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传说与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4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传说与故事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36
页码: 263-298
摘要: 本文记叙了许多与青田石(雕)有关的民间故事与传说。这些在青田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与传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为青田石文化增添了绚丽而诡奇的色彩。
关键词: 青田石 青田石雕 传说

内容

青田石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沧桑,在这漫长而曲折的风雨历程中,勤劳、智慧的青田人不仅创造了“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的青田石雕,而且创作了许多与青田石(雕)有关的民间故事与传说。这些在青田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与传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为青田石文化增添了绚丽而诡奇的色彩。
  第一节 奇石与矿洞
  青田石与女娲补天
  青田石为什么如此珍贵、人见人爱?这还要从女娲补天说起。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为了补天,在大荒山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每块高十二丈,平面见方二十四丈,由于她炼石中多次把自己的鲜血洒在石头上,所以块块石头炼成之后,都是五彩缤纷,光彩照人——这就是天上彩霞的由来。补天后,石头还剩下一块,而这一块却是最先入炉,最后出炉,炼的时间比别的石头长,名叫云彩石,所以它的彩色更加艳丽,质地更加精纯,还能随心所欲,变幻成各种人物。当云彩石看到同自己一起炼就的彩石都已各得其所,在天空放出奇光异彩,而自己却没有了位置,心中非常羡慕。于是,便化为一个妙龄少女向娲皇说:“娘娘,女儿云彩石愿到下界去听万民使唤,供万民享用。”娲皇见补天余石一时没有用场,就点了点头,用手朝东南方一指,轻轻说道:“好,就到那里去吧!”云彩石听了,就告辞女娲,腾云踩风,朝凡间飞去。
  她在空中飞行,注意寻找人世间最穷困的地方。飞呀,飞呀,不知飞过了多少座山,也不知飘过多少条河,整整飞了七七四十九天。突然,看到东海之滨有一片寸草不长的荒山秃岭,这地方似乎被洪水刚刚淹过,地无生机,人烟稀少,路上偶有行人来往,也无不面带菜色,山那边,儿啼娘泣伴着巨浪滔滔,这是何等凄惨的一幅画面啊!云彩石想:我应该为这里的穷苦苍生出点力才是。想罢,便恢复原形,在这荒凉的地方轰然落了下来——这里就是如今的浙南青田县境。
  当地的人见天上突然掉下一块五彩璀璨、霞光闪耀的大石头,都十分惊奇。人们发现那石头上写着“大荒山”三个大字,背面还写有一首诗:“不羡天堂美,只为人世穷;山民识吾日,劫后成富翁。”当即,有一个心灵手巧的人,细心地把这些字句都临摹下来后,忽然,那石头渐渐变小,最后竟钻入地下不见了。大家正在惊奇间,奇迹出现了:荒凉大地顿生出青青的草,长出参天大树,开出姹紫嫣红的花,百鸟齐鸣,溪水潺潺,好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
  劫后余生的人们看到后,个个都高兴极了,出外逃荒的也陆续回来了。人们用石刀、石锄开垦荒地,播种庄稼,他们在挖掘土地时,发现了一块块、一片片五彩缤纷的石头。它连绵几十里,到处都可以挖到。
  可是,这里的人一代代相沿下去,谁也没想到这些石头的用处,因此它们在地下又不知沉睡了几千万年,于是便在石头上化出:“无缘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细想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取作奇传”的诗句来,深埋在地下。
  一天,一个砍柴人无意间柴刀砍到石头上,他以为这下完了,因为柴刀是向邻居借来的,刀若被石头咬个缺,拿什么赔呢?可是,拿起来一看,刀口完好无损,那石头则被劈去了一片,露出五颜六色来,他觉得很奇,于是便把这块石头挖起来背回家,用凿刀刻起了动物等小玩意来。原来,这彩色石头就是补天遗石,质地柔软细腻,能雕能琢,可以随意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天地万物——“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后来,这些精巧的工艺品,或流入皇室,或远销外洋,从此青田石就闻名遐迩,成为奇珍异宝。
  人们把从天上掉落五彩奇石的“大荒山”,叫做“荒山”,后来改称为“方山”,将方山外面的地方叫石口,这就是青田石雕的发源地山口。
  (李青葆搜集整理)
  王母甘露洒青田
  相传,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这一天,王母娘娘总要在西天瑶池大摆蟠桃宴会,邀请上天诸神仙赴宴庆贺。这一天,王母娘娘威严地端坐在西池宝殿之中,兴高采烈地接受诸路神、佛的参拜与祝福。席间,王母命一群婀娜多姿的天宫仙女,托一盆盆白里透红的蟠桃,一一赐给众仙品尝。这蟠桃千年才能结果,是天宫专供王母娘娘享用的圣果,吃了它能“岁增日月,人增寿”。不是王母寿诞请客,平时诸仙是很难尝到的,许多新入仙班的神仙还是第一次目睹圣果的尊容。
  受到王母恩赐的诸仙,见到如此诱人的仙果,个个馋涎欲滴,高兴得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刚咬一口就连声夸:“好吃,好吃!”看到诸神仙的赞颂和逗人的吃相,王母很高兴,便命仙女再拿来分给大家,说:“只要你们喜欢,今天就让你们吃个够!”
  尝过了圣果后,王母又命仙女端来天宫的“琼浆玉露”。这“琼浆玉露”也是天宫专供王母饮用的圣物,喝了它能长生不老。传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因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圣果和“琼浆玉露”,才引起了玉帝发怒,被擒获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非但不化,却反而炼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和一双火眼金睛。诸神仙见王母娘娘寿诞,既赐蟠桃又赐“琼露”,个个欣喜若狂,齐声称颂:“谢王母娘娘恩典,祝王母福寿无疆!”听到群仙的一片赞颂,王母娘娘更是兴高采烈,频频举起玉盅与群仙同饮,仙宫宝殿充满喜气,热闹非凡。
  由于心情特别高兴,王母连饮了三杯“玉露”,还觉得不过瘾。当侍从仙女再给她斟第四杯时,突然酒性上来,觉得凤眼蒙眬,玉手也有些微微颤抖,一不小心,将手中的玉盅掉滑在地摔成粉碎,珠露般的玉液便洒向了殿堂四处。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王母将玉手轻轻一摆道:人老喝多了不行,你还是到人间为百姓赐福去吧!
