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始乡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华侨史》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9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原始乡土文化
分类号: D634.3
页数: 4
页码: 155-158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青田早期华侨的本土习俗文化和海外侨胞对祖国家乡发展的贡献。青田早期华侨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产实践活动,以及种种民风习俗烙下了古老而质朴的文化印记。他们在离别故土启程之前,要履行一套既原始又带有乡土色彩的繁文缛节,充分展示宗族、邻里和同乡关系的乡土习俗文化。而海外侨胞则从切身体会中深刻认识到,强大的祖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积极支持祖国家乡的各项事业,为祖国家乡的繁荣富强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并在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华侨 文化 青田县

内容

青田早期的华侨主体是山区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长期低水平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千古不变的种种民风习俗,在他们身上烙下了古老而质朴的文化印记。
  一、以家族、乡情为依托的本土习俗文化
  青田早期华侨在离别故土启程到遥远陌生的地方之前,往往要履行一套既原始而又带有乡土色彩的繁文缛节,充分展示宗族、邻里和同乡关系的乡土习俗文化。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青田山区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的岁月里,形成了彼此团结互助、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意识。出国前,一般事先预约,结伴而行,并请“择日先生”选取吉日这是为了规避和抵御旅途凶险的“防范”措施。在青田华侨史上,选择同年同月同日出国,的比比皆是,其中以同宗、同村、同乡者居多。章旦的张如坤和郑得元两位同乡相约在1826年出国,1921年雅林村有8人同时出国,吴姓宗亲就有4人,在出国途中常常见到同乡同舟共济的局面。出国前夕,设宴饯行是传统而神圣的仪式。家人、亲友、邻里聚首告别,互祝珍重。其心情十分复杂,既有难言的苦衷、离别的痛楚,又有朦胧的希望。酒席间语言的禁忌甚多,口无遮拦的小孩都要退避三舍。饯行宴会接近尾声,为人母者则拿出珍藏多年的“压箱银”(女儿出嫁时,母亲把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私房钱放在女儿嫁妆的箱底,以供女儿日后应急之需)。亲戚邻里及知心好友则纷纷送上红包,俗称“顺风钱”或“发财钱”。这些钱除亲人馈赠之外,其余笔笔入账,俗称“人情账”,以便日后奉还。青田城内的林子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国,他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里面除记载了经济往来的账目,如“民国贰年元月廿八日,陈××来生洋拾元,二年十月付拾元”,另外还记有他出国时的“人情账”,如“民国×年×月×日,×××送来洋×元”,这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质朴文化。
  早期出国的人通常携带一些可资纪念或日用的物品。如灶膛灰或香炉灰、家乡的竹筷、祖宗的牌位、民间常用中草药、茶叶和喜好的民间乐器或中国文化书籍,以示不背祖忘宗,并借以消减乡愁,自娱自乐。著名作家罗大冈在赴法的轮船上结识一位憨厚的青田小伙子。一天,船警例行检查,小伙子十分紧张,将一只装有小布袋的罐子紧紧抱住,引起警察的怀疑。警察令其放下罐子,经检查,原来小布袋里是一撮炉灰,警察并未刁难,小伙子才松了一口气。青田人传统食用的芥菜干、茶叶、中草药更是随身携带之物。其实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是原始草根文化在早期青田华侨身上的体现。
  二、以封建迷信为载体的宗教文化
  青田民间的宗教门类繁多,中西并举,佛道混合,寺院、道观、教堂星罗棋布。在落后的农耕社会,宗教迷信成为青田山区农民的精神支柱。出国前后家人向神灵祖宗虔诚祷告,祈求庇佑亲人路途平安、在海外事业有成。
  民间流传阜山清真禅寺的“白衣丞相”、山口水口殿的“天妃娘娘”及“财神爷”是青田海外子民的保护神。据传,“白衣丞相”常在海外显山露水,化育众生,特别受到海外青田人的尊崇。曾经流传这么一则故事:阜山籍周氏在意大利餐馆打工,突然头晕目眩,昏厥在地,冥冥中默默呼喊“白衣丞相救我”,眼前立即出现一位穿白袍、长白胡子的老人对他说:“不必惊慌,并无大碍,过一会儿就好。”说罢便不见了,周氏也随之苏醒过来,像是南柯一梦。像这类的佛祖显灵、神仙托梦之说颇多。阜山清真禅寺一年到头香火不断,海外华侨及侨眷争相朝拜,捐助善款,其虔诚之心可见一斑。信仰习俗因人而异:有的居家立有祖宗牌位,缅怀先人;有的悬挂和摆放自己信奉的神佛图像,朝夕膜拜,祈求平安赐福。宗教与迷信往往掺杂在一起,有的为家族中健在的长者设牌位,俗称“长生福禄位”,此牌不祭拜,与亡灵有别。如果思念逝去不久的亲人,按青田习俗需“寄封筒”,以寄托哀思。美国纽约的青田早期华侨,有的在农历七月半去唐人街广明寺焚化在右上角贴金纸作邮资的信封,给国内亡故亲人寄阴信、汇冥币。有的汇钱回家,要求家人到大寺院做“水陆道场”、“放焰火”、“诵经念佛”等大小佛事,以此超度亲人的亡灵。
