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青田华侨的历史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华侨史》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95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青田华侨的历史贡献
分类号: D634.3
页数: 75
页码: 230-304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青田华侨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医疗卫生、扶贫助残、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贡献,成就有目共睹。其中,青田华侨在支援民族解放和抗日救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旅俄华侨就建立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其中有许多青田同胞,孙言川担任联合会的干事兼秘书,负责编辑《旅俄华工大同报》,向广大旅俄侨胞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列主义,为苏联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华侨 侨界 青田县

内容

青田华侨的历史贡献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医疗卫生、扶贫助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成就有目共睹。青田华侨是推动青田近300年历史前进的有功之臣,在青田历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支援民族解放与抗日救亡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旅俄华侨就建立了旅俄华工联合会,成员中有许多青田同胞,祖籍原吴岸乡孙山村的孙言川担任联合会的干事兼秘书(无秘书长一职),负责编辑《旅俄华工大同报》,向广大旅俄侨胞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列主义,为苏联红军中的中国籍官兵提供精神食粮。该报以中文手书,石印出版了56期,在旅俄侨胞中颇有影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田海外侨胞时刻关心国内形势,积极支持北伐战争。例如留日学生朱光奎、留德学生郑璧(女)在留学期间投笔从戎,义无反顾地回国投入北伐革命军,郑璧毅然参加了敢死队。
  欧洲的广大青田华侨积极拥护北伐,大批青田人先后加入了国民党驻法支部(实际上是国民党驻欧总支部),由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加入、积极推动并加以改造,该支部后来成了统一战线的组织。这个海外总支部下属的四个支部中,就有一个青田支部(又称车站支部),其成员基本上是青田籍小商贩,负责人是陈齐、王振雄、吴祚侯等。
  张竹仙。1921年春,旅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建立共产党小组。1922年秋冬改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在法国比央古献旺脑(音译)铁工厂零件车间和巴黎12区里昂车站做工的青田华侨张竹仙、陈育黄、吴岩进以及在阿伯公学勤工俭学的吴祚侯等7人,于1923年底到1924年夏,由旅欧支部成员介绍参加共产党,并建立比央古和巴黎12区里昂车站两个中共青田小组,张竹仙和陈育黄分别担任组长。
  吴顺钦、吴顺夷兄弟。仁庄镇雅林村吴顺钦,字尚宽,清光绪甲午年(1894)生,约20世纪20年代出国,在法国务工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北方做党的地下工作。其弟吴顺夷,字尚进,生于光绪壬寅年(1902),20世纪20年代赴法,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国在北方做地下工作(摘自三溪吴氏族谱)。
  郑秾(1894—1933)出生于仁庄罗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召当华工,去法国挖战壕。1922年,跟胞兄郑桂南去苏联学习制作皮鞋,其间与留苏学生中共党员谢文锦往来密切,受其熏陶,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返乡,1926年再度赴苏经商,次年回国务农。1930年,郑秾在阜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当时正值革命低潮,他辗转于兰溪、龙游、汤溪、寿昌一带,以行医、武术为掩护,秘密发展红军组织,仅两年里就发展了数千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并任师长。在青田华侨中,他是职位最高的红军将领。他在兰溪西乡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并提出要及早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军会师。1933年7月的一次暴动前夕,因叛徒出卖,就义于龙游。198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详见附录二)。
  杨勉(1912—1992)又名杨毅先、杨孙典。从小跟随父亲杨银泽赴苏联,在莫斯科李大钊华侨俱乐部学习俄,文。1928年加入苏联共青团,从事在苏华侨中的革命活动。1934年回国参加革命,长期担任俄文翻译和商贸工作。曾任辽宁省商业厅厅长、外经贸部交际处处长、办公厅副主任顾问(享受副部级待遇)。他热心侨报侨团,晚年还和青田华侨保持联系。他的女儿杨之新现旅居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田华侨积极建立抗日团体,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募集抗日资金,甚至毅然返回祖国,投身国内火热的抗敌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章旦徐山人徐香进,20世纪20年代赴日本谋生。九一八事变后,在爱国热潮的感召下,毅然回国参加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华侨义勇队,任一队二组准尉副组长。徐香进返国抵沪,立即投入战斗。1932年2月28日,在抗击日军战斗中,殉身于上海南翔阵地。他生前给父母的信中,充分表达了为民族的独立尊严而战的决心和献身精神。“因日寇占我东北三省,又欲侵略天津、上海等处,我国四万万同胞岂勿立足无地矣!我们是一个国民分子,乃(岂)肯坐视待毙!男同国人等誓为倭奴战死沙场鬼,不愿坐守等做亡国奴。古云,为国亡家之道至急,国难临头,全国同胞共赴国难焉。男等不能孝双亲之处,请勿罪为荷。”
  垟心泥岙华侨叶公正也参加过华侨义勇队,1932年2月13日病故于南京军旅中。
  仁庄镇应庄垟村陈绍明曾任华侨义勇队队长,立过3次军功,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多华侨出于爱国的热情,纷纷返国投身抗日诸如山口村林德光,油竹雅岙村金直夫,油竹,叶山村白洪斋,方山奎岩庄村陈岩泽、陈兆英、陈守德、陈守仁、林亦敬等。即使是逗留于住在国,也参加海外抗敌斗争,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剧。
  陈栖霞(1901—1976)油竹上村人。17岁随父去安南(越南)、缅甸经销商品,1930年入云南昆明航空学校,193,2年又赴巴黎航空学校深造。返国后任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飞行教官、空军六大队队长。七七事变后任空军北正面军司令、第三路空军司令。抗战中,他参加台儿庄战役,击落日机一架。
  金映光(1913—1983)县城西门外人,1933年随上海一马戏团赴德国汉堡谋生,由进步华侨介绍,在德国参加反,帝大同盟,在华侨中散发革命读物,宣传革命思想,曾受到德国纳粹当局的搜查和监视。1934年去法国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会,参与印刷发行中共刊物与传单。1935年5月,他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法共中国支部)。1936年,奉命调到吴玉章主持的海外著名中文报纸《救国时报》工作,担任《救国时报》行政组长。1938年回国后,长期从事中共机关报行政工作(详见附录二)。
  1931年,在法国的温溪镇高冈华侨卓克仁、卓文廷父子等大批青田人会同留学生及爱国侨胞扛起爱国大旗,组织旅欧浙江华侨协进会,宣传爱国抗日,并募捐资金,产生很大影响。
  金直夫(1908—1995)油竹雅岙人。1934年赴法国做工,并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回国投入抗日长期从事工会工作。曾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并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是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
  白洪斋(1912—1998),又名何志宏,油竹叶山人。1929年赴法国做工。1933年参加巴黎黎华侨抗日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吴玉章的安排下,回国参加革命,长期在东北地区工作,曾任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
  林德光(1907—1990)原籍山口。1927年赴意大利谋生,1930年到法国巴黎做工,与青田、温州一批同乡参加革,命活动。在吴玉章、吴克里领导的《救国时报》工作,深入侨胞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3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同金映光等回国参加革命,长期从事新华社印刷工作,曾任东北局机关报印刷厂厂长,1978年任辽宁省出版局顾问。
  1936年12月10日,巴黎各侨团组织营救“七君子”专门委员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为青田人。青田侨胞与旅法浙江侨乡协会代表赴中国大使馆请愿,公开申明:南京政府不联合抗日力量,而剿杀抗日民众,无异于自杀。
  1938年1—7月,旅法青田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捐献了118016法郎,其中青田人集居的巴黎里昂车站区和哥鲁梅驿区在1938年前10个月共捐款41157法郎,占总数的35%,王鹏捐献了400法郎。陈则敬看到保卫上海四行仓库的抗日纪录片后,向中国驻法领事馆领取一本100页的救国捐献单据,几天内动员百人捐金千元,并将捐金及时交送中国驻法领事馆。他提出“亡国宁肯亡家”的口号,参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出版《祖国抗日情报》等刊物。他又与温州华侨童启迪等8人向温州华侨募捐,参加捐款达180人。这次捐献名单刊载于中文《祖国抗日情报》第627期,其中青田人陈则敬、单金普、叶秀甫名列前三位。陈则敬又以两个尚在襁褓中的混血孩子名义捐献。随着救亡运动的深入,他还投身于抵制日货运动中,明知禁售日货自己会蒙受损失,但民族大义高于一切,毅然烧毁大量日货以示民族之尊严。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欧洲,他携带妻儿回国,与家乡亲友共渡国难(详见附录二)。
  1939年7月,旅欧华侨开展两次“七七事变”两周年献金运动,181人共捐献1400元。里昂车站区青田华侨吴绍庭等54人共捐资607元。法国邮船霞飞将军号和杜美总统号海员华侨共捐献5040法郎。罗马青田华侨23人捐金1010里拉。这些捐献数目虽不大,但身为流动商贩的青田侨胞,在战争年代自身朝不保夕,挣扎于死亡线上,却还能以祖国大局为重的拳拳之心,一直被后人铭记。
