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下交通站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青田党史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下交通站的发展
分类号: E297.4
页数: 5
页码: 173-177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地下交通站的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万山交通总站、云尖、山口交通站、英雄交通员等。
关键词: 青田县 地下交通站 发展

内容

一、万山交通总站
  根据党组织迅速发展和武装斗争逐步展开的需要,党加强了对地下交通、通信联络工作的领导。全县各地党组织内部、各组织与上级领导之间都建立了交通联络。这些地下交通线和联络站构成了一个地下交通联络网,为青田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全县有许多地下交通员在这条战线上洒过汗水,流过鲜血。
  万山交通总站是在抗战时期设立的。抗战中后期,万山革命基地由处属特委转归浙南特委领导。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老区的巩固、壮大,新区的开辟、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地下交通线、联络站,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因而又开辟了不少新的地下交通线。以万山交通总站为中心的内外交通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往东南经黄垟、驮尖、西寮、过瓯江到西坑,直到江南永嘉县委驻地,通达浙南特委;往东北经峰山、杨庄、陈坑至屿北,通向瓯北中心县委机关;往北经乌坭塘、潘山、章龙连接缙云县岭后通至处属特委;往西经陈吾了、内冯、蔡坑石门楼、海溪、石帆到丽水也可转至处属特委;往西南经船寮到石盖上坪山,与青景丽县委接通。在万山革命根据地内部,与县内许多党组织的联系,也有比较固定、畅通安全的地下交通联络线。
  这些地下交通线、交通站处于绝密状态,单线联系,专人接头。
  它关系着党的安危,因而承担交通站、联络点的人家,必须是绝对可靠的堡垒户。解放战争时期的万山交通总站负责人是潘如楷,站址设在潘如朋家里。其全家热爱共产党,对革命忠心耿耿,接待交通员如同亲人,虽家境贫寒,但还是无偿承担地下工作人员的食宿。他们自己吃连皮的番薯,把削过皮的番薯拌大米做饭招待革命干部,有时还把调换食盐的鸡蛋给体弱的干部滋补身体。
  党组织选用的交通员,不仅要有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精神,而且还要机智勇敢、遇事临危不惧及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万山的交通员们忠于职守,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从未出现过差错。
  1947年11月,有交通联络经验的武工队员潘岩柱、如黄被抽调到永嘉县委担任交通员。他们多次奉命潜入温州城内,与设在信河街庆年坊17号的县委地下交通站黄世寅取得联系。虽然温州城内白色恐怖,进入城内常有人跟踪盯梢,但他们胆大心细,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地完成联络任务。
  随着形势发展和斗争需要,万山村的老交通员大多陆续脱产上调,总站改由潘火溪、潘万挺负责。交通员罗锡奶除送信之外,还经常从永嘉县委机关或江北中心区委带回特委创办的《浙南月刊》、《浙南周报》、《新民主半月刊》等报刊资料,分送给在季宅、叶店和丽水叶竹坑一带工作的干部,传播解放战争讯息和党的方针政策,以指导工作。有时还在当地党员的帮助下,把一些资料秘密张贴、散发至丽水城内,鼓动人民群众起来革命。
  海口是国民党区署所在地,反动自卫队和便衣特务活动频繁,地方恶势力横行乡里,江北中心区委决定给予警告。区委书记冯增荣亲自写了一份警告性的布告,由罗锡奶从万山送出,通过潘山转到海口附近,再由内线人暗中拿去张贴。布告震惊恶势力,反动分子惟恐受到严厉惩罚,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恶行。群众纷纷议论说:“共产党里有能人”。
  二、云尖、山口交通站
  章村乡的云尖村,地处青田、丽水、景宁三县边境的崇山峻岭之中,是浙南特委与处属特委辖区的结合部,全村只有8户28人,党员却有12名。因为地域偏僻、位置特殊,党的地下联络站就设在王正英夫妇家里。处属特委的领导干部傅振军、林艺圃、李文辉,浙南特委干部刘正发、邱宝珍、刘连兴、黄忠民等人都带武装队伍来过这里。邱宝珍患了严重的风痛病,卧床不起数月,王正英煎药护理,待他胜于亲人。联络站常有信件传递,王正英虽有孩子拖累,行动不便,但她仍然千方百计将信件送出。党的地下交通员也经常来联系工作或中转。王正英的弟弟和大女儿担负放哨任务,发现情况,即带自己同志上后山隐蔽。所以,尽管党的工作人员在此频繁进进出出,但由于这个交通联络站的警卫和保密工作都做得很好,从没出过问题。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进山“清剿”,组织上考虑到王正英家的安全,指示她们及时转移。王正英夫妇为了坚持交通站工作,忍痛将四个幼小的孩子暂时寄托给别人家,自己则隐蔽深山,渡过难关。待敌军走后,又回家中继续交通站的工作。8月7日夜,敌军突然又向云尖地方包剿过来,以“窝藏土匪”为名,捉拿王正英夫妇。幸亏带路的群众有意将敌人引向东岩山头的一座佛殿,王正英夫妇才得以脱险。
