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青田鱼灯舞的发展轨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鱼灯舞》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78
颗粒名称:
青田鱼灯舞的发展轨迹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16
页码:
034-0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青田鱼灯舞的发展轨迹,包括了草创时期、雏形时期、成型时期、成熟时期等等。
关键词:
民间舞蹈
鱼灯舞
青田县
内容
任何民间传统的文艺形式,其产生或起源都不可能有清晰的年限,和万物进化规律一样,由“单细胞”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形成“多细胞”,不断发展。青田鱼灯舞也是如此。它早期的发展轨迹无文字记载,无法考证,但经过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草创时期、雏形时期、成型时期、成熟时期和辉煌时期。
[壹]草创时期
艺术源于生活。古时,青田先民在稻田中养鱼,收成时以鱼饭祭祀天地神明,形成“尝新饭”习俗,这是产生鱼灯的源泉。
《青田县志》中有记载:“上元节市巷皆悬灯。”自唐朝置县以来,每逢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青田先民都有在自家门口挂彩灯、贴对联的习俗。1983年,青田县文化馆曾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鱼灯舞普查。据农村老艺人反映,古时的海口、芝溪、祯埠、船寮、鹤城、温溪等瓯江两岸乡镇,以及小源、大云寺、黄放口、四都港流域、小溪流域等广大农村,在春节、元宵佳节都会挂鱼灯、八仙灯、宫灯、彩灯等,尤以挂鱼灯的人家最多,以祝愿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鱼)。
到了南宋时期,挂鱼形灯在青田更加盛行。1126年,宋高宗赵构从温州江心寺回临安,途经青田时见船寮洪府前村有一女子年轻貌美,犹如天仙,便选为贵妃,即为洪贵妃。《青田县志·人物篇》记载:洪贵妃銮驾进京(临安)时,洪府前村有“十里砖街十里荷”。后来,民间鼓词艺人四处传唱,发展为“十里砖街十里荷,十里荷池鱼跃波”。当时荷花池中的鱼均为稻田中养的红鲤鱼(俗称田鱼),由此,荷花和鲤鱼(田鱼)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的圣物,也象征着夫妻好合,家庭和睦,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门口悬挂鱼灯和荷花灯。
青田虽然是个偏僻的山区小县城,却有一位皇亲国戚。《处州府志》中有记载:赵希怿,字叔和,祖伯仁,宋太祖七世孙,寓居青田。历官至端明殿学士,昭信军节度使,开府议同三司,赠少保,追封成国公,谥正惠。子与筹、与想、与勤皆贵显,子与愿,宁宗召入宫,赐名曮,封荣王,开禧三年(1207)立为皇太子,改名询。在东宫,讲诵不辍,嘉定三年(1210),朝野惜之,谥景献。有了赵与愿太子、洪贵妃等人,青田虽小,社会地位却非比寻常,政治、经济、文化深受南宋京城临安的直接影响。
宋代有一位佚名诗人,在一首描绘杭州元宵灯会盛况的诗中写道:“鱼灯万里耀长空,闹灯元宵处处同。顶马狮龙人物好,街歌巷舞尽儿童。”从诗中可以看出,灯会中的鱼灯非常多,也非常显眼,因为是灯会,所以灯都是挂着的,说明此时的鱼灯还是鱼形的灯笼,尚未形成鱼灯舞。否则,诗人定会大书特书舞鱼灯的壮观场景,绝不仅仅是“街歌巷舞尽儿童”。这首诗描写的虽是杭州灯会,但杭州是南宋的文化中心,杭州的灯会能折射出江南灯会的概况,因此也可以说是青田灯会的真实写照。
宋代的这种鱼形灯笼还没有形成鱼灯舞,是草创时期的青田鱼灯舞,我们称它为青田鱼灯舞的起源。
[贰]雏形时期
到元朝,鱼形灯笼已由先民一人一盏拿在手中,稍加摆动、奔跑、跳跃,开始舞了起来,但没有队形和规定动作,更没有表现淡水鱼生活和习性动作的内容,均是即兴表演,自娱自乐。元朝末年,青田南田人刘基在姑婆家乡海溪马岙村看到的鱼灯舞,可以说是青田鱼灯舞的雏形。
青田县文联主席曾娓阳编著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伯温传说》中写道:
