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名人与青田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名人与青田石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6
页码:
273-288
摘要:
本节收录赵孟頫与灯光冻、始用花乳石刻印的王冕、文彭偶遇青田石、戚继光举荐何震刻章民间故事,分布记述主人翁和青田石雕的渊源。
关键词:
青田石
青田石雕
传说
内容
赵孟頫与灯光冻
相传,宋皇族后裔、元朝的著名文人赵孟頫与时任浙江提举的赵孟至是堂兄弟,两人交往十分密切,赵孟頫有事到杭州,总爱登门拜访堂兄赵孟至,兄弟俩一起谈诗论画,胜似同胞。
有一年阳春三月,赵孟頫又来到了被人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此时的西湖碧波荡漾,青山如黛,苏堤上的柳丝随风婆娑起舞,桃花在明媚的阳光中绽放,景色显得更加美丽。赵孟頫尽情地观赏了迷人的西湖春色后,便匆匆地向清波门走来,拜访久别的堂兄赵孟至。
见到远道而来的堂弟,赵孟至非常高兴,热情地将他迎进了书房。进了书房,赵孟頫人还没坐定,就把目光盯在了墙壁上挂着的一幅行草书法上,左看右看,远看近看,不时轻击双掌赞叹。孟至说:“这是我刚写好的应酬之作,请贤弟赐教。”赵孟頫仔细欣赏了堂兄的书法后,随手拿起书桌上的一颗玉印,中肯地对堂兄说道:“堂兄的书法甚佳,但落款下的印章却欠古雅。”随后又反复看了看印章感慨地说:“时下书法家所用之图书印章,有的仿制鼎壶爵之形,以求新奇,有的用水、月、花鸟之象,一味取巧,能如汉魏之印,典雅质朴者实在太少了。”
“是呀,这些金玉印质坚硬,自己不能随意刻制,得请工匠来刻,又有何法呢?”孟至叹了口苦气答道。
“如有一种自己能篆刻的印材就好了。”赵孟頫自言自语道。
“听爷爷说,他曾居住过的青田出产图书石,那里的民间常用此石刻印,不知是真是假?”赵孟頫沉思良久,突然想起问道。
堂弟的话,使孟至恍然大悟,他猛地转身到房间里捧出一只小木箱,小心地将它打开,然后对孟頫说:“这是爷爷留下来的十几方青田‘灯光冻’,此石是‘图书石’中的精品,今天若不是贤弟说起,我还真把它忘了。你爱好篆刻,就送给你吧!”
赵孟頫见里面装的竟全是青色微黄、温润似玉的石头,如获至宝,非常高兴,也不推辞,怀着感激的心情欣然接受了堂兄的赠送。
回湖州后,赵孟頫就试着以青田“灯光冻”制印,并悉心研究印学,成为我国最早用石刻印的文人篆刻家。光绪《青田县志》收录的韩锡胙《滑疑集》中记载道:“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刻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
(吴志兰搜集整理)
始用花乳石刻印的王冕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元末诸暨人。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他牧牛出身,后在寺院做工。好读书,工诗文书画,后曾游北京,在蒙古人官吏(秘书卿)家,泰不华拟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后归九里山,以卖画为生。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婺州金华,召见王冕,封他为谏议参军,未到任而病死。
王冕在诸暨九里山隐居,以卖画为业,也常想刻几方图章,钤盖在自己画上,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也想自己刻,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印材。后来想到早年见寺庙和尚破碎的佛珠丢在寺旁,是一种很软的“玉石”,用手指即可刻画出痕迹,也常见处州(今丽水)方面来卖的小石山与小猴等石制品摆饰物,其质地也较软,用刀轻轻一划,即可成一条线。无意中想到小石猴的底座,又平又光,不妨找来一个试试,结果颇为如意。于是以后就专找这种处州花乳石来刻印了。
