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护与发展途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39
颗粒名称: (三)保护与发展途径
分类号: S964.2
页数: 11
页码: 125-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种系统,青田县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突出做好稻鱼共生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传统农业文化和农业景观等方面保护工作,以及依靠规划驱动、政策促动、学术推动、典型带动等科学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养鱼 共生系统

内容

1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努力为遗产保护形成强大的合力和良好的氛围。
  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稻鱼共生系统保护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归口县农业局,统筹协调保护工作。县编委专门在县农业局下设立管理机构“县稻鱼共生产业发展中心”(与县农作物管理站合署),具体负责稻鱼共生保护发展工作。
  农民主体。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农民是受益主体,又是最基础、最直接、最重要的实施者。青田农民尤其是龙现农民对GIAHS稻鱼共生系统保护的积极性事关保护的成败。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种粮综合直补、生态补贴等惠农政策,出台政策支持遗产地农民搞好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稻鱼共生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打造农业公共品牌(GIAHS、青田田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确保广大当地农民在遗产保护中得到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多方参与。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共同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精心举办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仪式、论坛、研讨会、田鱼节等系列主题活动,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内外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与,探讨和宣传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开发工作。加强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在龙现重点保护区,培育了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典型示范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方山乡中学建立了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展示馆,收集展示大量传统农耕工具、传统稻鱼共生种养技艺等,并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知识教育。
  (2)坚持整体联动、突出重点的原则 始终坚持系统的、动态的、整体的保护原则,突出做好稻鱼共生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传统农业文化和农业景观等方面保护工作。
  一是保护稻鱼共生传统耕作方式。稻鱼共生不仅是一项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高效生态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保护区实施稻鱼共生传统种养模式,建立青田田鱼原种场和推进传统繁育技术,并在其他地方实施稻鱼共生“千斤稻、百斤鱼、万元钱”工程,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稻鱼共生精品园和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工作,提升稻鱼共生产业。
  二是保护稻鱼共生传统文化。悠久的稻鱼共生历史,孕育了灿烂的稻鱼文化。通过各种节日文化主题活动,如鱼灯表演、田鱼文化节、田鱼烹饪大赛等,进一步弘扬了传统稻鱼文化。弘扬青田鱼灯(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尝新饭、祭祖祭神、田鱼干送礼、鱼种做嫁妆等民间习俗。出版了《青田传统稻鱼共生技术》、《稻鱼共生文化》,创作以田鱼为主题的青田石雕作品。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龙现稻鱼共生系统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循环系统。保护村庄森林植被、稻田生态环境,突出核心保护区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区内道路和田间操作道的修复要注意原有生态保护,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保洁工作,打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利用稻鱼共生博物园建设,减轻旅游带来的压力,严禁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名义进行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3)坚持科学保护、狠抓落实的原则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始终坚持科学保护的原则,依靠规划驱动、政策促动、学术推动、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
  一是规划驱动。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和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规划》,将方山乡龙现村划定为重点保护区。由丽水学院编制了《稻鱼共生博物园建设总体规划》,规划面积5平方千米,集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农耕文化体验观光为一体。
  二是政策促动。出台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暂行办法》,明确了保护工作方针、内容、措施、责任主体、经费保障、奖惩机制等。修订完善了《青田田鱼地方标准》,制定了《青田田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做到依法有序保护稻鱼共生系统。利用省市县农业项目政策加大对保护项目财政投入,截至2014年底财政共投3100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主题活动、产业发展等方面。
  三是学术推动。青田县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农业博物馆、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青田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青田稻鱼共生产业发展中心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已经连续多年在青田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生态旅游发展、稻鱼系统生态作用机制、稻鱼共生关键技术、再生稻鱼共生等课题研究,至今已发表百余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是典型带动。几年来,坚持抓好方山乡龙现村重点保护区建设,根据受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的保护要求划定保护重点,推进遗产保护工作,在保护区培育了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典型示范户。方山乡农民伍丽贞曾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介绍经验,金岳品于2014年获得“亚太地区模范农民”称号。
