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多元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华侨史》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9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多元经济
分类号: D634.3
页数: 25
页码: 112-136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20世纪60-80年代,青田华侨的资金和经验积累使其总体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优良化和多样化的变化。除了中餐业外,皮革业、服装加工及销售业等行业也成为了青田华侨的重要产业。这三大产业估计容纳了90%以上的从业人员。同时,进出口贸易业、建筑装修业、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与之相关或独立的行业也开始兴起和发展。这些变化标志着青田华侨的经济开始多元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 华侨 经济 青田县

内容

20世纪60—80年代资金和经验的积累使青田华侨总体实力有很大提高,发展变化的最大特点是职业的多样化,经济结构的优良化。除了中餐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外,原由犹太人经营的皮革业逐渐易主,成为青田华侨的另一大主要行业。20世纪70—80年代趋向上升的服装加工业和销售业迅速跟进,成为青田华侨的又一重要行业。餐馆业、皮革业、服装加工及销售业估计容纳了20世纪60—80年代这一阶段90%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三大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之相关或独立的进出口贸易业、建筑装修业、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等其他产业以及为华人服务为主的中国货行、中医中药业、航空服务业、书报销售业、印刷照相业、家政服务业等也先后出现。同时,还有部分青田华侨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旅店业、首饰礼品业等。此外,还有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在当地主流社会从业,成为政府公务员、公司企业职员、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专家、教授、会计师、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等。海外青田人的职业形成了多样化的新格局。
  一、餐馆业
  (一)中餐业的初始与发展阶段
  19世纪末,在法国巴黎已出现中餐馆。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餐馆在荷兰兴起。从广东籍侨胞在鹿特丹唐人街开设中国楼和中山楼两家酒店开始,至1940年德国人占领荷兰之前,包括青田侨胞王志南的益同酒楼在内,中餐馆共有8家。青田侨胞金梦仙于1944年在阿姆斯特丹开设金龙酒楼,嗣后又创办南京酒家,获利不少。1947年,县人杨岩禄与其荷兰太太泰敏做炒饭、炒面等经济午餐,携至街市售卖给摆摊的商人,晚上供应学生伙食。仅两年,生意发展到需雇用20多位工人,当时华光饭店名闻全荷,县人群起仿效。至60年代,青田华侨开的酒楼餐馆已达200多家。
  1918年,油竹华侨陈聚丰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设第一家中餐馆,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聚丰餐馆”。大约1925年下半年,徐志仁、叶秀明、邱仁丰三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条大街上租了房子,合资开办了一间规模很小的以送餐为主的“平松”(译音),即没有店面的家庭餐馆。
  1930年前后,徐志仁等三人都赚到了一定的资本,便各自择址独立经营餐馆。徐志仁在愉港市区大街57号开了一间“凤兴餐馆”,生意很好,成为当时青田华侨最大、最兴盛的餐馆。叶秀明开在中央车站旁边,邱仁丰在圣保罗市中心共和广场开了自己的餐馆。吴仲儒与金元典合资在由罗门(Uromeches)大街56号开了一间餐馆。1932年,孙逢王、留艺泉、裘志贤、林竹明等也从事餐馆业。
  20世纪50年代之后,旅居比利时的青田人在餐馆业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1953年,叶进和首先创办了龙兴饭店;1954年,陈宝水的中南饭店、詹蓬轩的上海饭店相继开业;1955年后,单芝文的新中国饭店、周岩朝的南京饭店、詹姑婆的大华饭店以及朱理岩、夏宏范、夏宏模的香港饭店也陆续开张。50年代期间,旅比青田人的饭店在当时华人餐馆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早期旅比青田人在餐馆业方面的发展,使旅比青田人开始走出小贩经济的圈子,逐步过渡到相对稳定的餐馆业经济,他们的生活也开始从飘忽不定走向安居乐业,同时为此后旅比利时青田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章旦横坑人郑冠荣1935年二度赴德国经商,开设批发货行,积攒资金。20世纪50年代末,郑冠荣在斯图加特市开设首家中国饭店,1964年增开白宫饭店。两家饭店均装
  修豪华,使用银质餐具,并从香港聘请高级厨师掌勺,职工最多时有30多人,生意兴隆,顾客经常排成“长龙阵”等待用餐。不少早期侨胞如邱钱美、郑宋标、徐宝立等都曾在他的店中学习厨艺。郑冠荣拥有度假别墅、私人轿车,是当地网球协会会员,生活阔绰潇洒,名噪一时。
  1972年,饭店被房东收回后,郑冠荣从香港进货,问津进出口公司。
  1975年,旅居德国的阜山华侨徐献仁作为当时中餐业的代表,受到访德的中国领导人华国锋的接见。
  20世纪初,已有许多青田人在奥地利谋生。70年代尚健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老华侨陈炳楚、虞岩方、张德斋等七八人,如今已全部去世,其家属、子女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不谙华语,当年的历史已鲜为人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几乎没有去奥地利的青田侨胞,直至70年代初,中国与欧洲的许多国家建交后,才为华侨赴奥提供了机会。
  1975年前,奥地利15区的中国亭餐馆是奥地利最早的中餐馆之一,其创始人是青田老华侨杜牡丹。1975—1978年底,青田籍侨胞在奥地利先后开了10家餐馆。
  1975年,张德斋和陈炳楚开设竹园饭店;1976年,尹超群、麻钟成开设远东(现豪华)饭店,吴环慈开设中华饭店;1977年,李金岳开设李园饭店,徐常青开设龙华饭店,吴岩训、吴绍雄父子开设京都饭店;1978年,夏庭树、胡焕雄等三人开设江南饭店,王诚厚开设东方楼饭店,张正光开设松鹤楼饭店,胡成龙开设上海饭店。
  20世纪60年代,中餐馆在意大利的发展尚属萌芽阶段。米兰的胡兆卿、杜岩品等四人合开的中华餐馆和张王南开的中国酒家是米兰首批中餐馆。中华餐馆开张当天,意大利财政部长、米兰市市长登门祝贺,并送上金牌,报纸纷纷登载消息,盛况空前。
  这些早期的中餐馆,尽管档次不高,规模不大,但却成为大批华侨华人开设中餐馆的“试验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餐业逐渐成为青田华侨华人的基础产业,这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加强了对无证经营的打击。许多提篮小卖、无证经营的老华侨不得不另谋出路。但他们没有熟练的技能,不通当地语言,除了从事比较熟悉的中餐业外,很难找到其他合适的工作。
  其二,早期的华侨虽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语言交流不便,但他们拥有同乡网络,消息灵通。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国内物资紧缺,粮食供应仍需配给,华侨华人便想方设法托同乡海员从美洲运进粮食、副食品,做成中国炒饭、炒面之类供应市场,方便顾客,使中国餐立下根基。再加上1949年印尼独立后从那里撤回的几十万军队和侨民,还有在印尼出生的荷兰籍华裔大量移居荷兰,他们都吃惯了中国餐。这就为中国餐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荷兰中餐馆增加到2500家,遍及大小市镇。再如,法国巴黎第11区曾是低收入工人的集居地,战后那里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原先以小工厂、小店铺的工人为主要顾客的小咖啡馆、小饭店不得不相继关门,一些华人企业主趁机买下这些店面,并随即将其改造成装修豪华的餐馆,迎合中产阶级的身份与口味,很快就生意兴隆。
  其三,经过战前的拼搏和磨难,老华侨有了一定积蓄,但他们的资金有限,只能开设投资不多的中餐馆。开餐馆比开办一家工厂要容易得多,不需要很精深的外语及专业知识,也不需要大笔投资。1975年,从波伦亚转移到意大利北部米兰的孙明权家族,创办了第一家中餐馆——长城餐馆,由于位置优越、规模较大、经营得法、服务周到,结果以店“生”店,成为孙氏家族腾飞的原始资本。那时只要能筹到几万马克,或十多万法郎,或几十万先令,就可办一家中等规模的中餐馆。