  长期被禁锁天宫的“琼浆玉露”,对天宫的寂寞生活早已产生了厌倦之心,非常羡慕七仙女去凡间过热闹的常人生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如今听到王母要她去人间为民赐福的玉旨,心里非常高兴,便即刻辞别了众姐妹,兴高采烈地离开瑶池宝殿,腾云向久慕的人间飘游而去。
  她飘啊飘,不知飘越过了多少平原大川和江河大山,不觉来到了东海之滨的浙南山区青田,觉得此地山青水秀,风光景色迷人,是理想的安身之地。于是落下了祥云,将自己身上的一颗颗五彩缤纷的珠露变成一块块晶莹剔透、艳丽多彩的石头埋在了山中。
  后来,当地的人们在此山中开荒种地,偶然挖出了这种温润细腻、晶莹如玉、色彩绚丽、软硬适中、能琢可雕的石头,觉得非常可爱,称这种奇石为“图书石”,用它来雕琢各式各样的工艺品。从此,青田“图书石”闻名遐迩,成为奇珍异宝。
  (叶则东搜集整理)
  鹤“赐”玉石
  传说很久以前,山口有一位樵夫到山上去砍柴,樵夫砍好柴之后,汗流满面,见时日还早,便坐下来歇息。忽然从半空中传来声声哀凄的鹤唳,樵夫抬头一看,不远处的一棵大松树顶上一只大白鹤正在一边盘旋,一边凄凄地哀唳,于是樵夫便急急地朝大白鹤那边走去。
  说也奇怪,那白鹤见有人来不但不飞逃,反而停息在那棵大松树底下,两眼直直地盯着樵夫,汪汪的眼眶里溢出泪来。樵夫心里觉得蹊跷,他弯下腰,把大白鹤抱在怀里,说:“鹤呀鹤,你到底有什么冤屈,我能帮你办些什么?”话刚出口,空中又传来了一声哀凄的鹤唳,樵夫放下怀里的鹤仰头张望,见是古松上另一只大白鹤在不停地扇动翅膀,但始终不能奋飞,樵夫心中似有所悟,便爬上古松。原来大白鹤的脚被树上的乱藤缠着了,所以无法奋飞。于是,樵夫先用柴刀把乱藤劈碎,然后又把鹤脚从乱藤中解理出来。顿时,两只白鹤在树顶鼓动双翼,交颈相唳,其情景就如久别相聚的恋人,非常感人。樵夫仰望着这对恩爱的鹤夫妻,脸上露出了笑容,忽然一只白鹤俯冲而下,在樵夫握刀的手上狠狠啄了一口,顿时樵夫手中的刀便“铛”地一声掉在一块石头上。“畜生,我救了你,为何还要啄我?”鹤在樵夫的骂声中鸣唳了三下,然后围着樵夫顺倒各转飞三圈,才悠然而去。
  望着远去的鹤影,樵夫长长地叹了口气后,才蹲下去捡刀。怪呀,刀口明明撞在石头上,可柴刀一不崩口,二不卷刃。再看那块石头,竟然晶莹如玉,色纯且剔透。原来白鹤是向他赐赠宝石来报恩呢!樵夫捡起石头,挥手向远去的大白鹤致谢。
  夜里,樵夫在油灯下反复地玩弄着这块石头,见石头竟透映出道道的亮光来。他用刀轻轻地凿刻一下,又脆又软。“宝石是白鹤所赐,何不雕刻只大白鹤呢!”心这么想,手就这么动了,樵夫一边忆想着大白鹤,一边雕刻,两个月后,一对亲亲昵昵的白鹤雕成了。
  后来,樵夫在山上又找到了许多同类的石头,于是就用它来雕刻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村人仿效逐渐形成了石雕行业,该石头从而被艺人称为“图书岩”。
  (董秉弟搜集整理)
  官洪底相传,先前山口地方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早就去世,母亲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抚养长大。老大心地善良,勤劳节省,尽心培植老二读书。后来老二考中当了县官。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老二在县里做官竟把家里的娘和哥忘得一干二净。
  一天,老大对娘说:“娘,你到老二那里去看看,他当了官,总不该忘掉娘,你去他会照顾你的,家里的事由我料理。”
  于是他娘带上盘缠,收拾了些好吃的土货就上路了。一路辛苦不必说,好容易找到了县衙。老二认为娘是个乡下人,土里土气,穿得挂零挂落,有损自己的身份,非但不肯相认,还叫衙役把娘轰走。娘千里寻子子不认,只好讨饭回家。
  她一路走一路哭,因连日饥饿,头昏眼花,跌倒在路上昏了过去。蒙眬中,有位白胡子老头对她说:“老太婆,我这里有一支宝凿,你拿回去,叫你大儿子到村头西北角的岩壁上凿三下,便有宝石尽你受用。”说完就不见了。
  老妈妈醒来,手里真的有一支凿。回到家里,就叫大儿子拿凿到村头西北角的岩壁上凿。按娘的吩咐,大儿子刚凿三下,突然石门大升,出现一个一丈见方的石洞,一看里面尽是发着光的冻石,高兴极了,就把这些冻石拿回家。
  从此,老大就用得来的石头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来卖,生活有了依靠,不但造了房子,还娶了妻子,日子过得很爽快。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老二的耳朵,他很眼红,于是带了一批衙役,闯到了山口,抢到了宝石洞,老二也用宝凿在石壁上猛凿三下。第一凿凿下去,震得石洞摇晃;第二凿凿下去,壁上火星四溅;第三凿凿下去,只听得“轰”地一声响,整个洞倒塌了,老二和差役全部被封在洞里。
  从此,当地老百姓就把这个洞叫“官陷底”。后来因叫走了调就变成了“官洪底”,这里的石头也因此而得名。
  (周臣朱搜集整理)
  陶元洞
  相传从前,山口地方有陶氏两兄弟,哥哥叫陶元,弟弟叫陶番,都以采“图书石”为业。哥哥陶元勤劳俭朴,做事踏实;弟弟陶番却不像其哥,做事三心两意,没有信心,还很懒。
  有一次,陶元、陶番兄弟俩在一座坐北朝南的山梁上寻找冻石。哥哥在山梁东坡,弟弟在山梁西坡,兄弟俩挖呀挖,凿呀凿,足足找了三个年头,却找不到冻石矿苗,弟弟陶番一气,就放下“雷公凿”不干了。
  弟弟打退堂鼓,哥哥却不肯歇,非要找着矿苗不可。他天天不停地挖呀,凿呀,干得精疲力竭也不停手。这天,他找到了一块一丈见方的大石壁,刚凿了一下,里面忽传出声音来:“陶元啊陶元,你们陶氏兄弟已经找了三年,你再坚持往下凿,冻石就在你眼前。”陶元再听听,声音没有了。不管有没有冻石,陶元一口气凿了三天三夜,凿深石壁三尺三寸,果然里面有一股泉水喷出来,那泉水出口处就是红色冻石的矿苗。挖出来一看,血鲜血鲜,映在人的脸上,一片绯红,真叫人喜爱。
  陶番见哥哥找到了这么好的红冻石,不觉眼红手痒,又重新打起精神,从西侧山洞凿过去,找了几天,最后还是两手空空,从此再也不找了。
  哥哥陶元的石洞越开越大,冻石也越采越多。后来,人们都称这个矿洞为“陶元洞”。
  (周臣朱搜集整理)
  九丘洞
  山口“图书山”有个矿洞叫“九丘洞”。关于其洞名的来历,还真让人感到凄惨。
  传说,早年山口有十个打岩人去“老鼠洞”里打岩。打呀打,终于打到了一窝像白蜡烛一样润透的冻石。此时,那领头的便生了个鬼主意,想支开几个人,自己多分一点,说,“打岩打了大半天,肚子也饿了,谁出去烧饭呀?”大家肚里都有鬼,谁也不愿出去,只有一个老实人应了一声,就爬出洞外烧饭去了。
  老实人出去以后,洞里九个人就商量着私分宝石的事。忽然“轰隆”一声,老鼠洞塌下,九个人都被压死了。
  因为这洞里埋葬着九具尸骨,后来人们就叫它为“九丘洞”,也有人叫它“九匝洞”。
  (陈志望搜集整理)
  封门洞
  相传很早的时候,有十位打岩老司(工人)一起在鲤鱼山开岩。他们在洞口搭起茅棚,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在山上整整住了十二个月,在洞里整整爬了三百六十天,终于开采到了一窝冻石。那石头有的青如竹叶,有的黄同蒸粟,晶莹似玉,通体透亮,谁不称赞这是千载难逢的好石头呵!
  俗话说:好事无脚走千里。这件事就像一阵风似的,传到了县官那里。县官一听,摇起那乌纱帽笑呵呵地说:“如今青田冻石价重于玉,要是把那窝冻石弄到手,用车载船装献给皇上,岂愁我不升官发财!”
  恶计一定,他便亲自整装上轿,一行一百多人,杀气腾腾地开往山口。到了矿洞门口,衙役们忙着张贴告示宣布:冻石矿一律属官家所有,百姓不准私自开采。县官还召见打岩老司,皮笑肉不笑地说:“当今皇上要青田冻石,本府愿出高价请诸位开采,事成之后加倍赐赏。”
  那十位打岩老司,对贪官污吏的强取豪夺气愤万分。他们默默地爬进洞里。经过商议,他们决心不给县官开矿,等县官走掉,一齐逃到外地去。
  等候在洞门口的县官,满以为打岩老司爬进矿洞,给他开采冻石去了。但是,等了几个时辰,太阳已在头顶了,还不见动静,县官有点不耐烦了,就派了个衙役到洞里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那衙役进洞以后,只见洞里又黑又湿,地上尽是泥浆乱石,他在洞里勉强爬了几丈路,实在忍受不了,就爬出洞来,谎报说冻石快打下来了。县官在洞口一等又是几个时辰,太阳偏西,飞鸟归林了,还不见动静,真是火冒三丈。正在这时,一位打岩老司爬出洞来,想探听一下消息,不料被衙役抓住了,县官连问他十句话,他摇了十次头。县官大怒,立即命令衙役们搬来石块,在洞门口砌起了九尺厚的石门,把洞门封得死死的。
  在洞里的那九位打岩老司,看看出去探听消息的人迟迟不回来,听听洞门口有石块的撞击声,随着声音的消失,洞里越来越闷,九位老司知道县官下毒手了。这时,他们担心后人不知道如何寻找这窝冻石,便在矿壁上题了一首诗:“直岩下,横岩腰,十万两黄金耀,谁人开得黄金耀,千贯银债一时销。”告诉穷苦的同行,怎样才能找到冻石。
  就这样,九个打岩老司被封在洞里活活闷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称这个矿洞叫“封门洞”。
  (节录自夏法起编的《青田石雕》)
  满缸红从前,山口地方有个砍柴的单身汉,他心地善良,是个“针也戳不响”的老实人。
  有一天,大雨过后,老实人上山砍柴,忽然觉得前面的柴丛像镀上了一层红的颜色,特别好看。怎么会有这种奇景呢?他觉得奇怪,仔细看看,原来柴丛边的溪坑里有一潭血红血红的水,是这潭水映红了旁边的柴草。潭里的水怎么会是红的呢?他爬下岩壁,走近潭边。嗬,真有趣,这潭里不单是溪水红,就连石斑鱼、虾儿、蟹儿也都是红的呢!溪坑中还有一块巴掌大的石头,也是红艳艳、光闪闪的,看样子是被山洪冲出来的。他从水里捡起一看,那石头好看极了。奇怪的是,那石头一出水面,溪水又清澈起来。
  老实人心里想,此石一定是块宝石,于是就把它带回家,放入水缸里,缸里的水也立刻变成红彤彤的颜色。这真是少见的宝贝啊!后来,他把这块红宝石磨成了一方石章,拿到处州卖,轰动了处州城。
  处州知府得知消息,就命下人将老实人带到衙门。知府一看石章,爱不释手,便皱了皱眉头,说:“可惜啊可惜,你只有一方,要是有成对的,就能卖大价钱了。这样吧,这一方先留在本府,回去你再找一方送来,本官一起付你钱。”
  老实人无奈,只好空手回到了山口。从此,他每天都去溪坑里找,草鞋踏破了一双又一双,却再也找不到第二块。不久,老实人疯了,见了穿红衣服的孩子,就一边追一边叫:“找到了,找到了,红宝石找到了!”
