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细的管理与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27
颗粒名称: (一)精细的管理与产品
分类号: S964.2
页数: 9
页码: 044-0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环境和资源,发挥水稻和鱼互惠共生的典型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是当地世代相传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是当地生活习惯、农业文化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而“十三闸”是青田方山乡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的关键设计,它科学地解决了稻田争水这一难题。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养鱼 产品

内容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环境和资源,发挥水稻和鱼互惠共生的典型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是当地世代相传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是当地生活习惯、农业文化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1生产流程
  (1)放鱼前准备工作 过去是用泥土将田埂加固加高,一般高约50~60厘米,如今部分采用加固的水泥田埂。用竹篾、树枝条等编成拦鱼栅栏,安装在稻田的进出水口,以防逃鱼。水温在10℃以上时,用生石灰给整块田消毒。过去不使用化肥,以有机肥为主,主要是猪粪、牛粪,有的采用秸秆还田技术,也有的农民在田中撒入草木灰,还有的农民上山采集植物绿肥放入田里,埋入泥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追求经济效益,增加水稻产量,农民开始逐渐使用化肥。
  (2)鱼苗放养 放鱼的时间一般在2月底。鱼苗在投放之前先用盐水进行消毒约10~15分钟。选择健康强壮的鱼苗在一天的清晨或傍晚投放,中午水温过高,鱼苗不能适应。一般每亩稻田投放鱼苗300尾左右。过去农民基本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食物喂给鱼吃。如今生活得以改善,有的村民会投喂少量麦麸、米糠等农家饲料,有的也把一些剩菜剩饭倒入田中,让鱼食用。
  (3)水稻种植 水稻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传统品种栽插方式为水稻稀植,一般行株距为40×36厘米左右。现行的水稻杂交品种的种植规格是采用宽行窄距、长方形东西行密植,稻丛间透光好,光照强,湿度低,能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水稻叶片直立,株形紧凑,颜色较深,抗倒伏能力强,但抗病虫害效果不如传统品种。有的还根据水稻品种、苗情、地力等具体情况来确定栽插密度。
  (4)水肥管理 龙现村的稻田大多为梯田,普遍采用溪水串灌形式,水在上下田之间、左右田之间都是流动串通的。由于龙现村位于水源的上游,山林植被保护好,一年四季水源充足,稻田中一般都保持10厘米左右的水深,村民很少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调节田中水深。过去不施追肥,不施农药,现在农民会使用一些农药。
  每年3月,3年以上的田鱼就开始产卵了。每户人家就上山去砍柳杉枝,砍回后放在自家的水田里。阳光明媚的上午,雄鱼就开始追逐雌鱼,最后雌鱼没地方逃,就躲在柳杉枝里产卵了,雄鱼刚好追上来,让雌鱼刚产下的鱼卵受精。几天后,村人就把柳杉枝捞回到家里。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放在太阳底下,洒一些水,拍一下柳杉枝;拍一下柳杉枝,再洒一些水,如此往复。三天后,把柳杉枝上的鱼卵放回稻田里,过几天就有成千上万条小田鱼出生了。
  2龙现“十三闸”
  稻鱼共生,最关键的是水。古往今来,在农村因稻田争水引发的纠纷非常之多。而在200年前,青田方山乡龙现村的“十三闸”设计,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十三闸”位于龙现村的水源头,即人们在全村水田的水源头装置有一个石闸。人们称之为“石门峡”,又称“十三闸”。所谓‘峡’或者“闸”,实际上是一块长3米、宽1.2米的石制水槽,石槽的边沿附设十三个大小不一的缺口,水流沿各缺口分流到农田。据当地村民介绍,该闸自清朝中期设置以来直至如今,其公平合理的分水制度深为大家所接受。至今200年的时间里,该村未发生过稻田引灌纠纷。
