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益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唯一号: 112830020230000892
人物姓名: 吴益明
文件路径: 1128/01/object/PDF/1128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393.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2
卒年: 1997

传略

吴益明(1902—1997),仁庄镇双岭村人。1992年,青田县委统战部、县侨办、侨联专门拜访了这位年届90的老归侨。以下根据吴益明的口述整理。“我生在清光绪年间,不知什么原因祖先会在这前无村后无店的山窝里落脚,就是买点酱、醋、盐也要到十里路外的垟心。这里虽然山外有山,但很少有林木,农民靠租种几石薄田,当时产量低,还不够给地主交租,仅靠杂粮与野菜维持生活。虽说这里山高皇帝远,但地方官吏却没有忘记己派捐抓丁。夜间时有野兽出没,闹得人畜不安,百姓的生活比黄连还苦。我从小就不安分,只想脱离苦海。22岁那年,听说外村早就有人去‘番邦’赚钱,空手出门,满手回家,我心动了,决心到外面去碰碰运气,总比老死在这里强。当时出国谈何容易,但我天天缠住父母不放,两老无奈,变卖家产,到处告贷,总算凑足了盘缠。我怀揣300银圆,到上海找同乡买了一本护照,搭乘法国邮船,在海上漂泊20多天抵达法国马赛。到了国外,我才知道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原来谋生是如此艰难。不过,我心里明白,自己背了一身债,一定要闯出一条生路。幸亏有当时先到的同乡提携,我向青田人陈龙祥货行赊些手帕、领带、南洋珠、日本小瓷器之类,跟着‘老客’(先来的华侨)手提口喊,串街走巷,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警察的追赶,洋人的辱骂,我总是把怨屈放在心里,将笑容挂在脸上,如此辗转在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之间,达7年之久。有一天我实在疲乏,在家歇着,却突然感到格外孤独,回家娶妻、赡养父母的念头十分强烈。我盘算一下这7年除还清出国时的债务和平时开销外还净赚3000银圆,回家后再也不会挨饿受冻了,于是决定回归故里。 “1931年,我真的‘衣锦还乡’了。到了垟心,双岭的亲人、左邻右舍早就在那里等候,前呼后拥到了自家。当时1块银圆可买100斤稻谷,我这个‘番邦客’从穷小子变成风风光光的农村土财主了。在国外受了7年的窝囊气,一旦回到家乡,心情特别舒畅,觉得家乡空气特别好,人情味特别浓,我全身的气顺了,腰板也直了,我发誓不再走‘番邦’这条路。我用赚回的钱还债、娶妻、修房子,用剩下的钱做起了小本生意。可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物价暴涨,货币连连贬值,不到两年,我那点钱就像瓦砾在水面上打了几个水漂。不过,有了国外的7年历练,有了家的支撑,我并不丧气,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租种田归自己所有了,我虽然拼命耕作,但还是要加点杂粮野菜才勉强可以填饱肚子。在那种环境下,想摘掉贫困帽子必须动脑筋找门路。双岭周围除了山还是山,但尽是些没有林木的荒山。我常常想起‘靠山吃山’这句老话,于是萌生了利用山地植树造林的想法,决心走植树造林这条既保险又长效的致富之路。我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于是跑县城请教林业干部,逛林场实地考察,寻找适合高山生长的苗木。从1961年开始,我每年都要栽上数以千计的针杉和柳杉,30年来从不间断。柳杉长势快,20年左右便可成材,是建筑房子和制造家具的好材料,针杉就更加珍贵。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当时木材市场尚未开放,毗邻双岭的瑞安县就有不少人偷偷到双岭买树,我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全家花销几乎全在这个上面。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一点都不错。70年代,我还被评为浙江省和丽水地区先进林业工作者。” 现在,吴益明有5个儿子、2个女儿,一家四代,有43口人,除小儿子住老屋外,前面4个都盖起了新房。老屋中堂保存着两张吴益明参加省、地先进林业工作者会议的合影和一张“全家福”。吴益明从孤身漂泊海外到子孙满堂、从普通的农民归侨到林业战线上的模范、从贫穷走向富裕的经历令人感动,其开拓进取的思想理念和踏实苦干的行为方式更值得学习和发扬。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