  因为该石放在水潭里或水缸里水会发红,所以当地人就称这种石头为“映水红”或“满缸红”,极为珍稀。
  (陈志望搜集整理)
  第二节 名人与青田石
  赵孟頫与灯光冻
  相传,宋皇族后裔、元朝的著名文人赵孟頫与时任浙江提举的赵孟至是堂兄弟,两人交往十分密切,赵孟頫有事到杭州,总爱登门拜访堂兄赵孟至,兄弟俩一起谈诗论画,胜似同胞。
  有一年阳春三月,赵孟頫又来到了被人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此时的西湖碧波荡漾,青山如黛,苏堤上的柳丝随风婆娑起舞,桃花在明媚的阳光中绽放,景色显得更加美丽。赵孟頫尽情地观赏了迷人的西湖春色后,便匆匆地向清波门走来,拜访久别的堂兄赵孟至。
  见到远道而来的堂弟,赵孟至非常高兴,热情地将他迎进了书房。进了书房,赵孟頫人还没坐定,就把目光盯在了墙壁上挂着的一幅行草书法上,左看右看,远看近看,不时轻击双掌赞叹。孟至说:“这是我刚写好的应酬之作,请贤弟赐教。”赵孟頫仔细欣赏了堂兄的书法后,随手拿起书桌上的一颗玉印,中肯地对堂兄说道:“堂兄的书法甚佳,但落款下的印章却欠古雅。”随后又反复看了看印章感慨地说:“时下书法家所用之图书印章,有的仿制鼎壶爵之形,以求新奇,有的用水、月、花鸟之象,一味取巧,能如汉魏之印,典雅质朴者实在太少了。”
  “是呀,这些金玉印质坚硬,自己不能随意刻制,得请工匠来刻,又有何法呢?”孟至叹了口苦气答道。
  “如有一种自己能篆刻的印材就好了。”赵孟頫自言自语道。
  “听爷爷说,他曾居住过的青田出产图书石,那里的民间常用此石刻印,不知是真是假?”赵孟頫沉思良久,突然想起问道。
  堂弟的话,使孟至恍然大悟,他猛地转身到房间里捧出一只小木箱,小心地将它打开,然后对孟頫说:“这是爷爷留下来的十几方青田‘灯光冻’,此石是‘图书石’中的精品,今天若不是贤弟说起,我还真把它忘了。你爱好篆刻,就送给你吧!”
  赵孟頫见里面装的竟全是青色微黄、温润似玉的石头,如获至宝,非常高兴,也不推辞,怀着感激的心情欣然接受了堂兄的赠送。
  回湖州后,赵孟頫就试着以青田“灯光冻”制印,并悉心研究印学,成为我国最早用石刻印的文人篆刻家。光绪《青田县志》收录的韩锡胙《滑疑集》中记载道:“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刻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
  (吴志兰搜集整理)
  始用花乳石刻印的王冕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元末诸暨人。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他牧牛出身,后在寺院做工。好读书,工诗文书画,后曾游北京,在蒙古人官吏(秘书卿)家,泰不华拟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后归九里山,以卖画为生。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婺州金华,召见王冕,封他为谏议参军,未到任而病死。
  王冕在诸暨九里山隐居,以卖画为业,也常想刻几方图章,钤盖在自己画上,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也想自己刻,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印材。后来想到早年见寺庙和尚破碎的佛珠丢在寺旁,是一种很软的“玉石”,用手指即可刻画出痕迹,也常见处州(今丽水)方面来卖的小石山与小猴等石制品摆饰物,其质地也较软,用刀轻轻一划,即可成一条线。无意中想到小石猴的底座,又平又光,不妨找来一个试试,结果颇为如意。于是以后就专找这种处州花乳石来刻印了。
  明郎瑛《七修类稿》说:“图书(即印章),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用花乳石作为印材,这是印学史上一大革命,为明清以来印学的昌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此以前,文人学士刻印,只会篆稿,而镌刻成章则要委托刻牙工人之手。而花乳石质较为松脆,易于受刀。从此,文人学士余兴之时常可自篆自刻,当作一种惬心乐事。
  王冕的原印石,现在我们无法见到,但他画的几幅梅花真迹上,还可见到“王冕私印”、“王元章氏”、“王冕之章”、“王元章”、“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方外司马”、“会稽外史”、“会稽佳山水”等印,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无论朱、白文,多系仿汉铸印或凿印。从“方外司马”一印看,奏刀从容,不仅承继汉人法,同时也有新的风格,假若不是用较软的石质印材,是不能出现这个效果的。它有刀、有笔、有个性,笔画粗细不斤斤计较于平匀方整,而是以此表达作者随意挥凿的意趣。
  (选自刘江著的《印人轶事》)
  文彭偶遇青田石
  文彭在南京任国子监博士时,有一天外出,路过西虹桥,见一老人赶着一匹驴子驮着两筐石,自己肩两筐石随其后,正与一做生意的市贾争执不休。文彭走上去询问其故,老人说:“他说要买我这几筐石,我赶着驴、肩着石从江上来,路远又费力,而他故意压价,不肯如数付与我,故与他争执起来,遂惊动了您老人家。”文彭公走近仔细一瞧,是作妇女首饰用的原块石,心想这大概也可作图章吧,就说:“不用争了,都卖给我,给你加倍的力资罢。”于是文彭得了这四筐石,令人解锯开来,成一方方晶莹夺目的图章,其中质优者,就是半透明的“灯光冻石”,稍差者,也是当时的老坑矿石。当时好友谼中司马路过文彭家,见印石累累,心喜之。乃索要一百余方而去,留几十方请文博士篆印、请何震镌刻。文彭也自己动刀刻石了。于是,冻石之名始见行于世,名传四方。从此,文人学士便逐渐改用石章,自篆自刻。由于石章的广为使用,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由于文彭对印学早有研究,很有功底,又是明朝高官,用石章镌刻,更加如虎添翼,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篆刻家的典范,跟随其学习者也不少。
  “琴罢倚松玩鹤”这方印系青田石章。原石五面具款,侧款曰:“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有古松一株,畜二鹤于内,公馀之暇,每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间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1547)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这是文彭五十岁时为唐顺之所刻的。
  此印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竖排。文以秦篆,略参缪篆;线条结体,参照汉朱文印模式,平匀均整,颇为工致,表现了明代中期典型的印章风格。其印边、印底,亦参照当时牙印刻制与处理法——“边细于文”,时间久而细边被磨损,似成无边朱文,亦见别趣;印底系铲平,可见当时制印的工艺要求。而对于印文的笔墨刀石之趣的要求,当时还未被顾及。
  (选自刘江著的《印人轶事》)
  戚继光举荐何震刻章
  何震篆刻的名声经伯玉的揄扬,已渐远传时,此刻他又带着现任兵部左侍郎汪道昆的亲笔介绍信,来到戚继光驻地。当时戚继光正在蓟州(今属河北省)、昌平(今属北京)和保定一带练兵,担任着这一带军队的副总指挥之职。一看到好友介绍一位篆刻家前来,十分高兴,以宾礼接待这位虽是布衣、去以篆刻扬名的客人。谈了一席话,知道何震不是来找官做,只是希望靠刻印的技艺得点润笔,对他又陡增了几分敬意。过了两天,戚继光专门备了酒席,邀请了王、李、赵、郑等几位将军来陪客;也请来了几位以书画闻名的幕僚来聚会叙谈。酒过三巡,戚继光站了起来,郑重介绍说:“这位何先生是与文彭先生齐名的篆刻家,名驰江南,已渐远传,向为汪侍郎敬重,汪侍郎曾向先生求印几十方,极为赞赏。何先生淡于功名,只希望以篆刻换取一点润笔。各位都是我的好友,平素也都喜爱书画和篆刻。过去苦于得不到合意的印章,现在何先生带来了好多叫做灯光冻的青田石,可以自己设计,不妨请先生奏刀。”何震当即取出了几方冻石和自己刻的印章的印蜕,让大家看看。这些人,一看到这半透明而又温润如玉的冻石,已觉大开眼界,啧啧称羡。再一拿到印蜕,人人都觉眼前一亮。这些人中,有些还收藏有不少古印和印谱,几乎人人都是见多识广的,此时不约而同,齐声赞赏。何震当场便接下了几十方印章的生意。于是,从这一席官员开始,求何震刻印的便接踵而来。戚继光也给何震安排了一处幽静、雅致的住处,派了专人,照料何震的生活。何震因而能静下心来,精心设计、篆写,认真奏刀。有时,也由继光派人陪同他到名胜古迹走走,寻碑访碣,眼界、胸襟都大为开阔,对于北地的雄强、浑穆深有感受,所以自然就在印章中反映出来。这种气息,深受将军们的喜爱,大家也都愿意以丰厚的报酬,求得合意的印章。不多久,各个边塞的将帅们也都慕名来请这位何先生篆刻,均以能求到雪渔一印为荣。
  从此,何震便走遍了东北直到西北的所有边塞。在此期间,他创出了以单刀法刻边款之法,所刻边款生辣峻健,开创一代风气,于是名气又从边塞传遍了全国。
  周亮工的《印人传》说:“主臣(何震的字)之名成于国博,而腾于谼中..于是主臣遍历诸边塞,大将军以下,皆以得一印以为荣。橐金且满,复归秣陵..”记的就是这段经历。
  (节选自吴颐人、杨苍舒编著的《篆刻戚家的故事》)
