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稻鱼之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29
颗粒名称: 四 稻鱼之魂
分类号: S964.2
页数: 33
页码: 059-0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稻鱼之魂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鱼文化、青田鱼灯、稻鱼文化习俗等。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养鱼 鱼文化

内容

(一)鱼文化
  (1)鲤鱼的文化意蕴鲤 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在传统年画、窗花剪枝、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中,鲤鱼的形象无所不在。鱼腹多子,繁殖力强,“鱼”又谐音“余”,因而寄予了人们希求子孙绵延和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关于青田田鱼,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方山田鱼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条身居奇云山的青龙非常凶残,见龙源坑溪流清净,环境优雅,久想占为已有。这一天它趁居住在龙源坑的白龙怀有身孕之机前来争夺地盘。白龙为了维护当地百姓的利益不顾自身安危与青龙进行了殊死的争斗之后不幸流产。白龙的表妹东海龙王的外甥女鲤鱼公主闻讯赶来方山相救。
  鲤鱼公主心地非常善良,看到表姐被凶残的青龙击伤,浑身血污,流产后更是身体异常,非常心痛,便留下来照顾白龙。期间,为了使白龙早日恢复健康,她不辞辛劳来回往返奇云山,采来仙药为白龙治伤;见白龙产后缺血,鲤鱼公主就悄悄地取自己身上的心血为白龙补血;还忍痛拔下自己的鱼鳞为白龙修补上被青龙抓落的龙鳞,昼夜守护在表姐的身旁。由于鲤鱼公主的悉心照顾,终于使白龙伤愈。鲤鱼的一片姐妹深情让白龙非常感动。为了能和鲤鱼朝夕相聚,白龙就说服鲤鱼在方山安家。
  鲤鱼见方山不但百姓善良,而且风景秀丽,稻田肥沃,水资源充足,很适合自己栖居,于是就同意在此地定居。开始她生活在水田里,后来扩大到池塘溪坑生衍繁殖后代,色彩也由单一的黑色,变成了红黄黑白等多种颜色,成了当地特有的水产。
  方山人为了感激鲤鱼的恩赐,烧吃时从不打鳞,剖腹后也不血洗。传说,鱼血是田鱼的灵性,洗去它会使田鱼失去灵性;不打鳞是因为不忍心看到田鱼为民献身的痛苦样子,这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搜集整理 叶则东
  樵夫与田鱼的传说
  方山水源充足,家家户户,村前村后稻田里都养满了田鱼。关于田鱼,当地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神话传说。
  相传,从前方山十八潭下游住着一个贫苦而善良的农民,父母双亡,天天到奇云山上砍柴卖。每次挑柴回来经过十八潭时,都在十八坑潭边歇息洗洗手,洗洗面,喝口山泉水解解渴、解解乏。
  有一年六七月,老天好久未下雨,坑水断流,樵夫砍柴回来照常坐在坑边歇息。因近处水流干涸,就到百步远的小坑潭边,正要捧水喝,猛见下面一个快要干涸的小坑潭里有一条小鱼正在拼命蹦跳、苦苦挣扎。心地善良的樵夫,见小鱼可爱又可怜,快要被渴死,急忙摘来了一张大芋叶装上水将它捞起装在荷包中,带回家养在水缸里。
  此后,樵夫天天给水缸换上清水,并给小鱼喂食,看着小鱼一天天长大,心里非常高兴,给这单身原本没有生气的家庭带来了欢乐。经过樵夫精心的饲养,小鱼慢慢长成了一条美丽的大鱼。樵夫见鱼大水缸太小,游动困难,无奈只好恋恋不舍地将它投放在自己屋后的稻田里,每天仍与往常一样给它投放喜欢吃的食物,令鱼儿非常的感激。
  有一天,樵夫砍柴回家像往常一样揭开锅盖准备下米做饭,不料刚把锅盖打开就冒出了一股热气腾腾米饭的香味,又揭开桌上的菜罩,见桌上还摆着整整齐齐、色香味俱全的四菜一汤呢。这一下可把樵夫呆住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心里非常疑惑。问周围邻居,谁都说不知道。此后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为了查出究竟,这一天樵夫和往常一样装着上山去砍柴,但到半路就返回家躲在门外偷看。这一看更让他感到惊奇。原来草屋内竟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帮他烧饭洗衣干家务。发现了秘密后,樵夫迫不及待地闯进屋,姑娘躲避不及,顿时觉得十分不好意思,在樵夫寻根刨底的追问下,姑娘只得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与因由。原来美丽的姑娘是当地十八潭的鲤鱼仙姑,因潭水干涸险被困死,幸亏樵夫相救,为感谢救命之恩,特化为村姑来报答恩情。樵夫听后连声说:“这只是凑巧而已,不足挂齿!”但心里却非常高兴。俩人一个年轻、勤劳、朴实,一个天生丽质、贤惠、能干,真是天缘巧合,就一见钟情,相互倾诉,顿时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很快地成了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