  其四,青田人在海外保持和弘扬厚朴、勤劳、节俭和互助互济等传统。中小规模的中餐馆因投资有限,老板往往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一般每天早晨9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1点或更晚,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疲劳不堪。他们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工作时间和劳动付出比雇佣的工人还多得多。
  华侨能在国外立足,除自身的拼搏外,还得靠团结互助。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新华侨要在国外发展,除上辈留下的产业可作依靠外,大部分人都得靠老侨胞的帮助。意大利的胡锡珍、孙耀光、孙明权,荷兰的胡品山、厉巧连、程雅标,德国的邱竹仁、金岳祺,葡萄牙的周洪泽,比利时的朱焕光,西班牙的陈迪光等先贤都曾帮助过不少亲友同乡发展事业,口碑良好。
  (二)中餐业的鼎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中餐业兴旺发达,迅速达到鼎盛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县人通过各种渠道,踏着前人的足迹大批涌向海外。中餐业是这些新华侨就业的主要岗位。旅荷青田华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到1000人,到2003年,已发展至1.2万人,中餐业就吸纳了其中75%的人;旅西和旅奥华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仅数十人,而到2006年仅在西班牙的青田华侨华人就达5万多人,其中40%以上从事餐馆业或服务于餐饮业的相关行业。
  大量吸纳从业人员、提供生活出路并因此刺激新移民,是中餐业勃兴的一大效应。
  葡萄牙里斯本现有中餐馆估计在300间以上,多数为县人所开。每月营业额在2万至5万欧元以上的属中等餐馆,占总数的50%—60%;每月营业额10万欧元以上的属上等餐馆,为数不多。餐馆生意较好的吴三群,其餐馆拥有300多个座位,最高月营业额约20万欧元。规模最大的属陈王彬的葡萄牙同心大酒店,地处里斯本最繁华的地段,2003年投资兴建,2004年竣工,拥有500—600个座位,仅装修就投入2600多万人民币。港头王存玉于1979年去葡萄牙,4年后独立经营中餐业,他和两个女儿有3间餐馆。郦剑鸣于1980年抵葡,1986年在南部拉古什市创办“太白楼”酒家,设有100多座位,忙时雇工11人。葡萄牙南部是度假旅游胜地,英、德游客特多,青田人为葡萄牙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颇受葡政府的重视。
  周洪泽开设的金龙酒家与其子周一平开设的中国酒家赢得葡萄牙最高当局的好评,葡萄牙总理亲自给予嘉奖,颁发“欧洲奖”,并特准免税25年。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曾给他颁发荣誉奖。
  改革开放后,大批青田人涌到意大利。意大利的中餐业便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仅米兰市就有中餐馆约200家,而罗马中餐馆的数量还超过米兰,都灵有50多家,波伦亚和菲伦茨各30多家。甚至只有3000人口的小城镇里也有中国餐馆。总之,中国餐馆从此向南扩展到拿波里和西西里岛。整个意大利的中餐馆达1000家以上。
  孙明权家族在意大利共开了8间中餐馆。其中规模较大的属长城餐馆,生意红火,还接待过大批中国高级代表团。凡宴请国家领导人和文化艺术界名流都在长城餐馆,并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法国巴黎16区的马拉柯夫大街上,周迪贤、王秀梅伉俪经营着两家豪华餐馆——逸园饭店和国泰饭店。这两处的房产原先为波拿巴家族所拥有,前者几百年来一直是拿破仑·波拿巴家族打猎、郊游下榻的地方;后者前身是欧洲著名的桥牌俱乐部。如今时过境迁,这两处房产都先后易主到周迪贤夫妇名下,充分说明他们侨居巴黎30多年来事业的成功与辉煌。
  巴黎粤海大酒店位于塞纳河和马纳河的交汇处,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及宫廷建筑艺术和文化风格。原本由广东省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1亿多美元兴建而成。酒店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设有183间标准客房和4间套房,所有客房均配有冷暖空调、独立浴室和卫生间、国际直拨电话、卫星电视和闭路电视、保险箱等设施。该酒店还设有9个面积20—500平方米不等的多功能会议厅,空间可灵活分隔调整。会议厅宽敞明亮,是举办各种会议及综艺晚会等集体活动的理想场所。其中,长江厅面积500平方米,镶嵌雅致的工艺磨花玻璃窗,朝向幽静的内廷花园,是举办经贸展销会以及各类大型酒会、婚宴(可以摆放350个座席)和舞会等活动的理想场所。
  巴黎粤海大酒店开设中餐特色的风味美食,有座位300个;明珠厅设有丰富多样、中西结合的自助早餐,马可波罗西餐厅有90个餐位,另外歌厅有150—300个座位。巴黎粤海大酒店是一组中式建筑群体,古色古香,内庭景观独特,九龙桥、石瀑布、喷水鱼塘、凉亭及亚热带植物园林风景,别具情调。这里经常举办中国民间传统文艺表演活动。
  21世纪初,这座集商、住、吃、娱为一体的大酒店由于经营不善,被县人孙协发、孙正满、周伟、孙正才、吴冠雄、朱晓凤、孙小雄、孙文雄等合股收购,改名为巴黎新世界中国城,周伟为董事长。2003年之后,生意大有起色,凡国内出访的政府代表团及旅游团均在此下榻。
  陈迪光于1974年抵达西班牙,1976年在上辈人的帮助下,开了西班牙华侨的第一家餐馆。到1987年,他的家族已发展到8家饭店,生意兴隆。几次“大赦”之后,大批青田乡亲涌到西班牙,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得到过陈迪光的帮助和支持,先后开办了中餐馆。现在西班牙几乎所有的中餐馆菜单都还保留着陈迪光当年菜单上的序号,并遵循他总结整理的一套中餐烹调的规范化操作规程,陈迪光为全西班牙华人中餐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是西班牙中餐业的黄金时期。
  1984年,持荷兰护照的陈建欣来到西班牙马德里开创新的事业。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便成功地在马德里开设了一家别具风格的中餐馆——京城酒家。这家酒家装饰新颖,菜肴别致,服务上乘,打破了西班牙中餐原有的陈旧风格,因而受到西班牙人的青睐,成为当时旅西中餐业的一颗明珠。
  1990年,西班牙电视台“生活栏目”摄制组人员慕名到京城酒家拍摄专题节目除了告诉人们怎样吃中餐外,还特别介绍中国的餐饮文化。节目一播出,便得到良好反,响,中餐业因而在西班牙走俏。
  此后,陈建欣创立了以“禅”命名的餐饮集团公司,精选了中国及东南亚等国的著名菜肴,开创了西班牙第一家亚洲菜餐馆,使客人既能在“禅”饭店中品尝到亚洲各地的美味佳肴,又能领略到亚洲文化风情。进入新世纪后,“禅”集团已拥有8家连锁店,分别坐落在马德里高级繁华区域,其中有两家开在五星级饭店内。陈建欣的成功之道是:注重品质和不断创新,独具一格走自己的路。他们推出的每一道新菜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甚至连餐馆的椅子都是自己精心设计的。
  1994年,西班牙政府授予陈建欣“国际企业家大师奖”。1998年11月,陈的京城酒家荣获西班牙政府颁发的“优秀旅游企业奖”。2004年,“禅”集团公司荣获最佳外国人餐旅奖——“美食家奖”。是年,由陈建欣率领的西班牙中餐业联合会在广州荣获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团体银奖。
  自1997年2月起,陈建欣被推选为西班牙中餐业协会的会长。目前陈建欣常任世界烹饪协会的评委,经常参与世界级的烹饪比赛评选工作,其在西班牙餐饮业中的地位
  和知名度可见一斑。1985年,旅居荷兰的孙焕然与上海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合资,将两条旧驳船改造成水上宫殿式的大型建筑“海洋乐园”共3层,总面积达5250平方米。它是集餐饮、
  娱乐、工艺品销售、多项体育活动的多功能,水上餐娱综合体,也是一座微缩的中国景观。其中有按比例缩小的中国万里长城、北京天安门、上海滩、杭州灵隐寺和桂林山水等模型。乐园设有模仿广州东方宾馆的中餐厅,有雅座500个。并从国内聘请名厨掌勺,展现中国各大菜系的精华。还有设有300多个座位的多功能舞厅,供青少年活动的游乐场以及销售中国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等的文化艺术商店。海洋乐园举行开业仪式时,荷兰首相亲自到场祝贺,并欣然为其剪彩,荷兰新闻媒体向全国报道后,产生了轰动效应。
  继海洋乐园后,孙焕然的又一壮举是建立御园酒楼。它高5层,兼营住宿。楼下两层为餐厅,极富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风格,富丽堂皇。人夜,华丽的霓虹灯跳跃闪烁,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吴洪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华侨,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开拓的魄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科技的进步和资讯手段的先进,更为他开阔眼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吴洪刚在荷兰北部格罗宁根开了一家高级中餐馆,设180个座席,并专门从北京请来大厨,菜做得正宗而美味,价格也相应较高。他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手段经营餐厅。用“你好”作为餐馆的名字,而“你好”恰恰是当地电视中文讲座的名称,使当地人看到“你好”中餐馆时,心中备感熟悉、亲切。