  刘基与青田石
  刘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南田村(今属文成县)人,因才华出众,辅佐朱元璋夺取元天下创建大明王朝,被称为“国师”,受到洪武皇帝的特别器重。
  传说,朱元璋为教育年幼太子成才,将来继承帝业千秋万代,特选刘基为太子太傅,教太子读书。
  有一天,刘基想让太子开阔视野,便利用课余时间带太子出去见外面的世界。初次走出宫廷,年幼的太子对宫外五彩缤纷的世界感到很新鲜和好奇,显得非常的开心。在城东墙角,忽见一群正在出售的小猪,很逗人喜爱,引起了太子的兴趣,于是问老师这是何物,刘基告诉他:“这是小猪。”“小猪是干什么用的呢?”太子又追根刨底地问。“小猪养大后可以让人杀掉吃的。”刘基很随便地答道。“猪和我同姓,怎么能让人杀掉吃呢?”太子听后,显得非常的不高兴。
  刘基开始没注意,后来才知道自己不留神说走了嘴,赶忙解释道:“猪是家畜,你是皇太子,‘猪’和‘朱’只是谐音,二者不一样。”尽管刘基再三解释,一路上太子还是噘起嘴巴闷闷不乐,由此失去了游兴,拉起刘基直嚷着要回宫去不玩了。看到皇太子满脸不高兴的样子,刘基的心情显得十分沉重,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自己无意之中闯了大祸,此事若让皇上知道,肯定性命难保。回到家里,就将心事告诉了夫人。夫人听后也深感不安,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沉思了良久才说:“老爷,皇上圣明,你何不去向皇上解释,恳求恕罪呢?”刘基仰天长叹了一声,说:“不必了,只有听天由命罢了。”“不!我们不能坐着等死,得想想办法。”夫妻俩默默相视,谁也想不出解救的办法。过了半晌,夫人猛抬头瞧见了陈列柜中的一对家乡石章,心中忽地明亮了起来,说:“老爷,皇上久慕青田石章,你何不以献石章为名,请皇后替我们说情疏通?”说起这对青田“灯光冻”石章,那可是刘基的心爱之物,曾有好多朋友相求,他都舍不得给,现在要将此心爱之物送人,刘基心里实在有些舍不得,想想事到如今又别无他法,只得忍痛割爱。于是,刘基恋恋不舍地将石章用红绸缎小心包好并装进精致的小盒,送进了皇宫,拜见了皇后娘娘。
  皇后接过刘基送来的礼物,打开一看,顿时看傻了眼,只见此石:色彩艳丽妩媚,周体微透,莹洁如玉,用灯光一照,花纹奇特美妙,隐约之中还可以看到一对活灵活现呈龙凤吉祥的图案在蠕动,不禁拍案称奇:“真是世间珍宝!”这正是万岁梦寐以求的宝物。见皇后对石章赞不绝口的样子,刘基便趁机将白天之事向她诉说,恳请皇后在皇上面前为自己作一番解释。
  虽然皇后很了解刘基的忠直为人,也很器重他的才华文略,但白天之事,激起了皇帝千丈怒火,再加上对刘基早怀不满的奸臣煽风点火,已命太监传旨宣他进宫查处,现在谁说情也无效。对刘基蒙受不白之冤,皇后心里非常同情,有心相救,但万岁正在火头上听不得劝谏。沉思好久,便命宫女端来一盘“蜜、枣和桃”赐给刘基,然后只说了一句:“送先生出宫。”皇后的一声逐客旨令,开始让刘基呆了一下,但很快就明白了皇后的意思,就是叫他“秘密早逃”!
  于是,刘基就赶紧出宫,回家打起行装,和夫人趁着月色连夜逃离了京城。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在家乡风景秀丽的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的青田石门洞,过起了弈棋耕读、著书绘画的隐居生活。
  (叶则东搜集整理)
  刘基以石会王冕
  冬末的一天,雪后初晴,阳光灿烂,刘基徒步来到了绍兴城郊外,经过一片田野,踏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到了九里山王冕的居所。只见茂密的竹林中,三间草房傍山依水,屋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几只白鹅在水中戏游;草房左边的山坡上,数十株梅花盛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
  刘基上前轻轻地叩响了门环,门开处出来一位身穿半旧蓝短袄,身高七尺有余,气貌魁伟,胡须齐胸的老人,虽年近七旬,但很有精神。刘基猜想他一定是王冕,连忙上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道:“学生刘基,久闻先生大名,恨不能相见,今有幸来绍兴,特来拜访。”王冕见这个后生年约四十,待人谦恭有礼,便将他请进草房。刘基见草房客堂中间摆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正放着一张刚画好的《白梅图》,
  画上还题写了“千年万年老梅树,三花五花无限春。不比寻常野桃李,只将颜色媚时人”的诗句。刘基深深地被王冕的诗画所吸引,认真欣赏过《白梅图》后,对此赞叹不已。
  王冕也早闻刘基大名,知道他才学渊博,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谈论间,王冕把自己写的《竹斋诗集》拿出来给刘基看,并请刘基作序。刘基连称“不敢”,但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王冕的请求。
  离别时,刘基拿出几方青田石章赠送给王冕道:“晚生知道先生喜欢刻章,今特带来家乡的图书石送给先生,请笑纳。”王冕一见是青田图书石,如获至宝,喜不自禁地说:“青田‘图书石’质地温润脆软,易于受刀,在我刻过的花乳石中是最佳的印材。”
  为了感谢刘基赠石,过了几天,王冕特地到绍兴刘基的住处回访,并亲书《题青田山房》诗一首回赠刘基。此诗曰:
  青田刘处士,潇洒好山房。
  夜月移花磴,春云动石床。
  书声通远谷,琴响应清商。
  我欲相依住,临流筑草堂。
  (吴志兰搜集整理)
  郑板桥以画换青田石
  传说,乾隆年间,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因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在山东维县和范县做了几年七品芝麻官后就辞职回家,靠写字卖画过起了清闲日子。
  一天,郑板桥作完自序,又画了一幅《竹石图》,心情非常高兴,就想到朋友高凤翰处一走,跟他一道分享快乐。当他行至闹市街头,忽见一堆人围在一个刻字摊前,不知干什么?他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一看,只见摊桌上摆满了各色青田石章,桌边一青年石商手中正拿着一块黄石与摊主讨价还价。这些花花绿绿的石头吸引了郑板桥,于是上前拿起其中的一方石章仔细观看,发现此石通体晶莹剔透,且遍布淡黄色流水圆珠纹,是上好的青田冻石。郑板桥喜爱篆刻,家中虽已藏有很多青田石印章,但没有一方能比得上这块石章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一见此石,便爱不释手,也顾不得被人说夺人所爱,就对青年石商说:“您俩不必再多说了,开个价我买了!”可一摸衣袋,只有几文铜钿。于是又对年轻人说:“请随我到寒舍取银。”围观的人见是郑板桥要买,便对年轻人说:“他便是扬州有名的郑板桥先生,你这石头可算是遇到主人了。”青年石商一听是郑板桥,连忙对他施礼道:“我是浙江青田人,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识,实是有缘,既然先生喜爱这方青田石章,就作个人情,送与先生留作纪念。”板桥一听连忙拱手称谢,并亲热地拉着年轻人的手道:“如此使不得,请随我到寒舍一聚。”到家后,郑板桥便把刚刚画好的心爱之作《竹石图》送给了青田石商。从此,俩人便成了至交好友。
  郑板桥得此青田冻石后,越看越高兴,一时难以入睡,便兴致勃勃地连夜来到了高凤翰家。这高凤翰也是扬州一怪,诗、书、画、印样样俱绝,一见此石如获至宝,用刀一试大为叫好。于是,板桥拟稿落墨,他把平生以来的许多感情,统统都倾注在这方石上,高凤翰捉刀篆刻,把印章的六个面都分别用朱文和白文刻上印文:
  印面一为:“四五百竿竹,两三千卷书”;
  印面二为:“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印面三为:“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印面四为:“畏人嫌我真”;
  印面五为:“少可多否”;
  印面六为:“聊以自娱”。
  刻好印章后,郑板桥还觉得未过瘾,又取来纸笔,高凤翰在旁磨墨,自己挥毫泼墨,作了一首《题青田石》的诗:
  小印青田寸许长,抄书留得旧文章。
  纵然面上三分似,岂有胸中百卷藏。
  诗罢,已鸡啼三遍,东方发白,两人都感到有些困意,便和着衣衫往书房的椅子上一靠就睡着了。
  (王仲平搜集整理)
  曹雪芹青田觅得贾宝玉
  相传,曹雪芹为写《红楼梦》,游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饱览各地的园林胜迹,经过十多年的酝酿构思,巨著的纲目大体定夺,只有开头部分总觉得不够理想,尤其是书中的几位男女主人公和主要人物的名字还没有定下来,心里一直在思想。
  由于久闻青田石雕十分有名,这一年,他在构思写作之余,来到浙南,便特地赶到“荒山”,一来借游览散心,二来想顺便请一位当地的著名艺人为他刻一尊雕像。一到这里,果然名不虚传,他流连忘返地看了数以千计的石雕精品,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春华秋实、奇秀无比的山水林壑..无不使他惊叹不已。他想,青田石若不是天工巧设,怎能如此精妙绝伦!
