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木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唯一号: 112830020230000883
人物姓名: 陈进木
人物异名: 字:聚丰
文件路径: 1128/01/object/PDF/1128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383.pdf
性别: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81
卒年: 1940
亲属: 陈长文;陈丽达;陈丽娅

传略

陈进木(1881—1940),字聚丰,油竹上村人。从小聪明、勤劳、乖巧,常帮助父亲管理水碓。稍长,从事石雕行业,尤擅雕刻梅花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娶年仅16岁的秋杏为妻。其时,油竹雅岙一带村民相继出国,陈聚丰志存高远,心为之所动,于婚后3个月左右,偕乡人闯荡海外,辗转到了巴西。初始,销售随身携带的青田石制品,后转而挈卖东西方饰品。他不辞劳苦,节衣缩食,勤学葡语,广结人缘,历经十年拼搏,收入不菲,遂精心谋划发展大计。1918年,陈聚丰独具慧眼,在里约热内卢选址兴建5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开设“聚丰餐馆”,店面五间,四周空旷,交通便捷。门口设有一排长廊,撤掉店门,内外一体,大大扩充营业空间。长廊一端设有一排木栅栏,供顾客拴马,尽得地利之宜,彰显他的睿智与才干。 1919年,陈聚丰与巴西女子、餐馆服务员玛利亚(Maria)相处日久,两情相悦,喜结良缘。陈聚丰如虎添翼,生意稳步发展。次年生下第一个女儿名叫长文,1921年又添一女名丽达,1923年小女希达丽娅出生,三女绕膝,其乐融融。 1925年,经营7年的“聚丰餐馆”虽前景看好,然海外闯荡18年的陈聚丰始终没有忘记父母的嘱托、亲人的呼唤,思乡之情难以压抑,遂断然卖掉餐馆,携妻女回归故里,唯小女年幼,交由其舅父抚养。 据陈聚丰后裔回忆,他回国时带回的实物是:一沓照片,一个巴西产的双唇陶罐,一把老虎钳,一柄厚实的砍刀,一把长一尺有余的锄头,数斤马铃薯的种子和一只大木箱。该箱包着铁皮,蒙着帆布,扣着三把大铜锁,在“土改”抄家时,用锄头、斧头也难以撬开。这些物件足以窥出他回归的本意。 1926年,他在油竹上村兴建三层西式洋房3间,所用的桶装水泥(当时称“水门汀”)全部由日本进口耗资6000多银圆,仅阳台一项就花去3000多银圆。次年,他与另两人合伙到温州瑞安,从当地富户手里买下100亩田地、5间房屋。 鉴于陈聚丰在当地的名望,青田当局多次动员他出任竹山乡(包括油竹、山口一带)乡长。他淡泊政治,不愿为腐败无能的政府效劳、欺压乡邻,出于无奈,购了一些石刻,在温州又买了一批雨伞,携妻子离开故乡,前往上海开设石雕商店,兼营温州雨伞。1929年,妻子玛丽亚因奔波劳累,在上海病故。他痛失爱妻,心灰意冷,出洋漂泊至印度、南洋一些国家,因语言不通,步履维艰,1930年重返故里。次年再次下南洋,同样找不到商机,此时他已过耳顺之年,身心疲惫,1932年决定“逐本舍末”,重回故里。 在尔后的8年间,年过半百的陈聚丰却做出惊人之举:用巴西带回的锄头,开垦了7石水田、1亩多的旱地。如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为了水田,他的手刨烂了,那把巴西锄头只剩下个秃头。他从不雇长工,农忙时请些临时工。农闲时还雕刻梅花瓶,并常和女婿一道到普陀、天台、上海一带销售,自食其力,过着与世无争的恬淡生活。 陈聚丰热心公益,急公好义。1933年,丽青温公路兴建,他积极购买建设公债,先后共4000余银圆。油竹的过溪木桥需要修缮,他捐献一条百米余长的从不生锈的进口铁链。他乐善好施,每逢年关都要给曾经为自己打过工、放过牛的乡亲送去礼物和压岁钱。有一年除夕,连下大雪,他冒着大雪到3里远的一户人家送压岁钱。他自奉节俭,一如当年在巴西时省吃俭用,平日叮嘱家人,就算是喂猪的番薯渣也要先喂陈渣,新的存着,以备荒年。“油灯一盏,薯丝一碗”这就是陈聚丰的生活。 1940年,陈聚丰溘然去世。俗语说,“富润屋,德润身”,他兼而有之。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