产生,境地道教、佛教等宗教传入在建城之前,因此早在明州建城之前,境内就有道观寺庵存在。塔这一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建筑形式也随寺院一起在境内出现。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各类民间信仰的产生,古城中又出现了各种楼阁祠庙。自北宋明州设市舶司,阿拉伯商人到明州经商,伊斯兰教传入境内,古城中出现清真寺。明末,天主教在传入宁波地区后,教堂也随之产生。古城中存在为数众多的寺塔教堂、亭台楼阁,这些建筑有些见于文献记载,有些已经过多次复建重建,有些还保存完好,是宁波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塔寺庙庵祠
  天封塔 天封塔位于大沙泥街258号。因建造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和“万岁登封”年间(695-696),故名“天封”。相传建造时以堆沙垒高施工,周围留下大量沙泥,后附近有以此得名的大沙泥街、小沙泥街。郡人视其为镇郡宝塔,战争时用作烽火塔。承平日塔顶高悬明灯,以昭示水陆过往船只和行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遭兵燹,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元至顺元年(1330)又重建。塔为七层六面楼阁式砖木结构,高51.50米,单层塔壁,中空,内置楼梯。每层砌出倚柱、闸额、壶门。原有塔檐、平座和栏杆等木构部分在清嘉庆三年(1798)毁于火。民国24年(1935)重修。1957年维修时,发现塔顶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假造青铜舍利塔1座,落款为“乙卯岁记”(955)。1983年检查塔基,发现底层中心“地宫”,出土银殿模型、银塔、银香熏(炉)等珍贵文物140件。其中银质地宫殿刻有绍兴十四年(1144)题记。出土铜钱,最晚为绍兴元宝年号钱,与《四明谈助》记载“宋建炎间毁于兵火,绍兴年间僧德华重建”相吻合。1984年塔身倾斜严重,壁裂。维修拆卸时发现宋、元朱墨书印模纪年砖数百块及经卷等。1987年9月动工,仿出土银塔模型落架重修,1989年11月竣工,耗资160万元,塔仍高51.50米(连塔顶物饰),七重外檐,檐牙高啄。各层檐上回廊相绕,栏杆围护,褐色塔身,黑色外檐,古朴巍峨。1961年5月、1981年12月均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咸通塔(天宁寺塔)
  咸通塔位于中山西路206号,为浙江省现存年代最久远和唯一的唐代方形砖塔。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因塔砖上镌刻有“咸通四年造此砖记”铭文,故名“咸通塔”。此塔又称“天宁寺西塔”、“唐国宁寺塔”。因其形小,状似乌龟,俗称“乌龟塔”。天宁寺,唐代名“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宋政和元年(1111)初改称“天宁万寿”,简称“天宁寺”。咸通塔为寺前原建的东西两塔中的西塔(东塔坍圮于清光绪年间,两塔相距55米)。塔为砖砌密檐式,共5层,高约12米,基座呈“回”字形,边长3.20米,逐层收缩,立面呈抛物线状,单层塔壁,壁厚0.76米,占地面积9平方米(一说10.24平方米)。每层用平砖与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出较远。底层四面开壶门。二层起四面均设有佛龛,呈方形,穹隆顶。1981年12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山西路全面拓宽,沿线建筑尽行拆除,为保留这座历千年沧桑的古塔,市政府决议,人行道北绕,地下管线南移。同时延请专家考据原形,在对东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获取大量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塔采用科学方法固基葺顶,理残补缺,使这一宁波建城初期绝无仅有之古迹再现昔日的风貌。重修工程竣工于1996年1月。同年6月在塔旁立《重修天宁寺西塔碑记》大理石碑1座。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封讲寺天王殿
  天封讲寺天王殿遗址在天封塔旁原塔影巷。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建,旧号“天封塔院”。因寺前有唐建天封塔,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天封讲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州守莫将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因失火,废为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修复。几经圮兴,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又复废为民居。民国24年(1935),寺僧发起重修,购环寺余地,赎回寺产塔权,建大雄宝殿、大悲阁并两廊厢屋50余楹。今寺仅存天王殿,余皆废。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余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宽12米,通进深10米。重檐硬山顶,观音兜山墙。保存较好。
  月湖庵(湖心寺)
  月湖庵位于月湖苑(月湖桥之西),清代建筑,为古湖心寺仅存之“余迹”。现存建筑坐北朝南,面湖,由大门、正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大门牌楼式。正殿面阔五间,明次间为抬梁式,单檐硬山顶,高平层,栋梁上镌“同治癸酉信女张门袁氏敬助”等字样,屋脊上饰吻兽,上覆小青瓦;后殿面阔五开间,穿斗式,单层。湖心寺,原名水陆冥道院,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赐额“湖心广福寺”。元代毁。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并在寺后建袁公祠,以纪念南宋景炎二年(1277)领导抗元斗争就义进士袁镛。明永乐初遭兵燹,宣德元年(1426)又重建。嘉靖三十三年(1554),兵部尚书张时彻退隐后购该寺为书院,增建宝纶堂,作为藏诰之所。日本僧人、画家雪舟曾将该寺绘入其画作《唐山胜景图》长卷中,传东瀛,影响极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原址建月湖庵。
  五台庵
  五台庵位于五台巷10、17号。晚清建筑,共两进。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第一进大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通面阔12.24米,通进深9.39米,前檐廊上有牛腿承檐枋。第二进生活用房,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楼房,通面阔12.37米,通进深7.02米,前檐廊上有牛腿承檐枋。保存完好,为宁波城区内仅存的庵堂之一。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保点。
  三圣殿
  三圣殿位于三圣巷2号。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为祭祀炎帝、关帝等神明之所。殿坐北朝南,由大门(连倒座)、正殿及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460平方米。正殿三开间,通面宽11.5米,通进深9.0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两侧原有偏屋若干间,现仅存东边偏屋。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鲁班殿
  鲁班殿位于大沙泥街天封塔近旁。清道光元年(1821)由散居在宁波各地的木工、泥瓦匠等手工业者捐资建成,内供鲁班像,为木作、泥作、石作等行业的公所驻地。咸丰元年(1851),该殿又由“五柱”扩建大殿、门楼、戏台、厢房等建筑。“柱”是当时行业首领,由各行业作坊主推荐选举产生,每五年推选一次。“五柱”则指仁柱石作、义柱船作、礼柱牮锯作、智柱木作、信柱泥作五种行业的首领。光绪十九年(1893),各行业再次集资修建鲁班殿,并规定此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凡参加行业公会的石、船、牮锯、木、泥作的工匠都要来殿拜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传说中鲁班生日,行会请戏班来殿内演戏,以示庆祝。殿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大殿、戏台,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正殿呈横长方形,五开间,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质构件用材粗壮硕大。戏台为砖石结构,外观朴拙浑厚,工艺精湛。解放后,殿为工厂征用,两边厢房亦被拆除。现仅存木结构的大殿和砖石结构的戏台。殿内原存碑石17方,记录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民国9年(1920)间木工、泥工、石作行业的行规、告示、工资等方面实情,现已移至天一阁后院明州碑林。2001年8月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关圣殿
  关圣殿位于南郊路275号。晚清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硬山式高平屋,明间抬梁式,前檐有牛腿承檐枋,有月梁前端呈象鼻状。明间两边有对联,字迹不清。建筑除屋脊有所损坏外,其他保存完整,为同类庙宇中罕见。2005年4月5日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灵应庙(鲍盖庙)
  灵应庙位于镇明路212号(仓桥头)。初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民国8年(1919)重建,系祭祀晋广灵英烈王鲍盖之庙宇。据考证,因宁波城中分祀鲍盖的小庙多达十五六处,建在四乡的多达64处,但以灵应庙为大,故俗称“大庙”,以资区别。鲍盖,晋代人,为押运粮食小官。因为押运粮食船队在海上遇风暴,驶入港湾暂避。适逢宁波饥荒甚烈,百姓以树皮果腹,鲍目睹灾情,心生恻隐之心,遂将一应官粮赈济于民,自己则投江自尽。甬上百姓感恩不尽,为表彰英灵,立庙奉祀,以志永念。宁波庙宇素有春秋两季致祭之习俗,鲍盖庙只有秋祭日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是日,百姓拥抬鲍盖神像出殿,开锣鸣道,巡游城区,所经小庙都要设祭迎拜,可见鲍盖为百姓爱戴之深。庙坐东朝西,除大殿保存较完整外,余已毁。大殿建筑面积为900余平方米,面阔五开间,通面宽22.50米,通进深19米。重檐硬山顶。1950年后房屋一度移作他用。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佽飞庙
  佽飞庙原位于横河街,祀唐明州刺史黄晟,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黄晟任明州刺史18年,“筑罗城造浮梁,民甚德之”,庙为当地民众所立,因其曾“迁奉化都护防遏兼佽飞都副兵马使”,故得名。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追封黄晟为“佽飞将军忠济侯”。南宋淳祐间(1241—1252),黄晟被封“灵翼侯”。庙复葺而新之。清道光十二年(1832),里人以旧基浅隘扩址改建。1998年因建中山广场拆迁。2005年纳入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将迁建广仁街保护。
  花果园庙
