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造性的农业系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22
颗粒名称: (三)创造性的农业系统
分类号: S964.2
页数: 9
页码: 017-0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特色。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隶属于丽水市。该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化特色是石雕文化。青田石雕早在崧泽文化时期就被开采利用,并在六朝时代已经问世。青田石雕以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的工艺特点而著名,题材广泛,包括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等。此外,青田县还有着浓郁的华侨文化,300多年的华侨史使得青田县成为华侨之乡。青田籍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遍布,组建了160多个社团,为家乡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青田县 稻田养鱼 农业系统

内容

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稻鱼共生模式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态条件作为鱼的生长环境,让鱼清除田中杂草,觅食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良土壤。同时水稻为鱼的生长、发育、觅食、栖息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一种原始协作、互生互惠的生态系统。中国水稻产区特别是南方山区,人多耕地少,由于稻鱼共生将水稻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互相利用,形成新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丰富的产品
  《青田县志》载,旧青田“梯山为田,窖薯为粮”。地处浙南中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沿江两侧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河谷平原,山间有方山、阜山、海溪等盆地。海拔50米以下的河谷仅占5.0%,山间盆地占5.3%,丘陵和山地占89.7%,故称“九山半水半分田”。一方面,青田地处瓯江水系,水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浙东溪水峻急,多滩石,鱼随水触石皆死,故有溪无鱼”。而山区又难以普遍开挖池塘养鱼,因此宜稻、宜渔面积少。在特定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进行稻鱼共生成为必然选择。
  稻鱼共生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立体开发,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增产粮食和水产品,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效益原则的增加食物总量的有效途径。这种生产方式一经产生,就有效地缓解了人地矛盾,自然受到农民的欢迎,并传承至今。
  农民稻田养鱼除自家消费外,也拿到市场上销售,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1)提高稻米产量 因为鱼有肥田、除草、除虫的作用,在同样的技术水平和投入水平下,稻鱼共生或稻鱼轮作的田地稻谷产量普遍比未实行稻田养鱼的田地增长5%~15%。而且稻谷产量较均匀,穗大、瘪谷少。所以农民有“一亩面积,两亩产量,三亩效益”的说法。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吴敏芳/摄)
  浙江大学在青田的研究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虽然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种植密度有所下降,但水稻产量无显著下降。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种植密度虽然比水稻单作系统的要小,但两者的产量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有时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甚至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的产量。
  (2)提高稻鱼生产收入 稻鱼共生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稻田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以龙现村为例,2013年田鱼亩产80千克,价格为100元/千克;水稻亩产500千克,价格为4元/千克;稻田养鱼每亩的经济效益高达10000元。
  (3)节约人力,降低成本 稻田鱼类有耘田除草、防病、增肥和加速分解的功能,可以免去耘田除草、施肥和打药等农事活动,达到“以鱼代劳”节省劳动力的目的,同时可以节省大量化肥和农药。
  (4)提高经济效益 稻鱼共生系统除了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外,还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产品的巨大生产潜力和相关鱼类制品的产业化效益,以及因节省土地和耕作成本(农药、化肥、劳动力投入等)所产生的效益。
  2生态的优势
  稻鱼共生系统能够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包括:通过水稻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高质量的营养和经济收益(鱼的消费和出售);疟疾的预防(通过鱼减少了蚊虫);生物多样性保护(因为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保护了水稻、鱼和相关的物种);害虫控制;碳循环和养分循环;水分调节与水土保持等。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稻、鱼互相作用,利用山区生态资源,在稻田中田鱼能吃食杂草,又能吃掉水稻无效的分蘖及稻飞虱等有害昆虫,能明显地减少病虫害,其粪便还能肥田。水稻为鱼遮阴、提供饵料。这种机制使物质和能量得以良性循环。种稻过程中很少施用或不施用农药、化肥,养鱼不用抗生素、生长激素,整个生长过程是生态安全的。稻、鱼产品品质优越,极大地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稻鱼共生能起到生物治虫的作用,可明显减少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次数,降低农药污染。稻田里养的鱼类能够吞食落到水面上的稻飞虱、叶蝉、稻螟岭、卷叶螟、食根金花虫、纹枯病菌核等。据江苏省如皋县邓元农科所对养鱼和不养鱼的两块稻田虫害的比较分析,养鱼稻田三化螟三代卵块减少30%,白穗率降低50%,稻飞虱减少50%以上,纵卷叶虫百株束叶数减少30%,白叶率降低70%,稻叶蝉减少30%。此外,稻鱼共生还能明显减少蚊蝇滋生。
  稻鱼共生因为用地养地相结合,可显著提高稻田的肥力水平。若以每亩放养鱼种500尾计,养鱼稻田与未养鱼稻田相比,有机质可增加40%,全氮增加50%,速效钾增加60%,速效磷增加130%。
  稻鱼共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大大增加了农田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在丘陵地区,实施稻鱼工程,每亩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立方米,建设10万亩稻田养鱼工程,能多蓄水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建设一个小型水库,能显著增强抗旱能力。
  3文化的力量
  (1)折射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遗产的精髓。稻鱼共生系统在历史的积淀中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并且衍生出与系统密切相关的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2)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 稻鱼共生系统是稻作文化的延伸,反映了南方农民精耕细作的耕作文化。这种古老传统的耕作文化是人类的财富,面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冲击,保护这些传统耕作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3)加强各类文化的融合 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形式,不仅包括系统本身的文化,也包括遗产地衍生出的各类文化,如田鱼文化、水文化、民俗与文艺以及古建文化等。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促进各类文化的融合,使其成为一个以稻鱼共生系统为核心的复合文化系统,完整的展现遗产地的风采。
  4现代的效益
  (1)提供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 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稻鱼共生系统最初源自地区自然条件的局限,是农民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形成的独特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源自传统经验的农业耕作,使农民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和谐共处,为其他同类地区合理利用土地,发展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2)增加劳动力就业 稻鱼共生系统可以有效地增加劳动力就业。贫困山区土地资源短缺,往往导致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在同样的土地耕作面积上增加更多劳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另外,稻鱼共生系统的产业链可以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延长,从而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3)提供充足营养,改善农民生活 稻鱼共生系统可以“一田多用”,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既提供水稻产品又提供鱼类产品,同一生产过程中既可生产植物蛋白,又可生产动物蛋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营养水平。
  (4)确保食物安全 稻鱼共生系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有害化学物质在农产品中和人体内的积累,保证食物安全,确保人体健康。同时,稻鱼共生系统的内部协调运行机制,使得系统可以提供生态农产品,解决目前困扰都市人的食品安全问题。
  (5)拓展遗产保护研究领域 稻鱼共生系统是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这一领域的研究必将大大拓展遗产保护的研究领域,推动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
  (6)推动遗产保护研究中的学科融合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多角度分析、多方法并用,其中农学、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将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学科,与这几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及衍生学科也将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必将有力地推动各学科的融合。
  (7)促进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稻鱼共生系统属于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内稻、鱼以及其他动植物和谐共存,发挥了系统的功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尤其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因此,稻鱼共生系统将有效促进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8)推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稻鱼共生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涉及系统的主要生物——稻谷和鱼类,而且还涉及其他动植物,如水草、青蛙、昆虫等。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将通过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等的整体性保护,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9)推动“三农”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稻鱼共生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农户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轻生活环境污染,与“村容整洁”要求契合;具有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要求;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稻鱼共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它能够充分利用水稻和鱼之间的生态作用,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并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对农业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