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雕精细 层次丰富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唯一号: 112834020230000974
专题名称: 镂雕精细 层次丰富
文件路径: 1128/01/object/PDF/1128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06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镂雕精细、层次丰富,是青田石雕的又一技艺特色,在石雕山水、花卉作品中尤见明显。石雕作品的层次有赖于精细的镂雕,而精细的镂雕又依靠高超的镂雕技艺。这种技艺主要有放洞镂空和带筋两点。 放洞是镂空的基础,因而艺人十分讲究放洞的技巧——洞法。虽然放洞都具有镂空与造型两种功能,但按其侧重点之不同,又可分为放空洞与造型洞两类。 放空洞有间隔洞、背洞、底洞等类型。间隔洞放在景物本身或景物之间较大的空隙处,以及景物与体身之间。洞向以从上往下和侧面洞居多。背洞是在作品背面放的洞,一般洞口大、洞道浅,以便于镂雕而又不致损坏景物实体。底洞是从作品底部往上放的洞,如炉瓶作品底部放的洞,目的是为了便于将炉瓶内部雕空,以减轻其重量。艺人也常在山水作品底部放洞,以便镂雕某些建筑物。放了底洞,要用石料“补底”或者设计景物“遮底”,才不致使洞口显露而“漏底”。 造型洞有点洞、带路洞、套洞、皮洞等类型。这类洞有明确的造型观念,一般都紧靠着景物放洞,洞的大小、深浅、走向完全根据造型的需要。点洞是作品表层的单洞,稍加改造就成了表层景物的空间。带路洞也始于作品表层,具有表层景物造型的功能,但它深入里层,为表现景物内部复杂的结构和层次服务,主要起“带路”作用。套洞是在放空洞或带路洞中放的“洞中洞”。通过一个洞口,而向上、下、左、右、后放各种斜度的洞,以刻画景物和层次。这样,作品外观整体完整,而内蕴却细腻丰富。皮洞是一些较浅而不透的洞,如老干树桩、假山岩、水泡等,都可以用此种洞法表现其质感。 放洞中要注意洞向、避裂,防败洞。洞的方向,要控制前后对穿的透洞,才不致一目透底,缺乏回味。斜向洞要依据景物的生长规律确定洞向。在石料的裂纹处,要尽量避免放洞,以防石料断裂、崩碎。还要注意防止出现败洞,如在不该放洞的部位而误放的“死洞”,洞深没控制好而误伤作品实体的“伤洞”,洞径受损坏而出现的“破洞”,等等。 在放洞的基础上,再经过凿、刀、刺的镂雕,就能使作品层次丰富,玲珑剔透。但是,青田石的质地脆软,在镂雕中必须掌握好分寸,既要使作品“空”,又要使作品“牢”。对此艺人十分重视带筋、化筋技艺。 带筋是在石雕作品中保留的连带体。它像房屋中的柱、梁,起固牢作品的作用。带筋的部位、粗细要根据作品构图的景物的具体状态而设置。 在批量产品中,带筋是十分外露的,许多产品的体身与景物之间有许多小石柱,在花枝叶背下有许多“蜈蚣脚”,这些都是为支撑景物而保留的“带筋”。而在精品中,带筋就显得十分含蓄,艺人已把带筋“化”成了景物实体的一部分,把“空”与“牢”这对矛盾巧妙地统一起来,使作品既玲珑剔透又结实牢固。 因材施艺、镂雕精细,显示了青田石雕的高超技艺及特有的工艺美。但是,在运用镂雕技艺时必须适可而止,切忌滥用。镂雕是表现手段,是技术,是为表现艺术构思服务的,一味追求镂雕精细而缺少艺术内涵的作品难以脱离俗气、匠气,只能是一件平庸之作。同样,在俏色利用上,也不应以追求“栩栩如生”为惟一目标。模仿别人的作品不是创造,模仿自然同样是缺乏创造力、想像力的表现。虽然作品很像自然物体,但若缺乏意境、情趣,格调不高,同样不能给人以美感。为此,既要继承发扬青田石雕的传统特色,又要认识并尽量避免自身可能产生的局限性,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勇于走探索创新之路,把青田石雕艺术推向前进。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