  花果园庙位于月湖景区,月岛上“月园”内。始建于南宋,原为南宋宰相史浩花果园、土地庙,因而得名。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坐东朝西,面湖,由过街廊、台门、前殿、正殿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台门三开间槛板上镌刻“地接贺秘祠,址邻忠定宅”、“南渡神威著,西湖庙貌崇”等对联。前殿为高平屋,面阔三开间,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宽10.8米,通进深9米。硬山顶,正脊施吻兽。1999年9月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郡庙
  郡庙位于县学街22号,即宁波府城隍神庙,俗称“老城隍庙”。原为元代帝师殿,明洪武四年(1371)因子城西南呼童街城隍神庙遭火毁,由知府张琪迁至今址,拓为庙。现存殿宇系光绪十年(1884)所建,共四进,系宁波著名工匠蔡象德所造。两侧建有配楼和厢房。南北纵轴上由照壁、正门、仪门、戏台、后楼等组成,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雄伟壮观,规范齐整,装饰华丽精巧,在同类庙宇中自成一格。中间戏台,台四围雕饰有翔龙、舞凤、鸣鹤和四时花卉等图案,为徐筱照所造。藻井由20排精雕细刻的木斗拱紧密构筑,穹顶饰以朱金云纹,金碧辉煌,中进大殿,面阔五间两弄,立柱用进口藻木,殿宇屋面采用硬山造,露台为一殿一卷钩连搭。门外照壁采用水磨清砖,门前左右跨街月洞门,建于民国35年(1946),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现存明正统十一年(1446)《宁波府城隍庙碑记》等碑碣27方。东首尚存一清水微澜古井。清顺治二年(1645)钱肃乐邀董志宁等“六狂生”在郡庙聚众抗清。1982年重葺,辟为宁波城隍庙商城,又名“郡庙商场”。1981年12月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柳汀街98号,毗邻佛教居士林。明崇祯三年(1630)陆世科建,祀汉关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提督李显祖重修。民国4年(1915)改为关岳庙,并祀宋武穆王岳飞。现存建筑由牌楼式正门(两旁有边门)、正殿、后殿及厢房等组成。正殿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后殿单檐硬山式。东西厢房为楼房。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仙庙
  金仙庙原址在姚江南岸青林渡西约2公里处,旧为鄞县北林镇宝林里石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市西郊乡新星村石道地自然村。庙宇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庙神为东汉将军昌城武烈侯刘植,后历经清道光九年(1829)、同治元年(1862)重葺。庙殿宇巍峨,雕刻精致,为滨江之胜景。旧时每岁农历八月廿一日至九月廿八日在此演戏敬神,乡民云集,香火鼎盛。20世纪60年代因建窑厂,庙宇被拆毁,唯殿门古匾为乡民所保存。1979年后,乡民自筹资金,于庙侧复建小屋三间,重塑神像,朝夕奉祀。2004年夏建设青林湾住宅区,小庙面临再次被拆,后经乡民联名吁请,建设单位于青林湾东岸择地重建,同年冬月动工,翌年春日告竣。新殿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正殿五开间,偏殿两间,四周环境静幽。2005年农历四月廿日迎神入殿。
  宝奎庙
  宝奎庙位于镇明路宝奎巷口,清代建筑。据《宋史·高丽》载,北宋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在月湖东岸建高丽使馆,专门接待高丽贡使。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明州接待最后一批高丽使节后,高丽使馆接待使命终止。南宋淳熙七年(1180)丞相史浩在原高丽使馆旧址上建寿乐府,为藏高宗、孝宗宸翰(帝王的文章或手书),在府后建宝奎精舍。后其地又称“宝奎里”。至晚清始建土地庙。因庙在宝奎里,故名“宝奎”。庙坐北朝南,原由大门、正殿组成,现仅存正殿,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结构,通面宽11米,通进深10米。单檐硬山顶。建筑面积110平方米。1998年月湖改造,将庙西移几十米并重建。由于高丽使馆、宝奎精舍在建筑历史上有替代关系,而宝奎庙与宝奎精舍又有渊源关系,故具有特殊地位。2002年10月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王庙
  位于望春街道徐家漕。庙中有石碑,此碑尚存,碑上刻《白龙王庙碑记》,“碑记”中提到:“鄞西有白龙王庙者建于自宋南迁之后,乃考其所称白龙王之神又不自宋始也。隋唐以前明越未置州郡,鄞邑西偏有罂脰湖延袤二十余里以蓄四明诸山之水,其屹然于湖之中者为白鹤、望春两山。望春之麓有龙湫窟宅其间,兴云致霖,下土允赖庙而貌之,肇自齐梁之代有神白其姓王其名,常乘玉龙以往来屡著灵异,邑西之民咸德之。”“碑记”记载了900年前鄞西广德湖的形成,其秀丽风光及填湖为田的全过程,表明该庙就在湖边,这些对研究鄞西广德湖的历史、范围以及甬上水利史有着重要价值。此白龙王庙规模宏大,当地有“新庄(徐家漕)弄堂,白龙王庙明堂(即天井)”之说,可见白龙王庙天井之多。现为海曙区文物保护点。
  董孝子庙
  董孝子庙位于火车南站西南侧,为纪念东汉年间孝子董黯而建。据清徐兆昺《四明谈助》载:“按孝子讳黯,字叔达,人也,汉仲舒六世孙,幼丧父,养其母笃孝且敬”。东汉延光三年(124)董黯被和帝“特封董孝子纯德徵君”。明洪武四年(1371)被封为“董孝子之神”,每岁六月六日有司致祭。庙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道光九年(1829)重建前殿、正殿、大门、戏台、亭阁,铺砌明堂,筑东西廊屋和中军殿等。咸丰五年(1855)重修。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戏台、东西两廊、前后殿、大门东侧中军殿组成,其中戏台为歇山顶,其他均为硬山顶。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其布局规模为浙东同类庙宇之最。庙内画栋雕梁,髹漆贴金,富丽豪华,木刻石雕的人物、花鸟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平。“文化大革命”时遭毁损。1984年10月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为配合省重点工程萧甬铁路复线建设,董孝子庙作迁建保护。重建后,庙占地面积4.50亩,主体建筑1275平方米,仍由台门、戏台、正大殿、后殿、中军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基本保持原貌。配套工程300余平方米,由董母墓碑亭、配电间、管理用房等组成。现庙内大殿塑有庙主董孝子像,立有中华二十四孝碑林。后殿陈列20世纪50年代初宁波火车站兴建时祖关山墓葬有关董母墓出土文物。台门及庙内悬挂有当代甬上文化名人、书法名家撰写的楹联匾额,整个庙宇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呈现江南庙宇建筑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气息。2000年初对外开放。
  另有白衣寺、延庆寺、观宗讲寺、佛教居士林等佛教场所,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贺秘监祠
  贺秘监祠位于柳汀街98号,俗称“湖亭庙”。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明州知府莫将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李白,在相传为贺知章读书故址建逸老堂。曾三易其名,三迁其址。开庆元年(1259),沿海制置使司制使吴潜重建。元至正十三年(1353)合并东侧涵虚馆,改置水马站,分南、北两馆,祠遂废。至正十九年(1359)冬重建祠专祀,才正名为“贺秘监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县(今萧山人)。唐证圣元年(695)进士,累官至正授秘书监等职,故名“贺秘监祠”。明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1378—1380)迁祠于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扩祠址,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祠占地面积1311平方米,前后三进,均为五开间,门额上题“唐秘书监贺公祠”。以南北为轴线,前后两殿均为单檐硬山顶,后院增建附属建筑。祠内原有石碑4方,即北宋熙宁元年(1068)《众乐亭诗刻》(有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建逸老堂记》(为吴潜撰文,张即之行书,赵汝梅篆额,碑阴刻有贺知章黄冠真像)、元至正二十年(1360)《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额,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已先后迁至天一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周鳌书写御赞匾额1块,保存于市文保所。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祠堂
  张家祠堂位于青石街70号。建于明代,为月湖现存年代最早的祠堂类建筑。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台门及正厅。面阔三开间,通面宽14.80米,通进深13.10米。硬山顶。抬梁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1999年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江家祠堂
  江家祠堂位于偃月街69号。约建于清中叶。江氏生平不详。祠坐西朝东,由台门、大厅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台门朝东三开间,山墙为观音兜式。大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1.18米,通进深9.80米,硬山顶。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前廊梁头呈象鼻形,雀替雕卷草,观音兜山墙。台门与大厅间有天井。台门前两棵蓊郁的古银杏树,传为江家先人所栽,现已作为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卢氏支祠
  卢氏支祠位于塔影巷15号。建于清代,原为甬上望族卢氏分支家祠。卢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定海迁居甬上,至清末家道式微。名闻甬上的藏书家、抱经楼主人卢址,即卢氏后裔。支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5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宽9.90米,通进深7米。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脊瓜柱上端设蝴蝶木,其下则悬垂花篮状雕饰。祠内有碑刻2通,记载祠史。碑额雕饰双龙戏珠,方座。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位于牌楼巷4号。建于清代。杨氏生平不详。祠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均为五开间,后进通面宽15.70米,通进深10.40米。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1992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南郊路161、159号,鹅场跟20号。晚清建筑。祠依次由三合院、后屋和偏屋组成,现偏房已改建,但墙体尚在。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中正屋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明间抬梁式,梁架为单步月梁,有吊花篮。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前廊月梁前端呈象鼻状。后屋也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前廊檐用牛腿呈檐枋。整座建筑保存完整,规模较大,雕刻精致,为一典型清晚期木结构祠堂。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张家祠堂