  油竹华侨朱祥,1938年旅居捷克斯洛伐克,受中国留德学生抗战后援会之托,油印《抗战报》并及时散发给侨胞。他参与募捐筹款,抵制日货。仁庄镇阮垟村的王薛芳于1930年去欧洲,抗战时他积极在侨胞中奔走呼号,带头参加抗日捐献活动,数额巨大,中国政府曾为其颁发金质奖章一枚(详见附录二)。阜山乡金竹垟旅奥华侨严毅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负责经常性抗日募捐,每月将捐款如数解送到中国使馆。1938年秋,波兰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青田人王岩邻为经济委员。他不但动员广大华侨捐款,并且本人带头捐铁500斤。
  七七事变后,即成立荷兰华侨抗日救国会,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领事馆,总领事亦为会长,并在海牙等四大城市设立分会。各分会自行推选职员,组织理事会,分募捐、文书、交际、监察等组。每月开联席会议一次,在总会和四大城市分会轮流举行。海牙分会兼设宣传机构,创办中文《抗战要讯》周刊,主要内容为时事评论、重要战讯、抗日救国活动等,由王以康、陈特轩主编。每期印发200余份,分寄各处传阅,共刊印90余期,每期5000—6000字。1986年,荷兰中文电视台邱玲珍发现来登(Leiden)大学汉学院图书馆尚存有《抗战要讯》60多期的合订本。
  1940年5月,德军占领荷兰,因德、日是同盟国,在德军占领区不允许反日行动和言论,迫于无奈,将抗日救国会改名为华侨互助会。该会不畏强暴,继续宣传抗日,为维护祖国独立尊严而斗争。
  青田旅荷华侨金梦仙、王志南、陈彬、陈特轩等人投身当地抗日救国会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金梦仙任阿埠华侨救国分会秘书,实际主持会务工作。王志南是荷兰华人社会知名人物,1938年曾任阿埠抗日救国会副会长。1942年,德军占领荷兰时,他秘密护送抗日人士出境,因而被当局逮捕关押了一年多。出狱后一病不起而去世,时年仅60岁。陈彬1933年去荷兰,他热心于海外侨务工作。1938年任鹿特丹华侨会馆文书,并任海牙抗日救国会监察主任、鹿特丹华侨抗日救国会文书主任,参与《抗战要讯》编务,后又参与《救国时报》周刊事务。1939年秋,有两位华人海员投诉华侨会馆,谓某轮船公司船上发现大量军火待运日本。身为华人决不容忍见利忘义,为敌国输送军火,他们希望华侨会馆代为交涉,阻止事态发展。这批爱国华侨海员在当天华侨会馆值班的张振英的支持下,以与轮船同归于尽的决心拒绝为老板服务,结果全数被遣送回国(其中也包括青田华侨)。张振英因此丢了饭碗,便投奔海牙华胜洗衣馆。
  在东南亚,1938年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同盟,1939年于印尼成立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以及1942年成立苏门答腊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这些社团的青田华侨和当地人民一起与日寇浴血奋战,为取得抗日胜利作出贡献。方山下碓旅菲律宾华侨郑铭岩于1938年在菲律宾创办上海书局,1939年编印抗日救国要义暨国民公约信笺义卖得款3081.5元,次年亲自携带回乡,其中1000元作浙江省前线抗敌将士奖金,1040元捐赠省赈济会救济难民,其余捐赠受伤将士办事处。当时浙江省政府颁发“义溢瀛寰”匾以资嘉奖,并报请行政院颁发“人民荣誉”奖章。为坚持抗日斗争,郑铭岩发起组织浙鲁同乡会并任会长,团结侨胞抵制日货,坚定华侨反抗侵略的信念(详见附录二)。旅日本青田华侨王永发、王源清在日本做了几十年码头小工,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警察传讯,问其愿为汪精卫政权还是为国民政府效力。他们回答说,中国只有一个国民政府,愿为国民政府效劳,因而触怒日警,被羁押一周后驱逐回国。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在新加坡隆门开办的铁山矿厂,是个拥有20多个子公司的大企业,被招收的中国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及印度的苦力达六七千人。1939年3月,铁山矿厂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新加坡时报》曾刊登这一消息。据归侨朱光泽回忆,这次罢工的领导人之一是万阜新庄朱圣多,另外6人是现文成的蒋麦阳、蒋学藏、蒋再长、胡岳照、黄体毛和叶阿仁。他们不甘心为日本人开矿提炼金属运到日本制造屠杀中国同胞的武器,不顾日本人的威胁,毅然带头离开矿厂,后在陈嘉庚先生的鼎力资助下得以回国,沿途受到香港、汕头、厦门、温州等地的群众与学生的热烈欢迎。
  方山奎岩庄村华侨陈进明在荷属西印度乔利梳、古拉梳埠当海员时,就地参加华侨抗日救国活动,8年共捐献荷兰盾534.5元。当时荷属西印度乔利梳及荷兰海牙等地的抗日华侨救国会给陈进明开具的抗日捐款收据共有87张(现保存在县华侨历史陈列馆内)。
  王益宗是巴西的知名华侨。抗日战争时期,他建议中国政府驻巴公使王功武发动广大侨胞做馄饨义卖,以捐资祖国抗日,他本人带头参与,并几次发动侨胞购买“救国公债券”和“建设公债券,”身体力行,支持祖国抗战(详见附录二)。
  旅巴西青田华侨周继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宣传抗日、募捐支援抗日的活动中表现非常出色。他参与建立了南美洲抗日救国会并被选为会长,四处发动侨胞募捐抗日带头购买“救国公债券”10000多美元,并向中国抗日红
  十字会捐赠救护车一辆。他深知祖,国被强敌入侵的原因在于教育事业落后,于是在八年抗战中,他多次汇钱到当时青田唯一的中学——阜山中学。其间因海运中断,驻圣保罗中国领事馆经济来源枯竭,他便每月提供领事馆开支,领事馆将款额电告中国外交部,由外交部将钱汇至阜山中学。他先后资助阜山中学约2万美元,用以购置当时学校所需的全部设备(详见附录二)。吴仲儒在国难当头之际,在巴西提出“消除一切私人怨仇,中国人要团结,青田人更要团结”的口号,在他的影响下,旅巴西青田人在抗战年代表现出空前团结、同仇敌忾的气概。
  在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中,陈列着青田华侨抗日烈士的家书,浙江省政府的褒奖匾额,荷属西印度古拉梳埠华侨抗日救国会和齐列梳华侨抗日救国会、海牙华侨救国会后援会开具的87张捐款证明收条。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当时青田华侨高昂的抗日热情和忠贞的爱国情操。第二节 团结反霸,维护民族尊严
  海外华侨华人一向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不懈努力。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前后,各地华侨华人社团因百余年的民族耻辱终获洗雪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青田同乡会等13个侨团和中国文化部演出队于是年6月30日在西班牙广场联合举办了“西班牙华侨华人喜迎香港回归祖国庆祝大会”;匈牙利华人联合会于6月举行了“迎香港回归月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有座谈会、图片展、集会、联欢会等;巴西里约华人联谊会于6月29日举办庆香港回归文艺晚会,7月2日举行庆回归大游行。
  1998年5月,印尼发生社会骚乱,上千的当地华人华侨商店被洗劫,一些华人妇女遭强暴,恶劣的犯罪行径激起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极大的愤慨。8月,欧华联会第六届大会在布达佩斯召开时专门发表《就印尼暴徒强暴华人妇女,残害华人事件给印尼政府的敦促书》;西华妇女联合会给印尼华人姐妹致慰问信;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等发表声明或公开信,强烈谴责骚乱中不法之徒残害印尼华人的罪恶行径,要求印尼政府认真调查事件真相,严惩罪犯,并赔偿华人损失,防止类似迫害华侨华人事件的再次发生。
  1999年3月23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连续78天对南斯拉夫联盟实施狂轰滥炸,5月7日更无端以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馆舍和大批财产被毁的极其严重事件。旅居贝尔格莱德的青田爱国华侨金爱华等人目睹现场,迅速动员侨胞倾力救助,危难之中见真情。许多侨团组织同胞走上街头,愤怒声讨北约暴行,高喊“要和平,不要战争”、“立即停止轰炸”、“中国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血债要用血来还”等正义呼声,表现了中华民族反霸、反战的决心和不可欺、不可侮的豪气。是年5月9日西班牙青田同乡会、西华协会等分,别发表声明,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行,并于5月11日联合侨界组织千余名华侨华人留学生在美驻西使馆前抗议示威。5月10日,旅德青田同乡会在柏林市美国驻德使馆前组织游行,会长吴朝平等举着五星红旗走在队伍最前面,强烈抗议北约野蛮袭击中国驻南使馆。
  1999年12月16日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与旅德浙江华人联合总会等20多个华人社团,在波恩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葡萄牙侨界举行大型庆祝活动,连续数天,有400多人参加。
  第三节 推动“反独促统”,维护国家统一
  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两岸和平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也是海外华侨华人极为关切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的“台独”面貌日渐暴露,台海局势更加复杂,危机四伏,海外侨胞对此高度关注。
  1998年8月,欧华联会在张曼新就任第六届主席的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努力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决议》,1999年欧华联会在孙焕然就任主席的第七届会议上通过了《致李登辉先生公开信》,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也发表了《和平统一、人心所向》、《庆澳门回归、盼祖国强大统一》,对李登辉公然炮制“两国论”提出批判,表达旅西华侨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匈牙利、法国、荷兰和德国等国的华侨也都发表声明谴责李登辉的“台独”言行。
  1999年,张曼新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两岸统一座谈会,揭露李登辉身在国民党心向民进党、一心搞“台独”的险恶用心,与会者忧心忡忡。2000年3月,“台独”为己任的民进党党魁陈水扁上台,台海局势出现了危机。此时海外有识之士和华人社团纷纷举行座谈会、研讨会,表达对台海局势的关切。
  2000年6月,以徐松华为会长的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马德里宣告成立,大会发表了《致陈水扁先生的公开信》。
  2000年7月,以张曼新为会长的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8月以周一平为会长的葡萄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9月以裘克毅为会长的巴西里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以及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相继诞生后,张曼新随即着手筹备第一次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他和德国夏康民、西班牙徐松华等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总干事王北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梁肃戎、秘书长郭俊次,香港、澳门等地的知名人士及全球各地的侨团负责人联络,一起本着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进程尽心尽力的赤诚之心,共同策划了这次活动。
