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华侨史》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9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D634.3
页数: 61
页码: 239-299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青田侨资在公益慈善事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青田县共接受华侨捐赠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其中包括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瓯江大桥、温溪大桥、夏康体育馆、华侨中学等公益慈善项目。这些捐赠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改善了城镇到农村的交通、通信、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旅游景点等,对当地百姓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华侨 侨界 青田县

内容

青田侨资推动了本县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青田华侨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共接受华侨捐赠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瓯江大桥、温溪大桥、夏康体育馆、华侨中学,加上各地设立的近30个中小学奖学(教)基金的捐赠,就达1500多万元。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从城镇到农村的交通、通信、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旅游景点等皆因华侨的捐赠而大大改善,百姓额手称庆。
  据统计,近五年来每年华侨捐赠家乡公益事业的资金达1000余万元。
  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华侨“自主自愿、量力而行”地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政策,对华侨回乡创办农业实体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并简化审批手续,并对作出贡献者给予各种形式的褒奖。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全县华侨共捐资人民币1200余万元,约占全县村庄整治总投入的1/3。在“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中,青田华侨又为家乡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一、赈灾救灾
  在祖国和家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以侨团为核心的海外侨胞立即行动,慷慨捐助。20世纪80年代大兴安岭发生火灾,旅意青田华侨胡锡珍立即捐助1万元人民币。1991年,中国南方18省爆发水灾,荷兰华侨总会等24个社团专门组成全荷华侨华人赈济中国水灾委员会,筹集75万荷兰盾赈济中国灾民。旅法华侨俱乐部于是年7月13日成立救灾募捐小组,捐款达40多万法郎;法属圭亚那(即今法国海外省)江浙沪华侨同乡会捐资137390法郎;各国青田侨胞均纷纷捐款。1994年夏,浙江受17号台风影响,损失惨重。荷兰华侨总会向浙江籍侨胞募得19350荷兰盾资助浙江灾民;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收转85人捐款3845万里拉和5万元人民币;意大利波伦尼亚华侨华人联谊会收转72人捐款1440万里拉,等等。还有不少青田籍侨胞均积极参与了上述有关捐款活动。
  1996年青田县发生水灾后,海外侨胞伸出援手,资助家乡人民重建家园。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现百年罕见的洪灾,欧洲各国的青田华侨华人频繁集会,日夜商讨对灾区捐款救灾事宜。成立不久的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于8月1日专门建立爱国赈灾委员会,在德国范围内举行大规模募捐活动,当晚就筹集到16万马克,并以最快速度将这批捐款交到大使馆再转交灾区。旅德青田同乡会(筹)于8月16日午夜12点召开特别紧急会议,为国内受灾地区捐款,第二天即募得5万马克。8月20日该同乡会举行成立大会时,再次把救灾列入大会的中心议题,号召同乡们继续捐款。在上述两个侨团中担任副会长的金岳祺先生还邀约其他侨胞走上街头,动员侨胞捐款,颇为感人。旅比浙江工商联谊会于8月16日召开向祖国灾区捐款紧急座谈会,获捐款20万比利时法郎。法国华侨华人会赈灾捐款达150万法郎和30万人民币。旅法青田同乡会举行1998年赈灾座谈会,8个募捐小组的首日募捐便超过30万法郎。法国海外省圭亚那江浙沪华侨同乡会募得捐款18.4万元人民币,并委托浙江省侨办向黑龙江、湖南两省受灾群众各捐赠国家一级大米400吨。至8月31日,旅比、卢青田同乡会捐助110万比利时法郎,旅比华联会捐助25万比利时法郎,旅比浙江工商联谊会捐助20万比利时法郎,葡萄牙北部华侨华人协会捐助363.5万元葡币支援灾区。瑞典青田同乡会(筹)也积极发动赈
  灾活动,共捐集168003瑞典克朗和1000美元(共折合人民币17.9万元)转交灾区。1998年,西班牙希望工程爱心委员会为中国灾区捐赠价值1280万西币的货物和现金。在上述各项捐资活动中,青田籍华侨救灾捐款共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其数量在欧洲各国其他兄弟县侨团之上。
  二、医疗卫生事业
  青田华侨历来关心祖国和家乡人民的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早在民国18年(1929),油竹雅岙村旅美华侨金美斋就曾资助1000银圆,筹建青田县立医院。县长郑迈书赠“急公好义”匾额嘉奖。
  1987年,旅荷兰、德国、巴西等国侨胞集资30余万元助建青田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1993年,巴西侨胞陈孟英捐资14万元人民币(包括购买B超设备)援建的吴岸吴伯端门诊楼(建筑面积586平方米)竣工并以其丈夫吴伯端的名字命名。1994年10月10日,主要由华侨、侨眷集资建设的油竹中心医院门诊楼竣工开业,其中比利时的朱正敏和荷兰的林成章、罗玉柳各赞助了2万元,美国的朱竹孚助资17673元,意大利的陈洪俊奉献13880元。此外,金岳祺、朱瑞波、陈文忠、陈小柏、章迪彬、徐超民、徐木杰、陈惠民及朱连昆(朱少昆、朱爱娥)兄妹各捐助1万元。
  1994年,季苏梅姐弟六人遵照母亲郑君娥的意愿,捐赠10万元建造青田县中医院急诊楼(此楼以他们的母亲名字命名)。旅瑞典侨胞陈国华资助青田县中医院2万元。
  1995年1月,方山后金村华侨金东林等捐资30.5万元(其中金东林出资10万元)建造“博爱楼”(即门诊大楼,建筑面积745平方米),是年7月改名为方山医院。设B超、心电图、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由县人民医院派各科医师轮流坐诊。
