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唯一号: 112830020230000902
人物姓名: 金岩
人物异名: 字:邦光;号:开基
文件路径: 1128/01/object/PDF/1128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402.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7
卒年: 2002

传略

金岩(1907—2002),字邦光,号开基。祖籍章旦乡降背村,20世纪80年代移居鹤城镇,青田著名归侨。金邦光出身耕读世家,祖辈崇尚教育,在本村开设私塾,邦光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知书达理,处事有度,口碑甚佳。20世纪20年代,青田出国之风甚烈,未届弱冠的金邦光志存高远,随乡人赴台湾经商,稍有积蓄,旋又渡日,在日本务工经商达五年之久。九一八事变后,他奋起于民族危难之秋,呼吁在日侨胞共赴国难,并毅然参加华侨爱国义勇队,被编入十九路军蔡廷锴部。部队得知他系单丁独子,遂勖勉其回乡事亲。 金邦光回乡之后,不忘报效国家,造福桑梓。他在日本期间目睹日本十分重视国民教育,深悟唯教育才能强国富民,于是用其经商所得,发动村民兴办村校。学校建成后,他挨家挨户动员孩子入学,并在很长一段时期负担教师的工资及日常办公费用。 金邦光在家日久,生有一子一女,家庭负担日重,长期居家,入不敷出,以致经济捉襟见肘。1936年踏上赴欧之路,凭借他的智慧、胆量及往日的经验,遍历奥、法、荷、意等国,最后定居德国。在德期间,与德籍女子HafenegerMathilde邂逅,结为夫妻,不久生有一子,取名冠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疲于奔波、思乡心切,决定结束海外的漂泊生涯,1946年携妻儿投身祖国怀抱,并想在自己的祖国伸展拳脚,另谋发展。 回到家乡,他仍然专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曾在金华、温州从事影视业,以开阔国民视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及鉴赏能力。无奈当时内战不断,政府腐败,物价暴涨,国币贬值,民不聊生,影视业每况愈下,不久宣告倒闭,其理想与财物付之东流,德籍妻子也因惊恐和生活的煎熬而病逝于温州。万般无奈,只得携幼子冠华又回到降背老家。时隔不久,他重组家庭,并添一子一女,坚强地走向新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年过半百的金邦光由于其复杂的经历,人们对他的历史背景不是很清楚,曾一度陷入困境。但他并不介意,襟怀坦荡,俯仰无愧,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他的种种善举,终于获得了人们的信赖与尊敬。 新中国成立初期,扫除文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痴心于振兴教育的金邦光一边去上郑小学执教,一边为当地扫盲尽心竭力,大凡亲友邻里的孩子因贫困辍学,他必定竭其所能加以帮助。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扩展农民的视野,他用从德国带回的相机无偿地为村民拍下一个个真实鲜活的镜头,与大家分享科学艺术带来的快乐。他还有一台手摇留声机(当时农民没见过这玩意,只听人在唱,不见人出来,故就叫唱“阴戏”),在农闲时还为村民播放歌曲和戏剧,往往有好多小孩围着小匣子转,想寻找其中的奥秘,因此金家总是门庭若市。他喜欢与民同乐,从不孤芳自赏。 1958年,全国大兴水利,兰头村决定建造水库。金邦光见多识广,为了节省劳力,提高工效,利用机械原理,在空中架起铁索,两头安装滑轮来传送土石,还改进了古老的打夯方法,受到村民与政府的赞扬,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他总是身体力行,从不落后。 20世纪80年代初,次子冠华及三子冠军相继出国,事业上颇有建树,他也从降背移居县城。他原本可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仍然布衣素食,自奉节俭,以节省的钱源源不断地接济贫困的村民,帮助贫困学生入学,种种善举为村民所传颂。金邦光继承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美德,为感恩祖先,不顾老之将至,躬身编纂金氏族谱,兴建金氏宗祠,其懿行可钦可羡。 到了垂暮之年,金邦光皈依佛教,诵经念佛,以虔诚之心研习佛理,以慈悲之念对待众生,乡人称他为“金大善人”。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