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分 布新格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华侨史》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9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分 布新格局
分类号: D634.3
页数: 8
页码: 96-102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青田人移民海外的传统侨居地是欧洲,其次是亚洲和美洲等。改革开放以来,青田华侨的分布更广泛,非洲和大洋洲也成了青田华侨的经济活动区域。现在,青田华侨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40多个增加到120多个,形成了分布上的新格局。青田华侨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有分布,这种新的布局犹如一张网,紧紧地把全球各地、各个领域的青田华侨联系在一起,为青田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华侨 区域 青田县

内容

青田人移民海外的传统侨居地是欧洲,其次是亚洲和美洲等。改革开放以来,青田华侨的分布更广泛,非洲和大洋洲也成了青田华侨的经济活动区域。
  新时期青田华侨流向明显特点是既广泛又集中,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40多个增加到120多个,形成了分布上的新格局:原来在亚洲只有日本、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少数国家有青田华侨,现在发展到35个国家;在欧洲从原来的17个国家扩展到35个;非洲国家基本上是青田华侨新开发的处女地;美洲和大洋洲的侨居国约新增一倍。这种新的布局犹如一张大侨网,覆盖了全球,更加有利于青田华侨在国外的生存与发展。
  一、以欧洲为轴心,依次向其他地区辐射
  高度集中与广泛分布、重点区域与泛散区域、稳固区域与即时性区域并存。欧洲是青田华侨华人最集中、最稳固的侨居地。至2003年,青田华侨华人人数达到1万以上的国家有6个:西班牙(约5万人)、意大利(约4.2万人)、法国(约1.3万人)、德国(约1.2万人)、奥地利(约1.2万人)、荷兰(约1.2万人)。这6国青田华侨华人合计约14.1万人,占青田华侨华人总数的64%以上。与这6国毗邻的其他欧洲国家的青田华侨华人人数较多的有西班牙的邻国葡萄牙(约8000人),法、德、荷3国的邻国比利时(约7500人),奥、德的邻国匈牙利(约5000人)。在以上9个地理相连的国家,青田华侨华人均在5000人以上,充分显示了高度集中的特点。人多势众,有利于实力的增强、能量的发挥。在欧洲华侨华人社会,青田籍华侨华人的优势地位和影响与这种分布态势密切相关。
  青田籍华侨华人的泛散旅居区处于不稳固状态,人数也很不稳定。这类旅居地包括中亚地区及非洲部分国家。到达这些地区和国家的青田新华侨即来即往,很少稳定下来。其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国际间“赶集”贸易,流动性大,逗留时间短,仅一小部分人定居下来;另一类是借道过境,一旦哪个国家开放大赦,便迅即前往设法办理居留。青田移民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可能设定一种模式,因此分布的国家和地域大为增多。
  新时期青田华侨出国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安身立命,赚钱致富。为达此目的,既看好老华侨传统侨居地和经济发达地区,也不放过任何新的机遇。老侨居地对新移民的引诱力依旧不减,随着新行业的崛起,容纳新移民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劳动价值继续攀升,劳动密集型经济仍有扩展余地,新移民扎根的条件较以前更加充分,这就使中西欧仍然成为青田新移民最大目的地和集聚区。
  二、独联体和东欧国家青田华侨新群体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为青田移民提供了难得的创业机遇和发展空间。特别是那些非“华侨世家”子弟、在欧美生活和事业处于困境中的侨胞,就首先闯入独联体国家、原苏联体制下的东欧国家。这个广大区域里,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系崩溃,“国际分工”机制淘汰,新的自由化、市场经济尚未上路,存在着民用轻工业品、食用品奇缺的青黄不接时期,给市场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中国商品提供了销售市场。