明郎瑛《七修类稿》说:“图书(即印章),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用花乳石作为印材,这是印学史上一大革命,为明清以来印学的昌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此以前,文人学士刻印,只会篆稿,而镌刻成章则要委托刻牙工人之手。而花乳石质较为松脆,易于受刀。从此,文人学士余兴之时常可自篆自刻,当作一种惬心乐事。
王冕的原印石,现在我们无法见到,但他画的几幅梅花真迹上,还可见到“王冕私印”、“王元章氏”、“王冕之章”、“王元章”、“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方外司马”、“会稽外史”、“会稽佳山水”等印,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无论朱、白文,多系仿汉铸印或凿印。从“方外司马”一印看,奏刀从容,不仅承继汉人法,同时也有新的风格,假若不是用较软的石质印材,是不能出现这个效果的。它有刀、有笔、有个性,笔画粗细不斤斤计较于平匀方整,而是以此表达作者随意挥凿的意趣。
(选自刘江著的《印人轶事》)
文彭偶遇青田石
文彭在南京任国子监博士时,有一天外出,路过西虹桥,见一老人赶着一匹驴子驮着两筐石,自己肩两筐石随其后,正与一做生意的市贾争执不休。文彭走上去询问其故,老人说:“他说要买我这几筐石,我赶着驴、肩着石从江上来,路远又费力,而他故意压价,不肯如数付与我,故与他争执起来,遂惊动了您老人家。”文彭公走近仔细一瞧,是作妇女首饰用的原块石,心想这大概也可作图章吧,就说:“不用争了,都卖给我,给你加倍的力资罢。”于是文彭得了这四筐石,令人解锯开来,成一方方晶莹夺目的图章,其中质优者,就是半透明的“灯光冻石”,稍差者,也是当时的老坑矿石。当时好友谼中司马路过文彭家,见印石累累,心喜之。乃索要一百余方而去,留几十方请文博士篆印、请何震镌刻。文彭也自己动刀刻石了。于是,冻石之名始见行于世,名传四方。从此,文人学士便逐渐改用石章,自篆自刻。由于石章的广为使用,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由于文彭对印学早有研究,很有功底,又是明朝高官,用石章镌刻,更加如虎添翼,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篆刻家的典范,跟随其学习者也不少。
“琴罢倚松玩鹤”这方印系青田石章。原石五面具款,侧款曰:“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有古松一株,畜二鹤于内,公馀之暇,每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间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1547)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这是文彭五十岁时为唐顺之所刻的。
此印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竖排。文以秦篆,略参缪篆;线条结体,参照汉朱文印模式,平匀均整,颇为工致,表现了明代中期典型的印章风格。其印边、印底,亦参照当时牙印刻制与处理法——“边细于文”,时间久而细边被磨损,似成无边朱文,亦见别趣;印底系铲平,可见当时制印的工艺要求。而对于印文的笔墨刀石之趣的要求,当时还未被顾及。
(选自刘江著的《印人轶事》)
戚继光举荐何震刻章
何震篆刻的名声经伯玉的揄扬,已渐远传时,此刻他又带着现任兵部左侍郎汪道昆的亲笔介绍信,来到戚继光驻地。当时戚继光正在蓟州(今属河北省)、昌平(今属北京)和保定一带练兵,担任着这一带军队的副总指挥之职。一看到好友介绍一位篆刻家前来,十分高兴,以宾礼接待这位虽是布衣、去以篆刻扬名的客人。谈了一席话,知道何震不是来找官做,只是希望靠刻印的技艺得点润笔,对他又陡增了几分敬意。过了两天,戚继光专门备了酒席,邀请了王、李、赵、郑等几位将军来陪客;也请来了几位以书画闻名的幕僚来聚会叙谈。酒过三巡,戚继光站了起来,郑重介绍说:“这位何先生是与文彭先生齐名的篆刻家,名驰江南,已渐远传,向为汪侍郎敬重,汪侍郎曾向先生求印几十方,极为赞赏。何先生淡于功名,只希望以篆刻换取一点润笔。各位都是我的好友,平素也都喜爱书画和篆刻。