  带着钦佩和感慨,他串家走访了许多艺人,听到了许多有关青田石的神奇传说,才知道,原来这五彩缤纷、温润细腻、可琢可雕,被世人称为“通灵宝玉”或“假宝玉”的石头,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剩余的彩云石落在青田所变。了解到青田石这段神奇的来历身世后,曹雪芹心中若有所悟,十分激动,便欣然提笔写下一首《自题画石》的诗句: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世是何年?有志纳完璞,无缘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作顽仙。
  回到北京后,曹雪芹根据关于青田石的民间神话传说,很快为《红楼梦》撰写了缘起。书中开头的那首诗和“通灵宝玉”的出现,就是从青田广为流传的“青田石与女娲补天”的民间传说中移用过来的,而男主人公贾宝玉这一名字,也正是从青田石这一“假宝玉”中脱胎而出。
  (李青葆搜集整理)
  陈诚选用家乡石
  1932年初冬,一列沪宁线火车的软卧包厢里,坐着一位年轻英俊的高级军官及一位侍从,他望着车窗外流动着的田野、村庄、树木,脑海中却反复闪烁着生活中的一幕幕往事。这位军官便是青田籍国民党第十军军长陈诚。原来,前一年春天,在专列上,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特意安排了他与谭祥小姐的会见;这一年元旦,两人又作为证婚人,亲自出席了他和谭小姐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的婚礼。蜜月之后,因军务繁忙,很少回家,夫妻俩只得在电话中互相问候……
  回到南京公寓,陈诚夫妻俩久别相逢,特别亲热。晚上夫人谭祥对陈诚说起了为其父建纪念亭的事。原来谭祥的父亲谭延闿是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的首任行政院长,很受蒋介石的器重。1930年病故后墓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国民政府决定在其墓前建造一个纪念亭,亭子将要造好,纪念碑的碑文也已撰定,但石碑的材料却还在商议之中。谭祥是谭延闿的三女,又是蒋介石的干女儿,石碑的选材自然要尊重其女儿的意见。
  纪念亭中的石碑要镌刻长篇碑文,材料既要好刻,又要显得高雅、别致,究竟选用什么样的石料好呢?为此事,陈诚辗转难眠。他想着,想着,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常看父亲用家乡青田石篆刻印章的往事,心头一亮。心想,青田石色调淡雅,质地温润、细腻,能随心刻凿,尽随人意,是难得的雕刻墓碑的好材料。想到这里,便对夫人说出自己的主意。谭祥听后也高兴地说:“青田石不但名贵易刻,而且还是家乡的石材,这样既可表达女婿对岳父的孝心,又可寄托你这游子的思乡之情,真是太妙了!”
  于是,谭祥就把陈诚的意见告诉了国民政府。当年12月1日,浙江省省长鲁涤平根据国民政府的决定,电命青田县县长郑迈,限期采办每块长
  1.4英尺、宽1英尺的同色青田石八块。县长接到命令后,知道此石是为谭延闿建碑所用,立即交县石业工会赶办,并派四名警察督办。当地采石工人得知谭延闿是国民党元老,而其女婿陈诚又是青田继刘伯温之后的第二个大官,因此个个特别用心卖力。他们在山口封门矿洞挑出了石色最鲜、质地最纯的一窝矿石,不分昼夜,轮流开采,并由技术最精良的艺人锯料、打磨、抛光。
  完工之日,青田县政府将这八块温润如玉、大小厚薄一致的“封门青”石料,分装成四箱,派专人送往省城杭州。
  (吴志兰搜集整理)
  郭沫若题诗颂青田石雕
  “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大文豪郭沫若这首赞颂青田石雕的五律长诗,深为石雕之乡青田人引为自豪。关于此珍贵墨宝的诞生,还得从郭老迷恋青田石雕说起。
  对青田石雕,郭老久闻其名。从19世纪初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奖,到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省政府赠送给前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的礼物——石雕《牡丹花瓶》,他都早有所闻,可就是没有亲自到过石雕之乡。
  1964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因视察温州,在返京途中,忽然想起了青田石雕,于是便想顺路看看石雕故乡——青田。
  青田县政府得知郭沫若要光临青田看石雕,非常高兴,赶忙做好了接待工作,但郭老下车后竟连水也没喝一口,就直接让接待的同志带他去参观青田石雕厂。
  青田石雕厂陈列厅展品琳琅满目,郭老深深地被这些石雕艺术品所吸引。只见石雕《葡萄山》、《山水屏风》、《戏剧人物》等作品,件件犹如蜡塑玉琢,玲珑剔透,其逼真的造型、精湛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他击掌叫好。他一边认真地听取县领导同志的介绍,一边指着著名石雕艺人张仕宽创作的《葡萄山》说:“看这葡萄充盈着饱和的蜜汁,还透出一缕缕芳香,真乃鬼斧神工,简直是太美了!”看着,看着,竟忘记了时间,可未看的作品件件五彩缤纷,深深地吸引着他而不愿离去,为了不耽搁返京时间,最后不得不走马看花地看了个遍。
  看完了陈列室的石雕展品后,神奇的青田石雕艺术,使郭老诗兴激发,他不管身边秘书的一次次催行,硬是要来笔墨,即兴挥毫一气呵成:
  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
  匪独青如玉,五彩竞相宣。
  ……
  由此诞生了这首全长28行、共140字赞誉青田石雕的长诗。郭老为青田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季从姚搜集整理)
  王朝闻青田恋石记
  王朝闻,著名雕塑家、美学家,中国当代文化界数得着的人物。王老77岁的时候,居然能够来到浙江石雕之乡青田!1986年11月12至15日,王老在青田期间,几乎将自己重新焕发的纯真童趣与艺术激情全都寄托于石头。
  傍晚。雨后。石廓渡口溪滩。白发苍苍的王老和他的老伴解驭珍同志在捡鹅卵石。王老兴致勃勃,他贪婪地欣赏着一块块石头:“这块好,有鼻子有眼睛,多像漫画人像。”“啊!这块像高力士脱靴!”“这些石头都好,有的以色彩取胜,有的以形状见长。”他们指指点点,谈谈说说。过往的行人无不投以惊奇的目光,我不知人们是如何理解王老此时此刻的心情!
  王老的住处,放着一大堆从各处捡来的鹅卵石,色彩、形状各异。他早上起床摸摸,晚上睡前看看,饭前饭后端详,不时拿到水龙头冲冲,让它显示原有的色彩魅力。离别的时候,他要精心挑选一批带去。经过几次筛选,择优再择优,还是觉得太重,不得不割爱淘汰一些,但他总是觉得“太残酷”,不忍丢弃。“要是请陈慕华同志批一趟列车,将青田的石头运到北京去,那该多好呵!”他向县委书记王志溪同志说,“你们这里的石头都是宝,这是大自然的雕塑作品啊!”
  王老心里有一个课题:如何将一些普通材料变成艺术品,从而变平凡为神奇,他从龙泉带去泥巴,从青田带去鹅卵石。这些鹅卵石稍微处理一下即可陈列,自然,抽象,玩味无穷。
  王老爱青田鹅卵石,也爱青田风景岩。
  试剑石,鼓形巨石,高15米、宽17米、长37米,从上到下,自然分裂为四块,相传为唐朝道士叶法善炼丹试剑所劈。王老沉醉于试剑石的风姿,一口气攀登顶端,久久观望,不愿离去。他说:“像这样大的试剑石,别处少见。”
  孝顺岩,一块大岩坪上兀立着岩笋,状若人形。相传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推动。王老试着去推:“看见了吗?我推动啦!”他从背后看孝顺岩,风趣地说:“像个妇人抱小孩子。谁知道这小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孝顺或忤逆)呢!”