  1996年,旅法侨胞集资42万元重建东源镇红光卫生院(原红光卫生院被洪水冲毁),取名为“法华卫生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门诊楼为4层砖混结构,1997年1月竣工。捐资1万法郎以上的侨胞有:严志照,2万法郎;邱利华、麻长生,各1.34万法郎;赖友星、邱等书、徐乐平、徐志松、孙协发、留冠言、林品红、周丁王、单志雄、陈炳松、陈少奇、王冠彬、楼大明、胡宗飞、徐木杰,各1万法郎。
  2003年,“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海外侨胞义不容辞,纷纷献出爱心。5月2日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罗马华侨华人联合会仅用了4天时间,就把100台手持式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价值5000欧元)从罗马运到青田,捐赠给青田县人民医院;以青田人为主体的法国华商会,捐资15万元支持祖国人民抗击“非典”。5月12日起,旅比、卢青田同乡会举办“抗非典,献爱心”活动,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就募集到38000多欧元(折合人民币365528元),21日,由比利时青田同乡会会长朱正敏交给中国驻比大使馆。5月27日罗马尼亚青田同乡会向青田红十字会捐款人民币12万元用以抗击“非典”;荷兰青田同,乡会筹集到人民币30余万元交浙江省非典防治办公室,用于购买医疗器械和慰问医务人员;以青田人傅旭敏为主席的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为抗击“非典”捐款约人民币20万元;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捐款人民币26万余元。浙江同心房产公司的12位主要股东都是青田籍旅欧华侨,为抗击“非典,”向青田捐赠人民币200多万元和红外线测温仪150台,向缙云、云和县各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向庆元县捐赠人民币7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奥华侨洪维云伉俪向江西捐赠1万美元抗击“非典”。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旅奥侨胞立即慷概解囊,奉献爱心。旅柬侨胞施海平立即向中国驻金边大使馆递交赈灾捐款4500美元,嗣后在义乌市捐款人民币8000元,向义乌红十字会捐送人民币5000元。旅罗华侨郭相松捐助人民币3000元。青田侨胞比较集中的法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葡萄牙和东欧各国都纷纷捐款,特别是西班牙侨胞徐松华、杜林飞、王凌宙、陈迪光、徐岳雄、叶玉兰等带头并发动广大侨胞积极为灾区献爱心,捐款总数破天荒地达到人民币3000万元。巴西华人协会会长吴耀宙发动侨胞捐资人民币1200万元。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青田海外侨胞“危难之处见真情”的赤子之心。
  三、公益慈善事业
  民国30年(1941)山口石雕外销中断,乡民经济窘困,粮食奇缺。山口旅美华侨及旅沪同乡,应乡绅电请,集资1.05万元,购买番薯干、大麦、大米,急施救济。
  著名华侨胡锡珍于20世纪90年代捐资人民币1万元修缮万里长城。1992年,旅比侨胞陈秋兰将为其母办丧事节省下来的15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县残疾人联合会,设立以其母名字命名的“叶德杏助残基金会”。
  1999年11月,青田县慈善总会成立后,海外青田籍侨胞普献爱心,积极捐赠以充实慈善基金。巴西华侨吴耀宙在县慈善总会成立大会上首捐人民币2万元,继而奥地利青田同乡会捐款12.5万先令。2000年,荷兰青田同乡会捐赠5.5万荷兰盾;意大利青田同乡会捐赠500万里拉(折合人民币2.1125万元)。2001年,法国青田同乡会为残疾人捐赠19.5万法郎。2003年,旅意侨胞夏式清向县慈善总会捐资人民币7万元。2001年,旅瑞典华侨叶克清向青田慈善总会和残疾人联合会各捐赠人民币2万元。2002年,旅意华侨吴苏权向县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2万元。2003年,旅法华侨郭胜华向安徽灾区捐赠25吨大米,向江西灾区赠送50吨大米。2005年,郭胜华给浙江省慈善委员会捐款人民币2000万元,设立“胜华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2005年度“中华慈善奖”。奥地利侨胞王丽民捐资10万元在阜山前王村设立敬老基金。2003年,旅西侨胞陈迪光主持的华光房产开发公司向滩坑移民捐款10万元人民币;侨胞伍克强与舒展望各捐赠1万元;杨焕恩、潘建萍夫妇捐款5万元人民币。截至2006年,华侨向慈善总会共捐款300余万元(包括物资)。2006年11月21日旅柬埔寨青田同乡会在青田飞鹤山庄举行成立大,会时,决定捐资人民币300万元,成立“家乡助学基金会”,以此帮助家境贫困的子弟解决就学难题。旅法侨胞项龄燕心系故乡孤寡老人,在事业成功之后,于2008年欣然将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福利院,让入住的老人过上幸福的日子。为褒旌项龄燕的功德,该福利院便以她的名字命名为“项龄燕福利院”。另外,青田华侨还捐赠滩坑移民计人民币300余万元。
  除此之外,大批青田侨胞还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资助,给乡亲带来福祉。
  四、教育、文化、体育事业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要强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培养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青田华侨闯荡海外谋生创业,无论其文化水平高低,对此都有深刻的感悟,因而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尤为关注,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亦倾注心力做到竭诚无私奉献。1957年,青田海外侨胞及国内的归侨侨眷就筹资创办了青田华侨中学。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的事业今非昔比,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青田籍华侨捐资助学的热情更趋高涨。他们踊跃为桑梓捐资建校,建立奖励、助学基金,奖掖鼓励先进,扶植贫困学子,业已蔚然成风。
  民国17年(1928),阜山陈瑛(留学奥地利)、陈梓芳(留学日本)目睹青田小学教员之现状,“本着造就师范人才之宗旨怀普及教育之宏图”创办私立阜山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陈瑛捐1万银圆作建校经费,其他人士也踊跃捐助。,1930年校舍落成,公推陈瑛为校长。1933年因学生增加急需扩建校舍,旅巴西华侨周继文(原籍阜山周宅)汇款5万美元作为建校经费。学校用这笔钱扩建教室,添置可供两组学生同时做实验的理化仪器和部分动植物标本、《万有文库》等一批图书,又将余款在永嘉上河乡置田100亩,使校田增至238亩。1935年,教育部指令“私人不得办师范学校”阜师遂改名为青田县私立阜山初级中学。日常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清真禅寺的香火钱,每年近万元。抗日战争时期,周继文又多次汇款资助阜山中学约2万美元,用于校舍和实验室建设。