  鲤鱼仙姑为了和樵夫做永久的夫妻,有一天告诉樵夫自己要脱掉鳞衣,让他将鳞衣扔进水田里才能永久成为人,樵夫不忍心鱼姑娘为他脱鳞衣的痛苦,但拗不过仙姑的再三请求终于答应了。当樵夫把仙姑脱下五彩缤纷的鱼鳞衣投入稻田后,居然变成了无数条色彩绚丽的小田鱼,在稻田里欢快地畅游。
  从此,田鱼在方山稻田中历代繁衍生息,与水稻共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远近闻名的田鱼村。
  搜集整理 徐松敏
  陈十四除妖救田鱼的传说
  相传,唐大中年间,一条修炼千年的南蛇精从福建流窜到青田县城太鹤山,赶走世居在白鹤洞中的白鹤,强夺灵芝草祸害人畜,无恶不作,被庐山洞除妖圣母陈十四娘娘除灭后,恶性不改,阴魂随风飘到距县城30里外的奇云山,重新变成一条黑蛇在山洞中隐居,经常出洞祸害当地老百姓。
  有一天,黑蛇精从奇云山游到方山,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家家户户水田里放满田鱼,又肥又壮,不禁垂涎欲滴。于是就趁夜深人静时偷吃了水田中的田鱼。时间一长,方山所有田中的田鱼几乎被黑蛇吃光,连鱼苗都难逃厄运,急得农民个个伤心落泪。后来知道是黑蛇精作怪,又听说蛇精最怕除妖圣母陈十四娘,有人提议点起香烛,请陈十四娘娘前来除灭蛇妖,以保当地田鱼繁衍生息和百姓安宁。
  这一天,除妖圣母陈十四娘娘正在庐山洞修身炼法,忽然浙南青田方山方向传来一缕香烟,掐指一算大吃一惊,原来是太鹤山被自己除灭的南蛇精阴魂逃到奇云山,重新变成黑蛇在当地作恶,偷吃田鱼,祸害方山百姓,不禁怒气填胸,即刻手持斩妖剑就腾云来到了方山。落下祥云后见原先鱼稻共生充满生机的田园,由于黑蛇精作恶,农田里竟没有一条鱼苗的踪影,阴影笼罩着整个村庄,百姓苦不堪言。见此,圣母心中非常气愤,决心除灭蛇妖,保护当地百姓不再受妖精侵害!
  当晚娘娘就蹲守在田头一心等候蛇精的到来。当蛇精又和往日一样来到方山,准备下田捞鱼时,猛见陈十四娘娘手持龙泉宝剑守在田旁,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想顺田埂的草丛逃跑。陈十四娘娘哪里肯放,黑蛇精还没有来得及转身,只听圣母娘娘大喊一声:“畜生哪里逃!”随即手持利剑就向蛇妖劈去,将其斩为两段。为了防止蛇妖再次害民,圣母娘娘又狠狠地将黑蛇妖剁成了肉泥,然后把它踢到了水田里去,说:孽畜恶性不改,死不醒悟,只好让你化为乌泥永远在此肥田了!”
  蛇妖被除后,方山的田更黑更肥沃,田鱼再也没有受到外来的侵害,更肥了,世代与水稻相依为伴,年年鱼稻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当地人为纪念除妖圣母陈十四娘娘的恩德,在风景秀丽的松树下建起了一座命名为“悟性寺”的寺庙,供奉陈十四娘娘,倡导弃恶从善,保佑地方百姓,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受到当地历代人的礼拜,香火旺盛,沿袭至今。
  搜集整理 叶则东
  小舟山田鱼的由来
  传说小舟山田鱼是东海龙王的外孙女变的,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很早以前,小舟山村里有个青年叫田农。一天,他卖了柴,正往家走,路上见一个妇女提着一条受伤的红鲤鱼,那鱼奄奄一息,在死亡线上挣扎着。他见鱼流着泪,滴着血,非常同情她。于是,他将卖柴得来的钱买下这条鱼,又到路边人家借来一只水桶,将她放在水桶里带回家,然后把她养在水缸里好好疗伤。田农非常喜欢她,每天早晚喂她吃,换上新鲜水,还经常同它说知心话。
  红鲤鱼伤好后,田农想将她送回瓯江,让她在大风大浪里生活。可是,当他将水缸盖子打开时,水缸里突然站起一位姑娘,对田农说,“你不要怕,我就是那条小鲤鱼。我不会离开你,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嫁给你。”
  田农说自己父母早亡,一个人生活了十来年,已经习惯了,家里很穷,不能娶她。
  鱼说,真正的爱情不言贫富。如果不娶我,我就终身留在你身边,为你洗衣做饭。
  田农没办法拒绝,只好答应她。
  举行婚礼这天,邻近村庄的人都赶来祝贺,赶来看热闹,因为人鱼结婚毕竟史无前例,人们争相一睹为快。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田农和美人鱼正沉浸在幸福之中,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半空中传来可怕的声音。“田农,你听着,我乃东海法龙是也。小鲤鱼实为小龙女,是东海龙王的外孙女,位列仙班。仙法规定,人仙不能通婚。你诱拐仙女,罪该万死,我受东海龙王之命,依法要将你就地正法。”说罢,电鞭挥舞,将田农抽得遍地打滚。
  小龙女挡住电鞭,求饶道。“法龙大人,这事同田农无关,有法我来服。田农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谁诱拐谁。请你回去告诉我外公,我不要做神仙了,愿在凡间做普普通通的人。我要自由。我要田农。”
  法龙气势汹汹地说,“小龙女,你这是第三次逃亡人间了。我同你约法三章:一、你留在凡间可以,但不能与人类同居一室;二、你与田农交朋友可以,但不可通婚;三、废除你的法力,永不复原形。同意还是不同意?”