“刘伯温(即刘基)应海溪乡友人朱君之请,为撰写朱氏宗谱序言而到海溪..看到当地以瓯江鲤鱼、鲢鱼、田鱼等十多种鱼为型,用竹篾扎成样子非常漂亮的鱼灯,在锣鼓声中挥步起舞..”这段刘伯温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海溪马岙村《朱氏族谱》中记载:“刘基姑婆,青田章旦人,嫁于海溪马岙。”据考证,1352年以前,刘基曾任浙江儒学副提举与台州元帅府都事,经常由缙云经海溪古道回乡。刘基回乡时,时常去马岙看望姑婆,并留宿其舍。
《刘伯温传说》中又有:“刘基看罢马岙鱼灯舞后,为之所动,进入深思。友人朱君请刘基指点一二,刘基沉思半晌对朱君说:‘鱼虾是水中的生灵,性情活泼,喜欢在水中四处穿梭游戏..你们不妨在鱼灯舞中掺和进这种游戏,表演起来将会更加精彩。’”可见,在刘基见到海溪马岙鱼灯舞之前,此舞虽有简单的动作和奔跑、跳跃,但都没有体现鱼类生活习性的内容,只是简单地把鱼灯背起来任意摆舞而已,是为雏形时期的青田鱼灯舞。
[叁]成型时期
鱼灯舞的成型与刘基的参与、整理、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
马岙鱼灯舞艺人经刘基指点后,果真加入了一些淡水鱼类的习性动作(如江虾退跳、众鱼摇头摆尾、泛白、跳跃等)和简单的队形(如“众鱼结龙”、排成长队走圆场等),鱼灯舞开始进入一个能够反映鱼类生活习性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曾娓阳、李青葆、季黎明编著的《青田民间故事大观》中提及,鱼灯舞的发展与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有着密切的关联。“元末,群雄竞起,青田南田人刘基建议朝廷派兵剿灭海盗方国珍。方国珍非常害怕,但又非常敬重刘基的才华和为人,于是派人以重金邀请刘基入伙,遭到刘基严词拒绝。事后,刘基为防方国珍报复,在家乡暗地招募义兵(当时为避免朝廷起疑、以降谋反之罪名而不敢公开招兵训练),将军事十大阵图融入鱼灯舞,以舞鱼灯的形式操习兵阵,并设计舞虾和舞豚灯者模仿探子(侦察兵),可到处窜探。为了鼓舞士气,特在鱼灯舞行列中增置一盏三足的金蟾灯,以示蟾宫折桂,成功在望。同时也增加了许多灯舞人数和鱼灯盏数。”清康熙版《青田县志》也有记载,“南田刘基拒绝方国珍邀请入伙,招募义兵,抵御方贼之袭”,基本与传说相符。
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十有一首《古镜词》:“百炼青铜曾照胆,千年土蚀萍花黡。想得玄宫初闭时,金精夜哭黄鸟悲。鱼灯引魂开地府,夜夜晶光射幽户。盘龙隐见自有神,神物岂肯长湮沦。愿借蟾蜍骑入月,将与嫦娥照华发。”这是刘基在投奔朱元璋之前的作品,其寓意与他雄才大略却遭到朝臣排挤时的心境非常吻合。
其实,刘基对青田鱼灯舞早就非常了解,且兴趣浓厚,以舞鱼灯的形式操练兵阵并非偶然。刘基在《古镜词》中提到“鱼灯引魂开地府”,说明鱼灯舞在他的心目中有相当分量。刘基以舞鱼灯的形式操习兵阵的传说也是有一定根据的,传说中所提到的几项重大事件都与历史非常吻合。
丽水学院吕立汉教授编著的《千古人豪》中写道:“至正十三年
(1353)十月,方国珍不愿接受朝廷任命”,“方氏兄弟又一次入海为盗”。屡降屡叛的方氏兄弟在“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亡入海”后,又“使人潜至京师,赂诸权贵,仍许降”,“以刘基为代表的地方官吏则持另一观点。刘基建言:‘方国珍兄弟数人首乱者,罪不可赦,宜追捕诛杀之。’方氏兄弟闻之,惧,请重金赂公(刘基),公悉却不受,执前议色益坚。”方国珍“使人浮海至燕京,四处行贿,朝廷大员、方面人物无有拒之者,又一次准其招安,授方国珍兄弟以官职,而否决了刘基等人的建议,认为刘基所议是伤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威福”,“刘基自然也受到了革职,并羁管绍兴”。
在绍兴羁管的三年中,刘基在精神上是非常痛苦和愤怒的。
《千古人豪》中写道:“刘基感到忠不见用,报国无门,志郁而弗伸,谋浚而孔忤,才积而困于无施..刘基仰天长叹:‘精卫衔石空有心,口角流血天不知’(卷二《登高丘望远海》);‘贾谊奏书哀自哭,屈原心事苦谁论’(卷五《次韵张德平见案》);‘穷愁杜甫家在何?落魄陈平计未奇’(卷五《次韵和陵园伯真感兴四首》其二)..清道光《会稽县志稿·寓贤》:‘朝廷驳基擅作威福,羁管绍兴,基发愤恸哭,呕血欲自杀。’明人王世贞《浙三功臣传》更是言之凿凿:‘基感愤恸哭呕血欲自杀..’刘基遭此沉重打击,精神上虽然十分痛苦,但他毕竟生性豁达,意志坚强,还不至于到了寻短见的地步。”民间传说基本与这段历史相符。