  1987年阜山中学重建时,旅欧美及港澳台校友鼎力赞助,筹集资金100余万元。1990年夏,首幢1207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使用。第二幢1287平方米的高中综合楼上马时,旅欧侨胞又筹集6万美元,保证了大楼的建设。
  旅日华侨林三渔一生克勤克俭,情系祖国,富而不吝,几乎将毕生所积捐献给祖国的教育和公益事业。自1961年首次返乡以来,先后资助上海、温州、丽水及青田等地城乡的大、中、小学达10余所。1982年,由他出资25万元的杭州华侨大楼(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开始兴建;1985年,捐资16.6万元为青田中学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三渔礼堂,以后又多次为该校捐赠教学设施、设立奖学金;1986年,捐资74万元建设上海师大实验学校教学楼,等等。至1987年,他总共捐资200多万元,其中的1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
  1984年,林三渔被青田县人民政府聘为青田中学首任名誉校长,他的事迹被家乡人民广为传颂,被誉为“青田的陈嘉庚”、“青田华侨的旗帜”(详见附录二)。
  新中国成立时,滞留在海外的青田籍华侨仅3000余人,那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经济实力来讲,都处在极端困难时期。但他们热爱祖国、情系桑梓,企盼教育兴县、教育强国。1957年,由归侨、侨眷及社会名流陈则敬、郑伯宗、陈芗圃、王绍林、郭松柳等人发起筹办青田华侨中学,动员海内外青田人筹资。据县档案局的资料记载,首批捐资的华侨有:旅德郑冠荣捐资港币1000元,旅日林泽渔捐资人民币696.95元,旅比杨国忠捐资人民币653.81元,旅荷程雅标捐资人民币642.8元,旅意王薛芳捐资人民币123.61元。侨眷捐资的有:叶岳荣276.91元,潘仲衡200元,郑伯宗、郑国虎、傅文波、陈孟林、杨进业、林凤飞各100元。捐资人民币100元以下的侨眷多人,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名。其中捐资1元的侨眷竟有16人之多。反映了当年民间囊中羞涩、财力维艰,而集腋成裘、捐资兴学的赤子之心殷殷可鉴。
  1957年6月29日青田县人民委员会以青文字(第2001号)文件批复侨中筹委会,同意创办青田华侨中学,开创了浙江省侨资办完全中学之先河。侨中成立后,组成校董事会,首任董事长为法国归侨陈则敬,侨眷郑伯宗担任校长。
  创办之初,因陋就简。高中借读于青田中学,初中则与当时的青中分部一起在水南栖霞寺石门中学旧址授课。1958年,侨中大发展,招收初中4个班(内含1个华侨卫生班)、高中1个班,规模扩大。教师、学生、行政级别与青中等同。是年底,瓯江水电站建设全面启动。按县统一规划,侨中整体迁至油竹下村。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遗余力边学习边建校。在侨胞、侨眷的鼎力支持下,侨中的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首届高中毕业生30余人中,有20多人被各类高校录取,教学质量堪与青中相媲美。学校已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1962年,侨中经费筹措困难,学校体制遂改为公办民助。“文化大革命”期间,侨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破坏。学校停课闹革命,董事会活动终止,学校也数次易名更址,元气大伤。1970年,高、初中恢复招生。借用山口原青田初师旧址上课,并被列入区中学建制,其后渐渐沦为三类乡级中学,从此陷入低谷。
  1991年5月13日为了顺乎侨心民意,县政府发文恢复“青田华侨中学”校名。学校二届董事会应运而生,县侨联主席陈敏奎任董事长,继任者为县侨办主任徐元青。董事会殚精竭虑,为重振侨中昔日雄风而奔走呼号。二届董事会先后筹办1992年35周年校庆与1997年40周年校庆活动,联合海内外校友与广大侨胞共谋学校发展大计。两次校庆共接受捐资近100万元。学校用这些捐资款建造了园丁楼,修缮了大礼堂及师生食堂,并设立奖教、奖学金,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1992年,青田县人民政府发青政字〔1992〕第195号文件,聘任知名侨领郭胜华先生为华侨中学名誉校长。1996年,旅美和旅西侨胞邱伯庄兄弟以20万元人民币设立邱氏兄弟奖学、奖教基金。
  2003年,青田县政府决定侨中整体搬迁至油竹新区小口村。新校区按国家一类初中标准设计建设,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2005年8月交付使用,校园环境幽雅,但学校硬软件设施尚待完善。
  2004年10月,第三届董事会成立,原县侨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陈耀东担任董事长,协同学校领导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宏图大略,发动社会各界和校友为完善侨中办学条件继续贡献力量,争创一流。
  是年,县教育局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加强了师资力量。全体师生以学校整体搬迁为契机,通过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迅速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第一学年全县期末统一测试,全校202名学生进入全县前1000名。学校呈现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社会普遍认同、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气象。
  是年底,82届高中同学会捐资在校园内建设主题公园;2006年,88届高中同学会捐资在校内建亭一座,使校园环境锦上添花。
  2006年11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浙侨〔2006〕77号文,批准温州华侨中学,等10所学校为第一批“浙江省华文教育基地”青田华侨中学榜上有名。2007年、2008年连续举办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2007年10,月,华侨中学举办建校50周年盛大庆典活动,中央、省、市、县有关领导及海内外校友1000余人欢聚一堂,盛况空前。校友及社会捐赠500余万元人民币,支持学校建设。
  半个世纪以来,侨中为祖国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约9000名,其中40%左右移民海外,开拓经营,事业有成,不少人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实业家和侨团骨干;投身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广大校友,也在各行各业中施展才华,各显身手,贡献良多。青田侨中被社会誉为青田华侨的摇篮。旅奥华侨郑同舟、朱小珍夫妇对母校青田中学情有独钟,他俩先后14次为青中捐资共150多万元,置办了教学设备,设立园丁奖、解困助学基金、捐建校标,对青中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的贡献。1990年,郑同舟先生被青田县人民政府聘任为青田中学第二任名誉校长。旅意华侨孙明权、陈玉华伉俪于1985年为创办中山中学率先捐资5万元人民币。夫妻俩分别被中山中学聘任为董事长和名誉校长。1988年在青田县设立孙明权、陈玉华夫妇育才奖学金,最初本金6万美元,至2006年8月本金陆续增至20万美元,存本取息,以每年利息奖励全县高考成绩前20名的学生。第一名500美金,第二名400美金,第三名300美金,第四名到第十名各200美金,第十一名到第二十名各150美金。至2009年,全县已有22批共440多名学生获奖,累计发放奖学金10余万美元。孙明权、陈玉华先后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120多万元人民币。