  小龙女抱着受伤的田农,泪流满面。为了田农的生命安全,她只好答应。
  小龙女飞上半空,接受制裁。法龙剥下她的龙皮,将她变为鲤鱼,然后抛落
  云头,摔在田农屋旁的水稻田里。
  一场喜筵,成为悲剧。
  此后,田农天天去看望她,关照她的生活,还从瓯江捕来雄鲤鱼,与她配对,繁衍后代。小龙女从此永别仙班,成为水里佳人,悠游稻田,与水稻共生,与田农相亲。
  这就是小舟山田鱼的由来。
  搜集整理 李青葆
  罗隐与方山龙现的故事
  青田方山不但田鱼名闻天下,而且那里的农民在用牛耕田时不用牛绳,提起这两者的来由,当地有这样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唐朝年间,浙江富阳有一位姓罗名隐的秀才,他满腹文章,而大半辈子贫穷潦倒。而神奇的是此人是“讨饭命,圣旨口”,说怎样就是怎样,随口说说都十分灵验。他自己也知道有此特异功能,所以,面对贫困人家,他都是尽量说些好话。日子一长,人们都尊称他为“罗隐相”。有一次,罗隐从丽水挑着两笼装得满满书籍的书笼,经过青田准备到瑞安去,不料在离方山不远的地方,由于书籍过重,套在扁担上的书笼绳断了无法再挑。此时周围没有人家,该到哪里去找绳子呢?正在焦急时,他抬头看见路下一坵水田地里,一位当地农夫正一手扶着犁耙、一手攥着一条牛绳喝水耕田。罗隐见后十分高兴,心想何不借这农民手中抓的牛绳当书笼绳?想着,想着,就上前向农夫说明了自已的来意。谁料农夫听后不高兴地回答说:“这位过路客官,你挑担赶路重要,难道我耕田赶季就不重要?把牛绳借给你,叫我如何驾牛耕田?”罗隐听了他的话后,觉得也在理,一时无言可答,想了想之后对他说:“这位兄弟言之有理,但只要你肯把牛绳借给我,我不但会让你的牛从此不再用牛绳也能耕田,并且所有地方的耕牛犁田今后都不用牛绳拉套!”农夫听后不禁笑了起来说:“客官,你别胡说八道了,天下哪有此等奇事?”罗隐说:“我说的是真的,不信请你解下牛绳试试!”农夫见他态度认真不像是骗人,便停下手中的犁耙解下牛绳递给了他。罗隐接过牛绳十分高兴,用手拍着农夫的肩膀说:“你下田犁地去吧!”然后对着水田里的黄牛念道:“方山龙现人心好,犁田不用牛绳套。”
  农夫心想手中没有了牛绳,这牛怎么能听我使唤呢?心中有些迟疑不决。在罗隐秀的再三催促下只得下田操起了犁耙。说来奇怪,原先站在水田中一动不动的耕牛不用主人使唤就拉起犁来,而且犁得又快又整齐,没有牛绳拉套的黄牛行动起来更加自如,越犁越快,简直是在水田里奔跑。
  农夫们心里又高兴又感到非常好奇,都停下手中的活计,上前跪拜罗隐,连呼“神仙老爷!”罗隐连忙把他扶起,说:“我不是神仙,我只是一个穷书生。”随后罗隐还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农夫们说:“我们自种稻子自己养猪,有米有肉。但是,我们这里没江没河,离海又远,一年到头吃不上鱼,要是再有一个养鱼的地方就好了!”罗隐说:“这好办。”他把手朝空中一挥,口里再念道:
  “仙姑下凡化彩鲤,长在方山伴水稻。”
  顷刻间,一朵五彩祥云从远处飞来,落在农夫面前,五彩祥云里跳出一群美丽的仙姑,纷纷跳入田中,化成了一条条美丽的田鱼,在水田中畅游,顷刻间越来越多,几乎全方山的水田里都布满了五彩缤纷的田鱼。
  从此以后,方山农民耕田再也不用牛绳了,水田中的水稻与田鱼世代相伴共生,沿袭至今,成了当地的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
  搜集整理 叶则东、徐香久
  田鱼报恩救善人
  相传,从前鹤城瓯江江畔住着一位姓陈的老人,夫妻俩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被乡邻称赞为“陈善人”。
  有一天清晨,陈善人像往常一样,早起到江边大埠头码头道路散步,迎面碰到一中年农夫手提一条红色大田鱼向停靠江边舴艋船的老大叫卖。陈善人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见此鱼浑身红色的鱼鳞金光闪闪,非常可爱,但看到它在农夫手中拼命挣扎的样子又觉得十分可怜。鱼见到老人后,忽然双眼滚出了一串晶莹的泪珠,像是在向他求救。见此,善良的老人悯意油生,就问农夫此鱼是从哪里捞的?农夫见老人相问,答道:“此鱼是被山洪冲入溪坑的方山大田鱼,今天早上路过龙现在十八潭捞的,又大又鲜活红烧后味道可好了,老人家何不买去尝尝?”听农夫的话语,想到如此活蹦直跳可爱的田鱼即将成为他人口中的美食,老人心里感到十分伤痛。于是,二话未说就买下了田鱼,将它送到瓯江对面水南栖霞寺放生,使这条可爱的大田鱼逃过了劫难,在栖霞寺放生池过起了无忧的生活。
  转眼过去了三年,老人早将此抛在了九霄云外。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天爷突然发怒连下暴雨,瓯江水位猛涨,两岸房屋、农田淹没变成一片汪洋,陈善人一家也被困在突发而来的洪水中,束手无策,只求苍天开眼退去洪水保佑百姓躲过劫难。但老天并不领情,仍在下雨,而且越下越大,瓯江的水位也越涨越高,全家人只好逃到二楼避难。眼看整幢房子在水中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正当一家人求生无门的危急关头,突然间瓯江上游有一艘小舴艋船向他家的方向飘来。见此,全家人感到有了救星,急忙找来绳子扔出将小船套住爬上了船,一家人随着小船一直飘到了温州。
  奇怪的是,当全家人刚离开小船登上岸,小舴艋船却神奇地消失,只见一条大田鱼在岸边不停地向老人家点头,然后迅速迎着猛扑过来的大浪向江中心游去。看着红田鱼的离去,老人心怀感激,这时才猛然想起自己三年前在瓯江边买鱼放生的往事,将此事告诉家人后全家人都感到非常的惊奇,心想此次脱险死里逃生一定是放生田鱼显灵相救。于是,全家立即跪地拜谢鱼神的救命之恩!