  在国外做餐饮生意,吴洪刚有自己独到的理念:一是充分运用荷兰当地的人力资源。许多华侨不敢用荷兰人,而他却坚持请荷兰人做服务员。二是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他还是第一个在荷兰做川菜的中国人。三是在质量方面精益求精,力求更加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四是在服务方面“中西合璧”,采用中国的味道和西式的服务,赢得广大顾客的青睐,使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1987年,吴洪刚开始创建“你好”集团公司,从此他的生意蒸蒸日上。集团从餐馆业起步,不断致力于业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在海内外逐渐拥有10余家控股企业,业务涵盖了房地产开发、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咨询、五金、电器制造、环保建筑石材和基础工程施工等多项产业。
  在德国,浙南人开设的餐馆很讲究装饰,除了宫殿式门楼和门口两边的石狮子,室内也重彩布置,弥漫着“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的气氛。20世纪80年代,中餐业迅速发展成为青田华侨的主导产业。至90年代初,这种中式风格显著的餐馆已遍及德国城乡。
  旅德青年企业家叶文贵锐意开拓经营,堪称后起之秀。他在欧洲餐饮业界闻名遐迩。叶文贵创办的皇宫酒店与天下美食酒家,择址柏林的东西两翼,生意历久不衰。天下美食酒家悉仿北京的天坛,投资达上千万欧元,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气度恢弘,充分显示了东方古典建筑艺术的魅力,设400客座,雇工80人左右。即使在德国中餐业衰落的情况下,天下美食酒家也一枝独秀,尤其是周末,慕名来观光进餐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也许得益于环境的幽雅、宽敞,以及建筑的独特和服务的周到。
  1988年,青田山口镇人林国权抵达北欧的芬兰,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后涉足中餐业。现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经营华丽都酒楼,生意兴隆。目前在芬兰的亲友已达60余人,约占该国青田华侨人数的一半以上。
  (三)中餐业的滑坡与改革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青田、温州和其他地区的移民人数大幅度增加,以中餐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的区域分布覆盖率过高。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餐业只在少数大城市出现,战后逐渐走向繁荣,70年代以后便扩展到中小城市,到90年代后期更是遍及两三万乃至几千人口的小城镇。在卢森堡一个人口还不到1000的地方,也开设了中餐馆。意大利的刚比市、圣多尼诺城,奥地利的格拉茨、林茨、因斯布鲁克,德国的费尔巴给、不伦瑞克等,还有一些国家的小城镇甚至小山头上,都有青田人开的餐馆,密度已几近极限。行业的恶性竞争日益激烈,有的以降价招揽顾客,再以低质饭菜来弥补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只得另辟蹊径,在正统的中餐馆推出泰国餐、日本餐、蒙古餐、自助餐,在花色品种上下功夫,以此来摆脱困境,伺机另谋发展,曾经十分繁荣的中餐业开始滑坡。
  一直以来,中餐业是青田华侨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前,几乎一成不变的经营方式、过分集中和同业间的恶性竞争、优胜劣汰,迫使一部分从业者实行了转行。对中餐业实施调整与改革已势在必行。当然,作为主导产业的中餐业毕竟是民生产业,其历史地位和实用价值不会消失,而且还会维持一定规模,它在青田华侨经济中的地位仍不可忽视。
  二、皮革与服装加工业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皮革加工与销售
  青田旅欧华侨华人的第二大产业是皮革业,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其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原犹太人生产经营并垄断的皮革业,战后亟待复兴。
  2.受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刺激,人们对提包、钱包等需求增多。
  3.随着科技和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人造皮革原料大量增加,价格低廉。皮革业加工设备简陋、工序简单、操作技术简易。创办家庭皮革加工作坊所需的投资较小。
  意大利的制革业历来闻名于世,其生产的牛皮和人造革及其制成品,不论产量和质量都占世界第一位。意大利的皮货式样繁多,远销世界各国。青田华侨由于资本、设备和技术有限,大多以人造革为原料,使用真皮制作皮鞋或高级皮包的一家都没有。这种平民化的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倒处于不败之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意大利华侨经营的皮包业发展很快,尤其是米兰和波伦亚两大区域华侨最集中,生意最兴旺。20世纪50年代后期,华侨在意大利各城市开设的皮包批发公司、皮业工场、皮包店和皮包摊贩有120家,其中青田籍侨胞开设的就有47家之多,经营皮革比餐饮业获利更大。在青田华侨中,米兰胡锡珍的皮革批发公司规模最大,所经销的绝大部分是人造皮革制品。他所生产的皮货价格较便宜,一只真皮手提包售一二十万里拉,而人造革手提包只卖一两万里拉,因此颇具竞争力,其产品远销欧、亚、北美、拉美和非洲的几十个国家。
  波伦亚的孙耀光、周仲芳等从事皮革生意,均取得不菲的业绩。意大利青田藉华侨在皮革业中已颇具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皮革业在巴黎、里昂等地慢慢复兴,开始主要生产一些低档皮革制品,如小钱包、钥匙包等。20世纪90年代,华人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精美皮包在法国市场打开了局面,据称已占领法国整个皮革市场20%的份额。
  法国的青田华侨皮革业也有一定的规模。据张卓芳口述,他的大舅1929年就在法国巴黎开设皮包批发公司。他的小舅赖相令20世纪50年代去法国,在大舅店里待了几年以后,就自己开设了制作皮包的工场,随后又开设了皮包批发商店。以往,巴黎的皮包批发生意被犹太人垄断,县人在此行业里只做零售生意。两个舅舅那时做皮包批发生意,在青田人中算是比较早的。后来赖相令的四个儿子都到了法国,并相继开设了四家皮包批发公司,在同业中颇有名气。
  (二)服装加工业的兴起
  继皮革业之后,服装加工业发展较快。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华人制衣业(服装加工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在桑达哥洛马和马达隆出现规模较小的家庭式服装加工作坊,青田人叶进寅和林锋等人是该领域的先驱。1995年,马德里和巴塞罗那
  中国货行的“过期食品风波”给西班牙的中餐业以沉重的打击,许多中餐馆被迫转行。1997年,劳工移民和“大赦”使服装加工业的发展有了劳动力资源的保障。该行业收入高,不需要外语基础,实行计件工资,工作比较自由,因而发展迅速。到21世纪初,全西班牙大大小小的华侨服装加工厂(场)至少有600家以上,从业8000余人,与巴塞罗那中餐馆的就业人数相当。主要分布在桑达哥洛马、马达隆和桑巴德尔三个城市及周边地区,有5000—6000个青田人在这里从事服装加工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巴塞罗那华人制衣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实力,有些服装加工厂粗具规模,四五百平方米甚至近千平方米的较为大型的加工厂也开始出现。多数加工厂设备先进,而且逐渐培养了一支具有相当熟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骨干队伍,并与西班牙一些名牌和品牌服装商店、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都使华人制衣业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据华人制衣业界人士介绍,由华人制衣厂生产和在东欧加工而进入西班牙的服装已占巴塞罗那服装市场总量的60%。
  同时期,意大利的服装加工业也悄然兴起。县人进入服装加工业界的人数甚多。不过加工业务量大的并不多见。方山乡松树下村的叶红秋家族开设的服装加工企业,可谓是同业中的佼佼者。
