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25
颗粒名称: (二)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分类号: S964.2
页数: 9
页码: 034-0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是浙江省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成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重点保护区。该系统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将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相结合,实现农田的生态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青田县还有许多其他的农业生态景观和文化遗产,如东源镇的“稻草文化节”和“稻草人比赛”,以及一些传统的农耕方式和食品加工技术等。这些资源和景观为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养鱼 生态服务

内容

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减少化肥使用——鱼粪和稻谷秸秆均可在系统内部转化为肥料,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资源化,在肥田的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
  去除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农田中的大量害虫,包括越冬害虫、钉螺、孑孓等常对农作物造成巨大危害。鱼类可以消灭这些害虫,同时养肥自身,保护水稻免受害虫的侵袭,增加稻谷产量,减轻了使用农药可能造成的农田环境污染。稻鱼共生地区蚊子很少,则有利于当地农民身体健康。
  去除野草——稻田中除水稻外经常会生长一定数量的杂草,这些杂草会与水稻争夺阳光、空间,影响田间的通风透气能力,也会和水稻争夺养分和田间的肥料,造成水稻减产。在稻鱼共生系统内,杂草则被鱼类摄食。
  浙江大学在青田的研究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中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显著降低,这说明稻鱼共生系统在较低农药施用情况下仍能维持较高的产量。
  田间试验证明,稻鱼共生系统中农药的施用量下降是由于鱼的取食活动降低了病虫草的密度。调查表明,稻鱼共生系统基本不使用除草剂,但是稻鱼系统鱼还能较好地控制稻飞虱。
  稻鱼共生系统可能提高系统稳定性,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少的病虫草害发生,提高系统的总生产力。
  增加土壤肥力——稻鱼共生系统内,鱼类的吞咽、消化可以吸收稻田中的有机质,其分泌物可以将30%~40%的有机质转化为肥料,排出的粪便转化为肥料,增加了稻田有机质含量和养分,达到了肥田的目的。
  改善水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通过鱼的游动,可以增加水的溶氧量,改善水质,增加土地肥力。主要方式有:增加溶氧量,减少还原剂,如硫化氢、亚铁离子等;使媒介物质迅速矿物化,不断释放能量;鱼类的活动使营养物质向水稻根部集中。
  自然控制鱼类病害——稻田中的水较浅,循环较快,水稻可吸收肥料,净化水质同时鱼类密度低,致病菌少,可以大大降低鱼类生病的概率。
  减少甲烷排放——湖南农业大学研究表明,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能够消灭杂草和水稻下脚叶,从而影响甲烷菌的生存环境,间接地减少了甲烷的产生。最重要的是鱼类的活动增加了稻田水体和土层的溶解氧,改善了土壤的养化还原状况,加快了甲烷的再氧化,从而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尤其是对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的控制效果最为明显。
  2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稻鱼共生系统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范例。系统中的水稻和其他杂草是系统的初级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如泥鳅、黄鳝等)是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系统通过食物网的形式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而不需要使用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通常稻田里有许多杂草会和水稻争肥料、争水分、争空间,每年最少要耘田除草两次。放了田鱼后,杂草都被田鱼吃掉,一年都不用除草。稻谷还可以为田鱼遮阴和提供食物,田鱼又能吃掉水稻无效的分蘖以及稻飞虱等有害昆虫,增加田间通风,能明显减少病虫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与常规稻作方式相比,稻鱼共生方式在大气调节、营养物质保持、病虫害防治、水量调节、水质调节乃至于旅游发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每公顷稻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7447元。
  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量,减少经济损失493元/公顷;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控制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缩减治理费用4200元/公顷。
  通过加高田埂、挖深田沟和田里的鱼洼,青田县的稻田田埂高度约为50~60厘米,可以使每公顷稻田增加约3000立方米的储水量,从而可以达到防洪的作用。
  3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的问题。同时,农业生物多样性可以持续地控制作物病虫害,有效保护作物资源和农田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粮食的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 稻鱼共生系统本身就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另外,系统外部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稻鱼共生系统,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物多样性,指从品种(种内)、半栽培和采集管理种(物种层次)到具有多物种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农地景观和相关的技术、文化、政策。从发展角度看,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在人类引用、采集野生动植物到半栽培、半野生(陆生动植物),到栽培作物,最后形成农业生态系统和农地景观。而从研究层次看,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种内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包括栽培种和受到管理的野生种)、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狭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即所有的农作物、牲畜和它们的野生近缘种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授粉者、共生成分、害虫、寄生植物、肉食动物和竞争者等的多样性,也可以指与食物及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的总称。
  作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重点保护区,龙现村由于长期保持着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这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农业物种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农业文化多样性三个方面。
  在物种多样性水平上,主要包括田鱼、稻类、其他作物以及蔬菜等四种类型。这里受到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水稻品种趋于消失。蔬菜品种主要包括种植类和野生类。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十分丰富。“种稻养鱼”的生产方式和“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农业生产知识以及农业生产工具上,也反映到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