  原来,此鱼是方山龙现十八潭的田鱼仙姑,三年前因被山洪冲入坑潭被捕捉,幸遇陈善人相救放生。此次也是因瓯江特大洪水将它从栖霞寺放生池冲入瓯江,见恩人一家被困水中,生命危在旦夕,故化为小舴艋船前来相救,使老人一家平安脱险。俗话说“行善者终会有善报”,田鱼仙姑报恩救善人的奇事,在当地立刻被传为佳话。
  从此,田鱼成了青田人心目中的神灵,放生的信徒越来越多,水南栖霞寺还为放生田鱼立下寺规保护,不受任何人的侵害,田鱼放生成为习俗,在当地历经千载,沿袭至今。
  搜集整理 叶则东
  (2)水乡文化 方山乡几乎家家邻水,户户有池。龙现村也是“房前屋后都养鱼,有水就有鱼,田鱼当家禽”。传统的田鱼养殖,形成了一个青山绿水、房前屋后、田头地角鱼欢鲤跳的“石桥流水鱼跳,老树绿藤人家”的水乡田园景象。
  (3)饮食文化 田鱼的烹调技艺与田鱼干的加工制作等饮食文化是农业遗产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田鱼可以不经过去鳞就直接进行烹调,经烹饪后的鲜田鱼味美、性和、肉细、鳞片软且可食,烹饪方法有红烧、糖醋、清炖等数十种。由鲜田鱼熏制加工制作而成的青田田鱼干是闻名中外的青田地道土特产,而田鱼干炒粉干更是青田人最爱吃的一道传统名菜。
  (二)青田鱼灯
  在青田,只要提及青田稻鱼文化,人们最先告诉你的就是“青田鱼灯”。青田鱼灯是青田稻田养鱼衍生出来的民间灯舞,而它的影响却似乎超过青田稻田养鱼本身。
  尽管稻田养鱼覆盖到青田大部分农村,但毕竟还有少数地方至今还不具备养殖条件(主要是沿瓯江两岸地势低矮处,因瓯江发大水淹没稻田,田鱼会被水冲走),即便是农村的水稻种植户中,也有少数人在稻田里没有养田鱼,但是,青田鱼灯活动却遍及青田城乡,甚至全世界有青田人居住的地方。
  鱼灯仿照淡水鱼形象制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一般由11盏、13盏、15盏组成灯队。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便开展鱼灯表演活动,借此弘扬传统文化,活跃节日气氛,被誉为“天下第一鱼”。
  “青田鱼灯”与青田稻田养鱼
  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青田鱼灯舞》记载:古时,青田先民在稻田中养鱼,(稻谷)收成时以鱼饭祭祀天地神明,祝愿年年有余。祭罢天地神明后,人们才动筷,于是逐步形成了“尝新饭”的习俗。到了冬天,仅剩少数田鱼,并且进入“冬休”期,这时候,人们自然舍不得再将田鱼宰杀烹煮。可是,人们对田鱼却情犹未了,特别是在节庆期间。于是,人们便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里制作田鱼形灯笼悬挂在自己家门,将“尝新饭”习俗延伸扩展成为另一种民俗活动——灯会。据清光绪版《青田县志·风俗卷》记载:自唐朝建县以来,青田人“上元节市巷皆悬灯”。可见,田鱼很早就成了青田民间的图腾。
  1刘基和青田鱼灯
  在青田民间,田鱼有两种寓意:一是象征“年年有余”,一是象征“跳龙门”,寓意飞黄腾达。至于悬挂在家门的“青田鱼灯”怎么会形成一种民间舞蹈?这里涉及一位历史名人——刘基。元朝末年,生性刚直的刘基因受同僚排挤,被迫弃官隐于青田,他把原来作为悬挂物的鱼灯进行整理,增加了灯的数量,丰富了鱼的类型,并形成舞蹈阵图。作为熟谙军事知识的刘基,在编创“青田鱼灯舞”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让大量军事上的阵图渗透其中,形成具有独特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在以后的历史长河里,尽管“青田鱼灯舞”几经演变,但军事风格始终保留;同时,在众多的淡水鱼形象的灯具中,大部分还是保留了“田鱼”形象。一是因为田鱼的色彩比较丰富;二是田鱼属于鲤鱼科,善于跳跃,符合舞蹈动作跳跃性较强的特征;三是青田人对田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据史载,刘基多次上表元朝廷,请求剿灭方国珍,最后被元朝廷采纳。而后刘基又被罢官,刘基为防方国珍余孽报复,在家乡招募义兵,日夜操练,以防不测。至于刘基编创“青田鱼灯舞”的动机,青田民间甚至民俗专家是这样说的:刘基在训练义兵前,因担心朝廷疑其有反心,故把“青田鱼灯”改编为借口教义兵练习“青田鱼灯舞”,其实是在操练阵法。这种说法作为民间传说尚可,如果把它作为史料,却值得商榷——打仗不是儿戏,用民间舞蹈来操练阵图,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刘基为什么要编创“青田鱼灯舞”呢?首先,看一下青田“田鱼文化”的两个特征:一是广泛性,青田的稻田养鱼无处不在,无人不知;二是寓意性,青田田鱼是经过驯化的鲤鱼,善跳跃;其次,青田山多田少,历代老百姓谋生艰难,人们寄希望“鲤鱼化龙”,跳出龙门,走向象征光明、幸福的月亮。另外,再看一下刘基的诗作《古镜词》。
  古镜词
  (明)刘基
  百炼青铜曾照胆,千年土蚀萍花黡。
  想得玄宫初闭时,金精夜哭黄鸟悲。
  鱼灯引魂开地府,夜夜晶光射幽户。
  盘龙隐见自有神,神物岂有长湮沦。