  1987年底,叶红秋到达意大利,因机缘巧合,两个月后适逢意大利“大赦”由同乡陈某帮忙办好居留,他便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打杂,做餐馆,搞装修,出卖苦,力,只要能赚钱维生,什么都干。稍有积蓄后,他便在1996年租了400平方米的场地,购置几台旧机器,雇几个工人,干起了服装加工。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警察常来巡查,查看是否雇佣黑工,日夜提心吊胆。后来,他从某公司获得一处较大的工场,遂成立了服装加工公司,招收有居留的技术工人19名,开始规模生产经营。除去各种税费,年利润可观。2003年,叶红秋的加工公司已发展到5个工场,共100多名工人,其中有3个工场委托意大利人管理,每人给予所管辖工场5%的股权。
  叶红秋的服装加工企业之所以兴旺发达,其原因有四点:一是他向一家意大利知名的服装公司购到20%的股权,因此工场原材料、销路有了可靠的保证。二是诚信经营,讲究质量。三是教子有方,他的子女妯娌和睦团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分工合作,井井有条。且长子擅长机械修理,工场的电器机械维修都不必仰仗他人。小儿子通晓中、意、德、法、英几国的语言文字,对外交往沟通方便。四是红秋本人出国前曾种过田,当过工匠,也有经商经历,跑过码头,见过世面,经过实践磨炼,能在商海中审时度势,确立发展目标。
  1989年,油竹朱有民偕妻子麻岳琴来到意大利。他们最初在餐馆里打工,辛苦拼搏了4年,稍有积蓄后便开始做外卖生意。不久夫妻俩又将目光转到了当时已较为盛行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服装加工行业并付诸实施。一开始业务有限,工场加上夫妻俩只有四五个人,规模不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现在,他们拥有3家工场,其中2家加工牛仔裤,1家加工马甲,共有员工100多人。规范的制作流程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朱有民的服装加工场运行得有条不紊,事业蒸蒸日上,所加工的LEE、老人头、FFA牛仔裤和品牌马甲远销美国。
  三、现代商贸业的兴起
  1976年,21岁的郭胜华离开青田,到法属圭亚那协助父亲店务。他顶着南美洲的烈日骑着自行车到一家家商店和住户推销闹钟、玩具、电饭煲等中国产品。经过五年的拼搏,1981年他开始在圭亚那省会城市卡宴创建专营中国百货零售和批发的友谊百
  货店、东方百货商场和发发发商店,批零兼营,逐渐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财富。他善于用人,其左右手都是旅法的中国学生,使他在事业上如虎添翼,很快就成为青田籍华侨中颇具盛名的年轻企业家。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不少华商已意识到必须转变观念,摆脱传统保守的经营方式,开设特色商品店。在西班牙、意大利及东欧一些国家已形成了以鞋类、小百货、服装为主要商品的商贸市场,彰显了超前的经营理念。西班牙的“单百店”(小百货商店的俗称)究竟源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县人徐小平开设的“单百店”抢占了先机,这是不争的事实。1983年,旅居西班牙的徐小平在西班牙所经营的餐馆生意很不景气,他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另找出路。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将较大的餐馆店面腾出一块地盘,购置一些简易的货架,兼营小百货和童装。上午经营小百货一段时间,再经营餐馆。两夫妻起早摸黑,艰苦奋斗,发现经营小百货的经济效益不错,随即卖掉餐馆,在另一街区租来200平方米的店面,开始专营小百货。
  此后,国人纷纷仿效,现在西班牙已有这类专门销售各种日用百货的小店数以千计,经营者大多为青田人、温州人,人们称之为“单百店”。徐小平现经营的中国实业有限公司有近千平方米的店面,货物品种齐全,很受西班牙人的青睐。为保证大批“单百店”的货物供给,有些人便设法从国内和世界各地组织货源,在当地设立批发公司、仓储,负责供货。一项新型的商贸模式——国际贸易应运而生。一批有谋略、有实力的青田华侨相继成为国际贸易大军中的一员。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商品逐渐打入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国际市场,青田侨胞趋时而动,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国际贸易的排头兵。从餐馆起步的旅西华侨徐宋灵赚了一些钱后,在马德里郊区的阿苏克卡开了一家600平方米的小超市。2001年,他又在马德里市区繁华的阿尔卡拉大街开了一家1000平方米的大超市,另外还在这条大街附近开了一家400平方米的小超市。刚开始都从国内进货,后来徐宋灵发现批发市场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无须从国内直接进货,还可减少种种麻烦与风险,于是便改为从马德里郊区的富恩拉布拉达中国商品批发市场进货,那里的中国商品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低廉。
  徐宋灵的超市售卖的全是中国货,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都有。商品价格大都为每件几欧元,但也有每件几十欧元甚至几百欧元比较贵重的商品。
  现在,徐宋灵共经营6家超市,生意兴隆。他说经商必须讲究信誉,因为信誉是决定生意成败的生死线。
  据西班牙青田华侨反映,青田人经营的“单百店”已遍及西班牙大小城市、海岛内地,批零兼营,机动灵活,成为西班牙及周边国家人民的购物佳选。
  葡萄牙百货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始于1992年,当时恰逢葡萄牙“大赦”,大量的中国移民从欧洲的法国、比利时等国涌入,并取得合法居留。以中餐业为主的华侨经济对新移民的接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中国移民包括为数众多的青田人开始在街边路口摆小摊,卖一些中国或当地的小百货,勤俭创业,逐渐积聚一些本钱,由摆小摊过渡到租一间小门市,开设士多店,当地人称之为“三百店”(当时葡币300元约相当于1美元),销售一些廉价的居家小商品,如服装、小五金、小家电、小装饰等。因价格低廉、款式时尚而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三百店”投资轻,规模小的仅一两万欧元便可开张,且所需人员比餐馆还少。一些不景气的餐饮业老板纷纷转营“三百店”。因而目前其数量已超过餐馆。据粗略估计,青田人在葡萄牙开的“三百店”约有上千间。
  旅居瑞典的柳小惠于1987年开始创办电脑公司,主要营销电脑主机板等硬件,生意红火。他聘用了20多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分别担任销售、发货、维修和管理,工资市场化,随营销效益浮动。由于柳小惠讲究诚信,待客热情,客户纷至沓来。他的公司已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最好时年营业额达1亿瑞典克朗。还有叶克清经营的中餐业和进口贸易,亦颇为成功,仓储批发已具规模,仅场地就达5000平方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巴西的青田籍移民从事百货业的较为普遍。以地域而言,数圣保罗市中心的25街较为集中。这里已成为小商品批发、零售的集散地,华人最喜欢在此淘金。2005年,青田人在25街“肖比”超市约有服装店70—80间,还在奥令东购物中心开设小商店40—50间,主要经营中国产的家用电器、旅游鞋、服装、眼镜、手表等。这些店铺林林总总,当地侨胞均冠以“礼品店”的雅称。在24街购物中心一层,90%的店面都是青田人开的服装店,主要出售汗衫、短裤、球鞋等。其次,在里约市也居住着不少的青田侨胞,他们经营的“礼品店”约有上百间,“礼品”琳琅满目各领风骚。
  巴西的“礼品店”,所经营的商品远不限于礼品,概而言之,是日,用品百货商店,只是巴西的青田人这么称呼而已。商品大致可分如下几类:金银珠宝首饰类,包括各种项链、戒指、耳环、手镯等;陶瓷器类,包括各种景泰蓝、花瓶、盘碗、饮具、餐具、烟具与其他玩赏性的工艺美术品等;各种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类、化妆品类,包括各种香水、口红、眉笔、指甲油、化妆盒、润肤霜及洗发膏等;文具类,包括各种铅笔、水彩笔、圆珠笔、笔盒、小刀、书包、书夹及小型计算器等;玩具类;日用品类,包括梳子、镜子、钱包、打火机、胶卷、相册、相框、钟表、电筒、丝巾、浴巾、花折伞、纸扇、太阳帽、太阳镜等。
  不过,每间“礼品店”都有各自的主打商品,各具特色。
  以零售为主的“礼品店”20世纪80年代以前较突出的有伍先昭的亚洲商店、季福仁的亚东商店、季礼仁的上海商,店、张超祖的Aquetem商店、孙志凯的南京商店等。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的,1990年前后有周尚夷、周经华、周经军父子的四间“礼品店”,季国
  俊、王家旦等人的“礼品店”后来居上。王家旦、季福仁等人的“礼品店”中部分商品价格昂贵,几千至一万美元不等,全是从中国进口的工艺品。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田华侨的进出口公司兴起,为“礼品店”拓宽了进货渠道,主要供应中国大陆货、台湾货、香港货以及日本货、美国货等,琳琅满目,品种齐全。
  四、新兴行业的悄然兴起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青田华侨不断开拓经营领域,如房地产、建筑装修、旅游、摄影等行业,一批新型实业家脱颖而出。
  (一)旅游业
  涉足旅游业的青田华侨还为数不多,虞向鸿是其中的佼佼者。
