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印雕技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2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印雕技法
分类号: J314.3
页数: 5
页码: 79-88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古代印纽的历史和造型,包括仿古印纽的两类造型,以及印纽的功能和进化过程。文章还提到了古代印纽造型的样式,包括器具、建筑物和动物三类,以及其为圆雕。
关键词: 印雕 艺术 青田石

内容

一、圆雕
  仿古印纽 仿古印纽有两类,一类为仿古代印纽造型,一类为仿古典记述的瑞兽造型。中国古代印章皆有纽,其功能为实用、装饰、标志。印上有纽便于执掌使用,纽中有一穿孔,可系绶便于佩戴。印纽之造型从简单的直柄、鼻纽到生动的龟、螭纽,有一个从实用到追求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进化过程。同时,还将印纽造型样式和印章之材质、印绶之色彩和长度结合起来,严格规定印制,以显示佩印者之身份和职位。
  古代印纽造型皆为圆雕,样式可分为器具、建筑物及动物三类。器具有直纽、鼻纽、瓦纽、覆斗纽、泉纽、提梁纽、环纽;建筑物类有坛纽、桥纽、台纽、亭纽;动物类有龟纽、螭纽、虎纽、龙纽、凤纽、蛇纽、驼纽、马纽等。
  民间石雕艺人在为文人大量制作篆刻用印章的同时,也沿袭古代纽式的创作思路继续探索。于是,以圆雕为手段,以动物为题材的印纽创作就首先繁荣起来。在清代,艺人根据《山海经》、《尔雅》等古籍及宗教典故上描述的神兽、瑞兽形象,创制了许多动物印纽。此类动物虽名字生僻,造型怪异,多属想像,但不可臆造,必出之有据。常见者有“龙生九子”、“二十八宿”等。龙生九子分别为:蒲牢,好鸣,为钟上鼻纽;赑屃,好负重,为碑碣石;椒图,厌人出入,常作门饰;饕餮,贪吃,主于器皿;鸱吻,好望,为殿脊兽头;狴犴,好讼,为狱户镇压;狻猊,类狮好烟火,主于香炉;睚眦,好杀,为刀剑吞口;■■,喜水,为水口兽头。此外,常见者还有螭,若龙;辟邪,杂类狮、虎、鹿而有翅,双角或无角,独角者曰天禄;獬,独角神羊;当庚,状如豚而长牙等。
  仿古印纽在技法上要求概括、变形、整体。由于印章体量有限,不宜刻画复杂的形态,必须对古兽形象予以简化、浓缩,做到主次有别,繁简相宜,刚柔兼济。印章大多形状规矩,雕刻须在有限的形体内进行,要求通过变形而适形。印章或供篆刻或供玩赏,常受人抚摸,须手感舒适,要求形体浑朴、简洁,刀法流畅、圆顺。仿古印纽以其形象诡秘、寓意吉祥、造型沉雄、古意盎然而具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
  新式印雕仿古印纽位置都处于印章顶部,造型都较程式化,它们在艺术上既有成熟的一面,又有制约发展的一面。创新往往意味着对传统的局部否定,没有突破就不可能发展。新式印雕就是对古代印纽雕刻在部位及题材上的突破。印雕有多种形式,在此仅对其圆雕部分作一论述。
  新式印纽首先在制作观念上有一种强烈的创作意识,没有印章实用性的束缚,将印雕作品当成一件独立的小型艺术品进行创作,与篆刻家进行创作的心态是一样的,于是印雕作品就可能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其次是雕刻部位的随意性,使作者能扩大艺术空间,开阔创作思路,能因材施艺,或局部巧妙雕刻,或整体造型设计,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再次是题材上的广泛性,无论动物、人物、瓜果都可成为刻画对象,使印雕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在努力突破传统的同时,又必须尊重传统。千万不能忘记印章雕刻的载体是印章,尽管将它推进成为纯观赏的小型雕刻品,但一旦失去印章这一赖以发展的根基,就会丧失了这一艺术门类的特殊个性,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譬如扇面画,若不是画在扇面上就成为一幅小画;紫砂壶若不像壶,则成了陶器。因此,印章雕刻品必须保留印章的小型、简洁、浑厚、适用等特征,不能搞得过分琐碎、纤巧,变成为缩小了的石雕作品。
  二、浮雕