  杨璧如1972年旅居法国,20世纪90年代回国投资,颇有建树。1987年在瑞安丽岙修路、造桥、建亭之后,1998年,她又慷慨捐巨资100多万元人民币,分别在她的娘家北山妙后村和夫家前仓魁市村各建一所小学,改善这两村的办学条件。她还济助安徽省安庆市100名困难女童5年小学学费,并提供她们每人4套校服、1个书包和其他学习用品,其反哺情深,永昭史册。
  1985年,在县政府、县政协对台办的支持下,叶茂长、高乃皋、孙多吉、齐国佐等人发起创办青田县中山中学,1987年增设高中部,中山中学从创办到发展,其资金基本来自海外华侨与旅台乡亲的捐赠。
  20世纪90年代,全县实行撤区、并乡、扩镇前的乡一级学校的面貌已大为改观,远非五六十年代的县、区级学校可比。过去的区中学,一般的规模只有6个班级,而90年代乡一级的学校,少说也有10个班级的规模,高楼林立,气派恢弘,有的甚至远远超过50年代的青田县中学。为了建设方山乡中小学的教学楼并添置教学设施,该乡华侨、侨眷的捐资就达120万元。
  1992年,旅西青田同乡会集资15万元,为芝溪学校建造了冠名为“西华楼”的综合教学大楼。
  旅西班牙华侨林京煌于1994年为希望工程捐款2000美元,帮助50个失学孩子。是年,她在马德里成立了西班牙希望工程爱心委员会,动员旅西华侨华人对祖国希望工程支持和赞助,使中国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至1999年5月,该委员会已向国内贫困地区捐助了9个希望书库,价值32530美元,并捐赠22900美元资助458名失学儿童继续学业。
  2005年,旅奥华侨洪维云在江西高安市捐赠100万元人民币,成立德亿学梯扶助会,并与300个贫困生长期结对,扶持至大学毕业。
  旅西归侨朱奕龙于宁夏组建了银帝集团。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他用爱心回报社会、扶贫帮困。10多年来,为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孩子,他捐助建成70余所“希望小学”;面对国家遭遇多种自然灾害,他勇于承担贫弱联困,关爱农民兄弟,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和新农村建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至2009年,他累计对多项公益事业捐款近亿元人民币,是宁夏捐款最多的企业家。
  除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外,青田华侨对文化、体育事业也关心备至,贡献良多。1981年,旅荷侨胞陈彬、旅西德华侨孙玉仙和旅挪威侨胞陈特浩等10余人捐资建造阜山王费潭玉带剧院。1989年10月,旅奥地利华侨鲁家贤、高文英夫妇捐资1万美元在青田县设立以其夫妇名字命名的科技进步奖。2002年,旅法青田同乡会捐赠8万法郎,为青田县老园丁活动中心建起了藏书2000余册的图书阅览室,体现尊师重教的美德。
  《青田侨报》的前身《青田侨乡报》从创刊发行开始,始终都得到海外侨胞的支持和赞助,如荷兰青田同乡会,2002年向报社捐赠2万元人民币并为32名会员订了当年的报纸。2004年,该会又捐赠网络服务器,支持青田侨办的“侨网”建设。
  1993年,旅比利时侨胞夏廷元偕夫人杨爱娥捐资100万元,在鹤城镇东门滩建造了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夏康体育馆”丰富了侨乡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该馆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44平方米。,采用框架结构和屋面钢网架结构,拥有观众席位1374个,比赛厅面积36.6米×22.8米,总投资370万元,1996年元月竣工,可举行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从此,青田重大的文化娱乐活动、露天不能开展的体育赛事,均可在馆内进行。
  旅奥华侨洪维云于2003—2007年在江西高安市连续五年每年捐赠50万元人民币举办当地龙舟赛。五、交通、电讯事业
  青田是个山区县,在20世纪90年代前,交通滞后已成为制约侨乡发展的一个瓶
  颈,从大山里走向海外的青田人,对此有切肤之痛,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要致富先修路的
  道理。他们对家乡的修桥筑路等交通建设事业支持的资金仅次于对教育的捐助,为改
  变青田县农村交通的落后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道路
  青田华侨捐资修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是建造机耕路和简易公路;90年代后,主要是从事路基的加固、路面的加宽及硬化。
  早在1972年,旅日侨胞林三渔便捐资人民币25万元,修建山口至汤垟的山汤公路,全长约20公里。
  阜山至县城的公路简称为阜青公路,是沿路约3万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它始建于1976年,经过20多年雨水的洗刷,路面状况极差。2000年,阜青公路开始路面加宽和铺设水泥路面的硬化工程,总投资1750万元,工程全长26.35公里,路基宽增至6.5米。沿途三乡镇华侨捐资650多万元。工程于2002年底竣工通车。
  该工程的捐资大户为:
  60万元:叶洪星(德)及其家属;
  50万元:孙义连(法);
  30万元:王赛才(意),郭久香(意),邱藏书(法);
  15万元:徐居平(西),陈渔光(西);
  10万元:蒋坚胜、叶春绿夫妇(德),金冠军、邵灿英夫妇(意),陈宝珠(德);
  7万元:徐彬青、孙伯钗夫妇(奥);
  6.2万元:季金然(比);
  6万元:郑叶章,王荷兰夫妇;
  5万元:朱齐贤,郑国梁、金红英夫妇,徐乙兵、林俐夫妇,郑进光,王秀丹,潘洁秋;
  3万元:徐碎青(德),朱特明。
  1999年,阜山乡的海外华侨共捐资37万元以铺设阜山乡清真寺至岗下村水泥路,其中旅奥华侨何国平捐助8万元。旅意华侨周进灵、郭久香夫妇捐助8万元。2003年,阜山乡周垟公路(周西坑至坑头垟村)扩建,数十位华侨和当地群众捐资36万元,其中旅法严志照捐款10万元。
  20世纪90年代,山口镇的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有的山村未通公路,为此,华侨纷纷捐资修路。旅居荷兰华侨麻冠星捐资23万元,修建小口至麻宅村4公里长的简易公路。其外甥女婿、荷兰华侨麻春彪赞助20万元将麻宅公路向上延伸至山顶的海区五凤垟。山口镇的驮寮背村地处高山,未通公路前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旅西华侨陈文忠牵头,发动侨胞捐资。他自己率先捐资10万元,旅西华侨陈汉忠、朱炳勋、旅美华侨陈俊芝各捐资10万元,加上其他华侨共捐资70万元,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用10个月建成了一条长5.87公里、宽4.8米的简易公路,为改善家乡交通条件、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阜山乡旅德华侨卓成武于1999年捐资40万元,为双尖后村通上机耕路。此前他曾于1993年捐资7万元建造天龙一桥(两孔,钢混结构,桥长16米、宽4.5米、高3米),使岭康村通上了车。2000年,卓成武又捐资建成天龙二桥。1999—2002年,卓成武为家乡建设共捐资60多万元。旅意华侨徐再显于1999年为夏西坑村建机耕路及老人亭共捐资人民币10万元。