  三、源远流长的饮食、服饰文化
  中华的饮食和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县人虽身处异国他乡,但难改家乡的饮食习惯,难忘家乡各种小吃,难舍家乡的衣帽鞋袜。早期出国的乡亲初到国外,总是固守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他们“舌不沾洋味,牙不嚼洋食”,不敢吃生冷食物,喜欢几人合伙自行烹煮。仁庄小令的陈均球,1903年赴法国经商,一天提货到乡下兜售,沿途买不到适合口味的食物,晚上回到住处,饥肠辘辘,满腹牢骚,叫苦不迭。他对同乡说:“过去听人说外国人是‘生番’,现在才明白他们原来喜吃生冷食物。”他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感到骄傲,对当地饮食不屑一顾。青田山区农民的服饰和各种生活习惯与所在地的老百姓几乎格格不入。他们从家乡带去的长袍短褂不管新旧,都不会轻言丢弃,况且数量不多,还不肯轻易换洗,生怕衣服搓洗时磨损。他们住的大多是地下室或废置的旧房,几个人合伙租用,拥挤不堪,臭气冲天,把去公共浴室洗澡也看成是不顾羞耻的举动。在青田贫困山区长期形成吃苦、节俭、保守和种种不合时宜的习惯正是山地“草根文化”的体现,影射出青田早期华侨既质朴无华又守旧落后的原始文化形态,是融入当地社会的一种障碍。
  四、吉日喜庆和店堂装饰的传统文化
  每逢祖国的传统节日他们往往视其为怀乡思亲以及亲友欢聚庆贺的最佳时机。青田华侨尤其重视传统的新,春佳节,根据条件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早期的华侨因势单力薄,很难筹办大型庆典,只能张贴几副春联,悬挂几盏彩灯,约上几个亲朋好友,用家乡传统形式,烧煮几道具有家乡风味的菜肴,既可解馋,又用以祝福。如炒年糕(代用品),象征年年高;红萝卜烧牛肉,象征年年红;山粉饺(代用品),象征交好运等。为释放一年的乡思情愫和缓解极度的困乏,想方设法弄到家乡的红酒,边斟边聊,讲述邻里趣闻,回忆亲人轶事,诉说社会不公,感叹个人身世,有的还搓上几圈麻将,过起了家乡的“长命夜”。青田人的餐馆、商店、工场等的建筑装潢、开张仪式、店名招牌,基本沿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欧洲青田人的餐馆门口摆放石狮或用盘龙装饰门面,并高挂灯笼,中国字画、刺绣、绸伞、宫灯、纸扇等抬头可见,到处洋溢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大凡开张仪式,必宴请至亲好友,赴宴者按家乡习俗馈赠礼物,以示祝贺,喜庆色彩尤其浓重。县人的店名招牌常以国家、省会和大山名川、著名城市、名胜古迹、社会名流、象征吉祥的飞禽走兽、姓氏家园等命名。如长江、黄河、泰山、黄山、庐山、长城或北京、上海、香港和龙凤等,县人心中流淌的是中华血脉,积淀的是中华传统文化。
  五、古老传统的生存法则
  青田人闯荡国外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如采用俗称“搭会”或“呈会”的方式来筹集出国川资与国外创业的资本,这是民间的融资方法,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华人经济学上的杰作。这种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而又兼有互助精神的融资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据高岗归侨叶长庚的口述,他于1909年到法国,出国费用共计400银圆,其中60%是靠“呈会”筹集的。原四都归侨陈仲夏口述,在法国提卖枕巾、床单、围巾、桌布、玻璃珠,生意好的时候每月营利约1000法郎(相当于200银圆),不到半年,家中债务全部得以偿还。因此,在国外创业的新华侨在拼搏几年有一定积累之后,有的想拓展事业,若遇资金不足,至亲好友往往会伸出援手,大多创业者就是沿用国内传统古老的融资方法。青田旅意华侨张某,利用“呈会”方式筹集资金,前两次均告失败,第三次才获成功。若没有这种传统的民间融资方法,恐怕他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这种筹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集居是青田人传统的民居文化。农村每座民房,里面少则几户,多则10多户人家,而民房之间往往前后左右贯通。旅居欧美和日本的青田人为彼此照应,节省开支,倾诉乡愁,也传承了聚集而居、聚会而乐的传统习俗。他们往往合伙租房,日散夜聚,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是县人在域外的生存之道。在日本大岛町有青田人住的栈房,在法国里昂、西班牙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有“青田区”,罗马尼亚有“青田村”,美国纽约有“青田楼”,葡萄牙里斯本有“青田家”等,这些都透视出了青田华侨厚积的民居传统文化内涵。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青田华侨在异国他乡既固守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吸纳居在国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经商和务工的实践中,在与西方文化习俗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他们会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甄别,激浊扬清,在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这是青田华侨文化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