在这三年中,刘基写了大量的诗词,以倾吐内心的悲愤。《古镜词》就像一面镜子,把他的心境、为人和志向清清楚楚地照映出来。万念俱灰之中,他想到了鱼灯舞,尤其想到了江河中的鲤鱼奋勇跳滩的大无畏精神,这使他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否则,他为什么不用已经流行的龙灯、马灯等等来比喻?“愿借蟾蜍骑入月”,这正是刘基后来在鱼灯舞中增置一盏三足金蟾灯以祈蟾宫折桂的依据。
《千古人豪》中又说:“公元1356年,刘基复出,朝廷采纳了他的主张,歼灭了方国珍的主力,方氏兄弟逃亡入海,无力作乱。1358年,刘基隐退回乡南田故里。”为防方国珍残余势力勾结附近山寇侵犯报复,他在故乡招募义兵训练,符合康熙版《青田县志》中“刘基招募义兵以抵御方贼之袭”的记载。又因为刘基屡遭朝廷迫害,已成惊弓之鸟,所以不敢公开操练,而以舞鱼灯的方式将十大军事阵图融入鱼灯舞中训练义兵。
如今,青田鱼灯舞中有许多舞蹈阵图与军事上的十大阵图非常相似。鱼灯舞具有鲜明的军事操习风格,粗犷、热烈、活泼、古朴,这是一般的民间艺人或文人雅士无法做到的,历史上也再无其他人发展、整理鱼灯舞的记载和传说。刘基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平定天下,也只有刘基才能使鱼灯舞拥有丰厚鲜明的艺术性和人民性,在历史长河中畅游至今。
虽然不能明确青田鱼灯舞是哪一年形成的,但可以肯定,宋末的鱼形灯笼到元朝时慢慢地发展成为鱼灯舞雏形,元末经刘基的整理和发展,鱼灯舞更加定型成熟,一直流传至今。
[肆]成熟时期
1952年,青田县文化馆聘请鹤城镇农业队张岩东为教练,挑选一批青年农民和青田建筑公司工人,组成工农鱼灯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鱼灯队参加全县文艺调演,获得好评。1954年,在省群众艺术馆李炽强老师的辅导下,鱼灯舞表演进行了规范化尝试,并首次由广场搬上舞台,参加了当年在杭州举办的全省文艺会演,获得“民间艺术奖”。同年,鱼灯队与浙江民间歌舞团(浙江歌舞团前身)一起在华东地区多个省、市巡回演出,声名鹊起,青田鱼灯舞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经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培训、辅导的鱼灯舞,改变了在村落、庭院中小舞小闹的原始格调,向规范化、艺术化方向发展,是青田鱼灯舞发展中的一个飞跃,从此进入成熟时期。
这个时期的鱼灯舞表演通常由双珠领队,16人分别操舞红珠、龙鱼、二鱼、鲢鱼、鲪鱼、草鱼、鱼鱼、田鱼等道具,通过“四角循”、“跳滩”、“鲤鱼显籽”、“梅花循”、“跳龙门”等主要阵图,演绎不同季节鱼类的生活和习性动作。音乐伴奏仍为旧有的鱼灯鼓,灯具内的灯光仍为蜡烛。这时,青田广大农村几乎乡乡都有鱼灯舞,春节期间,锣鼓喧天,鱼跃人欢,热闹非凡。从正月初二开始,农村的鱼灯舞纷纷舞进县城,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到锣鼓声声,可见到鱼灯翻滚,文化气息相当浓厚。
更重要的是,此期确立了两鱼相交时鱼灯必须“派”过去、高跃前必须侧身贴地“泛白”的动作规范(“派”为青田方言,如双手握大刀,由低抡高,再向前按弧线劈下去),纠正了有些地方将鱼灯“背”过去的不良动作习惯,并作为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使全国上下重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青田鱼灯舞经过二十多年的沉寂,也逐渐复苏,重大节日期间随处可见。但是,长时间的禁锢造成了鱼灯队严重的青黄不接,五十年代确立的许多动作规范此时都已被遗忘,原来小舞小闹的原始格调死灰复燃,如:操红珠者口吹哨子指挥走阵,表演者像散兵游勇似的将灯“背”在肩头,游游荡荡走上几圈便就地休息,直到再次吹哨,才重新走阵。
面对这种状况,提升鱼灯舞的艺术性和丰富鱼灯舞的文化内涵已成为燃眉之急。1978年,青田县文化馆金体林、郭秉强、陈庆华、蒋旭明等人组成工作组,进驻青田建筑公司,开始进行鱼灯队培训;同时对鱼灯舞实施改革创新,将原有许多杂乱的寓意整理成“春鱼嬉水”、“夏鱼跳滩”、“秋鱼显籽”、“鲤鱼跳龙门”、“冬鱼结龙”等部分,使表演规范化,把鱼灯舞搬上正式舞台,在舞美和灯光的配合下大放异彩。