  2000年,船寮镇大垟至大路铺设水泥路面,旅瑞典夏王生、夏生、夏普生三兄弟共捐款18万元,华侨罗祖光捐资10万元。该工程使沿线1万多人口受益。
  为改善家乡的交通条件,1995年,旅日侨胞周伯娟捐资30万元兴建方山乡龙根村和石门头村之间的机耕路;1999年,当地华侨、侨眷又自筹资金20万元完成方山乡周岙—上庄—山根村的水泥路铺设工程;方山乡裘山村旅巴西华侨季友松于2001年捐资10万元,为裘山村铺设水泥路面。
  我们掌握华侨捐资建路的数字尚不全面。据各乡镇上报统计:温溪镇沙埠、龙叶两村造路(硬化)9公里,华侨捐资29万元,其中旅荷华侨王泽清捐资14万元;仁庄镇各村造路(硬化)86181.2米,华侨捐资759万元;方山乡造路(硬化)32850米,华侨捐资779万元;章旦乡造路(硬化)26588米,华侨捐资142万元。
  (二)桥梁
  括苍山脉与洞宫山脉绵亘青田县境,沟壑纵横,交通不畅,出入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本县侨胞乐善好施,县境内新建的大小桥梁少不了侨胞的捐助。
  早在1965年,旅荷侨胞郑献仁汇款人民币8000元,独资建造金垟石拱桥。1992年3月,旅西侨胞陈玉英、陈银生、陈永华姐弟8人把办理母亲丧事节省下来的17万元人民币连同母亲生前的积蓄3.1万元人民币,分别捐建瓯江大桥13.1万元、西门江桥亭7万元。旅奥华侨邹继铭为太鹤大桥、温溪大桥各捐资5万元人民币。1999年,旅法华侨卓旭光为温溪瓯江大桥捐资10万元人民币。
  1995年10月,方山乡旅荷侨胞周伯平捐资14万元,在方山石前村建造望乡桥。
  1999年,仁庄镇建成冯垟大桥,总投资60多万元,华侨共捐资30多万元,其中法国青田同乡会会长严志照、陈民花夫妇捐资12万元人民币。
  20世纪90年代初,旅巴西华侨陈孟英捐资7万多元建造吴三大桥和雅林桥。
  阜山乡境内有大小桥梁31座,原先的桥大多是又矮又窄的石板桥,每逢洪水便无法通行。1967年,侨眷王洪立、陈王法发起向侨胞筹资,与当地村民一道建造了第一座新桥。此后,侨胞们纷纷乐此不疲。朱岙村和坑口村两座石板桥被洪水冲垮后,旅法侨胞金松林闻讯,马上汇款修复。周宅楼桥年久失修,80岁的旅意侨胞周仲芳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汇款将其修复一新。1994年建成的玉带桥也是众多侨胞捐资兴建的。
  1999年,汤垟乡汤垟村侨胞叶杨呈独资5.7万元建起一座村桥。
  山口镇的大田大桥共耗资35万元,其中华侨捐资13万元。2002年,旅居意大利的侨胞李国发、陈菊筠夫妇为了纪念他们的外婆,捐资10多万元在山口镇半山村造了一座“外婆桥”。
  2001年,总投资455万元的仁宫乡慈溪大桥开工建设,地方集资196万元中大部分由海外侨胞捐赠,旅瑞典的夏王生捐了12万元;仁宫村旅法的夏永艺,旅瑞典的柳伯品,以及旅意的夏佩义、刘特娥夫妇各承捐了10万元;旅法夏星唐、旅意邱高藏各捐了5万元。
  老华侨郭保明生前一直想在尹山头至洲头间造一座桥,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去世后,其子女旅荷侨胞郭华娟、郭华宗姐弟为了却父亲的遗愿,捐资10万元在该处造了万福桥。
  20世纪90年代前,青田无跨江大桥。90年代后期,随着西门瓯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先后又建成了腊口大桥、太鹤大桥、温溪大桥、塔山大桥,正在建造跨江大桥的地方尚有石帆、海口、高市等。正在兴建瓯江支流的大桥比比皆是。海外华侨对青田县已建和在建的桥梁均倾心竭力,捐款相助。单西门瓯江大桥工程一项,他们就捐赠了300多万元。
  1.西门瓯江大桥简介
  西门瓯江大桥位于鹤城镇西门外,北连锦屏山麓,南接水南村头。大桥全长383.75米。设计荷载:汽—20吨,挂—100吨。通航要求为六级航道。可通航100吨船舶。下部结构为钢筋砼钻孔灌注桩基础;上部结构为1×20米预应力砼空心板梁十4×30米预应力砼T梁十60.5米十90米十60.5米预应力砼连续箱梁十1×30米预应力砼T梁。全桥有10个桥墩,其中2个重力式桥台,2个墙式墩,3个双柱式墩,3个柱式墩,桥面中心标高25.85米,是浙江省同类桥梁中主跨最长的桥梁。南北接线共2872米,其中南岸接线按三级山岭重丘公路标准设置,瑞安方向为182米,路面宽12米,景宁方向为212米。北岸接线按加宽二级山岭重丘公路标准设计,总长为2478米,路面宽12米和9米。
  大桥概算总投资为1996万元,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设计,工程实行公开招(议)标。主桥与南岸接线工程由浙江省水电建筑第二工程处承建。北岸接线工程由青田县路桥工程公司承建。大桥工程于1992年9月16日开工,1995年10月30日竣工。建设工期37个月,实际总投资3365万元。1995年11月15日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对该工程组织竣工验收,大桥主桥工程被评为优良,引桥接线被评为合格,综合评为合格工程。西门瓯江大桥经国家交通部批准兴建,是丽水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它的建成,实现了全县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结束了青田有大江而无大桥的历史,同时也开辟了第二战备通道,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2.太鹤大桥简介
  太鹤大桥地处鹤城中心地段新大街南口,横跨瓯江与水南新区330国道贯通。由原丽水地区计委批准兴建,杭州市城建设计院设计。经招投标初由杭州市政工程公司中标承建,后因多种原因改由中国水利水电部十二工程局承包续建竣工。大桥接线工程则由青田路桥工程公司施工。
  全桥长628.6米,主桥采用三跨不等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计算跨径为90米十120米十90米。引桥采用11—25米共六种跨度的现浇箱梁。
  大桥工程于1996年1月28日开工,1999年6月29日竣工,历时3年零6个月。总投资4095.5万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2000年
  12月28日由丽水市计委组织竣工验收。
  太鹤大桥设计新颖,三跨钢管呈橘红色,两侧栏杆为乳黄色,并有亮丽工程配套。夜晚光彩绚丽,为鹤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田县委、县政府充分发动干部群众和海内外侨胞侨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取自筹资金建设的一项巨大工程,充分体现了青田人民和广大侨胞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的热忱。
  3.温溪大桥简介
  温溪大桥北接49省道塘里岙(丽温高速附近),南连330国道,全长1018米,按山岭重丘二级石路标准设计。概算总投资3800万元,其中华侨投资380万元。工程于2002年12月23日开工,2005年竣工通车。
  (三)电讯
  方山是重点侨乡之一,1991年共有华侨5000多人,占总人口的50%,分布在5大洲28个国家,他们与国内亲属的联系甚为不便。
  1994年,方山乡三胞眷属联谊会向华侨、侨眷筹资54万多元,架设从县城至方山程控电话线路,首批安装100门国际直达电话。2000年,全乡有程控电话1500门,每百人拥有电话14部。同时还建成方山卫星地面接收站。与此同时,阜山乡侨联也集资开通程控电话。从此程控电话逐步走向千家万户,国内外的联系快捷、方便,信息沟通尽如人意。