  愿借蟾蜍骑入月,将与嫦娥照华发。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刘基被元朝庭罢黜以后,投奔朱元璋之前的这段时间。诗里把元政权下的黑暗社会比作“地府”。他此时的心情愤懑却并不悲观,他想借“鱼灯”抒发想寻找“晶光”的心愿,他更“愿借蟾蜍骑入月”,实现人生抱负。但是,作为悬挂在家门的鱼灯又怎样“引魂开地府”以寻找“晶光”?又怎样化“蟾蜍骑入月”呢?于是,刘基在写此诗后,又灵感突发:让鱼灯走下每家门口,游入地府,发出晶光,让田鱼化作神龙,直跃长空。
  如果仅凭这一首诗就断定青田鱼灯为刘基创作,未免显得牵强。但是还可以找出其它佐证。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伯温传说》里记载:“刘基应海溪友人朱君之请,为撰写朱氏宗谱序而到过海溪。”时至今日,在青田海溪乡马岙村《朱氏族谱》里,仍保存着刘基为之所作的“序”。《朱氏族谱》里还记载:“刘基姑婆,青田章旦人,嫁海溪马岙。”《刘伯温传说》里还详细描述了刘基在海溪教村民演练鱼灯舞的情景。另外,如今在青田章旦还流传着少年刘基在章旦红萝山读书的故事。再从刘基故乡南田到海溪的交通线路来看:南田—方山—章旦—海溪。再从这四个地方的特色来看:南田是刘基故里,至今每年还举行盛大的刘基祭祀大典;方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区;章旦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读书风气,章旦中学被民间誉为“深山名校”,其办学方式和教学质量常受到教育部的关注。由此可见,上述历史故事并非杜撰,有关刘基和鱼灯的关系并非空穴来风。
  菜窝遣兴
  (明)刘基
  岁暮寒气冽,今晨颇和缓,
  登高眺原陆,陡觉生意满。
  日色照地黄,墙影看照短。
  草抽识土膏,鱼出知泉暖。
  吾生亦天物,安得不乐衎。
  且复撷其蔬,独酌慰衰晚。
  溪南草堂即事
  (明)刘基
  溪上草堂盈十寻,疏杨密竹各成阴。
  绿烟绕舍桑畦静,白水当门稻穟深。
  过雨忽翻金碧影,凉蜩乱发管弦音。
  此时不省愁何在,坐到鸦栖月满林。
  2青田鱼灯与农耕文化
  时至今日,青田鱼灯舞依然保持着两大基本风格:一是游弋状,二是跳跃伏。另外,鱼灯道具以红色为主,其他则多色多彩,符合田鱼基本色彩。鱼灯道具里四条“头鱼”则是龙头鱼身,含“田鱼化龙”、“跳龙门”等寓意。
  历代农民的生活都是根据四季变化安排,农民喜欢田鱼,然而农民最大的愿望是“鱼”能化“龙”,指望子女或后代能跳出“龙门”,飞黄腾达。青田鱼灯舞有“春鱼戏水”“夏鱼跳滩”、“秋鱼泛白”(又名“鲤鱼产籽”)、“鲤鱼跳龙门”、“冬鱼结龙”5个基本阵图。每个基本阵图又含10多个小阵图。不同的阵图(包括舞蹈动作)不但是根据鱼在不同季节里的生活习性而设计,而且都有不同的寓意。
  “春鱼戏水”是模仿“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等军事阵图,把春天田鱼嬉水的欢乐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盛夏时节,特别是雷雨前夕,空气十分沉闷,为寻找新鲜空气,鱼类往往会跃出水面,特别是田鱼,甚至会跳往另一块田。“夏鱼跳滩”就是根据鱼的这一特性而设计,主要特征是纵向跳跃——箭一般射向前方,寓意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金秋时节,新谷登场。鱼羹稻饭,其乐融融。这是田鱼产籽的时候。“秋鱼泛白”所表现的正是田鱼产籽的情景。在现实中,鲤鱼产籽时都是匍匐着身子的,而在鱼灯舞里,其动作却是让“鱼儿”的“肚子”朝上。为此,曾有民俗专家向舞鱼灯的农民询问其故,农民们回答:“女人生孩子都是肚子朝上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鱼’也肚子朝上?”原来农民是把“田鱼”也当作人看待。所以,该阵图有两个名称:“秋鱼泛白”和“鲤鱼产籽”。可见,该阵图表现的主题不仅仅是对生命繁衍的敬仰,同时还充分表现对田鱼的深厚感情。
  第四大主阵图是“鲤鱼跳龙门”。爱跳跃是田鱼的习性,而传说中的“龙门”是指科举制度中的“状元及第”。对于青田鱼灯舞中的“鲤鱼跳龙门青田民间的说法是:当年刘基在编创“青田鱼灯舞”时正值人生最低潮,他是通过该阵图抒发自己时来运转、再展人生宏图的心愿。而后来历代的老百姓则是希望子孙后代能高中状元,出人头地。“鲤鱼跳龙门”是青田鱼灯舞的高潮部分:两盏“珠灯”相隔两米左右,分站为“门”,在轻松欢快的锣鼓声中,四条龙头鱼身的大红田鱼(俗称“头鱼”)慢悠悠地依次跳过“龙门”,随着鼓点节奏的逐渐加快,“跳龙门”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最后,在暴风雨般的鼓点声中,众鱼快步如飞,排山倒海般依次跳过“龙门”。
  “冬鱼结龙”是青田鱼灯舞中最后一个阵图,也是灯舞高潮后的一个尾声,表现冬天田鱼潜入水底抱团成群的自然现象。寓意越是遇上恶劣的环境越要团结一致的人生哲理。
  青田鱼灯的发展