过去苦于得不到合意的印章,现在何先生带来了好多叫做灯光冻的青田石,可以自己设计,不妨请先生奏刀。”何震当即取出了几方冻石和自己刻的印章的印蜕,让大家看看。这些人,一看到这半透明而又温润如玉的冻石,已觉大开眼界,啧啧称羡。再一拿到印蜕,人人都觉眼前一亮。这些人中,有些还收藏有不少古印和印谱,几乎人人都是见多识广的,此时不约而同,齐声赞赏。何震当场便接下了几十方印章的生意。于是,从这一席官员开始,求何震刻印的便接踵而来。戚继光也给何震安排了一处幽静、雅致的住处,派了专人,照料何震的生活。何震因而能静下心来,精心设计、篆写,认真奏刀。有时,也由继光派人陪同他到名胜古迹走走,寻碑访碣,眼界、胸襟都大为开阔,对于北地的雄强、浑穆深有感受,所以自然就在印章中反映出来。这种气息,深受将军们的喜爱,大家也都愿意以丰厚的报酬,求得合意的印章。不多久,各个边塞的将帅们也都慕名来请这位何先生篆刻,均以能求到雪渔一印为荣。
从此,何震便走遍了东北直到西北的所有边塞。在此期间,他创出了以单刀法刻边款之法,所刻边款生辣峻健,开创一代风气,于是名气又从边塞传遍了全国。
周亮工的《印人传》说:“主臣(何震的字)之名成于国博,而腾于谼中..于是主臣遍历诸边塞,大将军以下,皆以得一印以为荣。橐金且满,复归秣陵..”记的就是这段经历。
(节选自吴颐人、杨苍舒编著的《篆刻戚家的故事》)
刘基与青田石
刘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南田村(今属文成县)人,因才华出众,辅佐朱元璋夺取元天下创建大明王朝,被称为“国师”,受到洪武皇帝的特别器重。
传说,朱元璋为教育年幼太子成才,将来继承帝业千秋万代,特选刘基为太子太傅,教太子读书。
有一天,刘基想让太子开阔视野,便利用课余时间带太子出去见外面的世界。初次走出宫廷,年幼的太子对宫外五彩缤纷的世界感到很新鲜和好奇,显得非常的开心。在城东墙角,忽见一群正在出售的小猪,很逗人喜爱,引起了太子的兴趣,于是问老师这是何物,刘基告诉他:“这是小猪。”“小猪是干什么用的呢?”太子又追根刨底地问。“小猪养大后可以让人杀掉吃的。”刘基很随便地答道。“猪和我同姓,怎么能让人杀掉吃呢?”太子听后,显得非常的不高兴。
刘基开始没注意,后来才知道自己不留神说走了嘴,赶忙解释道:“猪是家畜,你是皇太子,‘猪’和‘朱’只是谐音,二者不一样。”尽管刘基再三解释,一路上太子还是噘起嘴巴闷闷不乐,由此失去了游兴,拉起刘基直嚷着要回宫去不玩了。看到皇太子满脸不高兴的样子,刘基的心情显得十分沉重,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自己无意之中闯了大祸,此事若让皇上知道,肯定性命难保。回到家里,就将心事告诉了夫人。夫人听后也深感不安,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沉思了良久才说:“老爷,皇上圣明,你何不去向皇上解释,恳求恕罪呢?”刘基仰天长叹了一声,说:“不必了,只有听天由命罢了。”“不!我们不能坐着等死,得想想办法。”夫妻俩默默相视,谁也想不出解救的办法。过了半晌,夫人猛抬头瞧见了陈列柜中的一对家乡石章,心中忽地明亮了起来,说:“老爷,皇上久慕青田石章,你何不以献石章为名,请皇后替我们说情疏通?”说起这对青田“灯光冻”石章,那可是刘基的心爱之物,曾有好多朋友相求,他都舍不得给,现在要将此心爱之物送人,刘基心里实在有些舍不得,想想事到如今又别无他法,只得忍痛割爱。于是,刘基恋恋不舍地将石章用红绸缎小心包好并装进精致的小盒,送进了皇宫,拜见了皇后娘娘。
皇后接过刘基送来的礼物,打开一看,顿时看傻了眼,只见此石:色彩艳丽妩媚,周体微透,莹洁如玉,用灯光一照,花纹奇特美妙,隐约之中还可以看到一对活灵活现呈龙凤吉祥的图案在蠕动,不禁拍案称奇:“真是世间珍宝!”这正是万岁梦寐以求的宝物。见皇后对石章赞不绝口的样子,刘基便趁机将白天之事向她诉说,恳请皇后在皇上面前为自己作一番解释。
虽然皇后很了解刘基的忠直为人,也很器重他的才华文略,但白天之事,激起了皇帝千丈怒火,再加上对刘基早怀不满的奸臣煽风点火,已命太监传旨宣他进宫查处,现在谁说情也无效。对刘基蒙受不白之冤,皇后心里非常同情,有心相救,但万岁正在火头上听不得劝谏。沉思好久,便命宫女端来一盘“蜜、枣和桃”赐给刘基,然后只说了一句:“送先生出宫。”皇后的一声逐客旨令,开始让刘基呆了一下,但很快就明白了皇后的意思,就是叫他“秘密早逃”!