  位于小沙泥街55号。晚清至民国初期建筑,由前后三进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面阔三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山墙饰马头墙,明间为抬梁式,上有花篮式坐斗,用料硕大,结构完整,外观庄重大气。其规模较大,为城区内现存少见祠堂之一。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师古堂
  师古堂位于共青路南段桂井街9号。晚清建筑,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前院落门框用青条石砌筑,墙体饰有砖雕图案,左侧为主体建筑二进平房,坐西朝东,面阔五开间,通进深三间,南边山墙石雕圆孔通气窗。中间天井用青石铺地,两边有低矮偏房,平面凸“回”字形。后院落北与祖房檐廊相通,南大门已毁。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二楼重檐,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外檐斗拱,雕花单步梁。据调查,建筑堂名为“师古堂”。“师古”两字寓意不详。2004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云石街27号。民国时期建筑,为李杲堂后人所建。李杲堂(1622—1680),曾受学于黄宗羲,诗文卓然成家,著有《杲堂文钞》等,今有《李杲堂诗文集》行世。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三合院,后携一排偏房,主楼为三开间二层楼房。现存建筑基本完整,为城区内唯一纪念清代著名学者李杲堂的场所。2004年8月31日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秦氏支祠
  (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吴氏支祠
  吴氏支祠位于三支街40、41号,为首任宁波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吴锡葭家祠。建于民国16年(1927)。吴系晚清名臣张之洞幕僚。祠坐北朝南,原祠前另有门,已毁。现存建筑由门厅、正殿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880平方米,门厅为垂檐硬山顶面阔五开间楼房。正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开间高平屋,有卷篷顶前廊,明间为抬梁式,梁柱用材较大,屋架高敞,明间正中悬“吴氏支祠”额。月梁高处雕饰着神话人物故事、花鸟异兽等图案,华丽精美。屋顶覆小青瓦,屋脊高耸,东西有厢房各三间,正殿的廊柱和厢房的前柱均为方形石柱,上镌对联数副。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现辟为市棋院。
  金氏宗祠
  金氏宗祠位于白龙巷11号。建于民国18年(1929)。祠堂坐北朝南,门框为青条石砌筑,铁皮大门装饰“五福捧寿”图案。面宽三开间,空兜山墙设观音兜,硬山顶屋面,正脊中心“福”字醒目。次间山墙2米高出嵌“宗祠记”石碑一块。进深四间,明间五架梁,次间串斗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局部构件雕刻精美,檐柱两重斗拱承托檐枋,单步梁为月梁形制。后祠堂被移作他用,违章搭建严重,但结构依旧完好。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附:已圮寺庙
  兴教寺 兴教寺原位于孙祠巷与大沙泥街交叉处附近。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旧号“新居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兴教”额。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火,嗣后修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又火。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久废。
  景福寺 景福寺原址在大梁街的县城隍庙(亦称新城隍庙)附近。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号“水陆莲花院”,为律宗名刹。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景福寺额。曾为中日佛教交流场所。南宋庆元六年(1200)日僧俊芿偕弟子到此随如庵了宏习毗尼三年(一说六年),返日后重兴律学。元至元十九年(1282)火毁,久废。
  帝师殿 元延祐六年(1319),庆元路城中心握兰坊(今县学街宁波府城隍庙所在地)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帝师殿,供奉帝师八思巴。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后为元世祖忽必烈老师。10岁时于拉萨大昭寺受沙弥戒,19岁得忽必烈赏识留在朝廷内。蒙古帝国原有畏兀文字,忽必烈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史称八思巴字。至元六年(1269),元朝政府将八思巴字正式作为法定官方文字颁行天下,畏兀文字在民间流行。八思巴因创制文字有功,封为帝师,赐号“帝师大宝法王”。十六年(1279),八思巴病逝,元廷命全国郡县建造帝师殿纪念八思巴,其建制和规格等同孔庙。八思巴死后40年,庆元路帝师殿才在曾建过景福律寺和药师院的传统佛教宝地兴建,与孔庙并存,成为特有文化现象。后将早先设立的蒙古学迁入帝师殿,主要招收蒙古人和汉人官员子弟入学,帝师殿成为培养人才、推广蒙古文化的基地。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取代元朝,帝师殿渐“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三年后帝师殿废墟上建宁波府城隍庙。
  白龙王庙 城区也有白龙王庙,原位于延庆寺东。俗传宋建炎间(1127—1130)里人苦旱,祈于山阴王氏兄弟,得雨,遂建生祠。嘉定十三年(1220)火,十五年见象于地,人异之,复立庙。景定五年(1264)制封为神。岁久祠倾。传明永乐十一年(1413)夏大旱,适浙东布政司参议岳福寓延庆寺,夜梦一白髯人来谒曰:“吾寺东龙王也。庙久秽污,莫能致泽于民,汝其图之。”岳惊觉,询之寺僧,果得此祠,遂逐军妇之寄居于内者。明日大雨,命乡人新其庙宇。庙下有龙湫,今庙、湫均废,仅存“白龙巷”地名。
  白鹤庙 白鹤庙原位于县学街南白鹤巷2号。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庙坐北朝南,由大门和正殿组成。占地面积1445平方米。正殿三间,通面宽12米,通进深10米。单檐硬山顶。雕饰华丽,今全废,仅存“白鹤巷”地名。
  已圮寺观还有天宁寺、施祥寺、万寿寺、寿昌寺、崇法寺、宝云寺、冲虚观、报德观、佑圣观、吕祖殿等,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第二节 教堂 清真寺
  药行街天主教圣母升天堂
  位于药行街116号(天一广场南侧)。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法国传教士郭中传兴建。
  仁慈堂
  堂址南门外(今市妇儿医院附近)。咸丰二年(1852)六月,法国籍主教顾芳济创办。
  百年堂
  位于大梁街63号。民国37年(1948)5月,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鄞城牧区兴建。
  清真寺
  位于湖西后营巷18号。宋咸平年间(998—1003)建清真寺于罗城东南狮子桥北隅。后遭兵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于今址。寺为目前宁波唯一的伊斯兰教建筑。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节内容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第三节 亭台楼阁
  海曙楼
  (见本编第五章)
  烟屿楼
  烟屿楼位于共青路79号,清代建筑,徐时栋故居。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后输饷授内阁中书,曾刻《四明宋元六志》,考异订讹,所撰著作凡300余种,主编光绪《鄞县志》,以烟屿楼刊本扬名。曾藏书6万余卷。是楼大门朝东,遥对月湖花屿,占地面积975平方米。正楼五间,通面宽12.87米,通进深12米。保存完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萱荫楼
  萱荫楼位于毛衙巷,民国期间李氏藏书处。主人李庆城,幼年丧母,过继给叔母方氏夫人。民国10年(1921)墨海楼藏书归李氏后,由方氏夫人管理,辟毛衙巷住屋东首明轩楼房三栋作藏书处。19年(1930)聘蔡和铿为家庭塾师,兼理藏书。蔡起名“萱荫楼”,意为书籍为母氏所置,传于继子庆城及其后世。1950年,庆城将全部藏书捐献给国家,分藏于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
  墨海楼
  墨海楼位于蔡家巷,为晚清、民国初鄞县人蔡鸿鉴藏书处。“墨海”为古砚名,用于书楼,意喻其藏书之丰。藏书近10万卷,大都来自镇海大梅山馆,亦有天一阁、抱经楼部分藏书,颇多善本。民国10年(1921),蔡在上海经商亏本,无力偿还债务,遂以藏书作抵,所藏之书悉归李氏萱荫楼。
  抱经楼
  抱经楼位于药行街石板巷1号,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卢址藏书楼。卢址(生卒年不详),字青崖,自幼博学嗜古,尤喜藏书,积30余年,得书10万卷,建楼藏之。楼名取唐韩愈寄卢仝诗中“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救终始”之句意。乾隆间纂修《鄞县志》,多采用此楼所藏文献。咸丰时(1851—1861)藏书渐散失。民国时其后裔将剩余藏书出售于沪上书商。现仅存空楼,坐北朝南,楼式仿天一阁,占地面积790余平方米。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迁建于天一阁西院内。
  超然阁
  超然阁位于月湖西岸马衙街口,临湖,为月湖之上仅存杰阁。阁原在柳汀岛上,系柳汀义学(后改公立柳汀街小学)内的魁星阁(文昌阁)。“魁星”系中国古代传说中主宰文系兴衰的神,为后代读书人所祀拜。柳汀义学和魁星阁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1994年因柳汀街拓宽而将该阁迁建现址,并改名“超然”。超然阁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平面方形,坐西朝东,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内有木质楼梯可上,四面设窗,可凭栏眺望湖景,阁内藏有碑石3方。1995年9月列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点。
  水北阁
  水北阁原位于西门外花池巷18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系晚清学者、浙东著名藏书家徐时栋藏书楼。阁坐北朝南,因背靠小河之北,故名“水北阁”,以防火。三开间木结构楼屋,占地面积160余平方米。上悬“水北阁”匾额,为清孝廉方正陈励所书。楼上藏书,楼下为书房。原有藏书30橱,798种,9815册,4.40万卷,其中有著名的“四明宋元六志”。徐时栋参与纂修光绪《鄞县志》时曾设志局于此。1984年10月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按原样迁建于天一阁西院内。