  (4)坚持以民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把以民为本作为遗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追求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一是注重经济效益。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大力推进稻鱼共生产业发展,尤其是做好稻鱼共生品牌创建,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价格。在龙现每千克田鱼卖到了100元,比之前翻了二番;田鱼、田鱼干在本地及周边市场供不应求。同时推动以龙现为核心的方山乡休闲观光业农博会展示(青田农业局/提供)发展,“识遗产、品田鱼”成为当地特色旅游品牌,每年温州、丽水等地上万游客慕名而来。当地农民群众通过销售田鱼、田鱼干、农家乐餐饮服务等获得了巨大收益,不少农民因此收入倍增。
  二是注重社会效益。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名扬天下,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中央电视台1套、2套、4套、7套,英国BBC台、香港有线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CHINADAILY、香港明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等知名媒体都曾报道过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同时制作了稻鱼共生DVD宣传片,出版了多部稻鱼共生书籍,印发了稻鱼共生知识的台历、挂历,使稻鱼共生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三是注重生态效益。以龙现村为核心的稻鱼共生系统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得到了良好保护,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好改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龙现村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新农村示范村、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
  保护与发展思路
  (1)加快做好稻鱼生态农业和生态村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 在如何保护和发展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时,人们普遍认为应着眼于当地生态环境条件,从整体上规划稻鱼共生系统传统种养保护区、稻鱼共生实验区、稻鱼苗种繁育区、现代高产模式示范推广区等。在保留稻鱼传统模式、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农业文化的基础上谈发展,始终以把龙现村建设成为以生态村为载体的新农村为目标。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依托现有的资源,打造华侨风情区、田鱼文化区、旅游休闲区,将各种传统农业文化融入到各功能区建设中,以呈现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风貌。
  (2)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 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科研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将农业文化遗产理念和保护稻鱼共生系统的迫切性灌输给农民,让农民的观念更新,深刻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青少年科普基地、教学科研基地、休闲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考察,欢迎更多科研者到此进行科学研究,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扩大宣传效果。
  (3)加大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力度 将青田县作为稻鱼共生系统研究基地,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开展基础性的科研工作;在现代高产模式实验区进行传统农业技术革新,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致力开发高产高效的稻鱼生产系统,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农业生
  (4)建立稻鱼品种自然保护区 在现代经济驱使下,少数村民只注重眼前利益,大量引进杂交稻、外来鱼品种,使得地方品种出现消失或退化等方面的问题。在龙现村选择适宜地点,建立若干个稻鱼品种保护区,加强对一些优质地方品种的保护。同时加强全村植被保护和景观生态保护。
  (5)适度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重点在“生态”,立足于不破坏或尽量减少生态环境危害的前提下,借助旅游业的收入间接补偿农民的收益。开发生态旅游,发展观光农业是创经济收益、扩大知名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首先,合理开发旅游业对推动农民有意识地保护稻鱼系统与增加经济收入是有利的;其次,通过旅游吸引外资,用于项目区的生态建设;再者,旅游业的兴盛有利于传统农业文化的保存。但是,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切忌一窝蜂式的盲目开发,必须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重点开发一些无污染的旅游项目,如举办稻作古农具展览、现场表演稻田农事活动、恢复采茶灯等民俗表演、开发“农家生活一日游”项目、结合当地的石雕艺术开展稻鱼文化展览、华侨文化历史展示等。这样,在获得旅游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保护和弘扬了当地的传统农业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6)打造稻鱼生产品牌,提高农业效益 走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实现农民创收的又一策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措施。随着青田县全球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更多人会不断了解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因此,借助“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系列宣传活动打开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同时,加大稻鱼共生系统的产品开发,如将稻米、田鱼进行深加工,制成特色大米、鱼干、鱼罐头等,努力打造青田稻鱼产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7)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 农民作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和利益的受体,其参与积极性需要充分调动起来。成立社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协会或技术协会,由村民们自愿组成,以村民为主体,同时吸纳政府、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参与,负责全村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监督、管理、咨询、宣传与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市场营销;同时,积极探索各种经营管理模式,如“公司+农户”、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等,建立由农民、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多方参与机制。
  (8)建立多元化资金补偿机制,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因此,应广开资金渠道,加大政府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力度,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建立多方资金投入机制。同时,要加大对龙现村的基础设施和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增强遗产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