  (四)青田华侨饭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侨务政策的落实,县人出国渠道畅通,每年批准出国的人数骤增,出入境人员频繁。为方便华侨和华人的旅游、探亲、会友、商务,许多华侨倡议并出资在鹤城镇择址兴建华侨饭店。1981年开始筹资建设,一座占地面积1174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客房71间、床位135个以及中央空调、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同时配置宴会厅、会议室、多功能歌舞厅、卡拉OK包厢及停车场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宾馆——青田华侨饭店,1984年在瓯江之畔的龙津路口落成启用,总投资约50万元。
  
  (五)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
  青田是全国著名侨乡,为了弘扬青田华侨文化,梳理与展出三百年来华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史实,借以纪念先驱,激励后人,以史为鉴,开拓创新。全县华侨华人、归侨侨眷集资260余万元,于1993年在县城新大街建成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该馆占地294平方米,建筑面积2287平方米,主体7层,加顶部钟楼,计高45米,设国外馆、国内馆、群英馆及有关办公室、大小会议室,并配有电梯等附属设施。
  展品由文字、图表、照片、实物四部分组成。1995年10月,被丽水地区行署确定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8年底,因兴建青田县文化会展中心被拆除。
  (六)其他亭台楼阁
  油竹雅岙村1997年竣工的颐乐楼,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主楼4层,配套设施有凉亭、花坛、水池、活动室、厨房、餐厅、来宾接待室。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砖混结构。集老人学习、健身、娱乐功能于一体。总投资逾人民币40万元,主要款项由旅德侨胞金岳祺等人捐助。金岳祺旅德的子女还为该楼添置电话、电视、传真、冰箱等电器设备。
  油竹林艺兰动员旅居西、德、意的子女为上村的综合大楼建设助资3万元。
  1995年,青田县公安局为改善出入境管理科办公条件,兴建2层外事办公楼,海外侨胞纷纷慷慨解囊。资助人民币2万元的有旅法郭胜华、旅荷孙焕然、旅意吴苏权、旅德叶洪星;资助人民币1万元的有旅瑞典王柳英、柳伯品,旅巴西陈孟英,旅德徐爱荣、徐碎青,旅西徐洁秋、项全福李冬梅伉俪,旅德金冠华、吴美钗,旅奥杨焕恩、胡焕荣,旅法郭胜平及侨眷徐俊南、傅竹标、林璧仁等,捐资总额达30万元左右。
  1997年,方山乡华侨集资88万元,在乡政府所在地石前兴建集陈列、接待、办公为一体的爱乡楼,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是年11月底破土动工,1999年3月竣工。周岙村的福寿楼、倪岸村的老人活动中心,其建设资金也主要来自这两村的侨胞。
  1999年,旅德夏康民、单碎月伉俪为表达尊师敬老的爱心,捐资10万元,为县离退休教工活动中心添砖加瓦。为彰显他们的义举,遵循夏先生的意愿,该中心的一楼定名为侨心厅。
  2001年,邱志祥、邱伯庄叔侄出资16万元,为山口镇驮斜背村建造凉亭和桥梁。
  旅西华侨周耀青,为其故里仁庄镇应庄垟村捐资10万元,兴建村办公楼。
  鹤城镇里陈山村旅美华人郑伯连,将节省下来的退休金1.85万美元,为其村庄建了老人亭并装上了自来水。船寮镇上合村旅西华侨夏志杰夫妇,从2000年起先后两次捐资约16万元,为其外婆家乡洪岙村建造老人协会海外楼,建筑面积逾300平方米。
  鹤城镇官埠头老人协会和山口镇老人活动中心颐乐楼的兴建,牵动着许许多多侨胞的心,柳伯品、王柳英、郭玉桓、林伯美、倪兰芬、陈毓廷、高如尧等纷纷解囊,捐款数字已无案可查,但总额不下数十万元。
  青田城乡著名景点石门洞、太鹤公园、千丝岩、小石门、九门寨及马鞍山、鲤鱼山公园等,亭台星罗棋布,大多由侨胞个人或集体捐资建造,为旌表其功德,均立有碑石铭记。
  (七)宗教庙宇
  青田民间沿袭旧俗,宗教信仰颇为盛行,宫、观、庙、寺、教堂遍布城乡,宗教色彩浓郁。跨出国门的华侨,往往传承信仰的衣钵,把它作为精神的寄托,这些善男信女不仅热心公益事业,而且对自己信仰的宗教事业慷慨解囊。
  县城北面的太鹤山因古有白鹤栖息而得名。相传唐代叶法善在此炼丹试剑,将山顶一巨石劈分为四,所以又俗称“试剑石”或“四架坛”,为道教圣地第30洞天。1981年辟为公园后,兴建鹤池,凉亭错落,浓荫蔽日,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失为鹤城镇一处宗教信仰、休闲、活动健身的佳境。许多侨胞为太鹤公园的建设乐助资金。
  处在太鹤公园中心地带万绿丛中的环翠寺,三进各五间,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历经沧桑,面目全非。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侨胞、侨眷及其他信徒奉献资金,扩建修葺,1984年在前殿塑四方三圣,恢复佛事活动。1991年初动工兴建高12米、建筑面积170.5平方米、气派恢弘的大雄宝殿。殿堂中的释迦牟尼佛像由余姚市陆埠特种工艺雕刻厂用樟木雕成,佛身高2.5米,贴真金;第三进大悲殿和藏经楼为三层仿古建筑,高14米,建筑面积388.5平方米。殿宇高耸,晨钟暮鼓,庄严肃穆。
  在鹤城镇的东狱宫、华光庙、崑山寺、木兰庙等鳞次栉比,已成道、佛两教的建筑群落,旧城改造迁建的天主教堂,矗立在城西赵山头,气宇轩昂,这些都是最近20年来的建筑,总投资不下数千万元。
  阜山的清真禅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历史悠久。寺区由山门、钟鼓楼、放生池、白衣丞相殿、大雄宝殿、夫人殿、观音阁、后花园组成。白衣丞相殿是为纪念辅佐过唐朝四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的李泌而建。主殿三间,青瓦重檐,屋脊设有瑞兽,檐牙高起。塑像四周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内有三对“千斤巨烛”可昼夜连续点燃一年,逐年加重,直到1000公斤为止,堪称青田一绝。观音殿主殿三间,结构与白衣丞相殿相似,内塑观音、十八罗汉像。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清真禅寺”匾额。该寺具有宗教和旅游景点的双重功能,每年慕名来这座浙南名刹朝拜的香客和游客,除来自东瓯诸县市外,更多的是青田县侨胞和侨眷。近几年来香火金年均收入约300万元(其中来自侨胞的捐助年均约200万元人民币),管事者每年从中提取约50%的资金,用于地方公益慈善事业。
  全县侨胞捐建(助)的馆舍、亭台楼阁、宗教庙宇数以百计,捐资的华侨华人人数众多,难以一一记述。(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1965年,旅日华侨王仕福回乡探亲期间为故乡冯垟村捐资人民币15000元,建造小型水电站1座,购置小碾米机1台,造福当地群众。1978年,旅意侨胞王薛芳资助5000元,创办仁庄阮垟林场,为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作出无私奉献。
  旅德华侨陈宝珠通过捐助或投资积极参与章旦乡横坑村的自来水工程、地面卫星接收站、开发山林水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该村开辟出1500亩水果基地,2000年已开始投产。
