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814
颗粒名称: 序言1
页数: 4

内容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沉睡农耕文明的呼唤者,是濒危多样物种的拯救者,是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是可持续性农业的活态保护者。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回顾历史长河,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昨天,源远流长,星光熠熠,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农耕文明凝聚着祖先的智慧结晶。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种植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业生产,很多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作物起源于中国。
  《诗经》中描绘了古时农业大发展,春耕夏耘秋收的农耕景象“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又有诗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经·周颂》云“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每逢春耕,天子都要率诸侯行观耕藉田礼。至此中华五千年沉淀下了悠久深厚的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主要载体,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生息发展过程中,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千岭万壑中鳞次栉比的梯田,烟波浩渺的古茶庄园,波光粼粼和谐共生的稻鱼系统,广袤无垠的草原游牧部落,见证着祖先吃苦耐劳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孕育着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时至今日,我国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201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深入贯彻中央有关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是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
  由于尚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近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探索传承的途径、方法,逐步形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组建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制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指导有关省区市积极申报。认定了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3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个,数量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的35%,目前,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也已启动。这些遗产包括传统稻作系统、特色农业系统、复合农业系统和传统特色果园等多种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灿烂辉煌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着源远流长的昨天,现今,我们致力于做好传承保护工作,相信未来将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发掘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取物顺时、循环利用的哲学思想,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和科研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未来工作要强调对于兼具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为一体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不断完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级管理”的体制;强调“生产性保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机制,探索农业生态补偿、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的途径;深刻认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协调机制,特别要重视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丰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确定与保护、利用工作。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工作指导,对已经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督促遗产所在地按照要求树立遗产标识,按照申报时编制的保护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做好工作。要继续重点遴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要加大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挖农业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精髓,并以动态保护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够向公众宣传优秀的生态哲学思想,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带动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是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真实的记录和生动的展示,相信丛书的出版将在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中发挥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未来,农耕文明的火种仍将亘古延续,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辉,发掘和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任重道远,我们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力图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农业部党组成员

知识出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详细讲述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基本情况、生产原理、地区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民俗特色等,可以说是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总结。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绍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