  2000年8月26日以万国权副会长为团长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代表团、以梁肃戎为团长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代表团和来自64个国家和中国两岸四地的638名代表齐聚柏林,召开“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张曼新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联侨促统兴中华,统一繁荣创盛世》的讲话。大会发表了,217篇卓有见地的论文,形成了反分裂、促统一的海外统一战线,掀起了海外华侨华人第三次爱国主义运动高潮,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青田侨胞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张曼新担任大会主席,徐松华担任大会秘书长,夏康民系大会后勤、保卫、联络总召集人,吴朝平、金岳祺、郭志林、徐志刚、林丽霞等50余名青田侨胞负责大会的接待、服务和礼仪工作。
  柏林大会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海外华夏子孙关注祖国和平统一的热情。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大洋洲、非洲,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80多个统促会,许多国家还在一些城市和社区建立了分会。
  2000年9月28日,钱其琛副总理在中南海会见欧洲统促会代表时,旅英侨胞强烈提出制定法律遏制“台独”的提议。在“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东京大会(2001年7月)和莫斯科大会(2003年)上,爱国侨胞代表特别是第七届全国侨代会(2004年7月)上117位海外顾问连署要求中国政府早日制定《国家统一法》。
  为使反独促统运动不断深入,张曼新、夏康民、徐松华等参加全球各地召开的反独促统大会。张曼新还作为2003年莫斯科大会、2005年维也纳大会、2007年布达佩斯大会的共同主席主持大会。张曼新、夏康民、徐松华作为每次大会的秘书长或论坛主持人发挥了骨干作用。张曼新和徐松华先后发表了有关反独促统的论文100余篇。
  坚决反对陈水扁鼓吹的“去中国论”、“一边一国论”和推行的“文化台独”、“法理台独”坚决支持全国人大通过《反国家分裂法》,是海外统促会的鲜明立场。德国、西班牙、法,国统促会通过图片展览、演讲等不同形式,充分表明他们坚持一个中国,坚持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分裂祖国的图谋。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丹麦、英国、巴西等国的统促会均有突出表现。夏廷元、朱正敏、周一平、叶培荣、叶克清、裘克毅、詹慧华、尹霄敏、林丽霞、郭志林、叶海杰、陈志荣、金爱华、叶利宗、金冠军、林伟雄、陈迪光、叶玉兰、陈建新、徐正光、季新炎、孙协法、颜伟峰、陈宗波、陈映烈、杨献翠、徐持理、徐乐平、叶观荣、林胜琴等积极参加中国统促会召集的8次海外促进会会长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鉴于青田籍侨胞在反独促统运动中的贡献,2003年2月,西班牙统促会徐松华会长和德国统促会夏康民会长被聘为第六届中国统促会海外理事。
  2004年9月26日,第七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会在北京举行,贾庆林任会长,青田县侨胞徐松华、夏廷元、张曼新、朱正敏、陈志荣当选为理事。2005年10月25日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贾庆林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并讲话。张曼新、,徐松华、夏廷元、叶克清、陈王斌、叶海杰等作为海外代表(共14位)参加会议。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出现了打砸抢烧杀事件,对于海外反华媒体对事件的不实报道,以及诽谤中国政府民族政策的行径和企图破坏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的图谋,世界各国华侨表示极大愤慨,强烈抗议。青田侨胞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
  2008年9月27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贾庆林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中央统战部杜青林部长主持,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徐松华代表海外华侨发言。青田张曼新、朱正敏、詹慧华、林丽霞等出席会议。
  2009年9月23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八届理事会在北京举行,贾庆林蝉联主席,徐松华、张曼新、夏康民、朱正敏、裘克毅、陈志荣、叶海杰、金爱华被选为理事。2009年3月,西藏农奴翻身解放50周年时,西班牙统促会举行纪念活动,揭露达赖喇嘛“藏独”的真面目效果极佳。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疆独”分子鼓动的暴力事件,海外侨胞表示了强烈愤慨,对民族分裂,分子有组织有预谋的暴行予以谴责,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002年10月,以青田侨胞徐宋灵为会长的西班牙反邪教协会、以吴靖年为会长的西班牙南部反邪教协会、以包伟雄为会长的西班牙北部反邪教协会和以周建宏为会长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反邪教协会等相继诞生。
  第四节 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田侨资推动了本县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青田华侨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共接受华侨捐赠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瓯江大桥、温溪大桥、夏康体育馆、华侨中学,加上各地设立的近30个中小学奖学(教)基金的捐赠,就达1500多万元。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从城镇到农村的交通、通信、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旅游景点等皆因华侨的捐赠而大大改善,百姓额手称庆。
  据统计,近五年来每年华侨捐赠家乡公益事业的资金达1000余万元。
  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华侨“自主自愿、量力而行”地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政策,对华侨回乡创办农业实体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并简化审批手续,并对作出贡献者给予各种形式的褒奖。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全县华侨共捐资人民币1200余万元,约占全县村庄整治总投入的1/3。在“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中,青田华侨又为家乡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一、赈灾救灾
  在祖国和家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以侨团为核心的海外侨胞立即行动,慷慨捐助。20世纪80年代大兴安岭发生火灾,旅意青田华侨胡锡珍立即捐助1万元人民币。1991年,中国南方18省爆发水灾,荷兰华侨总会等24个社团专门组成全荷华侨华人赈济中国水灾委员会,筹集75万荷兰盾赈济中国灾民。旅法华侨俱乐部于是年7月13日成立救灾募捐小组,捐款达40多万法郎;法属圭亚那(即今法国海外省)江浙沪华侨同乡会捐资137390法郎;各国青田侨胞均纷纷捐款。1994年夏,浙江受17号台风影响,损失惨重。荷兰华侨总会向浙江籍侨胞募得19350荷兰盾资助浙江灾民;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收转85人捐款3845万里拉和5万元人民币;意大利波伦尼亚华侨华人联谊会收转72人捐款1440万里拉,等等。还有不少青田籍侨胞均积极参与了上述有关捐款活动。
  1996年青田县发生水灾后,海外侨胞伸出援手,资助家乡人民重建家园。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现百年罕见的洪灾,欧洲各国的青田华侨华人频繁集会,日夜商讨对灾区捐款救灾事宜。成立不久的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于8月1日专门建立爱国赈灾委员会,在德国范围内举行大规模募捐活动,当晚就筹集到16万马克,并以最快速度将这批捐款交到大使馆再转交灾区。旅德青田同乡会(筹)于8月16日午夜12点召开特别紧急会议,为国内受灾地区捐款,第二天即募得5万马克。8月20日该同乡会举行成立大会时,再次把救灾列入大会的中心议题,号召同乡们继续捐款。在上述两个侨团中担任副会长的金岳祺先生还邀约其他侨胞走上街头,动员侨胞捐款,颇为感人。旅比浙江工商联谊会于8月16日召开向祖国灾区捐款紧急座谈会,获捐款20万比利时法郎。法国华侨华人会赈灾捐款达150万法郎和30万人民币。旅法青田同乡会举行1998年赈灾座谈会,8个募捐小组的首日募捐便超过30万法郎。法国海外省圭亚那江浙沪华侨同乡会募得捐款18.4万元人民币,并委托浙江省侨办向黑龙江、湖南两省受灾群众各捐赠国家一级大米400吨。至8月31日,旅比、卢青田同乡会捐助110万比利时法郎,旅比华联会捐助25万比利时法郎,旅比浙江工商联谊会捐助20万比利时法郎,葡萄牙北部华侨华人协会捐助363.5万元葡币支援灾区。瑞典青田同乡会(筹)也积极发动赈
  灾活动,共捐集168003瑞典克朗和1000美元(共折合人民币17.9万元)转交灾区。1998年,西班牙希望工程爱心委员会为中国灾区捐赠价值1280万西币的货物和现金。在上述各项捐资活动中,青田籍华侨救灾捐款共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其数量在欧洲各国其他兄弟县侨团之上。
  二、医疗卫生事业
  青田华侨历来关心祖国和家乡人民的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早在民国18年(1929),油竹雅岙村旅美华侨金美斋就曾资助1000银圆,筹建青田县立医院。县长郑迈书赠“急公好义”匾额嘉奖。
  1987年,旅荷兰、德国、巴西等国侨胞集资30余万元助建青田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1993年,巴西侨胞陈孟英捐资14万元人民币(包括购买B超设备)援建的吴岸吴伯端门诊楼(建筑面积586平方米)竣工并以其丈夫吴伯端的名字命名。1994年10月10日,主要由华侨、侨眷集资建设的油竹中心医院门诊楼竣工开业,其中比利时的朱正敏和荷兰的林成章、罗玉柳各赞助了2万元,美国的朱竹孚助资17673元,意大利的陈洪俊奉献13880元。此外,金岳祺、朱瑞波、陈文忠、陈小柏、章迪彬、徐超民、徐木杰、陈惠民及朱连昆(朱少昆、朱爱娥)兄妹各捐助1万元。