  1990年,白岩村建造自来水厂,旅丹麦华侨吴松丹奉献1万丹麦克朗。1998年,白岩村第三期防洪堤开工,他又为此捐款3万元人民币,此后还耗资4万余元人民币在该防洪堤上独资兴建两处钢筋水泥琉璃瓦凉亭,取名思乡亭和夕照亭。
  1994年5月18日,由华侨、侨眷集资建造的港头自来水工程举行落成典礼。
  1996年,方山乡华侨集资780万元,完成近30个基础工程建设,乡村道路、饮用水条件从此得到极大的改善。方山乡周村华侨热心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至1999年在建造小学、大会堂、福寿楼、安装自来水、修建道路、桥梁等项目的146.3万元总投资中,华侨捐资就占了2/3。其中朱志忠五兄弟的捐资就近30万元,朱苏荣姐弟捐资超过10万元。
  小石门景区在温溪镇沙埠村境内。该村旅外侨胞先后集资150万元,作为开发、维护景区资金。其中旅荷侨胞郭胜光捐资20多万元,旅意侨胞郭钱恩为景区公路建设出资10万元。
  山口镇大安村1998年启动自来水工程,把山涧的优质水引下山来,其经费大部分由侨胞夏小华、夏伯良、夏品金、郭藏松、张琼资助。
  旅丹华侨林燕标于2000年捐资60万元,用于山口镇千丝岩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仁庄镇华侨在十几年间捐赠800多万元,投入20余个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雅林村于2003年进行路面拓宽、硬化及厕所改建工程所需的20多万元,全由雅林籍的华侨集资。冯垟村华侨共捐资100多万元,投入到水渠、防洪堤、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至2004年11月,鹤城镇共投入东堡山创建生态公园资金400多万元。其中旅法华侨傅慧芬和旅意华侨金爱华出资百余万元。海外侨胞对滩坑电站这一造福家乡的工程高度关注,对贫困移民关怀备至。2004年,他们共捐助滩坑水库特困移民安置扶贫资金320万元。旅荷吴焕民、吴洪刚四兄弟30年来为故里平风寨捐资建设公路、水电站、小学、粮食加工设施及捐赠村民发展林业的苗木费、培训费等所有经费,累计不下15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至1992年底,华侨、归侨和侨眷捐建鹤城镇公益项目20多个,计人民币100余万元。其中学校2所,机耕路4条,水泥路7处,老人亭4座,水渠1处,还有清理污水沟、修理埠头等。
  历年来,县城太鹤公园、龙津公园、儿童公园以及船寮鲤鱼山公园、石门洞景区、山口千丝岩景区收到侨胞资助美化景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数百万元。由于捐资建设慈善、公益事业的侨胞人数众多、项目无数。
  六、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11月10—12日,中国·青田华侨大会在鹤城镇隆重举行,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个青田侨团和华侨华人代表共500余人欢聚一堂,共谋家乡发展大计。华侨与新农村建设系列活动是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议期间启动了“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活动中,共有27个侨团牵手帮扶27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为华侨与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民家庭牵手结对帮扶搭建桥梁,建立华侨结对低收入农户信息库。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有128个海外侨团与90个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其中49个侨团在42个村落实了新农村建设项目67个,投入资金1386万元,1292名华侨与2345户贫困农户签订了帮扶协议。2009年9月1日来自喀麦隆青田同乡会和乌干达青田同乡会的近百名青田籍知名华侨到万山乡革命老,区村,走访慰问老党员、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举行帮扶结对仪式。
  2008年4月24—25日,中国侨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现场推进会在青田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侨联的领导及浙江省各地市侨联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青田县政府在会上汇报了大力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开展“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侨联表示,青田县发挥华侨优势建设新农村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近年来,一批在海外事业有成的青田华侨放弃自己在国外的事业,毅然回家乡当起了“华侨村官”。他们运用自己在海外闯荡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财富,为改变家乡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青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1世纪初,葡萄牙华侨徐定陆放下经营10年的餐饮生意,回到温溪镇港头村,当选为村民主任。他动情地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环保,我们应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现在,经济要发展,但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更要抓!”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直指村,庄的环境整治。他带头拆除自家的雨篷,带领村干部研究尽快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占地12亩的临江公园——大峙华宾公园花费500多万元,全部由华侨捐资。21世纪初,港头村成功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
  21世纪初,船寮镇朱店前村一幢集办公、文化功能于一身的新大楼拔地而起。这是村委主任、旅柬埔寨华侨洪树林自掏腰包100万元兴建的。洪树林说:“要想真正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改变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他除了出资修建新大楼外,还给村里修了水泥路。利用村里的山地资源,借鉴东南亚农业开发的经验,最终把村子打造成一个具有东南亚风情的“立体式”现代休闲农庄,是这位华侨村官的就职蓝图。