于是,刘基就赶紧出宫,回家打起行装,和夫人趁着月色连夜逃离了京城。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在家乡风景秀丽的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的青田石门洞,过起了弈棋耕读、著书绘画的隐居生活。
(叶则东搜集整理)
刘基以石会王冕
冬末的一天,雪后初晴,阳光灿烂,刘基徒步来到了绍兴城郊外,经过一片田野,踏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到了九里山王冕的居所。只见茂密的竹林中,三间草房傍山依水,屋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几只白鹅在水中戏游;草房左边的山坡上,数十株梅花盛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
刘基上前轻轻地叩响了门环,门开处出来一位身穿半旧蓝短袄,身高七尺有余,气貌魁伟,胡须齐胸的老人,虽年近七旬,但很有精神。刘基猜想他一定是王冕,连忙上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道:“学生刘基,久闻先生大名,恨不能相见,今有幸来绍兴,特来拜访。”王冕见这个后生年约四十,待人谦恭有礼,便将他请进草房。刘基见草房客堂中间摆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正放着一张刚画好的《白梅图》,
画上还题写了“千年万年老梅树,三花五花无限春。不比寻常野桃李,只将颜色媚时人”的诗句。刘基深深地被王冕的诗画所吸引,认真欣赏过《白梅图》后,对此赞叹不已。
王冕也早闻刘基大名,知道他才学渊博,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谈论间,王冕把自己写的《竹斋诗集》拿出来给刘基看,并请刘基作序。刘基连称“不敢”,但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王冕的请求。
离别时,刘基拿出几方青田石章赠送给王冕道:“晚生知道先生喜欢刻章,今特带来家乡的图书石送给先生,请笑纳。”王冕一见是青田图书石,如获至宝,喜不自禁地说:“青田‘图书石’质地温润脆软,易于受刀,在我刻过的花乳石中是最佳的印材。”
为了感谢刘基赠石,过了几天,王冕特地到绍兴刘基的住处回访,并亲书《题青田山房》诗一首回赠刘基。此诗曰:
青田刘处士,潇洒好山房。
夜月移花磴,春云动石床。
书声通远谷,琴响应清商。
我欲相依住,临流筑草堂。
(吴志兰搜集整理)
郑板桥以画换青田石
传说,乾隆年间,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因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在山东维县和范县做了几年七品芝麻官后就辞职回家,靠写字卖画过起了清闲日子。
一天,郑板桥作完自序,又画了一幅《竹石图》,心情非常高兴,就想到朋友高凤翰处一走,跟他一道分享快乐。当他行至闹市街头,忽见一堆人围在一个刻字摊前,不知干什么?他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一看,只见摊桌上摆满了各色青田石章,桌边一青年石商手中正拿着一块黄石与摊主讨价还价。这些花花绿绿的石头吸引了郑板桥,于是上前拿起其中的一方石章仔细观看,发现此石通体晶莹剔透,且遍布淡黄色流水圆珠纹,是上好的青田冻石。郑板桥喜爱篆刻,家中虽已藏有很多青田石印章,但没有一方能比得上这块石章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一见此石,便爱不释手,也顾不得被人说夺人所爱,就对青年石商说:“您俩不必再多说了,开个价我买了!”可一摸衣袋,只有几文铜钿。于是又对年轻人说:“请随我到寒舍取银。”围观的人见是郑板桥要买,便对年轻人说:“他便是扬州有名的郑板桥先生,你这石头可算是遇到主人了。”青年石商一听是郑板桥,连忙对他施礼道:“我是浙江青田人,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识,实是有缘,既然先生喜爱这方青田石章,就作个人情,送与先生留作纪念。”板桥一听连忙拱手称谢,并亲热地拉着年轻人的手道:“如此使不得,请随我到寒舍一聚。”到家后,郑板桥便把刚刚画好的心爱之作《竹石图》送给了青田石商。从此,俩人便成了至交好友。