  永善亭
  永善亭位于南郊路317号,横跨南郊路,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亭面阔三开间,硬山顶,用8根方形石柱承托木结构梁架,明、次间柱子各有一副清蒋鸿铨书写的对联,其中一副为“城望长春步步入胜,亭过永善坐坐何妨”。亭保存完好,为城区内仅存的过街亭。2004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闲乐亭
  闲乐亭位于原市工商联旧址西侧(今中山广场内)。初建于民国16年(1927),通体为铁铸,八角重檐式,为供游人休憩的凉亭。1998年中山公园改建中山广场时暂时被拆除,2003年9月重新修复。
  第四节 故居 宅第
  境内名人故居中有明代故居2处、清代故居8处、民国时期故居3处,官宅府第中有明代建筑5处、清代建筑12处、民国建筑9处。这些故居和宅第,保留了江南民居的传统特色,其中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又渗透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这些故居、宅第可以看出整个海曙区历史文化的久远和延续。
  林氏故居(永寿街)
  林氏故居位于永寿街40~43、45、47号。原为南宋敷文阁待制林保住宅旧址。林氏为甬上望族,也称“北郭林氏”,族内为官者甚多,如南宋户部侍郎林祖洽、明吏部侍郎林栋隆等。永寿街、孝闻街口原立有林家“父子登科坊”。民国时曾任宁波工务局局长的林绍楷和林绍楠皆与蒋介石关系甚密。现存建筑建于明、清两代,由台门、正厅、东西厢房及余屋等组成,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台门为独立式,西南门有倒座三间,以墙分隔,中间设有门道直通正厅。正厅为七开间,通面宽24米,通进深10.50米,单檐平房,前檐单步廊,柱头施十字拱,梁头雕刻如意云纹。
  保存较完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张苍水故居(书房)
  张苍水故居位于原苍水街194号(今中山广场内),明代建筑。为明末抗清将领张苍水故居。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箸,官至南明鲁王兵部尚书。康熙三年(1664)被清政府逮捕后至杭州就义。故居为张苍水之父张奎章所建,三合院,坐北朝南,由正厅五间重楼和两侧厢房组成。台门砖雕上题“近圣人居”四字,儒雅庄重。院西书房为木结构五开间平屋,通面宽17米,进深7米。前有廊,屋面单檐硬山造,明间抬梁结构,檐柱置十字斗拱,柱头卷杀。占地面积1770平方米,建筑面积1724平方米,青砖黛瓦,青石墁地,古朴典雅。民国25年(1936),故居前街道被命名为“苍水街”。1998年建中山广场,原拟后移20米迁地保护,后经区文化部门、甬上各界著名人士和业余文保员王介堂、王重光等奔走据理力争,时任市委副书记李从军等同意,得以原地保护修缮。遗憾的是,维修过程中,出自实用考虑,将正屋厢房的后廊檐均扩为房间面积,所幸从檐廊仍能看出原屋格局。1981年12月列书房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辟为“张苍水纪念馆”,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万斯同故居(白云庄)
  万斯同故居位于前锋村管江岸,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之父万邦孚墓庄。清康熙九年(1670),黄宗羲应万泰等邀请在此讲学,黄宗羲命之为“甬上证人书院”。万泰第五子万斯选,人称“白云先生”,卒后葬于此,故名“白云庄”。清末圮。民国23年(1934),里人杨贻诚访得书院旧址,筹资重建。白云庄坐西朝东,前后三进,呈“品”字形布局,均为人字坡硬山顶三开间砖木平房,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台门书“梨洲先生讲学处”,二门题“白云庄”额。正面立明代石牌坊1座,额题“明都督万公贞藏”。庄西北有万邦孚、万斯选墓,有黄宗羲撰万斯选墓志铭。1982年移北门五台庵于此。1986年复迁一明代台门,并修复墓道。1987年迁北门马王庙至庄南。1991年移带河巷三开间清代建筑一座于庄内,进一步扩充建筑面积。1963年3月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庄内辟有“甬上证人书院陈列馆”。
  伏跗室
  伏跗室位于孝闻街91号,为浙东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藏书楼。室名取《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全伏于付(跗)侧”句,形容活动范围小,意为“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冯氏继承其父“求恒斋”遗赠藏书,感不足,乃“屏嗜欲,节衣食,搜访坟典”,汇集明、清以来赵氏种芸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谷堂、陈氏文则楼等辗转流散书籍,储书至12万余卷,碑刻拓片400余品。抗日战争中宁波沦陷期间,冯氏不受敌伪拉拢利用,甘愿困守自己挖在天井下的防空洞内,誓与藏书共存亡。1962年冯病逝,遗嘱伏跗室之藏书连同房屋全部捐献给国家,计古籍3367种(计3734部、109746卷、31054册)、碑帖533种。内有珍本400余种,如宋刻本《名臣碑传琓琰之集》、元刻本《春秋属辞》、《乐府诗集》,明刻本《山谷刀笔》、《刘随州诗集》等。地方文献如全谢山眉批《姚复庄诗文稿》、史荣《李长吉诗注》稿本及慈溪张麟手录《李杜韩白四家七古》等。市人民委员会接受献书后决定,藏书地址不变,保留伏跗室原名。1963年起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闭歇。1984年10月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设立伏跗室文物保管所。1987年12月,经修葺后重新开放。2005年5月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楼内设有“冯孟颛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
  杨坊故居
  杨坊故居位于云石街29号,建于清代。原为秦氏所居,宅主生平不详。后售与甬籍旅沪商人杨坊。杨坊是中国近代旧上海最早出现的买办之一,也是宁波籍人士任买办第一人,为沪浙闻人。整宅由台门、轿门、仪门、正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台门朝东,面阔三开间硬山式,山墙饰马头墙,明间为抬梁式,梁架上有雕刻,单步月梁下有雀替,前梁下有牛腿承檐枋。月梁前端呈象鼻状,墀角上饰砖雕,方形、花篮形柱础雕刻精美。轿厅三开间,有牛腿承檐枋。梅雨石门框仪门,门楣上饰砖雕“丹凤朝阳”图案,并建有雕刻斗拱。正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饰观音兜,明间抬梁式,七脊檩,用材硕大。左右厢房为五间两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山墙为五脊马头墙,前檐廊顶呈卷棚状,单步月梁雕刻考究。全宅保存完整,为富有特色的现存优秀古建筑。2003年8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叶机故居
  叶机故居位于永寿街与孝闻街交叉口,清代建筑。原为康熙二十年(1681)副贡官、长乐知县陈明府居宅,后连宅地一并售与上海知县定海人叶机。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门厅后作门市部,正厅曾作鼓楼书场(现作他用),其余均为民居。全宅保存基本完好。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袁仰周故居
  袁仰周故居位于月岛7、14、16号,清代建筑。袁仰周(生卒年不详),官至道台。其“静运仙馆”藏书画数百种。袁氏系宋“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袁燮后裔。晚清文学家、画家姚燮曾长期寓居于此,与甬上文人结社吟诗,并将濒临湖水的所居之处名为“枕湖草堂”。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座四合院和一座三合院组成,占地面积287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门、正门、左右厢房、偏房(包括明张时彻祠堂)等组成。大门朝西,前有砚池,上架一座白石小桥。入正厅前有一修竹掩映的月洞门,上悬“竹庐”匾额。进门为正厅和厢房,均为重檐硬山顶,翅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雅庄重。庭院幽深,高墙森严,为一江南风韵的典型深宅大院,全宅保存完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陈政钥(鱼门)故居
  陈政钥故居位于蒋祠巷3号。陈政钥(生卒年不详),字鱼门,清咸丰(1851—1861)前后宁波闻人。据记载,同治三年(1864)陈政钥将纸牌改为骨牌,吸收骰子、宣和牌等中国古代博戏中的成分,整理出一套有规则的打法,形成至今流行不衰的新牌戏——麻将,后从宁波传至海内外。故居前后三进。其中第三进为晚清时期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廊下月梁前端呈象鼻状,雀替有石榴等雕刻。两厢房为二开间重檐硬山式楼房。宅第保存完整。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赵叔孺故居
  赵叔孺故居位于永寿街与孝闻街交叉处西南侧。建筑前后两进,其中前进后卖于冯氏。赵叔孺(1874—1945),清末民初“海派”书画家代表人物,被誉为近代赵孟頫,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同时又是卓越的教育家,艺坛著名书画篆刻家陈巨来、叶潞涵、方介堪、张鲁庵、徐邦达等均是赵的学生。
  戴传曾故居(访庐)
  戴传曾故居位于天一巷16号、17号,清末民初时期建筑。由一三合院(建于清代)和西侧小洋楼(建于民国时期)组成,系戴传曾和其曾祖父、史学家戴鸿祺故居。戴传曾(1921—1990),我国核物理学家、反应堆工程和核安全专家。故居大门朝南,木质门框,上有牛腿承檐枋,门楣上“访庐”两字,系光绪年间举人戴季石(戴传曾祖父)所书。三合院中主楼面朝西南,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左右厢房为二开间两层楼,平面近正方形,屋顶坡面。2004年8月31日列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故居原位于紫薇巷,1999年月湖东岸改造时被拆,移建天一巷。
  童槐故居(银台、第)
  童槐故居位于迎凤街133号,清代建筑,俗称“银台第”。童槐(1773—1857),字大生,又字葵君。嘉庆十年(1805)进士,任江西、山东按察使等职。子童华,官至礼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宅坐南朝北,现中轴线上建筑有轿厅、正楼、后楼、东西两厢房,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轿厅为三间,山墙为观音兜式。正楼、后楼均为七间重檐楼房。正楼通面宽26米,通进深9.50米。挑尖梁呈象鼻状,木格窗古朴雅致,大门悬“进士第”匾额。两楼间有过弄连接。后楼过弄设有月洞门和花格石窗。1998年月湖改造在原址重建后,辟为“银台第官宅博物馆”,内按清代甬上风俗分别陈列客厅、书塾、小姐书房、绣房、沐浴房、饭厅等,在优雅而充满历史风情的氛围中供人参观游览。现为月湖景区景点之一。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袁牧之故居