  山口区委的交通联络站设在坑源村。山口区于1947年7月之后,在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的同时,又在山口的小平坑,方山的西山、下碓,油竹的屿山等地建立了联络点。坑源联络站同永嘉县委机关建立通讯联络,及时传递信件资料。山口党支部通过统战对象,到县城国民党派别头目的眼皮下刺探情报,使党组织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敌人动态。统战对象同时物色了一位少年担任山口与县城的专线地下交通员。这位小交通员送出敌人的情报,带进党的小报和传单,通过城内的统战对象设法张贴到大街上,宣传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三、英雄交通员
  革命烈士潘香凤,是战争年代党的地下交通联络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她的革命精神永垂史册。
  1939年春,青田县委创建的万山交通站就设在潘香凤的家里,她的大哥潘博亨是万山党支部书记兼交通站负责人。她少年时就是一名地下交通员。1940年夏秋之后,国民党顽固派疯狂反共,青田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遭到破坏,万山党员的活动也转入隐蔽。地下交通员的任务日趋繁重。党组织经常指派潘香凤秘密送信,由她联络光乍坑、乌泥塘、平山、底项、峰山和黄垟各村党组织。她年纪虽小,却不避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每次任务完成得迅速而出色。她能主动刺探敌人情报,成为党组织的得力助手。1944年5月,18岁的潘香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地下交通线的不断扩展,潘香凤承担的交通联络任务越来越重,而她的对敌斗争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她常常以探亲访友、织袜卖布为名走村串户,挺身闯险,传递秘密信件,刺探敌人情报。她的足迹遍及瓯江南北,括苍山麓,从未出过一点差错,因而被战友们誉为“常胜的女交通”,受到党组织的多次嘉奖。
  1948年1月6日,万山党支部接到情报,国民党浙保四团又要进山“清剿”,支部即派潘香凤下山进一步探听敌情。她从路亭聊天人的口里得到“今天平桥地方进来许多国民党军队,商店里的电池都被抢光”的消息,便急忙赶回村里向党支部汇报。党支部立即部署党员、民兵和青壮年积极分子迅速撤出村子上山隐蔽。潘香凤奉命留在村里观察敌军动静。
  翌日凌晨,敌军包围了万山村。敌人打着手电筒,把老人、妇女驱赶到三角田集中。潘香凤躲避在村民玉昌嫂的产房里。在三角田中央,敌军威逼群众讲出“谁是共产党?他们藏在什么地方?”群众没吭声。敌人冲向人群,抓出潘香凤父亲等人,用皮鞭抽打逼他们回答,大家就是闭口不言。敌军官拔出手枪威胁,命令捆人,挨户搜查。此时,潘香凤心急如煎,她不忍连累玉昌嫂,就离开产房从后门出去。见前面有敌兵,便跑进林玉妹家里,敌兵进屋盘问玉妹和香凤,香凤想搪塞过去,但被平桥村的一个反动分子认了出来,她不幸被捕。与她同时被捕的还有她的父亲、叔叔等12人,关押在峰山村一座大屋里。潘香凤对大家说:“爸爸、叔叔,你们年纪大了,不应该让你们吃苦头,审问的时候,大家把事情全推在我的身上。死我不怕,只要大家早日得救就好”。
  1948年1月11日,她被押到永嘉县碧莲区署。在审问中,潘香凤勇敢地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要敌人将大人们放了,有事自己承担,但就是不讲党的机关所在地和党组织情况。几个打手气急败坏,把潘香凤绑在“老虎凳”上,不断地往她的脚后跟垫砖块,痛得潘香凤昏厥过去。敌人用冷水泼醒她,继续逼供。任凭敌人如何折磨,潘香凤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对党的赤胆忠心。1月13日,潘香凤在永嘉县碧莲溪畔的邵园村英勇就义,时年22岁。

知识出处

中共青田党史第一卷

《中共青田党史第一卷》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记叙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浙江青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掠夺,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剥削压迫制度,建立人民政权,进行的英勇不屈斗争的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