郑板桥得此青田冻石后,越看越高兴,一时难以入睡,便兴致勃勃地连夜来到了高凤翰家。这高凤翰也是扬州一怪,诗、书、画、印样样俱绝,一见此石如获至宝,用刀一试大为叫好。于是,板桥拟稿落墨,他把平生以来的许多感情,统统都倾注在这方石上,高凤翰捉刀篆刻,把印章的六个面都分别用朱文和白文刻上印文:
印面一为:“四五百竿竹,两三千卷书”;
印面二为:“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印面三为:“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印面四为:“畏人嫌我真”;
印面五为:“少可多否”;
印面六为:“聊以自娱”。
刻好印章后,郑板桥还觉得未过瘾,又取来纸笔,高凤翰在旁磨墨,自己挥毫泼墨,作了一首《题青田石》的诗:
小印青田寸许长,抄书留得旧文章。
纵然面上三分似,岂有胸中百卷藏。
诗罢,已鸡啼三遍,东方发白,两人都感到有些困意,便和着衣衫往书房的椅子上一靠就睡着了。
(王仲平搜集整理)
曹雪芹青田觅得贾宝玉
相传,曹雪芹为写《红楼梦》,游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饱览各地的园林胜迹,经过十多年的酝酿构思,巨著的纲目大体定夺,只有开头部分总觉得不够理想,尤其是书中的几位男女主人公和主要人物的名字还没有定下来,心里一直在思想。
由于久闻青田石雕十分有名,这一年,他在构思写作之余,来到浙南,便特地赶到“荒山”,一来借游览散心,二来想顺便请一位当地的著名艺人为他刻一尊雕像。一到这里,果然名不虚传,他流连忘返地看了数以千计的石雕精品,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春华秋实、奇秀无比的山水林壑..无不使他惊叹不已。他想,青田石若不是天工巧设,怎能如此精妙绝伦!
带着钦佩和感慨,他串家走访了许多艺人,听到了许多有关青田石的神奇传说,才知道,原来这五彩缤纷、温润细腻、可琢可雕,被世人称为“通灵宝玉”或“假宝玉”的石头,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剩余的彩云石落在青田所变。了解到青田石这段神奇的来历身世后,曹雪芹心中若有所悟,十分激动,便欣然提笔写下一首《自题画石》的诗句: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世是何年?有志纳完璞,无缘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作顽仙。
回到北京后,曹雪芹根据关于青田石的民间神话传说,很快为《红楼梦》撰写了缘起。书中开头的那首诗和“通灵宝玉”的出现,就是从青田广为流传的“青田石与女娲补天”的民间传说中移用过来的,而男主人公贾宝玉这一名字,也正是从青田石这一“假宝玉”中脱胎而出。
(李青葆搜集整理)
陈诚选用家乡石
1932年初冬,一列沪宁线火车的软卧包厢里,坐着一位年轻英俊的高级军官及一位侍从,他望着车窗外流动着的田野、村庄、树木,脑海中却反复闪烁着生活中的一幕幕往事。这位军官便是青田籍国民党第十军军长陈诚。原来,前一年春天,在专列上,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特意安排了他与谭祥小姐的会见;这一年元旦,两人又作为证婚人,亲自出席了他和谭小姐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的婚礼。蜜月之后,因军务繁忙,很少回家,夫妻俩只得在电话中互相问候……
回到南京公寓,陈诚夫妻俩久别相逢,特别亲热。晚上夫人谭祥对陈诚说起了为其父建纪念亭的事。原来谭祥的父亲谭延闿是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的首任行政院长,很受蒋介石的器重。1930年病故后墓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国民政府决定在其墓前建造一个纪念亭,亭子将要造好,纪念碑的碑文也已撰定,但石碑的材料却还在商议之中。谭祥是谭延闿的三女,又是蒋介石的干女儿,石碑的选材自然要尊重其女儿的意见。
纪念亭中的石碑要镌刻长篇碑文,材料既要好刻,又要显得高雅、别致,究竟选用什么样的石料好呢?为此事,陈诚辗转难眠。他想着,想着,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常看父亲用家乡青田石篆刻印章的往事,心头一亮。心想,青田石色调淡雅,质地温润、细腻,能随心刻凿,尽随人意,是难得的雕刻墓碑的好材料。想到这里,便对夫人说出自己的主意。谭祥听后也高兴地说:“青田石不但名贵易刻,而且还是家乡的石材,这样既可表达女婿对岳父的孝心,又可寄托你这游子的思乡之情,真是太妙了!”