  旅居巴西14年的青田籍华侨虞向鸿,放弃传统商业,从事国际旅游业,独资撑起巴西通达旅行社,集商贸考察、组团旅游、代办签证、代售机票为一体,走出了旅居巴西华商旅游业的一条新路。虞向鸿于1992年来到巴西圣保罗。初到巴西,生计维艰,他跟别的青田籍侨胞一样做些小商品生意,以求谋生立足。尔后,他与妻子开了一间服装商店,生意逐步发展。为了求得更大的拓展空间,他在经营小生意的同时,刻苦学习葡文,考察巴西市场,为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经过13年的努力,虞向鸿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葡语,在广泛接触巴西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过程中,熟悉了巴西的基本情况。各方面的条件齐备后,他终于厚积薄发,于2002年办起了向往已久的旅游公司——巴西通达旅行社,开始跻身国际旅游业。一开始,他就为自己的公司制订了长远的发展策略,不注重眼前的客户量,不计较眼前小利,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从服务质量入手,培训员工和专业人才,以组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旅游服务队伍。
  虞向鸿按照世界业务范围来考量布局,精心策划,倾力运作。短短一年,他的公司规模扩大了一倍,客户大批增加,服务更加周到,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代售机票、代办签证、接机送机、组团导游,而且接待中国的商务组团,组织经贸项目的洽谈。巴西通达旅行社在他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战略引领下,声誉鹊起,一派红火,经济效益与日俱增。
  (二)首饰业
  1982年,徐乐平踏上遥远而神奇的法兰西国土,开始了他人生的寻梦之旅。巴黎3区有条著名的庙街,热闹而繁华,几乎被犹太人所垄断。几经努力,徐乐平在3区49号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店面,开设了一家小小的首饰店。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小店的
  生意十分红火,很快在当地商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85年,他又在3区32号开了第二家首饰店。然后尝试做进出口生意,直接从台湾、香港进货,使自己的生意逐渐摆脱犹太人的制约,后来还把商品销往中国。进入90年代,中国从首饰消费进口国很快变成生产输出国。徐乐平顺应市场变化,从1994年开始通过批发部把中国首饰销往法国等欧美国家。
  由于3区的住房紧张,生意无法得到更大的发展,雄心勃勃的徐乐平决定向其他区域拓展。2002年,他在巴黎外省93区开设法国卡丽娜首饰进出口公司。群体效应的结果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公司旗下的首饰店就发展到600多家,原来3区的首饰批发市场几乎整个转移到这里。2004年,徐乐平公司日常经营的首饰品种达到4万种。因每种商品的价格各异,店员结账时耗时费力,鉴于这些商品的价格大多是一两元,而顾客关注的是商品的款式而非价格,徐乐平决定把大部分商品分列在一元区与两元区,顾客只需挑选商品,不必顾及价格,简单快捷,省时省力,很受欢迎。这种经营方式逐渐被很多商家所效仿。
  生意越做越大之后,徐乐平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以及平时建立起来的公司良好信誉,建立了庞大的网络,向现代商务转变,厂家根据样品生产,将产品直接发送到商家手里。他将有形的公司变为无形公司,经营更加灵活。从此,生意发展得如日中天。
  首饰作为时尚的物品,季节性强,更新换代速度快。徐乐平凭着敏锐的眼光、聪慧的头脑,迅速作出准确的抉择与判断,抓准时机,逐渐成为首饰市场的领军人物。
  (三)建筑业
  建筑业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行业,以前只有少数青田华侨从事以中国餐馆为依托的装修行业。包灿雄、叶夏虹夫妇,鹤城镇人,20世纪80年代出国,在西班牙经营餐馆业,获利甚微。2001年,注册资金1.5万欧元,开办了月城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向西班牙建筑公司二手承包砌砖墙建筑工程,按规划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由开发方监督。从起初仅十余工人的小公司发展到现今拥有3个分公司、120多工人的大企业,工人大部分是青田同乡。中国工人吃苦耐劳,有的原来就是泥水匠,技术娴熟,往往能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任务,当地媒体多有好评。所雇工人的食宿、保险及上下班接送概由公司负责,月工资1000—2000欧元。一手承包商则按建筑面积付款。据说还有其他青田人也开设了几家建筑公司。据了解,旅居其他国家的华侨还没有涉足这一行业。
  (四)种植业
  杨俊恩,鹤城镇陈岙底人,1992年去比利时,后辗转至西班牙定居。他与夫人潘小薇办过成衣工场、餐馆,但都以失败告终。2002年他在巴塞罗那办起正大国货超市。约半年后,杨俊恩将超市交由夫人经营,自己在巴塞罗那郊区购买或租赁土地,创办农场,搭建大棚栽培各类果蔬,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事业渐次开拓。至2008年,先后发展4个分场,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种植蒲瓜、冬瓜、南瓜、黄瓜、西红柿、萝卜、青菜、茄子、豇豆、苦麻、茭白、葱蒜等时令果蔬,应有尽有。正大国货超市主营日用百货、食品、水产,兼营自家农场生产的果蔬,让顾客随心采购,相得益彰。
  旅西青田华侨王凌宙也曾与他人合办过农场。
  (五)现代高科技产业
  全球最大的内存模块制造商金士顿的创始人杜纪川,被美国人称为“梦幻老板”。他祖籍是北山,出生在大陆,在台湾长大,移民去美国30多年。他与伙伴孙大卫在加州硅谷打造的企业,涉足两岸三地及全球各地,因推崇“机动灵活和以员工为尊”的独特企业文化,员工向心力极强,公司迅速发展,连创佳绩。2005年,公司业绩激增22%,首次突破30亿美元大关,是公司1987年成立以来最高的营业收入。
  杜纪川在移民美国之前,曾留学德国,并在亲戚经营的中餐馆打工,受到过客人的冷嘲热讽,体会了人情冷暖。他认为,这些体验让他日后懂得了如何应付各种挑战和挫折。
  童年时期的杜纪川分别在重庆、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待过,后辗转到台湾念书,在师大附中读高一时,他与同学合组热门音乐团,担任吉他手。那段时间可算是他学生时代最快乐的时光。提及童年往事,杜纪川不无感慨地说:“书念不好,在学校又不务正业,家人干脆把我送到德国念书。”由于高中未毕业,无法到美国拿绿卡,因此在台湾读完高一后,杜纪川便从高雄搭舢板船偷渡到香港,再以大陆难民身份取得香港居民证,1962年转赴德国,并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学位,但1972年移居美国时,他选择的却是房地产销售工作。
  一次在打篮球时,他认识了某公司的硬件工程师孙大卫,从此开始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合作生涯。孙大卫曾告诉他:一块主机板售价2000美元,成本仅200美元。因此,杜纪川决定与他合作创立公司。他把家中的车库当成公司创业的办公室,全职的员工只有一人,那就是杜纪川本人。“当时两人的思想简单,还没考虑产品从制造到销售过程中的其他成本。”自嘲年轻时创业的勇气,杜纪川说自己连什么是记忆体都不晓得,就刊登广告招徕客户,当客户问及产品性能时,杜纪川马上背出一连串的专业名词,对方还信以为真,“反正客户也不会知道”,孙大卫如此为杜纪川打气。
  1982年,杜纪川与孙大卫的凯明顿(Caminton)公司正式成立,从事迪吉多(DEC)系统及记忆体制造。3年后,迪吉多被美商AST购并,AST也一并以600万美元买下凯明顿公司,杜纪川和孙大卫各分得300万美元。他们把这笔资金交由孙大卫的朋友、股市操盘能手亨利,投入股市。不巧遇上1987年10月17日美国股市大崩盘,不仅血本无归,而且每人还负债100万美元。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杜纪川在车库里找到2000美元,用以创立了金士顿公司。10年后,公司成了营业收入达数十亿美元的集团企业。
  在公司成立的前两年,杜纪川常为了资金及订单四处奔波,尝尽了人情冷暖。因此,当听到有员工想要自行创业时,他不但不阻止,反而会提供资金等帮助。“员工成立的公司有涉及电脑、网络、软体、电影制片等各领域,看到他们成功,我与有荣焉。”这就是杜纪川的心态。
  “与员工成为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是从母亲那儿学来的。”杜纪川说,“做人不要锦上添花,但是要雪中送炭。”对母亲的谆谆教诲,杜纪川始终谨记在心。