  (1)鱼戏莲花 由于青田人对稻田养鱼的特殊感情,曾有人试图在传统的青田鱼灯舞中植入水稻,却终因水稻的形状难以制作灯具而最终搁浅。但是,农民的这一大胆想法却激起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灵感:青田农村不是有种莲子的习惯吗?莲塘里不是也养殖着田鱼吗?莲花和荷叶在舞台上可好看了。于是,至20世纪90年代,青田的文化工作者便创作了新的灯舞“鱼戏莲花”,而且大获成功。如今,青田县文化部门把方山乡中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青田鱼灯”的传承基地。青田县教育部门把“鱼戏莲花”舞蹈作为青田鱼灯舞的附加版本,列入学生必修课。
  (2)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失,而青田鱼灯舞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且走出青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青田鱼灯舞一般都是在春节期间由民间自发举行。
  1952年,由青田县文化馆发起,在县城郊区的农民和青田建筑公司的工人中挑选人员,组建“青田县工农鱼灯队”参加全县文艺会演。这是青田鱼灯第一次由官方组织登场亮相。至1954年,青田县鱼灯队赴杭州参加全省文艺会演。从此以后,青田鱼灯多次应邀外出,在省城乃至全国各大地区频频亮相。
  1984年,青田海溪乡马岙鱼灯队应邀赴杭州参加中日青年联欢,这是青田鱼灯舞第一次与外国人接触。
  1999年10月1日,青田马岙鱼灯队应邀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表演区参加国庆50周年文艺演出及国庆游园活动,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现场观摩。
  2001年,青田鱼灯舞应邀参加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继以在央视“乡村大世界”播出。
  2002年,青田鱼灯舞应邀赴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参加“中西建交50周年暨中国·青田民间艺术节”。
  2007年春节前后,青田鱼灯舞再次赴西班牙演出。是年,青田鱼灯舞在央视“中华情”栏目播出。
  2008年,青田鱼灯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1位意大利青年专程来青田学习鱼灯舞技艺。此后,在意大利罗马有了一支由意大利人和旅意华侨联合组成的“意大利·中国青田鱼灯队”。
  2011年,“意大利·中国青田鱼灯队”应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邀请,在罗马参加“中意建交40周年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文化交流演出。
  2012年,“意大利·中国青田鱼灯队”应邀参加远东国际电影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2013年,青田鱼灯舞在“青田田鱼文化节”开幕式上展演,受到海内外30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2015年,青田鱼灯舞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日的演出。
  (三)稻鱼文化习俗
  民间习俗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渗透于岁时、生产、商贸、生活及信仰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活动,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山乡志》把民俗分为“生产习俗”5条、“生活习俗”4条、“建房、砌灶”3条、“礼仪习俗”13条、“岁时习俗”8条、“社会习俗”8条等六部分41条。
  龙现还有一个“民俗文化馆”,集中展示了龙现的田鱼文化、华侨文化和农耕民俗文化。大厅两边摆满了20多个国家的国旗,代表龙现800多华侨生活工作的地方。在各个展厅摆放了织布机、石磨、耕作农具等传统农耕织具,仿佛可以看到龙现祖辈们那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砍柴来我烧饭”的田园生活。
  1尝新饭
  “尝新饭”是青田的一个重要民间习俗。
  青田山多田少,人们的粮食一直是以番薯为主,而少量的稻米自然成了“珍稀食物”,人们称之为“细粮”。由于稻米的珍贵,农民们对其极为看重。另外,农作物收成或丰或欠,与当年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科技知识并不普及的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粮食丰收是天地神明的恩赐,反之,则是天地神灵对人们的惩罚。所以,为了“讨好”天地神灵,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人们每年都要把最好的粮食的第一口让天地神明先“尝”,只有先祭祀天地神明,人们才能自己品尝。