  袁牧之故居位于杨家桥1号,典型的晚清木结构建筑。袁牧之(1909—1978)为我国优秀电影艺术家和人民电影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电影管理局局长、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故居平面布局呈传统的三合院式,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由大门、明轩、正楼组成,占地面积710平方米。正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楼房。以上下厅堂为中轴,厅堂两侧为厅房,楼梯回廊与之紧邻,旁边左右偏方,后进厨房。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前檐廊有月梁,前端呈象鼻状。明轩为二开间硬山顶平方。北系正门,南为偏门,青石门框的正门门楣左右各雕有“龙凤呈祥”和“财神童子”,斜面左为“富贵牡丹”,右为“玉兰花开”。除门拱雕饰,柱上斗拱、雀替饰精美雕刻,与门拱相映,彰显晚清建筑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建筑保存完整。2003年列为宁波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点。
  孙传哲故居(蜗寄庐)
  孙传哲故居位于塔前街23、24号,建于民国4年(1915)。孙传哲(1915—1995),字南雁,高级工艺美术师、邮票设计师。故居为其父甬上藏书家孙翔熊所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重檐硬山式楼房,面阔五间,设前廊,整个院落为三合院。二楼藏书处悬有“蜗寄庐”匾,故又称“蜗寄庐”藏书楼。院落围墙古藤、天井树木、石垒花坛,犹依稀看到故居昔日风光。整宅保存较好。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李镜第故居
  李镜第故居位于莲桥街5号、五台巷29号,由两幢相邻的民国时期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均为坐北朝南。莲桥街5号由主楼、后楼和厢房组成,主楼、后楼均面阔三间二弄二层楼房,用车木栏杆,山墙饰观音兜。五台巷29号有两进,均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第一进用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雕刻,明间有格扇玻璃门,檐柱上有雀替,其上透雕石榴等,门、窗都为拱券状。房子规模较大,前面四层楼以前为花园。建筑保存完整,是较有特色的近代建筑。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姚庆三故居
  姚庆三故居位于开明街26号、塔前街28号,为民国初期建筑。姚庆三(1911—1989),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香港中银集团发展及祖国金融事业贡献良多。开明街26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都为面阔三间二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塔前街28号为二层楼房,其父姚咏白先生所建,保存完整,是优秀近代建筑。两宅于2004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卢洪昶故居(卢宅)
  卢洪昶故居位于月湖景区东岸,卢洪昶、卢成章父子住宅,系卢洪昶晚年所建。卢洪昶,字鸿沧,曾使宁绍两地堕民脱离受人歧视的丐户堕民之籍,为舆论所赞。其子卢成章,字志学,留学英国,清宣统三年(1911)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同年11月自沪抵甬,发动育德初等农工学校学生百余人,臂缠白布,光复宁波。宅坐北朝南,由正楼、后楼及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正楼为两层三开间楼房,楼上围以雕花木栏杆,观音兜山墙,与两厢房组成三合院。楼正中悬有卢自署“极乐阁”匾额。后楼与正楼由天井相隔,面阔三间,两层楼房,东西两侧有过街楼,与正楼相通。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宅经整修后辟为名人故居。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翁文灏故居
  翁文灏故居位于大书院巷11号,民国建筑,为甬籍名人翁文灏旧居。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号群达,为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矿产表略》、《中国地史浅说》、《中国地质构造对地震区分布之影响》等。旧居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主体建筑七开间二层楼,拱式大门,两侧厢房各三间,组成三合院,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正门朝北,门、柱额枋有西式风格各类卷草、花瓶等图案,或华丽,或典雅,系民国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具传统建筑特色的民居。2005年5月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范宅
  范宅位于迎凤街130号。明代建筑。原为范亿宅第。范亿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第十七世孙,明代后期万历(1573—1620)、天启年间(1621—1627)宁波名医。因其曾孙范廷谋在清雍正三年(1725)任台湾知府,故又名台湾知府第(大夫第)。宅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照壁、前厅、中厅及后堂三幢,左右均有配房,组成一个平面布局呈“日”字形建筑群,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用材硕大。大门朝东。前厅五间,通面宽17米,通进深11.50米。前、中厅为单檐硬山顶,后堂采用重檐歇山顶。历经风雨沧桑,至20世纪90年代整宅除部分雕塑与结构尚保存完整外,其余墙垣坍毁,椽桁断残。1997年耗资500万元,进行大规模整修,整修后的范宅保留明代建筑原有风貌。现有建筑面积扩至2100平方米,由台门、仪门、照壁、堂厅、厢楼组合而成,前低后高,左右对称,明暗相间,是名不虚传的深宅大院。据现有资料考证,单座体量可称得上“浙江第一”。现辟“范宅文化商场”,经营书画、古玩、玉器、瓷器、钱币、邮品及各类文化用品,为宁波文化名胜游览地之一。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秦 宅
  秦宅位于桂井巷6号,明代建筑。宅主姓秦,生平不详。整宅由大门、正楼及两边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10平方米。大门北向,梅园石门框,雀替雕花,幽雅古朴。正楼面阔九间,通面宽26.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5米,前后有廊回环。梁架、柱础朴拙简雅。现主楼已向南倾斜,待修葺。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张大方岳第
  张大方岳第位于镇明路465弄6号,俗称“大方岳第”,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张渊之故居,建于嘉靖年间(1522—1566)。全宅共三进,均为单檐硬山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其中后进所建年份较晚。大厅通面宽24米,通进深14.5米,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408平方米。整幢宅第保存完整。附近原建有大方岳第坊,已毁。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周宅
  周宅位于大书院巷9号,明代建筑。宅主姓周,生平不详。现存建筑坐西朝东,仅存三间偏房,穿斗式。单步梁、双步梁均采用月梁造。地面青石板错缝铺砌,屋面为小青瓦,硬山顶。建筑古朴素雅,简洁大方,较能体现宁波明代建筑风格与特色。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林宅(澹吾庐)
  林宅位于紫金街30号,原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举人林钟嵩、林钟华兄弟住宅。由其祖父林廷鳌于嘉庆中后期开始兴建,历经两代乃成。因其祖父别字“澹吾”,故林宅又名“澹吾庐”。宅坐北朝南,前、中、后三进,东西两侧楼屋联结,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头门、照壁、二门、照壁、轿厅、前楼、中楼、后楼等组成,左右配以厢房。门楼、拱额、檐头、照壁、影壁、屋脊等处均饰以砖雕木刻,现尚存砖雕170余幅,石雕、木刻50余幅。砖雕大都为浮雕、透雕,内容多为人物故事和四季花卉风景,其中尤显精致的有“八骏图”、“耕织图”、“八仙过海”、“唐伯虎点秋香”、“太师少师图”等。宅西南隅辟有一名“兰亭”的小园,藏有明董其昌书、陈继儒跋的“兰亭序”帖石2方。1981年12月列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区政府投入250万元维修。
  万氏别第
  万氏别第位于尚书街53号,清代建筑,系万言之子承勋于康熙年间(1662—1722)所建。万言为浙东学派圣地白云庄主人万邦孚曾孙、万斯同侄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厢房、正屋等组成四合院。厢房、正屋为重檐硬山顶。大门、正屋明间,分别悬挂“翰林”、“勉力堂”匾。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元戎第
  元戎第位于永寿街50号,清代建筑,为清广东水师提督沈烜住宅。沈烜(生卒年不详),字再中,一字午亭,武学出身,嘉庆年间(1796—1820)因巡洋缉匪有功,累官至广东水师提督。第由沈烜购郑家旧居扩建而成,坐北朝南,由台门、倒座、照壁、正厅、后楼和后花园等组成,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正厅五开间,通面宽19.50米,通进深12米,单檐硬山顶。后楼重檐硬山顶。后花园已毁。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屠氏别业
  屠氏别业位于拗花巷16号,清代建筑,原为屠氏族人屠筱宅第。屠筱(生卒年不详)曾为天一阁书写对联“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名闻甬上。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仪门、正楼、后楼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大门为砖雕门楼,仪门为牌楼式,饰有凤凰、牡丹等雕刻。正厅七开间,通面宽12.63米,通进深13米。堂中铺有凤凰牡丹石雕地坪。后楼三面游廊,轩棚厅,梁架上雕刻凤凰、牡丹和历史人物故事等。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佘宅
  佘宅位于马衙街54号,清代建筑。宅主姓佘,生平不详。宅坐北朝南,共分两进,由前进四合院和后进三合院组成,占地面积770平方米。前院毁损严重,后院保存较完整。大门朝南,为屋檐式,石框雀替上雕琢有梅花鹿、老寿星等,精镂细刻,线条流畅。后院大门为牌楼磨砖砌筑,人物、花草等雕饰刀法传神。正屋五开间,通面宽16.30米,通进深7.80米,为重檐硬山顶。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登科第
  登科第位于桂井巷8号。清代建筑,宅主不详。第为大门、倒座、主楼和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大门朝北,独立式梅园石门框,饰有雕刻。倒座坐东朝西,为五间重檐楼房。主楼七间,通面宽15.12米,通进深9米。重檐硬山顶,马头山墙。梁架采用月梁造,前廊柱施十字斗拱,梁头雕云纹。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小巷周宅