于是,谭祥就把陈诚的意见告诉了国民政府。当年12月1日,浙江省省长鲁涤平根据国民政府的决定,电命青田县县长郑迈,限期采办每块长
1.4英尺、宽1英尺的同色青田石八块。县长接到命令后,知道此石是为谭延闿建碑所用,立即交县石业工会赶办,并派四名警察督办。当地采石工人得知谭延闿是国民党元老,而其女婿陈诚又是青田继刘伯温之后的第二个大官,因此个个特别用心卖力。他们在山口封门矿洞挑出了石色最鲜、质地最纯的一窝矿石,不分昼夜,轮流开采,并由技术最精良的艺人锯料、打磨、抛光。
完工之日,青田县政府将这八块温润如玉、大小厚薄一致的“封门青”石料,分装成四箱,派专人送往省城杭州。
(吴志兰搜集整理)
郭沫若题诗颂青田石雕
“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大文豪郭沫若这首赞颂青田石雕的五律长诗,深为石雕之乡青田人引为自豪。关于此珍贵墨宝的诞生,还得从郭老迷恋青田石雕说起。
对青田石雕,郭老久闻其名。从19世纪初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奖,到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省政府赠送给前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的礼物——石雕《牡丹花瓶》,他都早有所闻,可就是没有亲自到过石雕之乡。
1964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因视察温州,在返京途中,忽然想起了青田石雕,于是便想顺路看看石雕故乡——青田。
青田县政府得知郭沫若要光临青田看石雕,非常高兴,赶忙做好了接待工作,但郭老下车后竟连水也没喝一口,就直接让接待的同志带他去参观青田石雕厂。
青田石雕厂陈列厅展品琳琅满目,郭老深深地被这些石雕艺术品所吸引。只见石雕《葡萄山》、《山水屏风》、《戏剧人物》等作品,件件犹如蜡塑玉琢,玲珑剔透,其逼真的造型、精湛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他击掌叫好。他一边认真地听取县领导同志的介绍,一边指着著名石雕艺人张仕宽创作的《葡萄山》说:“看这葡萄充盈着饱和的蜜汁,还透出一缕缕芳香,真乃鬼斧神工,简直是太美了!”看着,看着,竟忘记了时间,可未看的作品件件五彩缤纷,深深地吸引着他而不愿离去,为了不耽搁返京时间,最后不得不走马看花地看了个遍。
看完了陈列室的石雕展品后,神奇的青田石雕艺术,使郭老诗兴激发,他不管身边秘书的一次次催行,硬是要来笔墨,即兴挥毫一气呵成:
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
匪独青如玉,五彩竞相宣。
……
由此诞生了这首全长28行、共140字赞誉青田石雕的长诗。郭老为青田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季从姚搜集整理)
王朝闻青田恋石记
王朝闻,著名雕塑家、美学家,中国当代文化界数得着的人物。王老77岁的时候,居然能够来到浙江石雕之乡青田!1986年11月12至15日,王老在青田期间,几乎将自己重新焕发的纯真童趣与艺术激情全都寄托于石头。
傍晚。雨后。石廓渡口溪滩。白发苍苍的王老和他的老伴解驭珍同志在捡鹅卵石。王老兴致勃勃,他贪婪地欣赏着一块块石头:“这块好,有鼻子有眼睛,多像漫画人像。”“啊!这块像高力士脱靴!”“这些石头都好,有的以色彩取胜,有的以形状见长。”他们指指点点,谈谈说说。过往的行人无不投以惊奇的目光,我不知人们是如何理解王老此时此刻的心情!
王老的住处,放着一大堆从各处捡来的鹅卵石,色彩、形状各异。他早上起床摸摸,晚上睡前看看,饭前饭后端详,不时拿到水龙头冲冲,让它显示原有的色彩魅力。离别的时候,他要精心挑选一批带去。经过几次筛选,择优再择优,还是觉得太重,不得不割爱淘汰一些,但他总是觉得“太残酷”,不忍丢弃。“要是请陈慕华同志批一趟列车,将青田的石头运到北京去,那该多好呵!”他向县委书记王志溪同志说,“你们这里的石头都是宝,这是大自然的雕塑作品啊!”