  另外,既然是“吃饭”,必须还得要有“菜餚”。青田传统中最好的“饭”是稻米饭,那最好的菜是猪肉。但是,在过去,农民一年养一头猪很艰难,一般要等到过年时才能宰杀,而且还要卖掉大部分的猪肉,用以平时买盐买布所需。平时想吃点猪肉也极不容易。农民在稻田养殖田鱼,无需专门为之喂食,相比在家养猪要容易得多。再说,一般家庭,猪只能一年养一头,自然不能随时宰杀;而田鱼则是无数条,随时都可以捕捞几条宰杀。所以,人们在祭祀天地神明“尝新饭”的时候,同时也摆放几条烧熟的田鱼。
  在农民心目中,一年一次的“尝新饭”习俗,也算是一件较为隆重的事,不亚于一般节日。首先,“尝新饭”要请懂得阴阳风水的人拣一个吉祥的日子。其次,在众多“尝者”中,谁先“尝”,谁次之,谁再次之..都有严格的讲究。
  最先“尝”的是天地神灵:就是把一碗新米煮成的饭,一盘烧熟的田鱼,几盘素菜在桌上露天摆放,然后插香点燃,主人跪拜祈祷,最后烧点纸钱。
  其次“尝”的是列祖列宗:就是把一碗新米煮成的饭,一盘烧熟的田鱼,几盘素菜(不能用祭过天地的鱼、饭和素菜,要另盛。)在房屋中堂祖宗灵位前,仪式依照前者。
  再次“尝”的是家中主要男劳力。(古时候流行“男主外,女主内”,田里的活大多是靠男人去干。)这里的“尝”是指“第一口”,是一种象征性行为,而不是由男劳力吃完整顿饭。
  最后“尝”的是妇女、小孩以及老人——至此才是合家共享“稻饭鱼羹”。青田人所谓“新米饭撞鼻头,红田鱼满盘头”的那种满桌乡味野趣,自有一番独特的尝新喜悦。
  在人们欢天喜地“尝新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辛勤耕作的牛。所以,在人们“尝新饭”的那天,牛不能吃陈稻秆,要将新鲜稻秆给牛品尝,称为“尝新稻草”。同时,在这一天,牛不能喝水,要专门烧煮大桶的米汤让牛喝,称为“尝新米汤”。同时以鸡蛋喂牛,以作奖励。
  徐容丛与稻鱼诗
  徐容丛(1886—1950),浙江青田北山镇白岩村人。自幼能诗,至青年投笔从戎,1904年考入浙江武备学堂,与青田籍校友夏超等9人参加革命党,后来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反清志士,从武备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中任连长,辛亥年九月参加杭州起义。40岁归隐田园,平生著诗颇多。以下两诗为归隐后所作,诗中可见作者对稻田养鱼情有独钟。
  咏田鱼
  一升麦子掉鱼苗,红黑数来共百条。
  早稻花时鱼正长,烹鲜最好辣番椒。
  尝新饭
  薄官何如种薄田,薄收尚可作炊烟。
  一家四口尝新饭,昏夜无须去乞怜。
  在青田农村传统习俗中,有两种意义上的“尝新饭”:像上述情况的是正常的,在新谷登场时进行的“尝新饭”;另一种开始是非正常的,而后来又演变为正常的“尝新饭”。
  前一种无需细述,而后一种意义上的“尝新饭”却另有因由。古时候,在灾年期间或者是特困家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田里的新谷还未完全成熟,(由于阳光照射时间的不同,每一株,甚至每一串稻穗中的谷子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成熟),还不能大片收割(俗称“青黄不接”),而家中却已断粮。于是人们就拿着小箩筐到黄绿相间的稻田里寻找已经成熟的谷子,拣黄的谷子逐株逐颗地掠下,装进小箩筐,拿回家中。杵成米,煮成饭。然后按照前面的程序进行“尝新饭”仪式。
  而上述情况下的“尝新饭”则明显是“穷”的表现。为了摆脱这种尴尬,人们找了一个新的“借口”——“七月半尝新”。因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鬼节”,是祭念祖先的节日。在双季稻试验成功以前,农村种的都是单季稻,单季稻的收成时间是农历八月。像上述因家中断粮而不得已提前逐株“掠黄谷”现象,一般都在七月。而专门拣七月十五日进行“尝新饭”,既解无米可炊之急,又能以“为了祭祀祖宗”的名义掩盖家庭的贫困窘态。久而久之,“掠黄谷”也成了一种习俗。
  青田自古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述两种“尝新饭”形式并存,(甚至在同一个村子里也一样同时存在),由农民自己的具体情况或喜欢而定。
  杜师预和他的咏尝新饭诗
  杜师预(1867—1924),字子园,廪膳生,清末优贡、著名诗人。浙江青田北山镇北山村人。曾任黑龙江龙沙道道尹,浙江军督署顾问、国务院咨议等职。与光复会首领徐锡麟交往甚密。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杀,杜师预归隐田园,以耕读诗书自娱。
  尝新
  几重山隔万里生,
  何必桃源说避秦。
  人老一年弥念旧,
  秋凉八月始尝新。
  隔篱共话多亲故,
  尊酒相呼偏比邻。
  不速客来惟一笑,
  瓜茄豆菜尽山珍。
