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技艺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10
颗粒名称:
四、技艺特色
分类号:
J314.3
页数:
5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青田石雕的技艺特色。与同类的牙雕、玉雕、木雕相比,青田石雕在技艺上有着独特的特色。青田石的色彩丰富,脆软相宜,既可取俏色,又能精镂雕,在某种程度上兼备以上各种材料的优点。这些雕刻物质材料的不同性能,并不决定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下,但却深刻影响着其技艺表现和作品风格。
关键词:
青田石雕
工艺品
技艺
内容
青田石雕是特种工艺品之一,它与同类的牙雕、玉雕、木雕相比,在技艺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象牙质细而韧,适于精雕细镂,但色调单纯,材料局限;玉料质地高雅,有的色彩丰富,因色取俏,但质地坚硬,难以镂雕出丰富的层次;木质较粗脆,色调又单一,仅宜于圆雕、浮雕。而青田石的色彩丰富,脆软相宜,既可取俏色,又能精镂雕,在某种程度上兼备以上各种材料的优点。这些雕刻物质材料的不同性能,并不决定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下,但却深刻影响着其技艺特色的形成。
此外,在石雕工艺中,即使物质材料相近,也因地域之不同,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地方特色。如福建寿山石雕向以薄意、圆雕见长,50年代以后,才“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镶嵌等新技法”。
从比较中可见青田石雕的技艺特色是:因材施艺、形象逼真,镂雕精细、层次丰富。
因材施艺 形象逼真 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就更不会有两块形态、质地、色彩相同的青田石了。艺人面对千姿百态的石料,必须运用其艺术素养和雕刻技艺,才能将石料利用、改造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种利用改造可概括为:取势造型,依质布局,因色取俏。
取势造型,是依照石料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与构图。它着眼于对石料形态的利用,而尽量不作过多的改造。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石料,又可以从千姿百态的石料自然形态中受到启迪,创造出新颖的作品来。有时巧妙的构思就在“取势”中孕育,就像人们对名山中奇峰异石的命名一样。浙南名山——雁荡山上有“合掌峰”、“展旗峰”、“犀牛望月”、“美女梳妆”、“老猴披衣”、“老僧迎客”……这些美妙的景名,既富于想像,又十分传神,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凝聚着智慧的结晶。在“取势构思”的同时又酝酿并确立作品的构图。各具形态的石料从外轮廓上又可概括为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柱形、扇形、菱形,等等。各种类型的构图会带来各不相同的感觉,如挺拔、开阔、严肃、活跃、稳定、惊险、静止、运动,等等。所以,要根据构思,对作品的基本结构、整体效果作出合理的安排。
依质布局,是审察石料质地,扬长避短,依据石质进行构图。石质主要考虑冻石(不是俏色冻)、硬钉、裂纹。一块石料上某部分石质特佳甚至“冻”,就要把这部分石料加以充分利用。石料上往往有难以奏刀的硬钉,艺人对此用“去、避、用”三法处理。对处于石料边缘和表层不影响作品实体的硬钉,则用凿钉将其挖去。对不能挖去的硬钉则在构图时有意避开,不安排雕刻部位。最妙的是“用”,将硬钉凿作假山、岩石,其质感特强。有的艺人甚至将大块的蓝色硬钉(即“蓝钉”石),凿成嶙峋的岩石或矗立的高峰,而将夹生在“蓝钉”中的冻石,雕成花卉或树木或亭榭,使之成为艺术性颇高的作品。石料上有的还有一些裂纹,对此能去的就去,更多的是用“化”法,将裂纹雕成景物的边线,或雕成云、水、花纹、图案等,将其隐没其中。
因色取俏,是根据石料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构图。青田石的天然色彩十分丰富,因此青田石雕的因材施艺主要是因“色”施艺。对石色的利用主要有模拟、对比、渲染三种方式。