  小巷周宅位于小巷4号,清代建筑。宅主姓周,生平不详。宅坐北朝南,前厅及门厅曾被改建,正厅、后楼保存较完整,书房为民国时增建。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正厅七开间,通面宽12.50米,通进深9.50米。单檐硬山顶。后楼七间,为重檐硬山顶。前廊柱上施十字拱,抱头梁上雕牡丹,古朴典雅,秀美别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张宅
  张宅位于共青路85号,清代建筑。原主不详,后由张姓居住。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由正楼、后楼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正楼与后楼之间采用矮墙分隔成独立的院落,布局与结构颇为独特,为清代建筑中所罕见。正楼七间,通面宽25米,通进深12.20米。重檐硬山顶。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徐宅
  徐宅位于桂井巷5号,建于清代。宅主徐姓,生平不详。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仪门、三门、正楼及两侧厢房组成,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八字台门,朝向东南,气势壮观。青砖雕门楼,白帆石门槛,门楼上有竹、兰及娟秀婉娩、优雅若兰的仕女等彩绘,华丽精美。正楼五间通面宽18.70米,通进深9.50米。重檐楼房,挑尖梁呈象鼻形。厢房为单檐平房。后门有一口清漪微澜古井。整宅洋溢江南民居独有风韵。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吴宅
  吴宅位于秀水街40号,晚清民宅。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91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大门、大厅、明堂、后楼。大门为砖雕独立式门楼。大厅、后楼各为硬山顶。东西两侧重檐楼房,作客厅、书房、住宅、厨房、杂屋。前后两进,左右有廊,上置卷篷式轩,梁枋雕刻四时花卉,装饰古朴。宅东有花园小巧精致,水榭假山互映,别具幽趣。整宅保存完好。1981年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廷荪宅
  金廷荪宅位于镇明巷21号,原为民国时期工商业者金廷荪住宅。金廷荪(1884—?)结识杜月笙,入黄金荣门下,成为旧上海黑社会重要头目,先后开设三鑫公司、大通公司、黄金大戏院等,并投资于金融、造纸、纺织、五金等企业,民国23年(1934)当选为浙东商业银行首任董事长。宅为民国时期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以台门、通道为主线,东西两侧尚存中西合璧面阔进深各三间的小楼两幢。建筑间有天井、月洞门可通。清水墙,西式门窗,卷棚、梁架饰有传统戏剧人物雕刻。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王文翰宅
  王文翰宅位于中山西路257号。建于民国24年(1935),系曾任浙东商业银行董事长、宁波总商会会长王文翰私邸。宅坐北朝南,分别由二三层西式建筑风格的主楼、偏房组成,共5幢。每幢建筑前有天井,后有花园,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外墙均用较规则的几何图案装饰,内部装饰采用西式石膏顶,精巧雅丽,别具一格。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2005年11月对部分建筑进行整修。
  蒋介卿宅
  蒋介卿宅位于月湖东岸原九曲巷16-18号,建于民国17年(1928),系蒋介石异母兄长蒋介卿住宅。蒋介卿,名周康,字瑞生,号萧绪、郡庠生,曾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浙江海关监督等职。宅西临月湖,坐北朝南,由大门、正楼、后楼及厢房等组成前后两幢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门楣有短柱、垂花柱、圈拱、菊花图案等西式砖砌装饰。正屋硬山楼房,面阔三间二弄,进深两柱,有前廊及制作精美典雅的铁花栏杆,东西两侧为厢房。后幢房子外观与前幢相似,但高度、用材都低于和少于前幢,做工略为简单。整幢建筑的山墙为民国时期民居中较为常见的水泥抚面有肩观音兜式,墙体系清水墙,东西有边门,是一幢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民居。1998年月湖改建时重修。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李宅
  李宅位于县前街16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李姓,生平不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宅归国家所有。陈毅、彭德怀、贺龙、郭沫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视察宁波时,曾在此宅下榻。宅由正厅、左右厢房组成三合院,占地面积99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面宽18.40米,通进深10米,用料坚固考究,门楼、拱额、檐头、屋脊等均装饰有四时花卉、曼陀罗云纹等精美雕刻,典雅别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周宅
  周宅位于府桥街25号(原军分区内),建于民国12年(1923)。宅主姓周,传为染料商,余不详。宅为中西合璧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0平方米。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前楼、后楼,其间以天井及墙垣相隔,以青砖砌成外墙,红砖作门、窗、屋角等边廓线,外观精美,色彩明快,是一幢吸收了外来建筑风格兼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民居。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朱宅
  朱宅位于三支街48、54、62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姓朱,生平不详。宅由并列3幢主体建筑构成独立院落,均坐北朝南,以青砖外墙包围,平面布局颇为独特,为民国建筑中所罕见。占地面积7650平方米。三道具有古典欧式风格的独立门楼,各通院落,额枋上横镌“玉春仙居”等字样和西式风格的三角形等图案,装饰富丽堂皇。室内大都雕有曼妙的花朵,幽美若画。通向院落的拱券状圆门上缀有砖质匾额,古意盎然。全宅原貌保存较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中营巷张宅
  中营巷张宅位于中营巷7号,建于民国时期。宅主姓张,生平不详。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仪门、三门、正屋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门朝北,进门后为四间平房。仪门为牌楼式,庄严显赫。三门为石框式青砖雕门楼。正屋为斗拱飞檐的七间重檐楼房,气势壮观,通面宽24.62米,通进深10.82米。山墙为观音兜式。正屋后为一幽深的小花园,园内花木扶疏,湖石兀立,叠砌的假山上建有古朴小筑,园林景致虚实相间,雅致俊秀。该宅保存完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赵宅
  赵宅位于中营巷8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姓赵,生平不详。宅坐北朝南,由台门、仪门、大厅、后楼、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台门三间,牌楼式仪门,大厅、后楼架等处饰有寓意吉祥的松鼠葡萄、龙凤头、荷花莲蓬、蝙蝠以及人物故事等砖木雕刻,精工细作,颇具艺术特色。宅虽有部分搭建,但原貌保存良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载庐(横河街虞宅)
  载庐位于横河街72号,原系虞洽卿为小妾所造,后售与时任宁波轮船招商局局长周厚斋。1948年周携子女去台湾。楼房为民国时期建筑,呈西式风格,小巧别致。天井内有5只水渠。原门楣匾额镌有“载庐”两字,系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所书。2003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桂花厅
  桂花厅位于桂芳巷17、18号,明代建筑,原系甬上望族倪氏介石园内花厅。倪氏自宋移居鄞地,元时家产颇富。明末钱肃乐抗清复明起兵时,倪氏子弟懋喜(字仲晦,官至佥事)、元楷(字端卿,官至评事)从之。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单檐五间,通面宽15.2米,通进深7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梁架用材硕大,形制古拙。柱基为鼓状,分隔墙采用夹竹泥墙。保存较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盛氏花厅
  盛氏花厅位于郁家巷5号,原为清道光初林澹吾后花园。清光绪年间(1875—1908)售与学政盛炳炜后建花厅名“盛氏花厅”,又称“近忻楼”,别称“船坊”,为盛炳炜(1856—1931)的书房。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通面宽20米,通进深8米,重檐庑殿顶,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小巧精致,颇具特色。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章 古城保护
  自唐乾宁五年(898)筑罗城之后,宁波古城的格局基本定型,形成主要街巷纵横、河道交叉、街巷临河、河傍街巷的古城特色。历经千年沧桑,古城面貌代有改变。这种改变一种来自自然,一种来自社会。就宁波古城而言,千年之中并未遭受大地震、大洪水等影响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古城面貌的改变多以社会原因所致。社会原因的破坏不少是因为兵灾,南宋初战乱、日军和国民党飞机轰炸都使古城风貌遭到巨大的破坏。另一类是“建设性破坏”,也就是随着时代进步,城市设施更新而引起的古城风貌的改观。民国9年(1920)宁波市政筹备处率先拆除一段城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城墙已经成为当时交通的障碍,20年(1931)城垣不复存在。16年(1927)首铺公园路为沥青路面。这以后各条街道逐渐改观。差不多与此同时,各种车辆兴起,内河船运逐渐消亡,河道也因此逐渐填塞改筑马路。18年(1929)后,境内除月湖、北斗河、护城河外,其余河道相继填没。至1987年,除西南北斗河、月湖及其支河等少数河道外,多数内河均已填没。原有的古城特色不复能见。
  在古城日益改观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因城市发展而一味改变古城风貌。民国21年(1932),鄞县设文献委员会及古物陈列所,整理修葺文物古迹。1957年,宁波市人民委员会公布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陆续将一些古城遗迹列入保护范围。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名列其中。1997年制定《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始将古城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古城风貌遭受破坏也催生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当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发生冲突时,他们据理力争,监督政府的行为,古城遗迹保护更多了一分保障。1999年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世界银行年会上,世行对宁波利用世行贷款建设城市主要道路并成功保护文化遗产给予高度褒奖。200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宁波又作为中国名城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加以推介,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扬。2004年制定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宁波古城始得到全面保护。