  在青田较为偏僻的山区,还有一种特别的“尝新饭”方式,叫做吃“蒸谷米”。将新谷放在锅里煮过或蒸过,然后再在石臼里捣鼓让稻谷去皮成米,煮过或蒸过的米粒较生米坚硬,不易细碎。杵出来的米粒饱满如珍珠,所煮出来的饭更香更好看。相传这种习俗的由来与勾践有关。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偿还吴王夫差稻谷一万石,全部蒸过。夫差见谷粒饱满,以为良种,下令全国播种,结果颗苗不长,遂在全国闹饥荒,勾践乘机进攻,打败吴国。后来越人以尝新饭吃“蒸谷米”来纪念这次胜利。此俗世代相传,只因该习俗程序上有点麻烦,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偏僻山区才得以保留。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外地的商品米大量涌入,青田的“尝新饭”习俗逐渐消失。而到了本世纪初,青田的“尝新饭”又悄然兴起,而且至今犹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尝新饭”省略了祭祀天地和祖宗的仪式,而是各“农家乐”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向外地游客推出,让人们领略千年青田的稻饭鱼羹文化。
  青田田鱼放生习俗
  我国自古就有动物放生的习俗。《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或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食素、放生护生。
  然而,青田的动物放生却基本上只限于田鱼放生,这里还有一个民间典故:北宋年间,有个很有钱的人,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仙告诉他说:“你再过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免死。”那位有钱人说:“在这短短的十天内,我怎么能救活一万个生命呢?”神仙说:“你们村里不是养着很多田鱼吗?你想想看,一个小小鱼卵,孵化后就是一条田鱼,一条雌田鱼,里面有多少鱼卵?”神仙说完就升空而去,那位有钱人也随之一梦惊醒。第二天,他就到处购买大肚子雌田鱼,然后将其放入江中,一个月后,他又梦见神人,神仙说:“你已救活亿万生命,数目已经够了,你的寿命已经得到延长。”后来,那位有钱人活到九十岁才死。
  于是,人们遇到家里人生病或者其他天灾,便把自家田里的田鱼捉起,或者从他人那里购买部分田鱼,放入江河溪流。
  田鱼放生的形式很简单,就是选中一个吉日,从别人那里买来已捕捞的活田鱼,放入江河溪流,让其自由。放生田鱼数量的多少,由放生者视自家经济条件而定。唯一规定的是放生田鱼必须放入江河溪流,而不能重新放入田中或鱼塘。
  在青田,田鱼放生习俗至今仍十分盛行。
  3金谷飘香话田鱼
  金谷登场,田鱼上市。餐桌上飘过缕缕鱼香,招来海外侨胞共品尝。一番侨乡青田鱼话,引出悠悠故乡情长。
  田鱼是浙江南方鱼种,辞典上不见名,志书上不见字。它近似鲤鱼,又名田鲤鱼。与鲤鱼比较,田鱼肉细嫩,无论新鱼老鱼,盖莫例外;田鱼鳞软可食,烹调时不用去鳞片;此外,田鱼嘴边无须,腰部无筋。
  田鱼多姿多彩:红的如火,黑的如炭,青的如蟹,灰的如雾,白的如银,花的如锦。将各色田鱼养于一池,投饵逗引,鱼群夺食盘旋翻滚,斑斓闪光,展现一幅“鱼乐图”,煞是好看。
  青田民间称田鱼为“长命鱼”。田鱼与鲤鱼不相上下,寿命能达70岁左右。山口村有个老妪,18岁嫁来时,夫家已养有一条“老鱼头”,到了70岁逝世,那条“老鱼头”仍然健在。今天山口地方,尚有十几条30多岁的“老鱼头”。
  青田山口、方山一带农家,屋后有栏养猪,屋边有池养鱼。田鱼待客,十分方便。这些鱼池有活水注入,池与池之间有暗沟相通,状如长藤结瓜。哪家池里有鱼食,鱼群便相拥而至,食罢各归各池。鱼池主人为防混杂,各自在鱼身上做了“占有标”。因为池小沟狭水浅,4千克重的大鱼游起来,常要匍匐露背,或倒退出入,真可谓“小小池塘养大鱼”。曾见一条大鱼,体大超过暗沟,被暗沟夹住,死于沟中。
  这些家养田鱼与人亲近,久之似通人性。用手摸鱼,温顺友善。拍手招呼,闻声即来。鸭游池面,鱼游水中,时常嬉闹打架,鸭啄鱼背,鱼咬鸭脚,逗得鸭子“嘎嘎”讨饶。据山口村石雕专业户倪东方观察,他家饲养的田鱼,能追逐水边老鼠,不愧为猫的助手。
  从前,寺庙池塘养田鱼,最大的有10余千克,人们敬为“佛鱼”。老鱼娘死了,特将它埋葬山上。阜山地方的西坑里,分段饲养田鱼,属清真堂寺管辖,无人偷捕。即使有鱼逃出几十里外也会被人送回。人们租鱼产籽,多向“白衣丞相”求签问卜。2004年全县最大的“田鱼王”,要数山口村民周云超的一尾“乌鱼娘”,出租时体重8千克以上,大的连鱼盂也盛不下。
  母鱼产籽后,有大量吞吃鱼籽。传说田鱼因为吃子吃孙,被玉帝责罚,不让其变化成龙,并且永远打入田里,任凭凡人捕食。
  田鱼除了食用、欣赏之外,还能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功长于利小便,能消肿胀、黄疸、哮喘、湿热之症”。民间还有将红田鱼用作催痘与催奶的食物。
  将田鱼背脊剖开,挖净肚肠,稍干,抹点食盐与油,摊在蔑单上,摆在有水的锅里,文火蒸熟。然后生旺火盆,复上谷糠,置竹单熏烟。熏时不断翻动,防止熏焦。经十多个小时,烘至发红,便成田鱼干了。
  田鱼干吃法多样:干吃松口脆香,蒸吃鲜美清香,炒吃兼而有之。用田鱼干和嫩南瓜炒青田细粉干,食之五内沾香留芳。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