鱼灯舞的韵味,主要是舞得“泛”。“泛”意味着操舞灯具的速度和高度要有明显的对比。这次改革,工作组非常重视对比手法,如“鲤鱼跳龙门”在速度上由慢渐快到急快的对比转换,“柯三拗”、“五梅花”等阵图同样有先慢后快的对比。同时,操舞灯具的高度也有对比,如在“鲤鱼跳龙门”前,首先是侧身贴地“泛白”,再呈弧线形跃起、高举、“派”过“龙门”,随后迅速侧身贴地“泛白”。“柯三拗”、“五梅花”等两鱼相交的阵图,都是先侧身贴地“泛白”,再“派”过去侧身贴地“泛白”。这种对比手法使鱼灯舞得更“泛”,视觉效果更好。
同时,伴奏音乐也作了改革尝试,主要是强调闷钹的敲法,体现鱼灯鼓的特色。在“鲤鱼跳龙门”到达高潮时,增加小鼓、铙钹,敲击戏曲锣鼓“急急风”,和鱼灯鼓构成交响,同时又加入小梅花吹奏,不仅气氛热烈,音乐的美感也增加了许多。
青田建筑公司的鱼灯舞经改革创新后成功搬上舞台,参加1978年的浙江省文艺会演,获得民间艺术奖;1984年,马岙鱼灯舞和山口百鸟灯同赴杭州,参加中日青年联欢、国庆35周年文艺演出和民间艺术大游行等活动。
1987年,青田鱼灯舞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确立了它作为浙江省著名民间灯舞艺术的地位。从此,青田鱼灯舞更加成熟,声誉日益提升。
[伍]辉煌时期
1995年,浙江省文化厅在金华市举办“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青田县文化部门以乡镇文化员为主要队员,匆匆组织了一支鱼灯队前往参演。演出虽然不是很出色,却激发了青田鱼灯舞重现光芒的热情,吹响了进入“辉煌时期”的号角。
从此,青田鱼灯舞几乎每年都在全国性重大文化交流和庆典活动中亮相,成为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香饽饽”,也为青田县争得了许多荣誉。1999年,青田鱼灯舞与海宁花灯、余杭滚灯一起,在天安门中心表演区参加“首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联欢晚会”大型文艺表演及“首都国庆游园演出”活动,荣获五好表演团队、优秀组织奖、优秀编导奖等五大奖项;2000年,荣获“浙江省广场文化艺术节暨全省广场民间舞蹈大赛”金奖;2004年,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天安门广场文化活动区演出;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浙江周“潮涌浙江”民间艺术展演;2011年,参加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等交流演出..这些都是全国性的文化大活动、展示舞蹈技艺的大舞台,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对青田鱼灯舞的传承保护也相当重视。2005年,青田鱼灯舞被省政府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青田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青田鱼灯舞)”;2008年,青田鱼灯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11年,青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鱼灯)之乡”,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显著成果和光辉业绩。
更为可喜的是,青田鱼灯舞漂洋过海,2003年赴西班牙参加“中西建交30周年暨青田民间艺术节”演出;2009年,11位意大利友人组织“青田鱼灯舞学习团”,专程到青田来学习鱼灯舞表演技艺,并定制了整套精美的道具运回意大利,给意大利和欧洲各国人民带去了惊喜。青田鱼灯舞饮誉海外,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破天荒的大喜事,为青田县和侨乡人民赢得了光荣与骄傲。
知识出处
《青田鱼灯舞》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青田鱼灯舞的起源、发展情况及其寓意、文化底蕴和传承、保护现状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