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艺术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鱼灯舞》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87
颗粒名称: [贰]艺术特点
分类号: J045
页数: 22
页码: 059-0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鱼灯舞具有浓郁的军事操习风格,无论是在服饰、道具、音乐方面还是基本动作、舞蹈阵图方面,都有充分体现。正因为这种军事操习风格,鱼灯舞才具有粗犷、热烈、古朴、活泼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青田县 艺术特点 艺术风格

内容

大的生命力,必定会在历史长河中自生自灭,沉没河底。青田鱼灯舞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艺术特点,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畅游几百年,演绎出世世代代青田人民对自由、快乐、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传承、保护、发展过程中,青田鱼灯舞精益求精,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文艺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青田鱼灯舞具有浓郁的军事操习风格,无论是在服饰、道具、音乐方面还是基本动作、舞蹈阵图方面,都有充分体现。正因为这种军事操习风格,鱼灯舞才具有粗犷、热烈、古朴、活泼的艺术特点。
  一、服饰与道具特点
  1.服饰特点
  青田鱼灯舞的传统服饰类似戏曲中的武士打扮,头包红巾,前额上方扎有一个乒乓球大的“杨梅扎”(红丝线扎成的小圆球),身穿黄色镶棕色花边的对襟上衣,系红色腰带(也有其他如蓝、绿、粉红、黄色),脚打“包腿”,足穿黑色“力士鞋”,造型非常精悍敏捷,体现出军事操习的风格特色。
  近几年,鱼灯舞服饰有很大革新,服装颜色有淡蓝、草绿、金黄、淡紫等,头箍“头额圈”,裸露右肩和右臂,服装色彩更加华丽鲜艳,并镶嵌小亮片串成的花边,显得更加威武、敏捷。尤其是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演出时,服饰非常考究,有强烈的时代感。不过,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并不发达,鱼灯舞队员通常是穿运动衣、运动裤和运动鞋,力求全队协调统一即可。
  2.道具特点青田鱼灯舞的道具即长柄红珠和鱼灯。鱼灯是依照淡水中各种鱼虾的形象制作的,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道具制作艺人以现实主义的思维,利用夸张和浓缩的艺术手法,将淡水鱼虾的不同特征体现得恰到好处,将灯具扎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红珠”以红绸蒙成球形,装在一根长柄上,随着操珠者的挥舞可以自由转动,内部的灯光透过红绸成为无数光球,连接成道道光弧,在观众眼前闪烁。“龙鱼”为龙头鱼身,全身鳞片金光闪闪;两根长长的龙须成弓形连接背鳍,显得非常威武;又大又圆的龙眼炯炯有神,表示鲤鱼跳过“龙门”后已变“龙头”,胜券在握,完全化鱼成龙指日可待。又如,河豚受惊吓时腹部会鼓气成球,灯具制作艺人便将其扎成滚圆滚圆的形象,夸张得恰到好处;“虎鱼”是食肉的凶鱼,灯具制作艺人将鱼嘴扎成虎口,龇牙咧嘴。“龙鱼”的威武神圣、“河豚”的滑稽诙谐、“虎鱼”的凶猛残忍等内在特性都通过外形展示出来,极富艺术性。
