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早期来青田的俄国女性曼罗谢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唯一号:
112834020230001001
专题名称:
早期来青田的俄国女性曼罗谢
文件路径:
1128/01/object/PDF/1128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29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1915年,青田山口村黄坑底一位名叫蒋阿成的青年,为生活所迫,与几个同乡一起,离乡背井,远走俄罗斯,以贩卖青田“图书货”起步,在那里落脚。后来与俄罗斯姑娘曼罗谢结为异国伉俪,过着恩恩爱爱的日子。 蒋阿成在俄国生活了19年,因为思亲心切,便萌发了回乡养母的念头。一天早上,他对妻子说:“亲爱的,我昨夜梦见亲人呼唤,我要回国侍奉老母。往后的日子,我们暂时分手..”语犹未了,热泪夺眶而出。他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妻子呵!曼罗谢挽着丈夫的手臂说:“我要与你一起去。” “不,那里很苦的。” “我不怕。” 就这样,夫妻携带两个女儿——6岁的依兰和4岁的春娇,告别俄罗斯,来到中国,在青田黄坑底定居下来。 黄坑底真够荒僻的,开门见山,举步是岭,“千年不闻锣鼓响,万年不见划龙船”。整个地方只有两座旧屋,屋边只有几丘脱下蓑衣就断水的“蓑衣田”。初来乍到,曼罗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什么都感到新鲜,一切都不在乎。当她津津有味地吃着番薯的时候,天真地对丈夫说:“这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你骗我,你说家里苦,吃这么好的东西还苦吗?”不久,这朵浪花很快被岁月的苦水淹没了。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曼罗谢,面临着艰苦生活的挑战…… 婆婆是个山头人,没有见过世面,开始与外国媳妇生活在一起,不免有些拘束。曼罗谢很懂礼节,尊敬长辈,常常问冷问热,问病问痛,日子长了,婆媳亲亲热热。 曼罗谢一家过着艰苦的生活。丈夫蒋阿成仍旧操三十六行之外的“雕图书”的活儿。曼罗谢帮他擦砂皮、打光上蜡和收拾工具。 后来,日寇侵略中国,“图书货”的出口销路断了,阿成只好上山去烧炭。曼罗谢也跟着上山住炭窖,帮助丈夫烧水做饭和出炭装篓,当个好助手。 在家里,曼罗谢学会了裁缝,帮附近居民做做衣服,赚点钱补贴家用。有时家里柴仓空了,她就带着孩子,挑着畚箕上山打柴。柴刀不会使,就用手折柴,一根一根地折来,放在畚箕里。家里番薯丝接不上,她就和孩子一起去采五加皮叶、苎麻叶,杂点米粉,做草馍馍吃。这些草头要浸在溪水里漂过才好食用。有一次山洪暴发,浸在溪水里的草头连篓一起被水冲走,全家人急得直哭…… 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受罪,好心的阿成于心不忍,他含泪卖了从俄国带来的裁缝机,又凑了一点钱作盘缠,将妻子送回俄国。夫妻俩到了上海码头依依分手。丈夫刚走,曼罗谢后悔了,她丢不下孩子,还有婆婆……她咬咬牙,退了船票,又回到黄坑底。阿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前脚到家,妻子后脚又跟来了。 曼罗谢苦煎苦熬,一直作为贤妻、良母和孝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异国的丈夫、婆婆和女儿,最后在默默中死去,埋葬在黄坑底的雪里坪。 现在,曼罗谢的大女儿依兰已经59岁,住在罗溪村。小女儿春娇也已47岁,住在鹤城镇。他们都是夫妻美满,子孙绕膝,个个碧眼黄发,聪颖勤劳,提起母亲曼罗谢,自有一番苦涩之味。 十分遗憾的是,曼罗谢没有把娘家的地址留给后代。她是俄罗斯哪里人,至今不得而知。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