  1994年,季苏梅姐弟六人遵照母亲郑君娥的意愿,捐赠10万元建造青田县中医院急诊楼(此楼以他们的母亲名字命名)。旅瑞典侨胞陈国华资助青田县中医院2万元。
  1995年1月,方山后金村华侨金东林等捐资30.5万元(其中金东林出资10万元)建造“博爱楼”(即门诊大楼,建筑面积745平方米),是年7月改名为方山医院。设B超、心电图、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由县人民医院派各科医师轮流坐诊。
  1996年,旅法侨胞集资42万元重建东源镇红光卫生院(原红光卫生院被洪水冲毁),取名为“法华卫生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门诊楼为4层砖混结构,1997年1月竣工。捐资1万法郎以上的侨胞有:严志照,2万法郎;邱利华、麻长生,各1.34万法郎;赖友星、邱等书、徐乐平、徐志松、孙协发、留冠言、林品红、周丁王、单志雄、陈炳松、陈少奇、王冠彬、楼大明、胡宗飞、徐木杰,各1万法郎。
  2003年,“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海外侨胞义不容辞,纷纷献出爱心。5月2日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罗马华侨华人联合会仅用了4天时间,就把100台手持式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价值5000欧元)从罗马运到青田,捐赠给青田县人民医院;以青田人为主体的法国华商会,捐资15万元支持祖国人民抗击“非典”。5月12日起,旅比、卢青田同乡会举办“抗非典,献爱心”活动,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就募集到38000多欧元(折合人民币365528元),21日,由比利时青田同乡会会长朱正敏交给中国驻比大使馆。5月27日罗马尼亚青田同乡会向青田红十字会捐款人民币12万元用以抗击“非典”;荷兰青田同,乡会筹集到人民币30余万元交浙江省非典防治办公室,用于购买医疗器械和慰问医务人员;以青田人傅旭敏为主席的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为抗击“非典”捐款约人民币20万元;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捐款人民币26万余元。浙江同心房产公司的12位主要股东都是青田籍旅欧华侨,为抗击“非典,”向青田捐赠人民币200多万元和红外线测温仪150台,向缙云、云和县各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向庆元县捐赠人民币7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奥华侨洪维云伉俪向江西捐赠1万美元抗击“非典”。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旅奥侨胞立即慷概解囊,奉献爱心。旅柬侨胞施海平立即向中国驻金边大使馆递交赈灾捐款4500美元,嗣后在义乌市捐款人民币8000元,向义乌红十字会捐送人民币5000元。旅罗华侨郭相松捐助人民币3000元。青田侨胞比较集中的法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葡萄牙和东欧各国都纷纷捐款,特别是西班牙侨胞徐松华、杜林飞、王凌宙、陈迪光、徐岳雄、叶玉兰等带头并发动广大侨胞积极为灾区献爱心,捐款总数破天荒地达到人民币3000万元。巴西华人协会会长吴耀宙发动侨胞捐资人民币1200万元。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青田海外侨胞“危难之处见真情”的赤子之心。
  三、公益慈善事业
  民国30年(1941)山口石雕外销中断,乡民经济窘困,粮食奇缺。山口旅美华侨及旅沪同乡,应乡绅电请,集资1.05万元,购买番薯干、大麦、大米,急施救济。
  著名华侨胡锡珍于20世纪90年代捐资人民币1万元修缮万里长城。1992年,旅比侨胞陈秋兰将为其母办丧事节省下来的15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县残疾人联合会,设立以其母名字命名的“叶德杏助残基金会”。
  1999年11月,青田县慈善总会成立后,海外青田籍侨胞普献爱心,积极捐赠以充实慈善基金。巴西华侨吴耀宙在县慈善总会成立大会上首捐人民币2万元,继而奥地利青田同乡会捐款12.5万先令。2000年,荷兰青田同乡会捐赠5.5万荷兰盾;意大利青田同乡会捐赠500万里拉(折合人民币2.1125万元)。2001年,法国青田同乡会为残疾人捐赠19.5万法郎。2003年,旅意侨胞夏式清向县慈善总会捐资人民币7万元。2001年,旅瑞典华侨叶克清向青田慈善总会和残疾人联合会各捐赠人民币2万元。2002年,旅意华侨吴苏权向县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2万元。2003年,旅法华侨郭胜华向安徽灾区捐赠25吨大米,向江西灾区赠送50吨大米。2005年,郭胜华给浙江省慈善委员会捐款人民币2000万元,设立“胜华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2005年度“中华慈善奖”。奥地利侨胞王丽民捐资10万元在阜山前王村设立敬老基金。2003年,旅西侨胞陈迪光主持的华光房产开发公司向滩坑移民捐款10万元人民币;侨胞伍克强与舒展望各捐赠1万元;杨焕恩、潘建萍夫妇捐款5万元人民币。截至2006年,华侨向慈善总会共捐款300余万元(包括物资)。2006年11月21日旅柬埔寨青田同乡会在青田飞鹤山庄举行成立大,会时,决定捐资人民币300万元,成立“家乡助学基金会”,以此帮助家境贫困的子弟解决就学难题。旅法侨胞项龄燕心系故乡孤寡老人,在事业成功之后,于2008年欣然将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福利院,让入住的老人过上幸福的日子。为褒旌项龄燕的功德,该福利院便以她的名字命名为“项龄燕福利院”。另外,青田华侨还捐赠滩坑移民计人民币300余万元。
  除此之外,大批青田侨胞还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资助,给乡亲带来福祉。
  四、教育、文化、体育事业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要强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培养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青田华侨闯荡海外谋生创业,无论其文化水平高低,对此都有深刻的感悟,因而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尤为关注,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亦倾注心力做到竭诚无私奉献。1957年,青田海外侨胞及国内的归侨侨眷就筹资创办了青田华侨中学。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的事业今非昔比,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青田籍华侨捐资助学的热情更趋高涨。他们踊跃为桑梓捐资建校,建立奖励、助学基金,奖掖鼓励先进,扶植贫困学子,业已蔚然成风。
  民国17年(1928),阜山陈瑛(留学奥地利)、陈梓芳(留学日本)目睹青田小学教员之现状,“本着造就师范人才之宗旨怀普及教育之宏图”创办私立阜山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陈瑛捐1万银圆作建校经费,其他人士也踊跃捐助。,1930年校舍落成,公推陈瑛为校长。1933年因学生增加急需扩建校舍,旅巴西华侨周继文(原籍阜山周宅)汇款5万美元作为建校经费。学校用这笔钱扩建教室,添置可供两组学生同时做实验的理化仪器和部分动植物标本、《万有文库》等一批图书,又将余款在永嘉上河乡置田100亩,使校田增至238亩。1935年,教育部指令“私人不得办师范学校”阜师遂改名为青田县私立阜山初级中学。日常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清真禅寺的香火钱,每年近万元。抗日战争时期,周继文又多次汇款资助阜山中学约2万美元,用于校舍和实验室建设。
  1987年阜山中学重建时,旅欧美及港澳台校友鼎力赞助,筹集资金100余万元。1990年夏,首幢1207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使用。第二幢1287平方米的高中综合楼上马时,旅欧侨胞又筹集6万美元,保证了大楼的建设。
  旅日华侨林三渔一生克勤克俭,情系祖国,富而不吝,几乎将毕生所积捐献给祖国的教育和公益事业。自1961年首次返乡以来,先后资助上海、温州、丽水及青田等地城乡的大、中、小学达10余所。1982年,由他出资25万元的杭州华侨大楼(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开始兴建;1985年,捐资16.6万元为青田中学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三渔礼堂,以后又多次为该校捐赠教学设施、设立奖学金;1986年,捐资74万元建设上海师大实验学校教学楼,等等。至1987年,他总共捐资200多万元,其中的1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
  1984年,林三渔被青田县人民政府聘为青田中学首任名誉校长,他的事迹被家乡人民广为传颂,被誉为“青田的陈嘉庚”、“青田华侨的旗帜”(详见附录二)。
  新中国成立时,滞留在海外的青田籍华侨仅3000余人,那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经济实力来讲,都处在极端困难时期。但他们热爱祖国、情系桑梓,企盼教育兴县、教育强国。1957年,由归侨、侨眷及社会名流陈则敬、郑伯宗、陈芗圃、王绍林、郭松柳等人发起筹办青田华侨中学,动员海内外青田人筹资。据县档案局的资料记载,首批捐资的华侨有:旅德郑冠荣捐资港币1000元,旅日林泽渔捐资人民币696.95元,旅比杨国忠捐资人民币653.81元,旅荷程雅标捐资人民币642.8元,旅意王薛芳捐资人民币123.61元。侨眷捐资的有:叶岳荣276.91元,潘仲衡200元,郑伯宗、郑国虎、傅文波、陈孟林、杨进业、林凤飞各100元。捐资人民币100元以下的侨眷多人,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名。其中捐资1元的侨眷竟有16人之多。反映了当年民间囊中羞涩、财力维艰,而集腋成裘、捐资兴学的赤子之心殷殷可鉴。
  1957年6月29日青田县人民委员会以青文字(第2001号)文件批复侨中筹委会,同意创办青田华侨中学,开创了浙江省侨资办完全中学之先河。侨中成立后,组成校董事会,首任董事长为法国归侨陈则敬,侨眷郑伯宗担任校长。
  创办之初,因陋就简。高中借读于青田中学,初中则与当时的青中分部一起在水南栖霞寺石门中学旧址授课。1958年,侨中大发展,招收初中4个班(内含1个华侨卫生班)、高中1个班,规模扩大。教师、学生、行政级别与青中等同。是年底,瓯江水电站建设全面启动。按县统一规划,侨中整体迁至油竹下村。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遗余力边学习边建校。在侨胞、侨眷的鼎力支持下,侨中的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首届高中毕业生30余人中,有20多人被各类高校录取,教学质量堪与青中相媲美。学校已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1962年,侨中经费筹措困难,学校体制遂改为公办民助。“文化大革命”期间,侨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破坏。学校停课闹革命,董事会活动终止,学校也数次易名更址,元气大伤。1970年,高、初中恢复招生。借用山口原青田初师旧址上课,并被列入区中学建制,其后渐渐沦为三类乡级中学,从此陷入低谷。