  青田鱼灯舞的道具本身就是高级工艺品,具有重大的观赏价值。1983年春节,应温州市展览馆邀请,青田鱼灯舞和百鸟灯舞道具同在馆内展出七天,观者如潮,赞不绝口。
  二、音乐特点
  鱼灯舞的伴奏音乐叫“鱼灯鼓”,主要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小响(小锣),大型的锣鼓、钹是鱼灯鼓的特点之一。在队伍行进时,乐队演奏手法如下图。
  鱼灯鼓由大锣、大鼓、大钹共同演奏,产生的乐音低沉、雄厚、稳健、古朴,声如闷雷,响传数里,颇有军队“擂鼓进军,鸣金收兵”的音乐效果。民间说法“鼓是令、珠是命”,意思是说:鼓声是命令,指挥灯队变换阵图、改变节奏;珠是领队,珠错则全队皆错,就如军队中的司令员。
  鱼灯鼓演奏到快节奏时,气势磅礴,犹如千军万马,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慢节奏时,突出“小、响”,营造春鱼戏水时摇头摆尾、欢乐活泼的气氛;“鲤鱼抢珠阵”时,大鼓连续十几秒钟“朴、朴”的闷击,形象地表现了“虾”、“豚”无声无息摸索行进的情景;当“虾”、“豚”探得红珠时,巨响骤起,犹如吹响冲锋号,体现出突然跃出战壕、冲锋歼敌的效果。
  鱼灯鼓是为鱼灯舞量身定做的伴奏音乐,群众只要听到鱼灯鼓,便知道鱼灯舞来了。鱼灯鼓演奏时,可以根据阵图表演时长、自由连接多少的变化而变化,非常自由,只要节奏相符,不讲究每一拍都契合舞蹈动作,是一种即兴演奏。群众对鱼灯鼓有着深厚的感情,目前农村鱼灯队大都还坚持用鱼灯鼓伴奏,在小广场、庭院、街道自由地进行即兴表演,在正式的庆典活动和文艺演出中则有严格的规定。
  三、舞蹈特点
  青田鱼灯舞属于大道具的传统民间灯舞,操舞鱼灯舞道具是演员肢体动作的延伸,是力与美的结合。因此,灯舞艺人操舞灯具的步法、动作等都非常重要,要求舞灯者必须同时具备灵活的手腕、敏捷的反应、轻松的弹跳和较好的体力、耐力。同时,灯舞艺人还须赋予鱼灯以生命,把自己的精神融入鱼灯舞中,做到人鱼合一、活灵活现。
  青田鱼灯舞包括阵图连接和舞蹈动作。“阵图”即舞蹈队形,队形的流动和变换称“走阵”。青田鱼灯舞中人体的舞蹈性不是很强,动作也非常简单,主要是将鱼灯操舞得欢乐活泼,通过不断走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淡水鱼类不同季节的生活内容和习性动作。
  1.阵图
  青田鱼灯舞是以走阵图来体现其文化内涵的。“阵图”、“走阵”是古代军事上的术语,直接体现出鱼灯舞的军事操习特色。鱼灯舞阵图与军事阵图之间的确有着内在的联系,如:鱼灯舞阵图中的“编篱阵”、“二龙喷水阵”、“柯三坳”、“四角循”、“五梅花”、
  “六角循”、“鲤鱼抢珠”、“剪刀阵”、“众鱼结龙”、“跳龙门”等,与古代十大军事阵图即“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才阵”、“四门斗底阵”、“五虎抓羊阵”、“六子连芳阵”、“七星斩将阵”、“八门金锁阵”、“九曜星官阵”、“十面埋伏阵”相似;又如鱼灯舞中的“站门阵”、“巡逻阵”、“四面八方阵”、“四角竖旗阵”等,也酷似军事阵图。
  2.动作
  青田鱼灯舞的舞蹈动作非常简单,主要是模拟淡水鱼的情态设计而成。如“江虾退紧水”,舞者弯腰、低架子,“右单手握”,灯具贴近地面,倒退着或富有弹性地向后跳退;河豚灯头朝下、尾朝上,“右单手握”,舞者不停地摇晃豚灯身躯,低架子、小跳步。虾、豚两灯可以离开队伍任意乱蹿,逗得观众哄堂大笑,实为戏曲小丑,民间称为“探子”。在“鲤鱼抢珠阵”中,两个“探子”伴着鼓点闷击,跳着小步,悄无声息地摸索前进,履行“侦察兵”的任务,当探得红珠时,引发众鱼突然跃起抢珠。其他鱼灯除了不停地摇头摆尾外,还不时地左右侧身“泛白”、弧线形“派”过去,将鱼的活泼习性充分地表现出来。高跃后,一定要“泛白”下蹿,然后再跃起,按弧线“派”过去相交,这都是体现淡水鱼逆水跳滩的生活习性和灯舞韵味的重要技巧。又如“鲤鱼跳滩”、“虾豚相嬉”、“鲤鱼亲嘴”、“春鱼嬉水”、“鲤鱼擦痒”、“冬鱼结龙”等阵图中,这些“跳滩”、“相嬉”、“亲嘴”、“擦痒”、“嬉水”、“结龙”动作都是艺人根据淡水鱼的生活习性创造出来的,极富娱乐性。
