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稻鱼文化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32
颗粒名称: (三)稻鱼文化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11
页码: 081-0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的民间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尝新饭”。在青田,人们把最好的稻米和猪肉作为“尝新饭”的食材,并在祭祀天地神明之后享用。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的“尝新饭”,即在田里寻找已经成熟的谷子,然后进行煮饭和祭祀仪式。另一种重要的习俗是“七月半尝新”,这是一个传统的鬼节,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尊重。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 文化习俗

内容

民间习俗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渗透于岁时、生产、商贸、生活及信仰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活动,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山乡志》把民俗分为“生产习俗”5条、“生活习俗”4条、“建房、砌灶”3条、“礼仪习俗”13条、“岁时习俗”8条、“社会习俗”8条等六部分41条。
  龙现还有一个“民俗文化馆”,集中展示了龙现的田鱼文化、华侨文化和农耕民俗文化。大厅两边摆满了20多个国家的国旗,代表龙现800多华侨生活工作的地方。在各个展厅摆放了织布机、石磨、耕作农具等传统农耕织具,仿佛可以看到龙现祖辈们那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砍柴来我烧饭”的田园生活。
  1尝新饭
  “尝新饭”是青田的一个重要民间习俗。
  青田山多田少,人们的粮食一直是以番薯为主,而少量的稻米自然成了“珍稀食物”,人们称之为“细粮”。由于稻米的珍贵,农民们对其极为看重。另外,农作物收成或丰或欠,与当年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科技知识并不普及的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粮食丰收是天地神明的恩赐,反之,则是天地神灵对人们的惩罚。所以,为了“讨好”天地神灵,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人们每年都要把最好的粮食的第一口让天地神明先“尝”,只有先祭祀天地神明,人们才能自己品尝。
  另外,既然是“吃饭”,必须还得要有“菜餚”。青田传统中最好的“饭”是稻米饭,那最好的菜是猪肉。但是,在过去,农民一年养一头猪很艰难,一般要等到过年时才能宰杀,而且还要卖掉大部分的猪肉,用以平时买盐买布所需。平时想吃点猪肉也极不容易。农民在稻田养殖田鱼,无需专门为之喂食,相比在家养猪要容易得多。再说,一般家庭,猪只能一年养一头,自然不能随时宰杀;而田鱼则是无数条,随时都可以捕捞几条宰杀。所以,人们在祭祀天地神明“尝新饭”的时候,同时也摆放几条烧熟的田鱼。
  在农民心目中,一年一次的“尝新饭”习俗,也算是一件较为隆重的事,不亚于一般节日。首先,“尝新饭”要请懂得阴阳风水的人拣一个吉祥的日子。其次,在众多“尝者”中,谁先“尝”,谁次之,谁再次之..都有严格的讲究。
  最先“尝”的是天地神灵:就是把一碗新米煮成的饭,一盘烧熟的田鱼,几盘素菜在桌上露天摆放,然后插香点燃,主人跪拜祈祷,最后烧点纸钱。
  其次“尝”的是列祖列宗:就是把一碗新米煮成的饭,一盘烧熟的田鱼,几盘素菜(不能用祭过天地的鱼、饭和素菜,要另盛。)在房屋中堂祖宗灵位前,仪式依照前者。
  再次“尝”的是家中主要男劳力。(古时候流行“男主外,女主内”,田里的活大多是靠男人去干。)这里的“尝”是指“第一口”,是一种象征性行为,而不是由男劳力吃完整顿饭。
  最后“尝”的是妇女、小孩以及老人——至此才是合家共享“稻饭鱼羹”。青田人所谓“新米饭撞鼻头,红田鱼满盘头”的那种满桌乡味野趣,自有一番独特的尝新喜悦。