  1991年5月13日为了顺乎侨心民意,县政府发文恢复“青田华侨中学”校名。学校二届董事会应运而生,县侨联主席陈敏奎任董事长,继任者为县侨办主任徐元青。董事会殚精竭虑,为重振侨中昔日雄风而奔走呼号。二届董事会先后筹办1992年35周年校庆与1997年40周年校庆活动,联合海内外校友与广大侨胞共谋学校发展大计。两次校庆共接受捐资近100万元。学校用这些捐资款建造了园丁楼,修缮了大礼堂及师生食堂,并设立奖教、奖学金,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1992年,青田县人民政府发青政字〔1992〕第195号文件,聘任知名侨领郭胜华先生为华侨中学名誉校长。1996年,旅美和旅西侨胞邱伯庄兄弟以20万元人民币设立邱氏兄弟奖学、奖教基金。
  2003年,青田县政府决定侨中整体搬迁至油竹新区小口村。新校区按国家一类初中标准设计建设,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2005年8月交付使用,校园环境幽雅,但学校硬软件设施尚待完善。
  2004年10月,第三届董事会成立,原县侨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陈耀东担任董事长,协同学校领导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宏图大略,发动社会各界和校友为完善侨中办学条件继续贡献力量,争创一流。
  是年,县教育局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加强了师资力量。全体师生以学校整体搬迁为契机,通过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迅速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第一学年全县期末统一测试,全校202名学生进入全县前1000名。学校呈现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社会普遍认同、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气象。
  是年底,82届高中同学会捐资在校园内建设主题公园;2006年,88届高中同学会捐资在校内建亭一座,使校园环境锦上添花。
  2006年11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浙侨〔2006〕77号文,批准温州华侨中学,等10所学校为第一批“浙江省华文教育基地”青田华侨中学榜上有名。2007年、2008年连续举办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2007年10,月,华侨中学举办建校50周年盛大庆典活动,中央、省、市、县有关领导及海内外校友1000余人欢聚一堂,盛况空前。校友及社会捐赠500余万元人民币,支持学校建设。
  半个世纪以来,侨中为祖国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约9000名,其中40%左右移民海外,开拓经营,事业有成,不少人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实业家和侨团骨干;投身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广大校友,也在各行各业中施展才华,各显身手,贡献良多。青田侨中被社会誉为青田华侨的摇篮。旅奥华侨郑同舟、朱小珍夫妇对母校青田中学情有独钟,他俩先后14次为青中捐资共150多万元,置办了教学设备,设立园丁奖、解困助学基金、捐建校标,对青中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的贡献。1990年,郑同舟先生被青田县人民政府聘任为青田中学第二任名誉校长。旅意华侨孙明权、陈玉华伉俪于1985年为创办中山中学率先捐资5万元人民币。夫妻俩分别被中山中学聘任为董事长和名誉校长。1988年在青田县设立孙明权、陈玉华夫妇育才奖学金,最初本金6万美元,至2006年8月本金陆续增至20万美元,存本取息,以每年利息奖励全县高考成绩前20名的学生。第一名500美金,第二名400美金,第三名300美金,第四名到第十名各200美金,第十一名到第二十名各150美金。至2009年,全县已有22批共440多名学生获奖,累计发放奖学金10余万美元。孙明权、陈玉华先后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120多万元人民币。
  杨璧如1972年旅居法国,20世纪90年代回国投资,颇有建树。1987年在瑞安丽岙修路、造桥、建亭之后,1998年,她又慷慨捐巨资100多万元人民币,分别在她的娘家北山妙后村和夫家前仓魁市村各建一所小学,改善这两村的办学条件。她还济助安徽省安庆市100名困难女童5年小学学费,并提供她们每人4套校服、1个书包和其他学习用品,其反哺情深,永昭史册。
  1985年,在县政府、县政协对台办的支持下,叶茂长、高乃皋、孙多吉、齐国佐等人发起创办青田县中山中学,1987年增设高中部,中山中学从创办到发展,其资金基本来自海外华侨与旅台乡亲的捐赠。
  20世纪90年代,全县实行撤区、并乡、扩镇前的乡一级学校的面貌已大为改观,远非五六十年代的县、区级学校可比。过去的区中学,一般的规模只有6个班级,而90年代乡一级的学校,少说也有10个班级的规模,高楼林立,气派恢弘,有的甚至远远超过50年代的青田县中学。为了建设方山乡中小学的教学楼并添置教学设施,该乡华侨、侨眷的捐资就达120万元。
  1992年,旅西青田同乡会集资15万元,为芝溪学校建造了冠名为“西华楼”的综合教学大楼。
  旅西班牙华侨林京煌于1994年为希望工程捐款2000美元,帮助50个失学孩子。是年,她在马德里成立了西班牙希望工程爱心委员会,动员旅西华侨华人对祖国希望工程支持和赞助,使中国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至1999年5月,该委员会已向国内贫困地区捐助了9个希望书库,价值32530美元,并捐赠22900美元资助458名失学儿童继续学业。
  2005年,旅奥华侨洪维云在江西高安市捐赠100万元人民币,成立德亿学梯扶助会,并与300个贫困生长期结对,扶持至大学毕业。
  旅西归侨朱奕龙于宁夏组建了银帝集团。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他用爱心回报社会、扶贫帮困。10多年来,为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孩子,他捐助建成70余所“希望小学”;面对国家遭遇多种自然灾害,他勇于承担贫弱联困,关爱农民兄弟,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和新农村建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至2009年,他累计对多项公益事业捐款近亿元人民币,是宁夏捐款最多的企业家。
  除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外,青田华侨对文化、体育事业也关心备至,贡献良多。1981年,旅荷侨胞陈彬、旅西德华侨孙玉仙和旅挪威侨胞陈特浩等10余人捐资建造阜山王费潭玉带剧院。1989年10月,旅奥地利华侨鲁家贤、高文英夫妇捐资1万美元在青田县设立以其夫妇名字命名的科技进步奖。2002年,旅法青田同乡会捐赠8万法郎,为青田县老园丁活动中心建起了藏书2000余册的图书阅览室,体现尊师重教的美德。
  《青田侨报》的前身《青田侨乡报》从创刊发行开始,始终都得到海外侨胞的支持和赞助,如荷兰青田同乡会,2002年向报社捐赠2万元人民币并为32名会员订了当年的报纸。2004年,该会又捐赠网络服务器,支持青田侨办的“侨网”建设。
  1993年,旅比利时侨胞夏廷元偕夫人杨爱娥捐资100万元,在鹤城镇东门滩建造了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夏康体育馆”丰富了侨乡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该馆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44平方米。,采用框架结构和屋面钢网架结构,拥有观众席位1374个,比赛厅面积36.6米×22.8米,总投资370万元,1996年元月竣工,可举行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的比赛。从此,青田重大的文化娱乐活动、露天不能开展的体育赛事,均可在馆内进行。
  旅奥华侨洪维云于2003—2007年在江西高安市连续五年每年捐赠50万元人民币举办当地龙舟赛。五、交通、电讯事业
  青田是个山区县,在20世纪90年代前,交通滞后已成为制约侨乡发展的一个瓶
  颈,从大山里走向海外的青田人,对此有切肤之痛,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要致富先修路的
  道理。他们对家乡的修桥筑路等交通建设事业支持的资金仅次于对教育的捐助,为改
  变青田县农村交通的落后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道路
  青田华侨捐资修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是建造机耕路和简易公路;90年代后,主要是从事路基的加固、路面的加宽及硬化。
  早在1972年,旅日侨胞林三渔便捐资人民币25万元,修建山口至汤垟的山汤公路,全长约20公里。
  阜山至县城的公路简称为阜青公路,是沿路约3万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它始建于1976年,经过20多年雨水的洗刷,路面状况极差。2000年,阜青公路开始路面加宽和铺设水泥路面的硬化工程,总投资1750万元,工程全长26.35公里,路基宽增至6.5米。沿途三乡镇华侨捐资650多万元。工程于2002年底竣工通车。
  该工程的捐资大户为:
  60万元:叶洪星(德)及其家属;
  50万元:孙义连(法);
  30万元:王赛才(意),郭久香(意),邱藏书(法);
  15万元:徐居平(西),陈渔光(西);
  10万元:蒋坚胜、叶春绿夫妇(德),金冠军、邵灿英夫妇(意),陈宝珠(德);
  7万元:徐彬青、孙伯钗夫妇(奥);
  6.2万元:季金然(比);
  6万元:郑叶章,王荷兰夫妇;
  5万元:朱齐贤,郑国梁、金红英夫妇,徐乙兵、林俐夫妇,郑进光,王秀丹,潘洁秋;
  3万元:徐碎青(德),朱特明。
  1999年,阜山乡的海外华侨共捐资37万元以铺设阜山乡清真寺至岗下村水泥路,其中旅奥华侨何国平捐助8万元。旅意华侨周进灵、郭久香夫妇捐助8万元。2003年,阜山乡周垟公路(周西坑至坑头垟村)扩建,数十位华侨和当地群众捐资36万元,其中旅法严志照捐款10万元。
  20世纪90年代,山口镇的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有的山村未通公路,为此,华侨纷纷捐资修路。旅居荷兰华侨麻冠星捐资23万元,修建小口至麻宅村4公里长的简易公路。其外甥女婿、荷兰华侨麻春彪赞助20万元将麻宅公路向上延伸至山顶的海区五凤垟。山口镇的驮寮背村地处高山,未通公路前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旅西华侨陈文忠牵头,发动侨胞捐资。他自己率先捐资10万元,旅西华侨陈汉忠、朱炳勋、旅美华侨陈俊芝各捐资10万元,加上其他华侨共捐资70万元,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用10个月建成了一条长5.87公里、宽4.8米的简易公路,为改善家乡交通条件、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阜山乡旅德华侨卓成武于1999年捐资40万元,为双尖后村通上机耕路。此前他曾于1993年捐资7万元建造天龙一桥(两孔,钢混结构,桥长16米、宽4.5米、高3米),使岭康村通上了车。2000年,卓成武又捐资建成天龙二桥。1999—2002年,卓成武为家乡建设共捐资60多万元。旅意华侨徐再显于1999年为夏西坑村建机耕路及老人亭共捐资人民币10万元。
  2000年,船寮镇大垟至大路铺设水泥路面,旅瑞典夏王生、夏生、夏普生三兄弟共捐款18万元,华侨罗祖光捐资10万元。该工程使沿线1万多人口受益。
  为改善家乡的交通条件,1995年,旅日侨胞周伯娟捐资30万元兴建方山乡龙根村和石门头村之间的机耕路;1999年,当地华侨、侨眷又自筹资金20万元完成方山乡周岙—上庄—山根村的水泥路铺设工程;方山乡裘山村旅巴西华侨季友松于2001年捐资10万元,为裘山村铺设水泥路面。
  我们掌握华侨捐资建路的数字尚不全面。据各乡镇上报统计:温溪镇沙埠、龙叶两村造路(硬化)9公里,华侨捐资29万元,其中旅荷华侨王泽清捐资14万元;仁庄镇各村造路(硬化)86181.2米,华侨捐资759万元;方山乡造路(硬化)32850米,华侨捐资779万元;章旦乡造路(硬化)26588米,华侨捐资142万元。