  3.韵味青田鱼灯舞的韵味,可归纳为“活”、“泛”、“高”、“快”四个字。民间艺人常说鱼灯舞“背得活、舞得泛、跳得高、射得快(“射”为青田方言,即“跑”)”,意思就是道具要操得活,上下左右起伏要大,从上至下要“派”得圆,“跳龙门”要跳得高,变换阵图要跑得快。青田鱼灯舞的真正韵味,便是在表演时完美地体现出粗犷、热烈、古朴、活泼的艺术特点以及浓郁的军事操习特色。
  粗犷:步法以跑、跳、跃为主。快节奏时,锣鼓打击声如狂风暴雨,舞者步法疾如风,鱼灯道具快似箭,上跳如龙腾,下蹿如燕掠,风格非常粗犷。
  热烈:锣鼓喧天,声传数里,鱼灯道具内点燃红烛(现今改用电瓶灯),全队通红,灯火辉煌。鱼灯上下左右翻滚,犹如一团团火球在空中飞舞,宏伟壮观。
  活泼:鱼灯摇头摆尾,栩栩如生,时而“泛白”,时而“跳滩”,活灵活现。尤其是“春鱼嬉水”,鱼群在轻松欢快的锣鼓声中戏水畅游,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沉入水底,浮出水面,突出小锣,沉入水底,强调钹的闷击,形象地表现了春鱼欢乐、自由的生活和春天的美好。
  古朴:舞步和道具操法简单,舞蹈动作不追求抒情柔美,而是要求大起大落,快慢对比明显。伴奏的乐器是大鼓、大锣、大钹,乐声低沉浑厚,鼓点古朴,完全不同于戏曲锣鼓、欢庆锣鼓等其他民间锣鼓;服饰无奢华装饰,类似古代武士打扮,古朴端庄。
  四、地域特点
  青田鱼灯舞主要流行于瓯江两岸与小溪流域的广大农村,地域、环境的不同导致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各地鱼灯舞的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以原青田建筑公司鱼灯舞为代表的大溪流域鱼灯舞
  主要分布在大溪两岸的阜山、圩仁、平演、船寮、芝溪、舒庄、海口、红光、东源、高湖、良川、油竹、彭括、山口、大安、仁庄、小令、汤垟等地,以及四都港流域的部分农村。本书提及的鱼灯舞,就多以此地域的鱼灯舞为蓝本。这类鱼灯舞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灯具精美,舞蹈阵图、音乐鼓点丰富,特点鲜明,是青田鱼灯舞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表演时,大多以双珠领队,少数以单珠领队。
  青田建筑公司鱼灯队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影响甚广。20世纪50年代初,它与浙江民间歌舞团一起到华东地区多地进行巡回演出;1954年和1978年两次参加浙江省文艺会演获奖,对后来青田鱼灯舞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2.以北山鱼灯舞为代表的小溪流域鱼灯舞
  主要分布在彭湖、郎回、巨浦、仁宫、小奕、白岩、张口、岭根等地。小溪是瓯江支流,由于地处偏僻,古时经济、交通、文化较之大溪两岸都相对落后,农民生活非常艰苦,素有“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番薯丝吃到老”的说法。因此,小溪流域的鱼灯舞道具较之大溪两岸更显瘦小轻盈,阵图、鼓点相对比较简单,服饰色彩只求统一。灯队中无金鱼,却有小溪中常见的石斑鱼。舞蹈动作起伏不大,其风格近似大溪两岸鱼灯舞,表演时大多以双珠领队,少数以单珠领队。