  第一节 古城遗存
  自民国拆城,宁波古城垣基本拆除,但罗城护城河一半以及子城南门至今犹存,与罗城城门相对应留下六条街名,从城墙上拆下来的条石在华美医院及鄞西古桥中尚能见到,不少砖块也保存在天一阁千晋斋之中。此外,古城内外众多的遗址旧址、古塔寺庙、亭台楼阁都见证了宁波这座千年古城。
  鼓楼(海曙楼) 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建城的标志。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署,又立木栅为城,后来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后梁开平三年(909)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北宋建隆元年(960)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知明州军知事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庆历八年(1048),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南宋高宗时又改称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元初,全国拆城,鼓楼也遭拆毁。后重建,名“明远楼”。至元末,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
  明宣德九年(1434)宁波知府黄永在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万历十三年(1585)倾圮欲坠,知府蔡贵易重修时,采用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海曙楼”。意取波宁海定,沧海为曙。
  清代,鼓楼又经数次修建,现存楼阁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由巡道段光清督建。最上面一幅照片就是新建起的鼓楼,摄于光绪六年(1880),来自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网站发表的杜德维家属的相册,是在西门城墙上向东拍摄的。以后几十年中鼓楼都是这个样子。第二幅照片取自民国9年(1920)的明信片,从照片可以看出鼓楼没有瞭望台。民国24年(1935)经当地人士提议,在鼓楼三层楼木结构建筑中间,建造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第三幅照片就是已经建起瞭望台及警钟台的鼓楼。1989年4月宁波市拨资约35万元,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至次年6月完工。
  罗城遗迹罗城地面之上的城墙虽已拆毁,但城基尚存,只不过已埋于地下,现在环城马路除江厦街和灵桥路北端外,地下都是罗城城基,因此留下了永丰、望京、长春、灵桥、东渡、和义六段路名。1973年10月,东门口地下4米发掘出唐末东渡门城基遗址、甬江印刷厂前面和义路地下4米发掘出晚唐渔浦门城门门基遗址。从出土的玉璧底碗盘和“乾宁五年”城砖佐证罗城始建于唐。1993年9月16日始,对东渡路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两个月共揭露5处城墙遗迹,包括唐、宋、元、明4代,全长35米以上。一次揭露5米×5米探方28个,计700平方米。经专家考证再次证实唐城的始筑年代在晚唐乾宁年间(894—897)。
  当年拆城所留下的城砖,有不少保存在天一阁千晋斋之中。民国9年(1920),宁波开始毁城,3年内拆除6个城门,至17年(1828),全面拆除城墙,建造环城马路。断城颓垣间的古城砖,部分被工人们运走。之后,甬上收藏、搜访者接踵而来,他们中有张琴、冯孟颛、马廉等一些有名望的学人贤士和文化经营者。22—24年(1933—1935)天一阁重修,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马廉将所藏古砖悉数捐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命名“千晋斋”。这一捐赠之举首开甬上收藏家向天一阁捐赠的先河。里面陈列有大量汉、晋、六朝铭文纹饰砖甓,以及唐、宋、元、明等朝代专门形制的纪年城砖。有“唐大和七年”、“宋故仁和知县”、“洪武七年”、“嘉靖三十四年”、“清道光廿五年城砖”等烙印的形制各异的古城砖,见证了宁波城修筑的历史。
  护城河 宁波古城,自唐代筑城时城下就有濠,但自灵桥迤北而西至西北段,因滨江(奉化江、余姚江)无濠。以后一直沿用。清时城外濠河,从盐仓门起,经过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一直到永丰门,共长2144丈。民国18年(1929)后尚存北斗河、护城河、濠河,其余相继填没。1977年填没濠河头至三市的濠河,至今宁波古城池的护城河尚存北斗河、护城河。北斗河,南起西门板桥,北至保丰碶与余姚江相通,其中河道与望京路平行段为原护城河,长约1000余米。护城河,北起西门板桥与北斗河相接,与长春路平行,向东南延伸至长春路与灵桥路相接处。北斗河、护城河北端东岸为城内,西岸为城外,护城河南端,东北为城内,西南为城外,城内侧河岸均高于城外侧河岸,这在北斗河显得尤为突出,也是当年河侧有城墙的痕迹。
  华美医院大楼 华美医院大楼位于永丰路42号,宁波古城西北角,曾为第二医院住院部。华美医院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医士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创办。同治十三年(1874)定名为“大美浸会医院”。民国4年(1915)改名“华美医院”。12—17年(19231928)为扩大院址,院方在购得土地的同时,在沪甬两地募集银圆9.99万元,但这些资金不够建造所需。当时刚好碰到宁波拆城,美国籍院长兰雅谷闻讯便向宁波绅士张襄山求助,通过张襄山征得宁波市政当局同意,无偿要了宁波市北门一带城墙上拆下的城砖、条石。对兰雅谷的要求,当时宁波市政府有个附加条件,要求他必须将医院的大门仿建成宁波古城北城门的样子,兰雅谷答应了这个要求。两年后,用宁波古城墙砖石建筑起来的一幢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医院大楼和一幢护士学校校舍在余姚江畔伫立起来。抗日战争期间,住院大楼第四层和学校校舍遭毁。后重修住院大楼第四层。1951年10月定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现为华慈医院。住院大楼呈“门”字形,坐北朝南,拱形大门用条石砌筑,大堂内方格藻井,柱头所嵌3块雀替均饰卷草纹,具有西洋风格。大楼东侧南墙基有“中华民国十五年”碑石1方。建筑外观近似于以前宁波城墙。2003年8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第二节 古城改造
  道路 民国14年(1925),宁波开始拆城垣,以城石和购自沈家门朱家尖条石翻修东大街。16年(1927)首铺公园路为沥青路面。次年,药行街部分路段进行沥青表面处理。18年(1929)建东渡路,改建滨江路、灰街、江厦街为沥青路面。20年(1931)沿城垣原址新建长春路。募资修筑尚书街、西河街。22年(1933)城墙全部拆除,在城址建和义路、永丰路和望京路,形成环城线,并拓建广济街。次年,改建西郊路。24年(1935)改建北大路和南大路(三角地以北段)、镇明路、县前街、开明街(开明坊以北段)和苍水街。次年,中山西路改为碎石路面。旧城城垣、街巷逐渐改观。26—30年(1937—1941),境内遭日军飞机100余次轰炸,灵桥及附近街巷、道路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详见第二十四编“军事”)。1949年解放时,境内有道路298条,其中路24条、街63条、巷弄211条。同年9—11月,城区遭国民党飞机多次轰炸,境内药行街、后塘街、忠介街、护城巷、东渡路、又新街、车轿街、灵桥西堍、新河头、战船街、厂堂街、和义路、永丰路均遭不同程度破坏。1951年后,逐路修复,并修建江厦街等水泥路、泥结路。次年,修建解放北路等沥青路,改造镇明路南段等低级路面。1957年改建鄞奉路、县学街为沥青路。1958—1960年,“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运输车辆大增,3年间拓宽长春路、南站东路、解放南路行车道至14米以上,填平采莲河,拓宽解放南路南段,填平孝闻河,拓宽孝闻街,填平西河,拓宽西河街。1963年铺设长春路共青桥至西门口段、柳汀街沥青路面。1966—1977年,改造滨江路、东渡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等沥青路面。1978年改建西郊路为沥青路,改建江厦街、江左街。1978年后,道路建设转向新建老市区外围道路和成条改造原有道路。古城以石材、砖块铺砌的道路逐渐消失。
  河道 宁波古城内外河道网结。城西有南塘河、西塘河、中塘河3条,引它山及大雷之水入城储于月湖,环城除为江所隔外皆有濠河。城外有入城的南关、西关两水系,南系自鄞县它山小溪之水经南塘河入城,接平桥河为城内纵向河道;西系自大雷经西塘河入望京水门,东接县前河为城内横向河道。另有支河45条,分布全城,今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县前街、孝闻街、开明街、药行街、横河街、西河街、大沙泥街等街路昔均傍河或前街后河。民国18年(1929)始填东门口至羊府庙800米护城河及岳庙西河、廿条桥河、药行街后河、天封塔东河,后又为拓宽大沙泥街填天封塔东河。次年,拆城垣、填塞里濠河,新建灵桥路。22年制订《整治城河计划》,决定填没淤塞河道17条、总长4157米,其中填平东门口至萧家桥河道拓宽中山东路,填塞镇明路后河拓阔镇明路,填平开明桥至三角地河道拓阔开明街等。随着河道填塞,古桥也因失去功能被拆毁,也有因街巷改建成路,拱桥不便通车,被改建成平桥。街巷傍河或前街后河的格局开始改变(古桥存废详见本编第三章)。1952年7月填平解放南路三角地至永宁桥段小河拓路。1958年填塞海曙的仓桥头、太阳河。次年10月填平天宁寺西河、孝闻河,同年填没的尚有解放南路旁的河道。1960年续填泗洲河、采莲河和西河一段。1983年填没濠河头至三市的濠河,建商业房和拓宽灵桥路。1987年,除西南北斗河(其中西门板桥以南又称护城河)、月湖及其支河等少数河道外,原有古城内40余条内河均已填没。临街有河的古城格局已完全改变。
  民居 古城传统住宅,高墙深巷、青灰瓦墙,大多呈中间为明堂,两边有厢房,正房为三间一弄或五间一弄格局。1951年制订《宁波都市计划》,拆除一些砖木结构旧房子。此后,旧房屋拆迁不多,新住宅大多利用空地建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马园路、柳汀街拆除旧房后改建新房。80年代后期,海曙区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菱池街、孝闻街、狮子街、新街、紫金巷、白衣巷一带都改建了新房。2000年以后,新一轮城市建设开始,一批老房子相继拆除,只剩月湖西侧、孝闻街中段仍保存着少许清代及民国时的传统民居。
  第三节 保护措施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宁波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后,宁波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10余年间,文物保护有关部门摸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护古城风貌,又能保证城市设施现代化的途径,城市道路建设多次为文物建筑让路就是一例。中山路上的天宁寺塔建于唐咸通四年(863),不仅是我省最早的方形砖塔,也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1995年初中山路改造,为保护这一甬城历史坐标,特意让马路人行道在它面前拐了个弯,让这座唐代古塔原地矗立。同样拐弯的还有拓宽后的柳汀街,街道在居士林、关帝庙、尚书桥、陆殿桥、牌坊前拐弯,保护了一批文物建筑。