有的根据石色设计,雕刻成类似色的景物,如红色的花、辣椒、红旗,黄色的枇杷、春笋,黑色的松鼠,白色的冰凌,等等。石雕名作《高粱》、《谷子》,都是巧妙地利用青白色料上的红色或黄色,将青白色石雕成秆、叶,将红色、黄色分别雕成高粱穗、谷穗,感觉自然逼真。有的不追求色彩的类似,而是强调色彩的对比效果,如将黑色、深紫檀色石料雕成荷叶、花叶,而将其中的白色雕成荷花、绣球花,显得十分淡雅而响亮。石雕名作《葡萄山》则运用此法,使葡萄显得分外晶莹透亮,惹人喜爱。此类作品富有中国彩墨画的韵味。有的石料色彩比较单纯,但利用得好也可以渲染基调,制造氛围,起到“俏色”的效果。如《千里雄风》,就是用红色石料雕刻成的,它既有红脸关公、枣红马作依据,又与作品的人物性格、情调相吻合,所以也成了一件成功之作。在俏色的利用上既要充分,又要防杂。对未能被利用的部分俏色要剔除,以突出俏色之“巧”。对石料上的俏色要从构思、构图出发分清主次、考虑疏密,既要“惜色如金”,充分利用,又要“色为我用”,大胆取舍。不可被俏色牵着鼻子走,而使作品显得杂乱、松散,影响艺术效果。
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在作品构思、布局过程中都可能产生影响,而影响的大小却因石而异,因人而异,从而有可能产生出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石雕作品。
镂雕精细 层次丰富 镂雕精细、层次丰富,是青田石雕的又一技艺特色,在石雕山水、花卉作品中尤见明显。石雕作品的层次有赖于精细的镂雕,而精细的镂雕又依靠高超的镂雕技艺。这种技艺主要有放洞镂空和带筋两点。
放洞是镂空的基础,因而艺人十分讲究放洞的技巧——洞法。虽然放洞都具有镂空与造型两种功能,但按其侧重点之不同,又可分为放空洞与造型洞两类。
放空洞有间隔洞、背洞、底洞等类型。间隔洞放在景物本身或景物之间较大的空隙处,以及景物与体身之间。洞向以从上往下和侧面洞居多。背洞是在作品背面放的洞,一般洞口大、洞道浅,以便于镂雕而又不致损坏景物实体。底洞是从作品底部往上放的洞,如炉瓶作品底部放的洞,目的是为了便于将炉瓶内部雕空,以减轻其重量。艺人也常在山水作品底部放洞,以便镂雕某些建筑物。放了底洞,要用石料“补底”或者设计景物“遮底”,才不致使洞口显露而“漏底”。
造型洞有点洞、带路洞、套洞、皮洞等类型。这类洞有明确的造型观念,一般都紧靠着景物放洞,洞的大小、深浅、走向完全根据造型的需要。点洞是作品表层的单洞,稍加改造就成了表层景物的空间。带路洞也始于作品表层,具有表层景物造型的功能,但它深入里层,为表现景物内部复杂的结构和层次服务,主要起“带路”作用。套洞是在放空洞或带路洞中放的“洞中洞”。通过一个洞口,而向上、下、左、右、后放各种斜度的洞,以刻画景物和层次。这样,作品外观整体完整,而内蕴却细腻丰富。皮洞是一些较浅而不透的洞,如老干树桩、假山岩、水泡等,都可以用此种洞法表现其质感。
放洞中要注意洞向、避裂,防败洞。洞的方向,要控制前后对穿的透洞,才不致一目透底,缺乏回味。斜向洞要依据景物的生长规律确定洞向。在石料的裂纹处,要尽量避免放洞,以防石料断裂、崩碎。还要注意防止出现败洞,如在不该放洞的部位而误放的“死洞”,洞深没控制好而误伤作品实体的“伤洞”,洞径受损坏而出现的“破洞”,等等。
在放洞的基础上,再经过凿、刀、刺的镂雕,就能使作品层次丰富,玲珑剔透。但是,青田石的质地脆软,在镂雕中必须掌握好分寸,既要使作品“空”,又要使作品“牢”。对此艺人十分重视带筋、化筋技艺。
带筋是在石雕作品中保留的连带体。它像房屋中的柱、梁,起固牢作品的作用。带筋的部位、粗细要根据作品构图的景物的具体状态而设置。
在批量产品中,带筋是十分外露的,许多产品的体身与景物之间有许多小石柱,在花枝叶背下有许多“蜈蚣脚”,这些都是为支撑景物而保留的“带筋”。而在精品中,带筋就显得十分含蓄,艺人已把带筋“化”成了景物实体的一部分,把“空”与“牢”这对矛盾巧妙地统一起来,使作品既玲珑剔透又结实牢固。
因材施艺、镂雕精细,显示了青田石雕的高超技艺及特有的工艺美。但是,在运用镂雕技艺时必须适可而止,切忌滥用。镂雕是表现手段,是技术,是为表现艺术构思服务的,一味追求镂雕精细而缺少艺术内涵的作品难以脱离俗气、匠气,只能是一件平庸之作。同样,在俏色利用上,也不应以追求“栩栩如生”为惟一目标。模仿别人的作品不是创造,模仿自然同样是缺乏创造力、想像力的表现。虽然作品很像自然物体,但若缺乏意境、情趣,格调不高,同样不能给人以美感。为此,既要继承发扬青田石雕的传统特色,又要认识并尽量避免自身可能产生的局限性,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勇于走探索创新之路,把青田石雕艺术推向前进。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因材施艺 形象逼真
相关专题
镂雕精细 层次丰富
相关专题