  薄意 薄意是施于印体的一种薄浮雕艺术,由于雕刻层次极浅薄又富有画意而得名,是中国印章艺术进入石章时代后,印雕艺术家进行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印纽模式,在印体部位,用浮雕技法创造的一种全新的印章雕刻艺术。薄意艺术吸取了古老玉雕艺术中的浅雕及竹刻艺术中的留青、薄地阳文等技法,以画为稿,通过流利的刀法、细腻的刻画,使印体上隐现一种色调和谐、形体微突,既显石质自然文彩,又见精巧雕功的优美画图。其淡雅、飘逸的格调十分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赞赏。
  薄意雕刻先行设计,依据印石的质、色、纹、裂、钉等确定题材、构图,在石上画出白描稿,用刀尖沿墨线勒出画稿;然后把画面空白部分铲刮平整,使景物微凸;再对景物作精心刻画修饰。若将薄意作品制成拓片,还可获得一幅黑白分明的精致的小型版画作品。
  低浮雕 是一种既具绘画意味,又有一定立体感的艺术形式,它的雕刻深度亦即景物的“浮起”感介于薄意与高浮雕之间。
  高浮雕 是在平面上使景物“浮起”的一种雕刻手法,是介于绘画和圆雕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浮雕之薄、低、高很难说出一个数的标准,只能凭感觉区别它们是很薄的、很立体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在实践中,有时一件作品只用单一的技法,而更多的作品则根据表现题材需要而几种技法同时施用。虽然从薄浮雕到低浮雕到高浮雕其绘画的平面意味在淡化,而雕塑的立体感在增强,但它们都同样有严整的平面感;它们的体积感不是雕塑的实体感,而是绘画的视觉量;它们都注重线的表达,追求线的韵律和节奏;都以凹代凸,巧用光影,具有装饰性。
  浮雕若能选用色皮或色层的印石进行创作,则能使作品更为醒目,如青田石中的夹板冻、黄皮、夹板黄及巴林黄皮等,在石表有一层青色、黄色、褐色,与底色反差很大,刻成浮雕之后,画面十分清晰、雅致。
  三、平刻
  平刻是以刀代笔,在平滑的印体表面雕刻图画、书法的一种技法。它与浮雕的区别有三点:其一,平刻追求绘画效果,浮雕具有雕塑的立体意味;其二,平刻利用印体表面,底子可以不刻或不刮平,浮雕以平整的底子为依托,将景物“浮起”;其三,平刻以阴刻为主,通过刀刻的线、点、面表现景物,浮雕以阳刻为主,通过光影塑造景物。为了增强平刻的书画效果,往往选用单色印石,并在作品上着色,色彩有金、银粉及赭石、花青、石绿等。平刻按其运刀方法的不同,可分成线刻、点刻、微刻。
  线刻 线刻可分为白描刻、素描刻、书刻三种手法。白描刻一般运用刀刻阴线来勾勒景物轮廓,追求图画白描效果。亦有以刀刻底子,留出白描线的白描阳刻。素描刻以密集、交叉的刻线,表现景物的立体感,追求西画的素描效果。传统书刻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楹联、额匾、摩崖石刻、碑刻等,是一种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历代不少篆刻家曾努力拓展“边款”领域,有的刻制精美的文字,有的刻制生动的画图,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印雕作品。在线刻基础上,还可阴阳并用,线面结合,以获得版画等多种绘画效果。
  点刻在惠安石雕中有一种影雕(俗称“錾乌白”)即是用点来表现画面的。印雕中采用此法,纯用刀尖刻出的细点来表现景物的色调及明暗关系,酷似摄影作品的效果,给人以文雅、精细的美感。
  微刻微刻技法十分古老,在出土的商周时的一指甲盖大的骨片上,刻有三十余字。微刻技术十分玄妙,在头发丝上可刻唐诗,在象牙米上可刻百位世界名人头像。据说有的人是全凭意念雕刻的。在印雕中吸取微刻技法,可以制作出极其精美的作品。只是因石质不如象牙、发丝细韧,因此不可在微小上与其他材质的微刻比高低。此外,刻得微小关乎技术性,而刻得好坏关乎艺术修养,因此不必一味追求微小,一般还是以能适应肉眼观赏为好。
  印章虽小,却是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全可以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小型雕刻艺术品,使印雕艺术与篆刻艺术一样成为中华印章艺苑中的奇葩。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