  1996—1999年,市文物部门在市内主要历史文化遗址处树立近40块历史文化遗址碑。位于境内的唐宋造船厂遗址、宋都酒务遗址、宁绍台道公署遗址、明四明驿遗址等都树有遗址碑,并在碑上作简单介绍。碑体形制多样,有木简式、壁嵌式、画卷式、古书式等。遗址碑按照考古发掘的调查和史料记载来确定立碑位置。古城原貌虽然不可复见,但这些遗址碑勾勒出了古城的概况。
  1997年制订的《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市区内划定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在古城之内有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伏跗室永寿街街区、鼓楼公园路街区、郡庙天封塔街区4个。
  1998年起,宁波市政府投资6亿元进行月湖景区改造工程。经过多方呼吁,月湖边有10余处古建筑被保留下来,并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得到有效修葺。月湖改造工程之前,还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考古,发掘出水则亭、都酒务、高丽使馆等遗址。
  2003年,境内4个历史文化街区有的已遭“建设性破坏”,有的保护力度不足,为此重新修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调整原规划中不太合理以及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部分,补充和完善原规划研究不足和深度不够的部分,新增“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还划定2个“历史建筑群”,其中境内1个,即郁家巷历史建筑群。根据修订的规划,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参照历史文化保护区部分做法,保护重点为建筑物本身及其原有院落;建筑内部设施更新,不得破坏其外观,等等。与此同时,对各个历史文化街区提出新的规划设想,有效遏制了古城范围内随意破坏古城空间形态、严重损害历史街区和文物风貌的建设行为。
  2006年8月21日发布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第十章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由古城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保护构成,其核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建设环城绿带和建立遗址标志物、恢复旧城原有的卵叶形环城水系绿带及主要河网,沟通水系,保护“三江交汇,一湖居中,塘河纵横贯通”的水系格局,营造江南水乡婉约流畅的地域特色。2005年10月,海曙区对境内的历史街区和街区以外的历史建筑进行规划,并划定紫线。紫线范围内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紫线管理办法》执行。规划划定的历史街区共7处,分别为月湖历史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街区、秀水街历史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南塘河历史街区,其中除南塘河历史街区外,其余都在城中。
  月湖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至镇明路,南到三支街,西临护城河,北抵中山西路,总面积87.97公顷。保护目标:以天一阁为龙头,严格保护月湖现有水面及湖畔传统风貌,“四岛”及环湖景观。重点保护建筑轮廓线和高墙深巷、青灰瓦墙的传统风貌。保护天一阁周围及中营巷、青石街历史风貌,共青路、桂井巷、桂井街地块高墙深巷的传统街巷风貌与民居,花屿岛民居及银台第等传统建筑。保护措施:月湖西岸保护工作依据《月湖(西岸)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月湖西区保护改造详细规划》执行。现月湖东岸已改造完成。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和保护要求:对镇明路东侧进行建筑高度控制,沿街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层。三支街南侧现状为高层住宅楼,近期不予拆除,沿街建筑用灰白两色重新粉刷。宁波城墙原址上建设的长春路,设立宁波城墙标志,原有城门处设城门标志。护城河西岸限制建造高层建筑,沿河进行绿化建设。
  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到规划道路,南到中山路,西到呼童街,北至中山公园大门,总面积5.36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护唐子城轮廓和历史格局,揭示宁波城建历史。结合永丰库遗址保护工作,建成具有明清建筑风貌的文化商业街。具体保护措施:保护街区的文物史迹,鼓楼辟为宁波城市发展史陈列室。保护街区内地下文物,街区内一般不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建设时必须先由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街区东西两侧100米、北侧500米、南侧50米范围为鼓楼建筑高度控制区,此区域内新建建筑屋顶高度不得超过鼓楼屋顶高度。保护中山公园绿化。
  郡庙天封塔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至大来街,南至大沙泥街,西至解放南路,北至药行街,总面积4.38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以郡庙、天封塔为中心,成为具有民间娱乐、民俗风情、传统商业文化特色的文化商业步行街和旅游点。街区内的建筑应具有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保存天封塔的标志作用,在毛衙街、莲桥街一带建立风貌协调区。具体保护区措施:进行城隍庙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改变城隍庙现有的商场和小吃、餐饮等与城隍庙古建筑保护不相适应的使用功能,恢复历史原有面貌。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以天封塔为圆心,周边500米范围为天封塔建筑高度控制区,控制区内新建建筑高度与建筑至塔的距离的比值保持小于1∶5。
  秀水街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到大桥街,南到苍水街,西到秀水街、永丰巷,北到横河街,总面积5.73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存街区宁波清末民初中国传统住宅的风貌。以吴宅为主体,重点保护现存的传统民居,疏解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拆迁或改造后期搭建的不协调建筑物,完善市政设施。具体保护措施:制订街区专项保护规划,根据规划进行改造。调整街区周边秀水街、大桥街、苍水街的道路红线,以保护核心保护区内建筑。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原状修整,恢复后期改建建筑,拆除后期增建建筑,疏解人口。改造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使其与核心保护区历史风貌相协调。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横河街以北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建筑体量与街区建筑相协调。秀水街东侧现有建筑进行外墙粉刷,颜色为灰、白两色,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以永寿街为中轴线,东至屠宅,西至文昌街,北至西河街,南至永寿街南规划道路,总面积6.89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护典型的住宅和其他建筑,保护现状道路格局和高墙深巷传统风貌,使其成为宁波明清官宦住宅建筑集中的传统风貌区。具体保护措施:街区的保护工作依据《宁波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进行。有计划进行维修,拆除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迁入传统民居。新建筑需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搬迁居住密度过高的院落,疏解人口。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周围的新建建筑应注意高度与形式上的协调。重新粉刷文昌街西侧的建筑,采用灰、白两色,新建建筑色彩与街区相协调。保留街区北侧的高层建筑。孝闻街(西河街至尚书街段)的风貌应与街区相协调,孝闻街(街区段)东侧的沿街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
  郁家巷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南到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北到大沙泥街,总面积2.60公顷。总体保护目标:保护以盛氏花厅为核心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保护白水巷、带河巷高墙深巷的传统风貌。具体保护措施:制订街区的专项保护规划,根据规划进行改造。调整街区周边大沙泥街和解放路的道路红线,以保护核心保护区内建筑。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原状修整,恢复后期改建建筑,拆除后期增建建筑,疏解人口。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逐步拆除,新建建筑必须与核心保护区内的保留建筑相协调。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镇明路、解放路、大沙泥街的街区周边路段,不准建设高层建筑。镇明路西侧的现状建筑其面向街区的立面须进行改造,建筑形态如色彩与街区内文物建筑相协调。
  南塘河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西南至南郊变电所,北至尹江岸路,西北至南塘河西岸,东南至规划道路,总用地5.43公顷。总体保护目标:成为体现宁波江南水乡城市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南塘河东岸的袁氏故居为主体,重点突出南塘河入城水系沿岸典型的一河一街江南水乡景观,保护其传统风貌特色。具体保护措施:制订街区专项保护规划,根据规划进行改造。取消现规划南郊路道路红线,南郊路宽度按现状路面控制,改造为步行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原状修整,恢复后期改建建筑,拆除后期增建建筑,疏解人口。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按更新和新建两个层次进行控制,逐步改造。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逐步拆除,新建建筑须与核心保护区内保留建筑相协调。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对街区两侧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控制范围为鄞奉路以北、三市路以南街区两侧地块,控制范围内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注:本编中说明遗址、古桥、消失街巷等所用的“现”、“现在”、“今”均指本志的下限2008年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