  在人们欢天喜地“尝新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辛勤耕作的牛。所以,在人们“尝新饭”的那天,牛不能吃陈稻秆,要将新鲜稻秆给牛品尝,称为“尝新稻草”。同时,在这一天,牛不能喝水,要专门烧煮大桶的米汤让牛喝,称为“尝新米汤”。同时以鸡蛋喂牛,以作奖励。
  徐容丛与稻鱼诗
  徐容丛(1886—1950),浙江青田北山镇白岩村人。自幼能诗,至青年投笔从戎,1904年考入浙江武备学堂,与青田籍校友夏超等9人参加革命党,后来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反清志士,从武备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中任连长,辛亥年九月参加杭州起义。40岁归隐田园,平生著诗颇多。以下两诗为归隐后所作,诗中可见作者对稻田养鱼情有独钟。
  咏田鱼
  一升麦子掉鱼苗,红黑数来共百条。
  早稻花时鱼正长,烹鲜最好辣番椒。
  尝新饭
  薄官何如种薄田,薄收尚可作炊烟。
  一家四口尝新饭,昏夜无须去乞怜。
  在青田农村传统习俗中,有两种意义上的“尝新饭”:像上述情况的是正常的,在新谷登场时进行的“尝新饭”;另一种开始是非正常的,而后来又演变为正常的“尝新饭”。
  前一种无需细述,而后一种意义上的“尝新饭”却另有因由。古时候,在灾年期间或者是特困家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田里的新谷还未完全成熟,(由于阳光照射时间的不同,每一株,甚至每一串稻穗中的谷子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成熟),还不能大片收割(俗称“青黄不接”),而家中却已断粮。于是人们就拿着小箩筐到黄绿相间的稻田里寻找已经成熟的谷子,拣黄的谷子逐株逐颗地掠下,装进小箩筐,拿回家中。杵成米,煮成饭。然后按照前面的程序进行“尝新饭”仪式。
  而上述情况下的“尝新饭”则明显是“穷”的表现。为了摆脱这种尴尬,人们找了一个新的“借口”——“七月半尝新”。因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鬼节”,是祭念祖先的节日。在双季稻试验成功以前,农村种的都是单季稻,单季稻的收成时间是农历八月。像上述因家中断粮而不得已提前逐株“掠黄谷”现象,一般都在七月。而专门拣七月十五日进行“尝新饭”,既解无米可炊之急,又能以“为了祭祀祖宗”的名义掩盖家庭的贫困窘态。久而久之,“掠黄谷”也成了一种习俗。
  青田自古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述两种“尝新饭”形式并存,(甚至在同一个村子里也一样同时存在),由农民自己的具体情况或喜欢而定。
  杜师预和他的咏尝新饭诗
  杜师预(1867—1924),字子园,廪膳生,清末优贡、著名诗人。浙江青田北山镇北山村人。曾任黑龙江龙沙道道尹,浙江军督署顾问、国务院咨议等职。与光复会首领徐锡麟交往甚密。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杀,杜师预归隐田园,以耕读诗书自娱。
  尝新
  几重山隔万里生,
  何必桃源说避秦。
  人老一年弥念旧,
  秋凉八月始尝新。
  隔篱共话多亲故,
  尊酒相呼偏比邻。
  不速客来惟一笑,
  瓜茄豆菜尽山珍。
  在青田较为偏僻的山区,还有一种特别的“尝新饭”方式,叫做吃“蒸谷米”。将新谷放在锅里煮过或蒸过,然后再在石臼里捣鼓让稻谷去皮成米,煮过或蒸过的米粒较生米坚硬,不易细碎。杵出来的米粒饱满如珍珠,所煮出来的饭更香更好看。相传这种习俗的由来与勾践有关。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偿还吴王夫差稻谷一万石,全部蒸过。夫差见谷粒饱满,以为良种,下令全国播种,结果颗苗不长,遂在全国闹饥荒,勾践乘机进攻,打败吴国。后来越人以尝新饭吃“蒸谷米”来纪念这次胜利。此俗世代相传,只因该习俗程序上有点麻烦,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偏僻山区才得以保留。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外地的商品米大量涌入,青田的“尝新饭”习俗逐渐消失。而到了本世纪初,青田的“尝新饭”又悄然兴起,而且至今犹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尝新饭”省略了祭祀天地和祖宗的仪式,而是各“农家乐”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向外地游客推出,让人们领略千年青田的稻饭鱼羹文化。