  (二)桥梁
  括苍山脉与洞宫山脉绵亘青田县境,沟壑纵横,交通不畅,出入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本县侨胞乐善好施,县境内新建的大小桥梁少不了侨胞的捐助。
  早在1965年,旅荷侨胞郑献仁汇款人民币8000元,独资建造金垟石拱桥。1992年3月,旅西侨胞陈玉英、陈银生、陈永华姐弟8人把办理母亲丧事节省下来的17万元人民币连同母亲生前的积蓄3.1万元人民币,分别捐建瓯江大桥13.1万元、西门江桥亭7万元。旅奥华侨邹继铭为太鹤大桥、温溪大桥各捐资5万元人民币。1999年,旅法华侨卓旭光为温溪瓯江大桥捐资10万元人民币。
  1995年10月,方山乡旅荷侨胞周伯平捐资14万元,在方山石前村建造望乡桥。
  1999年,仁庄镇建成冯垟大桥,总投资60多万元,华侨共捐资30多万元,其中法国青田同乡会会长严志照、陈民花夫妇捐资12万元人民币。
  20世纪90年代初,旅巴西华侨陈孟英捐资7万多元建造吴三大桥和雅林桥。
  阜山乡境内有大小桥梁31座,原先的桥大多是又矮又窄的石板桥,每逢洪水便无法通行。1967年,侨眷王洪立、陈王法发起向侨胞筹资,与当地村民一道建造了第一座新桥。此后,侨胞们纷纷乐此不疲。朱岙村和坑口村两座石板桥被洪水冲垮后,旅法侨胞金松林闻讯,马上汇款修复。周宅楼桥年久失修,80岁的旅意侨胞周仲芳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汇款将其修复一新。1994年建成的玉带桥也是众多侨胞捐资兴建的。
  1999年,汤垟乡汤垟村侨胞叶杨呈独资5.7万元建起一座村桥。
  山口镇的大田大桥共耗资35万元,其中华侨捐资13万元。2002年,旅居意大利的侨胞李国发、陈菊筠夫妇为了纪念他们的外婆,捐资10多万元在山口镇半山村造了一座“外婆桥”。
  2001年,总投资455万元的仁宫乡慈溪大桥开工建设,地方集资196万元中大部分由海外侨胞捐赠,旅瑞典的夏王生捐了12万元;仁宫村旅法的夏永艺,旅瑞典的柳伯品,以及旅意的夏佩义、刘特娥夫妇各承捐了10万元;旅法夏星唐、旅意邱高藏各捐了5万元。
  老华侨郭保明生前一直想在尹山头至洲头间造一座桥,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去世后,其子女旅荷侨胞郭华娟、郭华宗姐弟为了却父亲的遗愿,捐资10万元在该处造了万福桥。
  20世纪90年代前,青田无跨江大桥。90年代后期,随着西门瓯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先后又建成了腊口大桥、太鹤大桥、温溪大桥、塔山大桥,正在建造跨江大桥的地方尚有石帆、海口、高市等。正在兴建瓯江支流的大桥比比皆是。海外华侨对青田县已建和在建的桥梁均倾心竭力,捐款相助。单西门瓯江大桥工程一项,他们就捐赠了300多万元。
  1.西门瓯江大桥简介
  西门瓯江大桥位于鹤城镇西门外,北连锦屏山麓,南接水南村头。大桥全长383.75米。设计荷载:汽—20吨,挂—100吨。通航要求为六级航道。可通航100吨船舶。下部结构为钢筋砼钻孔灌注桩基础;上部结构为1×20米预应力砼空心板梁十4×30米预应力砼T梁十60.5米十90米十60.5米预应力砼连续箱梁十1×30米预应力砼T梁。全桥有10个桥墩,其中2个重力式桥台,2个墙式墩,3个双柱式墩,3个柱式墩,桥面中心标高25.85米,是浙江省同类桥梁中主跨最长的桥梁。南北接线共2872米,其中南岸接线按三级山岭重丘公路标准设置,瑞安方向为182米,路面宽12米,景宁方向为212米。北岸接线按加宽二级山岭重丘公路标准设计,总长为2478米,路面宽12米和9米。
  大桥概算总投资为1996万元,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设计,工程实行公开招(议)标。主桥与南岸接线工程由浙江省水电建筑第二工程处承建。北岸接线工程由青田县路桥工程公司承建。大桥工程于1992年9月16日开工,1995年10月30日竣工。建设工期37个月,实际总投资3365万元。1995年11月15日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对该工程组织竣工验收,大桥主桥工程被评为优良,引桥接线被评为合格,综合评为合格工程。西门瓯江大桥经国家交通部批准兴建,是丽水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它的建成,实现了全县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结束了青田有大江而无大桥的历史,同时也开辟了第二战备通道,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2.太鹤大桥简介
  太鹤大桥地处鹤城中心地段新大街南口,横跨瓯江与水南新区330国道贯通。由原丽水地区计委批准兴建,杭州市城建设计院设计。经招投标初由杭州市政工程公司中标承建,后因多种原因改由中国水利水电部十二工程局承包续建竣工。大桥接线工程则由青田路桥工程公司施工。
  全桥长628.6米,主桥采用三跨不等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计算跨径为90米十120米十90米。引桥采用11—25米共六种跨度的现浇箱梁。
  大桥工程于1996年1月28日开工,1999年6月29日竣工,历时3年零6个月。总投资4095.5万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2000年
  12月28日由丽水市计委组织竣工验收。
  太鹤大桥设计新颖,三跨钢管呈橘红色,两侧栏杆为乳黄色,并有亮丽工程配套。夜晚光彩绚丽,为鹤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田县委、县政府充分发动干部群众和海内外侨胞侨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取自筹资金建设的一项巨大工程,充分体现了青田人民和广大侨胞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的热忱。
  3.温溪大桥简介
  温溪大桥北接49省道塘里岙(丽温高速附近),南连330国道,全长1018米,按山岭重丘二级石路标准设计。概算总投资3800万元,其中华侨投资380万元。工程于2002年12月23日开工,2005年竣工通车。
  (三)电讯
  方山是重点侨乡之一,1991年共有华侨5000多人,占总人口的50%,分布在5大洲28个国家,他们与国内亲属的联系甚为不便。
  1994年,方山乡三胞眷属联谊会向华侨、侨眷筹资54万多元,架设从县城至方山程控电话线路,首批安装100门国际直达电话。2000年,全乡有程控电话1500门,每百人拥有电话14部。同时还建成方山卫星地面接收站。与此同时,阜山乡侨联也集资开通程控电话。从此程控电话逐步走向千家万户,国内外的联系快捷、方便,信息沟通尽如人意。
  (四)青田华侨饭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侨务政策的落实,县人出国渠道畅通,每年批准出国的人数骤增,出入境人员频繁。为方便华侨和华人的旅游、探亲、会友、商务,许多华侨倡议并出资在鹤城镇择址兴建华侨饭店。1981年开始筹资建设,一座占地面积1174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客房71间、床位135个以及中央空调、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同时配置宴会厅、会议室、多功能歌舞厅、卡拉OK包厢及停车场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宾馆——青田华侨饭店,1984年在瓯江之畔的龙津路口落成启用,总投资约50万元。
  
  (五)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
  青田是全国著名侨乡,为了弘扬青田华侨文化,梳理与展出三百年来华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史实,借以纪念先驱,激励后人,以史为鉴,开拓创新。全县华侨华人、归侨侨眷集资260余万元,于1993年在县城新大街建成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该馆占地294平方米,建筑面积2287平方米,主体7层,加顶部钟楼,计高45米,设国外馆、国内馆、群英馆及有关办公室、大小会议室,并配有电梯等附属设施。
  展品由文字、图表、照片、实物四部分组成。1995年10月,被丽水地区行署确定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8年底,因兴建青田县文化会展中心被拆除。
  (六)其他亭台楼阁
  油竹雅岙村1997年竣工的颐乐楼,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主楼4层,配套设施有凉亭、花坛、水池、活动室、厨房、餐厅、来宾接待室。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砖混结构。集老人学习、健身、娱乐功能于一体。总投资逾人民币40万元,主要款项由旅德侨胞金岳祺等人捐助。金岳祺旅德的子女还为该楼添置电话、电视、传真、冰箱等电器设备。
  油竹林艺兰动员旅居西、德、意的子女为上村的综合大楼建设助资3万元。
  1995年,青田县公安局为改善出入境管理科办公条件,兴建2层外事办公楼,海外侨胞纷纷慷慨解囊。资助人民币2万元的有旅法郭胜华、旅荷孙焕然、旅意吴苏权、旅德叶洪星;资助人民币1万元的有旅瑞典王柳英、柳伯品,旅巴西陈孟英,旅德徐爱荣、徐碎青,旅西徐洁秋、项全福李冬梅伉俪,旅德金冠华、吴美钗,旅奥杨焕恩、胡焕荣,旅法郭胜平及侨眷徐俊南、傅竹标、林璧仁等,捐资总额达30万元左右。
  1997年,方山乡华侨集资88万元,在乡政府所在地石前兴建集陈列、接待、办公为一体的爱乡楼,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是年11月底破土动工,1999年3月竣工。周岙村的福寿楼、倪岸村的老人活动中心,其建设资金也主要来自这两村的侨胞。
  1999年,旅德夏康民、单碎月伉俪为表达尊师敬老的爱心,捐资10万元,为县离退休教工活动中心添砖加瓦。为彰显他们的义举,遵循夏先生的意愿,该中心的一楼定名为侨心厅。
  2001年,邱志祥、邱伯庄叔侄出资16万元,为山口镇驮斜背村建造凉亭和桥梁。
  旅西华侨周耀青,为其故里仁庄镇应庄垟村捐资10万元,兴建村办公楼。
  鹤城镇里陈山村旅美华人郑伯连,将节省下来的退休金1.85万美元,为其村庄建了老人亭并装上了自来水。船寮镇上合村旅西华侨夏志杰夫妇,从2000年起先后两次捐资约16万元,为其外婆家乡洪岙村建造老人协会海外楼,建筑面积逾300平方米。
  鹤城镇官埠头老人协会和山口镇老人活动中心颐乐楼的兴建,牵动着许许多多侨胞的心,柳伯品、王柳英、郭玉桓、林伯美、倪兰芬、陈毓廷、高如尧等纷纷解囊,捐款数字已无案可查,但总额不下数十万元。
  青田城乡著名景点石门洞、太鹤公园、千丝岩、小石门、九门寨及马鞍山、鲤鱼山公园等,亭台星罗棋布,大多由侨胞个人或集体捐资建造,为旌表其功德,均立有碑石铭记。
  (七)宗教庙宇
  青田民间沿袭旧俗,宗教信仰颇为盛行,宫、观、庙、寺、教堂遍布城乡,宗教色彩浓郁。跨出国门的华侨,往往传承信仰的衣钵,把它作为精神的寄托,这些善男信女不仅热心公益事业,而且对自己信仰的宗教事业慷慨解囊。
  县城北面的太鹤山因古有白鹤栖息而得名。相传唐代叶法善在此炼丹试剑,将山顶一巨石劈分为四,所以又俗称“试剑石”或“四架坛”,为道教圣地第30洞天。1981年辟为公园后,兴建鹤池,凉亭错落,浓荫蔽日,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失为鹤城镇一处宗教信仰、休闲、活动健身的佳境。许多侨胞为太鹤公园的建设乐助资金。
  处在太鹤公园中心地带万绿丛中的环翠寺,三进各五间,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历经沧桑,面目全非。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侨胞、侨眷及其他信徒奉献资金,扩建修葺,1984年在前殿塑四方三圣,恢复佛事活动。1991年初动工兴建高12米、建筑面积170.5平方米、气派恢弘的大雄宝殿。殿堂中的释迦牟尼佛像由余姚市陆埠特种工艺雕刻厂用樟木雕成,佛身高2.5米,贴真金;第三进大悲殿和藏经楼为三层仿古建筑,高14米,建筑面积388.5平方米。殿宇高耸,晨钟暮鼓,庄严肃穆。