  “尊敬、忠贞、公平、弹性与适应性、对员工投资、工作乐趣,”这是杜纪川确定金士顿公司的价值观。身处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金士顿并不排斥任何人种和宗教。杜纪川认为,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断提升、装备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才是金士顿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国际贸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田华侨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影响最大的是规模化进出口贸易业,在青田华侨的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是青田华侨华人迅速致富、实力飙升的新兴行业。这一行业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中西欧的传统侨居区,大多是由中餐业业主、皮革业主等兼营的,他们在经营中餐馆、皮革工场的同时,纷纷建立贸易公司从事这项业务。其特点是与中餐业等传统产业结合并为其服务,主要进口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土特产品、鱼冻品、酒类、装饰材料等。二是南美地区,这里的青田侨胞原来发展的产业就较为多样化,中餐业并不是他们的基础产业,国际贸易在这里有较好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靠进口中国物品维系百货业、礼品古玩业的经营。新时期里,更多的青田移民到这个地区经营进口贸易,主要是巴西、法国海外省及其邻国。巴西圣保罗,吴于人的飞龙进出口公司规模最大,有上万固定客户,商品最齐全。圭亚那郭胜华的友谊百货商店专营中国商品,使中国百货占据该地70%的市场。三是东欧、巴尔干、独联体的广阔新区,重点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联盟)、保加利亚、乌克兰等国,从背包、地摊经营发展到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批发销售。在罗马尼亚,80%的青田华侨做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从1997年始,他们就着手建设东欧最大的批发市场。此后在波黑、捷克、南斯拉夫、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都建立了外贸市场,从中国大批采购纺织品、鞋类、皮衣等商品,既批发又零售,几乎垄断了这些国家的中低档轻工日用品市场。即使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非常时期里,青田商人都坚持在南联盟及其邻国进行贸易活动。战争一结束,善于捕捉商机的青田商人便将大批紧缺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往这里。例如,在贝尔格莱德共有4000多华商,青田人唱的是主角。在该市70号中国大市场,绝大多数的商店系青田人所开,以批发各种皮包、服装、玩具、鞋类为主,仅个别人经营中国餐厅。
  从事国际贸易的金爱华家族,目前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及波兰、克罗地亚共有进出口公司7家,主营服装批发,从浙江义乌、广东及福建进货,年发货柜数相当可观。
  塞尔维亚约有青田籍华侨4000人,大多从事国际贸易。2004年,从义乌发往塞尔维亚的加高货柜近4000个,每个成本从5万至150万欧元不等。其仓储面积大的达几千平方米。
  1995年以后,县人陆续踏上乌克兰这块陌生的土地,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纷纷做起国际贸易批发生意,现在中国商品已覆盖了乌克兰市场。
  进入新世纪,近5000名旅乌青田华侨中有99%成了批发商,过去的拓荒者现今都成了大大小小的老板。敖得萨是乌克兰的著名港口也是批发商的大本营,那里的青田批发商约占了半数。一级批发商每年从中国进口约1,50个集装箱;二级批发商向一级批发商进货,转运到哈尔科夫、基辅等城市;三级批发商则是将商品批发给老外。这三级批发模式已成为欧洲青田华侨的贸易模式。其中的二、三级有些兼营零售,获利不菲,风险也相对较小。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市最大的商品市场特拉叶那,青田华侨老板经营的中国货曾一度占据了80%的份额。
  温溪旅匈华人邹建庆和他的同伴将匈牙利的商品介绍到中国,为匈中的民间贸易架起一座桥梁。他们在南京成立了南京轩普尼酒业公司,花数万美元在南京新街口竖起匈牙利“轩普尼”公牛血葡萄酒广告牌,同时在南京20辆110警车上为“轩普尼”做广告。
  在杭州,为了推销“轩普尼”公牛血葡萄酒,邹建庆到处奔波,并特邀匈牙利驻北京大使、参赞、领事等到杭州,在杭州黄龙饭店举办匈牙利葡萄酒专项新闻发布会。匈牙利驻中国大使与杭州市市长一同出席。杭州友谊有限公司决定专销匈牙利酒,一次就从匈牙利定购10个货柜的葡萄酒。
  1998年在上海的国际博览会上,有80多个品牌的葡萄酒参展,由于宜传到位,匈牙利“轩普尼”公牛血葡萄酒一举夺魁,被评为“唯一受欢迎的葡萄酒”。在东欧、巴尔干和独联体新贸易区开拓发展的进出口贸易,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青田华侨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在中东欧的开拓发展,青田华侨的经济活动和居住区域已由传统的西欧地区向中东欧地区延伸。他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产业布局获得重大突破。这些发展变化既源于他们原有在西欧的先辈打拼所获取的资本优势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更是得益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生产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以及浙江作为日用品制造和销售大省的区位优势的推动、促进。
  通常,国际贸易的利润约为20%,虽不如零售业的利润高(40%—500),但因业务量巨大,赢利仍远非零售业可比。
  国际贸易业在中东欧广泛兴起的同时,也先后在欧洲和世界多个国家遍地开花。大批颇具实力的青田华侨纷纷加入国际贸易大军的行列,使之迅速发展成为青田华侨经济中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
  德国有几家经销中国食品、餐具、装饰材料的外贸公司。如汉堡有县人麻福光、尹岩元合开的麻尹公司,每年从广东进口木耳、香菇、黄花菜、笋干和各种瓷器、装饰材料,专为中餐馆客户服务。
  旅法华人邱利华于1986年开始自主经营小型箱包店,时值巴黎华人创建贸易业初期,当时箱包业大部分为犹太人经营。邱利华创办了旅法华人第一家进出口箱包专业公司。1990年后,邱利华扩大公司规模,逐渐发展壮大,至今业务已遍及全欧大部分地区。目前公司拥有近6000平方米的仓库和办公楼,同时可容纳200余个货柜。年贸易量达800个货柜,在法国华侨华人进出口贸易企业中当属较大规模。
  目前在法的邱利华家族成员有百余人,在企业管理中,他合理安排家族成员并精心构建正规化企业管理机制,既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又充分发挥家族成员众多的优势,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家族企业管理的典范。邱利华还积极参与回国投资,在金华建有一家拥有800多名员工的合资企业。
  卓旭光,出国前是国家干部,1988年赴法国与祖父团聚。不久,他在一家犹太人开设的纺织服装批发公司做工,与公司的“少东家”达维德成为好朋友,跟达维德学习法语与经商之道,积累了资金、技术和营销经验。1991年,他在犹太人经营传统纺织品批发的巴黎11区组建了巴黎欧洲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当时卓旭光很可能是第一个进军巴黎纺织品行业的华人。经过两年拼搏,卓旭光在纺织品进出口行业发家致富。他认为,纺织品进出口行业的华商越多,群体效应就越明显。在他的推动下,很快形成一个庞大的“华商群”。如今,巴黎纺织品批发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分布在巴黎11区、2区和93省,打破了犹太人在此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他们把设计最流行、最新颖的纺织品样式拿到中国工厂批量生产,然后再返回法国。除法国本地外,来自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希腊等其他国家的客商也纷纷向法国华商订货,为中欧纺织品贸易架起了桥梁。卓旭光一度在巴黎拥有4家纺织品进出口商铺,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作为这个领域的拓荒者,2003年6月,卓旭光发起并成立了拥有600多名中青年华商的法国华商会。因众望所归,2005年卓旭光蝉联该商会会长。
  华商会的宗旨是发挥法国华商在语言、文化、乡谊、亲情等方面的优势,为法中两国贸易交往作贡献。1998—2004年,卓旭光为促进法中贸易曾多次组织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协助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吉林、河北、湖南等20多个省市在法国招商引资,举办了200多次活动,为这些省市开拓海外市场、招商引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卓旭光还致力于倡导旅法华侨华人回国投资,报效祖国。先后带领商会成员到温州、绍兴、嘉兴、合肥、蚌埠、平顶山、石家庄、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建立法国“华商基地”。