  “十三闸”的十三个分水口,最大的有9厘米宽,最小的仅2.5厘米,其次有7.3厘米、7厘米、6厘米、5.5厘米、4厘米、3.8厘米不等。这些出水口的大小是根据当时不同区块的稻田引灌面积而测算流水量,避免分水不均或管水作弊而特设的。长期以来,渠水长流,石槽依旧,功能未减。
  龙现村地处山区,稻田都以梯田布状,水资源以雨量为先决条件。若遇久旱,管水失当,别说养鱼,稻谷都可能颗粒无收。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那个时代,“十三闸”的出现,是龙现先民的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首先,它突出实施了分级管理制。从“十三闸”至源头的“前端”隐含一个统一管理的前提:组织修渠机构,按田亩和人丁分摊管理成本,落实管理制度。设施共有,资源共享,确保水源不断流、不减流。
  其次,中段抓合理分配,共享公平。在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小农意识,尤其是土地私有制年代,由于分水不公而出现的抢水、争水、偷水的事例不胜枚举,甚至因此世代结仇也不鲜见。制度落实显然成为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稳定社会的关键措施。
  “十三闸”正是根据实际需求,老少无欺。算得上是一个深得民心的“阳光工程”,为历代打造“和谐村风”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再次,从“十三闸”的十三个输出口,再由各输水管道至受灌区自行再细分。这部分的“基层网络”各施其责,各显神通,有落实到位的监管机制,其机制相当科学。
  龙现村作为“中国田鱼村”,稻鱼共生的历史成就,离不开引灌水系的合理布局和公平合理机制的实施。该村和谐村风的形成中,“十三闸”功不可没。
  3农作物及农产品
  稻田养鱼在浙、闽、赣、黔、湘、鄂、云、贵、川等地的山区较普遍,养殖鱼类以草鱼、鲤鱼为主,也养殖鲫、鲢、鳙、鲮等鱼。但青田先民从稻田养鱼中选育出独特传统品种,所以此鱼赋予地域专用名词:青田田鱼。田鱼在瓯江流域广泛养殖,近些年,经过当地农业科技工作者提纯复壮和科学改良后,品种优质稳定,推广日甚。尤其以丽水的青田、温州的永嘉推广得比较好。青田和永嘉更是利用青田田鱼走出养殖和旅游结合的道路,两个县都被赋予“中国田鱼之乡”的称号。
  在浙中南奇山秀水风景旅游胜地的青田,“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这个至今保存完整的耕作方式巧夺天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育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在鲤鱼中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系。田鱼身披色彩数种,有红、黑、灰不同颜色,极具观赏性。田鱼的另一个特点是食用可口,无土腥味,鳞片柔软可食。长期以来,当地人宰杀田鱼只是去除内脏,不刮鳞片,这与其他淡水鱼的食用有很大差别。田鱼的营养价值高,据浙江省医学研究院测定:鲜田鱼可食部分含粗蛋白15.96克/100克,粗脂肪1.66克/100克,微量元素铁43.84微克/克,铜2.98微克/克,锌43.3微克/克,氨基酸15种。鱼鳞片含有较多的卵磷脂,有增强大脑记忆力、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鱼鳞片钙、磷的含量很高,能预防小儿佝偻病及中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田鱼为淡水鱼中的上品,味美、性和、肉细、鳞片软,鳞可食,无泥腥味。特别是鱼干,味美肥糯,堪称一绝。味道和普通鲤鱼有天壤之别。青田农户有熏制田鱼干的传统,通过屠宰、腌制、干燥、配料、熏制等工序,制成田鱼干型,色香味俱全,实为佳品。
  传统制法:(1)浸渍,活鱼洗净(不去鳞),从脊侧剖开,去内脏(不洗),做成雌雄片,整成圆形,加盐、酒等作料,浸渍均匀备用;(2)蒸煮,渍匀后的鱼顺大铁锅壁鳞朝上层层叠放,层间用少许稻草隔开,以免粘连,放适量水,文火蒸鱼,水干鱼熟;(3)烘烤,木炭暗火盆放入谷箩,箩口放大眼竹筛,将熟鱼放在筛上,层间也用稻草隔开,暗火烘焙,快干时火盆中加谷糠烟熏二三十分钟,用米代糠熏制,香更浓,成品色金黄,味鲜美。
  “青田田鱼”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该县继“青田石雕”之后的第二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商标使用范围为鲜活田鱼、田鱼干,专用权期限为2013年12月7日至2023年12月6日。青田华侨每年回国省亲,都要带一些田鱼干到国外,以寄托思乡之情。据不完全统计,带往国外的田鱼干达100多吨,主要有意大利、法国、巴西、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