王老心里有一个课题:如何将一些普通材料变成艺术品,从而变平凡为神奇,他从龙泉带去泥巴,从青田带去鹅卵石。这些鹅卵石稍微处理一下即可陈列,自然,抽象,玩味无穷。
王老爱青田鹅卵石,也爱青田风景岩。
试剑石,鼓形巨石,高15米、宽17米、长37米,从上到下,自然分裂为四块,相传为唐朝道士叶法善炼丹试剑所劈。王老沉醉于试剑石的风姿,一口气攀登顶端,久久观望,不愿离去。他说:“像这样大的试剑石,别处少见。”
孝顺岩,一块大岩坪上兀立着岩笋,状若人形。相传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推动。王老试着去推:“看见了吗?我推动啦!”他从背后看孝顺岩,风趣地说:“像个妇人抱小孩子。谁知道这小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孝顺或忤逆)呢!”
猪母岩,远看似母猪带小猪。它那似猪非猪的样子,特别引人入胜。王老努力选择最佳角度尽情地欣赏。当他发现猪母岩下部有一点透空的洞眼时,兴致骤添:“太好啦!没有这个洞眼就没有感觉中的立体,正如南天门没天空相衬一样。”他请摄影的同志拍下来,准备日后写书用,但定要有洞眼。摄影干部有感于当时雨雾,说天晴时再来补拍。他说:“不,难得蒙胧,蒙胧才给人以更多的想像余地。”
我告诉王老,青田还有许多风景岩:乌龟岩、螃蟹岩、青蛙岩、猴子岩、狮子岩、夫妻岩、婆媳岩、畚斗岩、流米岩……状人状物。王老说:“应该为这些岩立传。”
王老喜欢青田鹅卵石、风景岩,尤其眷恋青田“图书岩”。
山口镇。青田“石雕状元”倪东方的惜石斋。这里可称青田俏石陈列室。那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俏色石雕小品与俏色石章,都是它们的主人多年精心挑选和雕琢的精品,真是难得一见。
呈现在面前的各式雕头石章与随形便章,一块块晶莹透亮,一对对温润可爱。那些云纹、水纹、树纹、草纹,真个玩味无穷;那些鹿纹、猴纹、脸谱纹,更使人赞叹不已。王老看了连连叫绝:“太好啦,太好啦!”
一块青白冻石,形似插屏,细看屏面有高山峻岭,溪泉瀑布,若隐若现,全为天然。王老端详之后说:“妙,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一件荷叶青蛙小品,吸引王老反复欣赏。这是一块青黑交接的稀有俏石,黑色雕两片荷叶,拥抱一起,叶柄转弯处有洞透空;青色雕一对青蛙,栖于叶之上端翻卷处;一只蛙嘴衔着黑色小虫,此乃用石中小黑点设计的。王老看得出神:“这洞洞很重要,有它就玲珑多了。”“这小虫构思真巧啊!”
王老又指一件葫芦小品绿色瓜顶上一大两小的黄褐色蚱蜢说:“这多像母子相依啊!蚱蜢乃害虫,可在此并不觉得丑,丑可以美化啊!”
这也称绝:烂树木耳小品。黄白色雕烂树皮,黑褐色雕烂树疤,乳白色雕木耳,天然人工,难解难分,简直是巧夺天工!
王老一一观赏,赞叹之余,欣然命笔为惜石斋留言:“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山口镇参观惜石斋精美的石雕,主人热情赠我以值得反复欣赏的纪念品。主人以惜石为斋名,表明对自然的物质材料的特色的珍惜。客人对主人如何利用石料的特点很感兴趣,原因也在于对材料的某些缺点在巧妙的构思之下转化为优点的实践活动的钦佩。包括青田石雕在内的一切艺术为什么可能为艺术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作为审美活动的艺术处理如何出众地由被动中求主动,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成功。这一点正是惜石的主人与恋石的客人在观念中有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王老已经离开了青田,但他留下一个美学家、一个恋石者的影子。
(陈志望搜集整理)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
相关专题
赵孟頫与灯光冻
相关专题
始用花乳石刻印的王冕
相关专题
文彭偶遇青田石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