  近年来,卓旭光回国投资设厂,先后在绍兴、嘉兴及广东建设生产基地,利用中国的原料及劳力,生产布料服装出口,尤其是21—30岁年龄段的女装销售,在法国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据估计,至2004年,在意大利的华侨华人约20万人,其中青田籍4万多人,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在劳工制度、海关准入、税务检查等方面相对宽松,“弹性”空间较大,这就为华侨华人经商获利提供了有利条件。仅2003年,意大利从中国进口服装等纺织品就达5.1亿欧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华侨华人的贸易业务进入意大利的。2004年,贸易业在意大利华侨华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取代中餐业成为其支柱产业。
  鹤城镇人王晓宇,1983年旅居意大利,从餐馆起家,1995年转做国际贸易,进入21世纪生意开始兴旺发达。如今在罗马有仓储2幢,建筑面积数千平方米,每年从广州市发多个集装箱运送高档服装(含内衣、短裤、胸罩)到罗马,日均批发额约10万欧元。
  目前,意大利已形成了几个华侨华人从事中国货贸易活动的著名区域。
  米兰中华街(ViaChina),是中国人移民意大利最早和人数最多的地区。1990年后,新移民不断增多,在该地区从事中国货贸易的有近600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整个街区布满了各色中文招牌。
  2003年,罗马“胜利广场—维多利奥广场”东部街区的华侨华人增加到6万多人,华商贸易公司激增到600家。
  佛罗伦萨郊区普拉托中国皮包城,在17万人口中,华侨华人的比例已超过10%,他们承担了90%的服装、皮具加工贸易。
  上述商区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来自青田和温州的文成、瑞安,他们经营的商品也基本来自中国大陆的服装、鞋帽,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贸易大户每年约进口400个货柜,中等的也不下200个货柜。阜山的周小雄、王家厚、周建民等经营的生意都很出色。
  1979年,而立之年的陈军榕离开家乡油竹出国到意大利,迈出了人生、事业的关键一步。他工作勤奋,兢兢业业,志向远大。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1992年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陈记冻品公司。开始时只经营单一的冻品,经过几年的运作,便集粮食、食品、冻品、电器、旅游业为一体,成为拥有保税仓库的跨国公司。1997年陈军榕被欧洲中文电视台树立为欧洲新移民的楷模,他的业绩在该电视台播放。意大利的书刊称陈军榕为企业家,报道称赞陈记冻品公司经营有方,年年进步。陈记冻品公司之所以在几年中能迅速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诚信和质量。在公司的管理上,陈军榕对员工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人情味,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并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孙明权家族企业的产业领域有了新的拓展。1980年,孙子系创立梅林贸易公司,经营当地中餐馆装潢所需的工艺品,跨出了国际贸易的第一步。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1985年改名为中国贸易公司。1990年,又增设中国食品店,批发和零售中国的食品。
  青田籍华侨周建民在奥地利维也纳和格拉茨经营的餐饮业取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又大胆地向心仪已久的贸易业进军。1993年,他辗转来到匈牙利,寻找新的商机。考虑到国内外人们的思想差异和喜好不同,他先到国内批发大量的白色T恤衫,转运到匈牙
  利,再根据当地民众的习惯喜好、国际流行款式和色彩,对T恤的图案进行设计和再加工,最后销售。这种贴近市场和人性化的服务,为产品赢得了广阔的市场。随着贸易业务的拓展,周建民不仅将经营范围扩大到鞋、运动衫等领域,而且贸易业务拓展到了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西南欧的部分国家开始实行对外贸商品无配额限制的制度。善于捕捉商机的周建民在1998年又回到意大利,创立了天金集团。他招贤纳士,聘请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企业凝聚力,同时吸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对内讲求和谐、团结、敬业,对外讲究拼搏、诚信,实现东西方科学经营理念的统一。
  天金集团凭着稳健的经营法则,在商途上激流勇进,集团年贸易额迅速上升到1亿多元人民币。1993—1997年,天金集团的集装箱数量达到年均200柜,贸易额约8000万元人民币。1998年后,集团每年的集装箱数量激增到400柜,相当于1.6亿元人民币。如今,天金集团以意大利天金为龙头,在奥地利、德国、匈牙利都设有分公司。
  旅西华人陈建平原系青田广播站播音员。1984年6月去西班牙创业,曾办过服装工场、开过餐馆,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1992年后,他一度受聘于中国经贸部机械进出口公司驻巴塞罗那贸易中心,任高级顾问(实职),后又担任西班牙康乃克电容器公司驻南通市的首席代表,在商海中崭露头角。
  1997年起,陈建平加盟西班牙杰森托(Jacinto)创办的UCAF公司,销售不锈钢、铜、铅合金、锌合金的通道锁、合页及其他五金系列产品,其注册品牌为BYP产品占据西班牙五金产品60%的市场份额,同时出口英、俄、葡萄牙、摩洛哥等国,年销售,额约2亿欧元。作为在中国的公司总代理,他在上海徐汇区买下写字楼,取名为西岸创意园,工作人员20余人。此外,陈建平分别拥有两个子公司10%的股权,它们的资产约有1000万—2000万欧元。
  新世纪肇始,陈建平在香港和上海创办沁卿贸易有限公司,从5年前营业额仅约400万美元,发展到年贸易额约3亿元人民币,其部分产品在温州多家五金厂定点生产。驻在香港的沁卿贸易有限公司则以中转货物为主。
  陈建平在事业上是个永不止步的人。20世纪90年代,他就已经把眼光投到环保节能上。21世纪初期,他千方百计招揽高科技人才,注入大量资金,在北京成立北京鹤华安吉电子技术研究所,任董事长,重点研究氢氧混合气环保新能源。2009年3月底,已研制成功既环保又节能的氢氧混合气切割机。他在浙江安吉购买60亩土地,第一期6000平方米厂房已在建,并准备在菲律宾建立国外生产基地。
  陈建平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名高级经营师,他在上海和安吉分别举办经营师培训班,以科学先进的营销理念培养一批新型的经营师,在为自己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陈建平从营销发展到创造,正体现了他用科学发展观和全球化视野不断开拓、创新事业的历程。
  21世纪之初,旅西班牙华侨高平创办了亚纺服饰公司、国贸城集团,国贸城成为青田华侨在西班牙最大的批发中心。高平创办的国贸城集团实行家族信任和科学管理并举的制度。在组织上充分利用家族优势,集团中有家族成员200多人,相互信任,依靠大家的力量,在集团内部强调荣誉与责任,更多着眼于企业的发展理念。
  在企业管理方面,高平信奉“雄鹰再生”理论和木桶理论。他认为,雄鹰能有70年生命,但到了40年时要换羽毛、换咀甲、换爪子,才能焕发青春,雄风再起。一个企业要有忧患意识,适时培育新行业与扩展新领域,根据市场适时作出调整,不断进行创新,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是“雄鹰再生”理论。同样,企业的高管人员每个人都达到一定水平,整个企业才能得到高效发展,要让水桶装满水,水桶的每块木板必须一样高,这就是他对木桶理论的诠释。所以,高平非常重视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他本人就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获取硕士学位。他把股东董事会成员全部送到浙江大学进修。
  此外,公司的部门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每年都要参加一些专门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国贸城集团目前有67家连锁店,同时为6000多家零售店提供货源,还帮助立足未稳的乡亲开拓发展空间。
  旅西侨胞项佐平从经营餐馆起步,继而开设“单百店”销售百货,最后购置一座废置厂房,将其装修后成为批发市场出租给他人,几年来事业发展很快,闻名遐迩。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已进一步发展,中国丰富的小商品给在葡萄牙的华侨带来发财致富的机会。不少新移民尝试从国内进货到葡萄牙销售,或是拿葡萄牙畅销品的式样到国内加工,再销往葡萄牙。随着中国的小商品在葡萄牙的畅销,许多当地人也开始经销中国货。一些资本较雄厚的华侨华人便发展商品批发业务。目前在葡北部城市波尔图郊外的代孔迪镇和离里斯本40公里的普托奥托(PurtuAlto)便形成了中国商品批发零售中心。可以说,仓储批发已成为华侨社会百货业的新亮点。
  据葡萄牙海关统计,2004年中葡贸易额超过10亿欧元。青田华侨中冒尖人物不多,然而依托外贸经营商品的人数与日俱增,约占总数的40%。