  青田田鱼放生习俗
  我国自古就有动物放生的习俗。《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或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食素、放生护生。
  然而,青田的动物放生却基本上只限于田鱼放生,这里还有一个民间典故:北宋年间,有个很有钱的人,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仙告诉他说:“你再过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免死。”那位有钱人说:“在这短短的十天内,我怎么能救活一万个生命呢?”神仙说:“你们村里不是养着很多田鱼吗?你想想看,一个小小鱼卵,孵化后就是一条田鱼,一条雌田鱼,里面有多少鱼卵?”神仙说完就升空而去,那位有钱人也随之一梦惊醒。第二天,他就到处购买大肚子雌田鱼,然后将其放入江中,一个月后,他又梦见神人,神仙说:“你已救活亿万生命,数目已经够了,你的寿命已经得到延长。”后来,那位有钱人活到九十岁才死。
  于是,人们遇到家里人生病或者其他天灾,便把自家田里的田鱼捉起,或者从他人那里购买部分田鱼,放入江河溪流。
  田鱼放生的形式很简单,就是选中一个吉日,从别人那里买来已捕捞的活田鱼,放入江河溪流,让其自由。放生田鱼数量的多少,由放生者视自家经济条件而定。唯一规定的是放生田鱼必须放入江河溪流,而不能重新放入田中或鱼塘。
  在青田,田鱼放生习俗至今仍十分盛行。
  3金谷飘香话田鱼
  金谷登场,田鱼上市。餐桌上飘过缕缕鱼香,招来海外侨胞共品尝。一番侨乡青田鱼话,引出悠悠故乡情长。
  田鱼是浙江南方鱼种,辞典上不见名,志书上不见字。它近似鲤鱼,又名田鲤鱼。与鲤鱼比较,田鱼肉细嫩,无论新鱼老鱼,盖莫例外;田鱼鳞软可食,烹调时不用去鳞片;此外,田鱼嘴边无须,腰部无筋。
  田鱼多姿多彩:红的如火,黑的如炭,青的如蟹,灰的如雾,白的如银,花的如锦。将各色田鱼养于一池,投饵逗引,鱼群夺食盘旋翻滚,斑斓闪光,展现一幅“鱼乐图”,煞是好看。
  青田民间称田鱼为“长命鱼”。田鱼与鲤鱼不相上下,寿命能达70岁左右。山口村有个老妪,18岁嫁来时,夫家已养有一条“老鱼头”,到了70岁逝世,那条“老鱼头”仍然健在。今天山口地方,尚有十几条30多岁的“老鱼头”。
  青田山口、方山一带农家,屋后有栏养猪,屋边有池养鱼。田鱼待客,十分方便。这些鱼池有活水注入,池与池之间有暗沟相通,状如长藤结瓜。哪家池里有鱼食,鱼群便相拥而至,食罢各归各池。鱼池主人为防混杂,各自在鱼身上做了“占有标”。因为池小沟狭水浅,4千克重的大鱼游起来,常要匍匐露背,或倒退出入,真可谓“小小池塘养大鱼”。曾见一条大鱼,体大超过暗沟,被暗沟夹住,死于沟中。
  这些家养田鱼与人亲近,久之似通人性。用手摸鱼,温顺友善。拍手招呼,闻声即来。鸭游池面,鱼游水中,时常嬉闹打架,鸭啄鱼背,鱼咬鸭脚,逗得鸭子“嘎嘎”讨饶。据山口村石雕专业户倪东方观察,他家饲养的田鱼,能追逐水边老鼠,不愧为猫的助手。
  从前,寺庙池塘养田鱼,最大的有10余千克,人们敬为“佛鱼”。老鱼娘死了,特将它埋葬山上。阜山地方的西坑里,分段饲养田鱼,属清真堂寺管辖,无人偷捕。即使有鱼逃出几十里外也会被人送回。人们租鱼产籽,多向“白衣丞相”求签问卜。2004年全县最大的“田鱼王”,要数山口村民周云超的一尾“乌鱼娘”,出租时体重8千克以上,大的连鱼盂也盛不下。
  母鱼产籽后,有大量吞吃鱼籽。传说田鱼因为吃子吃孙,被玉帝责罚,不让其变化成龙,并且永远打入田里,任凭凡人捕食。
  田鱼除了食用、欣赏之外,还能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功长于利小便,能消肿胀、黄疸、哮喘、湿热之症”。民间还有将红田鱼用作催痘与催奶的食物。
  将田鱼背脊剖开,挖净肚肠,稍干,抹点食盐与油,摊在蔑单上,摆在有水的锅里,文火蒸熟。然后生旺火盆,复上谷糠,置竹单熏烟。熏时不断翻动,防止熏焦。经十多个小时,烘至发红,便成田鱼干了。
  田鱼干吃法多样:干吃松口脆香,蒸吃鲜美清香,炒吃兼而有之。用田鱼干和嫩南瓜炒青田细粉干,食之五内沾香留芳。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容丛
相关人物
杜师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咏田鱼
相关作品
尝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