  匈牙利是东欧地区开放较早的国家之一。1989年1月开始,中匈两国政府达成互免签证的协议。于是,一批具有冒险精神的“淘金者”乘坐便宜的国际列车相继入匈。县人张曼新、程宗南等家族都是旅匈的先驱。很多青田人纷纷前往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多瑙河畔地摊遍布,以销售中国产的日用百货等小商品为主。巨大的商业利润令早期到来的青田人惊讶不已,普普通通的小百货和服装鞋帽销路极好,一脱手就可以赚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当时几乎什么商品都能卖出去。随后,批发中国商品的市场应运而生,并且越做越大。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吸引了周边国家的商人纷纷前来采购,使匈牙利成为东欧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在布达佩斯的“四虎”批发市场几千个摊位中有八成是中国人租用的。
  山口侨胞林胜琴,1980年移民美国纽约。开始时在制衣厂做车衣工,继而盘下一家杂货店,与丈夫林达夫携手美国发展。然在美国的三四年间,竟遭8次抢劫,而且险情丛生,时有生命之虞。林胜琴忍无可忍,与丈夫商议离开揪心的美国,投奔传闻中商机勃发的匈牙利。抵匈的第三天,林胜琴向乡亲借200万福林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在“四虎”市场落脚,首次进口8个集装箱的“多瑙鞋”挣了28万美元,但之后的两批鞋因质量太差,使其倒亏100万美元。林胜琴并不气馁,更不愿放弃充满变数的市场,经过市场调查,她回到美国与丈夫商议动用18万用于养老的美金,从美国采购一个集装箱的食品,运往匈牙利。她发现中国食品利润空间大,在当地很有竞争力,于是在1995年初,她的环宇食品超市开业,随后在奥地利、斯洛伐克及匈牙利又开了3家分店。而今她在布达佩斯购置了两幢大楼,事业越做越大,她也因此成为欧洲女侨胞的杰出代表。
  1989年罗马尼亚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许多中国人涌入了罗马尼亚。于是罗马尼亚成为继匈牙利之后接纳大批中国商人的东欧国家之一。几乎所有在罗马尼亚经商的华侨,生意都是从中国商品最多的“欧罗巴”批发市场开始。“欧罗巴”最兴旺时,连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周边国家的商人也来此采购。庞大的“欧罗巴”市场也衍生了罗马尼亚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夏一南、叶祖池、吴潮水便是这个群体中青田籍的代表人物。
  1992年后,由于匈牙利政策的变化,青田人又相继涌入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等国。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不少青田华侨仍然坚守当地,在战地中穿行,经历长期内战和北约轰炸后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经济恶化,物资严重匮乏,客观上又给中国商人的进入创造了机会。1999年北约空袭之前,该地区只有1000多名中国商人,战后贝尔格莱德华商达到了3000多人,青田人便占了80%,主要从事贸易和零售业。捷足先登获得成功者有一部分在当地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青田人一个又一个新的侨居国,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前南斯拉夫联邦(6000人),其次是匈牙利(5000人)、罗马尼亚(5000人)、保加利亚(3500人)、乌克兰(3000人)、捷克(3000人)、斯洛伐克(2000人)、斯洛文尼亚(1200人)、波黑(600人)、克罗地亚(400人)、俄罗斯(200人),其他国家大多在200人以下,甚至只有几人。“有钱赚能发财就留下,反之就离去”,在这个广大区域内的某些国家,即使曾涌入过很多青田新移民,但不久移民们也就转向别国别地,成了过境国、泛散区。
  三、拉丁美洲欠发达国家的青田华侨
  青田移民另一个目的地是拉丁美洲国家。总体上拉美国家欠发达,仍处于发展中,但与中国相比资源丰富,部分工业和农业门类发达,而轻工业发展不全面、不充分,商品门类不齐全,需要从外部获取,无疑也是青田移民看好的一方水土。他们可以在这里从事古老的拎卖业、摆摊,小铺经营到现代的餐饮业、贸易业、旅行社等。至2003年,青田华侨在巴西有近万人、法属圭亚那1300人,加上阿根廷(300人)、苏里南(300人)、厄瓜多尔(205人)等20多国,在拉丁美洲的青田华侨已有约1.2万人。青田华侨分布的广泛性,由此可见。
  美国和加拿大是当今世界两大移民国家,号称世界民族大熔炉,吸收移民的主要对象是高层次人才(技术移民)和携入高额发展资金的工商类移民(商业移民),以利于自己国家的发展。由于进入的门槛高,县人较难涉足。旅美青田华侨约为9000人,旅加拿大仅约600人。在中美洲,青田华侨也有分布,但大多是个位数。
  大洋洲也有少量青田华侨,就连浩瀚的太平洋袖珍国家斐济也有5人。

知识出处

青田华侨史

《青田华侨史》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上限始于17、18世纪之交,下限设定于2009年,记录了青田华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也真实地记录了在贫困中崛起的青田华侨经受了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揭示了青田华侨出国、创业、爱国、奉献的历史发展轨迹。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