  猪母岩,远看似母猪带小猪。它那似猪非猪的样子,特别引人入胜。王老努力选择最佳角度尽情地欣赏。当他发现猪母岩下部有一点透空的洞眼时,兴致骤添:“太好啦!没有这个洞眼就没有感觉中的立体,正如南天门没天空相衬一样。”他请摄影的同志拍下来,准备日后写书用,但定要有洞眼。摄影干部有感于当时雨雾,说天晴时再来补拍。他说:“不,难得蒙胧,蒙胧才给人以更多的想像余地。”
  我告诉王老,青田还有许多风景岩:乌龟岩、螃蟹岩、青蛙岩、猴子岩、狮子岩、夫妻岩、婆媳岩、畚斗岩、流米岩……状人状物。王老说:“应该为这些岩立传。”
  王老喜欢青田鹅卵石、风景岩,尤其眷恋青田“图书岩”。
  山口镇。青田“石雕状元”倪东方的惜石斋。这里可称青田俏石陈列室。那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俏色石雕小品与俏色石章,都是它们的主人多年精心挑选和雕琢的精品,真是难得一见。
  呈现在面前的各式雕头石章与随形便章,一块块晶莹透亮,一对对温润可爱。那些云纹、水纹、树纹、草纹,真个玩味无穷;那些鹿纹、猴纹、脸谱纹,更使人赞叹不已。王老看了连连叫绝:“太好啦,太好啦!”
  一块青白冻石,形似插屏,细看屏面有高山峻岭,溪泉瀑布,若隐若现,全为天然。王老端详之后说:“妙,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一件荷叶青蛙小品,吸引王老反复欣赏。这是一块青黑交接的稀有俏石,黑色雕两片荷叶,拥抱一起,叶柄转弯处有洞透空;青色雕一对青蛙,栖于叶之上端翻卷处;一只蛙嘴衔着黑色小虫,此乃用石中小黑点设计的。王老看得出神:“这洞洞很重要,有它就玲珑多了。”“这小虫构思真巧啊!”
  王老又指一件葫芦小品绿色瓜顶上一大两小的黄褐色蚱蜢说:“这多像母子相依啊!蚱蜢乃害虫,可在此并不觉得丑,丑可以美化啊!”
  这也称绝:烂树木耳小品。黄白色雕烂树皮,黑褐色雕烂树疤,乳白色雕木耳,天然人工,难解难分,简直是巧夺天工!
  王老一一观赏,赞叹之余,欣然命笔为惜石斋留言:“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山口镇参观惜石斋精美的石雕,主人热情赠我以值得反复欣赏的纪念品。主人以惜石为斋名,表明对自然的物质材料的特色的珍惜。客人对主人如何利用石料的特点很感兴趣,原因也在于对材料的某些缺点在巧妙的构思之下转化为优点的实践活动的钦佩。包括青田石雕在内的一切艺术为什么可能为艺术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作为审美活动的艺术处理如何出众地由被动中求主动,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成功。这一点正是惜石的主人与恋石的客人在观念中有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王老已经离开了青田,但他留下一个美学家、一个恋石者的影子。
  (陈志望搜集整理)
  第三节 青田石雕与华侨
  海牙宫遇女皇
  这是青田一个广为流传的真实传奇故事。
  民国初,青田有一个叫林子才的石雕艺人,携带“图书货”到海外贩卖,辗转到了荷兰。有一天,林子才拎着手提包,来到一座古典罗马式宏伟建筑的大厦前,见大门口两个守护的警察正与一个来人谈话,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便怀着好奇心走了进去。
  大厦内富丽堂皇,林子才小心地敲响一扇大门,见一位女郎开了门,很有礼貌地说:“请进!”
  林子才被引到客座上坐下后,女郎端来一杯咖啡递给他。这时,只见对面坐着一位仪态雍容文雅的中年贵妇,一旁的女翻译问道:“先生,这里是海牙宫,你有什么事要找我们女皇陛下?”林子才一听这里是皇宫和女皇,一下子惊住了,忙定了定神,彬彬有礼地说:“我是中国浙江青田人,名叫林子才,是来贵国推销中国工艺品青田石雕的,不知道这里是皇宫,冒昧进宫惊动了女皇,请女皇陛下多多包涵。”说着,他把随身所带的石雕《小猢狲》、《小春牛》、《小白象》、《观音送子》、《八仙过海》等工艺品,统统摆在桌上,对女皇说:“请陛下欣赏。”
  女皇从没见过这么新奇有趣的工艺品,她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不住地称赞道:“这玩艺儿太美了!”遂传话,叫臣子们都来观看。一会儿,官员们陆续到来,看后都连声称奇,把桌上的石雕一购而空。买到石雕的官员个个显得非常高兴,将手中的工艺品,摸了又摸,吻了又吻,并高呼自己得了宝贝!
  女皇见心爱的工艺品都被官员买光了,于是又微笑着问:“林先生,这些小宝贝你还有吗?你看他们都很喜欢,明天可不可以再带点来?”接着,女皇又指着室内陈列的一双湘绣花鞋,说:“这是贵国送给我的,绝妙珍品。”又指着另一块雕有“双龙抢珠”的圆形砚台说:“这也是贵国赠送的徽州砚台,你们中国人的手真灵巧!”见女皇喜欢中国的工艺品,林子才忙说家里还有很多更精致的,明天一定再送来给女皇欣赏和挑选。
  临行时,女皇给林子才写了一张手令,并盖上玉印,亲手交给林子才说:“你是我的朋友,今后凭这张手令,你可以在我国自由通行,我的臣民们会欢迎你的。”林子才怀着感激的心情接过了女皇的手令。
  回到旅社,林子才便把奇遇女皇的事告知了青田同乡,大家都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林子才就把乡人的石雕都统统集中起来,雇了一辆小车,直向皇宫驶去。
  到了皇宫,林子才从箱子里小心地拿出一只石雕“双狮戏球”的焖香炉,双手将它交给女皇。女皇见这是一件比上次所见更精致的工艺品,非常高兴地问道:“这是干什么用的?”林子才用半土半洋的话语介绍了焖香炉的用途,然后将点燃的一张香片,插在炉内,顿时青烟从双狮鼻孔中喷出,散发出阵阵幽香。女皇见后,乐得连连称赞:“中国人真聪明,这样精美绝伦的艺术真了不起!”
  见女皇爱不释手的样子,林子才又拿出一对上等的青田“封门青”石章相赠。女皇接过一看,惊讶地问:“这是贵国的美玉吗?”
  “不,这是我们中国青田的石头,叫‘封门五彩冻’,非常稀少,极为珍贵。”
  女皇见林子才以如此珍贵的礼品相赠,为表示谢意,随即让秘书写了一张高额支票酬谢。但林子才摇手谢绝,说:“陛下,中国人是重义轻利的,初次见面,这只是赠送给陛下的区区薄礼。”
  女皇见此,更是称赞中国人的高尚品格,又亲自招呼臣子们来买石雕。顿时,林子才所带的石雕又被一购而空。临别时,女皇派专车和侍从,将林子才送回了旅社。
  林子才在海牙宫奇遇女皇,并和女皇以石雕为缘交成朋友的故事,从此被传为美谈。
  (林炎、陈立传搜集整理)
  中国人不可欺
  “马善被人骑,国穷受人欺。”旧社会漂泊海外卖“图书货”的中国人,受尽国外洋人的歧视和侮辱,被称为“皮鞋踢,”但中国人并不都是好欺侮的。
  抗战时期,一个卖“图书货”的青田人到一个洋老板家里卖货,恰逢他家摆酒请客,红木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名贵碟子、盘子。那个洋人想在众宾客面前嘲笑中国人,就傲里傲气地对卖“图书”的说道:“你们中国地大物博,何不慷慨点送些给日本人,免去动刀动枪,还落得个人情。”
  洋人话刚落,客人们的目光就像箭一样射向卖“图书”的青田人的脸上,发出一阵讥笑。
  见洋人欺侮人,卖“图书”的尽力压住火气,放下皮箱,走到正厅,一面乒乒乓乓地将桌上镶银镶金的盘碟往自己袋里收,一面对洋老板说:“尊敬的先生,贵府宝盘玉碟这么多,用不了,你这样慷慨,何不将这些送给我?”
  那洋老板见此,急忙说:“中国人,你知道‘自家东西再多,也不好无缘送人’这句欧洲谚语吗?”
  卖“图书”的青田人听后笑着答道:“先生,既然你知道自己的盘碟再多也不送人,难道中国人的土地就可以无缘无故送人吗?”
  中国人的这一反问,问得洋人红着脸张口结舌半天答不出话来。他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最后不得不竖起拇指说:“中国人真不可欺!”