  在鹤城镇的东狱宫、华光庙、崑山寺、木兰庙等鳞次栉比,已成道、佛两教的建筑群落,旧城改造迁建的天主教堂,矗立在城西赵山头,气宇轩昂,这些都是最近20年来的建筑,总投资不下数千万元。
  阜山的清真禅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历史悠久。寺区由山门、钟鼓楼、放生池、白衣丞相殿、大雄宝殿、夫人殿、观音阁、后花园组成。白衣丞相殿是为纪念辅佐过唐朝四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的李泌而建。主殿三间,青瓦重檐,屋脊设有瑞兽,檐牙高起。塑像四周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内有三对“千斤巨烛”可昼夜连续点燃一年,逐年加重,直到1000公斤为止,堪称青田一绝。观音殿主殿三间,结构与白衣丞相殿相似,内塑观音、十八罗汉像。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清真禅寺”匾额。该寺具有宗教和旅游景点的双重功能,每年慕名来这座浙南名刹朝拜的香客和游客,除来自东瓯诸县市外,更多的是青田县侨胞和侨眷。近几年来香火金年均收入约300万元(其中来自侨胞的捐助年均约200万元人民币),管事者每年从中提取约50%的资金,用于地方公益慈善事业。
  全县侨胞捐建(助)的馆舍、亭台楼阁、宗教庙宇数以百计,捐资的华侨华人人数众多,难以一一记述。(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1965年,旅日华侨王仕福回乡探亲期间为故乡冯垟村捐资人民币15000元,建造小型水电站1座,购置小碾米机1台,造福当地群众。1978年,旅意侨胞王薛芳资助5000元,创办仁庄阮垟林场,为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作出无私奉献。
  旅德华侨陈宝珠通过捐助或投资积极参与章旦乡横坑村的自来水工程、地面卫星接收站、开发山林水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该村开辟出1500亩水果基地,2000年已开始投产。
  1990年,白岩村建造自来水厂,旅丹麦华侨吴松丹奉献1万丹麦克朗。1998年,白岩村第三期防洪堤开工,他又为此捐款3万元人民币,此后还耗资4万余元人民币在该防洪堤上独资兴建两处钢筋水泥琉璃瓦凉亭,取名思乡亭和夕照亭。
  1994年5月18日,由华侨、侨眷集资建造的港头自来水工程举行落成典礼。
  1996年,方山乡华侨集资780万元,完成近30个基础工程建设,乡村道路、饮用水条件从此得到极大的改善。方山乡周村华侨热心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至1999年在建造小学、大会堂、福寿楼、安装自来水、修建道路、桥梁等项目的146.3万元总投资中,华侨捐资就占了2/3。其中朱志忠五兄弟的捐资就近30万元,朱苏荣姐弟捐资超过10万元。
  小石门景区在温溪镇沙埠村境内。该村旅外侨胞先后集资150万元,作为开发、维护景区资金。其中旅荷侨胞郭胜光捐资20多万元,旅意侨胞郭钱恩为景区公路建设出资10万元。
  山口镇大安村1998年启动自来水工程,把山涧的优质水引下山来,其经费大部分由侨胞夏小华、夏伯良、夏品金、郭藏松、张琼资助。
  旅丹华侨林燕标于2000年捐资60万元,用于山口镇千丝岩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仁庄镇华侨在十几年间捐赠800多万元,投入20余个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雅林村于2003年进行路面拓宽、硬化及厕所改建工程所需的20多万元,全由雅林籍的华侨集资。冯垟村华侨共捐资100多万元,投入到水渠、防洪堤、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至2004年11月,鹤城镇共投入东堡山创建生态公园资金400多万元。其中旅法华侨傅慧芬和旅意华侨金爱华出资百余万元。海外侨胞对滩坑电站这一造福家乡的工程高度关注,对贫困移民关怀备至。2004年,他们共捐助滩坑水库特困移民安置扶贫资金320万元。旅荷吴焕民、吴洪刚四兄弟30年来为故里平风寨捐资建设公路、水电站、小学、粮食加工设施及捐赠村民发展林业的苗木费、培训费等所有经费,累计不下15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至1992年底,华侨、归侨和侨眷捐建鹤城镇公益项目20多个,计人民币100余万元。其中学校2所,机耕路4条,水泥路7处,老人亭4座,水渠1处,还有清理污水沟、修理埠头等。
  历年来,县城太鹤公园、龙津公园、儿童公园以及船寮鲤鱼山公园、石门洞景区、山口千丝岩景区收到侨胞资助美化景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数百万元。由于捐资建设慈善、公益事业的侨胞人数众多、项目无数。
  六、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11月10—12日,中国·青田华侨大会在鹤城镇隆重举行,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个青田侨团和华侨华人代表共500余人欢聚一堂,共谋家乡发展大计。华侨与新农村建设系列活动是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议期间启动了“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活动中,共有27个侨团牵手帮扶27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为华侨与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民家庭牵手结对帮扶搭建桥梁,建立华侨结对低收入农户信息库。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有128个海外侨团与90个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其中49个侨团在42个村落实了新农村建设项目67个,投入资金1386万元,1292名华侨与2345户贫困农户签订了帮扶协议。2009年9月1日来自喀麦隆青田同乡会和乌干达青田同乡会的近百名青田籍知名华侨到万山乡革命老,区村,走访慰问老党员、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举行帮扶结对仪式。
  2008年4月24—25日,中国侨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现场推进会在青田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侨联的领导及浙江省各地市侨联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青田县政府在会上汇报了大力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开展“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侨联表示,青田县发挥华侨优势建设新农村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近年来,一批在海外事业有成的青田华侨放弃自己在国外的事业,毅然回家乡当起了“华侨村官”。他们运用自己在海外闯荡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财富,为改变家乡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青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1世纪初,葡萄牙华侨徐定陆放下经营10年的餐饮生意,回到温溪镇港头村,当选为村民主任。他动情地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环保,我们应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现在,经济要发展,但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更要抓!”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直指村,庄的环境整治。他带头拆除自家的雨篷,带领村干部研究尽快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占地12亩的临江公园——大峙华宾公园花费500多万元,全部由华侨捐资。21世纪初,港头村成功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
  21世纪初,船寮镇朱店前村一幢集办公、文化功能于一身的新大楼拔地而起。这是村委主任、旅柬埔寨华侨洪树林自掏腰包100万元兴建的。洪树林说:“要想真正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改变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他除了出资修建新大楼外,还给村里修了水泥路。利用村里的山地资源,借鉴东南亚农业开发的经验,最终把村子打造成一个具有东南亚风情的“立体式”现代休闲农庄,是这位华侨村官的就职蓝图。
  消失40多年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仁庄镇冯垟村的龙凤灯再现舞台,离不开当地华侨村官吴贵权的不懈努力。冯垟龙凤灯历史悠久,有龙、凤、牡丹、金鸡和鲤鱼五种造型,表演时阵容庞大,鼓乐动听。几十年来,由于村民们终日忙于劳作或出国赚钱,龙凤灯逐渐被冷落,几乎无人问津,重振龙凤灯的风采一直是吴贵权的一个梦。在西班牙打拼了18年后,年过花甲的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被乡亲们选举为村民主任,他终于有了实现自己“龙凤灯梦”的机会了。他一个个地走访老人,拜80多岁的老艺人阮伯和、留永仙等为师,一点点地寻找有用的信息。经过老艺人的回忆,在县文化馆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濒临失传的龙凤灯终于又在冯垟舞了起来。华侨村官吴贵权为抢救民间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五节 华侨要素回流,泽被大江南北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给国内经济发展插上翅膀,而且也给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鼓励海外侨胞回乡投资。一部分在海外创业有成的华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进军国内市场,他们首先在家乡试水,尔后畅游大江南北,投资地域达20多个省、市、自治区。回国投资(包括融资)的青田华侨达上万人,但真正在国内掌控操作的不到1000人,这和他们的职业和处境有关。据了解,回国创业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内外兼顾,“分兵把守”,也有少数人全部撤到国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青田华侨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青田和丽水的房地产开发主要依靠侨资的融入。据了解,2001—2007年青田华侨房产开发公司就有11家。青田华侨在房地产领域投资、融资、购房中所耗资金达数十亿之多,对拉动其他行业、解决就业、实施旧城改造、改变城市面貌、增加财政收入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中,侨资企业就有64家,其中宾馆、酒店、酒吧、咖啡吧、茶座就有30余家,还有依靠侨资支持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服务业层出不穷。丽水的各种“名苑”和青田的滨江欧陆风情已成为青田华侨的当代名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外来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许多食品和生活用品的价格指数高于一些大、中城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青田华侨的经济实力以及他们回国投资的规模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部分回乡创业的青田侨胞在家乡无法充分伸展拳脚,而其他省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又在千方百计吸引外资以振兴自己的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因此,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青田华侨到这些省市调查考察的一波接一波,他们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政府和侨务部门的竭诚欢迎和高度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青田华侨回乡投资创业人员数以千计,投资地域从本市、县延伸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形成全国性的投资网络。投资项目涉及房产、矿山、建筑、水电、机械制造、科技开发、餐饮宾馆、商贸、金融、医疗、旅游景点等20多个行业,这是青田华侨史的一大亮点。