  消失40多年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仁庄镇冯垟村的龙凤灯再现舞台,离不开当地华侨村官吴贵权的不懈努力。冯垟龙凤灯历史悠久,有龙、凤、牡丹、金鸡和鲤鱼五种造型,表演时阵容庞大,鼓乐动听。几十年来,由于村民们终日忙于劳作或出国赚钱,龙凤灯逐渐被冷落,几乎无人问津,重振龙凤灯的风采一直是吴贵权的一个梦。在西班牙打拼了18年后,年过花甲的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被乡亲们选举为村民主任,他终于有了实现自己“龙凤灯梦”的机会了。他一个个地走访老人,拜80多岁的老艺人阮伯和、留永仙等为师,一点点地寻找有用的信息。经过老艺人的回忆,在县文化馆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濒临失传的龙凤灯终于又在冯垟舞了起来。华侨村官吴贵权为抢救民间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五节 华侨要素回流,泽被大江南北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给国内经济发展插上翅膀,而且也给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鼓励海外侨胞回乡投资。一部分在海外创业有成的华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进军国内市场,他们首先在家乡试水,尔后畅游大江南北,投资地域达20多个省、市、自治区。回国投资(包括融资)的青田华侨达上万人,但真正在国内掌控操作的不到1000人,这和他们的职业和处境有关。据了解,回国创业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内外兼顾,“分兵把守”,也有少数人全部撤到国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青田华侨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青田和丽水的房地产开发主要依靠侨资的融入。据了解,2001—2007年青田华侨房产开发公司就有11家。青田华侨在房地产领域投资、融资、购房中所耗资金达数十亿之多,对拉动其他行业、解决就业、实施旧城改造、改变城市面貌、增加财政收入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中,侨资企业就有64家,其中宾馆、酒店、酒吧、咖啡吧、茶座就有30余家,还有依靠侨资支持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服务业层出不穷。丽水的各种“名苑”和青田的滨江欧陆风情已成为青田华侨的当代名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外来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许多食品和生活用品的价格指数高于一些大、中城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青田华侨的经济实力以及他们回国投资的规模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部分回乡创业的青田侨胞在家乡无法充分伸展拳脚,而其他省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又在千方百计吸引外资以振兴自己的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因此,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青田华侨到这些省市调查考察的一波接一波,他们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政府和侨务部门的竭诚欢迎和高度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青田华侨回乡投资创业人员数以千计,投资地域从本市、县延伸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形成全国性的投资网络。投资项目涉及房产、矿山、建筑、水电、机械制造、科技开发、餐饮宾馆、商贸、金融、医疗、旅游景点等20多个行业,这是青田华侨史的一大亮点。
  回国创业人员经过国外几年、十几年的生活和工作的历练,他们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又吸纳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其创业理念、管理和经营模式、处世与行为风格很容易被当地人民接受,于是很快打开局面。青田华侨投资开发的项目中,杨璧如的宁波新民医院、詹晓荣的安徽杏花村景点、徐孟瑢的嘉兴新洲五星大酒店、柳少惠的湖州南浔奇星园林、朱光然的慈溪欧洲工业园、吴三群的长兴浙江特拉建材厂、陈建仁的北京鹤华安吉电子研究所等,都有相当的规模和不同的特色。“青田华侨”这个专有名词,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到中国大部分省市,被人们所熟悉,他们成了受人推崇的公众人物。
  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海外侨胞的事业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在改善当地民生、繁荣经济和加快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鉴于青田华侨的不凡业绩,各地党委、政府纷纷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有的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常委,有的在多个社会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他们成为社会中的明星族群。
  第六节 纾解人口压力,改善国计民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青田的山是穷山,青田的水是恶水,两者都不是青田人民所能依靠的。土地原本是人民,的衣食父母,但史载青田“重山复水,高深险阻,无平原广野林麓蔽泽之饶,民生其间,梯山为田窖薯为粮,终岁勤劳而不得一饱,何其苦也”看来土地也不能养活这一方子民。即使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人们还是出于
  本能,不断地繁衍子孙,人口仍在不断增长。据史料记载,首批青田人出国是在1700年前后,那时人口是8万左右,现在增至70万左右(包括海内外青田人),增幅近9倍。青田自公元711年建县以来,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尖锐,在青田历史上农民为了争夺资源发生械斗的事件时有发生。300年前,一批与命运抗争的青田人走出山门,北上满洲里,经西伯利亚到欧洲经商,由此开辟了移民海外之路,逐步解决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并形成了300多年的华侨史,演绎了青田县由贫穷到富裕的变迁史。
  一、清代以来青田区域人口的变化
  清康熙至宣统年间,是青田人移民海外的初发期,人数4000左右。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港头、油竹、山口、方山、仁庄、垟心、小令、吴岸、汤垟、孙山、双垟、阜山、章旦等乡(镇),人们称其为老侨乡。这一时期的移民占当地人口的1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侨乡因土地资源匮乏带来的压力。山口、方山、油竹三个乡是老侨乡中的重点侨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西门瓯江大桥
相关作品
太鹤大桥
相关作品
温溪大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