  巴西青田籍华侨华人中有很多有成就的企业家。在外经贸业界的孙华凯(孙山人)于1967年定居里约热内卢,半工半读念完了小学、中学,并于1980年毕业于里约经济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开了一家“礼品店”。后来为了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翱翔,他应聘担任了中国五金矿产巴西公司的经理。1992年,巴西政府开放市场,他不失时机地成立了进出口公司,自营进口。
  孙华凯从进口中国晴雨伞的过程中悟出了道理:产品必须适销对路。他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通过进口轴承,逐步站稳脚跟。1997年,正值巴西电力紧张,他又以敏锐的眼光选定了新的突破点——进口节能灯。经过细致的市场调查,他要求国内厂家变盒式包装为透明塑料压模的卡式包装,终以“Lightex”名字的品牌进入巴西全国各大超级市场,深受客户的欢迎。2000年10月,巴西政府电力部门向孙华凯的公司颁发了《节能与质量证书》。2002年4月,当巴西出现全国性的电力能源危机时,孙华凯当机立断,采用空运的方式,从中国购进近百个货柜的节能灯,在里约热内卢各大商场建立了销售点,从此,Lightex节能灯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巴西家庭。
  鹤城镇人吴耀宙未满17岁就远涉重洋来到巴西,在南美那片热土上奋斗了将近30个春秋,今天已成为事业有成、享誉巴西的华商和侨领。20世纪90年代,吴耀宙看准服务华人是有前途的经营之道,建立了宇宙电话公司,做起电话生意。很多华人都是通过他的公司租用或买卖电话线路,公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宇宙电话公司还兼营进口生意,经营与电信有关的机器配件,效益迅速提高。
  适应巴西市场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项目这正是吴耀宙的精明之处。当巴西电话业已大大普及,而且跨国公司又进入了竞争本已激,烈的市场之时,他毅然放弃了电话生意,转而全力从事进出口贸易。他选择的进口产品都是市场急需而且需求量大的品种,专门租用一个大仓库,采取随到随发的形式,大批发、小批发相结合。生意做得灵活,深受客户好评和信任。因此,他经营的领域逐步扩大,进货量越来越多,已成为巴西华商中名副其实的“货柜公司”。
  方山季福仁,1958年定居巴西。1968年创办新兴亚东进出口公司,从香港进口绣
  花台布。当时巴西的进口关税高达250%以上,致使亚东公司于1973年滑向低谷,实际上处于冬蛰阶段。迫于无奈,季福仁腾出精力和财力,另辟蹊径,问津建筑业。1974年开办了新兴亚东建筑公司,这是当年青田华侨创办的首家建筑企业。1982年,巴西政府将进口关税降至85%左右,新兴亚东公司才开始复苏。1986年后进口税率继续下降,1990年后逐渐降至34%左右,一般货品甚至降到20%—10%。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大幅度放宽。季福仁抓紧时机,全力投入,他的新兴亚东公司得到重振并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短短的三四年间旅巴西的其他青田华侨也相继创办了许多国际贸易公司。
  尹霄敏,温溪人,1987年旅居巴西,主要经营进口中国百货。1989—1993年定居西班牙,一边经营餐饮,一边成立西班牙华东国际贸易公司。1997年返回巴西拓展贸易事业,成立巴西尹氏贸易公司,两大公司东西呼应,大展宏图。尤其是巴西尹氏贸易公司,每年从中国等地进口货品近1万种,充斥巴西各大州主要商场。
  祖籍青田的夏敏平在南美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巴西圣保罗25街市场专营眼镜生意,他的眼镜品种之多、更新之快、式样之新使当地很难有人与之匹敌。因为他在国内考察过多家眼镜厂,熟悉眼镜生产流程,在家乡青田船寮镇大垟村投资创办了眼镜生产基地——金玉光学有限公司,产品全部出口远销至南美。通过对南美眼镜市场的深入调查研究,他不断改进设计,推陈出新,使其产品在当地始终引领潮流,深受客户的欢迎。他又利用巴西的商品集散地作为窗口,以灵活的运作模式把产品销往广阔的南美市场。夏氏从眼镜的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全程亲自把关,业务逐步发展壮大,年产值700多万元人民币,一步步成为圣保罗的“眼镜大王”。
  陈乃科,祖籍万山。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92年旅居捷克。一介书生,初到异国他乡,自然举步维艰。作为新一代知识型华侨,他起初扮演小商贩的角色,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商经验,很快站稳了脚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市场上袜子需求量很大,但很难找到袜子的批发点,因为毛利低,不起眼的小商品往往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陈乃科灵机一动,感到机会来了,广种多收何尝不是一种致富之道!他决定创造自己的袜子品牌。通过不断探索、征询、测试,终于研发出一整套适合欧洲人消费的袜子系列产品,将其命名为Nake,并在东欧十多个国家同时注册英文商标,成为东欧第一个以自己品牌闯市场的青田人。
  按设计标准在国内厂家生产的Nake牌袜子被运往捷克后,马上受到国外客户的青睐。短短一年时间,销量激增,并由东欧辐射到全欧市场。同时,陈乃科又推出Ollike、Jok、Modernweek等欧洲驰名服饰品牌。1997年,陈乃科在国内成立了外商独资的自营出口企业——浙江青田纳可服饰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的研发和成本控制中心。由此,他不但完成了品牌创业梦想,也挖到了闯荡商场的第一桶金。
  2002年,陈乃科束装回国投资兴业,涉及房地产、矿产、制造业、酒店、传媒、物流、服务等领域,以独资、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设立公司20余家,并组建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与陈乃科合作的瑞安晓银针有限公司和诸暨赛乐袜业有限公司等就拥有50多个加工点,2000多名员工,成为年产值超亿元的创汇大户,并直接或间接为社会解决了近5000人的就业问题。
  2003年4月,陈乃科参股原杭州佳宏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佳宏物流,主要代理货物出口、订仓、报关出运及国际快递,当年代理出运2万多个集装箱。8月,成立浙江沃尔得商业经营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10月,成立浙江云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至今在云和开发了5个地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05年7月,成立江苏兴都房地产开发公司,现有200亩土地的开发项目,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
  陈乃科和部分从事外贸企业的华侨一样,具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观念,经常往返于国内外,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形成内外互动,国外有市场,国内有加工点,成为具有青田特色的跨国商人。
  创业不忘回报社会。回国投资正处在投入期的时候,他就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他出资建立“国和学子”大学生爱心助学基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在扶贫助学、公共活动、新农村建设等公益慈善活动中,捐赠近200万元人民币。
  陈乃科的创业精神和取得的显著业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他荣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侨联常委和顾问、浙江省侨商会副会长、浙江省丽水市侨联名誉主席。
  截至2000年,青田华侨华人国际贸易大军约1万人之众,年营业额约30亿美元。至2005年增至3万多人,平均每月都有数千名青田华侨到福建、江苏、山东、广州等省市和深圳、义乌、温州等地组织货源,输往欧美各国。以平均每人年发集装箱20个计算,贸易总额不低于100亿美元。以前南斯拉夫地区为例,2000年官方注册外贸企业1000余家,其中青田籍华侨占200余家;2005年,外贸机构6000余家,青田籍华侨占3500余家。据西班牙2009年9月20日统计的官方资料,青田籍华侨华人共65200人,占旅西华侨华人总数的1/3,绝大多数拥有合法居留权。随着中西贸易的发展,青田侨胞从原来以中餐业为主转为贸易、批发、零售与中餐业并举,涉及服装、旅游、便利店、建筑、服务、房产、新能源、电脑等几乎所有的行业,青田籍和温州籍侨胞中老板的比例很高。在第二代青田人中还有3位律师。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

相关人物

卓旭光
相关人物
王晓宇
相关人物
季福仁
相关人物
尹霄敏
相关人物
夏敏平
相关人物
陈乃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巴黎粤海大酒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