  (叶中鸣搜集整理)
  季兆鋆漂洋卖石雕
  清光绪年间,海天佛国普陀山佛教盛行,每年庙会更是香客云集,各地买卖人也赶来兜售生意,使这里更加热闹异常。
  有一年春节过后,青田山口石雕商贩季兆鋆一行人背着一篓“图书货”(青田石雕),特从温州乘船出海,也到普陀山赶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庙会。这一天,寺前寺后,街头巷尾,幽径海滩,僧人香客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季兆鋆及伙伴在普济禅寺前的街上席地设摊,一边有节奏地敲打起“紫竹石”,一边唱起石雕山歌。
  唱罢,还拿起了“石公鸡”“吱吱”地吹叫起来。那些香客、游客闻声,感到好奇,都围拢过来,看见地摊上摆着各式各样精美的石雕山水、花山、笔架、烟缸,猢狲、狮球、神佛、仕女等大小工艺品,件件玲珑剔透,于是个个争相购买。正当生意做得红火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三声锣响,过来几顶官轿,衙役在前吆喊开道。行人见此纷纷躲避两旁,季兆鋆来不及收摊,官轿早已来到他面前,杂乱中踢翻了他的一些“图书货”。他心痛地骂了几句,却被轿内官员听见。那清廷大官掀帘出来,一见全是青田石雕货,十分奇特,于是心里想:“时下朝廷正在寻找天下奇宝,赠送东洋来使,此石货甚奇,何不请客人看看,若选中了,岂非美哉。”于是便命停轿,扶下一个日本老道士。那日本道士看到满地的石雕工艺品,面露喜色,就用东洋话对清廷官员官说:“奇石佛、鸡、猴子、球,统统地买。”
  “是的,是的。”清廷大官躬着腰连连点头,即命令季兆鋆将“图书货”统统送到衙内,作为赠送给日本法师的礼物。
  季兆鋆见此,心中气得直跺脚,但又敢怒不敢言,只得收摊。心想若将货白白送给日本人,实在气愤不过,但不送去这场灾难又该怎么躲呢?总想不出办法来,独自在寺前徘徊,一会儿远眺海上滚滚白浪,一会儿仰望那寺院飞檐斗角。猛然看到院前琉顶翠瓦的牌坊上题写着“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这一对联时,心头一亮,我何不“自来自去”一逃了之呢?想到这里,便急急回到了客栈,与同行讲明了事情,草草收集起存货和行李,一行人偷偷逃到了码头。
  他们看见一艘轮船就要起锚,于是也就不问青红皂白,急匆匆跟着一个宁波水手上了船,躲在船舱内,在海上任其漂了几天几夜。后来方知道此船是日本商船,是到南洋卖日货的,心中不禁大吃一惊。但一想,既然已上了出国轮船,现在也只好听天由命了。
  到了南洋,正巧在召开万国劝业会,各国客商云集,他们便将“图书货”合在一起,上街摆摊叫卖。那些异国顾客,对中国这些彩色斑斓、造型古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石雕工艺品感到非常好奇,识货者纷纷买去收藏。劝业会人员看到中国石雕货很受人们喜爱,便叫季兆鋆将青田石雕陈列在橱窗内展览。这样一来,更吸引了无数商人游客。在劝业会上,他们又请季兆鋆介绍青田石雕。季兆鋆虽是同行中的“秀才”,但不会英语,于是就想了个办法,连夜赶写了一份介绍青田石雕的说明书,请宁波水手翻译成英国话,然后将读音用中文记下,次日便带上几件精刻石雕作品在会场讲台上,用“中国英语”介绍起来:“中国青田石雕是珍奇玉石所制,山水花卉、五谷六畜、飞禽走兽、腾龙飞凤、神佛仕女、文房用品、书画印章..每制一精品,中国的雕刻家们都要费尽心血,其切磋琢磨之工,非经年累月不成..”他的一番半中半洋的介绍结束后,又拿出石雕《轮船》、《双狮抢球》等作品,大谈其神奇美观,把场下的商人、游客都吸引住了。他话音一落,台下立即响起了热烈掌声,都说:“中国奇石,世界珍宝。”展销品通过评比,中国青田石雕荣获了一枚金质奖章。
  青田石雕在国际赛事意外获奖,不但使青田石雕在海外声誉鹊起,也给季兆鋆带来了料想不到的鸿运。此后,季兆鋆他们又带着“图书货”先后参加了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和比利时、巴拿马赛会,又获得了银质奖和铜奖。
  从此,青田石雕蜚声于世。
  (董秉弟搜集整理)
  山口花旗街
  青田山口村中心有一条欧美样式的小街,十分别致,极为吸引人,村人都叫它为“花旗街”。关于它的建立,据说得从20世纪初说起。当时,山口有两个名叫阿巧、阿竹的石雕艺人,聪颖好学,心灵手巧。他俩从名家书画艺术中得到启发,冲破了青田石雕传统作品内容单调、直白、死板的创作模式,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古典名著内容为题材,创作出了石雕《水漫金山寺》和《关公单刀赴会》。这两件作品题材新颖,艺术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一出世即被山口一个名叫金美斋的石雕经营商看中买走。
  金美斋头脑活络,虽经营石雕多年,但从没见到如此新颖的石雕佳作,如获至宝,好多人向他求购都舍不得出手。有一天晚饭后,他无事到村外去散步,偶然看见一班人围坐在村中心处的一棵大树下兴致勃勃地听一个老头闲聊,于是也端来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原来,老头讲的是一个艺人出洋贩卖石雕发了洋财的传闻。听着,听着,他不由得羡慕起来,心想:既然人家能到国外去卖石雕挣洋钱,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去试一试呢?
  主意一定,金美斋就打起了行装,将《水漫金山寺》和《关公单刀赴会》两件精品随同其他“图书货”一起装箱,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
  在纽约街头,金美斋像其他小贩一样挑了一个位置摆起了地摊。“图书货”刚一摆出,即招来了路人的注目。从没有看到过这种似玉非玉、似蜡非蜡工艺品的外国人,感到非常新奇,尤其是《水漫金山寺》:只见那惊涛汹涌的江水和高耸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条指向山林深处蜿蜒曲折的石径,旁边翠竹丛中露出寺檐一角,悬挂着的风铃随风飘荡,白娘子、小青率领虾兵蟹将直追恶和尚,法海夺命而逃,丑态毕露,竟钻进了石罅中,只露出半身红色的袈裟..作品造型宏伟大气,场景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再看那《关公单刀赴会》:一艘停泊在港口的战船上,“关”字大旗迎风招展,岸上东吴兵林立,个个握枪执剑杀气腾腾,关公气度浩然,一手拉着鲁肃,一手握着青龙刀欲跳过船,一副英雄盖世的样子,让人看后拍手叫绝。这两件巧夺天工的精美之作,被洋人视为珍宝,当即就被美国富商看中,并各以1000美金的高价买走,其他的“图书货”也随之被销售一空。
  金美斋初次出洋,便旗开得胜,不但发了一笔石雕财,而且使青田石雕在海外的声誉鹊起,身价百倍。金美斋在海外的石雕生意也越做越大,回国后第一个在山口的村中心位置按美国住房样式建起了一幢“花旗楼”。后来,许多石商、艺人看到金美斋出国经销石雕发了洋财,非常羡慕,也纷纷仿效,形成了出国推销、贩卖石雕的群体,从而也带动了青田“图书货”行业的兴旺。
  从此,“花旗银”(洋钱)源源流入山口,山口村的“花旗楼”也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街道,“花旗街”由此得名。
  (徐怡君搜集整理)
  早期来青田的俄国女性曼罗谢
  1915年,青田山口村黄坑底一位名叫蒋阿成的青年,为生活所迫,与几个同乡一起,离乡背井,远走俄罗斯,以贩卖青田“图书货”起步,在那里落脚。后来与俄罗斯姑娘曼罗谢结为异国伉俪,过着恩恩爱爱的日子。
  蒋阿成在俄国生活了19年,因为思亲心切,便萌发了回乡养母的念头。一天早上,他对妻子说:“亲爱的,我昨夜梦见亲人呼唤,我要回国侍奉老母。往后的日子,我们暂时分手..”语犹未了,热泪夺眶而出。他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妻子呵!曼罗谢挽着丈夫的手臂说:“我要与你一起去。”
  “不,那里很苦的。”
  “我不怕。”
  就这样,夫妻携带两个女儿——6岁的依兰和4岁的春娇,告别俄罗斯,来到中国,在青田黄坑底定居下来。