  3.以马岙鱼灯舞为代表的海溪鱼灯舞彩以红、黄、蓝、绿为主,对比鲜明,颇具农民画特色。舞蹈动作轻盈、敏捷,跑得快、跳得高,起伏很大,相比大溪流域的鱼灯舞,显得更加活泼、粗犷、热烈、奔放,可惜流行范围不广,仅囿于海溪、舒桥两乡的部分农村。乐器以中鼓、中锣、铙钹、小锣为主,鼓点轻快热烈。现在由于经济发展,鱼灯舞除保持原有特色以外,服饰更加考究华丽,变化较大。
  海溪鱼灯舞中有一盏独特的“双目鱼(比目鱼)”灯。马岙老艺人李伯良(1922年出生)、李秀明(1924年出生)等人说:“早年间,姜太公在海溪中钓上来一条两鱼贴在一起的怪鱼,他吃了其中一条,放了另一条,此鱼在水中左倾右倒,游水困难,姜太公于心不忍,便对吃剩的鱼骨和鱼汤吹口仙气,变成一条鱼,倒入溪中。两条鱼很快就贴在一起,高高兴兴地游走了。为纪念此事,祖辈们就扎了双目鱼灯,教育子孙后代宽厚仁慈、与人为善。”另外,海溪鱼灯舞中还有一盏鱼肚朝天、鱼身向上弯曲,好像向水面翻跳的鱼灯,也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1984年,马岙鱼灯舞赴杭参加中日青年文艺联欢演出和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游行及大型文艺晚会演出。2008年,海溪鱼灯舞在天安门广场等地献演。
  4.以温溪尹山头鱼灯舞为代表的兽头鱼灯舞
  主要分布在温溪神道门、尹山头、洲头等村。尹山头兽头鱼灯舞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23代传承人。表演时单珠领队,包括金龙、银龙在内共19盏灯,计12个阵图。
  温溪地处瓯江中下游,紧邻温州浙南平原,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深受温州、平阳、乐清、苍南等沿海地区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具有沿海文化特色。当地传说:早年间,尹山头水流被大山阻隔,鱼游不过去,经“龙鱼”指点,各自变为兽头鱼后轻松过山。从此,尹山头除“龙鱼”外,其他皆以狮、虎、豹等各种兽头制作兽头鱼尾的鱼灯,故名兽头鱼灯(也有可能是先民受“龙鱼”启发,创造了兽头鱼灯)。最初,温溪人都请温州市的扎灯艺人来制作鱼灯舞道具,后来他们根据《封神榜》中各路神仙的坐骑形象自行扎制,现在当地艺人也能扎制。兽头鱼灯舞道具色彩丰富,造型独特,浪漫主义特色鲜明,确是高级工艺品。灯舞阵图简单,服饰和音乐受当地流行的“斑灯龙”影响,用小鼓或中鼓、铙钹、中音锣、小锣伴奏,具有很多“斑灯龙”的元素。
  尹山头兽头鱼灯队外出表演时,有两人在队伍最前面放鞭炮开路,接着是一人提大圆宫灯、一人高擎长幡(长约2米,宽约1米,大红底色点缀金黄色图案,上书“尹山头村鱼灯队”七个大字);长幡后面的“金龙”、“银龙”两条灯由两人分别操舞,有时加一些彩旗;接着是锣鼓队、鱼灯队。队伍壮观、热闹,与经济欠发达山区的鱼灯舞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分布在海溪马岙、正教寺、西园、横树岗、黄畈、余山村、舒桥、王岙等村。以前,由于海溪乡远离瓯江,地处山区僻壤,经济、文化、交通非常落后,农民生活艰难困苦,性格粗犷、彪悍、耿直,山区特色浓郁。因此,海溪鱼灯舞都是双珠领队,在队员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出现单珠领队。鱼灯舞道具瘦小轻便,造型变形很大,色

知识出处

青田鱼灯舞

《青田鱼灯舞》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青田鱼灯舞的起源、发展情况及其寓意、文化底蕴和传承、保护现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