  回国创业人员经过国外几年、十几年的生活和工作的历练,他们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又吸纳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其创业理念、管理和经营模式、处世与行为风格很容易被当地人民接受,于是很快打开局面。青田华侨投资开发的项目中,杨璧如的宁波新民医院、詹晓荣的安徽杏花村景点、徐孟瑢的嘉兴新洲五星大酒店、柳少惠的湖州南浔奇星园林、朱光然的慈溪欧洲工业园、吴三群的长兴浙江特拉建材厂、陈建仁的北京鹤华安吉电子研究所等,都有相当的规模和不同的特色。“青田华侨”这个专有名词,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到中国大部分省市,被人们所熟悉,他们成了受人推崇的公众人物。
  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海外侨胞的事业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在改善当地民生、繁荣经济和加快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鉴于青田华侨的不凡业绩,各地党委、政府纷纷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有的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常委,有的在多个社会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他们成为社会中的明星族群。
  第六节 纾解人口压力,改善国计民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青田的山是穷山,青田的水是恶水,两者都不是青田人民所能依靠的。土地原本是人民,的衣食父母,但史载青田“重山复水,高深险阻,无平原广野林麓蔽泽之饶,民生其间,梯山为田窖薯为粮,终岁勤劳而不得一饱,何其苦也”看来土地也不能养活这一方子民。即使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人们还是出于
  本能,不断地繁衍子孙,人口仍在不断增长。据史料记载,首批青田人出国是在1700年前后,那时人口是8万左右,现在增至70万左右(包括海内外青田人),增幅近9倍。青田自公元711年建县以来,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尖锐,在青田历史上农民为了争夺资源发生械斗的事件时有发生。300年前,一批与命运抗争的青田人走出山门,北上满洲里,经西伯利亚到欧洲经商,由此开辟了移民海外之路,逐步解决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并形成了300多年的华侨史,演绎了青田县由贫穷到富裕的变迁史。
  一、清代以来青田区域人口的变化
  清康熙至宣统年间,是青田人移民海外的初发期,人数4000左右。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港头、油竹、山口、方山、仁庄、垟心、小令、吴岸、汤垟、孙山、双垟、阜山、章旦等乡(镇),人们称其为老侨乡。这一时期的移民占当地人口的1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侨乡因土地资源匮乏带来的压力。山口、方山、油竹三个乡是老侨乡中的重点侨乡,出国人数占当地人口的35%左右,国内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应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如方山乡由于青壮年出国经商务工,劳动力由过剩到不足,每年早稻收割和播种,都要雇用外地农民工。山口是青田石雕的主要产地,这一时期先后7次组织石雕参加国际赛会,有的参赛人员滞留国外销售石雕或从事其他职业,当地有些农民也从农耕中游离出来,成为从事石雕的手工业者,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移民的社会效应在初发期已经显露出来。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门户开放,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输入中国,有着200多年移民文化积淀的青田山区人民,利用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政局不稳的形势,大举向海外移民。他们通过卖田典房、民间借贷,买通关节,或“公走”或“藏舱”坚决果断、无怨无悔地沿着前人的足迹闯荡世界。这一时期海外青田人从4000骤增至2,万多人次,除老侨乡外,城区、温溪、北山一带也相继有人出国,而老侨乡几乎每村都有几人或几十人去国外谋生创业,到日本的就达3000多人。人口消减的结果无疑使部分民生得到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中,公民出入境政策及手续逐渐放宽和简化,青田移民步伐大大加速,这30年的出国人数相当于前300年总和的8倍。时下国外人口约占国内在册人口的1/2,若加上华侨眷属,约占国内在册人口的4/5。30年来,青田侨乡不断向西北扩展。新侨乡的产生与发展使侨乡分布地域更广、网络更健全,客观上也改变了新侨乡的人口结构、资源配置。近几年西部地区的发展同样也得益于新移民队伍的发展壮大。
  二、移民海外引发国内人口的大转移
  民国时期青田人向县境以外迁移的主体是在国外创业有成后回国的人士,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毗邻青田、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据查,举家迁移温州市的就有数百户,聚居在温州西郊、东门、朔门一带,其次是乐清、瑞安、平阳各地。新中国成立前夕,经浙江省政府批准,43户青田归国华侨在余杭闲林埠开垦农场,携国内外亲属在那里安家落户。也有把家安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的,但只是凤毛麟角。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田属温州专区,温州市以优惠条件吸引青田侨眷前往落户,一批侨眷相继到温州购房、建房或办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青田县又出现了一次国内人口的大转移: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西山、水新一带开发华侨新村,吸引不少青田侨眷在此购房定居;之后大举进军丽水,因丽水地大,房价便宜,据查约有10万华侨、归侨和侨眷在丽水建房、购房或定居;在上海、杭州买房的侨眷增多,但一般选择杭州定居;偏远和高山地区的侨眷则向城镇集中,新中国成立之初鹤城只有23名华侨,而现在华侨人数已多达4万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夕定居余杭闲林埠的青田人后裔中已有300余人移民海外,而民国时期迁往温州的青田人后裔在海外发展的已多达3万余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温州和杭州都先后成立了青田籍归侨侨眷联谊会,归侨和侨眷人数均数以千计。事实证明,无论是向外转移或向城镇集聚,都能达到同一个目的:摆脱贫困落后,走向富裕文明。
  三、移民促进了青田国计民生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青田虽然有2万多人次的华侨闯荡海外,但由于历史和他们自身条件的局限,大部分是小商贩和打工仔,生活在侨居国的最低层,除满足自身的温饱以外,靠极度的节俭反哺桑梓和亲人。当然,也有部分成功人士出手不凡,如前面提及的方山吴乾奎建桥,铺路,建石庙,购买丽温公路债券,建青田公立医院,捐献达1.8万多银元;阜山周继文为兴建阜山中学先后捐资7万美元,还有山口林树德捐助1万法币赈济山口灾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青田落实侨资房政策调查统计,全县退还被划为地主成分的589户归侨、侨眷的房屋就多达2037间,计10636平方米(青田华侨在温州、永嘉、瑞安、平阳等地购建房未计在内)。家乡住房问题得到改善,老侨乡的贫穷村落出现不少洋房。新中国成立前,用来养家的侨汇已无法调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青田华侨捐赠公益慈善事业折合人民币(现市值)约6亿元。青田的教育、交通、卫生、通讯、基础设施、寺庙、景点、扶贫济困、新农村建设等都渗透着青田华侨的心血,而且他们把善举扩展到许多外省的市县。
  改革开放以后,青田华侨不仅数量剧增,而且80后新华侨的素质与前辈更不能同日而语。他们依托国内经济腾飞的大背景,很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及时进行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调整,组成国际贸易军团,使青田华侨的整体经济实力很快得到大幅度提升。青田侨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充实了青田人的钱袋,加强了青田金融界的实力,提高了社会购买力和市场消费水平。如2005年青田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1955年的70143倍,年均增1402倍;200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55年的355倍,年均增7.1倍;2001年侨汇22402万美元,2009年侨汇200475万美元,2009年是2001年的9倍。华侨经济强烈刺激了消费,现在青田社会消费品价格普遍高于城市,房价居全国县级之首,与温州市持平,这个山区县的农产品价格也高于城市。青田华侨经济的强势对本县经济的支撑力度何等明显。青田邮政的国际业务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2年,全县寄往国外的国际平函14万封,国际小包6.2万件,国际大包3500件,国际特快6000封;收到国际平函8万封,国际包件3500件,国际特快3000封,在非侨乡县看来这简直就是神话。
  从2000年开始,青田侨汇快速增长,占国内常居人口约1/2的海外青田人,其经济总量逐步超过国内青田人。2000—2009年,青田国内总产值依次是青田侨汇的:179%、110%、99%、72%、76%、59%、53%、55%、59%、69%。历年来,青田侨汇均列浙江省县级之首,充分显示青田外汇之强势。青田侨汇已经从历史上的“养家糊口型”转化为改善青田的国计民生、增强青田经济实力、助推青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