  黄坑底真够荒僻的,开门见山,举步是岭,“千年不闻锣鼓响,万年不见划龙船”。整个地方只有两座旧屋,屋边只有几丘脱下蓑衣就断水的“蓑衣田”。初来乍到,曼罗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什么都感到新鲜,一切都不在乎。当她津津有味地吃着番薯的时候,天真地对丈夫说:“这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你骗我,你说家里苦,吃这么好的东西还苦吗?”不久,这朵浪花很快被岁月的苦水淹没了。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曼罗谢,面临着艰苦生活的挑战……
  婆婆是个山头人,没有见过世面,开始与外国媳妇生活在一起,不免有些拘束。曼罗谢很懂礼节,尊敬长辈,常常问冷问热,问病问痛,日
  子长了,婆媳亲亲热热。
  曼罗谢一家过着艰苦的生活。丈夫蒋阿成仍旧操三十六行之外的“雕图书”的活儿。曼罗谢帮他擦砂皮、打光上蜡和收拾工具。
  后来,日寇侵略中国,“图书货”的出口销路断了,阿成只好上山去烧炭。曼罗谢也跟着上山住炭窖,帮助丈夫烧水做饭和出炭装篓,当个好助手。
  在家里,曼罗谢学会了裁缝,帮附近居民做做衣服,赚点钱补贴家用。有时家里柴仓空了,她就带着孩子,挑着畚箕上山打柴。柴刀不会使,就用手折柴,一根一根地折来,放在畚箕里。家里番薯丝接不上,她就和孩子一起去采五加皮叶、苎麻叶,杂点米粉,做草馍馍吃。这些草头要浸在溪水里漂过才好食用。有一次山洪暴发,浸在溪水里的草头连篓一起被水冲走,全家人急得直哭……
  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受罪,好心的阿成于心不忍,他含泪卖了从俄国带来的裁缝机,又凑了一点钱作盘缠,将妻子送回俄国。夫妻俩到了上海码头依依分手。丈夫刚走,曼罗谢后悔了,她丢不下孩子,还有婆婆……她咬咬牙,退了船票,又回到黄坑底。阿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前脚到家,妻子后脚又跟来了。
  曼罗谢苦煎苦熬,一直作为贤妻、良母和孝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异国的丈夫、婆婆和女儿,最后在默默中死去,埋葬在黄坑底的雪里坪。
  现在,曼罗谢的大女儿依兰已经59岁,住在罗溪村。小女儿春娇也已47岁,住在鹤城镇。他们都是夫妻美满,子孙绕膝,个个碧眼黄发,聪颖勤劳,提起母亲曼罗谢,自有一番苦涩之味。
  十分遗憾的是,曼罗谢没有把娘家的地址留给后代。她是俄罗斯哪里人,至今不得而知。
  (陈志望1987年搜集整理)
  第四节 行业习俗
  做“山福”
  旧社会开采石矿,生产条件落后,矿工进洞采石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只有靠天依命。因此,矿工们对神产生了特殊的敬仰与依赖。做“山福”是矿山的一道主要习俗。每月农历初二、十六是做“山福”的日子。这一天,矿工们要置办生肉、粉干、老酒,在矿洞背上供上香烛祀拜“山神老爷”,当地人叫做“山福”。做“山福”的仪式很隆重。上祈时,领班老司要带领全洞矿工跪下祈求山神保佑平安,祈求时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硬硬一角,软软一角,岩子报信,保佑顺利挖到冻石,人手平安没伤没损。”祀拜完毕,便烧熟祀品,矿工们聚在一起吃喝,非常热闹,矿工们称这种吃喝为“散顺风”。“散顺风”除本洞矿工外,还要请上下洞矿工共同进餐喝酒吃肉。开席时,领班老司首先夹起一块带骨的肉说声:“背大雕!”然后吃下大肉。“背大雕”的意思是:进洞采石,一切艰难困苦有领班老司挑着,大家跟着领班老司干就一定能挖到冻石。这是一句矿山常用的吉祥话语。随后大家便开始畅怀豪饮大吃。
  忌讳
  旧社会矿洞称“老鼠洞”,没有安全设施,采石作业十分危险,一人进洞采石,全家担惊受怕。因此,矿工们进洞之前都要祈求神佛,保佑平安归来。因此,日常言行中很注意忌讳。如买做“山福”的肉,不论称几斤,只准斩一刀。买来以后,谁也不能先吃,如谁先吃就是对神灵不敬不恭,这样当天进洞不是采不到图书石,就是要砸伤手脚。
  在吃的方面,矿工们把吃肉称“打老”,肉骨称“大雕”,酒称“三点”,吃饭称“光锅”;烧吃忌说“炒”,因“炒”和“吵”谐音,有伤和睦。尤其是矿工进出洞,更要忌讲不吉利的话。矿工们称进洞为“进财”,出洞回家称“扳草鞋”。因为当地方言称人死了为“回家”,棺材入土为“进洞”,这四个字不吉利。“扳草鞋”意思是经久耐用,可以反复扳过来穿,“进财”意蕴“招财进宝”,更蕴含吉祥、平安。
  进入矿洞后,矿工禁忌洗身、洗手,甚至连吃过的碗筷也不能在洞中洗。因为青田方言“洗”和“死”谐音;另外,在洞中吃过的饭碗不能倒放,因为矿洞是矿工心目中的饭碗,饭碗倒放则意味着矿洞倒塌,很不吉利。
  矿山作业还有很多忌讳。他们称打岩凿为“雷公凿”,打岩锤为“雷公锤”。因为雷公是天上的神灵,进洞采矿手中握有雷公的锤、凿,就什么都不怕了。因此,进洞作业前,矿工不能敲打岩凿、铁锤,否则会得罪“雷公”,容易出工伤。
  过去矿山还有很多规矩,如“赶洞”,一处发现矿苗,别处矿工可以赶来从上下左右挖洞追苗,谁挖到归谁,其他矿工不得有任何异议。因此,矿区很少发生矿山纠纷和械斗,矿工之间都很谦让、团结。
  拜师
  学徒拜师是一件很隆重的事。首先要托中人(介绍人)举荐并经师父面相同意,然后选定黄道吉日,备办鸡、鱼、肉、粉干“四礼”,在长辈家人及中人的带领下,由学徒本人挑着用礼盒盛装着的“四礼”到师父家。拜师时,师父端坐正厅(中堂),学徒要行三跪拜大礼。
  “一经拜师,终生为父”。拜过师父后,徒弟在师父家要做到“勤、忍、慎”。
  “勤”就是勤力听话,对师父必恭必敬,百依百顺。师父家中不论是抱小孩、挑水、砍柴、烧饭、种田挑粪等活,徒弟都要自觉、勤力去做。
  “忍”就是不论师父平时如何严厉,徒弟都不能有半点怨言;徒弟不听话,师父不但可以骂,而且还可以打。当徒弟的要做到骂不回口、打不还手。
  “慎”就是做徒弟的凡事要小心谨慎,包括平时言行举止、吃饭、做事等,都要小小心心、规规矩矩,不能有丝毫的犯禁和出差错。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旧社会当学徒必须有“吃得下三堆狗尿”的忍耐力,才能经受得住三年的苦学徒生涯。学徒期满称“出师”,出师仪式也非常隆重,要备办“四礼”谢师。师父收受了谢师礼后,即以锯、凿、刻刀等石雕工具作为回礼,赠送给徒弟,才算正式“出师”。以后每年四季八节,尤其是端午、过年等大节日,出师的徒弟还要备办礼物“敬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中国传统的敬师古训,青田石雕艺人拜师学艺也同样履行这一古训。
  过年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过年才是艺人们惟一放下凿刀歇息的日子。为了祈盼来年生意红火,日子好过,除夕这一天除了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祭祖宗,夜晚他们还要在图书凳及工具箱上贴上红纸,并点上红烛“照岁”。
  春节期间,他们推有名望的艺人做首事,组织艺人表演民间传统灯舞“百鸟灯”。“百鸟灯”采用竹篾条扎成以百鸟之王凤凰为首的几十种飞禽的骨架,然后糊上彩纸制成各种飞鸟形象的彩灯,它意蕴“吉祥如意”、“国泰民安”。表演时配上锣鼓乐曲,挥舞起来生动活泼,不但展现出“百鸟朝凤”的优美舞姿,而且还充分体现出了广大艺人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为新春佳节增添吉祥喜庆。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民间艺人娱乐活动的高潮。“打过殿”是元宵夜规模最大、参与的人最多,也是最热闹的一项活动。这一天掌灯时分,三声开门炮响过,头戴高帽手执回避牌的“开路神”开路,几十对旗牌紧跟随后,两名轿夫抬着“赵财爷”——赵公之神慢慢而过,接着是成百上千手执五彩缤纷彩旗的人群呐喊助威,其后紧跟着一大群由平时拜佛许下愿款的善男信女扮成的各种如“武松打虎”、“唐僧取经”、“游地狱”等戏文人物形象,做着各式各样的逗人动作一路游行,直到最后送“赵财爷”归殿。结束时还要燃放几十响五彩缤纷的焰火,并分别打出“麻姑献寿”、“八仙过海”、“三星高照”、“天下太平”等字样的直条锦幅,并祈盼“招财进宝”、“百业兴旺”、“祛妖避邪”。“打过殿”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虽已基本消失,但春节闹元宵的习俗至今盛行,各项娱乐活动也更为丰富和多样。
  (叶则东搜集整理)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